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范文第1篇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二、 说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本第3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上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的细胞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等内容作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 讲授法

(二) 讨论法

(三) 提问法

(四) 实验法

1首先讲授法是我讲解本节课的主要方法,因为讲授法能够比较具体的传授知识,讲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3提问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也是我说课的重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导入

2整体感知

3深入探究

4课堂小结

5知识迁移

6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利用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切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问学生有过拆卸机械东西并装回去的经历?(学生回答)。当人们对细胞有一定的认识以后,有人也尝试过想组装细胞,你们推测一下能否成功?(学生回答)。细胞的结构可比机械的东西复杂多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尝试成功。所以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其组分间结构和功能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那么细胞是否也有边界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节的内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整体感知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本节内容,并分组讨论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怎样获得细胞膜?

3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

深入探究首先请一至两位同学回答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糖类(2%-4%)。

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获得细胞膜呢?下面通过实验来获取细胞膜。

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便于分离)。

方法:把细胞放在清水里(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的浓度),水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从而得到细胞膜。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具备获取细胞膜的能力。

通过实验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细胞膜的获取方法,那么细胞膜具有那些功能呢?让学生一起回答下这个问题。根据回答总结: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坏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知识迁移植物细胞也有细胞膜,外面有一层细胞壁。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支持和保护。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糖类(2%-4%)。 2怎样获得细胞膜?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3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坏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布置作业书P43页

一、二题。

五、板书设计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糖类(2%-4%)。 2怎样获得细胞膜?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3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坏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范文第2篇

盐池五中钱金财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思想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基本内容概述

(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等问题。

第二章“光现象”、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组成,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第四章“物态变化”,介绍温度计的使用及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介绍电流的概念、简单电路的组成、连接方式、电流特点及家庭电路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声、光、热,到人工现象的电流,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STS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

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STS、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1)探究面广。从“科学之旅”中介绍伽利略的探究过程,到本册书结束前对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对该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本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刀阔斧,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2)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前面的部分中,探究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程序也仅仅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如探究声怎样从产生的物体传到远处,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等等。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仅仅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进行实验等环节。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如当学习到本册书最后一章“电流和电路”时,就要求学生运用完整的探究步骤去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等复杂问题了。另外,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也是逐渐放手,开始时每一步都给学生写出来,指导得非常详细,逐渐地就只是列出操作要点,到本册书最后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各个环节的操作就要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特点。

(3)探究的题材丰富。本册书的探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设计出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各个栏目中,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中都显现或隐含着许多的探究内容,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的诸多手段、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

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范文第3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苏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主要是新陈代谢与ATP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ATP的结构功能、形成,ATP与ADP相互转化等三部分。

2、教材地位: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编者将此放在代谢这章的开始来介绍,无疑为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材作用:该节与前一章的能量相关的物质、结构相照应,有为后续的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ATP与ADP相互转化关系的多媒体动画,认识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流通的原因。 (2)通过分析,比较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ATP如何生成又如何消耗,找出能量代谢的规律。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和体验合作学习的氛围。。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ATP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对必修1第2章学习,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明确了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能量的“通货”作了铺垫。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但 不完善,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障碍。如化学键能的理解等。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启发式、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会通过回顾先前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这其中的能量能不能直接被生物体利用?

引起其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再引入究性实验,证明ATP能直接被利用。通过唐代杜牧的《秋夕》一诗引出试验时所涉及的一种动物萤火虫。指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那么萤火虫发光需要能量吗?实际上,细胞中还有许多化学反应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稳定化学能,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地储存,但它们能不能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是怎样解决“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这一矛盾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加入葡萄糖的萤火虫发光器粉末无荧光出现,而加入另一种物质ATP的粉末发淡黄色荧光。从而引出ATP,指出细胞把稳定的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能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ATP,解决了这一问题。进一步引发疑问,引入新题,即ATP是什么物质,?

2、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之后,我会用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新课的讲授过程。 2.1. ATP分子结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P54相关内容后,教师讲解: (1)ATP分子的作用

通过类比说明ATP分子的特点。将糖类等能源物资比作存折、银行卡等,它们主要起储存的作用;而ATP则相当于现金,可直接使用。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较是学生对ATP的作用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2)通过多媒体展示ATP结构式,向学生介绍腺嘌呤、核糖(两者结合而成腺苷)、磷酸。 (3)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的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T代表三,~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 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时高能磷酸键可以水解放出大量的能量,达到30.54 kJ/mol,且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最容易水解脱离开来。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2.2.ATP与ADP相互转化

(1)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ATP与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教师讲解:通过事例说明ATP在体内一般维持一个稳定的含量,且含量很少。诱导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即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储存在这个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ATP就转化成ADP(二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的缩写)。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ATP(播放多媒体课件:ATP与ADP相互转化)。

资料显示,正常人每天ATP的转变量几乎接近于体重,但在体内存在的ATP的量是很少的。ATP和ADP在体内总是处于不断转化的动态平衡之中。如下所示:

2.3.ATP的形成途径

(1)学生分组讨论:动植物ATP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2)教师讲解: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对于人、高等动物、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除来自于呼吸作用外,人和高等动物还可以来自磷酸肌酸的转移。

2.4、ATP的利用

(1)教师讲解: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2)学生看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从生物耗能的根本来源、生物的主要能源、储备能源、直接能源方面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代谢中的作用和地位(实际上,从对ATP的认识、讲解到各种补充材料的每一环节都要注意这一知识难点的突破)。

4、小结巩固

(1) ATP中大量化学能储存在(

) A、腺苷内 B、磷酸基内

C、高能磷酸键内 D、腺苷和磷酸基连接键内 (2)ADP转变为ATP需要( )

A、磷酸、腺苷、能量、酶 B、磷酸、腺苷、能量 C、腺苷、能量、酶 D、磷酸、能量、酶 5拓展延伸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范文第4篇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细胞膜的成分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新陈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实际水平,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

(1)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构建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让学生参与生命问题的探讨与结果分析。

(2) 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学生热爱科学。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因为这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和关键。 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体会细胞膜对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因为以上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不易理解。

二、说学情

中专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较高的思维积极性,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探究,这符合青少年心里发展的特点。但其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低,需要老师在授课时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从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本节选择:

1、指导读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提问设疑法:制造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做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讨论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

4、讲练结合:及时巩固每个知识点十分有利。

四、说学法

教与学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强调教而忽视了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过程,一节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处年龄特点与本地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下面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学生只有会说,才将新知识加以消化,加以巩固。说是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2、引导学生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练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条途径,也是消化本节内容的关键。适当安排一些练习,让学生消化并学会迁移和应用,这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就是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事例,因为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

引言:有位专家这样说:“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现在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精巧!”,同学们认为他说的对吗?(自由发言)

提问:我们学校的校园与校外环境是以什么作为界限呢?(自由发言)

师: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有结构使细胞和外界隔绝开来,那就是细胞膜。

2、认定目标,引导探究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意注意。

3、设计计问题,指导自学

问题:(1)同学们懂得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吗? (2)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看见细胞膜? (3)如何确定细胞膜的存在? (4)怎样获得细胞膜?

(5)细胞膜在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何区别? (7)植物细胞壁由什么组成?有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讨论、分析并回答,最后教师纠正、精讲点拨。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4、 归纳总结,引导迁移 师生共同完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和糖类(约2%-10%),磷脂最丰富。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5、 达标测评,反馈纠正

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获得成果的喜悦。

6、 板书设计(略)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范文第5篇

高一生物减数分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第一部分减数分裂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必修一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和初中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我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说学法

由于本节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应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三、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预习:导读(二)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 (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 (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减数分裂概念以及受精作用

首先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先请学生根据本节题图,比较果蝇体细胞与配子细胞染色体组成及数目的不同。引导学生根据此图提出能联想到的问题。

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等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介绍减数分裂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假设: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那么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则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同学们体细胞的染色体就应该是你爷爷的3倍,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你们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第二部分的受精作用和同源染色

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要通过多媒体课件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成的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的过程。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

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范文第6篇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二、 说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本第3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上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的细胞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等内容作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 讲授法

(二) 讨论法

(三) 提问法

(四) 实验法

1首先讲授法是我讲解本节课的主要方法,因为讲授法能够比较具体的传授知识,讲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3提问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也是我说课的重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导入

2整体感知

3深入探究

4课堂小结

5知识迁移

6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利用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切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问学生有过拆卸机械东西并装回去的经历?(学生回答)。当人们对细胞有一定的认识以后,有人也尝试过想组装细胞,你们推测一下能否成功?(学生回答)。细胞的结构可比机械的东西复杂多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尝试成功。所以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其组分间结构和功能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那么细胞是否也有边界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节的内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整体感知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本节内容,并分组讨论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怎样获得细胞膜?

3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

深入探究首先请一至两位同学回答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糖类(2%-4%)。

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获得细胞膜呢?下面通过实验来获取细胞膜。

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便于分离)。

方法:把细胞放在清水里(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的浓度),水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从而得到细胞膜。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具备获取细胞膜的能力。

通过实验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细胞膜的获取方法,那么细胞膜具有那些功能呢?让学生一起回答下这个问题。根据回答总结: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坏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知识迁移植物细胞也有细胞膜,外面有一层细胞壁。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支持和保护。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糖类(2%-4%)。 2怎样获得细胞膜?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3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坏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布置作业书P43页

一、二题。

五、板书设计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糖类(2%-4%)。 2怎样获得细胞膜?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3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坏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范文第1篇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二、 说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