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饭前感恩文化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饭前感恩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导入;方法;原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愿望。”如何在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使学生们学好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及技能,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高效。先辈们已经给出了答案: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课堂导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设置悬念,激发好奇

古人所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设疑置问导入可直接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因为学生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教师巧设悬念,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学生定会产生急切的“愿闻其详”的心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人体的免疫功能”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儿竞相开放。同学和家人一起去踏青,可是回家之后脸上起了很多小疹子,而且痒,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可能是花粉过敏。教师顺势设置悬念:你知道人体的过敏反应是怎么回事吗?假如你过敏了怎么办?如果你父母对花粉过敏,那么你是不是也对花粉过敏呢?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二)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所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虚拟鉴定血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让学生表演小品分别扮演医生、护士、病人,表演内容是医生在不知病人血型的情况下,直接将血液输入病人体内,结果导致一些病人死了,而有的病人却活了。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由此引出血型和鉴定血

型的相关内容。

(三)游戏竞赛,趣味无穷

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竞赛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体的神经调节》这一节时,我是通过学生做游戏导入的。游戏内容如下: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为测试者,另一个学生为受测者。测试者用拇指和食指捏着尺子的刻度最大的一端,受测者将拇指和食指对准尺的0刻度一端,并注视测试者的手,当测试者松手时,受测者要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这把尺,并记录手指夹着的刻度值。重复做3次,计算出3次的平均值。然后测试者和受测者位置对调,再做一次游戏。因为学生们测出的结果不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后,继而引出所做活动是在什么系统参与调节下完成的。

(四)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讲“观察桃”时,我安排学生课前寻找桃花。上课时学生每人手中一朵,我引导学生观察花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数量、排列,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哪位同学手中的桃花是完整的,进而引出新课。

二、课堂导入的注意点

课堂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高效的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堂导入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概括性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导入是一节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的作用是导入新课,因此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就要有所限制,一般是课前几分钟,这样导入就要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果教师过多地设计导入,不仅会使课堂感到头重脑轻,而且会影响教学过程,学生也会在课堂一开始就会对繁琐的导入感到厌烦,从而影响学习。

(二)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导入必须具备的条件。具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此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三)针对性

饭前感恩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颜色、词语、文化差异,内涵、意义、中英对比

Abstract:Whether in Chinese or in English,color terms usually isge, because of respective national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background very rich. But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color term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national language、aesthetical psychology and mode of thinking. Some characteristics after extension and change beceome the cultural taboo and advocat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color term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ediment of history .It also be recognized and referenced and become a kind of permanent cultural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color words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color terms, and thereby avoid devi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s which will happen in the tran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evev cultural conflict ,then enhance ability of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Key word: colour termscultural differenceconnotationmeaningChina﹠English

引言

缤纷多彩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场所和文明发展的基础。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无论是哪种文化和语言中,颜色词语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令人刮目相看。世界上的颜色词语非常丰富,但不同民族语言中表达颜色的词语多寡不一,种类各异。英语和汉语中基本颜色词,如黑(black)、红(red)、白

(white)、绿(green)、蓝(blue)、黄(yellow)等,大体相通,分类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受各民族文化风俗、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影响,颜色词语有时候会表现出各民族与众不同的特色,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对于不同民族的人来说在视觉和心理上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比如埃及人忌蓝色,认为蓝色是恶魔;德国人生活中忌用茶色、红色和深蓝色;法国忌墨绿色,因二战期间纳粹军服是墨绿色;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是不祥之色;泰国人忌讳红色;土耳其人忌讳花色;欧美国家大多还忌讳黑色。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承载着相同或不同的内涵意义。 英汉颜色词在应用范围内的对比

同一种情绪在不同的语言中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比如中文中说一个人嫉妒的“眼红”,在英语中却表达成“green-eyed”。下面我就以一些颜色词为例,探究颜色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不同内涵及表达的不同意义。

⒈红色

在英语文化中的红色(red)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火”“血”, 总是象征着一些不好的东西和事物。它象征着残暴和流血,如⑴ red revenge 血腥报仇,⑵ a red battle 血战;它又象征着激进、暴力革命,如⑴ a red revolution 赤色革命,red activities 左派激进活动;它有时也象征危险、紧张,如⑴red alert 空袭警报,⑵ a red adventure story 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⑶ a red flag 危险信号旗;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 ⑴a red light district 红灯区。红色在英语中还会被用于形容精力充沛的人如 red-blooded male。

在汉语文化中的红色有一些意义和在英语中的意义截然相反 。汉语中有“红军”、“红小鬼”等词,这里的红有强烈的褒义,代表着革命、共产主义。而西方却把用红色表示的共产主义视为洪水猛兽。红色常常被用于表扬某个女性很漂亮、很美丽。称女子盛妆为“红妆”或“红装”,称女性美丽的容颜为“红颜”,称艳妆女性为“红袖”等。

其实红色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的内涵意义也有相同点。中国人比较崇尚红色,认为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常常用“开门红”、“走红运”表示英语中有时也有同样的例子,如 red letter day 指的是喜庆的日子或纪念日;the red carpet 指的是隆重的接待。据考证,红色的褒义表达是远东经由波斯传到欧洲的。而在表达愤怒,羞愧,尴尬等情绪时,中英语中不约而同的也都用到了红色,如汉语中用“气得涨红了脸”、“吵得脸红脖子粗”;英语中用到“see red”意为怒不可遏,有时表示害羞也会用到红色,如“His face turn red”意为她害羞了。

⒉白色

在英语文化中,白色的内涵意义主要着眼于它色彩的本身。西方人认为白色就像起本身一样,干净,纯洁,无一丝杂质,所以它在英语文化中是比较受推崇的颜色,即人们的崇尚色。白色有纯洁纯真的意思,英语国家的人结婚一般都穿婚纱,而且是白色的婚纱,所以“white wedding”意为新娘穿白色婚纱的婚礼,“a white soul”意为纯洁的心灵;白色又有正直诚实的含义,如“a white spirit”意为正直的精神,“white men”意为高尚、有教养的人;白色有时还承担着合法,无恶意的意思,如“white market ”合法市场,“awhite lie”意为善意的谎言。

在汉语文化中,白色与红色意义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人们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红白事”这个词,红事指的是喜事,如婚礼;白事指的就是丧事,即葬礼。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其家属要披麻戴孝(即穿白色孝服)办白事(即葬礼),还要设白色的灵堂,出殡时还要在队伍前面举白色的幡。所以白色常常象征着死亡,凶兆。古时候人们常把是四方神兽之一的白虎神视为凶神,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性为白虎星。白色在其发展道路上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又有了新的含义。白色在中国曾经是反动势力的象征。在上世纪上半叶不断出现关于白色的反动的政治词语,如白色恐怖,白色政权,白区(即白色政权统治的区域)以及白狗子等。另外白色也有失败、愚蠢的意思,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

白色有时会使人联想到“一事无成”,这一点英语和汉语有共同点,英语中“white elephant”是白象,累赘物的意思,中文中白搭,白费,等词都有一事无成的意思。

⒊黑色

黑色在英语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就像白色与中国文化一样。人们总是

把黑色与死亡、凶兆、灾难联系在一起,如“to wear black for his father”为他父亲戴孝;“a black letter day”有凶兆的日子;有时候,黑色也是邪恶犯罪的象征,如“black man”意为邪恶的恶魔;“black guard”是恶棍、流氓的意思;耻辱,不光彩的事有时也是用黑色来表达,如“a black mark”意为污点,“a black eye”意为丢脸、坏名声;沮丧、愤怒用黑色表达的机率也很大,如“black dog ”意为情绪沮丧,“he give me a black look”他怒气冲冲地看着我。

黑色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比较复杂。一方面同在英语文化中一样,也时常是邪恶、坏的代名词。英语中有“black money”“black market”,中文中也有黑市(是未经政府批准而非法形成的,以交易不许上市的商品或以高于公开市场价的价格,秘密进行买卖为特征的市场)、黑钱(指的是来源不正当且没有向政府报税的钱),且两者则意义基本相同。汉语中更是有黑店(指杀人越货的旅店)、黑窝(比喻坏人隐藏或做坏事的地方)等词。另一方面它又表示严肃、正义,就像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包青天是黑脸,传统京剧中张飞、李逵等人的脸谱也是黑色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黑色无论是在汉语文化中还是在英语文化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政治的影响,使其具备了独有的政治含义。比如英语文化中,“black”一般会与“黑人”有关,“black power”(黑人运动)“black Panthers”(黑豹党,该党于上世纪60和70年代支持黑人获得合法权利,进一步得到社会善待。)等词相继出现。而中国文化中,上世纪60年代末,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5种非劳动人民出身的人被诬蔑为“黑五类”。经济方面,黑色有时可以表示盈利。人们通常在记账时用红色表示赤字、亏损,黑色与红色墨水记帐时意义相反,表示盈余,如“black figure ”意为盈利、盈余、顺差。

结论

颜色词语的内涵和意义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很大的不同。从研究的结果看中国文化中颜色词的内涵和意义深深受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落后的科学水平影响,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迷信色彩,比较神秘。而英语文化中颜色词的内涵和意义得益于西方民族的开放性、科学教育较高的普及程度,使其少了些神秘感,主要着眼于颜色本身的光彩,更多了些理性与直接。弄清楚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内涵,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人们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颜色词,避免双方不必要的冲突。解析颜色词的内涵和意义更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民族的精彩文化,以及华夏文明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罗选民. 《中英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5

[2]张培基. 《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商务印书馆.2007.12.1

[4]李延波.《从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语中黑色的隐喻与认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饭前感恩文化范文

饭前感恩文化范文第1篇关键词:初中生物;导入;方法;原则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