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工原理重点内容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化工原理重点内容范文第1篇

2013-2015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牛顿黏性定律

2.流体静力学的方程运用:

(1)测压力:U管压差计,双液U管微压差计 (2)液位测量。 (3)液封高度的测量。 3.湍流和层流。

4.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原理),能量守恒方程(包括内能,动能,压力能,位能),伯努利方程。

5.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边界层分离条件:流体具有粘性和流体流动的过程中存在逆压梯度。工程运用;飞机的机翼,轮船的船体等均为流线形,原因是为减小边界层分离造成的流体能量损失。 6.流体的管内流动的阻力计算: (1)流体在管路中产生的阻力:摩擦阻力(直管阻力)和形体阻力(局部阻力)

形体阻力的来源:流体流经管件、阀门以及管截面的突然扩大和缩小等局部地方引起边界层分离造成的阻力。

(2)管内层流的摩擦阻力的计算:范宁公式和哈根泊谡叶公式。管内湍流的摩擦阻力的计算:经验公式。

(3)管路上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7.流量的测量(知识点综合运用) (1)测速管 (2)孔板流量计 (3)文丘里流量计 (4)转子流量计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1.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2.离心泵的基本方程

3.离心泵的理论压头影响因素分析(叶轮转速和直径,叶片的几何形状,理论流量,液体密度) 4.离心泵的特性方程

5.离心泵的性能参数(流量,扬程,效率,有效功率和轴功率) 6.离心泵的安装高度 7.离心泵的汽蚀现象; 8.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NPSH,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9.离心泵的工作点 10.离心泵的类型

11.其他类型化工用泵:往复泵(计量泵、隔膜泵、活塞泵)、回转式泵、旋涡泵。 12.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真空泵)

第三章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固体流态化

1.颗粒的特性 2.降尘室的工作原理 3.沉降槽的工作原理

4.离心沉降的典型设备是旋风分离器,其原理。

5.过滤操作的原理(化工中应用最多的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滤)、过滤基本方程、过滤速率与过滤速度

6.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加压叶虑机、转筒真空过滤机 7.间歇、连续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第四章 液体搅拌

1.搅拌额目的。

2.搅拌器的两个基本功能及适用场所。 3.均相液体搅拌的机理是什么。 4.选择放大准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五章 传热

1.传热方式: 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1)导热 若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导热)。 (2)对流传热

热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质点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之中, 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3)辐射传热

任何物体, 只要其绝对温度不为零度 (0K), 都会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辐射能量, 同时又不断地吸收来自外界物体的辐射能, 当物体向外界辐射的能量与其从外界吸收的辐射能不相等时, 该物体就与外界产生热量的传递。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辐射。

2.冷热流体热交换方式: (1)直接接触式换热 (2)蓄热式换热 (3)间壁式换热

3.热传导:平壁传热速率,n层平壁的传热速率方程;圆筒壁的热传导(单层和多层)

4.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5.传热计算方法:平均温度差法,传热单元数法! 6.对流传热原理及其传热系数的计算

7.辐射传热:黑体,镜体,透热体和灰体,物体的辐射能力 8.换热器

(1)分类:混合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 (2)间壁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蛇管换热器,套管换热器。

(3)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增大传热面积S,增大平均温度差,增大总传热系数K (4)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蒸发

1.蒸发的目的: (1)制取增溶的液体产品 (2)纯净溶剂的制取 (3)回收溶剂 2.蒸发的概念

3.蒸发过程的分类及蒸发过程的特点 4.蒸发设备:循环冷却器

第七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1.传质的分离的方法:平衡分离,速率分离。

2.质量传递的方式:分子传质(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对流扩散) (1)分子扩散:菲克定律

(2)对流传质:涡流扩散,对流传质机理,相际间的传质(双模模型,溶质渗透模型) 3.传质设备:板式塔和填料塔。

第八章 气体吸收

1.气体吸收的运用:

2.吸收操作:并流操作和逆流操作 3.气体吸收的分类:

4.吸收剂的选择:(1)溶解度(2)选择性(3)挥发度(4)粘度 5.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通常用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及亨利定律表示。

6..相平衡关系的应用:判断传质进行的方向,确定传质的推动力,指明传质进行的极限。

7.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膜吸收速率方程(气膜、液膜吸收速率方程),总吸收速率方程。

8.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全塔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 9.吸收剂用量的确定:(1)最小液气比(2)适宜的液气比 10.吸收塔有效高度的计算:(1)传质单元数法(2)等板高度法 11.其他吸收与解吸 12.填料塔

(1)塔填料:散装填料与规整填料等

(2)填料塔的内件:填料支撑装置,填料压紧装置,液体分布装置,液体收集及再分布装置。

(3)填料塔流体力学能与操作特性

第九章 蒸馏 一.相关概念:

1、蒸馏: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间挥发性不同的性质,人为的制造气液两相,并使两相接触进行质量传递,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2、拉乌尔定律:当气液平衡时溶液上方组分的蒸汽压与溶液中该组分摩尔分数成正比。

3、挥发度:组分的分压与平衡的液相组成(摩尔分数)之比。

4、相对挥发度:混合液中两组分挥发度之比。

5、精馏:是利用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同时进行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的过程。

6、理论板:气液两相在该板上进行接触的结果,将使离开该板的两相温度相等,组成互成平衡。

7、采出率:产品流量与原料液流量之比。

8、操作关系: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第n层板下降液相的组成与相邻的下一层(n+1)板上升蒸汽的组成之间的函数关系。

9、回流比:精流段下降液体摩尔流量与馏出液摩尔流量之比。

10、最小回流比:两条操作线交点落在平衡曲线上,此时需要无限多理论板数的回流比。

11、全塔效率:在一定分离程度下,所需的理论板数和实际板数之比。

12、单板效率:是气相或液相通过一层实际板后组成变化与其通过一层理论板后组成变化之比值。

二:单级蒸馏过程: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及其计算 三:多级精馏过程:精馏(连续精馏和间歇精馏)

四: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全塔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理论板层数的计算(图解法、逐板计算法和简捷法),最小回流比的计算及选择。

五:间歇精馏和特殊精馏以及多组分精馏概述(了解部分) 六:板式塔

(1)塔板类型:泡罩塔,筛孔塔板和浮阀塔板。 (2)塔高及塔径的计算 (3)塔板的结构:溢流装置

(4)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操作特性

第十一章 干燥

一、名词解释

1、干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物料中湿分的操作。

2、湿度(H):单位质量空气中所含水分量。

3、相对湿度():在一定总压和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压比值。

4、饱和湿度(s):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等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时的湿度。

5、湿空气的焓(I):每kg干空气的焓与其所含Hkg水汽的焓之和。

6、湿空气比容(vH):1kg干空气所具有的空气及Hkg水汽所具有的总体积。

7、干球温度(t):用普通温度计所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

8、湿球温度(tw):用湿球温度计所测得湿空气平衡时温度。

9、露点(td);不饱和空气等湿冷却到饱和状态时温度。

10、绝对饱和温度(tas):湿空气在绝热、冷却、增湿过程中达到的极限冷却温度。

11、结合水分:存在于物料毛细管中及物料细胞壁内的水分。

12、平衡水分:一定干燥条件下物料可以干燥的程度。

13、干基含水量:湿物料中水分的质量与湿物料中绝干料的质量之比。

14、临界水分:恒速段与降速段交点含水量。

15、干燥速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气化的水分质量。 二: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三: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四: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五:真空冷冻干燥

化工原理重点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教改示范课校级优秀课《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不仅是化学工程及其相近专业,也是食品、制药、生物、环境、轻化、高分子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连结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纽带。化工原理又是一门工程学科,它和工程应用的结合非常密切。在培养学生工程学的观点,提高学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但是,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复杂难以理解,笔者认为这是由《化工原理》课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此,作为《化工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如何把握课程特点与相关专业特色的统一,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总结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 明确教与学的关系与地位

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理论知识,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理念是教学改革的严重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念不再适合教学和社会的要求。现在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主体确立的,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

2 多种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2-3]: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丰富教学内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丰富的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开发与运用,将教授的知识以各种音频信息、文本、图像、视频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 有利于提供感性知识,启发思维能力,有助于化难为易加深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比较复杂、抽象知识的理解,为掌握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形成科学概念和思想,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事物的能力。

2.2 培养学生工程性的意识

《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课,是从事相关工程生产工作的理论支柱和基本指导。《化工原理》的学习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前提下,还要掌握必要的工程知识和实践。一般认为工程概念包括:理论正确性、技术可行性、操作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正确性是前提,技术可行性和操作安全性是关键,经济性是整个概念的核心。

3 知识的衔接与拓展

3.1 基础知识的衔接

教师在教授《化工原理》课程时,要立足于所教授知识内容的来源基础,即采用已学过的知识作为现在所学内容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具体应用。指导学生牢牢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环节。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形成体。

3.2 拓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提出相关专业中某些内容(该内容是其他科目的常见问题或知识点),教师利用正在学习的知识来解释说明这些内容体现的原理。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微生物摇床培养过程中,摇床转速的大小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了流体动力学中流体流速对物质传质和传热的影响,即转速越快,传质与传热的效率越高,但是达到一定程度,流体的剪切力对微生物又会产生一定损伤,所以微生物在摇床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转速的控制。

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具备本专业扎实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的体系只有不断的扩充自身的知识,必须熟悉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前沿;必须了解与《化工原理》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追踪新兴学科知识的进步,及在本专业方面的应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多元化,实现学科交叉,知识互补,活跃学术思想,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更大程度的提高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

总之,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的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的同时还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实践的观念、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及教书育人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振芳,陆维玮,任晓红,等.化工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经验和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1):46-47.

[2] 李明艳,班书昊. 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22(17):237-238.

[3] 陈蔚萍,陈丹云,毛立群.《化工原理》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广东化工,2009, 36(5):209-211.

[4] 叶志明. 谈当好一名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1:1-5.

朱学军(1970-),男,汉族,吉林柳河人,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化工原理、酶工程和酶制剂生产。

化工原理重点内容范文第3篇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综合应用本门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完成以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查阅技术资料、计算机辅助计算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训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严肃负责的工作作风。

二、实习班级及人数:

班级:化工063

人数:共27人

三、实习内容:

(1)设计方案简介:对给定或选定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型式进行简要的论述。

(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含计算机辅助计算):物料衡算,能量衡量,工艺参数的选定,设备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

(3)辅助设备选型:典型辅助设备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设备的规格、型号的选定。

(4)工艺流程图:以单线图的形式绘制,标出主体设备与辅助设备的物料方向,物流量、能流量。

(5)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设计方案简介,工艺计算及主要设备设计,辅助设备的计算和选型,设计结果汇总,设计评述,参考文献。

整个设计由论述,计算和图表三个部分组成,论述应该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计算要求方法正确,误差小于设计要求,计算公式和所有数据必需注明出处;图表应能简要表达计算的结果。

四、实习时间及地点:

本次实习时间为一周,2008年11月10日-2008年11月16日。实习地点为校内。

五、实习指导教师:

杨胜凯

六、实习所需设备及材料:

七、成绩考核:

1、实习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记录;

2、实习报告、实习总结,占80%;

3、实习表现,占20%;

4、实习成绩不合格者,该课程重修。

八、实习要求:

1、整个实习过程要严肃认真,确保实习质量;

2、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

3、实习完成及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教研室主任签字:

院长(系主任)签字:

化工原理重点内容范文第4篇

每次实验之前,在我们预习了教材的有关理论,理解了实验目的、原理及要求,了解了实验流程及操作步骤基础上,会先做仿真实验具体了解实验主要操作及过程,真正做实验时老师会及其细致的再将实验原理及实验所涉及的知识讲解一遍,同时具体的介绍实验流程、装置及主要设备的结构、测控元件及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介绍实验操作步骤、数据测量和整理方法,最后,辅助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这一整套流程,保证我们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并能够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加以分析,从而找出原因加以解决。这种手脑结合的方式,启发和诱导了我们的思维,充分调动我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锻炼和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高效学习的效果。

无论是化工原理课程学习中还是做实验过程中,老师都强调了伯努力方程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到流体流动一章中的伯努利方程时,引导我们思考“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科学道理的基础上,思考着“水能不能由低处流向高处?能不能由低压容器流向高压容器呢?”。我们思维会使我们直接回答不会,但仔细思考,在无外界作用下确实不会,但如果这时把问题引到能量守恒上来,对流体做功使得流体具有能量再将能量转换成势能是完全可以的,这时又会想到引出流体的输送设备即“泵与风机”。老师在讲解原理时,将实际生活中与之紧密联系的现象,诸如飞机起飞、乒乓球的弧线球的产生与喷雾器原理等加以解释,强化我们对伯努力原理的理解,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及科研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伯努力原理。在老师引导下, 我懂得了不仅要考虑设备费及节能降耗,还要考虑产品产量与操作稳定性等问题,从而提炼一些工程观点。我们通过这种独立思考的方式,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急于找出问题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 很好地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这学期我们做了三个化工原理实验,每一次实验都有不足之处,理论知识的不完善导致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理解不够透彻,最后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不能够准确分析出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总结出结论,但每一次实验都比前一次实验有经验,做之前也会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影响流体阻力的因素,测定了在镀锌钢管、不锈钢管及突然扩大管中流体流动情况,从而推算出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得出λ与Re的关系。同时联系实际我们也就懂得了泳衣,船头,模仿鲔鱼体形的核潜艇,流线型汽车的工作原理。在离心泵的性能测定实验中,不仅对离心泵的原理有了深入了解,更对离心泵的内部结构,叶轮,平衡孔,轴封装置等有了初步认识,同时知道了确定泵的最佳工作范围的方法。而传热实验更与我们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化工原理”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其基本理论在实际生产、科研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工程理论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的实用性,应用工程理论处理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明确工程理论的应用条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而且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注意将各种工程问题进行分类,培养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的能力。简单来说,化工原理是用直观的实例,来唤起联想的灵感,发挥我们的创新思维,所以学好化工原理大有益处。

化工原理重点内容范文第5篇

剪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以τ

压强:流体的单位表面积上所受的压力,称为流体的压力强度,简称压强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管道任一截面的流体量

体积流量:单位时间内流体流经管道任一截面的体积,

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体流经管道任一截面的质量,

流速:单位时间内流体质点在流动方向上所流经的距离,

稳态流动:流体在各截面上的有关物理量仅随位置而变,不随时间改变。

流动边界层:流体流经固体壁面时,由于粘性力的存在,在壁面附近产生了速度梯度,这一存在速度梯度的区域称为流动边界层。

局部阻力:流体流经一定管件、阀门及管截面的突然扩大及缩小等局部地方所引起的阻力。 直管阻力:流体流经一定管径的直管时由于流体的内摩擦而产生的阻力。

绝对粗糙度:壁面凸出部分的平均高度,

相对粗糙度:绝对粗糙度与管道直径的比值

水力半径:流体在流道里的流通截面与润湿周边长度之比,(当量直径为4倍的水力半径) 气缚:离心泵启动时,泵内存有空气,由于空气密度很低,旋转后产生的离心力小,因而叶轮中心区所形成的低压不足以将贮槽内的液体吸入泵内,虽启动离心泵也不能输送液体。 轴功率N:单位时间电动机输入泵轴的能量。

压头:也叫扬程,是离心泵对单位重量流体所提供的有效能量。

容积损失:叶轮出口处高压液体因机械泄漏返回叶轮入口所造成的能量损失。

水力损失:黏性液体流经叶轮通道蜗壳时产生的摩擦阻力以及在泵局部处因流速和方向改变引起的环流和冲击而产生的局部阻力。

机械损失:由泵轴和轴承之间,泵轴和填料函等产生摩擦引起的能量损失。

均相物系:物系内部各处组成均匀且不存在相界面。

床层的自由截面积:单位床层截面上未被颗粒占据的面积,流体可自由通过的面积。 床层的比表面积:单位体积床层中所具有的固体颗粒表面积。

自由沉降:单一颗粒在粘性流体中不受其他颗粒干扰的沉降。

离心沉降:依靠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实现的沉降过程。

过滤:利用重力或压差使悬浮液通过多孔性过滤介质,将固体颗粒截留,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过滤速率:单位四级获得的滤液体积

过滤速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过滤面积的滤液体积。

热传导: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能传递。

热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

稳态传热:传热过程中,如果传热系统中各处温度只随位置而变,不随时间而变。 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时刻下温度相同的各点组成的面。

化工原理重点内容范文第6篇

上册102 学时,下册60 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或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该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主要为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理论)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能够解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沉降分离、过滤分离、过程传热、蒸发、蒸馏、吸收、萃取和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的计算及设备选择等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在第

五、六学期(四年制)开设。教材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学生选读三部分,其中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读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进行课外选读,不作要求。

本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112学时,其中上册102学时(课堂讲授80学时,习题课1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下册60学时(课堂讲授56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

本课程课件依照学时安排制作,每次课一个文件,内容包括每次课讲授内容,思考题及课后作业。每次课后留2~3个作业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情况布置综合练习题和安排习题讨论课。本课程每周安排课外答疑一次(3小时)。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流体静力学;能量衡算方程及其应用;流体的流动现象;流动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管路计算;流量测量。

2.流体输送机械。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流量调节以及安装;其他液体输送机械简介;气体输送机械简介。

3.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颗粒与颗粒床特性;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的原理和操作;过滤分离原理与设备。

4.液体搅拌。搅拌器的性能和混合机理;搅拌功率简介。

5.传热。传热概述;热传导;对流传热概述;传热过程计算;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辐射传热简介;换热器简介。

6.蒸发。蒸发设备、流程与操作特点;单效蒸发计算;多效蒸发简介。 7.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质量传递的方式;传质设备简介。

8.气体吸收。吸收过程的平衡关系;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包

1 括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吸收剂用量的确定、塔径的计算、传质单元数法计算填料层高度等);吸收系数简介;填料塔的结构与特点;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9.蒸馏。两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精馏原理与流程;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包括理论板和恒摩尔流的概念、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进料热状况的影响、理论板层数的计算、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塔高和塔径的计算等);板式塔的结构;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操作特性。

10.液-液萃取和液-固浸取。液-液萃取相平衡;萃取过程的计算;其他萃取技术简介;萃取设备。

11.固体物料的干燥。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干燥曲线、干燥速率与干燥速率曲线;干燥器。

12.其他分离方法。结晶的基本概念;结晶过程的相平衡;结晶过程的动力学。

四、学时分配

注: ★课堂讲授内容

☆学生自学内容

※学生选读内容

《化工原理》(上册)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

流体流动

22学时

第一节

流体的重要性质 (2学时)

1.1.1 连续介质假定(★) 1.1.2 流体的密度(★)

1.1.3 流体的可压缩性与不可压缩流体(★) 1.1.4 流体的黏性(★) 第二节

流体静力学(3学时) 1.2.1 流量的受力(★) 1.2.2 静止流体的压力特性(★) 1.2.3 流体静力学方程(★) 1.2.4 流体静力学方程的应用(★) 第三节

流体流动概述(2学时) 1.3.1 流动体系的分类(★) 1.3.2 流量与平均流速(☆) 1.3.3 流动型态与雷诺数(★) 第四节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3学时) 1.4.1 总质量衡算连续性方程(★) 1.4.2 总能量衡算方程(★) 1.4.3 机械能衡算方程的应用(★) 第五节

动量传递现象(2学时)(★) 1.5.1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1.5.2 湍流特性与涡流传递(★)

2 1.5.3 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 1.5.4 动量传递小结(★)

第六节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4学时) 1.6.1 管流阻力计算的通式(★) 1.6.2 管内层流的摩擦阻力(★)

1.6.3 管内湍流的摩擦阻力与量纲分析(★) 1.6.4 非圆形管的摩擦阻力(★)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 1.6.6 管流阻力计算小结(★) 第七节

流体输送管路的计算(3学时) 1.7.1 简单管路(★) 1.7.2 复杂管路(★)

1.7.3 可压缩流体管路的计算(※) 第八节

流量测量(2学时) 1.8.1 测速管(★) 1.8.2 孔板流量计(★) 1.8.3 文丘里流量计(★) 1.8.4 转子流量计(★)

第九节

非牛顿型流体的流动(1学时) 1.9.1 非牛顿型流体的流动特性(★) 1.9.2 幂律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第一节

概述(1学时)

2.1.1 流体输送机械的作用(★) 2.1.2 流体输送机械的分类(★) 第二节

离心泵(8学时)

2.2.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2.2.2 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 2.2.3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 2.2.4 离心泵在管路中的运行(★) 2.2.5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择(★) 第三节

其他类型化工用泵(3学时) 2.3.1

往复式泵(★) 2.3.2

回转式泵(☆) 2.3.3

旋涡泵(☆)

2.3.4

常用液体输送机械性能比较(☆) 第四节

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4学时) 2.4.1

气体输送机械的分类(★)

2.4.2

离心式通风机、鼓风和压缩机(★☆) 2.4.3

往复压缩机(★)

16学时

2.4.4

回转鼓风机、压缩机(☆) 2.4.5

真空泵(☆)

2.4.6

常用气体输送机械的性能比较(☆)

第三章

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固体流态化

16学时

第一节

沉降分离原理及设备(5学时) 3.1.1 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 3.1.2 重力沉降(★) 3.1.3 离心沉降(★)

第二节

过滤分离原理及设备(8学时) 3.2.1 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床层的运动(★) 3.2.2 过滤操作的原理(★) 3.2.3 过滤基本方程(★) 3.2.4 恒压过滤(★)

3.2.5 恒速过滤与先恒速后恒压的过滤(★) 3.2.6 过滤常数的测定(★) 3.2.7 过滤设备(★☆) 3.2.8 滤饼的洗涤(★) 3.2.9 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第三节 离心机(1学时) 3.3.1 一般概念(★)

3.3.2离心机的结构和操作简介(※) 第四节 固体流态化(2学时) 3.4.1 流态化的基本概念(★) 3.4.2 流化床的流体力学特性(★☆) 3.4.3 流化床的浓相区高度和分离高度(☆) 3.4.4 气力输送简介(★☆)

第四章 液体搅拌

第一节

搅拌器的性能和混合机理(2学时) 4.1.1 搅拌设备(★☆)

4.1.2 搅拌作用下流体的流动(★) 4.1.3 混合机理(★) 4.1.4 其他类型混合器(☆) 4.1.5 搅拌器的选型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搅拌功率(1学时) 4.2.1 搅拌功率的准数关联式(★) 4.2.2 均相系统搅拌功率的计算(☆) 4.2.3 非均相物系搅拌功率的计算(☆) 4.2.4 非牛顿型流体的搅拌功率(※) 第三节

搅拌器的放大(1学时)

4学时

第五章

传热

18学时

第一节 传热过程概述(2学时) 5.1.1 热传导及导热系数(★) 5.1.2 对流(★) 5.1.3 热辐射 (★)

5.1.4冷热流体(接触)热交换方式及换热器(★)

5.1.5 载热体及其选择 (★) 第二节 热传导(3学时)

5.2.1 平壁一维稳态热传导 (★) 5.2.2圆筒壁的一维稳态热传导(★) 第三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4学时) 5.3.1 热平衡方程(★)

5.3.2 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和总传热系数 (★) 5.3.3传热计算方法(★)

第四节 对流传热(4学时)

5.4.1对流传热机理和对流传热系数(★)

5.4.2对流传热的量纲分析(★)

5.4.3 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5.4.4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5.4.5非牛顿型流体的传热(※) 第五节 辐射传热(2学时) 5.5.1 基本概念和定律 (★) 5.5.2 两固体间的辐射传热(★) 第六节 换热器(3学时)

5.6.1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 5.6.2 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 5.6.3 传热过程强化效果的评价 (★) 5.6.4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

第六章

蒸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蒸发设备(3学时) 6.2.1 循环型蒸发器(★) 6.2.2 单程型蒸发器(★)

6.2.3 蒸发设备和蒸发技术的进展(☆) 6.2.4 蒸发器的选型(☆) 6.2.5 蒸发器的辅助设备(☆) 第三节 单效蒸发的计算(5学时) 6.3.1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6.3.2 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6.3.3 蒸发器的生产强度(★)

10学时

6.3.4 加强蒸汽的节能措施(★) 第四节 多效蒸发(2学时) 6.4.1 多效蒸发的基本流程(★) 6.4.2 多效蒸发的计算(☆)

6.4.3 多效蒸发与单效蒸发的比较(★) 6.4.4 多效蒸发的适宜效数(★) 第五节 生物溶液的增浓(0学时) 6.5.1 生物溶液的蒸发(※) 6.5.2 冷冻浓缩(※)

(下册)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第一节

概 述(2学时) 7.1.1 传质分离方法(★) 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3.5学时)7.2.1 分子传质(扩散)(★) 7.2.2 对流传质(★) 7.2.3 相际间的传质(★) 第三节

传质设备简介(0.5学时) 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 7.3.2 典型的传质设备(★)

第八章

气体吸收

第一节

概 述(0.5学时) 8.1.1 气体吸收过程与流程(★) 8.1.2 气体吸收的分类(★) 8.1.3 吸收剂的选择(★)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1学时)8.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8.2.2 亨利定律(★)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2.5学时) 8.3.1 膜吸收速率方程(★) 8.3.2 总吸收速率方程(★) 8.3.3 吸收速率方程小结(★) 第四节 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5学时) 8.4.1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8.4.2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8.4.3 塔径的计算(★)

8.4.4 吸收塔有效高度的计算(★) 第五节 吸收系数(0.5学时)

6学时16学时 《化工原理》

8.5.1 吸收系数的测定(★) 8.5.2 吸收系数的经验公式(※) 8.5.3 吸收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第六节 其他吸收与解吸(1学时) 8.6.1 高组成气体吸收(※) 8.6.2 化学吸收(※) 8.6.3 解吸(★)

第七节

填料塔(3.5学时)

8.7.1 塔填料(★)

8.7.2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操作特性(★) 8.7.3 填料塔的内件(★)

第九章

蒸馏

18学时

第一节 概述(0.5学时)

第二节 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1学时) 9.2.1 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平衡(★) 9.2.2 两组分非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 9.2.3 气液相平衡的应用(★) 第三节

单级蒸馏过程(1学时) 9.3.1 平衡蒸馏(★) 9.3.2 简单蒸馏(★)

第四节

精馏多级蒸馏过程(0.5学时) 9.4.1 精馏原理(★) 9.4.2 精馏操作流程(★)

第五节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10学时) 9.5.1 理论板的概念和恒摩尔流假定(★) 9.5.2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9.5.3 理论板层数的计算(★) 9.5.4 回流比的影响及选择(★) 9.5.5 简捷法求理论板层数(★)

9.5.6 几种特殊情况理论板层数的计算(★)

9.5.7 连续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与精馏过程的节能(★) 9.5.8 精馏过程的操作型计算和调节(☆) 第六节

间歇精馏(1学时)

9.6.1 回流比恒定时的间歇精馏(★) 9.6.2 馏出液组成恒定时的间歇精馏(★) 第七节

特殊精馏(0.5学时) 9.7.1 恒沸精馏(★) 9.7.2 萃取精馏(★) 9.7.3 盐效应精馏(※) 第八节

多组分精馏概述(0学时)

7 9.8.1 流程方案的选择(※) 9.8.2 多组分物系的气液平衡(※) 9.8.3 物料衡算及关键组分(※) 9.8.4 简捷法确定理论板层数(※) 第九节

板式塔(3.5学时)

9.9.1 塔板的类型及性能评价(★) 9.9.2 塔板的结构(★)

9.9.3 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操作特性(★) 9.9.4 板式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第十章

液-液萃取和液-固浸取

第一节

液-液萃取概述(0.5学时) 第二节

液-液相平衡(1.5学时) 10.2.1 三角形坐标图及杠杆规则(★) 10.2.2 三角形相图(★) 10.2.3 萃取剂的选择(★)

第三节

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3学时) 10.3.1 单级萃取的计算(★) 10.3.2 多级错流萃取的计算(★) 10.3.3 多级逆流萃取的计算(★) 10.3.4 微分接触逆流萃取的计算(★) 第四节

液-液萃取设备(0.5学时) 10.4.1 萃取设备的基本要求与分类(★) 10.4.2 萃取设备的主要类型(☆) 10.4.3 萃取设备的选择(★) 第五节

其他萃取技术简介(0.5学时) 10.5.1 超临界流体萃取(★) 10.5.2 回流萃取(※) 10.5.3 化学萃取(※) 第六节

液-固浸取(0学时) 10.6.1 液-固浸取概述(※) 10.6.2 浸取过程中的平衡关系(※) 10.6.3 单级浸取(※) 10.6.4 多级逆流浸取(※) 10.6.5 浸取设备(※)

第十一章

干燥

第一节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2.5学时) 11.1.1 湿空气的性质(★) 11.1.2 湿空气的H-I图(★)

第二节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2学时)11.2.1 湿物料的性质(★)

6学时

8学时

11.2.2 干燥系统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1.2.3 空气通过干燥器时的状态变化(★) 11.2.4 干燥系统的热效率(★) 第三节 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2.5学时) 11.3.1 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11.3.2 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时间的计算(★) 11.3.3 变动条件下的干燥过程(★) 第四节

真空冷冻干燥(0学时) 11.4.1 真空冷冻干燥原理(※) 11.4.2 冷冻干燥过程(※) 11.4.3 冻干程序与冻干曲线(※) 第五节

干燥器(0.5学时) 11.5.1 干燥器的主要型式(★☆) 11.5.2 干燥器的设计(※) 第六节

增湿与减湿(0学时)

11.6.1 增湿与减湿过程的传热、传质关系(※) 11.6.2 空气调湿器与水冷却塔(※)

第十二章

其他分离方法

2学时 第一节

结晶 (2学时)

12.1.1 结晶的基本概念(★) 12.1.2 相平衡与溶解度(★) 12.1.3 结晶动力学简介(★) 12.1.4 工业结晶方法与设备(☆) 12.1.5 结晶过程的计算(※) 第二节

膜分离 (0学时) 12.2.1 膜材料与膜组件(※) 12.2.2 膜分离过程的传递现象(※) 12.2.3 各种膜过程简介(※) 第三节

吸附 (0学时) 12.3.1 吸附现象与吸附剂(※) 12.3.2 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12.3.3 工业吸附方法与设备(※) 第四节

离子交换 (0学时)

12.4.1 离子交换原理与离子交换剂(※) 12.4.2 离子交换平衡与交换速率(※) 12.4.3 工艺方法与设备(※)

五、课程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考试课、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30%),含实验课成绩、作业出勤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80%)。

化工原理重点内容范文

化工原理重点内容范文第1篇2013-2015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牛顿黏性定律2.流体静力学的方程运用:(1)测压力:U管压差计,双液U管微压差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