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范文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范文第1篇
河南省(非实验区)凤仙草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
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2007年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2. 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2分)
3. 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共4分)
(1) 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2分)
(2) 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2分)
4. 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分)
5. 文章第⑩段 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参考答案:
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 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 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 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
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范文第2篇
2.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确
3.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直至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产主义。 正确
4.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正确
5.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的根本利益。
错误
6. 三严三实是指“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正确
7. 党的群众纪律,是指党组织和党员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党处理与群众关系的准则。 正确
8.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正确
9. 留党察看处分最长不超过两年,但可以延长一年。
错误
10.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错误
1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称为中央局。
正确
12. 全党干部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群众之中。
正确
13. 党员干部不必在任何工作中都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选举权、监督权和管理权等各方面基本权利。
错误
14. 预备党员也有权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正确
15.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
正确
16. 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严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错误
17.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23年6月12日 在广州召开的。
正确 18. 1921年7月23日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各地共产党组织代表共12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错误
1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正确 20. 党的群众立场,就是要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确 21. 党的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为两年或三年。
正确 22. 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
正确
2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
24. 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正确 25.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
正确 26. 积极创先争优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
正确
27.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确
28.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不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错误
29. 年龄和健康状况不适宜于继续担任工作的干部,应当及时进行调整或交流到其他岗位。
错误
30. 党员的党龄,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
错误 31. 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上级党委批准之日起计算。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范文第3篇
(一)景物形象
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征
例题: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夏日图景?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参考答案:久雨不停,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木浓荫,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夏日田园风光。
【常见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幽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明媚绮丽、清新明丽、淡雅幽远、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奇景”类常见特征概括词:
壮美奇绝、壮观雄奇、壮丽辉煌、离奇险怪、奇异璀璨、雄浑阔大、五彩缤纷、惊心动魄等。
【景物描写作用类】
题型:前*句的写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简绘画面概括特征看是否交代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物什么心境?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为下文写什么做了铺垫?
(关于作用记住五个词:交代、渲染、烘托、奠定、铺垫)
例题1:《古诗文训练(1)》第7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捣练子夜如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1)“斜月下,北风前”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交代时间、节令气候(1分),渲染了一种冷清暗淡的气氛(1分),烘托了思妇凄苦的心境(为下面写思妇的凄苦心境作铺垫)(奠定凄婉的感情基调)。(1分)
例题2:《古诗文训练(5)》第6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①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②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①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②金风玉露:秋风白露的美称。
(1)上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写纤薄绚丽的云彩,广远的银河,清凉的秋风白露(1分),渲染了冰清玉洁/富有仙味/诗情画意/淡雅纯净的氛围(1分),烘托出牛郎织女心灵的高尚纯洁(或:爱情的圣洁)(1分),为后面写他们温柔缠绵的相会(或:颂扬他们忠贞的爱情)做铺垫(1分)。
(二)人物形象
题型: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人物特征(所处环境、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性格等)+身份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和晏殊的《蝶恋花》分别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柳永《蝶恋花》:刻画了一位在夕阳斜照下登楼望远(登高望远而引起无尽离愁),想要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消瘦憔悴的志诚男子形象。
晏殊《蝶恋花》: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而彻夜未眠,登高望远而不见所思,欲寄书信却不知何处的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
(三)事物形象
题型: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物征(外部特征、内部品质,用两三个词概括)+物名
例题1:顾况的《子规》塑造了怎样的子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年年啼血、积冤不平的子规形象。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参考答案:刻画了色淡香浓、体性轻柔、迹远品高的桂花形象。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2:技法类
题型:这首诗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赏析/简要分析诗中的**形象。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注意:分析手法要结合手法的特征去分析,并指出其表达效果,记住常见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术语。
(一)景物类:写景手法
【写景常见方法】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官(视、听、味、触、嗅)结合、工笔、白描等。
例题1:《期初检测》第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①白描(1分),写了青绿分明的南山、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简笔(粗线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②远近结合(1分),远写青绿分明的南山,近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一幅雨后乍晴清新明媚(或“清明和暖”)的画面(1分)。
③虚实结合(1分),虚写随风飘扬的柳絮,实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④点面结合(1分),先整体描绘了雨后乍晴的清新景象,再重点写葵花的向阳怒放(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1分)。
⑤对比(1分),诗人将随风飘扬的柳絮与始终向着阳光的葵花对比(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之态。(1分)
例题2:《期初检测》第3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步骤:①指出情景关系(1分) ②描绘颔联画面(1分)
③概括画面氛围(1分) ④指出所抒感情(1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1分)。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1分)(或“凄清冷寂、寒冷凄清、肃杀凄凉”等),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分)。
(二)人物类:描写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或其他修辞、表现手法。
2、侧面描写:景物烘托、他人衬托。
题型:诗人如何塑造某某形象?
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手法描述分析(引关键词)形象特征(性格、情感等)
(注:看不出手法的,可以直接引关键词进行分析)
例题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如何塑造思妇形象的?
参考答案:①景物烘托:诗人描绘了月辉倾泻、久久徘徊的景象,渲染了柔和迷蒙的氛围,烘托出思妇心中绵长的思念之情和挥之不去的愁绪。
②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描写了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动作(或:想“卷去”、“拂”走惹人愁思的月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以及一系列心理活动,将思妇的相思之苦及凄婉落寞写得形象生动。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满”、“皆”、“如云”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 “骄”、“夸”等就刻画出宦官骄横跋扈的神态;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诗人先用白描手法写出农夫土地受灾的严重情况,然后用第一人称直言他们难抑的愤怒之情,使农夫的悲惨牵动人心。
(三)事物类:描写方法
【刻画事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侧面描写:(他物)衬托/反衬
题型1: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抓关键词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古诗文训练(4)》第6题(1)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1)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手法。李诗写柳枝追随东风翩翩起舞,“逐”字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唐诗写柳枝有意挑逗春风别具柔情,“绊惹”形象地写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妩媚多姿)。(拟人,1分,正确描绘两句诗,1分,指出李诗柳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1分,指出唐诗柳的“调皮”1分。)
题型2:这首诗/词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概括物征抓关键词句分析特征结合手法指出诗人情志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以桂花自比(1分),孤芳自赏地写自己的高洁/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1分)。
【或: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1分),并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1分)。】
(四)情感类:抒情方式
【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时结合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反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抒怀、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等。
题型: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是怎样表现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情景交融。词人写春草铺地如茵,夕阳余晖下,闪烁着一层如烟似雾的光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凄美/感伤的意境,烘托出主人公因相思而孤独寂寞的心情。
例题2: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作者主要运用哪种方法来抒发情志的?
参考答案:用典。作者连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小儿破贼”三个典故,表达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加强了词增强了气势。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3:语言类
(一)“诗眼”类
题型:某诗/某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①理解或解释词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逐句或逐联分析);
③指出其作用。 【集中表达了(中心)/对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笼罩全篇,丰富意境】
例题:杜甫《月夜》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独”为本诗诗眼。“独”,单独,孤独。 前两联写闺中的妻子虽有儿女相伴,但儿女尚小未能懂得母亲牵挂父亲之意,因而她只能独自望月思念丈夫。“独”字写出了妻子的孤单身影及内心的思念无法向人诉说排遣的孤单寂寞。颈联通过写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形象写出妻子的望月之久,更突出她的思念之深,孤独之重。而如何才能结束思念之苦、孤独之愁,便自然引发了尾联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独”字精炼地概括出妻子望月的孤单、内心因思念而起的孤独,表达出思念之深切。
(二)“炼字”类
题型:某联/某句中的**用得好,请(找出)并做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释义描绘诗句指出表达效果(手法/特征/情感)
例题1: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坼”,“浮”两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境赏析之。
参考答案:“坼”,即分裂,“浮”,即浮动。写洞庭湖广阔无垠,好像将吴楚两地分隔开,天地日月都在洞庭湖上浮动。这两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雄伟气势/恢弘气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例题2:请结合诗意赏析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
参考答案:“自”,径自,自顾自地。祠堂台阶的草径自变得碧绿,映出一片油绿。“空”,白白地,徒劳地。黄鹂在柏树叶中徒劳地婉转啼鸣。这两个字给本来春意盎然的美景蒙上了一层冷僻的色彩,写出此处的幽寂荒僻,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先贤功绩被人遗忘的现实的忧伤,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落寞。
(三)语言风格类
题型: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风格结合诗句、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风格如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豪放飘逸。(1)以丰富大胆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幅幅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运用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四万八千丈”)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豪迈奔放、沉郁顿挫、婉约细腻、悲壮慷慨等。
各类题材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送别诗:意蕴深远;
边塞诗:悲凉慷慨;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讽喻诗:沉郁激愤; 宫廷诗:缠绵宛转。
常见诗人语言风格: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4:情感类
题型1:这首诗/某联/某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题步骤:描述或概括诗句内容(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后两句“若教恨破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由鸟及人,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题型2:诗人借咏某物/写某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概括事物特征/概括景物特征(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诗人借咏子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范文第4篇
《神女峰》
一、积累运用 1.读写下列词语
花帕 衣裙漫飞 翻涌不息 春江月明 眺望 杳鹤 煽动 2.文学常识填空:
舒婷,原名_________,是我国___代著名诗人。舒婷是__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与北岛、顾城齐名。她的《_________》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龚佩瑜 当 朦胧诗 致橡树 会唱歌的鸢尾花 或 双栀船
二、阅读鉴赏
㈠ 阅读舒婷的《神女峰》,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但是,心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真能变成石头吗 当人们四散而去,谁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还站在船尾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沿着江岸
高一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低一声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释: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本诗主要选取了民间传说中将神女视为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象征。 3.“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这两句中的“杳鹤”和“春江月明”象征什么?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有什么深意?
3.①“杳鹤”象征虚妄的空名,无望的等候,“杳”即是远,像天边的远鹤永远无法触及。②“春江月明”指身边的月圆月缺,潮涨潮落,虽平凡但却真实,触手可及。③神女被当作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坚守那种无望的等候,却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真实人、普通人的生活权利。这两个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神女的形象更鲜明,更能突出她的悲哀与沉重。
4.最后一个小节中作者写到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 正在煽动新的背叛”,如何理解“新的背叛”在诗句中的含义?
4.诗人要背叛的不仅是神女坚贞守节成为的经典神话,要背叛的也不仅仅止于爱情,它指向一切对正常人性构成束缚的礼教锁链。
5.请找出全诗的主旨句,并简要分析其含义。
5.①主旨句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②这一句是全诗的抒情最高峰。 1 在诗人看来,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贞洁的典范为人礼赞,却不能享受生存的快乐,经历真实的生命过程和情感体验,只能是被风干的一个虚幻祭品。这两句诗是对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揭示出神女峰这个爱情传说的悲剧性质。
㈡ 阅读舒婷的《惠安女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火在远方,远方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在你的琥珀色的眼睛里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啊,浪花无边无际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注:福建惠安,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十雨九涝”的地方,闭塞、贫穷、封建陈规陋习,给惠安女子带来了许多苦难。早婚、长住娘家、集体自杀,历史留下过触目惊心的记载。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但外部世界看来,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惠安女子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
6.结合诗句,试分析“古老部落的银饰”有什么象征意义?
6.惠安女子婀娜的体态是来自“古老部落”的“约束”。这里,“银饰”成了一种灌注着诗人主观感情的意象,象征着当地浓郁的封建陈规陋习。
7.诗歌的第二节中,为什么将“少女的梦”比作徐徐落在海面上的“蒲公英”?
7.“蒲公英”落在在汹涌的大海里不会有什么好的命运。由此暗示了对惠安女子来说,少女虽然有向往幸福的梦想,但是却注定会被生活的洪流吞没。表现出对惠安女子而言,幸福是遥不可及的。
8.请找出诗歌最后一节出现的一些反差鲜明的词语,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8.①“优美”和“忽略”,“海天之间”和“碱滩”、“礁石”②两组反差鲜明的词语形成对比,对那种无视惠安女子真实命运的“封面和插图”表现的所谓“风景和传奇”是一种反讽和揭露,温婉却极为有力。
三、表达交流
9.在中国,千百年来人们不停颂扬的各种忠贞不二的妇女形象,与神女峰情节类似的故事,或主题相近诗歌作品还有很多,请你试举一例,谈谈你对这类故事或这种爱情观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范文第5篇
二,教学重点:通过得分率低题目的讲解,把握做题的方法规律。 三,教学难点:鉴于出题角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分析试卷特点
这份试卷包括了2011年四个省份的诗歌鉴赏真题,题目涉及鉴赏题目一般会考到的几个方面,如作品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形象特点、语言赏析等。通过这份试卷,可以相对全面地向学生补充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二)试卷讲评
让学生分小组,交换评阅试卷,对照自己的答案,以及教师公布的正确答案,寻找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提升自身鉴赏水平。
请学生代表列举同学们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请同学讨论自由发言,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应如何提升答题水平,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
学生在做题中表现出的问题有:
答题技巧欠缺。需要学生自己在做题中感悟,教师随时补充、点拨; 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有局限性;
鉴赏术语积累不足,下笔时没词可用。平时训练中应该注意自己积累,老师在讲授唐诗宋词选读时也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 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联想,感受诗歌创造的意境。
(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1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即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地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步】 看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
(四)答题模板:
这是一首XX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XX景物组成了XX一幅画卷(或通过XX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XX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XX表现手法,起到了XX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XX(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XX特点,表现了(突出了)XX思想、感情,起到了XX作用。
(五)今后注意问题: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大题量的练习。
(六)典例练习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2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五,课堂小结:本课重点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及在鉴赏时大胆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
六,作业: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附:板书设计
一,试卷讲评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范文第6篇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及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组合意象,探究诗歌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三步:认知诗歌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领会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四步:抓住诗歌的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五步:多角度领会诗歌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⑤注意比较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