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范文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范文第1篇
案例:
一、基本情况
小阳,女,11岁,是我所教班上的一个学生,两年前,从外地转来的。虽然也善言谈,但和同学关系一般,班上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不喜欢她。平时在课堂上,她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较弱,不自信,学习成绩差。学校遇到的难题和回家作业,都依赖父母教她。开学一段时间以来,几次测验,发现她的成绩明显下滑,去年一年下来,她的成绩不能说好,但是维持在中等或者以上,而现在,退步到班级最差的了,竟然不及格。一段时间的课余辅导,成效不大。
二、原因分析
1、儿童想要被认可的心理影响着她
最初她来到这个班级,由于新环境的陌生,她会哭鼻子。但是,一年下来,全班同学都知道她爱哭,而且对于她的哭,也司空见惯了,不再是最初的安慰和开导。大家有时候都漠视她的存在,越是这样,她就越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课堂上故意拿别人的学习用品,课间故意碰人家等等方式。越是这样,同学们就越反感。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不愿意去帮助她,她也不愿意去问同学。久而久之,她在班级上的好朋友越来越少,成绩也越来越差,她自己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2、家长不正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由于在学校时常“碰钉子”,容易被忽视,学习遇到困难也没有人给她讲解,所以就想回到家里去解决,家里就是她避风的港湾。父母亲对她的学习辅导是过于包办的,当她在做题过程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父母亲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她在学习上更加依赖父母,从而忽视了她意志品质的磨练,导致地后果往往是不利于培养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她的自学能力。
因此,作为老师,必须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不恰当的做法,改善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在班级里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成绩。
三、采取措施
1、经常谈心,帮助她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我会经常与她交流,使她能感受到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开始,我找她谈心时,她经常是低垂着头,眼睛盯着地,双手不安地捏着,一脸痛苦地表情。每次我尽量是和颜悦色地询问她,你想要同学都喜欢你吗,想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吗。开始她点点头,不讲话。我恰当地让她抬起头来,予以目光鼓励并点头示意她说说。这时,她委屈地流着泪,老师,我也很想学习好,我也想让同学喜欢我,可他们就是不喜欢我啊?我也没有办法?听到这里,我感觉到教育的最好时机到了,顺势说,老师很乐意帮助你,但是你要相信我,我们一起努力啊,同学肯定会喜欢你的,你的成绩也会进步的。说到这里,她信服地点点头。接下来,我去做好班级干部的工作,先让他们宽容她、接纳她。体活课上,我安排她和我的课代表、班长等比较懂事的孩子一组,来进行下棋等活动。有时候,看到她们在一起很融洽,玩得不亦乐乎。下课后,也能看到她和同学一起嬉闹的情景。慢慢地,有更多同学也会去接纳她,和她一起玩。同时,我也在她玩得开心之余,与她进一步沟通,要让她发现同学们都是非常友善的,和同学在一起是很快乐的。她由此也改变了不少,偶尔放学后,她还能主动帮助同学值日。班级里,少了哭声,多了一份欢乐。
2、与家长沟通,找到正确辅导她学习的方式
利用面谈、电话访谈的形式,我和她的父母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她的父母也认识到了他们在辅导孩子时所存在的问题,此后,不再是全盘讲解,而是有耐心地、启发性地辅导女儿,并能做到循序渐进,遇到难题,渐渐地放手让女儿自己做。
四、辅导效果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范文第2篇
挫折教育课题组
李克
基本情况 张某
男,15岁,父亲为高中物理老师,母亲为数学老师,2010年入学,父母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但能够保证与学生在家的相处时间。较少跟父母出去游玩,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人带在家里玩电脑做作业。和父母关系融洽。虽然父母都是老师,但是不会对他有过高的要求,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他的英语基础薄弱等问题,能够为其聘请英语家教辅导。
主要表现:
(一)学习方面。该生偏科情况较为严重,根据其期中考试成绩来看,英语和语文都排在全班的倒数第二,总分成绩倒数第一。平时在课堂上,不能集中精神,爱做其他事,有时会扰乱课堂纪律。据数学老师方老师反映,案主对作业的态度是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自由散漫,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态度不够严肃认真。
最喜欢的科目是体育和数学。虽然语文和英语成绩差,但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只是在课堂上无法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有点焦虑情绪。
(二)交往方面。
案主在班上没有特别好的朋友,也不会与他们说知心话,认为不能轻易暴露自己。常常感觉被大家排斥,但却很想努力表现让大家接受并喜欢他,所以在一些班级集体活动和赛事,往往积极参加,希望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如在校运会上,也能够主动参与多项比赛项目,如: 800米赛跑等。并能够在比赛之前,和同学相约一起练习跑步。但所得的名次靠后,他心里有点受挫。在班上,案主常常会做些奇怪的动作或者故意说些无厘头的话来引起班上同学或实习老师的注意力。
他基本能够诚实坦诚地面对老师,对于老师的批评,虽然还会推卸责任和不服气,但经过分析和教导,最后还是能够认识到自己问题,能够虚心接受。在实习老师第一天巡午休的时候,案主能主动与实习老师谈及学习的问题,对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够虚心地接受。
至于与家长的关系上,案主在谈及父母的时候,情绪较为平淡。与父亲的交流比较少,母亲偶尔会主动了解其学习情况。当案主考试不理想时,父母都会责骂案主。若案主顽皮不听话时,其父母甚至会打案主。
分析诊断
(一)学习方面。学习上,在该生的语数英三科中,数学学得比较好,但其期中成绩却在全班平均分之下,除了由于父母亲都是理科老师,平日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一些遗传原因外,也与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和信心有一定关系。但是由于案主学习态度散漫和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在实验班的尖子生之中,案主的成绩只能处于全班中下的程度。
至于语文和英语,案主的基础较差,但根据与案主谈话的内容来看,案主对语文和英语并没有厌恶的情绪。当被问及为何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时,他便老实回答是因为听了也听不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案主无法适应B班。
(二)交往方面。
案主由于父母工作变动的关系从外地来到太和,对本地的生活和语言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所以由于文化背景的关系,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导致案主和班上的同学产生心理距离,这很可能是案主感觉自己被排斥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案主在班上没有特别好的朋友,也不会与他们说知心话,认为不能轻易暴露自己,这是一种明显的强烈自我保护。这可能是因为案主内心深处还无法完全放下对新环境的警惕心理。
案主内心自卑,他一直都在寻求机会极力的表现自己,目的是想被关注。由于成绩无法成为大家羡慕和关注的焦点,他便在课外活动和行为言语上寻求机会,希望得以被同学和老师认可。
辅导目标和对策
针对该生乐于表现,希望被关注和能够虚心接受教育等特点,因势利导。具体措施如下:
1、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抓住该生的长处,如擅长体育、头脑灵活等,不断给予表扬,并给他施展长处的机会。平时注意观察,只要发现他在某方面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起色都给予鼓励,不断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内心向善的一面。对他的错误,如果是轻微的,可说可不说的,就不予追究;如果是比较严重的,也不公开他的错误,而是与他个别谈话,引导他认识错误,并告诫他类似的错误不能再犯。
2、帮助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经常与他交流、谈心,在闲谈中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当他情绪较好时,我就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的闲暇,不失时机地找他交谈、聊天,从关心他的生活入手,询问他的生活状况,让他说说生活中愉快的事、苦恼的事,或生活中的困惑,对他所说的适当给予肯定、认同。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通过表扬减轻他的自卑感。让其多些参与班级活动,提供其表现的机会,并给予帮助,让其能够感受到班上同学对他的认可和支持。多举出身边的典型事例,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拿这些事例作比较,找出他身上的优势与不足,鼓励他向好的方面努力,
从反面事例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3、可以询问其意见,是否愿意参与班级管理。若愿意,则可以让他担任课代表或者小组长等利索能力的职务。同时告诉他班干部在班级中是要起带头模范作用的,除了数学的学科要学得好,其他学科也不能太差,以此来诱导他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的学习热情。并通过这些职务增加案主与其他学生接触,早日真正融入这个班集体和广州的社会生活。
4、采取目标指导法,增强学习动力。
帮助案主设定每日目标,如按时完成任务,课余时间可与同学友好交流,但是不能与他们发生任何口角之争。若经过两个星期,这个目标达到了,便进入第二个阶段,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不开小差。并让其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增加其在班上同学的好的印象,可向知心的同学说心里话。
谈话记录
问:期中考试成绩如何?有没有达到自己制定的目标? 答:不好,语文和政治达到了,数学和英语没有达到目标。 问:那对于没有达到目标的科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英语太难了,数学没考好。
问: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对喜欢的科目你愿意花时间学习吗? 答:体育和数学。还行。 问:你评价下自己课堂上表现? 答:有时候没有认真听讲。 问:问什么没有认真听讲呢? 答:英语、语文听了也不懂。
问:那父母有没有请家教老师帮你辅导呢?
答:有。刚刚开始是每天都上英语辅导课,和后来改为周
六、日。 问:上那么多课,你会觉得累吗? 答:刚开始会,后来习惯了。 问:爸爸知道你在班里的成绩情况吗? 答:知道,他说让我换个班可能会好点。
交往:
问:在班上与哪位同学最要好?
答:没有与谁特别好。我喜欢独来独往。感觉自己被排斥。但也有知心朋友,但不会与他分享秘密。
问:可是老师看起来觉得你和朋友相处得都还不错啊,怎么会有被排斥的感觉呢?
答:嗯,有时候有这种感觉。
问:上次与李镇江同学发生口角之争,还拿起椅子砸,虽然没有砸到人。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答:当时只是想吓唬他,并不是想砸他,因为他叫我打扫卫生的时候对我大呼小叫的。
问:觉得27班是个怎样的班级?喜欢27班这个班集体吗? 答:这个班很好,一般喜欢。 辅导过程记录
老师: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很好。至于你说被同学排斥,这只是你的感激。在老师的观察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你刚来到广州还没能适应广州的生活和人文,再加上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缺乏同学间的沟通,所以你才感觉自己被同学排斥。老师建议你应该多与同学交流,不要独来独往。多说些有意义的事情,多主动帮助同学,主动了解同学们的爱好,主动与趣味相投的同学交朋友,如果学习和生活上有疑问也可以适当的请教同学和老师。争取早日缓解这种被排斥的感觉。
至于学习方面,老师建议你应该好好地与父母亲聊天交流,主动向他们倾诉你在学习上的困惑和困难。父母是会理解你的,并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并且给自己制定一个个小目标,每天努力达成一点点,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自己在渐渐进步。这次你的两个成绩都达到了自己制定的目标,这就是一种进步了,只要再努力些,争取把语文和英语的目标也达成,那么你就成功一大半了。
辅导结果与反思
由于时间所限,无法检测辅导结果,但在与学生谈话后的三天里,学生的以前种种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控制,如午休的时候捣蛋到午休安静的看书,也不找其他同学麻烦,能够服从班干部的指挥。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范文第3篇
任课教师:陈贵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恐龙玩具、玩具汽车、小熊玩具、闹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1、把每一小组准备的物品拿出来,放在桌子中间,仔细观察,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物品的哪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说完之后,把物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闭眼睛想一想: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样子。它们一样吗?
2、出示67页例1。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请小朋友们把数学课本摆整齐,立着放在桌子上,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听明白了吗?开始!
打开书,把图中的小朋友和他们所看到的书的部分连起来吗?
2、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4张照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拍的?(前、后、左、右)
3、一架钢琴的4张图,让学生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4、一个茶壶的不同方向图,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5、开放题:教师出示一幢房子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4幅图,学生把方向和图连一连。 课后反思:
1.学生的观察体验不够深刻,有的学生没有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 2.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观察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 3.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教师可以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
[案例分析] 原以为二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谁曾想在观察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点点偏差都可能导致接下来的活动无法进行。由于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材开发以不成功而告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材开发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于是,我决定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体验活动。在观察物体这一学习活动中,不再以说为主要体验方式,而改为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学生提供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看到的真实物体,让学生在找一找、想一想的过程中将物体与看到的形状建立联系。观察这一环节确实能达到亲身体验、全员参与的目的,并且学生也非常喜欢。 总结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范文第4篇
案例:
玩小推车
体育活动时,孩子们在玩小推车,但在玩时却发现:
1、争抢现象多。
2、小推车在推动时,轮子不滚动现象多。
3、小推车互相碰撞情况多。
分析:
1、小班幼儿模仿能力强,看到别人的玩具,他们都想同时玩一玩,但小推车数量不到人数的一半。
2、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在推动小推车时,避让能力还教欠缺。
3、幼儿手部控制能力发展不一,小轮子的推动需要一定的条件,许多幼儿将轮子平放而没将其放到滚动位置。
对策:
1、进行分组活动,以减少幼儿的争抢行为。
2、与幼儿共同讨论“轮子为什么转不动?”以提醒幼儿小手用力向前推,轮子才会向前跑得快的好方法。
3、在场景的设置时,用明显的记号提醒幼儿开汽车的方向。
案例:
观察:幼儿剥桔子
1、半数幼儿一听到要剥桔子,就说:“老师,我剥不来。”
2、某些幼儿用手指抠桔子皮。
3、能剥桔子的幼儿只有四人。
4、有三名幼儿不愿动手剥桔子。
分析:
1、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家倍受家人的宠爱,时常包办代替,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机会。
2、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小手肌肉群还不发达,个别幼儿对这一活动有困难。
3、老师在考虑幼儿活动时,创设此类机会少。
案例:
今天,幼儿体育活动后脱下的衣服很多,而天也稍热了些。一些孩子拿着孩子拿着自己的衣服,走到衣架前挂衣服,观察后发现:
1、个别幼儿把连帽衣的帽子挂在衣架上。
2、少数幼儿将衣服挂在衣架上,
3、多数幼儿不知如何挂在衣架上或挂一次、掉一次。
分析:
1、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
2、老师的包办代替过多及父母的宠爱所致。
对策:
1、以“衣服找洞洞”的形式,引导幼儿拿着衣架寻找袖管上的洞洞,口吻拟人化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加强示范,表扬与鼓励。
效果:
如今,大部分幼儿已能自己学挂衣服了,虽然还需老师一旁帮助,但“愿学”“想学”的愿望已经激发了。
案例:
撕 贴
自墙面设置了“果树”后,孩子们十分乐意投入此活动在自由活动区域游戏时,总会人满为患,争抢不断
分析:
1、幼儿对此活动感兴趣
2、美术活动中的撕贴是第一次开展,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事物,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3、我在创设环境时,已考虑了这一点,但估计不足,小图画纸的撕贴的投入未起到明显效果。
对策:
1、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尝试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