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范文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青年项目“批评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近现代儿童文学创作意图之比较研究”(L201783675)。
摘 要:本文试从日本近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着眼,以代表作家的作品创作形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述法梳理并分析近代社会背景下不同历史阶段的作品创作的形式特点及其流变规律。着重对作品内容进行解读,凸显作品的创作意图,剖析其创作形式发生流变的内外动因,揭示日本儿童文学的创作目的及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日本儿童文学;御伽噺;红鸟运动;生活童话;现实主义儿童小说
作者简介:张婷婷,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学历,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与文化;刘蒙歌,女,河南洛阳人,大学学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
引言: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运动是日本步入近代化的标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儿童文学的诞生。日本儿童文学的诞生虽然比西方晚了上百年,但是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推动以及日本人热爱学习的精神,促使他们步入翻译西方儿童文学著作的道路,期间诞生了数部外国著名儿童文学的优秀译本。其中,若松贱子翻译的《小公子》在当时被称为明治时期少年文学译本中的代表性作品。这些译本可以说是日本儿童文学诞生的有力铺垫。
“一般,多数学者主张1955年(昭和三十年)是现代儿童文学的起点”[1](笔者译),也就是说日本儿童文学中的所谓“近代”是截止到昭和三十年的。以此为据,本文试从近代早期(明治时期)、近代中期(大正时期)和近代后期(大正末期至昭和三十年代)三个历史时期入手分析各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归纳其流变规律。
1、近代早期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品
1.1日本儿童文学的诞生
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所以,明治初期是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阶段。日本儿童文学真正的诞生是在明治二十四年(1891),当时最大的出版社博文馆创刊的“少年文学丛书”便是其标志。岩谷小波(1870-1933)创作的《こがぬ丸(黄金丸)》是刊登在上面的第一部作品,叙述了一只叫黄金丸的小狗在猎犬的帮助下为父报仇的故事。黄金丸的父亲中了狐狸的奸计,被老虎杀死。在经历重重困难后,黄金丸最终在猎犬的帮助下为父亲报了仇。这部作品一经出版,便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国家和地方的报刊、杂志纷纷刊登评论文章。当时的指导性杂志《国民之友》在《黄金丸》刚发售的时候就在书评栏中反复刊载评论。多数人称赞这部作品开了新风,但是也有评论说它只是关于复仇的老套故事。菅忠道在他的书中写到:
岩谷小波后来回忆说,这部作品在现在看来比较落后,但是在当时却是弥足珍贵的,是儿童文学的一块基石。[2](笔者译)
1.2岩谷小波与御伽噺
继《黄金丸》之后,岩谷小波又陆续发表了许多作品,他的这些作品被称为“御伽噺”(讲给孩子们的童话)。作为明治时期最大的儿童杂志《少年世界》的总编,岩谷小波身边聚集了很多弟子。“御伽噺”成为了他们当时的创作形式,并且贯穿了整个明治时代的儿童文学。
岩谷小波的“御伽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儿童文学的代表,是因为它们对明治时代的儿童的成长,以及大正时代之后国民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其作品不太偏西欧化,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写作风格有自己的特色。
岩谷小波曾说,谎言有两种。一是像事实一样的谎言,二是像谎言一样的谎言。前者是罪过,而后者却是天真和单纯。童话就是这样一个天真又充满爱的谎言。他认为童话不仅对儿童教育有辅助作用,更是一种精神教育。同时,童话并不是逗孩子们开心的工具,而是切合日本当时的时局以及社会需求的。
日本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在明治时期诞生,是因为具备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一是新的儿童观的产生,二是日本跨入了近代的社会阶段。新的儿童观就是承认儿童的人格,认为除学校教育以外,还应给儿童能够从中获得快乐的文学作品。日本跨入近代化后,普及义务教育,于是关于儿童教育的杂志丛书相继诞生。岩谷小波的御伽噺充分适应了国家对儿童教育的路线,广受欢迎,并为此后的大正儿童文学做了铺垫。
1.3冒险小说的流行
明治初年,翻译文学中冒险类小说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广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森田思轩翻译的《十五少年》与若松贱子翻译的《小公子》在当时被称为明治时期少年文学译本中的代表性作品。明治二十三年(1890),矢野龙溪创作了名为《浮城物语》的冒险小说。它并不属于少年文学,而是一本政治小说。主要反映出了日本帝国时期的“南进论”,不仅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更是对后来的少年冒险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治二十九年(1896),森田思轩翻译并出版了《十五少年》,它迎合了甲午战争后日本想要向海外扩张谋求发展的思想潮流,广受追捧。
对冒险小说的流行趋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岩谷小波的弟子押川春浪(1876-1914)。押川春浪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日俄战争即将打响之际,创作了《海底軍艦(海底军舰)》等一系列作品。因其采用了武侠小说的形式而著名,成为了日俄战争中代表性少年刊物。
《海底军舰》是押川春浪根據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描写了旅行家柳川龙太郎在结束了世界之旅后,于返回日本的途中,受朋友所托,携少年日出雄同返日本。然而在途径印度洋的时候遇到了海盗船的袭击,柳川和日出雄两人漂流到了一个孤岛上。这个孤岛是一个名叫樱木的海军大佐从一年半以前就开始建造的“秘密造船厂”。柳川加入了秘密造船厂的建造,和众人一起,克服重重难关,最终建成海底军舰,彻底消灭了海盗。
学者冈崎由美曾指出:
因其深受法国作家维恩(凡尔纳·儒勒Jules Verne)的影响,故在类型上更近似于科幻惊险小说,大都以现代的冒险家漫游各国,探索秘境为主要内容。[3]
其实,这部小说不仅在内容方面受到了凡尔纳作品的影响,极具冒险与挑战,尤为突出的是其思想层面上带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总之,冒险小说在这一时期十分流行。这种以满足刺激、惊悚等感官需求为主的冒险小说美化了帝国主义侵略思想以及种族歧视观念。可以说,这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儿童文学的一般创作形式。
1.4近代早期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特点
在明治初期的“文明开化”浪潮中被翻译出来的《通俗伊苏普物语》、《鲁敏逊全传》等面向成人的故事,像民间故事一样以口头讲述的形式走进了儿童的世界。明治24年,岩谷小波创作的《黄金丸》,成为刊登在《少年文学丛书》的第一个作品,并且敲响了日本儿童文学黎明的钟声。从此,少年文学开始成为真正的儿童读物。《少年文学》发刊的同年,《幼年文学丛书》也被计划发行,岩谷小波为“幼年文学”创造了“御伽噺”这个用语。“御伽噺”由此开始普及起来。
“御伽噺”这一创作形式的特点是重视“教育意义”和“娱乐性”,而忽略原著的“文学性”,省略了原著中的人物性格、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只保留了故事的旨趣,赋予故事简单朴素的风格。
虽然岩谷小波创作的是以健康的常识为主旋律的进步的文学形态,但保留了封建的影子,思想境界不够深远。而他的弟子押川春浪所引导的文学形态,一方面是将岩谷小波未完成的国民教化的任务不断推进,另一方面则是舍弃了岩谷小波的保守的儿童文学创作,尝试极具近代批判精神的创作形式,反映黑暗的现实社会。其创作特点是将青少年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国家主义结合起来,给青少年灌输海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思想。
2、近代中期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品
2.1《红鸟》杂志与童心文学
大正时期,市民情调和近代艺术的兴起对日本儿童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铃木三重吉(1882-1936)作为大文豪夏目漱石的得意门生,在众多名作家的帮助下,于大正七年(1918)创办并主编了《赤い鳥(红鸟)》杂志,并且由此发起了“红鸟运动”,激励了童心文学的创作。
《红鸟》创刊的主要目的是,在否定以往的、低级无味的作品的基础之上,提倡纯艺术的、有价值的、纯洁美妙的创作。[4]
应邀参加红鸟运动,为《红鸟》撰文写稿的名家不在少数。《红鸟》还掀起了童话、童谣的热潮,类似的童话杂志也相继创刊。总之,正如坪田让治所评价的那样,“那个时期,没有写过一篇童话的作家屈指可数”[5]
大正时期的“童话”推崇“童心主义”。童心主义不只是强调儿童心理的特殊性,而且是和思想以及文学的角度结合起来的。最早将童心作为文艺理念并付诸于文学创作实践的是小川未明。
小川未明主张童话不一定是仅仅面向儿童的,而是面向一切拥有童心的人的。秋田雨雀也曾说过童话是为“永远的孩子”创作的。大人为儿童展现的童话世界是大人对自身的生活的反省。但是,秋田雨雀同时也指出,即使童话是大人的理想世界,大人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人,要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大人只是在一旁帮助他而已。这是秋田雨雀的儿童观及教育观。
2.2 小川未明的童话创作
伴随童话流行的这股热潮,积极投入童话创作的名家大有人在,但是也有围绕着童话的创作而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作家,小川未明(1882-1961)便是其中一员。一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露出了它的弊端,各种因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问题使得劳动大众苦不堪言。小川未明作为日本社会主义同盟的发起人,出版了一系列对劳苦人民饱含同情的作品。
小川未明于大正十年(1921)创作的童话《赤いろうそくと人魚(红蜡烛与美人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充满幻想的作品其实反映了现实的儿童问题。故事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深海里的人鱼母亲听说人间是个温暖的地方,便把刚出生的女儿送给了一对卖蜡烛的老夫妇。两人把女儿抚养成了一个美丽的人鱼姑娘,但是因为人鱼姑娘能够画出畅销的画作,老夫妇便利欲熏心,对女儿的过度劳动不管不问,后来甚至把她当作物品卖掉了。这篇童话作品反映的社会问题有“弃子”“童工”以及“人身买卖”,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以及对不公的愤怒,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遗留的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弊端给儿童带来的伤害。
小川未明的童话是无产阶级儿童文学的先驱。将社会主义思想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出来是小川未明童话的一大亮点。
2.3近代中期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特点
为了把明治期的说书性质的御伽噺转变为文学性强的童话,提高儿童文学的质量,铃木三重吉在众多文坛名人的协助下创办了《红鸟》杂志并发起了“红鸟运动”。红鸟运动不仅止于“童话童谣运动”,还发展到涵盖音乐、儿童画、自由诗、自由画等方面的“综合性儿童文化运动”,这是“红鸟运动”最大的特色。
近代中期童话的特点是重视“童心主义”。“童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美、诗心、惊异、灵魂和永生构成的。描写对绝对事物的探究,通过幻想性童话是最合适的。”[6](笔者译)
岩谷小波所代表的御伽噺含有封建道德观念,宣传的是仁义忠孝,劝善惩恶的陈旧儒教思想,迎合了明治時期富国强兵的时代风潮。而大正期以《红鸟》为代表的童话则是基于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新思想,响应的是探索个人生存方式的时代风潮。与岩谷小波的“御伽噺”相比,小川未明的童话更具有近代文学思想性。明治到大正的儿童文学从“御伽噺”发展到了“童话”(这里的童话在当时泛指创作儿童文学),这是作家创作形式的流变,也是日本儿童文学的质变。
3、近代后期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品
3.1桢本楠郎与无产阶级儿童文学
如果把大正时期的儿童文学比喻成百花齐放的春天的话,那么大正末期至昭和前期这段时期便是儿童文学的寒冷冬天了。
昭和二年(1926),日本爆发金融危机,民生处于崩溃边缘。在这样的经济大萧条中,大正时期儿童文学的支柱性杂志基本都停刊了。虽然在1929年停刊的《红鸟》杂志于1931年重新复刊,但是再也回不到那个繁盛时期了。取代大正时期童心文学的是无产阶级儿童文学。
桢本楠郎作为无产阶级儿童文学的理论指导者,于1930年出版的《プロレタリア児童文学の諸問題(无产阶级儿童文学的诸问题)》和《プロレタリア童謡講話(无产阶级童谣讲话)》这两部评论集,成为了那个时期儿童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这两部评论集的主要内容是对大正时期童心主义儿童文学的超阶级性的批判。桢本楠郎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是最早而且是比较系统的理论,这一点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但是他的理论的政治性太强,并且偏急进主义倾向。
3.2坪田让治与生活童话
无产阶级儿童文学后来遭受了日本政府的疯狂镇压,当时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只好把“生活童话”[7]当做无产阶级儿童文学的伪装。“生活童话”主要描写劳动阶级的儿童的现实生活,其中成就卓著的要属坪田让治(1890~1982)。
昭和二年(1926),坪田让治的第一部小说集《正太の馬(正太的马)》出版,同年,他第一次在《红鸟》杂志上发表了作品《河童》,接着又发表了第二个作品《善太と汽車(善太与火车)》。且通过《お化けの世界(妖怪的世界)》(昭和十年发表)这部作品确定了他的文坛地位。并且,在此期间他投稿于《红鸟》杂志的“生活童话”推进了日本現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发展。
坪田让治于昭和十年(1935)在《红鸟》杂志上发表的小说《魔法》,是他的儿童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善太的男孩半开玩笑似的对弟弟三平说自己会施展魔法,正说着要把和尚变成蝴蝶时,刚好有一只蝴蝶飞了过来,幼小的三平便信了魔法的存在。第二天,善太对三平说“我会用魔法从学校回家”,三平便信以为真,在家满怀期待地等哥哥回来。当狗冲他跑来时,他大叫:“你就是哥哥变的吧,我认出你来了!”可是回到家的哥哥终于无法继续编造谎话了,而且看着弟弟被自己捉弄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弟弟三平终于明白哥哥说的不是真的,便和哥哥打闹起来。
这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极具真实感,坪田让治对文中儿童的心理、动作及表情的描写十分细腻。
正如朱自强在他的书中所评论的那样:坪田让治并不像小川未明、滨田广介等人那样,用象征的、诗的、童话式的方法描写儿童,而是用小说式的、现实性的手法来描写儿童,他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感的活生生的儿童形象。[8]
如上所述,昭和前期的儿童文学界付出了诸多努力,期间也诞生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及作品,但总体而言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原因主要是战争的影响以及政府的束缚。
3.3现实主义儿童小说
昭和二十年(194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处于寒冬期的日本儿童文学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逐渐出现了转机,日本儿童文学的创作形式也从“童话”向“小说”转变。究其原因,日本战败后受美国控制,甚至可以说是变成了美国的附属地,日本儿童也不再像战前那样受到保护。被美国驻扎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夺走生存区域的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再也无法用童话唤起他们美妙的幻想了。因此,描写现实的儿童小说开始成为了时代的潮流。
战后现实主义的里程碑是山中恒的《红毛小狗》[9]昭和二十八年至昭和三十一年(1953-1956),山中恒的小说《赤毛のポチ(红毛小狗)》连载于《小伙伴》杂志上。名叫和子的主人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有一天她意外得到了一只可爱的红毛小狗,却又被有钱人家的孩子馆田武抢走,并被他辱骂为“乡巴佬”。然而,和子在经历了种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慢慢成长了起来。
这部作品通过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及底层人民的穷苦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们的同情和鼓励。
作家唐戈云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山中恒的作品:在多角度展示日本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同时,作者也温热地关注着孩子们在压抑中、在成长过程中潜在的求知愿望和抗争意识、自由意识。[10]
3.4近代后期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特点
《红鸟》杂志由于昭和二年的金融危机而衰败,童心文学也被无产阶级儿童文学所取代。无产阶级儿童文学批判童心文学脱离了社会性,认为在创作儿童文学时应该考虑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虽然无产阶级儿童文学的特点是政治性太强,在现在看来没有很多值得鉴赏的,但是它不仅影响了儿童文学界,还影响了教育界。而生活童话作为无产阶级儿童文学的伪装,它的特点是偏现实主义,它也确实推动了现实主义童话的进步。
日本的儿童文学向小说转变的原因主要是战后儿童的问题已经无法用童话来应对。大多学者认为小说是从1954年山中恒创作的《红毛小狗》开始的。山中恒的作品成为战后小说的鼻祖不是因为他的写作方法,而是因为他活用连载的优点,把握变化中的社会形势并反应在作品中的创作态度。他的作品特点是通过把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融入作品反过来再去影响现实,这也对后来的很多作品产生了影响。
结语: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儿童文学的诞生以来,为构建和改良日本儿童文学,为儿童书写美妙篇章的近代作家,不仅仅是以上列举的几位,只是由于篇章关系举出了典型的代表。日本儿童文学以翻译外国著作为铺垫,以岩谷小波开创的“御伽噺”为开端,“御伽噺”又逐渐发展成为“童话”,“童话”后来又向“小说”转变。儿童文学作家们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潮流,成就了儿童文学创作形式的流变。分析日本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后,可以从侧面看出日本社会文化以及教育方面的特点,比如深受童心主义儿童观影响的教育观,即“主张让儿童躬行实践, 通过体验感知社会, 感受世界, 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10]
日本的儿童文学的创作基本都是反应社会需求的,比如岩谷小波的作品都是以仁义忠孝的教育为根本,目的是回应明治时期国家富国强兵、立身出世的时代要求。虽然传播的是劝善惩恶的古老儒教思想,但是实际上也适应了明治时期的社会需求。另外也有对社会的批判,比如小川未明的作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给儿童带来的伤害。但是儿童文學始终不变的目的是通过创作更好的作品,帮助儿童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正如前文说道,岩谷小波认为童话并不是逗孩子们开心的工具,而是切合日本当时的时局以及社会需求的。的确,儿童文学并不只有娱乐功能,它更多的是社会功能。通过切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儿童文学的创作形式产生流变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这一社会功能。
注释:
[1]日本児童文学学会編.日本児童文学概論[M].東京書籍,1976:87,88.
[2]菅忠道.日本の児童文学[M].東京:大月書店,1979:24.
[3]冈崎由美.“剑侠”与“侠客”——中日两国武侠小说比较[A].纵横武林——中国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台湾:学生书局,1998:2.
[4]王敏.日本儿童文学中的童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1986(03):101.
[5]菅忠道.日本の児童文学[M].東京:大月書店,1979:100,101.
[6]日本児童文学学会編.日本児童文学概論[M].東京書籍,1976:109.
[7]陈玲玲.中日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进程比较[J].北京社会科学,2001(02):51.
[8]朱自强.日本儿童文学导论[M].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148.
[9]朱自强.日本儿童文学导论[M].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190.
[10]唐戈云.神奇山中恒的鬼魅力量[J].中华读书报,2006(12):1.
[11]张婷婷.“从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形象看中日两国的儿童教育观”[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4):96.
参考文献:
[1]小川未明,『赤いろうそくと人魚』,岩崎書店,1982.
[2]押川春浪,『海底軍艦:海島冒険奇譚』,平凡社, 2015.
[3]坪田譲治,『魔法の庭:坪田譲治児童文学選』,株式会社香柏書房,1946.
[4]新美南吉,『新美南吉童話集』,偕成社, 1982.
[5]宮沢賢治,『銀河鉄道の夜』,講談社, 1982.
[6]山中恒,『赤毛のポチ』,理論社,1969.
[7]刘晓东,“日本大正时代童心主义史论”,《南京师大学报》,2018.3.
[8]莽永彬,“铃木三重吉与日本現代儿童文学”,《东北师大学报》,1981.1.
[9]周晓靓,“初探日本近代儿童文学中的国家主义基因——以萌芽期为中心”,《对外传播》,2017.11.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在以周作人、陈伯吹、蒋风和浦漫汀为代表的第一、二、三代学者,以及曹文轩、梅子涵、朱自强、吴其南、王泉根、方卫平等第四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已经形成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日前由黑龙江省伊春市委宣传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主办,伊春市文广新局协办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五代学者论坛上,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庄正华表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和市场越繁荣,就越需要儿童文学理论、评论的支持,并引导观念的变革和艺术的创新。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高校教师、儿童文学研究者、知名作家围绕各自不同的研究主题宣读了研究成果,并展开热烈而富有学术精神的研讨。
论坛以“新时代儿童文学的课题”为研讨主题,分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儿童文学:史论评论”“儿童文学:阅读教育推广”“儿童文学与伊春生态文化建设”“儿童文学与森林文化讲座”五个单元,旨在梳理当前中国儿童文学面临的诸多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和路径,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提供思想层面的滋养和理論的支撑与引导。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以《我的儿童文学观念史一个第四代学者的回忆》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儿童文学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性基础至少含有道义感、审美意义和悲悯情怀。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为了剧情的好看,或者说为了收视率,改编后的作品随意为古人、真人编排事迹。当然,我指的不是本身带有编造意味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如《康熙微服私访记》一类的“戏说”之作。而是具有某种历史严肃性的作品。
在这里,我以历史小说的改编为例予以说明。历史电视剧是今年荧屏上的热点,较多的作品都存在与历史人事的关系问题。如果忽略影视的制作和表演艺术,单看剧作的历史性与文学性,就有很大的缺陷与不足了。 三苏电影网
《汉武大帝》是近几年比较红火的一部历史剧,其主要事件和重要细节多取自相关史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历史的艺术展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电视剧。电视剧将观众带回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中期,领略两朝此起彼伏的政治风云和战争波涛,领略那些多近写实的历史画面和人物风貌,时而惊心骇目,时而会心莞尔,在切实的艺术感受中品味强盛帝国那段遥远的历史,思索形形色色人物形象留给后人的精神启迪。
但是由于电视剧的剧情和篇幅限制,该剧角色相对集中,有时为了节省人物或强化性格,将人事张冠李戴,横向移植。当然处理得当,也会收到多种效用。但是在《汉武大帝》中,将王志趁景帝厌恨栗姬之时“阴使人趣大臣”请“立栗姬为皇后”,结果自然是相反的,王氏从而为自己做皇后和儿子当太子扫清了道路。这种阴险手段是刘嫖想不出也做不出的。《汉武大帝》却将王志的阴谋转移给刘嫖,不仅毫无必要,而且有损人物特征,可谓是适得其反。[1]
一些影视作品在改编后,美化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或者事件,比如《茉莉花开》。《茉莉花开》改编自苏童的《妇女生活》,影片大致与原著内容保持一致,特别是三段式的结构。电影沿袭了小说章节式的表述方式,但是在感情基调上没有原著的残酷,特别是影片的结尾,导演没有作者的残忍,将结尾处理成一个相对光明的暗示,淡化了整体的悲剧色彩而且给人以新的希望。
影像弱化了文本的表象残忍,用唯美的视觉呈现置换文本的直白残忍,让观者在视觉享受中慢慢感受生活的残酷,命运的不可逆转。这种置换看似心慈手软的妥协,实则不露声色的暗杀,其残忍度没有丝毫的削减。
好的作品,受到读者或者观者的喜爱,因而经久流传。不管是原著,还是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只要有价值,都值得被推崇、被尊重。
就目前出现的影视作品来看,大多获得肯定的作品都是忠于原著的,比如《围城》、《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正是由于改编者对原著的忠实和严谨的再创作,导演才能将合适的剧本变成影像而获得成功。
而有些改编作品就惨遭批判,比如《剑侠雄心》(改编自大仲马《三个火枪手》)、《黄金罗盘》等。不仅是因为改编后的剧本失去了原著的神采,与导演的拍摄技法、画面构造也有关系。
美国电影研究家乔治•布鲁斯东说过:“一种艺术(电影),它的局限性来自活动的形象、广大的观众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另一种艺术(小说),它的局限性来自语言、人数有限的读者和个体的创作方式;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简单地说,小说拍成电影以后,将必然会变成一个和它所根据的小说完全不同的完整的艺术品。”[2]
的确如此,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作为两种全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有很大的不同,如同矛盾是对立统一,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同小说通过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故事情节发展,影视作品也有一些表现手法来制作艺术效果,包括镜头、声音、色调、光线等。小说是用文字来叙事的,而电影叙事语言更加丰富多样,画面、声音、镜头和情节的起承转接等等,更具画面感。电影必须把文字的东西变成画面的和语言的。但是,一切的改编,包括叙事语言的转变,都是为了表现主旨服务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我比较欣赏的张艺谋导演的众多影片中的一部了。影片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影片中最能引起观众视觉冲突的莫过于那一排排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灯”不单纯是影片中颇有造型感的视觉元素,确切来说它已经成了一种意象化的符号。
其次,小说用语言创造的世界既是现实人生世界曲折的反映,又是作家主观的艺术创造,两种世界既有同,又有异。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处于生活的自然状态,没有重心和主题;用语言创造的世界不然,它是有重心、有主题的,体现作家的思想意向,显示人生的思想意蕴。思想史作品的灵魂,也是小说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样,影视作品也有两个世界,同小说一样的是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是影视作品通过光、影、声创造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体现影视作品内涵的,是灵魂,是需要观众自己体会和领悟的。
再者,我们欣赏文字和影像是通过两种不一样的途径。对于文学作品,我们是阅读;对于影视作品,我们是观看。还可以看出,二者的传播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区分。他认为文学属于“冷媒介”,低清晰度,提供的信息量有限,需要观众的参与和投入;影视属于“热媒介”,要求参与的程度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话语的方式而存在的。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既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3]
视觉文化则不同,人们直接通过影像进入一个身临其境的超现实幻觉之中。不同于文字接受,还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影像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觉,具有形象的直观性。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观看电影、电视,而不是直接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当然,看一部电影只需要花费120分钟左右,看完一本小说不会少于三个小时,二者的时间差异也是人们选择的原因了。这与当前社会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是有密切联系的,人们更愿意去选择花费时间短效益高的电影,通过观看电影了解文学作品也算是一种趋势了。
电影不管是其容量、题材,还是心理刻画、外貌描写都只能流于表面,更多的受演员的表演功力限制,难以深刻,徒见其形而无其神。虽说视听语言最直观,最有表现力和吸引力,但其成本太高,所需凭借的外部因素最多,表达最不自由。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少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新潮童话异军突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素质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艺术表现手法的单一化、成人化,导致了对儿童素质的负面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20世纪末 ;儿童文学创作; 多元文化; 儿童素质 ; 创新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适用专业: 师范本科学前教育专业 开课时间: 一 年级 二 学期 开课单位: 教育学院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定人:
<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门文化基础课程,立足师范院校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实际,从课程设置出发,结合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的生长和认知特点,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鉴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高,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特色。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具有赏析儿童文学作品和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的基本理论、年龄特征、以及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以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
2、能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能很好地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备教师初步的职业素养
3、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引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鉴赏、学前儿童需求的作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歌创作、幼儿诗的创作、婴幼儿生活故事创作、幼儿图画创作、婴幼儿散文创作及幼儿戏剧的创作与改编。
2、教学难点:把握学前儿童文学教育的性质,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内化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通过观看录像、实践观摩法、演示操作法、设计指导法、调查实验法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课时分配
36 1.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1.1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了解
1 1.2 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掌握
2 1.3 学前儿童文学特点
1.4 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
2.儿歌
2.1 儿歌概说
2.2 儿歌鉴赏
2.3 儿歌创作
3.幼儿诗
3.1 幼儿诗概说
3.2 幼儿诗鉴赏
3.3 幼儿诗创作
4.婴幼儿童话
4.1童话概说
4.2 婴幼儿童话的鉴赏
4.3 婴幼儿童话的创作和改编
5.婴幼儿故事
5.1 婴幼儿故事概说
5.2 婴幼儿生活故事
5.3 婴幼儿故事鉴赏
5.4婴幼儿生活故事的创作
6.婴幼儿图画书
6.1 图画书概说
6.2图画书种类和特征
6.3 幼儿图画的创作和改编
7.婴幼儿散文
7.1婴幼儿散文概说
7.2 婴幼儿散文的鉴赏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理解
了解
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3
3541 1
7.3 婴幼儿散文的创作
掌握
1 8.幼儿戏剧
3
8.1幼儿戏剧概说
掌握
1 8.2 幼儿戏剧鉴赏
掌握
1 8.3 幼儿戏剧的创作和改编
掌握
1 9.调查、见习
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 4 6
五、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说明
1、 调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全班调查全市十几所幼儿园,重点了解儿童文学教材的选择、教师的学前儿童文学教育观念、儿童的文学发展状况等。
2、2-3次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观摩。
主要见习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讲述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等,要求学生评价某一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写见习报告。
六、考查范围与题型
(1)创作婴幼儿儿歌或幼儿诗
(2)改写或续写适合幼儿听赏的童话故事、故事
(3)学习创作故事、图画书、婴幼儿散文
(4)学习表演幼儿戏剧(课本剧)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李莹、肖育林主编:学前儿童文学
2006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2、参考资料:
(1)王泉根编著:《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2)黄云生著:《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生出版社,1996年版
(3)韦苇著:《世界童话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郑光中著《幼儿文学教程》,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5)浦满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陈子典主编:〈新编儿童文学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幼儿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6篇
摘 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当中的教育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当下更加关注小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育,儿童文学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和阅读素材,与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将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教育地位和作用分析展开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地位;作用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为儿童文学的主要受众阅读主体,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也要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借助儿童文学读物的积极作用下实现对学生语文阅读思维的有效锻炼。儿童读物当中的内容,不仅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阅读锻炼,而且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当中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帮助学生具备更好的阅读基础,从而在之后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可以支撑学生接受更加具有难度的阅读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间接地为学生的写作准备充足的素材,实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教育地位
1.必要的課程资源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就体现在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的必要课程资源,因为儿童文学当中所选择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相当易于接受的,而且,通过儿童文学所传达出来的教育思想,小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能够发挥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当中,儿童文学是其中必要的一个课程资源,儿童文学还能帮助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下实现高效课堂的真正构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儿童读物的重要地位,在认清这一地位之后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课堂在新型教学环境当中的优化升级。
2.重要的阅读读物
儿童文学同样是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重要阅读读物,首先,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传授,而且还会关乎其他儿童读物的拓展,所以,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重要阅读读物,也必须发挥相应的教育作用来拓展延伸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堂,让学生在阅读读物的帮助之下,具备更加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在之后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在课外文学读物当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解答自身在语文课程学习当中的困难。其次,小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读物,还能够强化自身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来配合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语文教师积极构建高效课堂。
二、作用分析
1.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地位就体现在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将儿童文学应用在教学课堂当中,可以给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带来积极作用,优化打造语文教学课堂。因为儿童文学当中所涉及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成分,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看到儿童文学的这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积极创造良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一场景来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来构思在海底世界当中会有什么样的东西和情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互相科普科学知识。
2.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儿童读物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因为儿童文学,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呈现方式方面,都能够带来十分奇趣的阅读体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他们更乐意从这类读物当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当中的优势来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激情,投入语文学习的课堂当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实践中要提高儿童的文学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堂当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的课外内容拓展,调动学生对这本经典名著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为学生构建更加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对儿童文学提高兴趣,积极发挥儿童文学的优势,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曾珺珺.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好家长,2016(8):214.
[2]张品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2015(45):63.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