恶性淋巴结范文
恶性淋巴结范文(精选9篇)
恶性淋巴结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份收治的9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 女47例, 年龄范围为3~77岁, 平均年龄为44岁。经检测, 存在230个颈部、腹腔、腹股沟以及腋窝淋巴结。其中有23例患者因颈淋巴结炎所致, 12例因颈化脓性淋巴结炎所致, 5例患者因颈淋巴结结核所致, 23例患者因恶性淋巴瘤所致, 27例患者因转移性淋巴结病变所致。其中化脓性炎症、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均使用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进行确诊, 剩余患者均进行抗感染治疗, 在经过2个月观察治愈并确诊。
1.2 仪器设备
超声设备为SIEMEN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5~14 MHz。血流与声束之间的角度<60°, 超声可视深度为3~6 cm。
1.3 方法
患者平卧, 并将检查部位显露, 使用彩超进行扫描检查。对存在相应病变部位淋巴结进行不同切面扫查, 并对淋巴结的纵径以及横径进行检测, 记录L/S。对淋巴结内部回声情况进行观察, 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对淋巴结附近血流进行观察, 通过脉冲多普勒对淋巴结门髓质主干动脉血流速度以及阻力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检测后, 在炎性患者中, 淋巴结最大为2.7 cm×2.0 cm;恶性患者中, 淋巴结最大为6.3cm×3.5 cm。在化脓性淋巴结炎、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以及淋巴结核时, 炎性病变的体积增大。恶性淋巴瘤阶段中, 恶性病变体积增大。炎性患者的淋巴结L/S为2.01, 恶性患者为1.53。在淋巴结门髓质主干动脉血流速度的比较上, 炎性患者与恶性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阻力指数的比较上, 恶性患者明显高于炎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频谱形态表现为高速高阻型。
2.2 炎性肿大淋巴结患者声像显示特点
炎性以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内部回声较为均匀, 具有髓质增强以及增宽和皮质变窄的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显示淋巴门髓质位置丰富, 存在规则性的树枝状血流信号。使用脉冲多普勒检测, 结果显示动脉干血流峰速与淋巴结肿大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有3例颈化脓性淋巴结炎患者结内部存在不规则性液化区域, 2例存在相互融合, 经过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检测, 结果显示周围血流信号丰富, 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频谱符合炎性肿大淋巴结标准, 有2例颈淋巴结结核患者结回声特点与化脓性相似, 液化区存在光点移动, 1例患者存在融合。
2.3 恶性肿大淋巴结患者声像显示特点
恶性肿大淋巴结患者经检测, 恶性淋巴瘤体积明显大于转移性淋巴结。恶性患者淋巴结髓质位置强回声呈现线状或者不均匀回声减弱, 存在相互融合的情况, 特别是腹腔淋巴瘤。经过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检测, 淋巴结周围存在十分丰富的血流信号, 髓质血流信号呈现不规则或者紊乱的特点。经过脉冲多普勒检测, 结果显示淋巴瘤动脉血流峰速以及阻力指数相比转移性淋巴结更高。其中有2例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内皮质区存在液化灶以及钙化灶。
3 讨论
淋巴结在形态上主要为扁圆形, 存在清晰的包膜和光滑的表面, 一侧凸出, 一侧凹陷。凹陷处存在穿入的神经、血管以及淋巴输出管, 因此凹陷处又叫做淋巴结门。淋巴结的表面存在有一层紧密的结缔组织薄层, 门部被膜厚度较大, 其向内部伸展从而形成纤维组织小梁, 形成淋巴结支架。淋巴结主要包括了淋巴组织、淋巴滤泡、副皮质区以及淋巴窦。中间的淋巴组织为髓质, 相对疏松, 主要包括了髓索以及髓窦[1]。
淋巴结短径的变化, 有利于对其进行分析和诊断, 短径≤0.5 cm的淋巴结属于正常情况。L/S为 (4.54±1.69) 时, 内部呈现周边皮质切均匀的低回声, 髓质呈现窄条状强回声, 通过淋巴门部, 能够看见淋巴结中部出现小凹陷。对于一些不存在明显凹陷的淋巴结, 则需要采用彩超设备进行检查。彩超检测结果显示淋巴结门处存在点状、条状红以及蓝色血流信号进出, 在淋巴结内部, 血流信号沿着髓质进行流动。对于体积较大的淋巴结, 在内部能够看见血流信号在髓质与皮质之间流动。使用脉冲多普勒能够检测到在收缩期动脉血血流速度快速到达峰值, 而在舒张期则缓慢下降, 舒张后期为低速血流频谱[2]。最大收缩期血流速度 (Vmax) 为 (8.41±3.64) cm/s, 静脉性血流频谱为低速血流且具有持续性, 血流速度为2~5 cm/s。
炎性淋巴结形态为椭圆形, L/S≥2, 具有结构清晰的皮髓质, 大多数不存在淋巴融合, 中间为门部, 血流信号集中于门部, 并呈现放射状分布或者沿着髓质走向。淋巴门处髓质主干动脉血流速度相对较低, 阻力指数为0.6左右。对于恶性淋巴结而言, 形态多为圆形或者分叶状, L/S<2, 内部回声结构异常, 不存在髓质, 皮质低回声不均匀, 存在非均匀增宽, 门部偏向心部, 淋巴结之间存在融合, 内部血流信号不规则, 淋巴门位置的髓质主干动脉血流速度较高, 阻力指数在0.7左右[3]。
由于肿瘤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非均匀性浸润性生长, 淋巴结长短径比例缩小, 内部的正常皮质、淋巴结门以及髓质受损, 因此采用高分辨率的二维超声显像进行诊断, 淋巴结内部回声大多呈现不均匀的低回声、混合回声或者无回声, 淋巴结内髓质因受推挤以及受损导致索状强回声出现偏移或者消失的情况, 彩色血流显像则显示血流信号主要为周边型或者血流型。淋巴结的回声情况与原发病变也存在关系。对于鼻咽癌转移的淋巴结, 回声大多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或者囊实混合回声。甲状腺癌转移的淋巴结在回声上与原发肿瘤回声较为相像, 大多显示为强回声、强弱混合回声, 还会出现斑点状钙化的影像。
淋巴结能够有效对病原体以及异物进行过滤, 是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患者生理或者病理情况的变化, 会导致淋巴结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因此医师需要尽早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并进行疾病区分。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本院通过彩超对90例淋巴结中大患者进行分析, 有效对患者的炎性淋巴结以及恶性淋巴结进行区分。可见, 超声在炎性淋巴结以及恶性淋巴结的鉴别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4]。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多普勒彩色超声 (超声) 对炎性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份收治的9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浅表淋巴结进行观察, 对患者淋巴结进行诊断。结果 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炎性淋巴结形态为椭圆形, L/S值≥2, 皮髓质结构清晰, 门部在中部, 很大程度上不存在淋巴融合, 血流信号向门部集中, 呈现放射状或者沿髓质走形, 淋巴门位置的髓质主干动脉血流速度较低, 阻力指数在0.6左右。恶性淋巴结主要呈现圆形状或者分叶状, L/S在2以下, 内部的回声结构存在异常情况, 髓质消失, 皮质出现不均质的低回声, 存在非均匀增宽, 门部偏向心部, 淋巴结之间存在融合, 内部血流信号不规则, 淋巴门位置的髓质主干动脉血流速度较高, 阻力指数在0.7左右。结论 超声对炎性淋巴结以及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超声,炎性淋巴结,恶性淋巴结,鉴别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建琼, 肖兵, 王海思, 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西部医学, 2009, 3 (06) :221-222.
[2]金林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当代医学, 2011, 2 (32) :102-103.
[3]李团, 方群.三维彩超显示空间血流构象对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河北医药, 2009, 1 (19) :98-99.
恶性淋巴瘤到底有多“恶”? 第2篇
自1832年英国的病理学家霍奇金(Hodgkin,注1)报道7例淋巴瘤(注2)至今,人们对其研究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但其病因仍未彻底阐明,可能与电离辐射、遗传因素和某些病毒有关。因此,我们不要相信那些故作高深煞有介事的所谓“预防策略”,面对淋巴瘤,现在的人类只能打遭遇战,没法像预防某些传染病似的进行有针对性的防御。但即使是打遭遇战,最大限度地了解敌手,仍是我们取胜的必要前提。哪怕是管中窥豹似的了解也好过被打时的懵懂无知。
在我国淋巴瘤相对少见,但是近年来,年新发病例却在逐年上升,年死亡人数超过2万。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男性淋巴瘤占第9位,女性占第 10 位。高发年龄为40岁~50岁,平均死亡年龄小于50岁。
罗京患的是中国最常见的淋巴瘤
在病理学上恶性淋巴瘤可以分成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根据细胞大小、形态和分布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不同类型。须知,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各不相同,而同一病理类型的淋巴瘤则有相对接近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如果笼统地问淋巴瘤究竟“恶”到什么程度,实难一言以蔽之。
罗京所罹患的淋巴瘤属于NHL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中国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即次一级的分类),约占全部NHL的40%左右,属于中度危险级别的一类淋巴瘤。在最新的淋巴瘤WHO2008病理学新分类中DLBCL已经被认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包括十多种亚型,每种亚型的生物学行为又有不同。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病理类型还属于研究得较为深入的一种。
1999年,由专门从事NHL研究的临床医生、放射影像专家和病理专家组成的一个国际工作组,制定了淋巴瘤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指南。该指南很快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新药认证机构的广泛认可,并在大量新药的审批中得到应用。在治疗方面,对于更为合理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应用,已使DLBCL由不可治愈性疾病变为潜在可治愈疾病。对于早期发现的病例,5年生存率(注3)可以达到70%以上。
发现晚,可治也变不可治
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罗京的一些同事认为他得淋巴瘤是由于工作压力大积劳成疾,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学者在病因学说上做出过这样的阐释,大家总是倾向于相信简单而直接的解释,可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当然,罗京的英年早逝的确与其对健康状况的忽视有关。纵使我们确实无法做出病因学上的有效预防,但如果能够在疾病的早期及时发现,也许治疗结果就不是今天的情况了。罗京虽是在体检过程中发现了疾病,但发现时已非早期,数据表明临床分期Ⅲ~Ⅳ的病例,5年生存率还不到30%。
解放军307医院移植科主任陈虎对罗京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后,最终仍因肿瘤而去世深感惋惜。而实际上干细胞移植基础上的化疗只是在5年生存概率上显著高于常规的化疗组(55%VS37% ),具体到每一个病人上,其预后情况仍难以估计。
而淋巴瘤中的另一个大家族HL的预后则要好得多,对于第I、II期的HL,5年生存率可达98%,在经典的教科书中HL已经被列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必要前提仍是早期发现合理治疗。HL到了第IV期病例其5年生存率就只有31.9%了。
早自测,规范治疗
在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有“上工治未病”的提法,这实际上是今日疾病预防的概念。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病因层面的预防,防止致癌因素侵入人体,这叫做一级预防。但从已知的致癌因素来看,它们几乎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要完全防止致癌因素侵入人体几无可能,更不必说像淋巴瘤这类致癌因素远未搞清楚的肿瘤了。退而求其次,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早期发现,争取治愈,最大程度地减轻肿瘤对人体的戕害。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早期发现呢?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在临床上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推荐一个简单的自测办法就是“扪诊”——摸。因为多数淋巴瘤患者先在浅表淋巴结发病,如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通常,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可以排除明显诱发淋巴结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症)外,就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淋巴肿瘤的可能性。另外HL还有一个特有的临床表现,就是饮酒后引起淋巴结疼痛。当淋巴瘤的病人出现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时,往往提示淋巴瘤已经进入晚期阶段或病变初始即呈弥散状态。
恶性淋巴结 第3篇
患者:王某, 女, 65岁。右锁骨上无痛性肿块一个月, 近期明显增大, 大小约3cm3cm, 于2008年9月14日来我科就诊, 行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 局部常规碘酒, 酒精消毒, 用5mL注射器, 7号针头针吸吸出少量血性带有乳白颗粒液体涂片, 干燥后行瑞吉氏复合染色。镜下观察, 细胞量较多, 细胞大小不等, 圆形, 椭圆形, 梭形, 细胞核居中或偏位, 核大小不一, 可见双核, 核仁明显1~2个。胞浆丰富, 无颗粒, 多数散在分布, 少部分细胞呈腺样排列, 诊断为腺癌淋巴结转移。之后患者行胸部、腹部CT, 腹部B超, 胃镜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灶, 患者入院行肿物切除术, 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检查 : 送检标本2.5cm3.0cm3.0cm, 边界清楚, 质中等硬度, 灰白色, 同一个肿大淋巴结。镜下观察:主要由上皮样细胞组成, 细胞较大, 类圆形或多边形, 胞浆丰富, 嗜酸性, 核仁大明显, 可见分裂象, 呈巢分布, 无腺样结构。残存少量淋巴结结构, 考虑间叶组织来源, 无色素型黑色素瘤, 行免疫组化S-100蛋白 (福尔马林固定标本) 和HMB-45染色呈阳性反应, 诊断为无色素型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
讨论:恶性黑色素瘤是原发皮肤恶性肿瘤, 临床上不常见, 但在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在鉴别诊断中必须始终考虑它的存在, 性别上女性稍多, 以40~70岁发病率高, 高度恶性, 早期转移, 典型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细胞胞浆因有粗大黑色素颗粒, 细胞核大, 大核仁, 容易诊断。缺少黑色素的黑色素瘤, 占黑色素瘤2%左右, 细胞量较多, 胞浆丰富, 细胞排列多数散在分布, 有少量细胞聚集一起似乎是腺泡样结构, 而往往根据这一假象容易武断为腺癌转移。此点应严格引起注意。追踪病人, 术后4个月死亡。误诊原因: (1) 知识面不全, 思路狭窄, 过于武断, (2) 少量细胞聚在一起误认为腺泡样结构而做出腺癌错误诊断, (3) 要开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减少误诊率, 让病人得到正确诊断。
3例恶性淋巴瘤并发急性胆囊炎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急性胆囊炎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26-02
1 相关资料
1.1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
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淋巴瘤患者在发现淋巴结肿大前或同时可出现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
检查手段:血常规及其涂片,骨髓活检及其涂片,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穿刺检验,组织病理检验,TCR/lg基因重排。
诊断:ML临床表现多样,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现,其他系统受累或全身症状也可见。目前行之有效的筛查手段尚无,提高防癌意识是重要手段。临床疑似淋巴瘤患者,淋巴结或受侵组织/器官的穿刺或切取进行活检,病理学诊断。条件允许,还应做细胞遗传学检验,尽可能地明确病理类型。
治疗:放疗、化疗、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仅限组织活检或并发症)。
1.2 急性胆囊炎(cholecystitis):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和(或)细菌性急性感染。大概95%的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即结石性胆囊炎;5%的患者未合并胆囊结石,即非结石性胆囊炎。
诊断:1.阵发性腹绞痛发作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征。
2.血常规白细胞数剧增,中性粒细胞增多。
3.B超,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可能见结石影像。
治疗:卧床、禁食,严重者胃肠减压;中药治疗;解痉挛、镇痛治疗;抗菌(血培养和药敏实验为用药指导);如病情不能控制,行外科手术治疗(切除胆囊)。
预防:饮食清淡,大便通畅,多走多运动,避免久坐,心情保持舒畅。
23例恶性淋巴瘤并发急性胆囊炎患者病历
2.1病历1:56岁男性,反复右上腹痛7天伴发热入院。查体:皮肤及黏膜无瘀点瘀斑,浅表肿大淋巴结未扪及,心肺听诊无异常。右上腹压痛,阳性莫菲征,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肋下未扪及,脾肋 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血常规:WBC(6.03×109/L,Hb(128g/L),N(0.837 ,PLT(78×109/L,嗜酸细胞(0.01×109/L。肝肾功能正常,腹部B型超声:肝区回声改变,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腹部平片:不全性肠梗阻。腹部增强 CT和MRI提示门静脉周边低密度,胆囊壁水肿,两下肺炎症感染,胸腔积液双侧,腹盆腔积液,后腹膜、盆腔多枚淋巴结显示。入院诊断:(1)急性胆囊炎;(2)两下肺感染;(3)双侧胸腔积液。
2.2 病历2:上腹疼痛 9天 ,以“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入院。患者体健。体检: 体温36.8℃, 心率85次/min, 呼吸频率20次/min, 血压150/90 mm Hg( 20. 0—12. 0 kPa)。皮肤及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平软,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明显, 阳性莫菲征, 肌紧张征无,肝区叩痛,移动浊音阴性 ,肠鸣音3次/min。检验结果: CEA 4. 6ng /ml, AFP< 25 ng /ml,转氨酶 207 U /L。B超:胆囊6. 0cm×2. 1cm,壁厚0.6 cm,且不光滑,腔内可见回声团 ,最大直径约2.2cm。2001年 6月29日全麻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且顺利。胆囊壁约厚0.3cm,取出大小结石数十枚。
病理诊断: ( 1) 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 (大无裂细胞为主型 ); ( 2)胆囊结石。
本例胆囊颈旁标本未见肿瘤组织 ,应考虑早期 ,术后配合化疗效果好[1]。
2.3 病历3:68岁男性, 右上腹胀、不适伴肝区痛、乏力、食欲消退、消瘦半月,入院查体 :肝区叩痛, CT显示肝占位性病变 ,胆囊癌。全麻行胆囊切除术, 肝中叶切除术,胆总管探测。术中见胆囊大网膜包裹,囊壁增厚,质硬,并向肝脏浸润成4cm×4cm×4cm包块,胰头质硬,胆总管呈条索状。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胆囊及肝脏 MALT-ML(CCL 细胞型), 外科建议出院休息一段时间后化疗。术后失访,病历丢失[2]。
3 探讨
这三例患者都是因疑似急性胆囊炎入院(右上腹绞痛,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征)。急性胆囊炎和恶性淋巴瘤,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如果患者因急性胆囊炎入院,医护人员忽略了可能提示恶性淋巴瘤的指征,就会造成病情延误。同时在外科手术中,对于切除物,务必活检,避免漏诊。
病历1入院初,浅表肿大淋巴结未扪及,以急性胆囊炎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说明诊断不明确。进一步检查才发现左颈部、腹股沟多枚浅表淋巴结肿大,按照恶性淋巴瘤治疗,病情基本控制。
病历2 术后活检,发现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且未见肿瘤组织,术后配合化疗效果明显,外科手术取活检相当重要,发现HL于早期,争取到了治疗的时间。
病历3最终诊断为MALT-ML(CCL 细胞型),较罕见。
以急性胆囊炎入院的患者,不论是行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均应排除胆囊原发或继发淋巴瘤,手术后活检以及病情的密切观察,都很重要。一旦确诊淋巴瘤,及时做相应处理(体质和安全评估,放疗化疗,以及毒副反应的处理),医护人员对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液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刘少逵,李义鹏,金健,陈玉山,胆囊恶性淋巴瘤 1例报告[J],Journal of Practical Oncology Vol. 17 No. 3 2002:172;
恶性淋巴结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5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 均经超声、增强CT等查确诊[3], KPS评分≥70分,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药物过敏、心律失常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18例, 女11例, 年龄45~70岁, 平均 (61.82±6.43) 岁;既往行胃癌根治术13例, 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9例, 结肠癌根治术7例。观察组男16例, 女13例, 年龄46~69岁, 平均 (61.59±6.25) 岁;既往行胃癌根治术15例, 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6例, 结肠癌根治术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手术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FOLFOX4方案:奥沙利铂 (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429) 130 mg/m2静滴4 h, 第1天, 亚叶酸钙 (开封康诺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1021710) 400 mg/m2静滴2 h, 第1~2天, 氟尿嘧啶 (西安海欣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511) 400 mg/m2静脉推注, 第1天后, 以600 mg/m2+5%葡萄糖100 m L持续泵注22 h, 3周为1个化疗周期, 连续化疗4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FOLFOX4方案的基础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放疗第1天同步于第2个化疗周期的第1天, 通过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10MV X线选定3~5个共面或非共面野进行适形放疗, 40~60 Gy为处方剂量, 每次1.8~2 Gy, 每周5次, 放疗4.5~7.5周。两组患者均于化疗前给予昂丹司琼预防性止吐。
1.3 疗效标准
依据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及进展 (PD) [4,5]。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肿瘤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以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肿瘤控制率和KPS评分比较
观察组肿瘤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KPS评分为 (83.37±5.42) 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0.24±5.37) 分, 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肿瘤控制率比较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生存分析
观察组累积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0.248±0.037) %和 (26.14±0.291) 个月,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0.136±0.041) %和 (21.422±0.105) 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多见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 解剖位置特殊, 加上广泛浸润黏连, 导致手术难度大[6]。淋巴结转移癌的早期诊断率低, 临床使用对症镇痛、姑息化疗、局部放疗等方法疗效不佳, 铂类、蒽环类、紫杉醇类、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等为常用的化疗药物[7,8,9]。FOLFOX4化疗方案被证实毒性反应轻, 疗效较高, 奥沙利铂属于第三代铂类化合物, 可结合DNA, 达到抑制肿瘤细胞DNA修复、合成等目的[10], 其肾、耳毒性均较小, 氟尿嘧啶是一线抗嘧啶类化疗药, 通过干扰DNA合成, 协同奥沙利铂发挥作用, 亚叶酸钙可辅助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11,12]。三维适形放疗是一项全新的放疗技术, 通过计算机使射线在三维空间内多弧非共面旋转聚焦、空间集束, 从而对肿瘤靶区进行单次、多次大剂量照射, 其适合度较常规二维放疗显著提高, 可实现多野、多角度照射, 尽可能减少正常组织损伤[13,14]。为此,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采用FOLFOX4方案单纯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两种方案治疗的共计5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将两种方案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重点比较, 旨在比较不同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表明, 观察组肿瘤控制率为82.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1%, KPS评分为 (83.37±5.42) 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0.24±5.37) 分;在不良反应方面, 两组出现恶心呕吐、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考量远期生存情况, 观察组的累积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同薛萍萍等[15]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效果满意, 患者耐受性好, 远期生存率高于单纯化疗患者。
恶性淋巴结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颈部表浅淋巴结肿大患者。所有患者均住院检查并手术, 其中男83例, 女67例;年龄18~70岁。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43例和恶性组107例。134例 (89.3%) 患者以淋巴结肿大表现就诊, 16例 (10.7%) 患者因淋巴结肿大并伴有疼痛就诊。
1.2 扫描方法
患者采取平卧位, 暴露颈部, 头偏向健侧, 沿下颌角、锁骨上角、枕后角及胸锁乳突肌前缘按顺序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150例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 I) 观察内部及边缘血流情况, 将之归为5种类型:中央型、边缘型、淋巴门型、混合型和无血流型[3]。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均在S P S S 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良恶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超声表现
良性组43例中, 反应性淋巴结23例 (53.5%) , 结核性淋巴结20例 (46.5%) 。恶性组107例中, 淋巴瘤26例 (24.3%) , 转移性淋巴结81例 (75.7%) 。良性组超声诊断符合率95.3% (41/43) , 误诊率为4.7% (2/43) ;恶性组超声诊断符合率97.2% (104/107) , 误诊率2.8% (3/107) 。
2.2 良恶性淋巴结肿大患者的淋巴结超声显示情况 (表1)
恶性组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 (L/S) >2、淋巴结边缘模糊及淋巴门消失者所占比例高于良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超声图像显示血流类型 (表2)
良恶性淋巴结肿大患者CDF I类型的中央型、边缘型及淋巴门型所占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混合型及无血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不同类型淋巴结肿大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
(1) 反应性淋巴结:本组有23例, 显示淋巴结增大, 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清晰, 大部分L/S>2, 无融合现象, 淋巴结内呈低回声, 分布较均匀, 淋巴门多存在, 淋巴结内淋巴门型血流多见。 (2) 淋巴结结核:本组有20例, 显示淋巴结体积增大, 多呈椭圆形, 边界不规整, 成串状分布, L/S<2, 淋巴结内呈不均匀低回声, 门形结构可见, 淋巴结内混合型或中央型血流常见。 (3) 淋巴瘤:本组有26例, 肿大的淋巴结呈串珠状, 类圆形, 边界整齐, L/S<2, 极低回声, 后方增强, 囊肿样变声像改变, 门结构不可见, 多为边缘型血流, 且向周围放射。 (4) 转移性淋巴结:本组有81例, 淋巴结肿大呈类圆形, 边界不光滑, 不规整, L/S<2, 极低回声, 多发, 有融合现象, 门结构消失, 边缘型血流为主, 小动脉可见。
3 讨论
淋巴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 它主要由淋巴结、淋巴管构成[4]。正常状态下, 淋巴结较小, 质软, 直径一般小于0.5cm, 表面光滑,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一般不可触及, 无压痛。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淋巴结肿大病症之一, 多因淋巴回流部位病变侵及淋巴结引起肿大, 主要原因包括: (1) 炎症。患者出现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 起病急, 局部压痛, 慢性者无压痛, 常发生于下颌下区。 (2) 结核。原发性、继发性结核均可造成, 无压痛, 可活动, 可发生粘连, 严重者呈干酪样坏死。 (3) 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5]。 (4) 转移性恶性肿瘤。一般无明显压痛, 呈缓慢性增大, 质硬, 活动度差, 原发灶多为脑部, 无性别差异, 病程长, 淋巴结较大。
由于淋巴结肿大具有形态学多变性[6], 常规超声不易辨别其良恶性, 国外众多文献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提供比灰阶超声更多的信息。本次研究表明, 良、恶性淋巴结肿大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征上有很大区别。 (1) 形态:良性淋巴结肿大多呈椭圆形, L/S>2;恶性淋巴结肿大多呈圆形, L/S<2。 (2) 内部回声:良性淋巴结肿大多为低回声, 分布较均匀, 门回声存在;恶性淋巴结肿大内部回声多为极低回声, 且分布不均, 门回声不存在。 (3) 边界:良性淋巴结肿大多边界光滑、规整;恶性淋巴结肿大边界不清晰, 多有融合现象。 (4) 彩色多普勒:良性肿大的淋巴结有丰富的血流信号, 可见从淋巴结门发出枝杈状彩色血流信号[7];恶性淋巴结的血管多呈粗细不均, 血管形态、走行不定, 常常受压移位, 多呈混合血流型、边缘型血流[8,9]。
综上, 笔者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准确地获得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形态、L/S、内部回声、边界等临床数据, 有助于临床鉴别良恶性。
摘要:目的 分析颈部良恶性肿大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点, 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近年来我院就诊的150例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 术前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检查, 按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良性淋巴结肿大组及恶性淋巴结肿大组, 分析其各自超声图像特点, 并进行对比。结果 ①良性淋巴结肿大组43例 (反应性淋巴结23例, 结核性淋巴结20例) , 恶性淋巴结肿大组107例 (淋巴瘤26例, 转移性淋巴结81例) 。②恶性淋巴结肿大组的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 (L/S) >2者有94例 (87.8%) , 淋巴结边缘模糊有60例 (56.1%) , 淋巴门消失101例 (94.4%) , 与良性淋巴结肿大组相比[分别为9例 (20.9%) 、7例 (16.3%) 、8例 (1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淋巴结肿大分为中央型、边缘型、淋巴门型、混合型及无血流型5种血流分布类型, 良性组的比例分别为16.3%、9.3%、46.5%、18.6%、9.3%, 恶性组比例分别为32.7%、24.3%、22.4%、13.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有助于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淋巴结肿大,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韩峰, 李安华, 邹如海, 等.超声引导颈部淋巴结活检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24 (10) :888-890.
[2]贾译清.临床超声疾病鉴别诊断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956.
[3]周建桥, 詹维伟.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部淋巴结疾病血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7) :1031-1034.
[4]熊雅玲, 郝晶, 王辉, 等.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9, 6 (6) :594-595.
[5]周仪洁, 李秋艳, 杨冬燃.非霍奇金淋巴瘤ICD-10与ICD-O (第三版) 编码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 2011, 28 (4) :474-475.
[6]李丽, 张旭.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1) :71-72.
[7]蔡素娜, 胡智慧, 邹青, 等.高频彩超在颈部肿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1) :110-111.
[8]高侠.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肿大中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 2011, 30 (3) :167-168.
恶性淋巴结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53例, 均为女性。纳入标准: (1) 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 (2) 临床资料完整, 均行超声检查; (3) 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对造影剂有禁忌、哺乳期妇女及孕妇、肝肾功能严重不足、凝血功能障碍者。年龄38~75岁, 平均 (48.3±5.1) 岁。病理检查:共81个腋窝淋巴结, 其中良性淋巴结35个 (43.2%) , 转移淋巴结46个 (56.8%) 。
1.2 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 取平卧位, 举起双臂并向外伸展, 使腋窝充分暴露, 观察腋窝下所有淋巴结的大小、结构、内部回声、L/S值等。调节仪器至超声造影模式, 选择低机械指数, 按下Timer键。患者外周给予肘静脉注射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 (声诺维) 2.4ml, 仔细观察淋巴结显影状态, 动态采集图像3分钟以上。多发淋巴结需重复造影, 时间间隔15分钟。
1.3 评定标准
1.3.1 常规超声
皮质结构分为三种类型: (1) 门型, 淋巴结内无强回声淋巴门; (2) 狭窄型:淋巴门位于一侧中部, 皮质表现为低回声狭长C型; (3) 增厚型:皮质低回声增厚可达3mm以上, 淋巴门强回声位于一侧偏心分布。血流表现分为三种类型: (1) 门型, 淋巴门有血流信号, 呈树枝状分布; (2) 周围型:淋巴结周围有血流信号, 且有穿支血管; (3) 混合型:淋巴门及周围均有血流信号。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指标为淋巴结长>7mm, L/S值<2, 内部回声不均匀, 边缘不规则, 淋巴门消失或移位, 血流表现为周围型或混合型。
1.3.2 超声造影强化
(1) 无强化:淋巴结未发现明显强化; (2) 均匀强化:整个淋巴结明显强化, 且均匀分布; (3) 周围或混合型强化:淋巴结实质呈不均匀强化, 低回声区无强化。良性淋巴结为均匀强化, 转移淋巴结为无强化、周围或混合型强化。
1.4 观察指标
观察常规超声记录结果, 如L/S值、皮质结构、血流表现, 以及超声造影结果和强化时间。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计算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灵敏度=真阳性/ (真阳性+假阴性) ×100%。特异度=真阴性/ (真阴性+假阳性) ×100%。准确率= (真阳性+真阴性)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良性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常规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表1)
良性淋巴结L/S值明显高于转移淋巴结;良性淋巴结皮质结构以狭窄型为主, 转移淋巴结以增厚型为主;良性淋巴结血流表现以门型为主, 转移淋巴结以周围型为主。
2.2 常规超声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比较 (表2)
常规超声诊断灵敏度为76.1% (35/46) , 特异度为77.1% (27/35) , 准确率为76.5% (62/81) 。
2.3 良性与转移淋巴结超声造影结果比较 (表3)
良性淋巴结以均匀强化为主, 转移淋巴结以周围或混合型强化为主;良性淋巴结强化时间明显短于转移淋巴结。
2.4 超声造影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比较 (表4)
超声造影诊断灵敏度为91.3% (42/46) , 特异度为91.4% (32/35) , 准确率为91.4% (74/81) 。
3 讨论
淋巴结是由外层皮质及深部髓质组成, 通常皮质厚度1~2m m, 大小2~5m m。正常淋巴结的超声图像为C形或肾形结构, 淋巴髓质及中心门呈高回声, 外层皮质呈低回声, 增生性淋巴结及良性淋巴结均与正常淋巴结超声图像相似[3]。当恶性肿瘤细胞经淋巴管转移到腋窝淋巴结, 随着恶性肿瘤细胞不断增殖, 淋巴结的结构与大小发生明显改变, 皮层、髓质被破坏, 超声图像表现为体积显著增大, 结构异常, L/S显著降低, 边缘毛样化, 髓质回声显著降低或消失, 外层皮质回声显著增厚。本文结果发现, 良性淋巴结皮质超声图像以狭窄型为主, 而转移淋巴结以增厚型为主;良性淋巴结L/S值明显高于转移淋巴结。
正常淋巴结的动脉是由淋巴门经髓质达到外层皮质, 淋巴结血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表现像肾脏血管样的分支状门型血流, 良性淋巴结血流超声图像以门型血流为主, 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由于血管空间未发生明显改变, 还是以门型血流为主, 部分血流图像呈树枝状分布[4]。本文结果显示, 良性淋巴结血流表现有71.4%表现为门型, 明显高于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由于肿瘤细胞不断增殖, 正常血管结构受到严重损坏;同时, 肿瘤细胞能分泌大量血管生长因子, 造成淋巴结内产生大量非成熟血管, 并杂乱分布于淋巴结组织内及周围组织。转移淋巴结的血流表现为周围型, 杂乱的血流信号分布于淋巴结外周。霍苓等[5]亦认为, 恶性淋巴结的重要超声表现为周围型血流图像。本文结果显示, 转移淋巴结血流表现有76.1%为周围型, 明显高于良性淋巴结。
临床实践发现, 常规超声在腋窝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有局限,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低速血流、微小血流的敏感性不高, 是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超声造影技术是将造影剂经皮注射到淋巴结周围, 造影剂通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结, 超声表现为条状增强回声, 根据引流淋巴结远近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显影长度。良性淋巴结的超声造影图像表现为从淋巴门开始的均匀强化图像。本文结果显示, 良性淋巴结超声造影表现为均匀强化占85.7%, 与刘健等[6]研究结果相似;部分良性淋巴结误诊为转移淋巴结, 超声表现为外部呈不均匀强化, 中心呈轻微强化, 可能的原因为淋巴结发生炎性改变, 纤维化严重[7]。转移淋巴结由于肿瘤细胞浸润增殖, 阻塞淋巴管、滋养血管增生等因素导致造影剂不能顺利进入淋巴结, 从而在其他部分堆积, 表现为充盈缺损, 超声造影表现为周围型、混合型强化[8]。本文结果显示, 转移淋巴结超声造影有82.6%表现为周围或混合型强化, 明显高于良性淋巴结。本文结果还显示, 腋窝淋巴结的超声造影准确率9 1.4%, 明显高于常规超声的7 6.5%。
综上所述, 应用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良恶性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袁志勇, 石枫, 马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锁骨下淋巴结清扫对其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4, 54 (9) :25.
[2]蒋珺, 陈亚青, 李文英, 等.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1, 8 (6) :30.
[3]王佳佳, 罗福成, 童清平.超声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10) :692.
[4]肖庆.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6 (1) :71.
[5]霍苓, 严昆, 张晖, 等.原发性乳腺癌阳性腋窝淋巴结超声影像诊断标准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10) :672.
[6]刘健, 曾凌青, 赵小波, 等.经皮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乳腺癌及乳腺炎引起的腋窝淋巴结增大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9) :662.
[7]王琰娟, 王文, 米成嵘.超声造影对HER-2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5, 17 (12) :817.
右房恶性淋巴瘤误诊分析 第8篇
1 病例分析
患者男, 50岁。因头晕、黑朦, 伴低热3天入院。入院查心电图示:窦房阻滞, 心率最慢为29次/分, R-R长间歇达3.6秒, 在当地县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术后4天, 患者出现高热, 测T39.5℃, 抗感染治疗无效。1个月后转入襄阳市中心医院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入院查体:T38.7℃, P75次/分, R18次/分, Bp115/75mmHg。神志清楚, 精神欠佳。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存在, 两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75次/分, 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 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示:RBC3.5×1012/L, Hb70g/L, WBC3.29×109/L, PLT92×109/L, 中性粒细胞53%, 淋巴细胞37%。血气分析提示:PaO2 57mmHg, PaCO2 39mmHg。骨髓检查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后未见异常的腹膜淋巴结。心电图示:人工起搏心律。胸部CT检查:右肺中下野可见少许片状模糊阴影, 边界清楚, 余无异常。心脏彩超示:起搏器导线表面毛糙 (感染可能) 及三尖瓣有赘生物, 中度肺动脉高压。入院经积极抗感染治疗, 体温不降, 多次血培养阴性, 全身状况日渐衰弱, 考虑为:起搏器植入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且心脏彩超检查支持诊断, 治疗关键是将起搏器导线取出。患者在全麻下行永久起搏器及导线取出术, 术中发现患者右房侧壁有一2.5cm×2.5cm×2.5cm大小肿物, 质硬, 起搏器导线及三尖瓣未见赘生物。术后肿物病理诊断: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术后予以长春新碱、阿奇霉素、环磷酰胺、泼尼松治疗, 每3周1次, 共7次, 化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病情基本缓解。
2 讨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见于各种年龄组, 但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男较女为多。大多也以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见表现, 但较霍奇金淋巴瘤 (HD) 为少。分化不良性淋巴细胞易侵犯纵隔。肿大的淋巴结也可引起相应压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仅见于24%患者。大多为晚期或病变较弥散者。全身瘙痒很少见。除淋巴细胞分化良好型外,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 一般发展迅速, 易发生远处扩散。文献报告, 原发结外淋巴瘤占恶性肿瘤10%~45%。陈如坤[1]报道原发于心脏的淋巴瘤, 占心脏恶性肿瘤的5.6%, 其中4例有收缩性心力衰竭, 心脏增大, 心包积液等, 但均在死亡后明确诊断。蔡则骥等[2]报道原发结外淋巴瘤124例, 发生于心脏淋巴瘤仅1例, 是患者死后尸检确诊。Enomoto等[3]报道2例原发于心脏的淋巴瘤, 侵犯右房和上腔静脉综合征, 通过外科手术, 心肌活检证实为原发结外淋巴瘤。故此, 心脏恶性淋巴瘤极易误诊, 甚为罕见。就本例而言, 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 进行性贫血, 窦房阻滞致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脏彩超显示右房赘生物, 骨髓检查未及异常。但是上述依据仍不足以诊断心脏淋巴瘤, 必须切取肿块经病理切片才可明确诊断。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增大、心包积液、上腔静脉综合征等, 特别是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心腔内赘生物, 并伴有不规则发热消瘦者, 均应想到有心脏淋巴瘤的可能, 必要时组织活检已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陈如坤.临床心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771-772.
[2]蔡则骥, 潘文生.124例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2, 13 (2) :75-77.
21例恶性淋巴瘤的误诊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误诊,病理学,诊断
恶性淋巴瘤常发生于淋巴结或部分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 是一种可治愈的实体肿瘤, 目前根据国际上对恶性淋巴瘤的分类, 分为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hodgkin’s disease, HD) 和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1,2]。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 症状无特异性, 极易误诊, 而且可对的各个系统进行侵犯。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共收治5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 初诊时误诊21例, 误诊率达到41.2%, 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5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初诊时误诊的21例为研究对象, 男15例, 女6例, 男女之比为2.5∶1。年龄13~82岁, 15岁以下1例, 15~60岁16例, 61~82岁4例, 平均年龄为45岁。21例患者最后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有体表肿物者16例, 有发热者10例, 腹痛者7例, 血便者4例, 鼻塞、回抽涕中带血3例, 黄染者1例, 头痛1例、腰痛1例, 四肢关节疼痛1例, 吞咽困难1例。
1.2 方法:本组21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HD 2例, NHL 19例, 其中确诊5例为切除肿物病理, 11例为内镜取活检, 2例为肿物部分切取物, 3例确诊为穿刺物涂片。
2 结果
51例恶性淋巴瘤中初诊时有21例误诊, 误诊率为41.2%, 其中以发热、鼻出血、脓涕、鼻塞、头昏、头痛、回吸涕中带血、耳鸣、流泪等表现误诊为鼻窦炎、鼻咽癌3例。以上腹部胀痛、厌食及体质量下降、呕吐或黑便误诊为胃癌4例。以肝大、黄染误诊为重症肝炎1例, 以黏液血便、腹部疼痛不适、扪及腹部肿块, 及出现不全性肠梗阻症状而误诊为克隆氏病、肠癌等肠道疾病3例。以进行性吞咽困难误诊为食道癌1例。以咽部疼痛、咽部有异物感首先误诊为慢性扁桃体炎1例。以单侧乳房内无痛性肿块, 伴有皮肤破溃、乳头凹陷、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而误诊为乳腺癌2例。以腹部胀痛、肛门坠胀感及腹盆腔彩超发现盆腔肿物, 误诊为卵巢癌2例。以右下腹近麦氏点处持续疼痛2个月误诊为慢性阑尾炎1例。以双下肢麻木、疼痛、乏力并进行性加重, MRI检查考虑T11椎体恶性骨源性肿瘤误诊为骨癌1例。以持续性头痛并进行性加重误诊为颅高压1例、以牙痛误诊为牙龈炎1例。发病至确诊时间为10 d~2个月, 平均为18 d。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
3.1.1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缺乏特异性。初诊时许多患者没有典型症状, 症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本组误诊病例可见患者首发症状涉及呼吸、消化、神经、生殖等各个系统, 表现各不相同。
3.1.2由于首诊医师仅考虑本专业或本系统疾病, 没有考虑到各学科知识的联系, 就发病部位考虑为常见病而误诊。如出现黏液血便、不全性肠梗阻、消瘦症状而误诊为结肠癌, 出现脓涕、鼻塞、头痛等表现误诊为鼻窦炎等。
3.1.3 对少见部位淋巴瘤缺乏认识。本组病例中13岁患者因牙痛就诊于口腔科, 发现全牙龈松动、肿胀, 以牙龈炎治疗2周, 无好转。后出现高热, 颈部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活检而确诊。
3.1.4 忽视某些疾病的重要阳性或阴性体征及阳性检查结果, 主观臆断。本组误诊为重症肝炎的患者持续性高热, 血小板明显减少, 肝、脾大, 无慢性肝病依据及肝硬化继发脾亢相关证据, 应考虑到罹患血液病累及骨髓引起造血功能障碍。
3.1.5片面强调早期一次病理结果阴性, 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本组病例中初诊为鼻窦炎患者初次病理回报为坏死炎性反应, 给予相应处理后颈部淋巴结反而增大, 出现发热, 后再次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淋巴瘤。
3.2防范措施
3.2.1 提高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和警惕性, 以减少漏诊、误诊。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颈部或部分组织淋巴结的肿大及肿块为突出表现[3,4]。大多数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开始出现肿大, 之后使其他组织相继受累, 也可能出现在淋巴结外的部位, 被称为结外淋巴瘤。若最初出现在浅表部位淋巴结者, 大多能患者可以早期诊断。发生于深部淋巴结者, 可能对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压迫等, 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其具体的器官或组织。若纵隔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为声嘶、气短、吞咽困难或上腔静回流受阻等综合征;若出现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则临床表现为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回流受阻。结外淋巴瘤常多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表现相对比较复杂, 早期诊断容易简单考虑为该器官或系统常见病。本组21例均有结外病变, 首诊多考虑为其胃溃疡、胃癌、阑尾炎、鼻咽癌等常见病, 后经内镜病理、术后病理等确诊。其中1例初期误诊为盆腔结核, 由于部分患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附件区或盆腔不规则实性或囊实性占位[5]。因此, 医师考虑盆腔结核, 但忽视其他结核的检查。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消瘦、淋巴结肿大, 尤其结外病变, 接诊医师在诊断中按照诊疗常规首先要考虑常见病, 应警惕淋巴瘤发生的可能。如本组1例怀疑慢性阑尾炎, 给予抗炎治疗后右下腹部包块未缩小, 疼痛未减轻, 行剖腹探查后取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最终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从本组资料看, 恶性淋巴瘤患者初诊时就诊于多个科室, 同时被误诊为多种疾病。鉴于此, 应加强各科室间的交流及会诊, 弥补各专科医师知识的不全, 对降低误诊率能有所帮助。
3.2.2 进行合理检查, 尤其是提高病理确诊率以减少误诊及漏诊。临床一旦怀疑恶性淋巴瘤, 则应进行下列检查:①血常规、血沉。②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碱性磷酸酶、β2-微球蛋白检查。③骨髓细胞学检查, 发现淋巴瘤细胞是骨髓受浸润依据。④影像学检查:B超、CT、MRI、PET等检查, 更好的显示淋巴结肿大范围、累及器官情况以及是疗效评估、随访的重要手段。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是主要确诊依据。要提高恶性淋巴瘤病理确诊率, 应做到以下几点:a.采用最合理的病理取材的方法。一般取材方式为手术切除、手术部分切取、内镜下钳取、针穿活检, 其准确率依次降低。本研究中对患者恶性淋巴瘤手术切除确诊率100%, 手术过程中部分切取确诊率98.6%, 内镜钳取确诊率60.3%, 穿刺活检确诊率51.9%。针吸活检虽然相对操作方便、损伤较小, 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但往往因取到的组织细胞太少或针头穿刺位置不恰当不能做出正确诊断, 应尽可能取组织活检[6], 而完整切除标本送检是提高病理确诊率关键。b.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本研究中3例病理误诊, 发生的可能直接原因是未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因此, 医师应该可通过行免疫组化检查等相关检查, 认真分析检测结果, 可有效减少误诊。⑥染色体易位检查、基因重排有助于恶性淋巴瘤的进一步分型及疑难病例的确诊。⑦剖腹探查。对于高度怀疑淋巴瘤, 彩超检查发现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或原因不明的腹腔包块, 而无浅表淋巴结或病灶可供活检的情况下, 可适当放宽手术探查指征, 从而达到诊断和治疗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金, 董良, 李英, 等.DICE方案治疗难治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9, 16 (8) :629-631.
[2]李涛, 苏炳光, 凌华晃, 等.CHOP和CHOE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4 (13) :10l9-1020.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17-626.
[4]刘亚平.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l例[J].疑难病杂志, 2004, 3 (1) :50.
[5]颜为红, 陈葵喜, 马韬.盆腔结核60例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4 (4) :45-46.
恶性淋巴结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