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锐器处理防护措施范文
护士锐器处理防护措施范文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忻州市某医院的临床护士共198名,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9岁, 平均26.1岁。调查在过去的1年里她们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锐器刺伤的情况。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21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回收率为94.28%。调查内容包括锐器刺伤发生的频率、时机、地点、原因、刺伤的部位、刺伤的物件、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是否回套针头帽、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刺伤后的认识、处理等相关问题。
1.3 统计学处理
对每一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 将不合格的筛除 (其中5份问卷对是否发生刺伤不确切, 7份问卷的刺伤次数不吻合) , 再用PEM 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 总体情况。被调查的198名护士中有182人曾发生过锐器刺伤, 发生率为91.92%;共发生刺伤次数586次 (为164人的总和, 另外18人填写的为“很多次”) , 被调查者人均被刺伤3.22次以上;182人中有132人被污染过的针头刺伤, 占72.53%。
(2) 导致损伤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 在被刺伤的586次中, 护士回答被针头刺伤的有334人次, 占总刺伤次数的57.00%;被安瓿刺伤的有204人次, 占刺伤次数的34.81%;被缝合针刺伤的有12人次, 占刺伤次数的2.05%;回答被其他物件, 如病历柜、玻璃、剃刀等刺伤的有36人次, 占刺伤次数的6.14%。
(3) 发生刺伤的时机。调查结果显示, 护士回答在掰安瓿时发生刺伤的有204人次, 占刺伤次数的34.81%;在传递缝合针时发生刺伤的有12人, 占刺伤次数的2.05%;在抽血或注射等操作前发生刺伤的有38人, 占刺伤次数的6.49%;在操作中发生刺伤的有48人, 占刺伤次数的8.19%;在操作后发生刺伤的有120人, 占刺伤次数的20.147%;其他有18人, 占刺伤例数的3.07%。在浸泡针头时发生刺伤的有110人, 占刺伤次数的18.77%。
(4) 操作后回套针头帽的情况。在调查的198名护士中, 每次回套针头帽的有86人, 占总人数的43.43%;经常回套针头帽的有52人, 占总人数的26.26%;偶尔回套针头帽的有40人, 占总人数的20.20%;不回套针头帽的有10人, 占总人数的5.05%;未作回答的有10人, 占5.05%。
(5) 在操作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调查中, 190人回答了不戴手套的原因, 认为不方便的有106人, 占回答人数的55.79%;认为没有必要的有26人, 占回答人数的13.68%;回答医院未作要求的有40人, 占回答人数的21.05%;回答其他原因 (如节约费用等) 的有18人, 占回答人数的9.48%。
3 讨论
(1) 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危害。护理人员接触各种锐器的机会多, 被各种锐器, 尤其是针头刺伤的风险很大。本调查结果显示198名护士中发生过锐器刺伤的有182人, 占91.92%, 其中182人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的有132人, 占72.53%, 潜在感染的危险很大。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院内传播HBV、HCV、HIV等血液疾病的重要途径。相关统计表明, 在我国人口中, 乙肝和艾滋病的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因此, 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2) 规范操作是减少锐器刺伤的重要途径。从刺伤发生的原因来看, 操作中操作者自己刺伤自己占的比例最高, 占67.58%。锐器刺伤发生的原因主要与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技术不够熟练、工作粗心等有关。因此, 应规范各项护理操作行为, 加强安全的操作技能训练, 才能保证职业的安全。
(3) 提倡普遍预防的职业防护观念和职业安全教育。在临床工作中, 很多护理人员只对诊断了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采取了隔离措施, 事实上HBV、HCV、HIV在诊断前对医护人员的危险性远超过被诊断后。因此, 要不断加强职业防护的教育和感染知识的培训, 加强对锐器刺伤危害的认识, 预防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避免获得性职业感染。
(4)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建立有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属于获得性职业感染的高危人群, 且多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 被针刺伤的风险很大。因此, 完善各种制度, 加强职业防护的管理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医院一线护士被锐器刺伤的情况, 为采取有效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忻州市某医院的临床护士共198名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被调查护士中, 锐器的刺伤率为81.31%, 其中72.53%被污染针头刺伤过, 护士在抽血和输液时戴手套率很低, 仅7.35%。结论 临床护士的防护意识较差, 锐器刺伤率高。因此, 护理人员应主动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关键词:护士,锐器伤,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 磨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 (1) :17~18.
护士锐器处理防护措施范文第2篇
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利器有针头、安瓶、刀片、缝合针等,最为常见的为针头刺伤。
一、预防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2、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6、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二、处理
1、报告控感办,填写刺伤事件登记表,记录刺伤过程、利器名称、型号、可能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等内容,进行感染评估,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
2、刺伤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紧急处理:捏住损伤处近心端,防止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在流动水下冲洗、消毒、包扎;
3、锐器伤和血液污染后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洁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漏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正确掌握锐器伤HIV、HBV/HCV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挤压伤口(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粘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消毒(0.5%碘伏、75%酒精)包扎报告相关抗体跟踪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必要时评估)心理干预。
职业暴露上报及紧急处理流程
医院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通知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医务科
(4小时内报告)、以上科室评估、 处理、登记
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 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 血液(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用消毒液
消毒,必要时消毒后包扎
查病人HBV、HCV等其他传染病化验报告情况
化验()不做处理
化验(+)根据各疾病要求
如无化验,根据高度怀疑病种需抽血
化验后再做处理
预防用药
化验结果(+)
职业暴露血清学追踪检测
注:
1.患者如系HIV(+)、HCV(+)或疑似HIV(+)者,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处理并跟踪。
2.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负责督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记录相关事项。
护士锐器处理防护措施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名被调查者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手术室的在职护士, 年龄20~55岁, 工作年限1~30年, 均为女性;其中主管护师11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24名、护士24名。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情况知晓率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1.2 职业损伤
1.2.1 工作性质
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间没有规律, 劳动强度大、节奏快;患者的要求和期望提高, 要求护士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 这些都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产生倦怠感。
1.2.2 空气污染
化学消毒剂的挥发、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麻醉药物在空气中的弥散, 这些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黏膜、眼睛、神经系统均有损害, 部分化学灭菌剂还具有致癌作用。
1.2.3 生物污染
由于护士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 受感染的机会很多, 可通过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毒携带者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疾病, 甚至还有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的艾滋病、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
1.2.4 电离辐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手术中镊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发展, 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放射线的机会较多。
1.2.5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护士长时间站立工作, 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 工作时无影灯强光刺激, 饮食或作息没有规律, 经常加班加点。护士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 也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失眠等。
1.2.6 物理性因素
手术室电器较多, 使用时出现故障, 易发生电击伤。另外电动吸引器、无影灯、麻醉机、电刀、空调、患者的呻吟、电锯等噪声可引起头晕、耳鸣、失眠、焦虑等症状。
1.2.7 法律因素
目前的医疗、护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还很不完善, 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仍旧很淡薄, 但是随着新闻界不断宣传, 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 护患纠纷使护理人员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1.3 防护措施
1.3.1 提高防护意识
讲解有关医院感染及自我防护知识, 不断学习院感知识, 掌握消毒隔离的基本知识, 了解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掌握消毒、灭菌有效的方法,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从根本上转变护理人员的防护理念, 培养良好的防护习惯。
1.3.2 合理配备人员
医院要根据客观情况合理配置护士,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保证充分的休息, 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 教会护士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的办法, 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
1.3.3 避免空气污染
加强空气污染防护知识的教育。平时手术室要勤通风, 添置空调设备, 完善排污、排气系统, 提高空气质量。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操作前后正确洗手, 严格无菌操作。
1.3.4 避免生物污染
术前访视患者, 了解病史, 做好记录。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手套如有破损, 立即更换,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以防发生刺伤、割伤。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锐器或按压废弃物, 以免误伤。污染的器械、敷料应严格按照院内感染要求处理。
1.3.5 避免电离辐射
X线照射术中应用X线时要穿戴好铅衣或尽量用铅屏风保护。无关人员应暂时回避, 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手术间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 尽量避免X线的直接照射。
1.3.6 避免噪声
选择性能好, 噪音小的电器设备, 尽可能把噪音降到最低限度。走路要轻, 说话声音要低, 实施各种操作要迅速灵巧。
1.3.7 防止身心疲劳
应对理护人员进行医学心理方面知识专题讲座, 加强锻炼, 多安排户外活动, 加强自身修养, 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 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1.3.8 增强法律意识
平时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多学习法律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遇事多考虑,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 正确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2 结果
问卷发出60份, 收回60份, 有效问卷60份, 有效率100%。护士对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配抗癌药物时应戴手套、艾滋病患者暴露时应登记并上报知晓率较高, 分别为100.0%、91.7%、90.0%,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时接种疫苗和注射器使用后复帽采用单手复帽法知晓率较低, 分别为68.3%、61.7%。
3 讨论
手术室工作紧张而繁忙, 护士应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做好个人防护可以避免疾病的侵袭, 减少病毒污染, 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措施。方法 对我院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知晓率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问卷发出60份, 收回60份, 有效问卷60份, 有效率100%。护士对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配抗癌药物时应戴手套、艾滋病患者暴露时应登记并上报知晓率较高, 分别为100.0%、91.7%、90.0%,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时接种疫苗和注射器使用后复帽采用单手复帽法知晓率较低, 分别为68.3%、61.7%。结论 护士应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做好个人防护可以避免疾病的侵袭, 减少病毒污染, 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防护
参考文献
[1] 魏革, 刘苏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护士锐器处理防护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锐器伤;护士;原因分析;防护对策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工作中由针头及其它一切锐器造成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WHO估计世界范围内每年至少有10.00%的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1].有研究表面发生职业暴露后不仅影响护理人员身体健康,也对其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们对59名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全院发生锐器伤的护士,包括实习护士。
1.2 方法 发生锐器伤的59名护士,由感染管理科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医务人员利器损伤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损伤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所在科室、从事职业等),刺伤情况(刺伤日期、时间、利器名称),利器污染源追踪、锐器伤的发生环节,锐器伤后的处理及追踪等。发生锐器伤的59名护士如实、及时填写上报感染管理科,由专职人员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百分比及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2.1 护士锐器伤科室分布 在护士发生锐器伤59例中,外科最多有24人,占40.7%(24/29),其次为ICU,有20人,占33.8%(20/59)。
2.2 护士锐器伤年龄分布 年龄在20-30岁发生锐器伤占49.2%(29/59);年龄在31-40岁发生锐器伤占32.2%(19/59);年龄在41-50岁发生锐器伤占15.3%(9/59);50岁以上占3.3%(2/59)。
2.3 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环节 59名护士锐器伤中,护士在拔针操作中最多,25例,占42.4%(25/59),其次是处理医疗垃圾时,18例,占30.5%(18/59),双手回套针帽8例,占13.6%(8/59)。
2.4 锐器伤暴露源中血源性疾病分布 59名锐器伤暴露源最高是乙型肝炎占50.8%(30/59);其次是未知暴露源占27.2%(16/59);梅毒占16.9%(10/59);丙肝占3.4%(2/59);艾滋病占1.7%(1/59).
3 讨论
3.1 一般来说,手术室是最容易锐器伤的场所[2],而本院护士锐器伤最高的科室是外科及ICU与这些科室的护理工作大多时间紧迫、工作量大、侵入性操作多、患者多危重、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有关。而手术室发生率相对不高,可能与手术室是三甲评审的重要部门,院领导、护士长、院感人員均相对比较重视,而且手术室每周有培训,每月有考核有关。有学者认为,护士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工作环境因素与锐器伤的发生有关。工作太繁忙,会引起心情紧张、急躁和精神疲劳,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增加锐器伤的发生率[3]。因此,建议护理部要合理配备ICU护理人员,或实行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法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因人力不足而工作量大引起的锐器伤,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2 发生锐器伤以年轻护士居多,占49.2%,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均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关教材,护士获得职业防护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在职教育,而防护意识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4],。
3.3 锐器伤的发生环节最易发生在拔针时,其次是处置医疗废物及双手回套针帽。拔针时,输液管道长,且富弹性,易造成远端针头甩动或扭转容易误伤医务人员;加之操作时紧急,没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胶布没有完全松解)或病人躁动,针头操控难度大,从而增加锐器伤的发生。建议医院提供安全型输液工具,如安全型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针头,将有利于减少针刺伤[6]。有调查结果显示,锐器处置的手法失当,处置的时间过长,锐器盒设计不合理均是增加潜在锐器伤风险的因素[7]。
医院应加强护士锐器伤防护知识培训及考核,感染管理科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关于“安全使用利器减少利器伤”相关知识学习,应加强监督与管理力度,要求人人掌握,定期督查,严格落实,纠正导致锐器伤的高危行为。总之,加强锐器伤的监控管理,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及有效处理锐器伤的伤口,是降低职业感染的关键[8]。
参考文献:
[1]刘桂芝,李霞,郑晓凤,等.医务人员锐器伤基线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学,2014,24(1):233-235.
[2]田素芳.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行为干预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学,2012,2(13):2888-2889.
[3]麦明侠,杨桂琼,陈绮坚.我院护士医疗锐器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学,2010,7(9):66-68.
[4]袁晓丽,江智霞,张咏梅.多形式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学,2011,20(10):1435-1437.
[5]高晓东,胡必杰,王文娟,等.上海市7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2):1713-1714.
[6]黄燕芬,曹丽燕,黄燕芳,等.安全型留置针在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学,2010,16(1):97-98.
[7]伍金爱,王婕玲,张顺珠.医务人员锐器伤报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508-2509.
[8]谭小红,潘建平,黎军.某基层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学,2013,1(1):70-71.
护士锐器处理防护措施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