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大宇宙中谈博爱”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中提到:

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

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五四运动”的话: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第2篇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第二代新式知识分子(第一代是郑观应、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人士)开始崭露头角,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以西学批判中学,以现代解构传统,将输入西方文明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本文所谓的“五四学人”,是指五四知识分子中以学术研究为主旨的群体,包括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以陈寅恪、赵元任、傅斯年等为代表的在新文化运动的春风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五四学人不但自身成就斐然,而且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后五四”知识分子,其流风余韵,一直延绵至90年后的今天,并将继续延绵下去。对于新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五四学人的学问之道,不但是我们传承五四精神的重要体现,更是我们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裨益良多的饕餮大餐。

探讨五四学人的学问之道,笔者主要关注他们的学术理念、求学道路和治学方法。

一、学术理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众所周知,这句话是陈寅恪说的,是陈寅恪在1929年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做铭文中说的:“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虽然他说这话时,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0年,但这绝对是对五四精神遗产的精辟总结。

碑铭中称赞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第一次以凝练的语言总结表达了近世启蒙思想运动以来中国学者要求学术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成为正直学者的追求与人格的象征。早在1905年,王国维即论述了学术独立的意义,他说:“夫哲学家与美术家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因而追求真理是学者的天职,他希望“今后之哲学、美术家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则幸矣”。他评论学术界时,主张将学术研究视为目的,而非国家、民族和宗教的手段;这样学术才能独立,而“学术之发达,存乎其独立而已”。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自杀方式表现的独立与自由是伟大而永恒的。

1918年,陈独秀(1879—1942)提出学术为人类公有之利器,无古今中外之区别。如此,“吾人之于学术,只当论其是不是,不当论其古不古,只当论其粹不粹,不当论其国不国”。亦如此,“吾人尚论学术,必守三戒:勿尊圣,勿尊古,勿尊国。”自然,他就是针对所谓国粹论而发的。但是,学术既然为人类所公有,只有是与粹,而无古今与中外,那岂不是最大的独立吗?陈氏正是十分强调学术的这种独立性,并认为这是神圣的。他在《学术独立》这篇短文中痛陈中国学人不自尊其学的弊端,认为“中国学术不发达之最大原因,莫如学者自身不知学术独立之神圣。”例如文学家自身不承认文学之独立价值,必攀附《六经》妄称“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以自贬;史学家不承认史学之独立价值,必攀附《春秋》以为伦理学之附属品;音乐家不承认音乐之独立价值,必攀附圣功王道以为政治学之附属品;医学家拳术家不承认医药、拳技之独立价值,必攀附道术等。陈氏认为学者如此“不自尊其所学,欲其发达,岂可得乎?”

新文化运动期间,林琴南(1852—1924)等旧派人物反对胡适等提倡白话文,1919年3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868—1940)亲撰《答林琴南书》,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蔡先生将这一主张实践于北京大学,遂使北大网罗一大批顶尖学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学术成长之土壤,犹如阳光之于生命不可或缺,否则,学术必蜕变成“权术”或

“钱术”。

二、求学道路:学贯中西,融通古今

考察五四学人的生平,我们不得不惊异于他们独特的求学之路:他们几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国学传统训练,年稍长又不约而同有留学经历,且所学甚杂,却成就斐然。

胡适(1891—1962),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他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良好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耐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毕业,同年7月回国。正是由于他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坚实的西学基础,才使他在20多岁就写出“前无古人”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之所以说是“前无古人”,是因为正是他首先采用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百家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意义。除了哲学,胡适在文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

陈寅恪(1890—1969),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1902年陈寅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一战爆发后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中亚古文字、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古、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其所著《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传》等部部都是经典。

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1892—1982)的求学经历则更为奇特。他幼时就读于家塾,接受传统文化洗礼。190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尤长于英语、德语。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耐尔大学,主修的却是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接下来又攻读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耐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美国语言学界对他的评价则是:“赵先生永远不会错”。民国时期有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叫《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并演唱的。有个年轻朋友很想一睹歌词作者的风采,问刘半农到底是个啥模样?一天刚好刘到赵家小坐喝茶,而这位青年亦在座。赵元任夫妇即向年轻人介绍说:“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作者。”年轻人大出意外,脱口而出说:“原来他是个老头啊!”大家大笑不止,刘半农回家后,曾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傅斯年(1896—1950)的求学经历类似于赵元任,傅斯年是赫赫有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北大学的是文科。毕业后留学英德,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的却是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

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长串来:鲁迅(1881—1936)、吴宓(1894-1978)、刘半农(1891—1934)、周作人(1885—1967)、钱玄同(1887—1939)、罗家伦(1897—1969)、冯友兰(1895—1990)、朱光潜(1897—1986),以及北大国宝季羡林老先生(1911—2009)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五四学人大抵家学渊源深厚,从四五岁就开始“子曰诗云”,到十七八岁上大学时,已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此后多年研修,从而构成了他们学历中的一个“潜学历”,这与他们日后在国外专门修习的各种西方学科知识所构成的“显学历”,恰如并蒂莲花,相映生辉。美国学者博兰霓认为,凡具有原创能力的专业人士,其知识分成两部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属于专业范围的知识称为“直接知识”,与专业无关的知识称为“间接知识”,在人的创造过程中,间接知识作为直接知识的支援知识而发生作用,他把这种“支援”直接知识的间接知识看作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从上述考察五四学人的学历背景来看,他们的知识结构大多兼具两种以上的深厚知识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直接知识,和作为间接知识的外国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学,甚至数学、物理学等现代学科知识。这正是五四学人能取得诸多开创性成果的奥秘之一。

三、治学方法:博中有精,言必有据,中西结合

综观五四学人的治学之道,虽各有其独特之处,但不外乎如下特征:

一是先博后精,博中有精。阅读五四学人,首先让我们惊叹的就是他们的博学多才。从他们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他们有意识地涉猎现代学科的诸多领域,他们在国外走马灯似的转学校、换专业,随时随地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许正是这种自由灵活的教育体制给他们提供了发掘潜力的平台,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成就了他们的博学多才。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学术训练,为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间接知识”。五四学人的学术贡献往往不限于一个领域,但是他们在涉猎多个领域的同时,又专攻某一个或两个领域,并做出卓越成绩。如胡适在哲学、文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一生获得1个博士学位和35个荣誉博士学位,但其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学史》等却集中于哲学和文学领域。胡适曾这样概括他的治学方法:“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又如陈寅恪,他通晓蒙古、藏、满、日、梵、巴利、波斯、西夏、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文字,尤精于梵文、西夏文、突厥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他先后从事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学、佛教典籍的研究。但其最突出的成就则是中国中古史,他最重要的头衔也是历史学家。

二是言必有据,尊重事实。一说到证据法,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胡适提出的著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里边还有个小故事。胡适有个学生叫罗尔纲。有段时间罗尔纲在北京以卖稿补助生活,有的文稿是急就章的。有一回罗在《中央日报·史学副刊》发表《清代士大夫好利风气的由来》,其中有一段论清代士大夫好利是由于清初朝廷的有意提倡,引申清人管同、郭嵩焘的话。胡适看到这段话,非常生气,写了一封长信严厉地责备他,说:“这种文章是做不得的。这个题目根本就不能成立。”胡适告诉他:“我近年教人,只有一句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罗尔纲深谙师道,最终成为太平天国史的重量级学者。傅斯年认为史学家的责任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他说,“只要把材料整理好了,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这与胡适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中,我们既能窥见乾嘉考据学的影子,亦能闻到西方实证主义的味道。

三是中西结合,以西证中。这就是以间接知识“支援”直接知识的范例。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胡适在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首先采用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让人耳目一新。五四后,胡适又力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把社会当做试验室”,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要把自然科学的具体公式用于中国文字的训诂,而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的和逻辑的研究方法。“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数学、物理学造诣对其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其更深刻的影响则在于近代物理所揭示的新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参考系统。

综上言之,会通中西古今似乎为五四学人学问成功之关键。当然,此意义上的“会通”,并不是要掌握天下各门具体知识,而是要领悟各学科的精神并融会贯通之。诚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言,学生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必须都有一个基础性的掌握,其目的则在“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高、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相为姻缘与相倚之理,此则所谓会通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第3篇

不是母爱不够伟大,所以我看完这篇文章想起的不是妈妈,只是有些爱更超脱了这些吧。若说母爱是伟大的,我倒有一丁点儿觉得这是母亲多少有的天性。可是隔了一辈的人,对待自己的外孙女甚于孙子还亲上加亲,那超过伟大的又是些什么呢?至少在我这未成年的心里,已然是不朽的了。

我从小就和姥姥住在一起。那时爸爸妈妈忙于工作,三天两头就是值班加班,在我开始记事的印象里,就很少有他俩的鲜活事例。姥姥不一样。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跟着姥姥,穿着她亲手做的大摆裤,紧紧拽着她的手,去逛这逛那。姥姥也没有多要求我什么,只是让我跟着她,给我买下所有我要的东西,告诉我什么是《西游记》,什么是加减乘除运算,怎么踢毽子、跳绳现在记起来,那时的我绝对不超过五岁,对姥姥惟命是从。

那时真觉得姥姥太厉害了,也那么会画画哄我笑;我学琴的时候,她曾经陪我一起取过一段时间,后来,她竟然自己也能用僵硬的手指在键盘上摸索出了她很喜欢的一首民歌;她还很喜欢给我讲新闻,激起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我甚至认为她什么都知道,更是崇拜了。还有一次我“一口气”病了快一个月不能上学,姥姥居然也就背着我快一个月到奶奶家的干休所(那时我浑然不知姥姥骨质增生疼得厉害)。

再再后来,我长大了,搬离了原来那六十几平米的小破房,住进了现在的高楼。

我渐渐开始回自己的房间睡觉了,尽管她的床上仍是放好为我预留的枕头、被子;我不再让她碰我的琴,觉得她玩琴实在可笑;我更不喜欢再听她讲人生道理、时事新闻,只觉得她罗嗦得很,每次只是“嗯嗯,够了,知道了”应付她。我甚至开始讨厌她做的饭了,总是新菜隔夜菜混在一起煮每每我厌烦姥姥了,就开始“撒野”,扔鞋子,砸琴键,摔门每每这样的时候,姥姥从不在我或爸妈的面前说我什么。直至有一次我又“撒完野”推门进她房间拿东西,才看见她躲在厕所里拿着毛巾不断地擦着眼泪,由于抽泣的缘故,断断续续地自言自语:“唉,变了变了,白疼她了,还是自己回破房子住好了,成天都快给她当保姆,我图什么好处了?!”

但是这样的“撒野”我一直到姥姥离开厦门前才停下来,我又开始感觉到自己是多么地依赖姥姥啊!在机场地时候,我紧紧抱住了她,我没有哭,硬忍了下来,因为我不想再让姥姥为我担心了。姥姥离开以后,我很自由,有了更多自主的空间,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几次姥姥打长途回来,张口就是:“雨雨啊,姥姥今天给你买了”刚听到这儿,我的眼泪就要掉下来,想着几句久久不敢告诉姥姥的话:早些回来吧姥姥,看不见你我心里有多不踏实呢!

刚看了《我的母亲》这本书,渐渐地,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投入,更为一颗无私无畏、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

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吧!这个形被译者通情达意的词藻融入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中;这个声被译者用轻灵洒脱的文字弹奏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曲中。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第4篇

读完了《我的大学》后,我更加崇敬高尔基了,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决心。

《我的大学》主要讲了:高尔基怀着读大学的理想去了喀山,但由于各种情况,他的希望破灭,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奋斗:住“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在一些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高尔基投身进了一所社会大学。

高尔基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强大!他有很大的决心,想进大学,他想学习知识,做一个大学生,而不是成天只干苦力活。为了能生存下去,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吃不好,也没有好住宿,但他后来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家,真了不起!

高尔基观察了许多周围的人,接触了各种性格的人,他闲的没事干时,就观察贫民窟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正因为他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小说。他喜欢同知识分子交流,比如“霍霍尔”。在这期间,高尔基知道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很伤心。我读到这里,也不由得伤感,他已经失去很多亲人了,他的心经历过多少苦难,但他从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读完《我的大学》后,我对高尔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知道了生存的艰苦。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

(二)

今天,妈妈和我一起去黄埔书店买了不少书,有《童年》、《在人间》、《母亲》、《我的大学》其中在这些书里,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大学》这本书。

《我的大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在上大学的时候,高尔基的父母亲去世了,但高尔基仍然还不断的坚持学习和读书。

想想自己,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还不用功去读书是没办法解决困难的,我们以后到了社会是不会等着你的,只要你差一点儿都是不能工作的,()因为你的资格不够,所以是不能工作的。只有我们上课认真听讲,不开小差,遇到不懂的问题能马上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解决困难,这样你不断的学习才能有很大的进步。

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向高尔基这样勤奋好学的精神,使我懂得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从每一分每一秒做起。大家行动起来吧!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

(三)

自从我读了《我的大学》之后我被高尔基的勤奋所感动。

高尔基在昏暗的油灯下读完了大学,当时他的生活是那样的艰苦可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还是执着的学着学着

高尔基能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而我有比他好一千倍一万倍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怎么反而比不上他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贪玩、自满所造成的。难道在相比之下的我们不应该努力吗?有一名言这样写到“勤奋+谦虚成功”高尔基做到了。而我们却是“贪玩+自满失败”我们的结果就是如此,难道你们想看到父母为你们的前途渺茫而忧心忡忡吗?我希望同学们能把眼光抬高一点,把事情看远一点,不要只看到现在的欢乐,也要展望一下你未来的生活。

在此我呼吁那些贪玩的小朋友,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理想努力吧!让高尔基的作风流传天下吧!让我们为历史的史册再添一笔辉煌吧!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

(四)

好书,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在我看来,这本书经过人类历史的大浪淘沙,经过长期的积淀下来的被公认为文学的精品,才是值得阅读的书籍。

在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抗。在那种艰苦的生活中渴望生命,渴望成功,渴望读书的心理。这本书的主人公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不畏惧生活中生存的困难,他不断的寻找生活中的的技巧,为得是自己更强大,更有生存的的价值与生活的动力,他为能读上大学而努力奋斗,对付人生中的所有挑战。在小说中,我体会到那些人的心理,好人往往有好报,坏人往往有坏报,在人生命中只有努力不懈,都是一种别人对自己的挑衅,丝毫不能容忍,这就是主人公的心理思想。

事有巧合,人有相似,主人公是一位有意志力的人,而我也想做一个那样有意志力的人,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名小学生而已,但我也渴望有这种意志力,它能让我拥有无私的勇敢。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第5篇

首先声明一下,这部电影和宁浩的疯狂系列是没有一点关系的,本人是个标题党谢谢~

大学老师问我你想到中国哪里游玩,我的回答是:江浙一带的风景区,重庆的城市。我是安徽合肥人。重庆这座城市是我国少数的几个直辖市,面积也是直辖市中最大的,即有山城也有雾都的称号。历史比较复杂的城市之一,所以也有着不一样的人文风景,是一个可以发生故事的一座城市,而本片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城市的故事。

说实话,本人是不怎么喜欢吃火锅的,因为我怕辣,还容易上火。周四晚上别人请我吃一个“一点都不辣”的鹅火锅,我喝了一口被油盖的很厚看不到热气的热汤,tnd,不但烫坏我舌头,还tm让我舌头上火了。果然还是那种鸳鸯锅和自助火锅适合我啊,又或者说吃火锅再配一些凉爽就更好了。所以看到预告片里面倾盆大雨的基调,我就放心的去看了。

电影开头就抖出了后面高潮戏的开端,劫匪的司机跑路了,劫匪们只能另找出路,其中一个劫匪就发现了主角的秘密,而他不知道的是,主角已经在他身后了.........

因为历史的原因,重庆有许多防空洞,主角一行人就是依靠这个暂时养家糊口,可是主角不争气,嗜赌没办法只好卖掉火锅店还债,还债也是故事线索之一。买家嫌店太小所以主角们私自扩建不小心挖到了银行金库下面,面对金库内的大笔现金,三人有所动心,计划一番但还缺助手,于是乎,女主角就登场了。我原以为,女主会是一个三观正的女主,没想到越往后看越腹黑,虽然最后剧情反转貌似将她洗白了,但也担心男主未来的生活啊。回到正题,女主智商比男主们高,所以有的问题轻松解决,但不争气的男主引来的一大堆麻烦,使男主三观回正,女主也不打算和曾经喜欢的男主合作。但男主的兄弟帮自家兄弟解决问题,然后。。。。。各种麻烦聚在一起,貌似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哈~

导演杨庆,之前观众熟悉的作品是徐峥李小璐主演的电影《夜店》(又名 超市),这次的电影格局与背景都比《夜店》大,票房肯定比前作更高咯~因为同时他也是音乐学校毕业的,所以他也写了一首电影里的插曲,后面的演职员表里面可以注明,所以说这导演也算多才多艺。众主角中,就陈坤是重庆人,开拍前大家都学习这方言。至于为啥这部电影的语言以重庆方言为主呢?我觉得啊,除了电影背景的要求,还有就是有的台词,重庆话说起来更有味,我也脑补过那些台词用普通话说,但都感觉好做作啊。

相比同期上映的《我的特工爷爷》,这部电影配乐真是好多了,谁叫导演原来是音乐生呢。同时这电影也不存在配音问题,所以听着也不恍惚。原本跌宕起伏的故事,被导演以平缓的叙事节奏加上各种叙事手法,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加以重庆的城市风光,感觉男主就像这座城市一样,起起伏伏,让人琢磨不透他到底想干嘛。作为我对本片的唯一一个疑惑,就是打架为啥都喜欢等人来了再打,既然不想打为啥不早点逃呢?也许电影里面的劫匪抢银行的时候很聪明,但要逃跑却不聪明了。当然本片的happy end比《我的特工爷爷》好多了,虽然故事过程艰辛,但也是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啊。

本片最亮点的出演就是“吕秀才”喻恩泰演的“眼镜”,熟悉他文人气质的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见识到他又憨又闷骚的一面,为人老实,和主角一行兄弟多年,义气第一,虽然也比较笨啦,台词不多,但演技没话说,恰到好处的演技。接着就是四个劫匪啦,话说抢银行的为啥要长的那么帅呢?虽然坏人长得帅但也得按电影的基本法啊。

最后结尾前的一段,我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讽刺。银行高层竟然容忍女主的腹黑,有关领导慰问早去计划盗款的男主角,警察真的好像好莱坞电影里面的一样都是傻瓜一般的存在,也许这就是社会黑暗现实的一面,但反映社会黑暗现实一面的电影又有多少呢?电影可以happy end或者悲剧收场,但也不能一直傻乎乎的讲傻乎乎的故事啊,这样在怎么走心也没啥用啊。至少《火锅英雄》,它就是一个好故事。

哎~劳资一个不喜欢吃辣的人,喜欢上一个火锅电影,看来以后要到重庆玩一玩咯。最后祝《火锅英雄》票房反超《我的特工爷爷》。

我的特工爷爷观后感800字

说这部电影是洪金宝时隔20年后再一次将导演和主演合体完成的一部作品,当年那部我没看过,但这部我真的给不了高分。虽然老爷子这把年纪还扛打戏的主力旗,但一部电影是否好看并不是纯靠感情分的。

《我的特工爷爷》有着一个非常好的故事背景一个退休老特工的晚年生活。但是最后的成品就像一个火候不到的大拼盘,亲情不亲情,黑帮不黑帮,警匪不警匪,甚至还给老爷子安排了一段朦胧暧昧黄昏恋,玩了一把“我这样的人值得别人对我好吗”的苦情戏。只是,数落的那些“不值得对他好”的理由实在是牵强无力。可能在剧情设定上,电影主创是想用多元素和黑白对撞、善恶映照让整个故事更有厚度、层次和冲击力,可是,最后的成品实在算不得成功。剧情细节经不得考量,还有一些太过暴力镜头,出去的话估计又是r级片。

不过,话又说回来,没有纯粹的烂片,一部电影中总会有点东西能看。《我的特工爷爷》虽然不算好看,但能看的东西不止一点。电影开场的“碎片”回映式人物背景交代法非常不错,新颖好看,既挑明了主角的身份,又标注了动作特点。先不说那些客串的大咖,就是小主演的表现就很不错,把一个精灵鬼马的小女生演的活灵活现,即便是本色出演,也让电影好看了一些。最喜欢俩人钓鱼后在河边对话的那段,小丫头真可爱!

再有一个看点就是洪金宝这次的动作部分。动作设计夸张高于生活,却又精神领会完整。曾经是特种保镖的“爷爷”出手必伤人,动作完全符合人物曾经身份。特殊部队的人练得功夫不是套路不是架子,而是“杀人技”,这一点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警卫大队,是保护特殊重要人物的,要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让敌手失去还击能力。

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看点?如别的网友所说,让一帮香港人去演绎东北人的故事,本身气场气质就已经很违和。拿刘德华做例子,他演的不是不好,只是全篇下来都会让人出戏。这个角色如果换成王千源,一定会比现在和谐精彩许多。

这部电影我给了5分,1分给老爷子的动作,1分给小姑娘,1分给客串大咖,1分给有爱演员字幕(炫酷路过彭于晏,魅力串场小宋佳,萌叔出击胡军,围观天团徐克、麦嘉和石惨,忘了这位影界前辈名字了),最后1分就是纯给围观天团的。

我的特工爷爷观后感800字

电影要讲的故事是简单的,一个姑娘的回忆,关于我和我的“爷爷”,是小时候咱都写过的作文话题。故事发生在大东北,某个中俄的边境小城,于是顺其自然的也就有了东北黑社会和老毛子黑手党的加入。“老武生”洪老爷子亲自操刀,既当导演,又干主演,打斗场面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丢失了孙女后半生都在懊悔的老头和一个天真爱笑像极了走失孙女的女孩,这样的人物设置,爷孙情的主题怎么能少?于是乎,整个故事就像盘东北菜,名叫地三鲜,然而火候掌握得并不太好,这盘菜,算不上可口。

先说打斗场面。其实打斗在这部片子里并不算主料,顶多是味调味剂,毕竟老爷子年纪在那,身形在那,打斗戏倒像是慢动作回放,观之顿觉回忆毕竟是回忆,廉颇已老,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片子里说老爷子像功夫熊猫,这个比喻还挺形象,我觉得他也像老年版大白,尤其是几幕顶着个肚子慢悠悠走着的画面,也是喜感十足的。关于老年大白的武戏,也许我们不求身手敏捷,但求克敌制胜;不求好看精彩,但求情怀再现吧。

亲情的部分其实就是三个人物,女孩,女孩她爸和老丁。女孩她爸长得和刘德华一样,整天赌钱输钱,老婆也跑了,所谓“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活得很是不堪,但是对女儿的爱却是真真切切的。他说“每次都想把事情做好,但是每次都做错。”也许是想给女儿更好的生活,结果却亲手将她推向危险。临死也不能瞑目,只愿能为女儿求得一命。

老丁和女孩间的爷孙情自不用说,是整部戏最重要的部分。老丁把遗失孙女的自责和愧疚都转移到了这个女孩身上,一起吃冰淇淋,一起钓鱼,一起唠家常,她就像他的孙女那样陪伴着他,女孩的身影慢慢成了他孤独老年里不可缺少的部分。曾经老头没有保护好自己的亲孙女,如今女孩涉险,老头不想再留遗憾。在这样的爷孙情的推动下,才有了这个退休保镖大战中俄黑帮的故事。对于一个抵挡不住所有亲情挂煽情的人来说,我还是略喜欢这个主题的,一老一少一画面,还是挺温馨的。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第1篇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