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协会工作总结
观鸟协会工作总结(精选4篇)
观鸟协会工作总结 第1篇
观鸟协会2012年—2013年上学期工作总结
鸟类是一类高等的脊椎动物。它们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鸟类都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也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鸟类也是那样的华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加强对野生鸟类的保护和监测,意义重大。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鸟类的家园,为提高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从2001年起开展了一项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湿地使者”。这项活动既为众多大学生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也向那些居住在湿地地区的人们宣传了实地保护的重要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2013年的主题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我们福建外经贸学院大学观鸟协会也参加了今年的湿地使者活动,我们的活动地区是福州市区一个小湿地保护区。在活动主题指导下,我们在当地的活动包括观察夏季鸟类。通过观鸟,我们可以亲身感受这些自由飞翔于天空的精灵的美丽,提高队员的观鸟水平以及对鸟类保护的关注热情。而观鸟活动所见也是我们在当地的调查内容的一部分。
我们活动地区的小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州市区的小山区闽侯县。距福州市中心48公里。这里是福建省最大的典型洪泛淡水湖泊,也是我国距离特大城市最近的一处重要湿地。沉湖湿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滩涂湿地,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湖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鸟类,而且有较丰富的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必须要说明的是,如果作为专业的鸟类统计,我们的队伍存在太多不足。首先是队里没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观鸟人。大家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在野外很多时候都难以准确辨认所见的鸟类,可能有些鸟大家在它飞走之前都人不出来。数据难免会有出入。而且我们也未能采用严格的鸟类统计方法。因此下面主要就鸟的种类进行分析,至于数量,实在不便作严谨的分析。还有,我们在闽侯县停留的时间不是很长。特别是观鸟的时间实际只持续了三天。这么短的时间应该难以对当地的鸟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所以我们只能在这段时间内尽可能的去看,以期得到一个直观的感觉。但是,这次的观鸟决不能说没有意义:对我们而言,这本身就是在积累观鸟经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能提高大家对鸟类保护的关注。而且我们在实地去亲眼观鸟,也是在了解沉湖的环境。观鸟本身也是在向当地村民宣传爱鸟护鸟。
本次观鸟活动受到主观、客观因素限制较多。可以看出夏季闽侯县的鸟类种类并不是很多,不能排除本身识别鸟类技术的限制,也许还有很多鸟类隐藏于我们没有看到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鸟类种类没有冬季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松懈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夏季是许多鸟类繁殖育雏的时间,依然需要我们去爱鸟护鸟。也需要附近的居民都参与到湿地的保护中来。
观鸟协会工作总结 第2篇
对于每一个团体来说,其规模和整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而纳新是解决这两者的最有效途径。通过纳新,不断吸收新的力量和动力,不断扩大协会的规模,不断提高协会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协会的影响力。我协会纳新将在3月份“爱鸟周”期间进行,届时充分发动会员,尽量吸收身边的人才加入协会,共同努力,使协会成为校十佳社团之一。
2.全体会员大会
协会将于新学期刚开始之时,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目的让全体会员明白我们协会这学期大概活动内容,使会员们更有兴趣和目的参加我们协会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让会员们之间更好的交流,使会员们的关系更加谐。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议程就是讨论协会内部分组,暂定为三个小组——福州高校观鸟环保行;亭江爱鸟护鸟组;日常活动组3.成果展览
一个协会知名度的提高,除了举办大型比赛外,适时举办一些公众活动,如标本展览、图片展览等方式来吸引其他同学的兴趣,不但可以扩充同学的知识和兴趣,而且对协会的壮大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图片展览、标本展览的现场,我们还会有多名解说员在场,帮助同学了解这些可爱的鸟类,来帮助同学们认识他们。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带那些有兴趣的同学,在校园内观鸟。
这件事将定期举行一次(暂定一个月),会员将分批分工到每次的展览中,活动将从“爱鸟周”活动后开始。
4.社团内观鸟活动
我们应不忘协会的使命,适时进行观鸟活动,认真观察,登记记录,时刻与省观鸟协会联系,提供信息,因此协会会在这学期期间外出进行观鸟几次。当然我们将在观鸟活动的同时,夹杂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聚餐等。我们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很快互相认识会友,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动员力,有利于社团的团结和发展。
<1>校内观鸟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学校及其周边的地理位置很适合鸟类的栖息、繁衍。我们抬头可见这样大城市很难看到的东西——鸟类,它们优美的飞翔舞姿就在头顶盘旋。我校新校区环境优美,周围鸟类的品种多,是观鸟的好地方。因此,我们将和以前一样经常组织校内观鸟活动,既可以有很大的收获,又可以节省很多费用,就地宣传,就地保护,可谓一举多得。具体时间视情况而定,至少2周一次。
<2>闽江口观鸟
每年的夏季,都会有成群的水鸟迁徙,经过闽江河口。在这期间,我们会组织会员到闽江河口观鸟。具体的时间和省观鸟协会的一致,以便我们在观鸟的同时有专家来指导我们认识鸟类(毕竟学生的知识面有限)。
<3>森林公园观鸟
组织会员到福州森林公园观鸟(每2月一次,如果时间充足可增加次数)。由于观鸟活动所要求的特殊时间,我们决定早上6点包车到森林公园,下午4点即可回校。考虑到包车费用昂贵,我们打算与我院的其他兴趣类协会协商,一同去森林公园,这样不仅可减少协会会
员的开支,而且可以促进协会间的交流,还可以学习到植物方面的知识,增加会员的兴趣与爱好。
5.高校观鸟社团之间的交流
这学期我们协会专门成立一个福州高校观鸟环保行组,主要负责我们协会同福州各高校环保类协会的交流与合作。该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协会会员到各个高校并邀请他们一同参加我们的活动,协助其他高校成立它们自己的观鸟协会,让观鸟活动在福州各高校之间更加普遍。
6.定期举行一次会员交流会
初步定位1个月1次,时间地点设在野外,我们可以在每次的活动之末用一点时间对活动进行总结以及对该月协会所做的一些事情的总结。
7.协助福建省观鸟协会《城区鸟类调查》公益行动
协助福建省观鸟协会调查城区鸟种状况,调查[树]麻雀,白头鹎数量,及数量对比情况.并把这个活动列入每年活动计划,以调查福州城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情况.
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一起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将我们的社团建为一个真正有利于大众的社团,并且越办越大、越办越成功,成为校的十佳社团这一近期目标一定很快就实现。
8.福建省观鸟比赛
观鸟协会工作总结 第3篇
关键词:“艳照门”事件,脸面,网络
1“艳照门”事件
进入21世纪以来, 互联网飞速发展。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近几年来, 一系列的“门”事件不断地冲击着网民们的神经。“门”的说法在新闻媒体中的用法起源于“水门事件”, 后来被扩大到用来代指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
在中国, “XX门”被人们注意是从“艳照门”开始的, 最有名的可能就要数陈冠希的“艳照门”。自此之后, “门”便一发不可收。“艳照门”已经不专指陈冠希“艳照门”, 而是泛指一切与艳照有关的事件。这通常是一种具有性丑闻性质的称呼。而“艳照门”的主角, 已经从以往人们关注的公众人物逐渐趋向于平民化。2009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些“艳照门”事件, 牵涉其中的大多是普通人, 而且年龄越来越低。
“艳照门”可谓意义重大。首先, 它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很强烈。对于当事人而言无疑是有各方面的危害,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也是一种冲击。越来越多的“艳照门”事件的出现, 说明了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着这种行为。其中主要是以“80后”“90后”的年轻人为主。这让人不禁担忧年轻一代的成长。然而更重要的是, “艳照门”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引子, 深藏其下的是社会和人心的浮躁, 是我们这个社会心理的一个潜意识的写照。“艳照门”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然而发生之后, 其发展过程, 以及人们对它的反应却具有必然性。从“艳照门”事件里, 我们可以看出的东西有很多。
2 中国人脸面观
“艳照门”事件是一个丢脸的事件, 所以我想从中国人的脸面上来谈谈这个事件的意义。首先先对中国人脸面观作个系统的回顾。
2.1 面子的含义。
对于中国人脸面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 众多国内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含义加以阐述。然而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讨论, 研究者们在有关面子的很多重要问题上远未达成一致性意见。
目前, 胡先缙、金耀基、何有晖、翟学伟等人对面子的界定, 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胡先缙认为:脸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 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 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他认为:社会性的面是依个人在社会阶梯上所占据的身份地位而决定的声望, 由社会赋予并可由社会收回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社会性的面,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没有社会性的面。道德性的面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 是人人可拥有的, 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何有晖认为: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取到的尊重和顺从面子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本土概念。西方心理学的许多概念可以与面子进行类比, 但不足以全面地描绘和界定面子的全部内涵。翟学伟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 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 也就是心理地位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 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关系状况, 是一种心理地位。
2.2 脸的含义。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另一个概念:“脸”。脸在很多时候与面子连用, 但是其意义有很大差别。胡先缙认为脸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 凸显了脸的道德性, 强调了脸是个体遵从伦理道德规范的产物。金耀基用道德性的面替代了胡先缙眼中的脸, 认为道德性的面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 与胡先缙如出一辙。翟学伟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 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 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翟学伟将脸从道德形象扩充为社会形象或社交形象, 淡化了脸的道德性, 突出了交往性, 明确指出了迎合认同及印象管理源自社会圈的规范压力。
2.3 脸与面的关系。
胡先缙关于“脸”和“面子”的定义, 凸显“脸”的道德性, “脸”重在守护, 强调“面子”中的成就因素, “面子”重在争取。她指出了“脸”和“面子”的区别, 却未能揭示甚至割裂了“脸”与“面子”之间联系。金耀基虽用面子概括了胡先缙定义中脸和面子的内涵, 却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 与胡先缙如出一辙。
1脸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立身之本的诉求及认同, 藉由遵从基本的社会规范与吻合角色期望而获得。在注重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的中国世俗社会, “脸”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条件, 故“丢脸”亦称“丢人”。“成其为人”是个体获得社会地位的前提条件, 获得“脸”即“不丢脸 (人) ”是获得“面子”的必要条件。可见, “脸”是“面子”的基础, “面子”是“脸”的扩展。然而, 世俗社会中有时用“脸”代替“面子”, 如“赏脸”即“给面子”, 导致了“脸”与“面子”的关系复杂化。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来, 脸和面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言, “脸面”在中国社会交往中起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2.3.1 面子具有符号象征功能。
脸面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身份地位, 具有符号性象征作用。
2.3.2 面子具有社会交换功能。
脸面是一种社会资源, 在中国人的人际互动中, 它是一种特殊的具有交换价值的资源。“给面子”一词出现频率之高充分说明了它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
2.3.3 面子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面子是中国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人际互动双方爱面子的程度、给不给面子或面子是否给足, 往往是人际和谐与否的重要条件, 直接关系到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3 中国人为何如此要脸面, 却又出现“艳照门”事件
以上提到脸面对中国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主要表现在人际互动方面。那么从反面来看, 单就个体行为而言, 也受到脸面观的影响。我们知道, 脸是个人对于自己形象的一种争取, 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达到的一种印象整饰。因此, 个人在顾忌脸的情况下, 必定会在行为上有所收敛, 不敢随心所欲。其目的还是为了争取面子, 即在他人心中的一种心理地位。既然要争取面子, 那么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 就发生了人际互动。那么如果除去这种人际互动, 就中国人而言, 是否人们就会不要脸面呢?
从“艳照门”事件来看, 似乎是有这种可能性。对于“艳照门”事件的主人公们而言, 这个事件对他们造成的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名誉上的影响。之所以会有名誉上的影响, 当然是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 受到舆论的监督, 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人际互动。
中国人十分重视脸面, 其目的是为了争取一种在他人心中的心理地位, 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地位。有脸面, 既是有地位的象征。那么既然中国人如此重视这种社会地位, 为何会作出像“艳照门”这种“丢脸”的事情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表一些见解。
3.1 中国人生存的哲学是现实主义哲学
首先, 我认为中国的生存哲学史一种现实主义的哲学。无论是古代经典典籍的教诲也好, 还是中国人天命观来看, 或是中国人行为所具有的情境性而言。中国人的行为总是指向现实目的, 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为了追求对现实最有利。
天命观的产生是由于中国的地缘和经济基础。由于古代人们安土重迁, 实行的是传统的农耕社会, 因此社会关系很固定, 生产方式严重依赖于天候的变化。因此, 人们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 对天的敬畏。而这种价值观背后的动机, 是希望通过这种信仰, 能够让上天帮助人们渡过难关, 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因此, 这一价值观是现实主义的。
中国没有西方对于来世轮回的向往。基督教、佛教都是从外来民族传入的, 这些宗教才蕴含着对于来世、天堂、地狱、轮回等观念的研究和解释。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与此则截然不同, 它是希望通过修身到达一直真人的境界, 因此从根本上说还是对于现世的眷恋。况且, 宗教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远远不及西方那么大。中国广大的民众本质上来讲其实都是无信仰者。虽然很多人不信仰什么神明, 但是他们与真正的无神论者之间又有本质的不同。无神论者是相信没有更高的存在, 即神一类的事物。而无信仰者则不是这样, 他们在有现实需要时, 依然希望神明能够给予帮助。在中国人这里, 就表现成了对“天”的崇拜。因此我说, 中国人是现实主义的生存哲学。
再看看中国人行为的情境性。为什么行为会具有情境性?还是因为对现实有帮助。一个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如果有一种行为能对现实具有最好的结果, 那么就表现出这种行为。如此就形成了行为的情境性。我想全世界没有多少国家的人们能够理解, 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表面功夫, 形象工程。中国人很善于审时度势, 十分擅长于分析背景, 而不是行为本身所应该依据的原则。所谓“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见风使舵”, 都是这种情境性行为的表现。这些行为最终都能够为当事者带来可预计到的最好的结果。因此, 我认为,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中国人还是现实主义取向的。
3.2 现实主义哲学下, 要脸面是具有现实主义诉求的
那么既然中国人的行为是具有现实主义取向的。要脸面这种行为也就具有了现实主义的诉求。上面也分析过, 要脸面实际上是为了在别人心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 达到一种心理和社会的地位。这种地位, 可以为当事人带来一定的良好收益。比如一定的社会地位, 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受到别人赞誉, 以及可能的随之而来的物质方面的回报。因此中国人才会花大量的心思用在印象整饰上, 为自己“争面子”。政府也会花大量人力物力做“形象工程”, 这样的结果是官员有了政绩, 得到晋升。
如果我们从反面思考一下, 去掉脸面的现实作用, 结果会是怎样。如果事情都是按照其实际的效用来评价。那么脸面其实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功效。充其量, 只是为彼此得到一个良好的形象和一种心理满足, 对于任何事情而言, 有脸无脸, 有面子无面子, 并不会改变任何事情本身的结果。同样两个人, 如果能力相当, 做同一件事情, 排除出意外情况, 那么理应得到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结果。然而, 如果其中一个人有脸面, 另一个人默默无闻, 没有脸面。在中国人心目中, 前者必然比后者更可信, 也必然会比后者做得好。因此机会往往都是给了有脸面的人。因此, 从这里就看出, 脸面具有的现实作用远比想象的要大。也正是因为如此, 中国人才愈加追求脸面。
3.3 私密性条件下, “艳照门”不涉及脸面, 因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回到“艳照门”这件事情上来分析它与脸面的联系。拍艳照这件事, 本身无所谓好坏, 但是在别人的心中经过评价, 可能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这就与脸面有了联系。
正如前面所说, 中国人的行为是现实主义取向的, 而脸面也是与现实的结果有关的。拍艳照, 是私密的事情, 情侣间的行为, 这并不涉及公共领域。在这种条件下, 艳照不会被他人评价, 就不会形成丢脸一说, 不会伤及面子以及心理与社会地位, 也就不会造成不名誉的结果。因此, 在私密性条件下, 艳照就有了存在的可能性。这也体现了中国人行为的情境性特点, 即在这种私密性条件下, 人们不会顾及到行为是否与道德有关, 也不会想到这种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为此行为在此种情境下是安全的, 不会损伤到脸面。假设如果换个情境, 告诉当事人这类照片可能会出现在网络上被她人看见, 那么愿意拍艳照的人必然会大大减少。因为这涉及的到面子问题。这个时候同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不良的名誉上的后果, 会使人丢脸, 没面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行为的本身与结果之间时时刻刻通过是否会损伤“脸面”这一中介变量在进行着权衡。可是问题就出在了艳照流出, 进入到公众的视线之后, 就产生了社会评价, 也就会造成了丢脸一说。
由此, 我认为, 中国人行为的情境性也是脸面协调作用下的表现之一。
3.4 匿名性和间接性导致脸面对人的约束力下降。
最后就是回到了网络的特殊环境来看艳照这一事件的产生了。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 行为的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不直接联系, 行为的发出者感觉自己躲在了一堵墙后面, 不会被人认出。人们往往会比较松懈, 不会时刻权衡着行为所处的背景因素。因此, 对于是否会伤及面子这一结果, 考虑的可能不如现实中那么多。因为此时, 行为的发出者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会被特定的人评价, 他人的评价又不足以对行为的发出者具有任何脸面上的, 更重要的是现实结果上的影响, 因此, 发布艳照这种行为才会产生。同时, 由于网络上人与人的联系是间接的, 也会造成人们的行为不受日常生活中各种规范的束缚。
4 总结
笔者认为, 由于中国人具有现实主义的哲学观, 对于脸面的追求是具有现实主义目的性。要脸面, 是为了达到良好的社会后果, 刻意作出的一种印象整饰行为。在私密性情境下, 中国人的行为随着情境而变化, 使得“艳照门”一事不涉及到社会评价作用, 也就失去了印象整饰的目的, 因此当事人不会考虑到是否会损伤脸面, 因而有了存在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使得这一行为被公众知晓, 就造成了社会影响。当这一行为被他人评价之后, 就造成了“丢脸”“没面子”这一后果, 以及名誉上的影响和现实中某些方面受到损害。
参考文献
[1]姜彩芬.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3) :116-120.
[2]李鹏飞.印象整饰与中国人的脸面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1, 1 (1) .
[3]刘继富.“面子”定义探新[J].社会心理科学, 2008, (5) :30-35.
电博会未来观 第4篇
智能就是简单
一年一度的电博会,总缺不了一个主题,从“3c融合与无缝生活”、“世界自U而变”、“互联无边界”、“自由连接”、“全球共享中国机会”、“跨界融合与产业创新”、“联动世界,云筹未来”,到今年的“智‘惠’全球”,电博会的主题所反映的,也正是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趋势。
云计算,在很多人看来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去年电博会却通过“云社区”等理念和相关产品的推广,让大众对其有了一个更切实、更直观的认识,不再是如坠云里,不知所以。电博会就如同消费电子行业的导航仪,指示着它未来前进的方向。所以,在一个开启的“云时代”到来之际,智能化产品也正在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这在以“智‘惠’全球”为主题的本届展会上表露无遗。
随着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视、智能自电、汽车电子、安防系统等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智能连接、智能应用等成为消费电子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家庭、智能医疗甚至智慧城市应运而生,不难想象未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怎样一幅智能化的生活图景。至少在本届展会上,智能化产品让人应接不暇。
海尔和海信的展台在展馆的入口处,它们的智能产品也最吸引观众的目光。时下最盛行的游戏,似乎就是“切水果”了。海尔展台前,穿着古装的女模特,双脚站定,用双手切了四天“水果”。海信展台上,一女士左手挎包,右手握着一个遥控器乱切一通。这种简单的人机互动所体现的正是智能的便捷,正如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对智能的认定,“智能就是简单。以电视为例,在智能化时代,电视机作为顾客体验的载体,要彻底摆脱以硬件为导向的传统模式,突出内容和服务的核心,通过内容聚合、电视社区、语义识别、人机互动等技术的突破,满足顾客深度体验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通过点击鼠标来控制电脑,但你听说过用眼神来控制电脑吗?这个看似不可想象的设计,也出现在本届电博会的海尔展台上。眼动控制一体机前站满了等候体验的观众,体验者也动用各种眼神与电脑做着神奇的交流。展台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球首款眼动控制一体机,这种用眼神就可以控制电脑的眼动操控技术,可以做到机随心动,既可以解放双手,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操控技术,更可以为未来的电脑操控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俗话说,懒人有懒法,但看来懒也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
我国显示器市场销量第一的艾德蒙科技旗下显示器品牌AOC,在2011年的销量达到了642万台。在本届展会上,AOC发布了全新的21:9超宽屏显示器Q2963PM。武汉艾德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显示器产品规划部张召国向本刊记者介绍,他们推出的21:9超宽屏显示器是业界首创,有着目前最贴近真正影院级画幅的格式,2560×1080的显示分辨率可以实现1080P的高清格式下的满屏显示,被业界认为是有望超越全高清的又一行业新标准。同时,Q2963PM还采用了AH-IPS广视角面板,支持MHL功能,以及PIP(画中画)和PBP(多画面显示)功能。
艾德蒙科技AOC显示器销售总经理阎立东则表示:“在席卷全球的云计算背景下,消费者对显示产品的智能化、娱乐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3D热度不减
与“势不可挡”的智能化趋势相比,本次展会上3D产品依旧热度不减。
3D电视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在科学家发现“视差创造立体”的原理后,人们开始着手研究立体电视。自电影《阿凡达》之后,3D就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其很快从电影银幕跨入电视屏幕,从普通影院迈入寻常家庭。所以,早在前几届电博会就开始出现的3D产品,本次电博会上又有了更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产品。
海信展出了基于三种不同技术的3D电视产品:42英寸高清裸眼3D电视、快门式3D电视和偏光式3D电视。相较于快门式3D的灯光闪烁给观众视觉上带来的轻微影响,偏光式3D虽然更稳定一些,但分辨率则有所降低。海信电器研发中心立体显示研究所的高所长更看好裸眼3D的未来,“裸眼3D是一个发展的方向,也是大家看3D的理想。”因为,不用戴3D眼镜,观众就可以欣赏到立体的电视效果。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裸眼3D虽然摆脱了眼镜的束缚,但在分辨率、可视角度和可视距离等方面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除了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观看才能有较好的视觉效果,观看时间不宜过长,而且不适合在小尺寸的显示器上使用。
此外,我国相关3D行业标准尚未制定,以及片源的不足,也都影响到了3D终端市场的推广。AOC展出的不闪式3D电视,2D到3D只需要一键转换,让普通的2D节目也能转换模拟出3D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3D片源不足的问题。张召国告诉记者,现在3D技术已经很成熟,企业也都在推出自己的3D产品,产品的功能有了,但3D片源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每年也就几十部3D电影,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观看需求。
国外大多数国家的3D频道虽然开播较早,但正是受制于内容的不足,除了对大型赛事进行3D转播以外,每天也只是在限定的时间播放3D内容。
2012年,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开播,这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3D终端产品的销售。根据DisplaySearch之前对电视产业的预测,2010年到2015年,全球3D电视的出货量将从120万台增加到1560万台,市场销售额将从11亿美元增加到158亿美元。2018年的全球出货量则将达到6400万台,市场销售额达170亿美元。3D的未来,正是参展商所期待和看好的。
11年的改变
自2001年原“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更名“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以来,电博会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每年的电博会也都在展会规模、层级等方面不断“创历史之最”。
本届展会汇集了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瑞士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參展企业,佳能、TCL、NEC、AOC、飞利浦等全球知名消费电子制造企业,以及家乐福、TESCO、eBay、百思买、亚马逊等境外VIP采购商。据不完全统计,465家境内外参展企业所展出的仅与“智能互联”相关的新产品就多达100余款,而其中70%的产品都是首次在国内展出。据组委会统计,此次电博会共实现贸易成交总额33.27亿元。其中,国内贸易协议额15.43亿元,出口意向2.81亿美元。
澳斯迪(中国)音响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专业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家用中央音响设备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在2008年曾经来电博会参展。“上海世博会80%的公共广播产品是用我们的产品,包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当时亚运城里的房间用的也是我们的音响。”提到今年重回电博会,广州市澳斯迪音响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方仙青坦言,当时是因为刚刚开始开拓国内市场,如今他们已开始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我们每年都参加很多展会,也都会根据展会效果,做一个筛选,重回电博会看重的正是它展位的国际化,通过起点高的展会市场的培养,提升智能家居概念和我们品牌的知名度。”
11年来,电博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从一个地方性展会发展成为了仅次于美国拉斯韦加斯消费电子展的第二大展会。11年来,参展的产品也从以市场为主,生产什么就展览什么,开始向体现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趋势和方向转变。
观鸟协会工作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