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范文第1篇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 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 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 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 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 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 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 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 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范文第2篇

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第一教师,服务教师

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2011年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4、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传递能量: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范文第3篇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 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 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 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 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 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 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 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 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范文第4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节 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中的“为什么”:如让学生例举日常生活大家见到的电池种类,电池用了一段时间后为何出现电量不足和现象,为什么有的电池能充电,而有的电池却不能充电等等。又如讲到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这一章节,很多同学对烧开水锅和盛开水的热水瓶形成的水垢不理解,因为我们饮用的是清澈透明的水,根本看不到有固体颗粒存在,却为什么会形成水垢呢?这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烧杯,取半杯的自来水,往水中滴入少量的肥皂水,用玻璃棒搅拌,很快我们会看到水中出现悬浮物。讲解硬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硬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软化。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又如讲到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第1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启发:“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的慌。”人每天都要吃饭,如果菜中没有放盐会是什么滋味?为什么把盐放在水里不见了,水却变咸了?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 以铜和浓(稀)硝酸反应为例,用医用注射器、三通旋塞等对实验进行微量化改进。通过智能手机拍摄结合希沃授课助手将实验过程实时传输大屏幕,得到放大的画面,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改进后的实验能完成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性质的验证,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材料易得,适合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使用。

关键词: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 微量化演示实验; 智能手机

化学是实验与理论并重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师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与本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存在实验装置繁琐、安装时间长,且现象不明显、实验药品用量多、废弃物难以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实验成功率低等问题。

铜和浓(稀)硝酸反应是苏教版高中《化学1》“硝酸的性质”[1]中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是用具支试管与分液漏斗组合,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水槽较重,具支试管与分液漏斗的固定和操作不够方便,更不能手持装置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而在讲台上演示时会使部分学生看得不够清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充满水的集气瓶,容易使生成的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且实验试剂用量偏多。许多高中教师对铜和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改进,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2,3]。本文用医用注射器、医用三通旋塞等,把铜和浓(稀)硝酸反应设计成微量化实验,用手机拍摄并结合“希沃授课助手”以直播的形式将实验现象实时传输到大屏幕(电脑)上,学生通过大屏幕(电脑)观察,解决了实验试剂用量大,有毒、有害物质逸散排放,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等问题。该设计实验装置组装简单,易操作,能用于固液、液液、气液等反应的实验。

1 实验

1.1 药品和材料

浓硝酸(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废铜导线;铁架台(带固定夹)、天平、输液软管、不同规格的注射器(1mL 1个,20mL 3个,150mL 1个)、医用三通旋塞、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希沃授课一体机)、手机三角支架、VGA线

1.2 实验装置和操作

按图1所示连接医用三通旋塞。1号接口与装有1g打磨过的废铜导线容积为20mL的注射器相接,活塞与底部留0.5cm间隙(注射器编号与对应接口编号相同);2号接口与装有1mL浓硝酸容积为1mL的注射器相接;3号接口与容积为150mL的注射器相接,用于收集产生的气体;4号接口与装有水容积为20mL的注射器相接;5号口与输液软管相接,并将其插入4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如图2所示。实验时空气和水的用量可按需旋转各旋塞补加。

使用VGA线将笔记本电脑与投影仪视频接口连接起来,并设置投影仪的信号源为电脑,选择合适的电脑屏幕分辨率以便输出的画面达到最佳效果,有条件也可以直接使用“希沃授课一体机”,直接进入下一步操作。通过手机和电脑下载安装最新版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接入同一个无线局域网,或者电脑上运行“希沃授课助手”。点击“启动热点”使笔记本电脑发射出一个WiFi信号,手机打开WLAN接入电脑发射出的WiFi,两者连接建立数据通讯。将手机用手机三角支架固定在桌面上,运行手机上的“希沃授课助手”,点击“移动展台”菜单,选择“直播”模式,点击开始。调整清晰度、手机支架的高度以及与反应装置间的距离至手机(电脑)屏幕出现清晰的画面为止。

旋转旋塞A使1号和2号接口相通,将1mL浓硝酸注入装有铜丝的注射器,迅速旋转旋塞A和B使1号和3号接口相通,用3号注射器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同时把2号注射器替换为装有一定量的空气的注射器,待反应进行约30s后旋转旋塞B和C,使3号和4号接口相通,向3号注射器注入约5mL水,轻轻摇动装置使注射器内的气体与水充分反应,观察现象。注射器内颜色变为无色时注入一定量空气氧化NO2与水反应产生的NO气体,重复注入空气2~3次至注入空气注射器内颜色不再变化为止,确保NO全部氧化为NO2,且与水充分反应。调整活塞将3号注射器内溶液注入1号注射器,进行验证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性质实验,用1号注射器收集产生的无色气体。同时调整旋塞B和C将3号注射器内剩余的气体经输液软管排出。约2min后旋转旋塞A和B向3号注射器内注入一定量的空气,同时旋转旋塞将1号注射器内的气体注入3号注射器观察现象。旋转相应的活塞重复NO2与水反应及注入空气氧化NO的操作。做完实验从5号口吸入4mol/L NaOH溶液吸收残留的氮氧化物,未反应完的铜丝再次回收利用。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该实验涉及的相关反应为:

通过实验观察可得: 向装有打磨过的废铜导线的注射器注入濃硝酸,立即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反应①),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随着反应的进行,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的速度变慢,同时溶液变成了绿色。向收集气体的注射器注入少量水,轻轻摇动装置可以观察到: 收集气体的注射器活塞缓慢向内移动,注射器内红棕色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反应③),说明NO2易与水反应;向注射器内注入空气后颜色又变为红棕色(反应④),反复注入空气过程中颜色一次比一次浅,直至最后注入空气无明显变化,说明NO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NO2。向1号注射器注入NO2与水反应的溶液,有无色的气体产生(反应②),此时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的速度相比铜与浓硝酸反应要慢得多,溶液为浅蓝色;向装有NO的注射器注入一定量的空气后,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更换试剂简单,实现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微量实验的一体化,在密闭体系内完成NO2和NO气体的制备及性质的检验,可以对实验进行有效控制。在实验过程中,整套装置始终处于密封状态,实验过程无有毒有害气体排出,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便于观察,成功率高,可在平行班级进行多次演示。通过“无线投屏”的方式,将实验画面放大,让学生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及气泡产生的速率,溶液颜色的变化等现象也清晰可见。

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取NO2并验证NO2和N2O4的平衡转化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学生可以观察到NO2的制备过程,消除《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双链球中盛放的是否是NO2的疑问,并且证明了NO2和N2O4之间的平衡转化确实受温度、压强的影响。

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弄清楚医用三通旋塞的旋塞所在位置与接口的相通关系;用于收集气体的注射器容积要大,必要时可以用手轻轻拉着3号注射器活塞向外移,避免1号注射器活塞因注射器内压强过大造成有毒气体泄漏;实验时浓硝酸量不能太多,铜丝须稍微过量。

3 结语

用注射器、医用三通旋塞、输液管等易得材料,只需通过简单的调整组装就能用于固液、液液、气液等反应。如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CO2,用一个较大的注射器收集,将CO2分别注入装有喷洒过石蕊试剂未干燥小花、喷洒过石蕊试剂干燥的小花,以及滴有酚酞试剂的碱性溶液就可以完成CO2性质的部分实验,并且实验室教师可以借助“希沃授课助手”以直播的形式展示实验现象,也可以手持实验装置直接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现象;进行固液反应实验时只需在装有两种试剂的注射器间连接一个合适的“过滤器”就可通过注入和吸出液体试剂,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也能用于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实验中,将乙炔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可完成乙炔性质的验证;在密闭体系内用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应制取少量氯气并验证氯气的性质;也可以在课前制取所需的气体收集在注射器内,方便课堂上直接使用。

智能手机拍摄结合“希沃授课助手”投屏到大屏幕(电脑)放大的方法实现了“小器材、少试剂、大现象”的演示效果,还可以用于具有危险性的微量化学实验的演示,如把手机与手机微距镜头简单的组合,通过“投屏”放大的方式可以演示金属钠从切开后在空气中表面的变化到与水反应过程的细节现象;也可以用于金属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现象的观察,这样不仅能观察到反应的剧烈程度(气泡产生的速率),还能了解更为丰富、细致、直观的信息。在化学实验演示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教学能解决一些实验的安全问题,增强实验效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贯彻落实绿色化学的理念,逐步形成节约原料、节省能源、保護环境等观念,树立“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6版)[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5: 100~103.

[2] 颜冬微, 吴双桃, 刘艺等. 铜与浓、 稀硝酸反应的微量实验设计[J]. 化学教学, 2017, (2): 63~65.

[3] 王玉芬. 在注射器中进行铜和硝酸反应实验[J]. 化学教学, 2013, (7): 41~42.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范文第6篇

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 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 人为地制造一定环境条件, 生动控制实验对象, 排除干扰, 突出主要因素, 以便能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实验现象进行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 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事实;通过查阅资料, 可以获得有关认识对象的丰富资料。但这些资料和事实还只是对认识对象的表面属性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要揭示认识对象的规律和本质, 还必须通过资料和事实的处理。

资料和事实的处理, 是通过对化学用语, 线图和表格等行式, 对所获的资料和事实加以系统化和简明化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 对资料和事实的处理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化学用语化

化学用语是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 对获得的资料和事实加以系统和简明的一种形式。

例如,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 可以获得如下化学实验事实, 该反应产生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从玻璃弯管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对这些化学实验事实, 可用化学用语化的形式进行处理。

N H4H C O3=N H3↑+H2O+C O2↑

(白色) (有刺激性气味) ↓Ca (OH) 2CaCO3↓ (白色) +H2O通过处理, 一方面可以简单, 直接明了地看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性质 (颜色、状态和气味等) 以及反应条件;另一方面, 有助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该反应的本质。

化学用语化, 是化学教学中对资料和事实进行处理时经常运用的一种形式。熟练地掌握化学用语, 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这种形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化学内容, 对学生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使学生达到“书写规范化”、“读念准确化”和“运用灵活熟练化”。

2表格化

表格化用一些横线和竖线所制成的表格, 对所获得的化学资料和事实加以系统化简明化的一种形式。

表格一般包括表头、编号和序号、项目名称和空格等项内容, 如表格中的项目是一些物理量, 还要标出物理量的单位。

化学教学中常用的表格如下:

对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化学实验和事实加以系统的表格。

例如,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 获得了氧气能跟碳、硫、磷、铁等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氧气跟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规律性, 教师在单元复习时可指导学生填写 (如表1所示) 。

通过填写氧气化学性质表, 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氧气既能跟非金属反应, 又能跟金属反应,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再例如, 结晶析出测定硝酸钾的溶解度实验, 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次将所测的实验数据填写在表2中。

用表格化对化学资料和事实进行处理的最大特点是:条理清晰, 整齐有序。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认识表格化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逐步学会编制化学格的一种方法和技巧, 运用表格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加以整理,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线图化是用直线或曲线对所学的实验数据加以系统和简明化的一种形式, 它适应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变化的情况。线图一般是在表格的基础上对两个相关量的再处理。

无论是直线图还是曲线的绘制, 一般都要经过下列步骤 (以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加以说明) 。

2.1建立坐标

(1)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 (2) 坐标轴上标出物理量的名称和单位; (3) 在横坐标上标出若干等距的点, 表示温度, 在纵坐标上标出若干等距的点表示溶解度; (4) 标出线图名称, 在线图下面标出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图 (曲线图略, 可参考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册) 。

线图化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直观、简单、明了。化学教学可用线图表示的内容较多, 例如:根据熟石灰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画出它的溶解曲线, 并将其同硝酸钾、食盐的溶解度曲线进行比较, 很容易得出结论。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不明显。销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明显。高中教材曲线图更多。如: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图、卤素、碱金属、氮族元素的单质的熔点、沸点, 密度的变化图;卤素单质和四氯化碳的熔、沸点变化图;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的速度的影响图等。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力求线图化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性,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自己的练习, 掌握绘制线图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并能运用线图发现, 解释和说明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性。

教师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重视对化学资料和事实的处理方法, 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下。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一下在化学教学中资料和事实, 现象和数据的处理方法。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范文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范文第1篇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