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精选12篇)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第1篇

任何题型都有对应的解题技巧, 笔者就近几年的各种高考题型, 以自己的教学揣摩, 对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筛选概括题做个简单的分析, 希望能给广大学生一点启示。

信息筛选题主要考查的类型有筛选整件事的场景、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筛选整合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概括就是归纳, 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 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 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 往往要分点列举。

不少考生认为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筛选概括题其实就是送分题, 因为这道题通常考的信息直接从文中筛选概括就可以提取。这话不完全假, 确实不少信息筛选概括, 答案可以从文章直接提取。

例如:《画家黄永厚》只要抓住了关键句———第三段段首:“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 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 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 更加关注社会人生。”就可得知文章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一些主要因素了, 这题的答案完全可以从文章直接提取“涉猎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独特的生活态度”, 但“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这两个因素就必须再结合第1、第2段内容进行筛选概括了。

当然, 文章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 我们不仅要筛选文本信息, 还要概括文本信息。概括就要归纳、替换, 把记叙性的语言换为评价性的语言, 这样的概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 没有归纳的概括那叫摘抄。

例如, 《叶圣陶在四川》中问: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第一段“1940年初夏, 叶圣陶来到成都, 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 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 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 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 认真听父亲讲解。有时候, 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 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对儿女们的作文, 他也从来不出题目, 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 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 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 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 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通过审题, 可将题目转化为“叶圣陶是怎样指导儿女们写作的”, 再根据题目指向, 我们可以在文章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 但不能将找出的信息直接用于答案, 应该概括且做到言简意赅: (1)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可以概括为“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指导”) (2)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可以概括为“培养孩子们的写作习惯”) (3) “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 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对儿女们的作文, 他从来不出题目, 随他们写去。” (可以概括为“不加约束, 任其自由发挥”) (4) “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可以概括为“善于启发”和“诱导深入思考”)

高考考查筛选概括能力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经常要求我们以简洁的语言概括解决这类题, 有很多的时候只需要文本局部的内容, 就可以解决, 但要解决得好, 不出差错, 我们还是必须依据以下的一些步骤进行:

(1) 整体阅读, 通盘把握。面对一个文本, 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 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 对文本作整体认知, 明晓文本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而有很多的时候, 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大起眼的地方, 如果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 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的。

(2) 明确目的, 探寻勾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看题目要求, 带着这个具体的阅读目标, 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再次阅读时, 由于我们有了首次阅读的基础, 就可以作出删减的阅读处理, 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投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那些文字上去。阅读时可以在相关的文字上做一些标记, 把需要提取的有关文字圈出来。

3.根据要求, 整理呈现。需要提取的信息点圈定之后, 我们就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了。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 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 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 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语词需明确化。

高考语文答题语文答题公式 第2篇

(一)、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二)、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三)、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四)、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过去的、远方的材料,比喻、比拟、用典等所用的材料,多不具有现实性,是由此及彼联想、想象的。它与现实性材料构成虚实关系。

高考语文冲刺及临场答题策略 第3篇

一、梳理学科知识

1.坚持“四个原则”

(1)“绝不丢分原则”——指课内题,包括名句名篇、古代作家作品常识,这是只要你愿意就能到手的。平时复习中遇到的字音、成语、语病,文科附加题的名著中的人物、情节,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一定要安排时间过一遍,消灭盲点,保证只要试卷中一露脸,就手到擒来,收入囊中。

(2)“绝不再错”原则——做过、考过、老师讲过的题绝不再错。若备有“错题集”,此时就能做到“省时高效”了;若以前懒惰,也只好翻出我们平时的各种试题、练习逐一过关了。

(3)“一题一类”原则——即把每一道题都当作某一类题来做、来分析,举一反三,总结出一些能帮助你快捷而准确地解答这类题的规律。

(4)“即时查漏补缺”原则——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找到自己知识的缺漏之处:将历次模拟考试的试卷找出来,统计总结自己的得、失分情况,从中找出自己的强、弱项考点。对于较弱的、多次失误的考点,一定要用醒目的文字注明,以提醒自己。注意,对每张试卷都要做这样一张“考点得分情况统计表”,然后将这些表格综合到一张总表上,最后根据这张总表将强、弱项考点列举出来,作为自己后期复习的参考目标。当然,除了对历次考卷进行这样填表分析外,对以后的各次模拟考试也要进行这样的分析统计,以便找出自己的强、弱项的变化情况,随时将失误考点补充到复习目标表格中去,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紧扣“三个点”

(1)突出常考点——高考最爱考的那些知识点,今年最可能考的知识点及其考查形态,是临考复习的重点。

(2)强化得分点——平时测试中自己最有把握得分的那些题及其关涉到的知识板块,要通过典型题例梳理强化,并能举一反三。

(3)弱化丢分点——平时测试中自己常做错的或因各种原因(或因看错题干,或因误解题干,或因不懂综合分析遗漏要点等)而失分的,在练习中使之弱化,尽量避免。

3.做好“两件事”

(1)做好考前老师编印的精选习题,结合题目重温相应的考点知识。不要大量做题,沉溺题海心急;不碰难题,难题不解心灰;不做新题,新题不懂心慌。

(2)坚持课外阅读,关注时事要闻,关注现实生活,直到6月7日考前。每年都有学生在考场作文中使用了考试前夕获取的新鲜素材而取得成功,比如2011年江苏卷满分作文《拒绝平庸》,阜宁考生孙儒所写的“五只粽子”“一只鸽子”“一棵树”,完全取材于考前的真实生活和感受,宜兴考生王希的“风沙渡”甚至取材于赴考路上的见闻,令人叫绝!

4.达成“一个目标”

紧张而不忙乱,从容沉着自信,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步入考场,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二、考场答题须知

1.保持良好的心态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考生应调整心态,以宁静的心态积极准备、坦然面对,以舍我其谁的霸气迎接挑战。牢记一句话——“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2.树立时间意识

语文考试时间一般偏紧,近年来,主观题量的增加实质上意味着考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这是后期做题中不少同学觉得时间似乎更不够用的原因。为此,我们必须通提高阅读速度来争取时间,保证有充分的思考与答题时间,保证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答卷。通过浏览全卷,大致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试题的难易,进而确定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批次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其核心是让时间为你高考得分达到最大值这一目的服务。

3.摒弃不良习惯

(1)书写潦草。此陋习不改,作文休想得高分。

(2)熟视无睹。要一字一句读懂题干,明确要求,答对所问,以免抱憾终生。

(3)斤斤计较。遭遇记忆“短路”,一时记不起,就要“学会放弃”,别因“芝麻”丢了“西瓜”。

(4)杂乱无章。主观题答案胡拼乱凑,密密麻麻,不分层次,不讲要点,殊不知“言多必失”。

(5)欲速则不达。①文章写到一半,见异思迁,情不自己,推倒重来——下笔前构思不周;②题答到一半,甚或答完,方觉关键要点未写上,答案空间却已满——懒打草稿,以为费时;③答案已写到答题卡上,方觉(甚或不觉)写错了位置——写答案时最好在心中默念题号。

三、考场作文应急措施

1.时间不够怎么办?

(1)一字未写时——采取轮廓作文法,把文章的大致雏形写出来,尽量写一个好的起始段,点明题旨,中间段落来不及说尽述详,只要写出大略的意思即可,但要尽量写好段首概括句,最后应有几句篇末点题的结束语,并使之与开头照应。切忌手忙脚乱,匆匆下笔,写到哪里算哪里,成为结构残缺、中心不明的“半拉子”文章。

(2)文章写了一半多时——赶快收拢思想的缰绳,停止引申发挥,急转直下,将文章迅速过渡到结尾,来一个简短结束,前后照应。这无疑可比“半拉子”作文会多得几分。

2.字数未到而无话可说怎么办?

(1)用排比式抒情文句,以单独列段的形式来“增加”文章内容。

(2)调用大脑内存,引用合适的古今诗文名句。

(3)复述所给材料,联系现实,提出号召,拔高主题。

3,写了一大部分(或已写完)发现离题怎么办?

修补是完全有必要的,不可“破罐子破摔”一“离”到底;大动“手术”是不允许的,另起炉灶既影响文面,又恐时间、“格数”不够。补救之法是改写一个较为简短(两三句话)的开头,使之紧扣题旨切入,删去个别离题较远的材料(要使用修改符号来标示,尽量不要“涂”画原文,以免影响“观感”),结尾补足文意,并要有画龙点睛的话语与开篇相互呼应。

相信有了平时扎实复习的基础,注意到上述的方法策略,学生的高考一定能首战告捷,夺取“开门红”!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第4篇

2009年2月, 浙江省温州市进行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笔者在改语文自选模块试卷的过程中, 发现学生的答题存在一些问题, 于是就此问题提出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的答题策略。

策略一:要有题干意识。

题干为考生指明了回答问题的方向, 没有就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就是答非所问, 所以审清题干极为重要。

01号题题干是“请从散文的疏密’角度, 赏析朱自清的《绿》”, 有些学生没注意题干要求 (从“疏密”角度赏析) , 自说一套, 有个考生的答案如下:

本文主要写梅雨潭水绿得可爱, 作者对梅雨潭作主要介绍时, 是由梅雨亭带出瀑布, 再由瀑布引出梅雨潭, 将亭与瀑布归为一段描写, 运用素材较多,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亭比作苍鹰, 将水花比作杨花。文章第三段重点大篇描绘梅雨潭的绿, 作者将潭水比喻作荷叶, 少女的裙幅, 初恋处女的心, 最嫩的皮肤和碧玉, 并将潭水与什刹海、虎跑泉、西湖、秦淮河作对比, 又将梅雨潭拟人化, 运用了大量的素材和描写手法, 用密集的描绘突出梅雨潭的“绿”, 而用较少笔法写亭瀑布等较多时物, 突出全文中心在“绿”上。

该答案分析在理, 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说明该考生有鉴赏文章的能力, 但该考生无视题干要求, 没有从疏密角度进行鉴赏分析, 这样的答案, 得分只能在4分以下, 实在可惜。02号题第2小题要求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 那么就要对景物的特点和情感的类型要作表述, 情与景如何交融要作表述, 而有些考生没有着重在这方面进行分析。

策略二:要有踩点意识。

高考阅卷时为了体现阅卷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阅卷人员往往把提供的参考答案分成若干个踩分点, 考生答题没有答到某个踩分点, 该踩分点的分数就被扣掉, 因此建议考生要有踩点意识, 善于解读出题干中所提问题的踩分点, 并在答题中体现出来。

01号题, 踩分点涉及总体结构疏密 (或“详略”) 的概述, “疏密”在文中表现的具体分述, 分述过程涉及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些学生在答题中不能多方面照顾到。02号题要求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 踩分点涉及景物特点, 意象象征意义理解、表达技巧分析、主旨把握, 有欠缺的答案酌情扣分。许多学生只翻译了这两句要赏析的诗句, 没有点出“幽寂、荒凉”的景物特点, 导致失分, 这是欠缺踩点意识所致。有个考生的答案如下:

“深处无风莲叶响”, 没有风, 荷叶怎么可能摆动并发出声响?其实是作者心里不宁静, 因战乱而客居他乡, 只能带着乡愁在梦中回望, 心潮澎湃, 渴望回乡。“水寒更有半眠鸥”, 虽为“梦回”, 作者并未入眠, 而是说浸在乡思之苦中, “水寒”亦是作者心寒, 而作者自己却是“未眠人”。身处异乡, 人情冷暖, 如何安心入睡?作者借“荷叶动”和“鸥未眠”之景, 道出了自己乡思之愁, 离乡之苦。

该答案中有“作者借莲叶动’和鸥未眠’之景, 道出了自己乡思之愁、离乡之苦”的句子, 此句子就“情景关系”作了分析, 可惜没点出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而导致该踩分点失分, 实为可惜。

策略三:要有文章意识。

自选模块, 每道题目10分, 有的题目明确要求不少于150个字, 有的题目没做具体字数要求, 但从参考答案来看, 文字量也较大, 大多超过150个字。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字数都超过150个字, 有的甚至达300字以上, 如此多的文字表述就要注意篇章结构, 如总分关系的处理, 要点前后顺序的处理, 语句的衔接, 还要注意表述简明扼要而不啰嗦, 也就是说要把答案当作赏析小短文来写作, 要有文章意识。注意篇章结构的答案, 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无形中会多给分数;而回答零乱, 前后啰嗦重复的答案, 则反映出该生思维的混乱, 对此扣分可能比较严重。

高考语文自选模块考试在浙江还是个新事物, 学生答题易出问题, 笔者希望提出的答题策略能对2009年的浙江考生有所帮助。

附:

一、2009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自选模块试题

题号:01%%“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 (1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 回答文后问题。

绿朱自清 (文章略)

问题:现代散文较多承接了古代散文的某些观念, 在素材的安排、笔法的运用上, 尽量做到收放自如、疏密有致, 请从散文的“疏密”角度, 赏析朱自清的《绿》。 (不少于150个字)

题号:0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 (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 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 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林景熙 (12421310) , 字德阳, 号霁山, 温洲平阳人, 宋末遗民诗人。

问题:1.本诗写诗人荒馆梦回的场景, 请你置身诗境, 用自己的话把梦回场景摹写出来。 (4分)

2.请你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 赏析诗句“深夜无风莲叶响, 水寒更有未眠鸥”。 (6分)

二、2009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自选模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01

《绿》的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 文笔“简”在瀑布, “繁”在潭水, 疏密有间。先是正面展现梅雨潭, 然后又用周边环境, 梅雨潭的声、色、形, 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渲染梅雨潭的“绿”, 简笔勾勒, 传神而已, 疏淡中见雅致。繁笔详写梅雨潭, 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排比、反复、呼告等手法, 多层面多角度极富情致地将梅雨潭的一汪清水描写得奇异可爱、温润柔和, 把自己的倾慕、欢愉、陶醉、神往之情融汇在一片绿色之中, 浓密处见生动。文章结构既开放又紧致, 笔法多姿多彩, 摇曳生姿, 把梅雨潭的“绿”写得摄人心魄, 使人为之心醉神迷。

题号:02

1.在一个深秋的夜晚, 蒙胧的月色笼罩着荒芜的驿馆, (1分) 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捣衣声。那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深深触动了旅人的乡思, 让我辗转难眠 (1分) 。在这个无风的深夜, 枯荷中传来沙沙的响声, 这应该是寒冷的水塘里还没有睡着的鸥鸟弄出来的吧。 (2分)

2.在没有风的深夜, 未眠的水鸥辗转不眠, 弄得枯荷沙沙作响, 景物幽静, 荒凉 (写出景物特点即可, 1分) 。这水鸥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写照。 (2分)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1分) , 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感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分)

摘要:从2009年开始, 浙江省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 考一类院校的考生还要加考自选模块内容, 学生答题易出问题, 本文就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答题策略, 即要有题干意识、踩点意识、文章意识。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第5篇

——高考数学—— 答题时间分配策略

1.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

很多学生或家长不知道,按照大型的考试的要求,考前五分钟是发卷时间,考生填写准考证。这五分钟是不准做题的,但是可以看题。发现很多考生拿到试卷之后,就从第一个题开始看,给大家的建议是,拿过这套卷子来,这五分钟是用来制定整个战略的关键时刻。之前没看到题目,你只是空想,当你看到题目以后,你得利用这五分钟迅速制定出整个考试的战略来。2.进入考试先审题

考试开始后,很多学生喜欢奋笔疾书;但切记:审题一定要仔细,一定要慢。数学题经常在一个字、一个数据里边暗藏着解题的关键,这个字、这个数据没读懂,要么找不着解题的关键,要么你误读了这个题目。你在误读的基础上来做的话,你可能感觉做得很轻松,但这个题一分不得。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你只有把题意弄明白了,这个题目才有可能做对。会做的题目是不耽误时间的,真正耽误时间的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在找思路的过程中,只要找到思路了,单纯地写那些步骤并不占用时间。

3.节约时间的关键是一次做对

有些学生,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简单的题目,就一味地求快,争取时间去做不会做的题目。殊不知,前面的选择题和后边的大题,难易差距是很大的,但是分值的含金量是一样的,有些学生看不上前边小题的分数,觉得后边大题的分数才“值钱”,这是严重的误区。希望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培养一次就做对的习惯,不要指望通过最后的检查力挽狂澜。越是重要的考试,往往越没有时间回来检查,因为题目越往后越难,可能你陷在里面出不来,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开始收卷了。4.答题策略

一、巧解选择、填空题

解选择、填空题的基本原则是“小题不可大做”。思路:第一,直接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第二,从题干和选择联合考虑;第三,从选择出发探求满足题干的条件。解填空题基本方法有:

直接求解法、图像法、构造法和特殊化法(如特殊值、特殊函数、特殊角、特殊数列、图形的特殊位置、特殊点、特殊方程、特殊模型等)。

二、细答解答题

1.规范答题很重要,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拖泥带水,高考评分是按步给分,关键步骤不能丢,但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答题时,尽量使用数学符号,这比文字叙述要节省时间且严谨。即使过程比较简单,也要简要地写出基本步骤,否则会被扣分。经常看到考生的卷面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造成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相差很多。尤其是平面几何初步中的“跳步”书写,使考生丢分,所以考生要尽可能把过程写得详尽、准确。2.分步列式,尽量避免用综合或连等式。高考评分是分步给分,写出每一个过程对应的式子,只要表达正确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有些考生喜欢写出一个综合或连等式,这种方式就不好,因为只要发现综合式中有一处错误,就可能丢过程分。对于没有得出最后结果的试题,分步列式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过程分,由此增加得分机会。

2011年高考数学答题策略与技巧 第6篇

在看了本期数学老师的讲解后,想必大家对如何攻克高考几何题有了一定的启示,但是仅仅是有了如上的应对之策是不够的。高考数学考的内容多、范围广,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这里不能针对每个题型进行一一讲解,故在此整理了一些关于2011年高考数学答题策略与技巧的内容,以作补充。

一、答题策略选择

1先易后难,这个做题方式在数学卷上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后两题,填空题的后一题,解答题的后两题是难题。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有的简单题目也可能是自己的难题,所以题目的难易只能由自己确定。一般来说,小题思考1分钟还没有建立解答方案,则应采取“暂时性放弃”,把自己可做的题目做完再回头解答;

2选择题有其独特的解答方法,切记不要“小题大做”;

3注意解答题按步骤给分,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写出可能用到的公式、方法、或是判断。虽然不能完全解答,但是也要把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写到答卷上。多写不会扣分,写了就可能得分。

二、答题思维方法

1函数或方程或不等式的题目,先直接思考后建立三者的联系。首先考虑定义域,其次使用“三合一定理”。

2如果在方程或是不等式中出现超越式,优先选择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3面对含有参数的初等函数来说,在思考的时候应该抓住参数没有影响到的不变的性质。如所过的定点,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或是其他;

4选择与填空中出现不等式的题目,优选特殊值法:

5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应该建立关于参数的等式或是不等式,用函数的定义域或是值域或是解不等式完成,在对式子变形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分离参数的方法;

6圆锥曲线的题目优先选择它们的定义完成;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若与弦的中点有关,选择设而不求点差法,与弦的中点无关,选择韦达定理公式法;使用韦达定理必须先考虑是否为二次及根的判别式。

高考数学解答题的答题策略 第7篇

一、要规范表达。

在做解答题的时候, 规范性表达至关重要。对于解同一个题, 在两个人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能够规范表达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分数。很多同学有这样的困惑, 这个题我会, 做出的数也对, 为何得不到满分呢?其原因就是没有规范性表达。那么, 什么是规范性表达呢?就是利用数学公式、图形再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把事情说清楚。一个好的规范性表达就好比一个无声的老师在述说着解题思路, 那么怎么能够做到规范性表达呢?其实对于很多题型, 规范性表达都是固定套路的。比如下面一题:若对于某个数学问题, 甲乙两人都在研究。甲解出该题的概率为2/3, 乙解出该题的概率为4/5。设解也该题的人数为x, 求E (x) 。此题的规范性表达就是下面几个步骤:1.写出x的所有可能取值。2.写出x取各值时的概率计算式并计算结果。3.列出x的分布列。4.利用E (x) 的公式计算均值。以上几个步骤缺少任何一个步骤都不是规范性表达。

二、在动笔之前, 尽量在草纸上设计好书写顺序,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比较复杂的题目, 最好先在草纸上设计一个流程图, 再按流程图逐步做答。例如下面一题。

三、在做解答题时, 必须使用演绎推理而不能使用归纳推理, 比如下面一题。

四、不是书1上给出的定理定义不能直接使用, 比较典型的是下面∴一a题n=:n

例:Sn是数列{a n}的前n项和.且Sn=n2+n.求an.

五、对于多问解答题要注意分析各问之间是相互关联还是相互独立, 切不可断章取义。

高考数学解答题虽然令许多考生望而生畏, 但所考察的知识方法、基本数学思想都是平时训练过的, 而且题型设置也相对稳定, 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只要考生树立信心,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在答题过程中时刻注意本文提到的几点, 尽量减少失误, 就一定可以发挥出最佳水平, 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摘要:文章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阐述, 对高考中数学的答题技巧给予解读, 以帮助参加高考的学生。

高考理综应试答题增分策略 第8篇

一、试题特点

近些年来理综试卷始终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侧重于以能力测试和学科内综合为主导, 本着高考选拔性考试原则,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与其他高考科目相比, 具有两大特点:

第一, 高考理科综合具有题量大 (31个题) 、分值高 (300分) 、时间短 (2.5小时) 、难度大等特点。选择题每小题6分, 非选择题每空不低于2分。

第二, 学科间的转换与答题顺序的选择。考生在答理综试题过程中, 既面临着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知识的转换, 同时还面临着答题顺序的选择。

二、答题策略

俗话说:“志向好不如学得好, 学得好不如考得好”, 讲的正是答题策略的问题。

1. 借时偷跑, 赚取时间:

开考前宜先闭目静思, 全身放松, 缓缓呼吸。排除杂念, 轻装上阵。高考理综试卷发到手里到正式答题铃响之前有5分钟时间。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 填好姓名、考号等信息后, 先“通览”全卷, 然后立即进入答题状态, 最好能完成1至2道生物选择题 (偷做) 。但注意“抢看莫抢答”, 否则违规。

2. 顺序做题, 切忌反常:

了解理综试题的编排原则按选择题“生、化、物”、非选择题“物、化、生”呈镜面对称顺序排定, 由易到难, 以减少思维转换过程。答题时, 一般按试题的编排顺序, 做完选择题, 再做非选择题。

面对新信息、新题境的原创题出现时, 切忌反常答题, 比如先填空后选择, 一下生物, 一下物理, 高频度更换学科, 必遭失败!

3. 缜密审题, 绝不失分: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审题失误, 全盘皆输。

通读全题。不但要读题干, 还要读题目所要解答的问题, 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 弄清题目要求和解答内容。

审关键字词。如化学试题中的“过量”“少量”“无色”“酸性”“碱性”“充分反应”“短周期”等, 物理试题中的“静止”“匀速”“自由落体”等词。

审题目要求。如:写“电子式”“结构简式”“名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

审解题突破口。即解题的切入点, 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特别是各类推断题、有机合成题等。

审有效数字。使用仪器的精度:如滴定管0.01mL;已知数据的显示:如称取样品9.50g;题目中的要求:如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审题型。试卷在题序中并没有标明题型, 但同样问题有不同的问法, 就有不同的解答要求。因此题型决定出题的方向、解题的方法、结果表达的形式等。题型混编是高考题的特点。

4. 先易后难, 敢于取舍:

解题时要先易后难, 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若遇到偏题、怪题, 可以暂时跳过, 将会的、容易的先做完, 把自己该拿的分数先拿到, 不留遗憾, 确保考场上不出现意外情况。解决好考场上“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大众问题。要做到“我易人易题易我不大意, 我难人难题难我不畏难”。容易的题完成后, 节省下的时间再攻克难题, 难题先攻高分题, 剩下的能理解多少写多少。哪怕踩上一个两个知识点, 也会争得一分两分。

涉及到信息题、知识迁移题、新情景创新题等, 信息量大, 文字长, 要善于抓住提炼有用信息, 这些题目大都属于“高起点, 低落点”, 所用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 都是日常学到的基本知识及方法, 一般解答比较简单。

5. 掌控时间, 争取主动:

理综试题的时间分配非常重要。许多同学由于答题策略上的错误, 导致难题没答上, 容易题没时间答。难怪有专家认为“高考与其说是考能力, 不如说是考时间”。对于某些学生来讲, 甚至要敢于舍弃一部分题目。要“动笔就有分, 有效答题”。因此提高答题效率, 合理分配时间, 确是理综考试成败的关键。21道选择题约45分钟, 10道大题约105分钟 (每位考生必须准备一块准确的手表) 。即每一分钟的时间应该至少拿下两分, 选择题应该在2到3分钟的时间里面解决, 到了后面计算题中也要大致按照这样的策略, 每一分钟大概完成两分, 对大题原则上平均需8、9分钟, 不能超过10分钟。同时要在理综考试时安排好各科答题所用的时间, 要把每次考试都当成实际的演练, 找到自己理综考试的问题所在。不要在某一道难题上停留时间过久, 使本来会的题目由于时间分配不好或者答题技巧掌握不好影响到理综成绩。

对大多数考生来说, 理科综合考试几乎没有时间检查, 所以要坚持“稳中求快, 准确第一”的原则。化学、生物要认真做, 在保证对的前提下提高速度, 以便留出时间最后思考物理。

6. 确保准确, 一遍成功:

理综试题难度较大, 答题时间很紧, 全面复查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每做一道题, 要养成一次性成功的习惯, 提高准确率, 不要寄希望于复查。同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在没有特别把握的情况下, 最好不要随便改动第一次的答案。在有时间复查的情况下, 应该重点对首先解答的几道题复查, 因为开始答题时精神紧张, 思路往往会受到影响, 出错的几率较大。

7. 用好草稿, 以备复查:

高考草稿纸为高考专用, 并设有防伪标志。用完一张可以申请换一张, 但前一张会被监考老师收回。所以, 草稿的使用也不可小视, 应注意:字迹清楚, 标明题号 (尤其是拿不太准的题) , 排版有序, 以备检查时用;字号莫太大, 否则不够用;演算完一道题后, 应立即抄到试卷上, 并准确无误。

其实, 试卷本身就是最好的演草纸,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 尽管写、画, 既可以省去草稿纸的麻烦, 又便于复查, 可谓一举多得。

8. 整洁规范, 赢得好感:

考生解题不规范是参与高考理综评卷的老师时常议论的一个话题。这种失分不是“不会做”, 而是“做不好”。具体表现为:文字表达不严谨, 化学、生物专业术语不规范, 解题步骤不完整, 逻辑推理不严密, 计算结果不准确, 书写潦草, 涂抹太多, 卷面太脏等。答题写字首先要清楚易认, 力求字体端正, 漂亮大方, 动笔流利, 令第一读者阅卷人赏心悦目, 这是赢得高分的第一关。然后是标点、格式正确, 卷面整洁, 画图规范, 无涂污、无错别字。展现一个高素质的自我。

9. Ⅰ卷要稳, 不要过快:

做Ⅰ卷时要心态平和, 不要盲目求快, 应当稳中求快!解选择题的方法较多, 技巧性很强。如:守恒法、始终态法、关系式法、作图法等等。都是单选, 对于没有把握的题, 可采取排除法、推理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题随时标记, 以后复查。审题要细, 选项定“是”还是“否”要有根据, 充分利用单选的特点, 用好排除法和推理法。选择题做完后, 对部分试题要进行复查。由于开考时心理因素的影响, 前三题往往错误率较高, 必须复查;其他加标记要复查的题, 若没有充分理由说服自己, 最好尊重第一印象。选择题全部完成并复查后再及时涂卡。不要做一道涂一道。

10. Ⅱ卷规范, 想好再答:

功夫重在平时训练, 习惯成自然。Ⅱ卷答题的规范性是考生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不规范表达是导致失分的关键。如化学方面的“pH值”写成“PH值”;化学键连接的位置不准确, 如: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写成“HClO”;专用名词出现错别字, 如“苯”写成“笨”, “坩埚”写成“钳锅”;方程式不配平或者配平但没有化成最简比, 或没有注明反应条件;语言描述不准确等等问题。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第9篇

一、读图审题不仔细, 信息提取不完整

有些学生做题往往材料和图还没看清楚就急于答题, 或者丢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或者不看地图中的图例或数据, 抓不住重点信息, 忽视了细节, 一看试题, 难度不大, 在没有审清题意的情况下, 忙于动手答题, 从而影响了准确率。如“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的成因”就答成“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湖泊地区与周围地区降水相比”往往答成“有湖泊地区的降水特征”。又如“此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 学生往往忽视了“此时”, 却把全年的气候特点全答上;在回答“造成该地区环境问题存在的主要人为原因”时, 要不没看清“主要”二字, 要不没注意抓住“人为原因”这个角度。

学生漏题现象也十分明显, 读图时往往把重要的图例忽略了。如指向标、要求在图上作图或把某地理事物标在图上相应位置等诸如此类问题。例如, 在工厂布局时图示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多学生忽视了指向标或经纬线, 就按习惯上的上北下南辨别方向。还有, 在比较风力大小的地图上忽视了比例尺, 找不到隐含的条件。不少地理试题提供一些文字情景或图形信息, 其中有些是需要动用原有知识储备加工以后才能得出的隐性信息。如等高线凸向高处示意谷地、河流流向示意从高到低等, 对于隐性信息不能及时看出来。高考地理可谓“无图不成题”, 但学生空间概念薄弱, 空间位置混乱, 方位感差。空间定位不准导致相关题目无法下手, 从而影响整组题无法下手。

因此, 教师平时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读题而不是看题。要多翻图, 建立空间概念并能经常训练画图, 能在头脑中形成地图骨架, 并以此为据点来辐射和推断其它地区的位置。平时在试题讲评时教会学生读题目的方法和注意点, 读题时学会关注材料里的关键词并能圈划出来。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 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 提高广泛的空间联系和深入逻辑联系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和综合,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平时的地理试题训练中, 审题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 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 生题找联系, 熟题找差异。尤其不能遗漏题目文字或图形中边角位置不醒目的内容, 如图名、指向标箭头、地图比例尺、图例等。

二、基础知识不牢固, 解答问题不全面

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熟悉, 对地理的基本原理理解不透, 从而制约了思维的拓展, 导致答题片面, 可意会的东西不能言传, 不能多角度答题。比如, 南方地区为何多降酸雨?学生往往只能想到降水多且工业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而忽视了空气中的酸性尘埃和地形等因素。知识点易混淆, 如荒漠化和沙漠化, 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气候类型往往答成植被类型。在自然地理的选择题的组合题中, 一题不会, 一组题就都错了。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时认真梳理基本知识, 强化知识系统, 善于整理、归纳、记忆、巩固, 以干带支, 重在贯通, 避免出现重视参考书不重视课本, 重视做题但不重视看书的现象。

在做题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知识盲点一定要细化弄懂。有针对性地精选训练题, 重视做题“变式训练”, 多角度变换试题。多思路分析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 提高解题应变能力。对区域地理的定位、判读, 要对这些区域的基本地理事物、轮廓形状、一些重要事物的地理特征都做到了如指掌。

三、文字表述不规范, 答题欠专业术语

一些学生的文字功底较差、别字多, 文字表述不够简洁, 拖泥带水等低级错误经常出现。这与平时的训练关注不够有关。故我们在平时做题时应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加强术语与俗语的区别。比如说干旱地区, 由于降水稀少, 蒸发旺盛, 造成了植被的稀疏, 而学生往往答成干旱地区很少下雨, 植被也不多。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有的学生却把地中海气候的特点答成雨热不同期。

对此, 在平时训练中, 文字表述应要点化, 重要的答点先写, 次要的答点后写, 要简练。在题目评讲时教师要讲透, 阐明分析方法和答题要点, 逐渐培养学生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叙述问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用专业术语来回答问题。

总之, 在平时做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补遗功能, 提高学生读表读图的能力;发挥纠错功能,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发挥拓展功能, 提高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不等式,解题

近年来,不等式解答题是高考选做题的其中一道。从高考评卷来看,选做本题的学生较多,但是取得满分的学生较少。从贵州省2016年高考评卷结果来看,理科平均分为5.68,文科平均分为3.9。从学生的答题来看,学生对于不等式的性质、基本不等式等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本文笔者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一、试题回顾

方法二(零点分段法)

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2,+∞)。

二、高考答题常见错误分析

(三)忽略等价条件。对于第二问,学生普遍忽略“当x=5.0等号成立”的条件,写出等价条件的学生屈指可数。

(四)分类讨论有误。使用方法二的学生,有的是零点找错,有的是不会进行分类讨论,还有的学生在分类讨论中出现各种计算错误,例如:符号弄错,不等式解法有误等。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有:1.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不到位;2.缺乏分类讨论的思想;3.计算能力有待提高;4.解题时粗心大意。

三、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高考答题的错误,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关注教材,落实“双基”。教材是实现课程总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源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夯实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例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等等。其次教师应发展学生数学的计算、逻辑推理、作图等基本技能。例如:不等式的证明,函数作图等等技能。最后对于课本中的习题,我们也要重视,对于一些好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从而巩固学生的所学。

(二)加强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从平时学生作业、高考答题来看,计算能力欠缺是学生的通病。高考中,学生因计算错误或者不会计算等原因丢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计算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有日常训练中过分依赖计算器,另外计算训练较少。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练习中如有错误,应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及时订正,从而减少学生在高考答题中的计算错误率。

(三)渗透波利亚解题思想。高考复习离不开解题,解题也是学生复习工作的重点。良好的解题能力,可以使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笔者的建议是在教学中渗透波利亚解题思想。波利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的《怎样解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数学教育名著,他的解题思想也广泛用于数学,物理等学科。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理解题目,认清题目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认识问题的结构特点;其次弄清问题中各个数学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拟定方案解决问题;再次执行你的方案;最后是回顾,检查、反思解题过程。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实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常见的数学方法有数形结合、转化与变化、化归、特殊化和一般化等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高中地理高考区位类综合题答题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高考地理;地理区位类综合题;失误;答题策略

高考,作为对高中三年的学习成果检验效果最好的一场考试,其对于考生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和影响不言而喻。而高考中地理的考试分数对于考生的总成绩来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高考地理考试的重中之重,区位类综合题能够直接决定着高考地理分数的高低和排名。随着近几年高考地理命题人的目光转向区位类综合题目,区位类综合题的难度和所占分数及比例也越来越大。高考地理区域类综合题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们对于高中三年所学习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掌握程度,同时检验考生对于这些知识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的熟练度,以此对考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排名。按照高考地理考试试题的分类,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考地理区位类综合题进行探究分析,以考生在区位类综合题上的失误为出发点,简单剖析失误原因,提出建议,并对相关区位类综合题的答题策略进行总结,争取对广大高考考生有所帮助。

一、考生高考地理区位类综合题失误简析

1、审题不清,理解题意有偏差。从近几年考生在高考地理区位类答题情况来看,有接近80%的考生存在着审题不清、对题意理解有偏差的问题,比如说2014年河北省邯郸市的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在图中,以上四个地区,2013年10月份降雨量最多的是,其年平均降雨量是____。”题中问的是10月份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以及这个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但是不少考生在读题的时候未经仔细思考,直接就把答案全部写成了降雨量。这就是审题不清,理解错了题意,从而导致考生白白丢失不少分数。

2、地理原理和规律掌握不牢固,所答非所问。由于受到平时对相关的原理和规律掌握不牢固的影响,不少考生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提笔忘理,混淆概念,导致答题的时候回答错误或者内容太少缺乏要点,所答非所问,甚至还有考生胡编乱造“原理”作为答案。

3、考生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答案不合逻辑。这种情况在原因分析类和比较特点类的地理区位综合题中十分常见,由于考生在组织语言上有所欠缺,考试答案五花八门,十分混乱,有些答案从表述上来说,完全没有逻辑性,缺乏条理,或者重复表达,画蛇添足。

二、高考地理区位类综合题答题策略

一般来讲,高考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读懂题目中心思想:关键词。②读取主要信息:文字数据信息、图形信息、表格信息。③选取合适答题模板:根据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确定答题模板。④组织规范语言:要保证学科性、逻辑性、条理性。因此,针对考试在高考地理区位综合题上的失误,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仔细审题,明确题意,认真作答。考生在处理地理区位类综合题的时候,要保证以一个严谨的态度阅读题目,不漏读一字一词,要反复斟酌题目要求,力求正确读懂题意,不能有所误解,然后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认真作答,将正确答案写在卷面上。

2、抓住要点,全面解答,规范语言。面对考试中地理区位类综合题,要根据题目的类型,即原因分析类、比较特点类、评价优劣类这几种各自的特点,按照各自对应的答题步骤,抓住题目中的要点,组织好语言,保证逻辑性和条理性,全面系统地进行规范作答。

3、掌握答题模板,按部就班作答。在考生的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以下几种答题模板:

比如,对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考生可以通过①自然因素:结合周边环境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水质等方面进行分析;②人文因素:从市场、交通、科技和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③不利于农业的区位因素:从反面不利于农业的区位因素,比如说干旱、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工业区位的选取来说,考生能够从①自然因素:结合相关原材料、土地、水源等角度进行分析;②经济因素:结合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等角度进行分析;③社会因素:从政策、投资、当地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④环境因素:包括当地风向、水土、生态等方面。对于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①气象因素:要保证有利于卫星的观察和指挥;②地形因素:要确保航天器在着陆之后能够被发现,不能有过多的树林或者河流;③人口因素:确保选择在人员稀少的地区。

4、其他。考生要尽量避免错别字,减少涂改痕迹,保证卷面整体干净,答题要保证不留空白,按照条理作答,争取给评卷老师阅读好感,也许会有额外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姚红艳,郑晓东.高中地理综合题审题与答题技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23(11)45-46.

[2] 朱哲崧,付景保,韩松.广东高考地理综合题的答题策略[D].重庆师范大学,2014,06(19)32-33.

[3] 孟寒冬,董永盛,馬岚.高中地理区位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D].安徽师范大学,2015,15(17):06.

“三校生”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三校生”,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杨国军

近几年“三校生”高考有所改变, 题目难度加大, 今后可能还要加大。对此, 结合“三校生”语文高考的几个部分, 包括阅卷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我对“三校生”提出如下复习建议。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主要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个字, 其中逻辑不考, 所以包括七个部分。

1.字。主要包括看拼音写汉字 、给汉字注音、纠正错别字等, 这些都是小学和初中的基础。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课文中出现的、课文后面有注释的字。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字多音的, 一是容易读错的。这些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都是靠平时积累。还有就是错别字的辨析, 要注意成语中比较容易写错的字。

2.词。这是语文考试的重点 , 要放在语段中理解词意。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语段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填入文中。要特别注意语境, 因为命题者的意图是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意, 所以在上下文一定会有提示的信息。二是文中的加点词是什么意思, 用在文中好在哪里。这个词肯定已经不是字典里的意思, 词义已经延伸, 延伸的部分是因为语境, 而这里的语境不仅仅是上下文, 还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等。

3.句。主要分单句和复句。 单句考的是主谓宾定状补 , 但形式不是直接画线, 而是换成理解式的, 比如问《沁园春·雪中“望”字一直管到哪里, 也就是问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另外考的就是修改病句之类。复句考关系, 关系就看关联词。因为是高考, 所以不会太简单, 一般是不给或者只给一个关联词要求考生填。这个时候, 想当然填进去的就肯定错, 必须考虑前后的语境。

4.篇。文 章的篇章结构 , 句子的作用包括承上启下等 , 这个将在阅读部分讲。

5.语。语法 , 主要涉及句子 。

6.修。修辞是肯定要考的 , 但不会很难。要注意的是不能看到有比喻词的就认为是比喻句:“他仿佛生了病一样。”就不是比喻句;反复和排比要搞清, 三个以上的并列才是排比。

7.文。包括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部分 :基本上就是教材中规定篇目的作家, 要特别注意古代和外国的。这个部分只要看课文中注解的第一条就可以, 看得全一点, 如作家的字号都得记清楚。文学的基本样式要搞懂, 最主要的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另外, 诗和词的区别要知道, 搞清楚什么是律诗, 什么是绝句, 什么是古体诗;词要搞清楚词牌是什么, 词的题目是什么。考“三校生”的时候还是局限在课文, 包括古诗词中涉及的及注释中的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

1.记叙文。记叙文中散文比较多 , 主要是因为比较容易出题, 而散文的文学性又比较强。要注意的是:第一, 文章的主旨一定要掌握, 考试形式可以让学生概括, 也可以选择;第二, 文体的用语要规范, 比如散文中没有“铺垫”这种说法, 用的是“映衬”和“对照”;第三 , 问从什么角度写的时候一定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东西, 比如视觉角度、嗅觉角度等。

2.说明文。说明文的考点有四个 :一是说明对象 , 要注意某些段落的说明对象和文章整体的说明对象可能是不同的;二是说明方法, 像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等;三是用词准确, 主要考加点词的用法是否准确, 好在哪里, 那么也要考虑它是否科学、准确、严密;四是条理清楚, 也就是问文章的层次, 要学会划分文章的结构。

3.议论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是一个判断 , 是鲜明的简洁的, 不可能很长, 一般是“A是B”的结构, 所以学生归纳论点要注意这些方面。论证方法就是例证、引证、比较论证、比喻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尤其要注意关联词, 不能孤立地看, 不仅要考虑语境的问题, 还要考虑会不会产生歧义。

4.文言文。解释加点字重点在于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 句子翻译从阅卷的角度讲, 句子的翻译等于是解释加点字, 所以还是要抓住重点字, 翻译完了以后看看是不是通顺, 再看看有没有使动和意动的用法。句式重点在介宾短语 (介词结构) 后置。文章理解文言文的阅读不要字字都落实的, 大概意思知道就可以了。当然这是指课外的阅读, 课内的还是要搞清楚的。

三、作文

从阅卷的角度讲, 应试作文和竞赛作文与平时的作文是不一样的。应试作文不能刻意创新, 要稳。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比较讨巧呢? 这里以议论文的模式为例:

第一段开门见山, 不要超过两三行就把中心论点跳出来。

第二段马上议论, 这里的议论是宏观的, 从大道理入手, 紧接着举正面的例子, 注意例子中不要有描述性的语言。

第三段专门写一个理论论据, 引一些别人说的话或者书上说的东西, 注意引的论据不要太俗, 否则老师会反感。

第四段再来一个事实论据, 最好是反面的, 构成对比论证, 紧接着议论, 这时的议论是微观的, 就事论事。

第五段首尾呼应, 不过段首千万不要出现“综上所述”之类的话, 再强调一遍中心论点, 不是重复而是解释一下。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精选12篇)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第1篇任何题型都有对应的解题技巧, 笔者就近几年的各种高考题型, 以自己的教学揣摩, 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