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脂质教学设计范文
核酸脂质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由此我们知道要讲明白核酸的组成过程, 就应该从最基础的碱基和戊糖讲起。戊糖包括核糖和脱氧核糖, 其结构见图2。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差别是2’位是羟基还是氢原子, 如果是羟基则是核糖, 而如果是氢原子则是脱氧核糖。重点强调在对糖进行编号时号码上要加’, 原因是要同碱基上的编号进行区别。碱基有嘌呤和嘧啶两种, 其结构通式见图3。在构成核酸中的嘌呤有两种, 分别是腺嘌呤和鸟嘌呤, 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是在9位N上都有一个氢原子。而构成核酸中的嘧啶有三种, 分别是胞嘧啶, 尿嘧啶和胸腺嘧啶, 虽然在嘧啶的结构通式中1位N上是没有氢原子的, 但在它们具体结构上的共同之处是在1位N上都有一个氢原子。强调这个相同点是为了讲解核苷的形成打下伏笔。
接着我们要分析碱基和糖是怎样连接形成核苷的。我们首先对核苷进行分类, 因为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所以它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个角度是按糖的不同进行分类, 可以分成核糖核苷和脱氧核糖核苷;另一个角度是按碱基的不同进行分类, 可以分成嘌呤核苷和嘧啶核苷。那么按哪个角度分类对接下来的分析更有帮助呢[2]?由于我们从结构上分析, 核糖和脱氧核糖在结构上的差异不大, 只在2’位上是羟基还是氢原子这一点差别, 而碱基在结构上的差别却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我们从碱基的角度分类对接下来的分析应该是更有帮助的。接下来就要考虑嘌呤和嘧啶这两种碱基同戊糖形成怎样的共价连接?这时发现戊糖上面有若干的羟基, 而嘌呤的9位N和嘧啶的1位N上面都有一个H原子, 它们之间脱水就形成了碱基和戊糖之间的共价连接, 但是戊糖上有很多个羟基, 最后发现实际测定的结果是1’位上的羟基。由此我们就确定了核苷的连接方式, 即嘌呤核苷是N9和C1’, 而嘧啶核苷是N1和C1’。通过上述的分析, 可以培养学生在对未知领域进行探讨时, 可以进行大胆, 有效和有针对性的预测并结合后续的实验来验证先前的预测。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讨论这些核苷怎样连上磷酸从而形成核苷酸。到底是连在碱基上还是连在戊糖上呢?我们知道由于碱基的差别较大, 所以很难成为连接磷酸的候选结构, 而应该是连在糖上面, 仍然是脱水而形成磷脂键, 我们知道戊糖上的羟基仍然很多, 有2’ (核糖) 位, 3’位和5’位, 实验发现磷酸都可以连接在上述位点, 形成2’, 3’和5’核苷酸, 而在生物体中最常见的游离核苷酸是5’核苷酸。接下来有了5’核苷酸, 这些核苷酸怎样一个一个连接起来而形成一条核酸链的呢?这时可以联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连接方式是肽键, 也就是前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后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之间脱水而形成的酰胺键, 由此我们总结发现该化学键的形成是同氨基酸结构上的共性基团有关, 即α-羧基和α-氨基。所以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是否也有可借鉴之处呢?我们发现核苷酸的结构共性是都有5’磷酸基团和3’羟基基团。所以是否可以由它们相互连接形成维持核酸一级结构的维系力呢?回答是肯定的, 确实是通过5’磷酸基团和3’羟基基团之间脱水形成3’, 5’磷酸二酯键。所以分析结构来预测可能的结果在对核酸组成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这样就对学生有所启发, 在对已有的知识的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可能的结果产生预测, 并通过验证相应的结果从而有更新的发现[3]。
通过核酸组成的分析使学生们学会一套由简到繁的思维体系, 怎样从简单的分子一步一步地堆砌成复杂生物大分子的一级结构, 这中间包括了对结构的分析和对连接方式的猜测, 使学生们能够建立科学探索的一种方法, 常常是分析事物的发展脉络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 然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和修正先前的猜测。
摘要:核酸组成是静态生化部分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核酸的组成有一个充分地了解, 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掌握核酸的结构, 从而进一步地熟悉核酸的性质。所以熟练地掌握核酸的组成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核酸组成的讲解可以采取从基础分子层层搭建的教学特点, 也就是由简入繁的过程将其讲解清楚, 帮助学生们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核酸组成,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2) :100~102.
[2] 李凤珍.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 (5) :79~80.
核酸脂质教学设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