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0-161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经 孝 弘扬 中华文化

《诗经》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它的伦理教化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诗经》中所体现的亲情观念、孝悌思想等对于我们修正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文化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源头,而且也是我国道德和政治的教科书。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诗经》,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以灌溉社会这棵参天大树,助它健康成长。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周代统治者重视教化,经常派官员到民间收集资料,而孝思想占据了当时社会伦理的极大部分,这样一来,《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记载。这些记载中既有关于孝的内涵、行孝的对象,也有关于行孝的方式,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诗经》中的孝思想

(一)孝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东西。既有文化理念的渗透,又有礼仪制度的制约。而在《诗经》中,孝的内涵主要是从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二)行孝的对象与方式

1

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

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 《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 孝以事君

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和“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3、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在《孝经》中,孔子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道出了行孝的三个层面。孝的最终层面就是自身的修养。父母、国家给了自

2

己血肉之躯,除了报答父母,报效国家之外,自己在修身养性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只有“修身”了,才能“齐家”、“平天下”。《卫风淇奥》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男子修身的诗歌。此诗共有三章,每章九句。全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诗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等表现君子修身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

二、《诗经》中孝思想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华孝文化

自古以来,“孝”一直就是中国社会伦理的主题,是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颗宝贵的明珠,它以孝顺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的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行为规范,对于我们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秩序的维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弘扬。

(一)从《诗经》中吸取孝文化优良资源

《诗经》中反映“孝”主题的文章篇幅之多,内容之广,值得我们慢慢挖掘,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如可从《诗经》中学习孝敬父母的方式:《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写到了要探望父母;《北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表明了要体谅父母的不易,《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则写到要用心招待长辈。这些都反映了子女对长辈的怀念和祈福,成为千古传颂之句。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诗经》中学到孝的内涵,即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友于兄弟,夫妻和睦,父子、兄弟同属天伦,兄弟之间能友恭相处,也是对父母的孝行,《小雅常棣》以常棣之花盛开之明艳兴起兄弟之和睦,极写兄弟欢宴,张扬兄弟之情。

(二)借《诗经》经典文学提倡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诗经》中有血多篇目都明确叙述了对孝的看法,并大力提倡孝道,如《大雅卷阿》有诗云:“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大雅下武》有诗云:“永言孝

3

思,孝思维则。”这些都点名了孝道的重要性,呼吁世人要尊崇孝道,做行孝之人。虽然古代的尽孝与今日的孝道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它们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金钱利益的冲突下,孝道的提倡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见过太多的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因金钱反目的例子,社会的浮躁与人性的贪婪让亲情不再是第一位,因此,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孝道是很有必要性的。

(三)借《诗经》经典充实孝文化,弘扬发展中华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道亮丽二等风景线。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容。时代在更新,思想在改变,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需要我们重建一个能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我们要跟在时代的潮流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孝文化,让新时代的孝文化成为对融合时代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的支柱,发挥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样一来,孝文化才能发挥它具有的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范文第2篇

“莺儿说,自家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模样倒在其次。且不论那没说出来的好处究竟是什么,莺儿这一评价本身倒是十分中肯:无论蜂腰桥上扑蝶时的艳丽,还是母亲怀中撒娇的亲昵,都称不上最美的场景;无论诗社里的锦心绣口,还是绘画养生旁类杂收,亦不足以令人倾慕。一直以为,这么个博学多才的女孩儿,放下诗书勤于针线,虽是安于本分,却也令人惋惜。然而仔细想来,或许那描花刺绣的场景,才最是沁人心脾:“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无须花粉的自然之美不必多言。半新不旧的衣着,朴素淡雅的房间,如雪的面庞与精致的针线交相辉映。如此安静的场景,除了美丽,竟有几分禅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淡去忙碌,远离纠葛,回归那样一份宁静,如此清明,使空性的灵动于当下展开;更有那样一种安详,如此温暖,让生命的美丽得以充分绽放。温柔体贴,待人接物总携沁人馨香;博闻强识,日常点滴显其明艳灿烂。讽时谤世的诗词或可一窥其浩然清远;高山仰止的内心更要谓之以如雪晶莹。多少人倾慕她的艳冠群芳,可又有谁能解读这份绮丽如虹?无形无色的净水,正是天边彩虹的真身;淡到极致的内心,才是艳冠群芳的根本。充满活力的天性,自是绚烂生命的根源,但不加约束的热毒,却会使生命近于疯狂。知著甘苦的学历,恰似洗涤心灵的清泉,冷香固然是种束缚,但正是它,将生命达到新的高度。

其在《红楼梦》一书中,对于谈禅、机锋的故事多有描述。例如,作者在第二十二回贾宝玉的《参禅偈》:“你证我证,心证意 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林黛玉续:“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按故事的起因是湘云说出演戏的女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林黛玉说拿她比戏子取笑。宝玉生怕黛玉恼怒,马上使眼色,结果却惹恼了湘云。宝玉即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水浒》戏中《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末尽善”,便又续了两句。于是,就引发了众人宝说黛玉的偈语才是悟彻,笑宝玉钝愚,以此阻止他参禅。其实,作者借参禅引出史湘云奚落黛玉像演戏的是一句机锋,意思是借用来影射汉人仕清者如戏子。

又如,作者在“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回中写到: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嘘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第九十一回) 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但是,这可是佛家的禅语呀!

而在红楼梦中的禅语不止于此,在平日里的对词写诗中也可见一斑。

一是作者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写到众人入园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后贾宝玉说过一句著名的佛家禅宗的典故“曲径通幽处”。原文如下: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何如,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如直书曲径通幽处‟这旧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按照“曲径通幽处”,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因其中有一联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唐诗》卷一四四)。此联句乃唐诗中的名句,历代广为传诵。此诗句中语带禅机,意思是说了佛家的道理,即一个人要到达能领悟妙道的至高境界或成就,不会仅仅是坦途,先得走过一段曲折坎坷的小路。

二是作者在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借宝钗之口,对于家乡蕲州先贤黄梅的五祖禅宗弘忍欲求法嗣以偈语选择接班人的故事,推崇备至。书中写道: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生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而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撒开手不成?

薛宝钗所说的这个故事,为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为挑选法嗣的故事。弘忍挑选法嗣的方法也很别致。所谓“法嗣”,即衣钵传人。一天,师父弘忍别出心裁地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以显示他们对于佛的理解,从而显示出优劣。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闻之,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将两偈进行比较,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所作偈能见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逊一筹,所作偈未见本性,于是将惠能作为法嗣传承其衣钵,是谓禅宗六祖。弘忍并当即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命他连夜南归韶州。弘忍这种选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别致,深得楚人敢于创新的传统。而大弟子神秀卓锡于荆州当阳山的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后创禅宗北派。故光绪《蕲州志》称:“南北之宗,皆寓于蕲。”这就是《红楼梦》书中薛宝钗所讲述弘忍以偈语选定法嗣故事的由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不仅借宝玉参禅、悟禅的禅宗思想,表达自己的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尽管有消极的一面,但是,作者主要用以揭露封建王朝末世的黑暗现实与世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是一个历经了纷纷世事的老人的一种回忆,消极是难免的,所谓韶华皓首的感叹。或许也像许多人说的一样其中隐藏着一些秘密。但应该还不至于到“想让我们看空这红尘”的地步。 突然想到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参考文献 《全唐诗》

《红楼梦与禅》圆香出版社:佛光文化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范文第3篇

浅谈《红楼梦》中的酒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热播就喜好喝酒,酒文化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红楼梦》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其中不乏许多对酒文化的描写。据统计,在全书120回中,共出现“酒”字580多次。从第1回甄士隐中秋之夜邀贾雨村饮酒起,到117回邢大舅王仁、贾蔷等在贾家外书房喝酒止,直接描写喝酒的场面共有60多处。这其中,提到饮酒的名目也十分繁多,如祝寿酒、生日酒、祭奠酒、接风酒、践行酒、中秋赏月酒、赏花酒、赏戏酒等等二三十种,令人大开眼界。可见古人对酒的喜爱之深。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写到的酒种和酒名大致有以下几种:黄酒、屠苏酒、惠泉酒、合欢酒、果子酒,甚至还有西洋的葡萄酒。其中写的最多的就是黄酒了,如第

38、

41、6

3、75等回中都有写到众人喝的是黄酒。在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写袭人等丫鬟为了给贾宝玉过生日专门准备了“一坛好绍兴酒”,为宝二爷助兴。据《吕氏春秋》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绍兴酒已经产黄酒了,到了《红楼梦》那个时期,绍兴黄酒已经成为了黄酒中的上品,成为贵族家庭饮宴中的佳品。还有一种我比较感兴趣的酒是合欢酒。合欢酒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有喜气,而它本身其实是一种药酒。合欢酒是用合欢树上开的小花浸泡烧酒而制成的,中医典籍中记载了合欢花的药用可解郁、和血、宁心,因而合欢酒便具有了祛除寒气、安神解郁的功效。书中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林黛玉吃了点螃蟹,觉的心口微微地痛,自斟了半盏酒,见是黄酒不肯饮,便说须得热热地吃口烧酒,宝玉忙到:“有烧酒。”便命丫鬟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林黛玉多愁善感,身体虚弱,吃了几口性寒的螃蟹,吃几口合欢酒,自然是最好不过的。我们以后吃螃蟹的时候也不妨可以自制一点合欢酒来饮用。当然他们对喝酒的器具也是十分讲究,不同而酒用不同的器具,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啖饭而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一首好诗就像一杯美酒,只有慢慢品味才能得出它的味道。在《红楼梦》中,诗词有近百首,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而在这里我要提及的是其中和酒有关的诗句。在第23回元春省亲之后,大家都住进的大观园内,贾宝玉入园之后每日与姐妹们一处玩耍心情愉悦,这时候他便写了“春夜”、“夏夜”、“秋夜”、“冬夜”这4首“即事”诗,其中有3首都写到了酒。《夏夜即事》中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荷露”就是一种酒这种酒以花命名,“滑”是指酒味醇美;《秋夜即事》中写到“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拔索烹茶”,夜晚睡不着想要喝酒;《冬夜即事》中写到“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后一句写冬夜严寒,公子穿着貂皮尚嫌酒力不足御寒。这4首诗其实就是贾宝玉生活的自我写照,当时贾府正处于繁荣之时,大观园也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贾宝玉住在里面正是一个“富贵闲人”,饮酒烹茶作诗好不惬意。

当然大观园里面的女儿们个个也都是诗人,文采也是十分的出众。在《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她们就写出了许多和菊花有关的诗歌,她们写出了菊花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姿态,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感受,也暗示出各自人物的不同命运。在她们共同创作的12首诗中,有9首都写到了酒,可见酒在咏菊中的重要性。《访菊》写:酒杯药盏莫淹留。《种菊》写:醉酹寒香酒一杯。《供菊》写:弹琴酌酒喜堪俦。《咏菊》写: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问菊》写:喃喃负手叩东篱。《画菊》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簪菊》写:彭泽先生是酒狂。《梦菊》写: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菊影》写:凭谁醉眼认朦胧。这9首诗都直接或间接的提到了酒。前面也提到有赏花酒这一名目,因而她们在作诗时定是会饮酒助乐的。而且古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会饮酒来助兴抒发情感,我们熟知的大诗人李白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而与菊花关系密切的陶渊明也是十分爱酒的,不难看出好几首诗中都提到了“东篱”、“陶令”这类字样。当然,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许多诗词中都可以闻到酒的芳香,而酒也为诗增色不少。

《红楼梦》中对酒文化最有意思的内容描述莫过于行酒令了。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者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酒一杯,所以又称“行令饮酒”。酒令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酒令的经过反复的发展,到清朝已经颇具规模,种类也十分繁多,因而《红楼梦》中有许多对酒令的详细描写。如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行的就是“占花令”。人到齐后,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六点,数至宝钗。宝钗将筒摇一摇,伸手掣出以签,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以售卖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或新曲一支为贺。席间众人按令中要求行事,而后行玩宝钗这一令接着又从她开始行酒令。最后众人皆抽得一签皆为花名,探春是红杏、湘云是海棠、黛玉是芙蓉这些酒令看似简单但都包含了人物的命运,也是当时生活的一种体现,人们在喝酒时避免席间无聊而活跃气氛的游戏。当然,书中还写道一些如“女儿令”、“牙牌令”的酒令,这就不一一介绍了。反观我们现在在外喝酒几乎就没有行酒令的了,至多就是划拳或是“两只小蜜蜂”之类的,其实我们也可以试一试古人那些简单的酒令来愉悦气氛。

综上看来,《红楼梦》真真是写出了中国酒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缩影。让人读起来感觉满纸酒香。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范文第4篇

杨译本是带着东方人诠释中的“完美”去诠释《红楼梦》中的东方“完美女性”的。如若说人的真挚感,《红楼梦》中的一个个完美女性读起来就是真挚的,因为纯粹的完美之外还有人性中固有的一些特点,且同她们生长的环境相吻合。曹雪芹所要描画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而非妖魔化的人物图谱。

因此,虽然“金玉良缘”在《红楼梦》所铺设的现实中代替了“木石前盟”,而且在贾母王夫人口中 ,薛宝钗得到了认可 ,众人加以盛赞其明德贤于持家,连曹雪芹也予她一个“时宝钗”的褒誉,在人情世故上,就连每每含妒的赵姨娘都禁不住心生感念。薛宝钗的华美形象在沁芳亭旁的桥边扑一双玉蝴蝶的场景得到十分充分的体现,顾盼生姿、眉眼争逐,莲步轻移、衩裙褶动,香汗淋漓、娇喘微微。在杨译英文中,“Flitting now high nowlow,this way and that,the butterflies led her through the flowersand willows all the way to the water’s brink”, 将蝶的“穿花度柳”置换成薛宝钗的“穿花度柳”了,将宝钗的“蹑手蹑脚”、“香汗淋漓”、“娇喘细细”都包含在译制她扑蝶这个信息中去了,英文读者就不太可能感受到扑蝶一事与大家闺秀的欢悦和疲累会有太大的关系,除非把路程用具体数据标出来更便于准确地联想。随后宝钗于沁芳亭外偷听红玉和坠儿私下言事,更加展示了她的灵活应变能力,来了个“金蝉脱壳”,把矛头都转向不相干的林黛玉身上去了。这一招可称得上万全之邪,心情将女人的心计表露得淋漓尽致,损人而利己,而又仅出于灵机一动,卒见其老于世故的材质。原文中用了一个“金蝉脱壳”,即用计逃脱而使自己不被发觉, 译文中用了个“I must try to avoidsuspicion by throwing them off the scent”,却又少了那么一种作者暗含的贬意在里面,可能译者虑及曹雪芹暗叹宝钗自小失父无依之故才拿老成来自保,且不加以译及辛辣的言辞,这样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便少了许多“叫得人久回肠”的模棱两可的疑虑。

上一个例子卒见其机敏过人且用计之深,以下的这个例子则更显得老谋深算, 且用词更是精妙, 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却能找到一个突破口来恰到好处地自彰。即是金钏投井之后, 王夫人见宝钗来探, 便也作不知金钏死因似地点头哭道:“Did you hear this extrodinary business about Jinchuansuddenly drowning herself in the well?”其实金钏是因为王夫人对她的误解而受辱羞不过方跳井自尽的,王夫人虽日日念佛,却少了这一次的慈悲去怜悯“猫狗玩意儿”一样的丫头们,但一出了生死大事,便怕自己罪孽加重,要算到自己头上(这时译文中“fault”的用法在英文中只指一般性质的错误 , 似乎就不太足以表达“罪过”的严重程度,不如直接用“sin”、“evil”来得更为准确些)。然而对于事情始末其实早已知悉的宝钗,当然看清了姨母此刻的不安, 便立刻装作不知情似地站在王夫人的立场上去分析金钏的死。她说金钏只不过是无意中到井前玩耍失脚掉下井去,是她自己糊涂所致,王夫人仍是“慈善人”,岂与金钏之死相干? 金钏在王夫人处拘束惯了,出去后自然要到各处玩耍,王夫人的恩情慈心,一个贴身仆人焉能不了解(“How could she workherself into such a passion?”)。她亦立于将仆人看作低智“猫狗玩意儿”的角度上在王夫人面前去分析金钏的真实死因“If shedid (work herself into such a passion),that was very foolish.Shedoesn’t deserve any pity”。虽然这样的狠话放在平时可能会使宝钗这位慈悲姨母怀疑她的外甥女不够厚道, 但对于这时的王夫人来说,站在自己声势上说话的人就好比救命稻草,这个人的声音越坚定绝对,这条供以摆脱孽债的索缆也就越显坚固,哪还有余暇虑及此人本身有错没错? 于是王夫人的天平在这次事件中向宝钗更倾斜了一些。

杨译《红楼梦》忠实于原作的真挚感,深刻体认作家所要表达的信息,并倾尽他们的认识在翻译文本中,希求让英语语境下的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与作者发生思想上的共鸣, 且也为读者展示出中国文学的魅力和异彩。

摘要:文学的真挚感是它的得以引发读者共鸣的内质,也是译作引发异语语境下的读者共鸣的根源。译作是否能够传递真挚感,考验着译者的理解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决定了译本的价值。以汉译经典作品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形象细读,剖析杨译本中对东方“完美女性”形象的译介,展示译者的译介策略。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范文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范文第1篇关键词:诗经 孝 弘扬 中华文化《诗经》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它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