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防护绿地建设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防护绿地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合理准确的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环境保护是良好人居环境的保证。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则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文章对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园林城市的定位、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会园绿地

[作者简介]李朝晖,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广西 南宁,530000

(文献标识码]A

一、园林城市的历史沿革

 “园林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在欧洲,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l~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中国,城市苑囿的出现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修造上林苑,到汉武帝时,修复并增扩了上林苑。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平面规划中,著名的城市园林就有南城芙蓉苑,东南隅的曲江池。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园林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皇家园林以颐和园、圆明园为代表。私家园林遍布全国,以南京、苏州、杭州的私家园林最为著名。苏州园林中的寄畅园、留园、拙政园、网狮园,更是名扬海内外、传承至今,成为现代苏州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灿烂明珠。

“园林城市”从理想走向实践是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流,彼此借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伟大积淀。

二、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早在19世纪,人们为消除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近代城市弊病而寻找改革的良方,最终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自其出现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进入近代社会后各地的城市虽然都有所发展,但总体变化并不太大。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改善环境、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和审美享受逐渐成了一种普遍需求。而日益密切的对外交流,使人们认识到我国在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环境意识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因此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重新受到重视。但由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在为改善因长期积欠而造成居民居住条件低下和城市基础设施不全而努力,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长期以来对绿地意义理解的偏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公园绿地的建设依然存在着建设水平普遍偏低,盲目模仿外国或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作品的问题。

与建筑一样,公园绿地同样存在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些。“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反对装饰的原因是基于当时西方有着普遍而迫切的对房屋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社会背景,因此采用新材料、以工业化生产预制构件,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在建筑中的活动要求,将造型与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应运而生。但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单调生硬的“现代主义建筑”已为人厌倦。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要求建筑形象多样化,因此演化出强调造型、追求地域文化传承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公园绿地固然在近现代城市中承担着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但更有满足市民日常的散步休闲、锻炼游憩、舒缓压力的精神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对后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将城市难以利用的隙地予以绿化种植以提高绿化覆盖率。在国民经济水平较为低下的年代具有合理的一面,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再持这样的观念进行园林城市建设就会显得与时代不符。

在城市主要地段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建设会与经济开发在用地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人产生对经济效益的担心。因为有人以为,同样的地块若用于公园绿地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这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在之后得不到任何回报,而且还需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和养护。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故常有不是对公园绿地建设缺乏热情,就是用低质量的种植来降低成本的情况出现。其实这种担忧实属多余。英国公园运动的兴起最初就是为筹建城市改造资金。当时为改造日趋恶化的贫民区环境,决定在其间兴建公园。由于经费不足,采取收购更大的地块,其中心规划造园,将周边土地开发住宅分片高价出售,以此筹建经费。从技术上看,当时中产阶级虽有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愿望,但无力在郊外购置乡间别墅,而公园的建造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所以环公园一带的居住区就成了这部分人置业的选择,从而引起地块的升值,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匮乏的问题。在今天我国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上海浦东开发之初,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建设改善了环境,使周边的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增值。相反,在一些居住区的开发中,有人片面认为增加建筑密度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不顾应有的建筑间隔及环境质量以求得到最大面积指标,但事与愿违,最后往往失去了本应有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并无矛盾和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园绿地的建设甚至还能优化城市的整体环境,促进投资,从而取得更佳的经济回报。

三、园林城市的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园林城市的建设,需要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条件、发展方向相谐调,公园绿地作为改善城市

环境的重要举措,需要与城市的已有氛围相适应。人们在城市中引入自然,这种自然必须是和人工相和谐、相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如果不顾城市本身的已有条件盲目追求“高、大、洋”的形象工程.过分强调满足物质需求,就可能会制约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生存,造成人为的资源破坏和浪费。

因此,准确的园林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是园林城市建设的首要条件。在这方面,中外城市都有成功范例。

2004年12月26日,广东中山市通过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的《中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专家论证。在园林城市定位方面,中山市已明确提出了建设“两个适宜”城市的口号,即“生态示范,人居典范”。通过打造“伟人名城、生态城市、精品城市”的形象,充分利用中山市伟人故里的良好基础,塑造现代化名人城市形象,与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结合,全面提升中山的城市品位。进一步通过规划建设城市品牌把城市的综合实力整合起来发掘、构筑具有中山特色的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文化的更大突破。同时,围绕追求“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培育中山的城市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挥中山历史名人、名仕多的优势,突出岭南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和名人故里的特色,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人文素质提升需求,提高中山市的生活品位,将中山打造成生活高品位的现代名人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中山投资,吸引游人来中山作客。大力发展园林绿化,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园林绿化是整个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上数量、求质量,大力兴建公园,市首座工业化主题公园——岐江公园,在2002年度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会上获得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休闲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的“绿肺”;积极发展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坚持道路绿化、街头绿地与市政基础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道路修筑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形成开阔优美、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不断增强绿化的艺术性,做到平面布置合理美观,竖向安排有形有序,人工与自然交融,绿化与美化并举。

新加坡位于北纬1°,国土面积为646平方公里,人口为320万,相当于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中国许多热带城市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是亚洲最著名的“花园城市”之一。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城市大规模的重建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同时形成。从最早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加坡为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由于新加坡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园林不仅仅能创造“使房地产增值”的经济效益,更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从而使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深入人心,与广大民众达成共识。这一切都给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活力。景观资源相对匮乏的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旅游设施和卫生、环保、法制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但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其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80年代,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在规划指导下飞速发展,政府部门在着眼于未来的同时,意识到保护好宝贵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于是划定了需要保护的建筑和相关的区域,成立了国家保护局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土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为此新加坡达到了如下指标: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

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的建设,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新加坡的知名度,为其发展旅游业,广泛吸引外资,增加对外开放的实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向世人展示了其热带城市的风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四、以人为本,营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通常意义上的人性化、园林城市“以人为本”就是说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园林城市本源的回归。所谓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园林城市空间的诸要素、表现特征、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精神需求问题。我们只有弄清楚最终的目的,才有可能赋予我们生存的城市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心理、行为、文化应该是园林城市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性化设计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对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理层次的关怀。这是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基石。公园绿地在考虑到景观、遮阳、文化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人们的良好生活不只是住宅,便捷的交通和适当的工作位置,还需要方便的服务,喜欢人群聚居和进行人际交往,因而园林城市应注意开辟公园绿地,构筑小区休息园地,精心布置广场、铺地,以及花木、喷泉、雕塑、座椅与各类建筑小品,形成供人休息、交往的高品质环境。同时还要设置儿童游戏场、沙地和草坪上布置制作别出心裁的玩具,使其成为儿童游玩嬉戏的小天地。

第二方面,是心理层次的关怀。园林空间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通过公园绿地、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园绿地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公园绿地“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第三方面,是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园林城市景观,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园林城市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做好园林城市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防护绿地建设范文第2篇

1 库区山地城市的生成背景

1.1 复杂脆弱的生态环境

库区城市地理结构复杂, 山区覆盖面积大, 自然生态环境天然脆弱。受山高谷深的地形影响, 气候形成了丰富的山地立体气候。三峡建设后, 传统的滨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冬季175米水位和夏季145米水位间存在30米的落差, 且低水位将持续三个季节, 对库区水位变幅带内地质稳定性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同时也给库岸生态、景观带来了挑战。

1.2 丰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1.2.1 有机分散, 分片集中城市格局。

受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 库区山地城市用地往往被陡坡、河流、冲沟、丘谷所分割, 地形高差较大, 且整体形态不规则, 趋于分散化。因此, 城市布局结构往往遵循沿江自然发展成为分片、多组团的状态, 组团间以道路相连, 具有相对独立性, 形成一种有机的分散。

1.2.2 因地制宜, 分台自由道路布局。

库区沿江山地城市因临水而居, 沿水层层而上, 街道或以顺应地形随之弯曲而蜿蜒曲折, 或以随地形的坡度而起伏, 由阶梯与平台串联而成, 或直或曲, 其阶梯的坡度和强烈的路径指向与平台的舒缓和场所的开放性相互强化, 形成了与平原城市截然不同的空间体验。

1.2.3 因循就势, 多维集约建筑簇群。

为适应复杂的地形地势变化, 建筑平面采用自由式, 不拘一格地组织城市空间, 而竖向设计则因循就势地采取错层、吊脚、筑台、跌落、爬坡、悬挑、架空、附岩等手法, 呈现出高低参差, 起伏错落, 明暗相间, 以山为背景, 山岩与建筑相互烘托, 建筑与环境交融, 构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维集约簇群”整体空间形态。

1.3 独特立体的绿地特性

1.3.1 多样独具的绿地形态。

库区山地城市中往往存在许多不可或不宜建设用地, 其中一部分被改造成各种类型的公共绿地, 另一部分则往往因多种原因成为游离于城市绿地系统之外的残余斑块背景绿地。同时, 由于山地、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切割、插入, 城市用地较为分散而破碎, 绿地的异形几率增大, 形成了许多不规则的楔形、带形绿地, 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联系起来, 引入郊区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

1.3.2 多维立体的绿化形式。

山地的三维特性与城市的绿地形态之间的相互互动, 带来了库区山地城市绿化形式的立体化特色。例如, 库区山地城市街道多劈山而筑, 一面倚山, 一面临坎, 在这些地段合理配置攀援、垂蔓、地被植物等立体绿化和乔、灌木以及最下层的地被植物, 易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 使植物高低相竞, 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情趣。

2 库区山地城市绿地建设与控制的探索

多层次控制与引导是从宏观的角度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上强化分区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 将绿地系统规划的思想和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反应在城市用地的每一地块上, 使绿地指标能更明确地指导城市规划管理者;微观上注重重点地段引导, 从而进一步深入与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1 系统优化, 由整体到局部的完善

区域层面上, 必须树立城乡结合的观念, 以区域的尺度从宏观上建立起由农田生态防护林体系、公路防护林体系、以及地表径流、河流防护林体系等线型生态绿地组成的基本绿地网络框架, 并串联自然生态保护区, 形成有效的动植物物种迁徙、栖息、繁殖的载体, 并与主城区绿色生态系统结合, 成为覆盖整个区域的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

城市层面上, 应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框架, 形成以长江及支流为载体的生态绿色廊道贯穿, 以山体分水岭为载体的楔形绿地渗透, 以现状公园为基础的绿核镶嵌, 以纵横曲折的立体廊道为联系的山水交汇、绿城相融的复合型绿色生态结构。

旧城层面上, 要加强保护山地城市特有的背景绿地不被侵占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不可建设用地以及合理发展立体绿化, 实现绿量的增加, 并形成库区山地城市独特的多维绿地景观空间格局。

2.2 绿地控规, 有效作用规划与管理

在旧城区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相衔接, 进一步细化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指标, 对旧城区内的绿地实施定量与定性的控制和引导, 以保证绿化用地与规模, 依靠技术指标引导设计的合理性, 实现规划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2.3 重点引导, 塑造良好的绿地空间

重点类型的引导是在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框架的指导下, 与特定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相衔接, 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充分考虑市民所需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对城市主要的绿地景观发展提出引导性的建议。同时对植物种植原则上要坚持乡土树种为主, 以显示城市的特色;注重绿地的复层布置, 以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 结语

三峡库区的每一个沿江山地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 必须与该城市的现状特征、规划与建设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找出最适合的绿化模式和控制方法, 从而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

摘要:分析了三峡库区山地城市及绿地建设的特殊性,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探讨了山地城市的绿地建设与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三峡库区,山地城市,绿地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春红.从生态学角度思考山地城市绿地系统[J].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07.

[2] 杜春兰.山地景观学研究[D].重庆大学, 2005.

防护绿地建设范文第3篇

一、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属性分析

(一) 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在城市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均发生重要改变, 体现了人类文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在物质生活享受的基础上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 这就要求现代化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文要素和环境要素。城市绿地作为自然景观内容, 社会功能属性明显, 主要起到城市居民休闲服务作用, 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均在不断增加,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 人口数量巨大, 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需求增加, 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均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自然的空间环境, 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娱乐活动需求。

(二) 经济发展功能

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在原有的空间基础上重新进行功能分析, 对基础设施等不断进行完善, 从而促使城市生活更加完善, 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 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中应用绿地功能能够对原有的空间环境起到美化和净化的作用, 有效减少大气污染和废气污染等。居民在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居住区的绿化情况, 因而在居民楼或办公楼附近增设绿地, 能够满足人们居住、工作需求, 对吸引城市居住人口具有重要作用。而外资企业或开发商在城市地块勘查过程中满意于当地的绿化建设, 对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较满意, 则更能促进其投资、开发信心, 有利于当地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

二、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应用方法及要求

(一) 绿地结构布局的安排

城市规划设计中关于绿地空间布局安排需要从整体城市空间状态予以考虑, 根据城市土地面积、单位地价、城市居住人等进行城市绿地建设比例分析, 另外在绿地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情况, 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保证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合理。一般来说, 在居民区以及公共服务区等需要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建设数量与建设比例, 因为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 对地块空间环境质量具有较高要求, 考虑到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应用城市绿地功能时应该与生态园林景观学内容相结合, 增强绿都服务功能。不同城市空间结构不同, 内部功能分区和组成形式也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合理、科学的安排绿地结构布局。

(二) 丰富绿地内容

城市规划设计应用绿地功能主要是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发展的需求, 绿地功能不仅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同时还具有丰富人们文化、休闲活动的作用, 因而在实际规划过程中, 需要根据实地调研情况, 不断丰富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 使其城市服务功能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绿地建设中不能仅是草皮移植, 在打造草地景观的同时, 应该适当增加其他植被、花木, 灌木丛等也可以适当移栽, 这主要是为了使城市绿地景观呈现层次化的美感。规划设计的绿地, 单一植被的生长单调、乏味, 且存活率相对较低, 总体景观特征不明显, 不具有审美性特征, 而不断丰富绿地内容, 能够使不同植物在生长竞争中提高病虫害抵御能力, 提高绿地规划建设景观服务功能。

(三) 强调生态保护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考虑长远利益, 不能一味的追求粗放式经济发展, 在科学发展可持续理念下努力打造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 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我国一些北方城市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较早, 且当地气候干燥, 绿地面积有限, 总体城市环境绿化不理想, 空气质量堪忧。因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增加绿化面积, 充分应用绿地的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功能, 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绿地功能应用中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能够对当地的生物种类和生态多样性有所了解, 继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考虑人居活动对绿地环境的影响。城市绿地建设与生态园林景观系统关系密切, 在城市空间起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同时对于生物多样性具有维护作用。

结语:

现代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 在城市化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居住需求, 做好城市功能分区, 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角度提高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城市绿地功能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而在绿地功能应用中可以结合生态景观学知识, 在满足生物结构属性和生态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做好城市绿地格局分布,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充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中需要增强绿地规划合理性与完整性, 双向提高城市绿地绿化质量和数量, 提升绿地的城市环境服务功能。

摘要: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中不断强调绿色发展的理念, 城市空间土地资源有限, 因而要根据人们实际的生活需求、工作需求、居住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等, 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合理规划、设计城市土地应用功能, 充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城市规划建设中绿地功能对城市绿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 主要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内容及要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应用,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 季华琴.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的新思路探究[J].科技资讯, 2016, (17) :2-3.

[2] 陈旭, 李霖, 王江.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研究以台州市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 2015, (04) :643-649.

防护绿地建设范文第4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共绿地规划、生产绿地规划以及防护绿地规划三个部分, 在国家现行《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中, 明确了“绿地”的概念, 即城市建设用地类型。从狭义上来说, 城市绿地也可以指代被绿色植被所覆盖的场地, 一般会与人工打造、设施建设相对建委完备的“公园”有所区分, 指的是单纯的、二次加工痕迹较少、面积较小的绿化地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能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自然生态质量,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明确, 如何能够更加合理、规范、科学的完成城市绿地规划, 成为了城市规划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问题。

二、城市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城市绿地规划过于形式化

结合近些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完成度来看, 存在过于重视审美需求、忽略绿地功能性的问题, 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过于浅薄, 存在大规模、浪费性的城市景观植被重新布置的现象, 认为城市绿地规划集中在景观植被的布设之上。同时, 利用大量雕塑等人造景观, 强行想要提升城市绿化的观赏性, 浪费了大量的城市绿地空间, 甚至还有单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 利用假花、喷漆等形式, 假装完成城市绿地规划的现象, 不仅没有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 反而存在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 导致城市绿地规划的功能性和意义体现不出来。

(二) 缺乏长远发展的理念

绿地规划本身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完成的工作, 但是我国部分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 却打出了“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创造生态化园林城市”的口号, 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与表现, 导致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和长远性有所欠缺。比如部分城市存在“大树进城”的规划措施, 从农村引进和购买树木只能解决避免的城市绿地覆盖率, 缺乏长期性的规划措施。

(三)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城市绿地规划不仅是一个口号, 同时需要科学的决策、理论以及技术的支持, 在这方面我国做的仍有较大的不足。一方面, 我国对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起步较晚, 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另一方面, 规划决策者本身较为狭隘的规划目的与目光限制了城市绿地规划中, 对相关理论和技术的采用。比如部分城市的绿地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城市本身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因素, 大幅度降低了城市绿地的功能性, 存在过于追求表象、想当然的主观决策失误。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规划的优化措施

海绵城市是基于城市内涝灾害治理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可持续城市开发模式, 能够通过创新有效的城市排水系统, 实现留住雨水以及雨水的循环利用, 同时能够解决初期雨水径流造成的污染, 避免城市出现内涝、水污染等灾害问题。

(一) 转变绿地规划理念

结合海绵城市的特点来看, 城市绿地规划的重点应当在微观层面的绿地空间雨水循环系统, 在传统绿地规划内容的基础上, 强调对城市绿地规划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明确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 加强城市绿地规划中, 对城市环境、气候、地理、地质、地貌等诸多因素的了解, 在确保城市绿地功能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完成城市绿地规划。同时, 城市绿地规划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应当明确城市具有海绵效应的绿地比重, 进而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完成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将城市现有的绿地、自然河道、树木、园林等内容, 形成能够循环利用、具有海绵效应的完整系统, 进一步的提高海绵城市绿地规划的效率与质量。

(二) 增加绿地类型

绿地类型会决定后期绿地的功能性。城市本身需要解决和应对的雨水量与水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化,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 应当增加绿地类型, 不仅需要建设湿地、下沉式绿地等对城市降雨具有明显存储、调节作用的绿地类型, 同时还要根据城市雨水的存储预计排出功能, 设计新的绿地类型, 强调城市绿地的排水和渗透功能, 更多层面和角度的完成对城市雨水的利用, 且有效避免雨水径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 强化城市绿地建设技术

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与理论支持, 不仅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城市建设成本投入, 保证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需要在明确和落实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包括城市植物群落、绿地类型、规划目的等内容, 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为合理的建设技术。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海绵效应的研究, 通过建立健全的理论知识体系, 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促进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最大程度保障城市建设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也越来越强,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 提出了更加新颖、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概念, 而城市绿地规划则是实现城市海绵效应的关键因素, 应当在结合城市现有资源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系统完成城市绿地建设, 实现城市内部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以及水节约有机水系统的建设目的。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同时阐述了城市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总结了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规划的优化措施。旨在明确城市绿地规划的重要性, 通过站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特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规划

参考文献

[1] 应求是, 陆瑛, 黄晓, 王雪芬, 卢毅军.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河道绿地植物选择[J].山西建筑, 2016, 42 (06) :193-194.

[2] 李方正, 胡楠, 李雄, 戈晓宇.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 (07) :39-45.

[3] 王祝根, 李晓蕾, 张青萍, 李晓策.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J].规划师, 2016, 32 (08) :51-56.

[4] 叶惠珠, 李海荣, 牛来春, 赵瑜, 潘汝.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影响探析[J].中国园艺文摘, 2016, 32 (08) :72-73+120.

防护绿地建设范文

防护绿地建设范文第1篇[摘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合理准确的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环境保护是良好人居环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