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的论文题目范文
海水稻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 从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声学改造出发,并结合广州星海音乐厅的音质测试以及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的声 学设计,引发出不同时期中国交响乐团对音乐厅音质要求转变的思考。
【关键词】 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声学改造;广州星海音乐厅;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音质要求
Reflections on the Acous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rt Hall of Hebei Art Center
YANG Zhi-gang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041, China)
【
【
河北藝术中心坐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整体工程占地44.62亩,总建筑面积32 059 m2,总投资3.2亿人民币。主体由大剧院、音乐厅、文化广场、地下停车场以及艺术沙龙组成。原建于1997年9月28日,1999年10月投入使用,音乐厅经调试后2000年11月投入使用,建筑外观和内景见图1、图2。
1 原声学设计简介
原音乐厅声学设计为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声学所(北京院声学所),音乐厅功能以演奏交响乐和室内乐为主,兼顾其他功能,包括电影放映功能。大厅可容纳980名听众(其中池座535座,楼座445座),有效容积8 500 m3,每座容积8.7 m3,总面积3 368 m3。音乐厅选用六角形平面,听众席大部分处于倒扇形范围内,有利于早期反射声的均匀分布。演奏台配置在大厅顶端,面积为230 m2,可供四管制乐队的大型合唱队使用。观众席楼座最后排听众离演奏台中心仅29 m,离台口23 m,平台宽度为26 m,高度14 m,详见图3~图6。台上设有球切面扩散体和定向反射面,加强了乐师间的相互听闻和后座的声强。为满足不同音乐和多种功能对混响时间的不同要求,音乐厅设置了分布式计算机调控混响时间装置,可调幅度为0.5 s,可调结构采用圆筒形旋转体和折拉帘幕相结合的构造。
声学设计的混响时间指标为:以交响乐演奏中频(500 Hz)1.6 s为上限,会议、电影1.0 s为下限,确定可调混响幅度为0.6 s(1.0 s~1.6 s)。北京院声学所吸取了广州星海音乐厅的经验,将交响乐演奏的混响时间适当降低。主要由于当时中国音乐家还不太习惯在混响时间较长的厅堂内演奏,倾向于清晰度为主。空场条件下,厅内可调混响时间幅度的测定结果见表1。
2 改造要求及采取措施
2.1 改造功能要求及声学设计指标
到2017年为止,原音乐厅已经使用了17年,很多设备和装修都已老旧不堪。当初建造该音乐厅是为了筹备第七届国际杂技艺术节,而这次修缮升级则是为了2017年9月29日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改造前,音乐厅主要用来外租,多用于演出东北二人转。这次改造明确要求音乐厅满足交响乐、室内乐、独奏、民乐等音乐会功能,以自然声为主。根据功能要求,声学主要设计指标为满场混响时间提升到1.8 s~2.0 s,音乐明晰度得到显著改善。
2.2 改造前的声学各项指标检测
由于改造前音乐厅主要用来外租,上演东北二人转比较多,所以,圆筒形旋转体和折拉帘幕均处于吸声状态。由于年久失修,圆筒形旋转体已经无法旋转,因此,笔者所在的团队只测量了一种状态,相当于会议功能模式,结果见表2。
2.3 改造措施
2.3.1 增加音乐厅体积
首先,建议流线型的装饰吊顶改为镂空的格栅造型,真正的吊顶为后部的黑色石膏板吊顶,增加了格栅和吊顶之间的体积,见图7。由于原吊顶内有维修马道和消防管道,不能更改,增加的体积位于舞台上部的吊顶空间,比较有限,约增加了500 m3。
其次,把舞台侧墙二层位置打通,增加体积约200 m3,见图8。
改造前后的音乐厅剖面图见图9和图10。
2.3.2 严格控制材料的吸声系数
地面采用实贴木地板,墙面为40 kg/m2的GRG。吊顶由于结构荷载所限,音乐厅整个大吊顶均采用单层9.5 mm厚石膏板,楼座底部吊顶采用双层9.5 mm厚石膏板。由于单、双层的石膏板面密度比较低,低频吸声系数比较高,这就是导致完工后的低频混响时间偏短的原因,测量结果见表3。
(1)严格控制座椅吸声系数
由于其他界面都是布置的反射材料,整个音乐厅只有座椅属于吸声材料,因此,座椅的吸声系数直接决定了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同时座椅的吸声系数也不能太大或太小,需要满足空、满场的混响时间相差不大的要求,以减少不同上座率对观众厅混响时间的影响。所以,合理控制座椅的吸声系数非常关键。由于音乐厅的体积不夠和石膏板吊顶的吸声系数偏大,声学设计也相应地要求座椅的吸声少一些,以契合混响时间偏短的状态。实际选用座椅空、满座的每座吸声量和吸声系数见表4。
2.3.3 扩散和微扩散处理
为了保证声场均匀以及声音听起来柔和、圆润,声学设计要求墙面和顶面做扩散和微扩散处理,见图11和图12。
2.4 改造后的声学各项指标检测
由于楼座采用了弧形栏板区域分隔,减少了部分位置。同时提高了座椅的舒适度,音乐厅座位数由980个调整为798个。为了分析修缮提升后的音乐厅效果,将测量值与白瑞纳克著的《音乐厅和歌剧院》第二版推荐值进行了比较。由于音乐厅为798座,比较尴尬,比大于1 400座交响乐厅规模偏小,比一般小于700座室内乐厅规模大一些,所以同时进行了对比,见表5。对比发现,改造后的音乐厅的音质效果介于交响乐厅和室内乐厅之间,换句话说,改造后的音乐厅兼有交响乐厅和室内乐厅的音质特征。
从表5中可以看到,除了亲切感ITDG偏大一些外,其他声学指标都能满足交响乐或室内乐的演出要求。亲切感就是在大房间中听音乐而有小房间的主观感觉,白瑞纳克将正厅池座中心位置的初始时延间隙ITDG用作亲切感的量度,正厅池座中心位置定义为舞台前沿和第一层眺台栏板之间的半程位置(偏离中轴线1 m)。音乐厅装修后的平均宽度约22 m,并不是太宽;池座中心位置距舞台前沿仅约5 m,距声源约为8 m,见图13。由于直达声的声程比较小,第一次反射声与直达声的声程差反而偏大了,因此,初始时延间隙ITDG就会偏大。如果这样的话,本来缩短音乐厅的长度以减小后排观众视距的优化措施,反而会使初始时延间隙ITDG偏大,倒是不利因素了。
由于传统的音乐厅多是“窄、长、高”的鞋盒形,池座的中心位置一般距离舞台前沿相对比较大。如世界上三大顶级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波士顿音乐厅和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池座中心位置距舞台前沿距离分别约为11 m、15.6 m和13.8 m,也就是说,池座中心位置的直达声距离都比较大。假如减少三个顶级音乐厅的座位数,缩短后排观众到舞台的距离,它们的初始时延间隙ITDG也会偏大。因此,白瑞纳克将正厅池座中心位置的初始时延间隙ITDG用作亲切感的量度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修缮提升后,先后承办了尤国通个人独唱演唱会、河北交响乐团2017音乐季收官演出、波兰庞德卡爱乐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等多场专业音乐会,大家普遍反映声学效果较好。
3 不同时期中国交响乐团对音乐厅音质要求的转变
笔者曾参与广州星海音乐厅的音质测试以及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工作,结合这次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声学改造设计,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中国交响乐团对音乐厅音质要求的转变。
1998年6月13日(冼星海诞生日)正式使用的广州星海音乐厅(声学设计为北京院声学所),见图14,其各项声学参数虽然达到了国际一流音乐厅的指标(如中频500 Hz满场混响时间为1.82 s,空场为2.19 s;空场C(80,3)为-1.43 s),但是由广州交响乐团普通反映混响时间长,因而层次不够,清晰度差。为了降低混响时间,声学设计单位采取了两方面措施:(1)在演奏台上方的球切面反射上,配置人工翻动的锥状可调吸声结构,使大厅混响时间可在1.66 s~1.82 s之间调节;(2)在堂座走道和演奏台两侧楼梯可铺设地毯,根据需要可进一步降低混响时间至1.5 s。
2009年7月建成的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见图15,其各项声学指标虽然达到了国际一流音乐厅的指标(如中频满场T30为2.03 s;C(80,3)为-1.74;Gmid为5.45),由于主要使用方厦门交响乐团试演后反映混响时间偏长,清晰度较差。笔者所在的设计院采用两方面措施:(1)在演奏台后墙局部、均匀地安装织物软包棱锥形装饰吸声体;(2)在二楼眺台中段栏板局部加做吸声处理。满场混响时间由2.03 s缩短到1.95 s,即使这样还是有乐团人员认为虽然有改进,但清晰度还是不够高。直到中国2010新年音乐会在此成功举办后,音乐厅的音质效果才得到认可。时任中国爱乐乐团指挥的余隆,在演出结束后评价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音质效果很好,在国内可以名列前茅。首席大提琴家赵云鹏认为清晰度很好,但又不干涩,包围感很好,声音亲切、生动,声音效果堪称国内一流水平。
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1999年建成使用初期,有一些音乐家(主要是河北交响乐团)认为音乐厅的混响上限由1.6 s提升至1.7 s,对交响乐演奏将会有更好的效果;为此,北京院声学所也提出了改进方案(后因有不同意见而未实施)。2017年声学改造后,空场混响时间由1.6 s提高到2.02 s(预计满场约1.8 s),指挥及乐队演奏人员普遍反应混响合适、丰满度较高,音质很好。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早期由于中国还没有专门的交响乐厅,乐队经常在容积小、混响短(一般为1.0 s)的排练厅练习,突然在混响较长的大音乐厅内排练和演奏,反差太大,难以习惯。随着一批国外优秀指挥和演奏人员的回归,以及中国一流声效音乐厅的建设,中国交响乐团也完成了由追求清晰度到享受音乐丰满度的慢慢转变。
参考文献:
[1]LEO BERANEK. CONCERT HALLS AND OPERA HOUSES (First Edition).
[2]LEO BERANEK. CONCERT HALLS AND OPERA HOUSES (Second Edition).
[3]项端祈等. 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声学设计[J]. 建筑创作,2002(1).
[4]项端祈等. 广东星海音乐厅的声学设计[J]. 建筑学报,2002(2).
[5]杨志刚,章奎生. 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的建声设计与音质评价[J]. 演艺科技,2011(1).
海水稻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0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具有特色的一种水稻培育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杂交水稻在20世纪70年代被首次研制出来,并且在使用以及生产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发展。本文将对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历程以及我国杂交水稻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杂交水稻的推广起到作用。
【关键词】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现状
袁隆平1964年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将其“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上,标志着我国水稻领域的科技创新,并逐步成为世界杂交水稻强国。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累计推广面积5.3333亿公顷,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千克以上,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世界粮食组织列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的首选技术。截至2012年,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520万公顷,增产效益十分明显,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回顾历史,总结杂交水稻的发展经验,推动杂交水稻持续发展,对于确保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促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历程
1974年,我国第一批杂交水稻组合诞生,向世界宣告中国杂交水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1976年1月,我国农业部召开了杂交水稻推广会议一一“广州会议”,提出了我国南方大规模种植杂交水稻的农业政策和措施。1976年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是1975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369倍,面积达14万公顷。1980与1981年,因为杂交水稻具有组合单一、生育周期长、抵抗性不强等原因,有一些地方的杂交水稻受到了各种病虫危害以及其他原因,杂交水稻开始减产。1982年我国杂交水稻开始进入到一个更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期间,通过调整了杂交水稻的整体整合布局,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得到了扩大。1985年由于我国面临粮食减缩的问题,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以及产量有所下降,但在1985年之后,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逐渐扩大,并且呈相对稳定的趋势,1995年达到了我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历史上的最高点。1999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耕地变得越来越少,种植物的结构也开始从粮食作物开始转变为非粮食作物,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开始逐渐缓慢下降。
从2004年开始,国家开始逐渐意识到了粮食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于这一方面的投入,水稻的种植面积开始得到回升,但是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仍然呈下降趋势。追究其根本原因,第一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对米质所提的要求也就相应地变得也越来越高,质量更好的常规稻米获得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第二是因为我国杂交水稻的种子成本相比于常规稻米的成本要高,也就导致了杂交水稻所需要消耗的成本高于常规稻米;第三是因为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新型设备被应用到水稻种植上面,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随着机械化栽培技术的不断推广,要求所种植的水稻品种具有抗倒性强、生长周期短以及稳定性较好等特点,而我国杂交水稻还没有培育出能够符合条件的种类,因此导致了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降低。
2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民常说,吃饭需要靠“两平”,第一个“平”为邓小平,第二个则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所研发出的杂交水稻在国外被人们称为“东方魔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吃饭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被称之为解决21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杂交水稻有着“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称号。袁隆平先生从1964年开始对杂交水稻进行研究,在经历了9年的研究时间之后,实现了三系配套,同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方面可以大面积应用的强有高产水稻组合,也就是“南优2号”,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如今,我国杂交水稻开始走向越来越完善的发展阶段,走向了优质、高产以及组合配套齐全的新阶段,一些更加完善的强优组合逐渐被应用到了实际生产当中,并且由“三系”向“两系”开始转变。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会使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再次得到突破,也会使中国杂交水稻的单产再上一个台阶。
但是,我国现阶段杂交水稻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种子企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较小、集中化程度不够、缺少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同时在对杂交水稻科研投入方面,所投入的资金较低,导致了杂交水稻生产经营能力变弱,创新能力降低。同时,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监管力度还不够严格,一些没有相关资格的个人或者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杂交水稻进行非法推广,导致了市面上许多杂交水稻种子出现了假冒伪劣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种子法》规定,但是在现阶段,执法能力较弱,还不能对相应的违法行为进行全面的治理。目前我国具有相关经营资格的杂交水稻种子企业有一万家左右,具有非常庞大的杂交水稻推广体系,但是这些企业之间没有相互进行合作,彼此之间存在着隔阂。在信息化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没有在互联网上形成一系列的服务体系,由于信息网络的滞后,导致了许多种子挤压产品结构过剩的现象出现,提高了相应的成本,制约了我国杂交水稻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
3中国更好地推广杂交水稻的策略
目前为了更好地推广我国杂交水稻,需要寻找恰当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解决。随着我国《种子法》的颁布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杂交水稻的推广在面临困难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机遇,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机会,应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杂交水稻进行推广。
第一,进行体制改革,达到一体化发展。为了更好地对杂交水稻进行推广,首先需要对相应的体制进行改革,转变现阶段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推广经营脱节的现象,达到培育繁殖以及推销一体化的目的。我们可以将经济实力与相应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对市场进行更加熟悉的掌握,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品种,增加相应经济效益。
第二,创建精品杂交水稻种子,树立品牌意识以及集团化的经营观念。为了更好地对我国杂交水稻进行推广,就需要我国杂交水稻种子树立更加强烈的品牌意识,这也是更好促进我国杂交水稻全面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品牌意识的重要性,开始形成自己的品牌。例如“隆平”牌杂交水稻种子,就是由我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研究与开发的一种杂交水稻品牌,在南方地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同时成为了这一领域当中的重要品牌。现阶段,我国越来越多的杂交水稻企业都在形成自身的品牌,也只有具有优质的品牌才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具有独特的自身品牌也是我国更好地对杂交水稻进行推广的重要策略。
第三,提高管理规范理念。在我们对杂交水稻进行推广的过程当中,常常会有一些不具备相关资质的个人或者企业因为个人利益而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来对市场进行干扰,打破了市场的平衡性,危害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粮食的生产。因此,在对杂交水稻进行推广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与相关的执法部门进行密切的联系,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为杂交水稻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雜交水稻能够健康发展。对市场当中存在的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严打,对企业当中所出的对于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产权要进行充分保护,禁止侵权问题的出现。同时还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对杂交水稻种子的产品以及质量进行严格检验,保证符合相应的规定以及标准,才能更好地对我国杂交水稻进行推广。
4结论
杂交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经历过高潮,也经历过低谷。杂交水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粮食方面的问题,对我国粮食领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就现阶段我国杂交水稻推广而言,需要不断的结合新形势、新政策,对杂交水稻的品种进行创新,同时加大相应的管理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杂交水稻进行推广,促进我国粮食领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海水稻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财政部网站8月9日消息,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近日共同印发《关于将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有关事项的通知》,支持种业发展。2018年投保农业保险的三大粮食作物制种,可按本通知規定申请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
根据《通知》,农户、种子生产合作社和种子企业等开展的符合规定的三大粮食作物制种,对其投保农业保险应缴纳的保费,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符合规定的三大粮食作物制种,是指符合种子法规定、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规定或经当地农业部门备案开展的水稻、玉米、小麦制种,包括扩繁和商品化生产等种子生产环节。《通知》还明确,符合规定的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的种子品种,由各级农业及种子主管部门负责以适当方式向保险经办机构提供。
海水稻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 开发效果评价
含水上升率在高含水阶段得到有效控制, d1Ⅱ高于其他单元。根据连通图、调整井的水淹数据解释, 分采区的水驱的控制程度达到79.4%, 开发水平属于二类, 其中d1Ⅱ稍好于整体水平。注采井网较为完善, 水驱控制程度79.6%, 水驱动用程度65.4%。根据吸水剖面数据整理, 水驱的动用程度达到65.4%, 为二类开发水平, 其中d2段动用程度好于d1段。水驱过程中优势通道明显, 波及体积系数低, 仅为0.52。分采区综合递减率为8.5%, 其中海20~30块d1Ⅱ最高, 为10.9。水驱采收率30.1%, 各开发单元差异较大, 其中海20~30块d1Ⅱ最低, 为23.1%。各层位压力保持较好, 压力系数约为0.8。
存在问题:受油水粘度比大和储层非均质性强的影响, 水驱波及体积难以进一步提高;水淹程度高, 剩余油分布零散;常规措施效果逐年变差。
2 深部调驱可行性研究
2.1 油藏储层条件好
主力油层具有一定储量规模。截止目前, 分采区累积产油146104t, 采出程度25.2%, 采出可采储量83.8%。目前分采区标定采收率30.1%, 与海1块标定采收率41.7%, 具有提高采收率的空间。储层物性、流体性质、油层温度、水质等条件, 有利于调驱剂优选;变异系数平均在0.65以上, 强非均质性决定了调驱扩大波及体积的潜力;主力油层采出程度仅为25%, 具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空间。纵向上动用程度差异大, 具备调驱潜力。现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采用物质平衡法计算是48.7%。
2.2 相邻断块海1块开展调驱取得了好效果
海1块曾经于2001~2005年开展过LPS深度调驱试验, 共实施4个井组, 4口注水井对应16口油井, 13口油井见到了增油效果, 日产油由措施前79.1t上升到99.4t, 日增油20.3t, 综合含水由88.8%下降到83.6%, 累积增油1.35104t。海26块分采区与海1块在油藏特点及原油性质上都具有相似性, 具备较好潜力。
3 深部调驱油藏工程设计
3.1 试验区及层位的选择
选择原则:构造简单, 油层厚度较大, 分布稳定, 具备一定地质储量;储层物性好;注采井网完善, 水驱控制程度高, 水驱开发三大矛盾较为突出;主力产层, 具有剩余油潜力;调整工作量小。
选层依据:目的层油层较厚, 平均厚度为12.2米;目的层物性好, 孔隙度、渗透率都相对较高;目的层为主力产层;d1Ⅱ2产量达到分采区的20%, 为分采区主力产层;作业工作量相比之下较小, 生产d12井数达到46%。
选择结果:选定d1Ⅱ2为调驱目的层, 含油面积为1.03Km2, 石油地质储量为120.5万吨, 储层厚度为11.6米。
3.2 试验区调驱部署
设计原则:以较高的采收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总体上分段调驱, 优先选择潜力较大、层段集中的d1Ⅱ2 (1~4) 小层;立足于现有井网, 局部完善注采井网和注采对应关系;充分继承海1块调驱成熟经验, 优选配方体系, 采用合理的注入方式、注入参数, 以获得最佳效果;按储层发育状况个性化设计注采参数, 保证注采平衡;调驱与其它层系注水有效结合, 实施分注合采;以先试验再推广为原则, 按照筛选、评价、设计、实施、监测、调整等完整的工业流程和评价标准进行组织实施。
试验区调驱部署设计结果:水平井注水方案, 油井:28口;水井:13口;油水井数比2.1:1。
调驱体系设计结果:调驱用聚合物分子量为2000~2500万;优化聚合物浓度:聚合物浓度<0.1%时, 凝胶强度弱, 粘度<500m Pa.s。聚合物浓度≥0.1%时, 凝胶强度较高, 粘度>1000m Pa.s。成胶时间:室内成胶时间1~4天。交联剂用量均为0.15%;优选四种有机铬交联剂, 并最终确定海26块调驱用交联剂浓度0.15%;体膨颗粒调驱剂筛选:TP~5、HP~3的吸水、膨胀倍数较好。
最终设计了有机铬凝胶+体膨颗粒复合调驱体系前置段塞 (封堵高渗层、水驱优势通道) 。
注入参数设计:前置段塞0.01pv;主段塞0.14pv;驱油段塞0.05pv。
4 结语
4.1调整思路上, 以储层分布特征研究为前提, 剩余油潜力分析为基础, 平面分区、纵向分段, 利用深部调驱技术, 改变驱替介质, 重组注采井网, 增加波及系数, 提高老油田采收率。
4.2选择构造简单、油层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 具备一定的地质储量、储层物性好、注采井网完善、水驱控制程度高、水驱开发三大矛盾较为突出的主力产能开展试验, 试验区具有剩余油潜力, 调整工作量小。
4.3调驱部署上, 按照“调整油品产量结构、探索低成本开发方式”的工作思路, 对原井网重新组合, 尽量做到在试验阶段利用老井就达到目的。
4.4配方体系上, 采用合理的注入方式、注入参数, 以获得最佳效果, 按储层发育状况个性化设计注采参数, 保证注采平衡, 调驱与其它层系注水有效结合, 实施分注合采。
摘要:海26块是普通稠油注水开发复杂断块油藏, 受储层物性和油水粘度比等影响, 水驱效果逐渐变差。通过油藏条件适应性、剩余油分布、同类型油藏开发情况对比, 确定调驱潜力和可行性。在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基础上, 优化调驱层系井网设计, 确定了适合该块的凝胶体系、体膨颗粒和驱油体系, 优化段塞尺寸和化学剂浓度。
海水稻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应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手段种植水稻,统一品种、统一供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防治病虫害,可以大大提升水稻长势和产量。通过本试验得出结论:采用新技术栽培东联5号水稻,要比对照组闽泉2号每亩增产25.2公斤。综合计算,采用新技术栽培水稻,实际增收302.2元/亩。
关键词:水稻;产业技术;建设;增产增收
应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手段种植水稻,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提升水稻产量。通过相关试验数据显示,在水稻不同生长期,采用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技术措施,水稻生长优势相当明显。因此,大力推广产业技术体系促使水稻增产增收,其发展前景广阔。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设在福建南安市柳城街道三堡村。这里是优质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片,示范片种植水稻共计350亩,早季水稻种植东联5号,晚季稻种植天优3301。这里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土质条件较好,有优良排灌条件。
1.2试验材料
试验用水稻品种为东联5号,对比组水稻品种为闽泉2号。新技术应用插秧机、病虫测报灯、测土设备、新肥料等。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采用新技术栽培东联5号为A处理,新技术栽培闽泉2号为B处理,常规种植东联5号为C处理,常规种植闽泉2号为D处理(对照组)。如表1所示。共设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亩。新技术包含:测土配方施肥、湿润灌溉、病虫害测报灯指导、病虫害专业队伍统一配药、统一防治技术、低毒新农药福戈防治枯心苗和稻纵卷叶螟、用拖拉机深耕农田、用机械插秧、用收割机收割等。
1.4试验观测
移栽时间为3月23日,插秧前进行整地施基肥。机插秧每丛2株,每亩插秧13000丛。每个处理小区选定3个点进行观测,移栽10天后,每20天观测一次,记录水稻植株的高度、叶龄和总苗数。成熟期进行取样估产,收获时进行实际产量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对水稻叶龄、分蘖和株高的影响
水稻移栽30天,对各个小区水稻叶龄和分蘖情况进行查看,其叶片和株高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每个处理选取10穴,其苗数、叶片数和株高,都呈现个体差异。A处理,也就是采用新品种东联5号应用新技术生产措施的一组,其苗数、叶片数和株高指数表现最好。其次是采用新技术栽培的老品种闽泉2号。利用常规方法栽植的东联5号和闽泉2号表现都较差。由此可见,采用新技术管理水稻,能够促使水稻生长达到优化程度。
2.2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对水稻考种情况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产业体系建设手段,对水稻考种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A处理株高比对照组要高出6厘米,每穗总粒数也要多出28粒,结实率达到89.6%,比对照组的83.6%,整整高出6个百分点。
2.3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取样估产情况(见表4)
取样估产是试验常见技术指标之一。在几个处理中,采用新技术的A处理依然表现最出色。亩产量能够达到564.3公斤,B处理虽然没有采用新品种,但生产措施先进,也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亩产量达到548.0公斤。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手段,亩产量为523.7公斤,比A处理相差40.6公斤。这说明新技术为水稻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2.4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实际测定产量情况
通过实际生产测定,最终获得的亩产量,才具有说服力。采用东联5号新品种的水稻,通过测土配合施肥、机械插秧、湿润灌溉、病虫测报灯指导、统一专业队防治病虫害。A处理最终加权亩产量为528.6公斤,相比对照组闽泉2号同等栽培条件下增产5%以上,相比常规栽培的D处理,增产10.7%。采用新技术生产措施的水稻,优良米相比市场每公斤要高出0.4元。综合考量,东联5号新品种新技术栽培每亩要比对照组增加收入302.2元。
3结论
从本试验实施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品种对提升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东联5号相比闽泉2号,在常规管理条件下,每亩增产10.1公斤;在采用新生产技术条件下,东联5号相比闽泉2号每亩增产25.2公斤。采用新技术栽培水稻,还能够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优质稻种种植成本,提升稻米品质。特别是稻米品质可以直接为农民带来价格上的增收,优质稻米要比市场普通稻米高出0.4元/公斤,综合计量,采用新技术栽培水稻要比对照组每亩要多收入302.2元。
参考文献
[1]陆艳婷,张小明,等.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水稻产业体系建设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4,(26).
[2]陆峥嵘.围绕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上海水稻产业技术建设迈新步[J].上海农村经济,2013,(20).
[3]陆艳婷,金庆生.增强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效能的探索[J].农业科技通讯,2009,(05).
[4] 周波,于冷,史清华.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增长:以江西农户为例[J].商业研究,2011,(02).
[5] 吕玲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分析[J].经济问题,2000,(11).
[6] 邢大伟.重视农民技术需求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05).
[7] 程序.国际农业科技的动向及其启示[J].科技导报,2000,(11).
[8] 肖焰恒.我国农业技术应用的宏观取向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诱导[J].科技导报,2002,(05).
[9]孙永飞,梁尹明,叶坚,朱万耀.水稻超高产模式株型栽培概论[J].中国稻米,1999,(05).
[10]杨惠杰,杨仁崔,李义珍,姜照伟,郑景生.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0,(03).
作者简介:潘灿辉,本科学历,南安市柳城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水稻种植。
海水稻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 从水稻直播栽培的特征及技术要点、水稻直播栽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促进水稻直播发展的意见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稻直播;技术要点;推广;建议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904.0025.003.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9-4 0:25:00
随着改革大潮的不断深入,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不断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资料显示,直辖之初的1997年,重庆农业人口的占比达到80.5%,到2014年,农业人口的占比已经下降到59.3%[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在农村的多为“386199部队”,导致农村老龄化、弱质化问题日趋突出,种地能力大大下降。在此背景下,農业的种植模式也更趋于简便、易行、省工、省时、有利于机械化的发展。
水稻直播是不进行育秧、移栽而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的一种栽培方式。大面积水稻直播可节省大量劳力,缓解劳动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对实现水稻生产的轻简化、专业化、规模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下面就从水稻直播栽培的特征及技术要点、水稻直播栽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促进水稻直播发展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介绍。
1 水稻直播栽培的特征及技术要点
1.1 直播稻生长发育特点
(1)直播稻由于播种期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主要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生长期相对稳定。
(2)总发根节位减少,有效发根节位多,根系发达而浅生。
(3)总叶片数减少,中后期单株绿叶数多,功能期长,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提高千粒重。
(4)直播稻日生长量高于移栽稻,干物质积累多。
(5)直播稻易形成足够的有效穗数,且直播稻省去了育秧和移栽环节,无植伤、缓苗和返青期,前期生长条件优越,分蘖发生早且快,分蘖势强,低位分蘖成穗多,易形成足够的有效穗数。
(6)直播稻播种期迟,全生育期缩短,尤其是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主茎总叶片数减少,对形成健壮个体和高产穗群带来不利的影响。
(7)与移栽水稻相比,直播水稻存在着难全苗、草害重、易倒伏三大难题。
1.2 水稻直播栽培的技术要点
1.2.1 品种选择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结合生产实际[2-6],直播稻除要求一般水稻良种应有的优质、高产、多抗等性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重要的生理生态特征特性:具有耐低温低氧发芽性,一般要求在11~13℃低温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不低于80%,并且种子在短期淹水环境下能保持较强的发芽出苗能力;根系分布深,活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以抗根倒;植株秆壁厚而坚韧,伸长节间长度比例适当,基部一、二节间相对较短。另外还要求品种在发芽出苗阶段及幼苗期对除草剂反应不敏感,并且苗期生长快,对杂草有竞争性抑制作用。2014年由重庆市审定,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热粳优35’符合水稻直播要求。
1.2.2 田块整理
大田平整后播种,播种前每667 m2施复混肥35 kg,然后以3 m开厢,厢开好沟后,施用除草剂防除杂草。
1.2.3 播种
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4月上旬初到4月中旬,每667 m2用种量以 1.2~1.5 kg为宜,人工撒播或者机械分厢定量按规格播种。
1.2.4 田间管理
秧苗达2叶期时查苗间苗,进行匀密补稀。秧苗至2叶期防鼠。直播稻田间复水宜安排在2叶期进行,最晚不超过3叶期。3叶时用金稻龙除草施肥。够苗晒田,复水。施肥坚持氮、磷、钾配合和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施氮方式以底肥、蘖肥Ⅰ、蘖肥Ⅱ、穗肥之比为3-4-2-1为佳。
1.2.5 杂草防治
直播稻田草害发生一般有杂草发生时间长、发生量大、种类多和种群组合复杂等特点。永川区杂草种类有鸭舌草、野慈姑、马唐(白油草)、虾子草、野慈姑、水禾、鸭舌草、稗草(散脚稗)等。直播稻田杂草防除分非化学防除和化学防除2种方式。
非化学防除是指通过合理的耕作、整地、播种、灌溉、施肥和轮作及品种选用等农艺、生态措施来防除杂草,另外包括人工拔草和机械除草。化学防除是当前南方直播稻田的主导性除草技术“一封、二杀、三补”,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一封”指播种前或播种后出苗前用除草剂处理土壤,进行封闭灭草,机播田只能采取播后封草;“二杀”指水稻出苗后2~3叶期,结合稻田灌薄水层,及时施用除草剂,灭杀水稻出苗后滋生的杂草;“三补”指在前期除草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在水稻5~7叶期排干田水后喷施除草剂,灭杀稗草、莎草等残留杂草。
2 水稻直播栽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水稻直播栽培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水稻直播栽培与育秧移栽相比较,主要是技术操作非常简便,减少了育秧和移栽环节,节约劳动力成本,有利于全面推行机械作业,在管理良好的情况下又能增加产量,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唐建平在四川省华蓥市进行水稻直播与水育秧宽窄行栽培模式栽插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直播比对照增产55.36 kg/667 m2,种子用量多0.25 kg/667 m2,节约农膜1 kg/667 m2,节约人力投入150元/667 m2,直播田比对照总计增加收入300元/667 m2[7]。
2.2 永川区的气候、生态环境适宜水稻直播
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东经105°38′~106°05′、北纬28°56′~29°34′,年均温度17.9℃,雨量1013.6 mm,日照1334 h,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种植。从气象角度衡量适宜水稻直播栽培的面积可达2万hm2,过去全区曾自发推广水稻直播栽培0.23万hm2。
2.3 水稻直播同样能够保证高产
早在1983年土地刚刚到户的时期,农民非常重视土地,部分农户即开始了旱地种植“陆稻”,采取直播与育苗移栽的方式,获得了每667 m2产量350~400 kg的较好收成。1985年“农民之友”以《巾帼英雄有奇才》为题报道了永川高滩公社5村3社社员李国芳0.12 hm2水稻“直播”每667 m2产量突破500 kg大关的奇迹。后来,金龙镇的陆稻种植试验、示范成功,相关媒体给予了报道,重庆及永川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007年,由于干旱极为严重,永川区三教、板桥、青峰、陈食、金龙等镇街无水或严重缺水栽秧,政府推行“抗灾、减灾技术”,部分田块或集中成片实施了“直播”、“打窝栽秧”、“割苗栽老秧”等方式,每667 m2产量也达到了400~500 kg。
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农村劳动力紧缺,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日趋突出的情况下,农业逐渐向轻松、简便、傻瓜化方向发展,各地自发实施水稻直播栽培。特别是今年,许多新型农业主体如合作社继展开了水稻直播栽培,包括人工点播、机械点播等多种方式,目前秧苗普遍长势喜人。数十年的探索证明,水稻直播栽培很有推广价值,完全可行。
2.4 水稻直播的推广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水稻直播栽培,省去了育秧和插秧两个最难机械化的环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就更容易实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水稻直播栽培,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向轻松、简便、傻瓜化方向发展的需要,更是杜绝耕地撂荒、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永川区的农业机械推广、农田整治改造、交通网络建设、水系改造等水平较之过去都已大幅度提高,有利于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又将反过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加速农机推广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适于直播的水稻新品种给水稻直播技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永川过去水稻直播栽培产量不高、面积不大的主要根源就是没有合适的品种。近年来,一些符合直播要求的水稻新品种如‘热粳优35’等系列品种及杂交水稻的出现,为水稻直播技术带来了新的生机,永川区水稻直播栽培推广面积将逐年扩大。2016年永川区新型农业主体主动进行水稻直播试验,可望突破万亩大关。目前,田间秧苗长势极为令人欣喜,每667 m2单产有望突破800 kg大关。随着水稻直播技术的成熟,直播面积有望逐年实现跨越1.33万hm2的纪录。
3 促进水稻直播发展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
水稻直播栽培是一项轻简栽培技术,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作业,是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完善农村耕制改革的较好措施之一。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农民对直播水稻的认识,各级领导也应该高度重视,把水稻直播栽培探索推广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从区、镇街到村社各级建立推广班子,牵头组织实施好水稻直播栽培探索推广工作。
3.2 加大投入
水稻直播栽培探索推广,需要资金作后盾支撑,没有资金支撑,水稻直播栽培探索推广将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在技术推广阶段,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等对水稻直播栽培的认识不足,技术掌握不熟练,政府更应当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能够提高新技术使用推广的积极性,有利于粮食生产面积的稳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新型技术的快速推广。
3.3 加大宣传
水稻直播栽培是一项新型的农业技术,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等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要进行这项技术的推广,从思想认识到技术培训等方面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此,政府应该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力度,力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好处,且人人信服。对于其技术要点,政府更应该加强培训,随时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确保直播成功,才能保证技术推广的积极性,确保推广成功。
3.4 层层示范
在对水稻直播技术认识不足的情况下,种植示范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宣传带头作用。水稻直播栽培探索推广,需要多点示范,以此带动大面积推广。建议每个镇街建百亩以上的水稻直播栽培高产示范片,给予种子、化肥、机耕、机播、管理补贴,每个点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确保水稻直播栽培示范全面成功。
3.5 调动积极性
对水稻直播栽培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区镇街干部、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群体给予精神嘉奖和一定的经济鼓励,在晋级、晋薪、评先争优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以调农动工作积极性,促进水稻直播栽培推广工作的快速普及。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5[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 金千瑜,欧阳由男,陆永良,等.我国南方直播稻若干问题及其技术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17(5):44-48.
[3] 刘伟明.日本等国的水稻直播栽培技术[J] .中国稻米,1995,(4):34-36.
[4] 金千瑜.韩国的直拨水稻生产与技术[J] .世界农业,1997,(9):16-18.
[5] 屈振国.浅谈水稻水稻轻简高产栽培中的品种应用问题[J].中国稻米,1998(1):7-8.
[6] Motoyuki Hagiwara,Mitsuo Imura.Varietal Difference and Temperature Response of Local Soil-Reduction around Germinating Rice Seed[J].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1993,62(1):105-110
[7] 唐建平.2015年水稻直播技术生产试验初报[J].四川农业科技,2016(5):9-10.
(责任编辑:敬廷桃)
海水稻的论文题目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