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东方西方诗歌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东方西方诗歌范文第1篇

一、西方现代艺术相关内容概述

就西方现代艺术而言, 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 大多数将其赋予怪诞、荒唐以及神秘的特点;表明西方现代艺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 甚至毫无关联。与此同时, 在国人的印象当中, 认为艺术作品难以真实地描绘, 往往凸显出夸张, 并且对西方艺术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实质上, 西方现代艺术是由各类不同类型的视觉风险组合构成的, 将科学与理性作为基础, 为西方数百年来的主要思想文化。西方现代艺术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可为现代主义与现代派的统筹, 在创作过程中, 尤其是绘画创作体现出来的印象派主义、后印象派主义以及表现派主义非常突出, 流派的不同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 有些是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有些传达了对现实的批判, 有些则表达了对压抑生活的一种宣泄。虽然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各样, 表达方式各样, 但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也追求构图、追求气氛以及追求审美, 只是不同的创作者的侧重点不同, 进一步便造就了主次的差异和审美的差异[2]。此外, 从东方审美来看, 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也存在微妙的联系。

二、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分析

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形成一个整体, 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性进行研究, 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下面便重点对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进行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1、西方艺术家受东方审美的影响

实质上, 基于西方现代艺术审美观念, 和东方艺术, 尤其是荷东方传统艺术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例如:卡萨特和德加等西方印象派画家, 在感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唯美以及中国陶瓷工艺的精妙的条件下,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 无论是绘画创作形式, 还是绘画色彩, 均能够将东方的审美观呈现出来。在提到印象派的基础上, 就不得不提到后印象派, 首先印象派侧重客观表达, 而后印象派侧重主观表达, 具有代表性的后印象派西方画家有梵高、塞尚等, 这些西方著名的画家均对东方的审美观念非常推崇。比如, 在单纯的色彩方面非常追求, 同时从画风来看富有装饰性, 在线条上能够体现出明显的张力[3]。而对于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来说, 则非常注重绘画创作过程中画面的装饰感, 其画作汲取了东方审美的精华, 在色彩上非常简洁, 在线条上存在粗狂的特点, 并且画面对比度强烈, 这符合东方审美的习惯。总之, 虽然西方艺术家可能对东方传统艺术不是特别地了解, 对东方审美习惯也不是能够完全掌握, 但是, 从艺术层面而言, 艺术创作是有共通性的, 加工东方审美观念融入到西方艺术创作过程中, 能够打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壁垒, 使西方艺术文化和东方艺术文化相互渗透, 共同发展。

2、西方艺术与东方审美的互相渗透

从中国传统绘画视角来看, 所追求绘画作品的是形神兼具, 对变形和概括非常讲究。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画虾十年才得其神, 其中体现的便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追求、不断突破的过程;齐白石先生“得其神”后, 在创作虾过程中, 主次分明, 同时兼具变形与抽象的表达, 使绘画出来的虾神形兼具, 体现出完美、逼真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 完美、逼真真实东方审美的习惯, 而对于西方现代艺术来说, 则如期所述表现的较为夸张, 抽象手法过重, 则和东方审美习惯存在差异。但是, 西方艺术家们也会注重绘画创作的概括以及变形, 比如西方著名画家与雕塑家毕加索在创作牛过程中, 也注重整体的概括与变形, 在不断概括与变形过程中, 使创作出来的牛既不失抽象, 又不失逼真, 这样既达到了西方艺术创作手法的合理应用, 又兼具了东方审美习惯, 使得作品的深度更加广。不少研究学者用抽象减法将毕加索绘画出来的牛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来, 这样能够很清晰地了解毕加索绘画牛的整个过程。总之, 当西方艺术与东方审美互相渗透的基础上, 能够使西方艺术作品符合东方审美习惯。

三、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 认识到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式各样, 在西方艺术绘画创作过程中, 部分作品注重印象派主义思想的表达, 部分作品则注重后印象派主义思想或表现主义思想的表达, 但不论何种思想的表达, 都富有西方艺术创作的特征。而从东方审美角度, 西方的一些画家也注重从东方审美角度进行绘画创作, 使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 既兼具抽象表达, 又注重真实表达, 两者合二为一, 打破了东西方闭锁的壁垒, 使绘画创作这门艺术的宽度与深度更加广。总而言之, 西方现代艺术与东方审美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对于绘画创作者来说, 便需注重两者的有机渗透, 这样才能够使绘画作品的深度更加广, 从而使作品的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从我国的绘画教学来看, 除了保留我国本土特色以外, 也渗透了西方的教学体系。以设计教学为例, 在教学方法上便参考了德国包壕斯设计学院的相关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 在参考西方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不懂忽视中华传统教育, 需将西方教学方法和中华传统教育合二为一, 促进教学的发展。从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来看, 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本课题在对西方现代艺术相关内容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进行分析, 希望以此为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的有机融合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东方审美习惯,有机融合,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邵志华.东方艺术精神与西方绘画的现代嬗变[J].江西社会科学, 2014, 10:85-89.

[2] 薛婧.论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J].大众文艺, 2012, 24:121.

东方西方诗歌范文第2篇

你是否下一秒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

花的折翼枯叶蝶

永远也不会凋谢

心的希冀

永远也不会破灭

每当初生的朝阳从天边升起

我总站在窗口眺望

夜的黑已经过去

新的光明已经来临

何必在乎过去的点点滴滴

我只要幸福的现在

和你在一起的将来

每当初生的朝阳从天边升起

我总站在窗口眺望

夜的黑请不要害怕

你还有我陪在身边

我是你的眼

牵着你的小手

踏向光明

每当初生的朝阳从天边升起

我总站在窗口眺望

你的身影就在前方

我们的日子即将来临

天边雨下

一抹斜阳

爱的世界就在前方

每当初生的朝阳从天边升起

我总站在窗口眺望

晨初的雨滴

淅淅沥沥

落向何方

前生前世

此生此世

来生来世

东方西方诗歌范文第3篇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发展。“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趋向于禁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用性的诗叫作泛诗。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阴)诗阴 (阳) 诗泛诗。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杨柳青丝”、“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3不同之处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 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 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 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 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 一口气读下来, 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 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 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4相异之处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的方式。当它运用于文学, 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 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舟月对驿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感情, 但前面的景物为后面感情的连贯做好了铺垫,渲染了气氛,使诗人的感情的流露在诗歌有一气呵成,不会产生唐突之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些作品比比皆是,而反观西方诗歌则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

5结语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和费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条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原则,认为科学史上的各个链条之间不可通约,即几乎不存在约数。这个原则用于现代人类文化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对的是不同的世界,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经验,提出和解决的又是不同的问题。文化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清楚认识问题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为了推倒一方、否定一方。交流中还存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地位的问题。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 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东西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民族内部时, 不可能完全不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自身发展吸收的结果。而这种变异的结果是两者的结合,最后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文化融合是不以消灭一方文化为代价的。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东方西方诗歌范文第4篇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黑色电影人物形象研究

学院:税务学院 专业班级:财政学 1579 姓名:杜勐 学号:0103157927 指导教师:胡泊

2016年6月22日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摘要:论文简单的介绍了黑色电影的特点,定义。主要分析了几个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主要说明了电影调子阴郁、情绪悲观、表现愤世嫉俗和人性危机。

关键词:调子阴郁、情绪悲观、愤世嫉俗、人性危机

黑色电影简介:黑色电影是电影界用语,多指好莱坞侦探片,特别是强调善恶划分不明确的道德观与来自于性的动机的题材。黑色主要用来描述该类风格晦暗、悲观且愤世嫉俗的此类型电影,这类电影通常将背景放在犯罪舞弊丛生的底层社会,充斥着被过去羁绊,对未来欠缺安全感正邪角色的无法自拔。

黑色电影特点:

1.黑夜的场面特别多,无论是内景或外景,总给人以阴森可怖、前途莫测。有危机感;

2.采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以古怪的深影和阴沉的影调来造成一个梦魇世界的幻觉;

3.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双重人格、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失望孤独、最后在死亡中找到归宿的叛逆人物;

4.惯常采用倒叙法或第一人称叙述法作为描写心理的手段。因此,黑色影片可以说是美国的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

黑色电影定义:最早经典黑色电影的五点定义包括梦幻般的,奇怪的,性欲的,爱恨或善恶交织发生予盾的,以及残酷的,但是这种定义又被认为太简化了,不能定义黑色电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阴影、尤其是经由百叶窗或是缓慢的电扇投射所造成的阴影、下雨、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私家侦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丽又危险)女主角、烟雾弥漫、摄影机的位置较低,男主角的独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电影的特征,这些手法产生一种虚无、悲观、与颓废的气氛。

黑色电影中有许多电影类型,如黑帮电影,警察电影,社会问题电影等,并且运用许多传统与非传统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影评人认为黑色电影本身是一种电影类型,也有许多人认为根本没这回事。黑色电影常常是发生在都市里的,但是有时黑色电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发生在西部一样。同样的,传统上黑色电影以私家侦探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丽又危险)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电影并没有这两个角色,所以黑色电影又不像黑道电影那样可以用角色来定义。

黑色电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灵异事件的恐怖片、时光飞进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义。 黑色电影比较像是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电影类型 的脱线喜剧,其定义只是一种概括的特质,但有一些组成的要素。这类型的电影中一定可以发现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会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

但是比起脱线喜剧,黑色电影有更广泛的题材与内容,因而更难定义。有一些电影学者,比如汤马仕‧夏兹(Thomas Schatz),将黑色电影看作是一种风格,而不当作是一种类型。另一位黑色电影主题著作最多的亚连‧施尔佛(Alain Silver)虽然认为黑色电影像一般电影类型一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与主题密码,但他仍将黑色电影当作一种循环与现象。其他的影评家把黑色电影当作"情绪","运动"或"序列",或将某一些电影归入一个"时期",至今尚无共同的定论。

黑色电影人物分析:就拿马丁斯科塞斯拍摄于1976年的《出租汽车司机》为例,片中的主人公特维斯就是这种孤独者的典型。1976年,对美国来说绝对算是个混乱的时代.青年士兵从越南返乡,加入到那个时代的洪流当中,激烈,叛逆,敏感,这帮崇尚自由,公路文化,暴力,性开放的青年人笃信着坚定一种理想就是放弃一切理想的嬉皮信条。特维斯就是这样一个从越南归国的退伍士兵,他带着满身的肌肉和脆弱的神经,整夜整夜在纽约的黑暗中失眠,于是他干起了开晚班出租车的工作。影片的最开始特维斯绝对算是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期望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渴望真挚的爱情,然而他的这种善良却与当时社会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喧嚣而浮躁的大背景相违背,同时爱情生活的失意也使他的理想彻底破灭,无奈最终走向了刺杀政客,以暴制暴的犯罪道路。特维斯绝对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形象,一方面他心存正义之心,但是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周遭的环境却使他的这种正义理念难以真正地实现,他是孤独的小人物,无论是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同行圈子中的小环境都很难找到容身之所。片中的政客和特维斯的女友象征了这个社会的管理阶层,他们起初代表了特维斯理想归宿,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现实证明像特维斯这样的蓝领阶层是不可能融入他们的阵营的,他们虚伪而做作,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社会迂腐而黑暗的现实。于是特维斯成为被社会遗弃的对象,成为彻底的孤独者。电影的结尾颇具黑色幽默,特维斯刺杀政客失败,转而杀死了几个从事色情非法交易的犯罪分子,拯救了一名年轻妇女而成为社会的英雄。然而这只是一个看似光明的结尾,因为此时的特维斯由于已经拿起了暴力的武器,捍卫了自己的信仰,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也会更加坚持这种以暴制暴的单纯理念,游走于社会的边缘,成为一枚影响社会和谐的定时炸弹。 罗曼波兰斯基的经典影片《唐人街》中的私家侦探杰克吉蒂斯(杰克尼克尔森饰)也是这一孤独者形象的典型代表,影片的初始,观众对他的第一印象普遍停留在一个衣冠楚楚又有些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层面。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我们发现他的内心却是一个嫉恶如仇,注重细节,执着而又冷静的执法者。但他的职业私家侦探,又限制了他作为执法者而存在的合法化。多数时间,他只是一个在暗地里收集线索,为雇主卖命,甚至不惜采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的边缘人。在接受拉莫雷太太的委托前,杰克可以说是一直在压抑着内心正义感而做一些有悖自身道德的金钱交易。随着调查的深入,杰克发现他所面对的不单单只是一件简单的外遇兼谋杀案件,而是涉及政治和金钱的一桩罪恶交易,杰克深知拉莫雷太太会被卷入这一阴谋而惨遭牺牲,于是采取了大量的合法及非法手段予以揭发和惩治。然而在强大的政治势力面前,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面对着拉莫雷太太在他面前被杀害的残酷现实,杰克只能选择妥协和沉默。杰克的侦探生涯是悲剧的,他唯一一次维护正义与道德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这一结果必定会导致他愈加的边缘和孤独。

在很多新黑色电影中,出现了崇尚绝对自由化一类人物,他们将自由主义无限放大,蔑视一切制度和准则,一定程度上讲,他们只活在自己世界之中,仅仅追求欲望的宣泄与满足,而宣泄的方式大多采用暴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力的渠道,虽然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过度的施暴,无视人类的社会属性,使这种信奉绝对自由主义的人物出现了动物性压过社会性的趋势。一个典型人物就是《低俗小说》中的拳击手布奇(布鲁斯威利斯饰)作为一个已故越战老兵的后裔,布奇具备了父亲的勇猛与坚强,选择拳击作为职业印证了他对暴力的渴望与向往。地下拳击手本身就是一个非法的职业,他们受雇于形形色色的黑帮人士,后者才是实际上操作拳赛结果幕后集团。同理,布奇也同样受雇于黑帮,但天性的自由使他很快冲破了这一职业限制。在一次拳赛中,杰克打破了幕后集团计划好的比赛进程,使雇主的利益遭到严重损失,而在躲避黑帮的过程中杰克同样采取了大量的暴力方式逃过了追杀,最终走上了自由的康庄大道。杰克这一人物依靠暴力手段而生存(拳击),同时也依靠暴力手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自由的向往,这种自由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社会与法制的限制,成为新黑色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同类型的人物还有奥利弗斯通拍摄于的1994年《天上杀人狂》中的米基(伍迪哈里森饰),他通过杀戮释放心中的压抑,通过暴力颠覆监狱这样的国家机器。而更为讽刺的是在片中米基竟然成为举国上下青年群体的偶像,在电影结尾竟然为所有的暴力行为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声。导演不仅表现内容上作出了悖逆传统的大胆行为,在整部影片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体现出导演不同寻常的思想和功力。这种挑战传统的影片风格张扬着后现代主义的激情,成为新黑色电影中的奇葩,而米基也成为一个暴力代言人的典型。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参考文献:浅析美国新黑色电影的人物形象

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奠定了表现主义电影的基本视觉风格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第160页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第171页

雷蒙德.钱德勒:转引自《黑色电影札记》 保罗.施拉德 《世界电影》1988年1期 第72页

保罗.施拉德:黑色电影札记 《世界电影》1988年1期 第69页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第270页

爱.巴斯科姆:有关作者身份的一些概念 《世界电影》1987年第6期 第49页

奥森.威尔斯:转引自《奥森.威尔斯论评》安德烈.巴赞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第57页

东方西方诗歌范文

东方西方诗歌范文第1篇一、西方现代艺术相关内容概述就西方现代艺术而言, 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 大多数将其赋予怪诞、荒唐以及神秘的特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