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生命的态度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71

对生命的态度范文第1篇

报道认为,美国军方面临的挑战是找到一种战术,既能遏制中国这些小规模的行动,但又不将某些特定的争端变成一场范围更大的军事冲突。每年有价值5.3万亿美元的货物通过航运穿越南海。

美国一位高级军官说:“我们(在南中国海)遏制中国的努力明显没有奏效。”

报道称,3月份,美国这一新兴战略中的一个方面暴露无遗,当时美国向仁爱礁派遣了巡逻机。那里的中国船只当时正试图阻止菲律宾向其1999年故意搁浅在两国都声称拥有“主权”的海域的一艘船只上的海军陆战队员提供基本补给。美国飞机飞得很低以确保中国人能够看到他们。

熟悉这一行动的前五角大楼官员说:“这是一种新态势。信息就是我们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你们的行动将会产生后果,而且我们有能力和意愿,我们在这儿。’”

在这一地区更广泛地使用巡逻机的同时,美国也表现出更愿意公布中国的海上活动的照片和录像。美国一些官员认为,如果中方知道其船只骚扰越南或者菲律宾渔民的照片要被公开,中方可能会犹豫一下。

总部设在夏威夷的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被要求协调建立一种海上情报的地区体系,这将使得西太平洋地区的各国政府获得有关该地区船只位置的详细信息。有几个国家的政府说,中国船只的意外现身曾让他们毫无防备。

报道称,美国一直向该地区的菲律宾、日本和其他国家提供改善后的雷达设备和其他监视设备,现在正设法将这种信息发展成一个可以分享情报的范围更广泛的地区网络。

对生命的态度范文第2篇

《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我读完后感悟颇深,它不仅使我明白了工作的真正意义,摆正了工作心态,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念。这本书首先加深了我对“为谁工作、怎样工作”的认识。我记着书中有一段话:“你不是在为老板打工,而是在为你自己工作。因为工作不仅仅是让你获得薪水,更重要的是,它还教给你经验、知识,通过工作,你能够提升你自己,从而变得更有价值。”的确,我们不仅仅是在为单位工作,更是在为自己工作,“上班拿公家的工资,长的是自己的本事”。我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念,才能发挥出工作热情,才能认真地对待工作,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尽情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进而体现自身价值、实现奋斗目标。这本书告诉我们,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念之后,我们还要做一名爱岗敬业的员工,我们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把自己的岗位和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书中对如何做到敬业也进行了详细描述: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要有责任感;要主动工作;要忠诚于公司;决不拖延;没有任何借口;要争第一;要勇于接受挑战。一名企业员工如果能按上述标准努力工作,就意味着他做到爱岗敬业了。

在《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里,还告诉我们企业的员工要树立团队意识和集体的观念。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帮助,没有团队的成功就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员工紧密配合、团结协作,企业才能形成

强大的创造力,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中,主动搞好协调配合,形成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并领略工作带来的快乐,也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这本书还指出了“要把工作做到位”的理念。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实际工作中,真正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不少人不满足于现状,认为以自己的才能可以干更大的事业,于是产生了抱怨情绪,这种情绪累积的后果就是,最后连简单的小事也做不好。我们的企业需要将每件小事都做到位、有强烈责任感的员工,因为只有对自己工作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的员工,才真正值得信赖。作为企业的员工,就应该踏踏实实把每件小事做好,只有将小事做好了,才能取得个人的成功。

我们身为企业的员工,要学会珍惜工作机会,书中用大篇幅说明了“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和“要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这两个问题。“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态度”和“一种感恩的心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两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们必须加倍珍惜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和岗位,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对待工作,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事,这样在工作中就会找到和发现工作的乐趣,同时发现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对生命的态度范文第3篇

在写作教学中, 反馈是“读者向作者的输入, 它的功能是向作者提供修改作文的信息” (Keh, 1990:294) , 目的是帮助作者准确表达思想, 达到交际目的。

关于反馈这一话题, 国外的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既有对L1环境中教师反馈的研究, 也有对E S L或E F L环境下教师反馈的研究 (Leki, 1990;Cohen&Cavalcanti, 1990;Leki, 1991;Enginarlar, 1993;Ferris&Hedgcock, 1998;Lee, 2004等) 。他们有的探讨教师反馈的有效性, 有的探究教师反馈应该针对作文的形式还是内容 (Truscott, 1996等) , 有的则重在研究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态度及反应。Cohen&Cavalcanti认为, 写作反馈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反馈与学生的需求不一致, 因此教师了解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反应和态度尤为重要。因此, 本文将对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态度和反应进行整理, 明确研究现状, 探讨影响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态度的因素及对二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 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期望

Leki (1991) 和Schultz (1996) 对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期望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 学习者希望老师能够指出并对作文中的所有错误, 尤其是语法错误, 进行标识, 然后由他们自己进行改正, 他们非常重视教师的纠错性反馈 (corrective feedback) , 认为这类反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Lee (2004) 的研究发现, 学生非常重视教师反馈。83%的学生表示他们期望老师对他们作文中的错误进行标记, 76%的学生期望老师能够对他们作文中出现的错误直接予以纠正。对于错误标记 (coded feedback) 的使用, 91%的学生表示老师在他们作文中使用了错误标记, 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在理解和处理错误标记时有困难。尽管有困难, 他们中仍有76%期望老师在评改他们作文时使用错误标记。

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期望也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C o h e n和C a v a l c a n t i (1990) 、Hedgcock和Lefkowitz (1994, 1996) 的研究表明, 不同的学习者对反馈类型的期望和偏好有所不同, 对教师反馈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Cohen和Cavalcanti (1990) 探讨了教师所给的反馈与学生对教师反馈态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及对每组中3名学生的有声思维发现, 教师给出的反馈和学生期望得到的教师反馈不相吻合, 教师给出的反馈往往不是学生想要的。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反馈是根据教师自己的观点集中在了作文的某些要素, 因而所给的反馈不够清晰明了, 不够准确全面。

为了探究ESL和FL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反应有何不同, Hedgcock和Lefkowitz (1994, 1996) 对ESL和FL学习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研究考虑到了语言学习环境的因素。结果表明, 尽管两组学生都对教师反馈持肯定的态度, 而且他们都希望老师能详细地评改他们作文中的词汇和语法错误, 但是又有着明显的不同:ESL学习者更期望老师对他们作文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观点给出反馈, 他们认为, 针对语篇的教师反馈比单纯的语法纠错更能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而FL学习者将写作看作是展示他们语法知识的机会, 期望老师能够更多地给予语言形式上的反馈, 认为语言形式方面的反馈对他们更有用。

2 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反应和态度

学习者对教师写作反馈的态度主要是指学习者在接受了教师书面反馈之后, 是否阅读反馈, 在修改时是否会运用反馈, 运用的策略是什么。在早期的研究中, 尽管老师批阅作文非常仔细, 在语言上做了很多修改, 但是学习者对这些修改并不重视, 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 学习者非常重视教师反馈。

Leki (1990) 回顾了L1环境下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态度进行了, 发现, L1学生既不关注教师书面反馈, 也不理解教师书面反馈, 并对教师试图控制他们思想的行为有敌对情绪。后来, Leki (1991) 研究了100名ESL学生对错误纠正的偏好。结果表明, 学生期望老师能够改正他们作文中的所有错误, 大多数学生不满意老师只对他们作文内容和组织结构进行反馈。学生对教师反馈有这样的反应可能是因为学生急于完善自己的英语, 而且她还发现, 学生对教师反馈的关注程度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师反馈的侧重点有关。

Enginarlar (1993) 研究了EFL学习者对在英语作文课上采取的反馈方式的态度。采取的反馈方式包括对语言形式的错误标记、对作文的连贯性以及对思想内容和组织结构的反馈。研究发现, 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反馈是有用的, 他们把对语言错误方面的教师书面反馈认为是有效的反馈, 认为这类反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Ferris (1995) 研究了155名ESL大学生对教师反馈侧重点的看法。研究发现, 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最注重语法方面的教师反馈, 其次是组织结构、内容和词汇。尽管5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理解教师反馈时没有任何困难, 但是由于教师书写的不规范、使用语法术语和符号以及模糊的评语, 有些学生在理解教师反馈时有困难。

3 影响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态度的因素

完全解决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 是一项巨大而漫长的工程, 但是逐步优化其人际关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组织参加集体活动

Cohen和Cavalcanti (1990) 、Hedgcock和Lefkowitz (1994, 1996) 的研究表明, 不同的学习者可能对反馈类型的期望和偏好有所不同, 不同的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如Hedgcock和Lefkowitz (1994, 1996) 对ESL和FL学习者进行的比较研究。ESL学习者对组织结构和思想观点方面的教师反馈更关注, 而FL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方面的反馈更感兴趣。

3.2 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也是使得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有不同反应和处理方式的因素之一。

Cohen和Cavalcanti (1990) 对低、中、高水平的三名学生作了研究, 研究发现他们在理解教师给出的反馈时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低水平的学生对教师反馈产生误解的可能性最大, 她在理解一次作业的教师评语时有62%没有完全理解, 有81%的评语不知如何处理, 她认为老师的反馈没有说到点子上, 觉得教师反馈的侧重点应放在内容上,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她的写作水平。

在戚炎 (2004) 的研究中, 根据写作水平的不同, 他选取了3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分别代表高、中、低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在修改态度和修改过程方面, 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点, 但是在修改方式上, 写作水平高、中、低的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高水平学生经常会听取老师的修改意见, 修改认真有效;而中、低水平的学生有时候按照老师的评语修改, 有时候则会回避问题。

4 中国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期望和态度

在国内, 对反馈的研究仅局限于对反馈作用和不同形式反馈的研究, 但是对学生对教师反馈态度的研究比较少。要充分发挥教师反馈的作用, 教师必须要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反应。

邱兆杰 (1997) 研究了学生对教师反馈的态度, 并从学生的想法和需求的角度提出了EFL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 在EFL写作中, 教师给出的评改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不相吻合, 从而影响了写作教学的效果。陈海 (1994) 、李永秋和郑宇珠 (2005) 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教师反馈与学生需求相一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戚炎 (2004) 、李永秋和郑宇珠 (2005) 的研究还比较了学习者对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重视程度:在作文评改中, 中国的学习者更加信任和重视教师反馈, 并能对教师反馈做出积极的反应。这主要是由我国的英语学习环境决定的。而在教师反馈的侧重点上, 他们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戚炎的研究表明学习者获得最多的教师评语时有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 而学习者最重视语法错误;在李永秋和郑宇珠的研究中, 学习者更希望在语篇层次上得到相应的反馈, 只重视修改语法和词汇错误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反馈需求。这可能与受试者的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

5 结语

本文梳理了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期望和态度, 以及影响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态度的因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为保证教师反馈的有效性, 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结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环境及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 积极探索他们对教师反馈的期望及对给出的教师反馈所持的态度和处理这些教师反馈所用的策略,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反馈的作用, 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

摘要:写作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而对学生作文进行反馈是二语教学中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教师反馈对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学习者对反馈的态度会影响反馈的有效性 (Schulz, 1996) 。因此, 探究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态度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者,写作,教师反馈,态度

参考文献

[1] Schulz, R.A.Focus on form in the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tudents’and teachers’views on error correc-tion and the role of grammar.ForeignLanguage Annals, 1996, 29:343~364.

[2] Keh, C.L.Feedback in the writingprocess:a model and methods forimplementation.ELT Journal, 1990, 44 (4) :294~304.

[3] Leki, I.Coaching from the margins:Issues in written response.In B.Kroll (Ed.) , Second Language Writing: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NewYork:Cambridge, 1990:57~67.

[4] Cohen, A., &Cavalcanti, M.Feedbackon compositions:teacher and studentverbal reports.In B.Kroll (Ed.) , Sec-ond Language Writing: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New York:Cambridge, 1990:155~177.

[5] Leki, I.Th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for error correction in college-level writing classes.Foreign LanguageAnnals, 1991, 24 (3) :203~218.

[6] Enginarlar, H.Student response toteacher feedback in EFL writing.System, 1993, 21 (2) :193~204.

[7] Ferris, D., &Hedgcock, J.TeachingESL Composition:Purpose, Process, andPractice.Mahwah, NJ: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1998.

[8] Lee, I.Error correction in L2 second-ary writing classrooms:The case ofHong Kong.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 13:285~312.

[9] Truscott, J.The case against grammar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Lan-guage Learning, 1996, 46 (2) :327~369.

[10] Hedgcock, J., &Lefkowitz, N.Feed-back on feedback:assessing learnerreceptivity to teacher response in L2composing.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Writing, 1994, 3:141~163.

[11] Hedgcock, J., &Lefkowitz, N.Someinput on input:Two analyses of stu-dents response to expert feedback inL2 writing.The Modern LanguageJournal, 1996, 80:287~308.

[12] Ferris, D.Student reactions to teacherresponse in multi-draft compositionclassroom].TESOL Quarterly, 1995, 29:33~53.

[13] 戚炎.反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英语专业议论文写作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1) :47~53.

[14] 邱兆杰.EFL教学中的纠错问题学习者的看法和要求[J].外语界, 1997 (2) :41~45.

对生命的态度范文第4篇

尼采将所有厌倦生命、否定生命的哲学称为颓废类型的哲学, 其中苏格拉底乃是哲学颓废类型的典型代表和始作俑者, 因此尼采以苏格拉底为例, 用以说明希腊哲学精神是如何一步一步衰落的, 苏格拉底又是如何在其中推波助澜的。需要注意的是尼采对颓废的理解不仅与生命价值有关, 而且也与生命本能生理健康息息相关。尼采从生理、理智两个方面来诊断苏格拉底案例, 首先, 尼采指出苏格拉底出身于庶民, 而且相貌丑陋, 拥有极度发达的逻辑能力, 这些特征都是其颓废的潜在证据。其次, 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成就:“善”论和辩证法, 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尼采看来这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

尼采将苏格拉底对真、善、美的思考称为苏格拉底等式, 即“理性=美德=幸福”, 与之相对, 在美德这一问题上, 尼采提出了一个古老的等式:“美德=本能=基本的无意识”。具体来看, 苏格拉底的等式包含着一个递进的过程, 按照他的等式, 人类愈赋理性就愈幸福, 生命价值的升华伴随着生命本能的被贬低、被蔑视。而尼采所提及的古老公式是一个富含肯定意义的等式, 肯定生命中的一切。这一等式所包含的价值判断不同于苏格拉底等式所具有的纯理性特征, 而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色彩。其对道德内涵的阐述乃是由表及里逐级深入, 直至只可意会的无意识层面。在幸福这一问题上, 尼采用一句格言来阐述自己的幸福公式:“一个是’, 一个否’, 一条直线, 一个目标”[1]80, 这里有一个肯定, 即肯定生命的一切以及一切肯定生命的东西;一个否定, 否定一切反对生命的以及一切颓废的、病态的生命;一条超越之路, 一个上升的过程;最后还有一个目标:“超人”, 具有人类整体性特征的最完善的形象。

苏格拉底的等式在当时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 尼采认为乃是源于当时的希腊人急于摆脱一种困境, 即古老的雅典走到尽头, 颓废四处弥散, 本能处于无序状态, 并发展为普遍状况, 如此, 为了避免走向毁灭, 希腊人选择的对策是苏格拉底的等式和辩证法, 尼采将苏格拉底的解救方式称之为创造一个永不湮灭的理性世界用以对抗黑暗无边的欲望, 在这个理性世界里, 与本能的抗争被废弃了, 取而代之的是永远清晰的、意识鲜明的、统筹一切的理性。在尼采看来这种摆脱颓废的手段本身又是一种颓废, 颓废的判断标准是:是否强调克服本能, 所有反对本能的, 都是颓废的、病态的, “只要生命在上升, 幸福就等于本能”[1]89。最后, 尼采讲述了苏格拉底的结局, 苏格拉底自己饮下了毒酒, 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己想死, “噢, 克利顿, 生活是一种疾病啊!”[]210。尼采透过叙述苏格拉底之死意在说明苏格拉底的自我拯救行动彻底失败了。

二、真实的世界与虚假的世界

苏格拉底奠定了后世哲学中的理性传统, 尼采进一步分析这种哲学传统的发展脉络及其本质特征, 以及自苏格拉底以来弥漫了几千年的颓废为何依旧存在且愈演愈烈, 而且时至今日, 真实世界、此岸世界是如何变为虚假的世界, 彼岸世界又是如何成为唯一的、真正的人类寓所?

对于这些问题, 尼采从哲学家入手, 指出哲学家们的主要特征:缺乏历史感、反对生成的观念。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哲学家对永恒的、不变的、唯一的、存在者 (实体) 推崇备至, 相信并利用一切手段证明存在者不变化, 变化者不存在, 无论何种论证手段, 最终的结论仍是存在者可知却不可得。至此, 哲学家们致力于寻求导致这一结论的原因, 发现是存在者存在的“真实世界”之所以不可得, 是因为人类处于一个“虚假的世界”, 这个“虚假的世界”是由感官所获知的。如此, 哲学家们教导摆脱感官, 摆脱肉体, 摆脱生成和历史, 摆脱这个“虚假的世界”。尼采指出“理性’是我们伪造感官证词的根源”[1]91, 哲学家通过理性获知存在者及其属性, 并为此否认感官所显示的多样性、生成和变化。哲学家们的另一个特征是:混淆始末, “最后的、最稀薄的、最空洞的东西被设置为最初的东西, 被设置为原因本身, 被设置为最真实的实体”[1]93, 在这里, 尼采将“上帝”概念作为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最后, 尼采指出哲学家们以往的一切过错乃是陷于同一个逻辑:“语言形而上学”, 具体来说是将“我”作为一切存在的原因和认识的出发点, 形成“我实体”的思维模式, 并将这一模式投射到所有物上去, 产生出了“物”的概念, 如此, “存在”的概念也从“我”的概念中派生出来。概念的积累成为理性可靠性的证明, 这种可靠性的进一步证明无法在变动的经验世界获得, 那么只能出自一个更高的、更神圣的世界, 也就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至此, 理性成功地完成了自我证明, 并取得了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 尼采回答了哲学家们为何以及如何通过理性来构造出“真实的世界”、“彼岸世界”, 但是在尼采看来所有“真实世界”的证词都是站不住脚的, 其所谓的实在性是绝对无法证明的, 而且虚构出一个“彼岸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哲学家们出于对理性的偏执并进一步走向自我背弃的做法是生命衰败的征兆和颓废的象征。尼采认为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史就是真实世界的颠倒史, 哲学家的真正任务是指出这种颠倒, 道出“真实世界”的谎言, 最终恢复世界的本来面貌和真实意义, 世界由此将重新崭露出其原初意义, 生命的价值将实现自我绽放。

三、真正的道德

尼采认为除了生命的价值外, 道德价值也源自于生命本能, 尼采通过对激情和欲望的不同态度来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人, 并指出不同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类型的道德。这一结论乃是源于生命价值的逻辑, 即:无论何种类型的人都需要某种“应当”或者“不应当”的准则, 即某种基本的价值观, 用以在生活中进行评判。不同类型的人会出于其不同的生命类型的本能制定出符合自身诉求的价值, 以确定和凸显出其生命类型的地位和意义。那么, 制定价值的不同类型的人是否皆具有制定价值的能力?尼采提出的这种价值制定逻辑是否意味着他是一个价值相对主义者?尼采通过审查价值制定的逻辑想要赞成或反对哪一类型的人和哪一类型的道德呢?

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类型的道德。首先, 意志薄弱、过度敏感、不能确立自己的尺度的人衰退者、禁欲主义者, 以根除和灭绝本能为手段来保护自己脆弱的神经, 尼采指出消灭激情乃是教会的手段, 为了避免激情和欲望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直接进行阉割和灭绝, “但是, 从根儿上攻击激情, 就意味着从根儿上攻击生命:教会的实践是敌视生命的”[1]101。其次是过激者, 其基本特征是对感性极端仇视和敌视, 当无能于极端的拯救手段时, 其仇视将达到顶峰, 尼采将这一类型的人称之为“那些想禁欲而做不到的人”、“需要成为禁欲主义的人”。上述类型的人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生命本能激情和欲望, 与之相应的道德, 尼采称之为“违反自然的道德”, 这种类型的道德否定生命本能, 在尼采看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道德, 作为颓废类型的道德。根据上述生命价值的逻辑可知, 这种“违反自然的道德”, 也不过是其生命类型的一种价值判断, 尼采将这一类型的生命称之为:“衰退的、衰弱的、疲惫的、被判决的生命”[1]106。需要注意的是生命价值的制定逻辑中所隐含的道德自然主义原则有什么样类型的生命就有什么样类型的道德价值, 并不等同于自然主义的道德, 这种自然主义具体表现在:尼采将肯定生命的、能够升华和美化激情与欲望的类型的人所具有的道德视为真正健康的道德。

尼采将自己称为“非道德主义者”, 以表明自己的立场, 他看到这些“道德家”的伪善和谎言, 并强调真正的思想者绝不轻易下判断, 而是审慎地思考一切价值判断及其基础。与那些虚荣和自大的“道德家”不同, 尼采肯定生命类型的多样性, 任何生命类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甚至在敌人那里也能找到价值, 尼采称之为“对仇恨的升华”。

四、生命的真相

自苏格拉底以降, 理性法则决定了愈有德者愈幸福, 而尼采则以道德的自然主义为原则, 主张谁越具健康本能就越幸福, 美德是其幸福的结果。尼采进一步指出人类为生命价值寻求原因, 这一行动乃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迷误, 即执着于原因结果这一逻辑的实效性, 而什么东西被视为原因却从未遭到怀疑。尼采强调这只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迷信, 所谓结果并不具有真理性, 而只具有与原因相对应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原因结果的逻辑前提被尼采否定了, 那么什么才应该是真正的原因呢?尼采并没有直接回答。事实上, 尼采指出寻求原因的冲动也只不过是人类理智想要获得某种理解的欲望, 将未知的东西透过理智成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 以消除对对未知的恐惧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舒适, 在这一过程中夹杂着个人的偏好。原因结果这一对子只具有一种形式合理性, 对于解释此在生命及其价值并无益处, 尼采认为此在生命的存在具有一种毋庸置疑的必然性。

尼采明确表示反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他否认生命的发展是出于自我保存和外界刺激, 而是强调生命内在的冲力, “生命的整体方面不是匮乏状态和饥饿状态, 而是丰富、茂盛甚至于近乎荒唐的挥霍, 凡有竞争发生的地方, 都是为了权力而竞争”[1]150。生命整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其内部的秩序性, 尼采强调等级秩序, 这种秩序也是一种生理秩序, 依据对自身生理上身体和情绪的掌控能力的高低, 来划分生命的类型和等级。因此, 本能混乱和满腹怨恨的人是最低等级的人, 尼采将此类型的人称之为“庶民”, 与之相对的类型是“贵族”, 最高类型的人即“超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尼采是在价值层面上来讨论“庶民”、“贵族”、“超人”这类概念的, 虽然在个别地方特别是尼采晚期精神不稳定的时候偶尔会出现暴戾的言论, 但因此而判定尼采歧视平民和崇尚贵族是有失偏颇的, 从根本上来看尼采对类型的确定和等级的划分仍是以生命价值为核心而展开的。对于尼采而言等级间的秩序是必要的, “人与人之间、等级与等级之间的鸿沟, 类型的多样性, 保持和突出自我的意志。这就是我所说的距离的激情, 它为每一个强盛的时代所固有。”[1]173所以尼采认为间距的消失和等级的模糊乃是生命衰败的征兆。

此外生命整体内部的等级秩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除了等级的划分之外, 更重要的是生命整体的上升, “上升到崇高、自由甚至可怕的自然和天性中去”, 尼采将这种上升称之为“回归自然”, 谁完成了这种上升谁也就实现了自我超越。将自身置身于整体之中, 突破视角局限, 个体才通达至整体从而超越自己, 生命的价值是不能被评估的, 但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整体上的理解。在整体性的视域下, 等级之间的对立并不仅仅是一种紧张的对抗, 亦包含着一种对多元的肯定, 肯定生命的诸种类型, 肯定一切现实之物。尼采将这种富有肯定意义的哲学命名为“狄奥尼索斯”。

五、小结

“狄奥尼索斯”哲学源于尼采对希腊悲剧艺术的思考, 尼采认为自己看到了希腊人的至强本能, 并自称“我是第一个为了理解古老而充沛甚至泛滥的希腊本能而认真对待那个被称为狄奥尼索斯的奇妙现象的人”[1]197。对于狄奥尼索斯现象, 尼采强调从力的过量的角度来加以说明, 酒神狂欢体现了一种泛滥的生命感和力感, 痛苦于其中也成了兴奋剂, 生命中的一切都得到了肯定, 恐惧和怜悯被抛弃和超越, 最高类型的牺牲和毁灭也具有乐趣, 尼采指出这才是悲剧的起源。在狄奥尼索斯现象中, 生成的捉摸不定与倏忽易逝被赋予了一种肯定的意义, 并成为一种永恒的乐趣。尼采在对自己先前著作的回顾中发现, 自己的早期著作《悲剧的诞生》是他对一切价值所作的第一次重估, 此时的尼采已经摆脱了叔本华的影响, 并从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 认识到自己乃是“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最后门徒”。至此, 尼采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一个完满的圆环。生命价值的光辉始终闪耀, 只是人类无法走出自身造就的迷雾, 眼前才会一片黯淡, 从而陷入对生命价值的怀疑之中, 虚无主义乘虚而入, 最终致使生命走向不可避免的衰败。这就是尼采想要澄清和挽救的一切, 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摘要:尼采对生命的总的观点:“生命的价值是不能被评估的”[]83, 不能被任何人评估, 任何类型的评估都无法超出评估者类型自身的视角范围, 这一视角局限始终伴随着每一个评价者, 所以尼采认为任何触及生命价值的问题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问题。关于生命价值的评估问题就这样被尼采画上了句号, 那么在生命的价值问题上个体思考将永远无法达到对整体的理解吗?尼采又是如何从个体出发来实现对生命整体的理解和领悟呢?本文旨在探讨尼采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并尝试找出尼采本人对上述的回答。

关键词:尼采,生命价值,苏格拉底,道德

参考文献

[1] (德) 尼采著, 孙周新、李超杰、余明锋译.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2] (德) 尼采著, 黄明嘉译.快乐的科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

[3] 周国平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4] 周国平著.尼采与形而上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8.

[5] 孙周兴著.未来哲学序曲:尼采与后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对生命的态度范文第5篇

会发生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现在想来,应该是出于自己越来越在以西方哲学为核心的西方文明中发现的“普世价值”。这些“普世价值”,便是支撑起近现代欧洲社会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民主”、“理性”、“尊严”、“人权”等等。这些概念初看起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或多或少也都有所体现,但两者的精神实质却可谓天差地别。这里当然不想进行具体的辨析,这是博客中其余文章的任务。

这里想说的是,再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自身的历史局限,远在上古的中国圣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不可能有几千年之后的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出在后人身上。我们太喜欢把先哲描述成十全十美、高瞻远瞩、功德圆满的“大成至圣”,臆想所谓的古老智慧可以永远为后人亮起明灯,乃至解决现时代的一切问题。这碗对个人而言的“心灵鸡汤”,这副对天下而言的“治世良方”,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的一种夸张,不是“神化”,倒更像是“妖魔化”。因而,我在文章中常常所持的敌对态度,与其说是针对这些古圣先贤的,远不如说是指向作为后人的我们的。

中国学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或是自卑,或是自大,又或许两者本是一回事,总是将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东西说成“古已有之”,似乎几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实践着西方人从近代起才树立起来的一些基本原则,甚至比人家眼下实践得更好,此其一。其二,一看到西方人自己也批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开心得不得了,急着大喊自家的“心灵鸡汤”、“治世良方”可以拯救世界。其实,自我反思一直是西方文明得以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无论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都大

有把西方文明一锅端的架势。不像我们,对“经典-圣人”碰不得摸不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连小朋友也知道的那么简单的道理,不知为何,我们的一些学者、大学者似乎未曾听闻。

或谓“恋古”现象不独见于中国,西方大哲如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列维纳斯等人也都有这个倾向。不错,就曾有一个美国学者批评伽达默尔平日里读书非两千年以上的不读。乍一看,似乎是这样,尼采要回到前柏拉图,海德格尔要回到前苏格拉底,莫不是以古为尊。同其余价值概念表面雷同、暗里悬殊一样,这里也有实质性的差异。人家是“主-主关系”,是“自由(者)关系”,我们是“主-奴关系”。“自由(者)关系”体现为“我”与“他者”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主-奴关系”则取消了“我”的“主动权”,“被动”地以“他者”之是非为是非。前者“讲道理”,后者“蛮不讲理”。于是,前者开拓创新,后者固步自封。这其间的差异,想来还是明显的。一些西方学者对东方文明表现出来的兴趣,也应作如是观。我们老把“他者”的“对话”看成是向“我”的“学习”,乃至“俯首称臣”,岂不愚蠢?

由“恋古”而“返祖”,这些看似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实则才是真正阻碍我们的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罪魁祸首,而不是那些批评者。反之,真正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使之与时俱进的,反倒是那些批评者,而不是“国学大师”。

在这个各种思潮风云际会、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还是单独地在某一个话语体系中自言自语,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化简单地分为东、西方文化的话,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各自闭门造车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对话,是我们的出路,也是他们的出路。而且,只有对话,才是出路。

在这场“不得不”的对话中,我们理应更为积极,更为主动,乃至充当“发起者”。之所以有这个观点,并不是全然出于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因而要主动搭讪的考虑,更有学理上的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或者按海德格尔的说法,“语言”是“存在”的“家”,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仅仅是我们用来表达“观念-思想-想法”的“外在”“工具”。如果我们认可海氏这一“存在论”语言观的话,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同陌路的症结正是在于“语言不通”。限于题目,也限于能力,下面单说我们国家。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言在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过一次“嬗变”,即由传统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由古代汉语转向现代汉语。在这个工作中,陈独秀、鲁迅、胡适诸位先生功劳最大。正是这一“转向”,让我们看到了语言上“通”的可能性。汉语的嬗变本是个极深的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既非本文的任务,更非我所能,我们只能姑且满足于直接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传统的汉语是“非对象性”的,而现代汉语由于在创始之初吸收了大量西文的结构,故接近西文“对象性”的特点。所谓“非对象性”,即文言文的“所指-对象”不似西文中那般“现成-在场”,可以进行明确的概念规定,而只能对之“烘托”式的“描述”、“暗示”、“提示”。古汉语的这一思维特点,社科院的王树人教授谓之“象思维”,清华大学的黄裕生教授谓之“本源思维”。现代汉语正是突破了这一特点。我们借此突破,与处于西方文化深层次的西方哲学有了可对话性。但是相反,对西方人而言,要实现语言上的突破,从而深入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就要困难很多了。除了这个“对象性-非对象性”差异外,还有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之间的隔阂等。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从学理上说,我们更有积极主动的责任去“邀请-发起”彼此间的“对话”。

应该说,西学东渐的这百余年来,我们的学者一直未曾忽视对异域文化的介绍和研究,但这其中还有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最低层次的所谓研究,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这种研究往往得出一些类似的结论,诸如“中国文化重感性,西方文化重理性”、“中国哲学重道德,西方哲学重知识”、“中国哲学重综合,西方哲学重分析”、“中国哲学重天人合一(主客融合),西方哲学重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等等。不能说这些结论都错了,但停留于“一眼看穿”的水平,跟学术研究的要求未免相差太远。更何况就“一眼看穿”来说,也还有不少看错了的。类似的“成果”多出于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学者”之手。他们提出这些似是似非的成果,往往是为了说明还是自己的老祖宗们“棋高一招-技胜一筹”。我们老祖宗们的智慧可以解决西方人现如今棘手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科技问题等等。

当然,在中西文化会通和合的道路上,肯定不止产生这样一些东西。我们的一些前辈学者还是进行过深入探讨的。只要这些努力是“深层次”的,即使并不成功,也能让我们更加看清中西方文化、哲学之间的根本分歧之所在。比如王国

维先生凭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来解读《红楼梦》、贺麟先生早年把朱子理学和新黑格尔主义结合起来考虑、宗白华先生以德国浪漫主义精神来阐述中国诗画意趣、牟宗三先生以康德“智的直觉”这一概念来开发中国传统哲学等,都不是徒劳无功的,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给我们以很多的经验和启示。

不过,真正结出正面成果的研究,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没有做过专门统计,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些内容来说。首先就是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长年致力于以现象学-海德格尔哲学来开显“中华古学”。按说海氏学说自八十年代起便成为国内学界的宠儿,结合老庄哲学进行研究更是毫不稀罕、随处可见。但张祥龙教授对老庄道家哲学、早期儒学、以佛学为代表的印度哲学等都有细致而执着的深入,让人不管同意与否,都不禁正襟危坐,而不可等闲视之。其次是北大现年耄耋的张世英老先生,以纵横开阔的视野构筑起自己“后主客分离-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希望的哲学”。从论文网上看到,张先生最近又在撰写一系列的“中华精神现象学”的大纲,论述中国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历程,使人不禁感佩老先生果然不愧是沉浸古典哲学数十年的专家。再说中山大学的倪梁康教授。倪梁康教授对我国的胡塞尔研究可谓功莫大焉,从德文直接翻译了很多的胡塞尔著作,且著有《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一书,为理清胡塞尔哲学的有关概念做了大量工作。与我们这里有关的是,倪梁康教授还积极开掘当年由唐玄奘带到中土的佛学“唯识学”中的现象学因素。我们知道,玄奘的法相宗一派所宣讲的“唯识学”不同于中土原有的华严宗、法华宗、净土宗和禅宗诸派,讲究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已然涉及了“自我”的“统一性”问题。这其中的具体问题我当然不懂,但仅就表面来看,也可以想见“阿赖耶识”与胡塞尔所说的“先验主体”有可互相发明之处。当然我们还不能不提对中国传统文化剑拔弩张的华中科技大学的邓晓芒教授。邓老师紧紧抓住西方哲学中的以“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为核心的“理性”,来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此作出了坚实有力、锋芒毕露的批判,对我影响极大。

之所以拉拉杂杂绕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会通和合的历程来看,我们唯有不断加深对西方文化、西方哲学的研究和理解,才真正能够使中国文化这棵“老树”开出“新花”,结出“新果”。

同样是重视“实践理性-伦理”的问题,我们不能仅看表面就认为康德哲学

与儒家学说所差无几,更应该看到康德所大力强调的、又是儒家学说恰恰不具备的“自由意志”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的“超越性”特点,而不单单是“后天-经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不能停留于因为海德格尔晚年对老子哲学的兴趣,就随意地把海氏解释成一个中国思想家,我们更应该对海氏学说与东方思想的不同处着眼,维持住陌生化的张力,比如因为缺乏“Da”这个维度,老子肯定说不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这种话来;我们要更用心体会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内涵,不要急于用人家的新瓶来装自己的旧酒,觉得人家只不过是把我们早就意识到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类展开得更详细而已,甚至觉得还没我们言简意赅。

虽说西方一些大学者对我们文化传统的批评很多是出于误解,但大家作为大家,一定有其格外深刻的地方,他们的意见也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可以忽略乃至嘲笑的,譬如孟德斯鸠、黑格尔、尼采等人的观点。

对生命的态度范文第6篇

音乐发展至今,已是羽翼丰满,翱翔天际不可小觑。细数如今靠音乐吃饭的人,真是恒河沙数,知名的不知名的,流行的不流行的,中国的外国的,可以说是当今发展的最发达的产业了。即使是面临着经济危机,百业萧条,它却不曾萎靡,反而长得更好。记得一本杂志上说过,音乐是个好东西,让人相信假戏也可真做。唱出的歌词,带着词人思念的温度,被抛却在若干陌生人的脑海,去制造浪漫。很多听歌人都相信一首歌是一段心情的写照,那么只要活着便永远有感情牵绊,那么便永远需要音乐来抚慰或者宣泄,我想,这就是音乐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音乐的发展史且就谈论到此吧。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老师的讲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学音乐的专业学生一样,在欣赏歌曲时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理念,比普通人高一层境界。

乐坛纷繁,每年每天都有那么那么多的新词新曲,就像每个人的感情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没有一成不变的感情,但有些感情的寄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录方式。而我,选择对一首早已过时的歌,倾注一成不变的感情。音乐,永远是人类最美的感情寄托与表达,对音乐的欣赏,是一种对生活无上的享受。

对生命的态度范文

对生命的态度范文第1篇报道认为,美国军方面临的挑战是找到一种战术,既能遏制中国这些小规模的行动,但又不将某些特定的争端变成一场范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