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5课火烧云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71

第5课火烧云范文第1篇

执教:夏琼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制作纸魔方的基本方法,能制作完成一件纸魔方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纸魔方作品图片了解平面的纸经过折、卷、粘贴等方式可构成立体形状,从而制作一件趣味横生的纸魔方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并养成精心制作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制作纸魔方的基本方法。 难点:制作完成一件纸魔方作品。 教学准备:

课件、作品模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一件纸拉花作品。展示平面的纸张后,向上拉起。引起学生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欣赏作品、师生共赏

请同学们一边欣赏这些纸魔方作品,一边思考它们都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制作而成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折是最基本的方法,还可以进行剪、卷、插、粘等不同的手法,都可以让平面的纸张呈现出立体的效果。

三、出示作品、学生分析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件纸魔方作品。老师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派两位代表上来分析一下这两件作品运用了哪些制作手法?

四、教师示范、重点分析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纸魔方制作手法的中的剪、卷、粘。教师示范制作纸魔方的几种基本型。学生尝试制作基本型。师生共同欣赏纸魔方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注意黏结纸模型时,要考虑大小、长短、方向的节奏变化,重心的稳定是成败的关键。

五、学生制作、分组完成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件纸魔方作品。要求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先想好创作思路再进行创作,小组合理分工。作品完成后展示并派代表讲解创作思路。

六、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纸魔方

第5课火烧云范文第2篇

1.知识: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能力: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学法指导:让学生走进历史,讨论探究 自主合作。

四、学习过程:

1、自学:时间: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形式:阶段:含义:

对象:

公私合营时间:

特点:

1956年:三大改造的结果实质:

意义:

不足:

2、交流展示:

①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

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怎样的?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又是怎样改造的?

④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什么?实质是怎样的?

3、拓展提升: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②如何评价三大改造?

4、小结:学习了这节课,有何感受?

5、堂堂清: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一项是( )。 A.农业改造B.手工业改造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镇压反革命 2.A.下列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村生产合作社) 。

B.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C.到1957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D.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二、问答题

第5课火烧云范文第3篇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知道商周时期青铜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2.知道甲骨文的含义、造字方法、特点、地位及影响。

3.认识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灿烂的奴隶制文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

重点难点精归纳

1.青铜铸造业与青铜文明的区别

(1)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历史学家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人们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文明,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3)青铜文明泛指我国整个奴隶社会的生产发展状况,即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和繁荣,并不仅仅是指青铜铸造业。只不过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成就辉煌,最具代表性。

考点:

考点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铜器最早出现于我国商朝后期

B.商朝以后,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C.青铜礼器的数量反映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D.后母戊鼎采用“泥范铸造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解析】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就出现了铜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可以为证。因此,A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二

甲骨文记事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在270个候选项中,汉语(汉字)排名第一。已知的与汉字一脉相承的最早的文字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钟鼎文

D.铭文

【解析】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下列属于象形字的是

(

) A.日

B.从 C.上

D.河

【解析】象形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会意字,是把两个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C项是指事字,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D项是形声字,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

【答案】A

图文识读

四羊方尊

图注:上图是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的四羊方尊。其四角附着四只向外半伸的羊,露出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装饰着蟠龙纹。

后母戊鼎

图注:上图呈现的是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后母戊鼎。鼎重832.84千克,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

甲骨文

第5课火烧云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

袅袅( ) 陆厥( ) 橘( )徕( ) 柳恽( ) 沈佺( )期 寒砧( ) 庾( )信 涔( )阳 万应锭( ) 门栓( ) 窸( )窣( ) 冉冉( )

三、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 2

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 ︳ ︳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 ︳ 树叶 绵密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 3

意义)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 4

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 5

“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 6

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 7

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 结束语: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它的无限“暗示”,从而领略它的无限精妙。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 8

第5课火烧云范文第5篇

I live in a village which is surrounded by hills. woods, 树林 forest, 森林 ② It is a famous beauty spot. beauty spot, 风景点

tourist attraction, 游览胜地

eg, I have been old that Qingdao is a good tourist attraction. ③ On Sundays, hundreds of people come from the city to see our town and to walk through the woods. through, prep介词,这是试题中肯定会出现的考点,作为介词其释义很多 1, 表示位置,在之中,在各处 The earth moves through space. 2, 表示时间,在期间 Tom bore up bravely through his father `s illness 3, 表示方向,从的一端到另一端 He went through the forest next day. 4, 表示状态,经历,度过 He had decided to prolong his visit through the weekend. 5, 表示方式,凭借,用 I learnt of the position through a newspaper advertisement. 6, 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It was through him that I missed my train. 7, 表示让步,尽管,顶着 The politician struggled to speak through the shouts of the crowd. Through,

adv. 副词 Can I get through by this road?

adj.形容词 through traffic ④ Visitors have been asked o keep the woods clean and tidy Have been asked 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⑤ Litter baskets have been placed under the trees, but people still throw their rubbish everywhere. have been placed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的基本构成是be+过去分词,体现在现在完成时中,根据人称的不同be变化成has/have been+过去分词 再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句:

Anyone who leaves litter in these woods will be prosecuted. will be prosecuted 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在一般将来时中,be要变化成will be+过去分词 Eg. The rooms haven ’t been cleaned yet. They will be clean soon. I have never been asked to do things I don ’t like. You will be asked to show your passport at the customs office ⑥ Last Wednesday, I went for a walk in the woods. go for a walk=take a walk eg. I ’ll go out and take a walk in the park

=I ’ll go out for a walk in the park. ⑦ What I saw made me very sad. make sb. + adj

让人感觉样

make him happy

make her satisfied ⑧ I counted seven old cars and three old refrigerators. refrigerator=fridge ⑨ The litter baskets were empty and the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pieces of paper, cigarette ends, old tyres, empty bottles and rusty tins. litter

n.

本文中的意思是,废弃物、垃圾 eg, The street was full of litter.

n. 杂乱,凌乱

eg, Her room was in such a litter that she was ashamed to ask me in.

v. 使杂乱,乱丢杂物 eg, Don ’t litter! be covered with eg, The furniture is covered with dust. The road is covered with snow. rusty adj. 生锈的

eg, The knife got rusty. 引申义,荒疏的

My English is getting rusty. ⑩ Among the rubbish, I found a sign which said, Anyone who leaves litter in these woods will be prosecuted!’

said 需要表示写着时,英语里不用write eg, The book doesn’t say where he was born. The clock says three o’clock. prosecute

v.

检举

告发某人

第5课火烧云范文第6篇

《火烧云》

韩营集佳希望小学

谷永文

2015年8月2日

《火烧云》微课教案

韩营集佳希望小学

谷永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 重点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大家首先来观察一组美丽的图片。(课件展示) 2.这些照片都是描绘火烧云的美丽景色。(出示题目)

二、明确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自读思考: 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绘了美丽的火烧云? 2.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三、精读解疑

1、课文从两方面来描绘火烧云的:一是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二是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2、分析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课件出示)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

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A分析:作者在描绘火烧云时,用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来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多。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明火烧云的变化快。

B拓展训练:

文中写道天空中“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可见火烧云的颜色之多。请同学们模仿下面这些词语说一说,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半()半()

半()半()

半()半()

半()半()

3、分析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A分析:火烧云不仅颜色变化多端,而且形状千姿百态,“像马、像狗、像大狮子”

在写每个形状时,又姿态不一,活灵活现。例如写马时“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课件出示)

在写火烧云像大狗时是这样描绘的“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

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 (课件出示)把大狗和小狗的奔跑描绘的淋漓尽致。 在写火烧云像大狮子时是这样描绘的“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课件出示)把狮子的动作和神态逼真的描绘出来。

B:拓展训练:

除此之外“一时恍恍惚惚,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课件出示)也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那么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形态变化?你来写一写吧。

四、拓展

怎样写好自然现象?

五、作业布置

第5课火烧云范文

第5课火烧云范文第1篇执教:夏琼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制作纸魔方的基本方法,能制作完成一件纸魔方作品。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纸...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