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参赛课件范文
荷叶母亲参赛课件范文第1篇
1、反复诵读这首散文诗,提高诵读能力。
2、整理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散文学习能力。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女之爱,体会母女深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 课前预习
1、 预习文章生字词,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梗(gěng)
匿笑(nì)
祷告(dǎo)
姊妹(zǐ ) 并蒂(dì) 花瑞(ruì) 菡萏(hàn dàn) 攲斜(qī) 慈怜(cí lián) 荫蔽(yīn bì) 花瑞:花开的好预兆。
菡萏: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亭亭:①形容高耸; 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适意:舒适。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敧斜 :倾斜,歪斜。 荫蔽:(树叶)遮蔽。
2、 了解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 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 自由朗读课文,读熟文章。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倾听下面的这首歌曲。(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听完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大家有什么感想?妈妈为了子女,“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变得不再挺拔”。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她无私地付出,却不求任何回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再次感受作者所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三、 检查预习
四、 朗读课文
1、 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用心去听,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和情感)
2、 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自由朗读,互读互听)
3、 有感情地自由朗读(齐读,做点评)
五、 解读课文
1. 整体感知:作者为什么要插叙九年前祖父和“我”赏莲的往事呢?
引出往事,做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三蒂连是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 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三看红莲,红莲与荷叶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3.合作探究 作者“雨中三次看到红莲”,红莲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呢?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小组合作找出关键词)
一看红莲 二看红莲 三看红莲
红莲形态 开满,亭亭 左右敧斜 不摇动
环境描写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雨势并不减退 作者心情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一看红莲:作者为什么烦闷呢?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恰巧红莲开得正盛,作者担心它也会遭遇白莲的命运。
赏析美句(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二看红莲:为什么徘徊、不适意?红莲被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风雨中的红莲到底会不会凋零呢?
三看红莲: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突出荷叶护莲的作用,狂风骤雨只能化为流转无力的水珠。)
不宁的心绪散尽 是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是哪句啊?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齐读这一句,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
六、品悟情感
1、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2、这篇课文美在三处:①场景美: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②意境美:由荷叶联想到母亲
③ 情感美:无私伟大的母爱
六、作业
1、仿写:母爱是一杯浓浓的香茶,饥渴时给我们带来芳香;
母爱是一架灿烂的彩虹,失落时给我们带来希望; 母爱是一轮火红的太阳,寒冷时给我们带来温暖; 母爱是一盏明亮的路灯,迷失时给我们指明方向。
荷叶母亲参赛课件范文第2篇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荷叶母亲》。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处理。 首先说教材。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⒉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⒊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品味语言,感悟亲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第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培养,已经养成了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摘抄积累、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鉴于此,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
一、阅读课后冰心的作品导读,了解冰心本人及作品。
二、搜集关于母爱的语句。
三、自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第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导读法、合作探究、感悟延伸、,学法是美读欣赏法、品读感悟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品读方法,并做了课前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本课的教时安排为一课时;教学用具主要为多媒体课件。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共有七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深情导入:
在阎维文的《母亲》的音乐声中,大屏幕同时展示体现母子深情的图片,师深情导入: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当救援人员在一片废墟下探测到生命迹象,并费力清理出废墟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场面,一位母亲,拱起身子半跪在地上,已经停止了呼吸,而她的怀中,躺着一个安然无恙的孩子,正在甜甜的睡着,而这位母亲拿在手中的手机上,一句话瞬间让所有在场人员泪奔: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请一定记着:我爱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起去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吧。
第二个环节:检查学生处理字词的情况以及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展示搜集的诗句。其中,检查字词时指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知识辨析字音、字形,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第三个环节: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问:课文围绕莲花写
了哪些内容?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
2、再读课文,指导朗读。提问:本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形式:先请一个学生朗读,老师再朗读,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再以男女交叉朗读,分小组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同时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这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四个环节:诵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三个问题:
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中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讨论作答,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法。
第五个环节: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问:
1、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情态和荷叶情态的动词,讨论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2、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 第六个环节:深情朗读,再悟感情。
请学生申请朗读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深刻体会文中的母女深情。
第七个环节:拓展延伸。设计以下练习:
1、说说父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在这一部分,学生一时没有勇气畅所欲言,老师将自己和父母或者孩子相处中的一些感触
很深的片段,打开局面,也祈祷抛砖引玉的作用吧。)这一环节我配了音乐《秋日私语》。
2、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几句诗,表现对亲人的爱。
例1: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例2: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例3: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3、如果时间充分,大屏幕展示《纸船》,师生一起赏析,品读。 拓展延伸的目的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让学生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荷叶母亲参赛课件范文第3篇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2.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
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有关诗句。 (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________”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________ 4.填空。
《金色花》这首诗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挚爱,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一朵________,把________袭向母亲,又幻想自己的________投在妈妈的书页上,同妈妈________。
5.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是只要经过四步中间联想(每个联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请你试一试,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联想。 房子(
),(
)(
),(
)(
),(
)茶
月亮(
),(
)(
),(
)(
),(
)花
6.仿照示例,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完成下边的练习。
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1)冬天像________ (2)老师的话像________ (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
纸船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7.诗人为什么要写自己一只一只地叠纸船?她真正相信母亲能见到这小小的纸船吗?
8.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请谈谈纸船的象征意义。
(二)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挥开我前后所蒙罩的,使我成“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找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
),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9.第一段文字中有两处关于“我”和母亲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出“幼小的我”的________________和母亲的________。
10.破折号常用在表示注释部分的前面,这时往往有下列几种作用,与文中作用相同的项是
[
] A.对上文的补充说明 B.表示对前面词语的解释 11.第一段文字中的“不迟疑”与第二段文字中的哪两句话相呼应? 12.对“屏除”一词的读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b!ng ch* 除去 B.p0ng ch* 除去 C.b!ng ch* 遮挡
D.p0ng ch* 抑止
13.根据文意,第二段文字中与“拂拭”词义相同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拂试一切”的目的是________。
14.第二段文字中为什么说母亲爱的是“我的自身?”(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5.第三段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可用文中的哪个短语来概括? 16.第三段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17.第四段的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是(选两项)
[
] A.温馨 B.无私 C.博大 D.浮沉 18.从文意上看,第
二、
三、四段的关系是
[
] A.并列平行 B.层层承接 C.层层推进 D.总分总
三、写作练习
我们的爸爸、妈妈也一定在方方面面都对我们关怀备至。可是,我们或许也有不能理解、自作聪明的时候,想一想,捕捉一点,实在、有情地把它写出来(把感受写出来,有几句写几句)。
参考答案
一、1.b4n花瓣
bi4n分辨
bi4n辩论
d3o祷告
ch$u筹备
w4ng狂妄
w4ng忘记
p1o抛开
zh@投掷
2.ju3n ju4n sh6 zh6 z4i z3i
3.(1)我不告诉你,妈妈。(2)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4.金色花
香气
影子
捉迷藏5.房子主人
主人客人
客人喝水
喝水茶
月亮太阳
太阳大地
大地花园
花园花。6.(1)冬天像个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2)老师的话像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二、7.纸船不过是诗人用来寄托相思的一种象征,她只是希望纸船能到达母亲那里而已,并不真的相信,所以才会在后边写母亲在梦中见到小纸船。8.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9.天真温柔 10.A 11.“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 12.A 13.屏除
挥开
直接地来爱我的自身14.“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
15.“万象纷乱”
16.烘托母爱的永恒。 17.B C 18.C
荷叶母亲参赛课件范文第4篇
《荷叶母亲》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散文诗二首的第二首诗歌。学生刚从小学语文转到初中语文,可能会不太适应,应使学生了解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不同。 教学目标:
熟读这首散文诗,整体感知内容,积累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荷叶与荷花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同学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注意到荷花,而不是荷叶,由此导入。
二、新课
1、检查预习
菡萏
蒂瓜
姊妹
梗
徘徊
攲斜
覆盖
荫蔽
2、了解作者
作者: 冰心(1900-1999),中国女作家、诗人。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小说集《超人》等。她的创作最显文学功底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略带忧愁的情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3、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4、整体感知课文。
(1)逐段分析课文。
第一段交代了家中莲花的来历。
第二段回忆故乡院里的莲花。
第三段闲谈由花及人,把三个姊妹比作三蒂莲,为下文的以花喻人蓄势。
第四段一夜雨声,白莲凋零,红莲绽放。
第五段雨打红莲,心绪不宁。
第六段荷叶护莲,心绪安宁。
第七段赋予荷叶以人的性情,极力赞美荷叶。
第八段深受感动。
第九段将母亲比作荷叶,讴歌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划分自然段,本文可分为几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3):写得到两缸莲花和由此引起的回忆。
第二部分(4~7):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
8、9):抒发感动之情,讴歌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3)老师提问,学生答。(快问快答) 提问:标题中的荷叶与母亲是什么关系?
明确:比喻的关系,以荷叶喻母亲。 提问:文中还有其他的物和人构成了这样比喻的关系吗?
明确:红莲与“我”。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以物喻人。
提问:第3段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明确:做铺垫,将莲花与“我”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提问:“我”为什么感动?请用文中的一段话来回答。
明确:“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填空下的荫蔽?” 提问:最后一段中,“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明确:人生路上的困难、挫折。
提问:最后一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把母亲比作荷叶,把自己比作红莲,就如荷叶在雨中保护红莲一般,人生路上,只有母亲保护孩子度过种种坎坷磨难,这是作者对伟大母爱的深情赞颂。点明了诗歌的主旨,深化了中心。
提问:阅读第4-8段,思考作者几次写到红莲?每一次看红莲时自然环境和红莲是什么样的?作者的心情如何?可从文中划出关键词或是关键句进行回答。
明确
第一次 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 开满了 亭亭地立着 第二次 雷声作了 大雨愈下愈大
左右攲斜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第三次 雨继续下
不摇动了 心情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第四次 雨势并不减退 雨点不住地打着
深深地受了感动 (上述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提问: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伟大最无私的感情。在生活中,妈妈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该如何报答妈妈呢?(言之有理即可) (4)小结
《荷叶母亲》采用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手法,将母亲比作荷叶,将自己比作红莲,通过描绘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感激和赞美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遇到困难和挫折,比如生病了,受伤了,考试考砸了,和同学闹矛盾了这些就是我们“心中的雨点”,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们的妈妈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帮助你们的,另外,同学们也要想一想,如果妈妈遇到了困难,你们又要如何去帮助妈妈。学会感恩。
5、课后作业:写一封给妈妈的信。
6、板书设计
两缸莲花,回忆往事。
荷叶母亲
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歌颂母爱
荷叶母亲参赛课件范文第5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几个情景的描绘;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放飞想象的形式深入理解文中荷叶、莲花的形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中的情感;通过练笔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重点:
1、深入理解文中荷叶、莲花的形象。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点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难点:学习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朗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导入
课前听音乐《荷塘月色》。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歌?那你现在看到了什么景?(板书:荷叶)动听的音乐以及眼前的荷叶,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者冰心的《荷叶
母亲》(板书课题
母亲 冰心)
二、预习检测: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由眼前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对母爱的赞美,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初读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大家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 本文具体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呢?作者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幅画面?
明确: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四、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文中具体描绘的几幅画面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荷叶像母亲?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莲像孩子?(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融入自己的情感,突出读) 明确:
首先,请大家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荷叶像母亲?
动作:倾侧、覆盖
形象:勇敢慈怜 精神:无私伟大
《荷叶 母亲》
教学设计
下面,我们再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莲像孩子? 形象:菡萏、开满、亭亭 动作:左右欹斜、不再摇动
2、大家发挥你的想象,请大家发挥你的想象,假如你是文中的荷叶或者是红莲,在不同境遇下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例:假如我是文中的_______________(荷叶/红莲),当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我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的想象力确实很丰富,荷叶与红莲之间的这种母子深情因为同学们的诠释而更显具体、生动、而饱满!
五、主旨揭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之所以能打动你我的心灵,我想这离不开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切的情感。作者的心情随着花的状况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当她看到红莲因为荷叶得保护而安然无恙时,由此联想到母亲对我的呵护与关爱,心中的情感喷涌而出。(出示最后一段)
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最后一段,说说一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自由读个别读、点评、指导读、谈内容的理解齐读
主旨揭示: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感激。
2、配乐朗读,喜欢读的段落大家可以站起来读。
三、手法链接
1、文章由眼前生动地场景,引起作者内心地触动,从而,自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的手法叫做什么呢?
明确:借景抒情
2、通过本文的学习,说说: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
明确:景是文章的主体,作者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景物,它是作者抒情表意的载体。
情是文章的核心,写作的主旨。 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小试牛刀
1、请大家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抒发对母亲、父亲或老师情感的文章。
五、结束语:
冰心的《荷叶 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她也告诉了我们怎样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写内心的情感。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一直都有许多感人的人和事,用心发现、用心体会、用心去抒写,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谢谢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和分享这篇美文,谢谢! 板书:
荷叶母亲
荷叶母亲参赛课件范文第6篇
1、反复诵读这首散文诗,提高诵读能力。
2、整理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散文学习能力。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女之爱,体会母女深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 课前预习
1、 预习文章生字词,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梗(gěng)
匿笑(nì)
祷告(dǎo)
姊妹(zǐ ) 并蒂(dì) 花瑞(ruì) 菡萏(hàn dàn) 攲斜(qī) 慈怜(cí lián) 荫蔽(yīn bì) 花瑞:花开的好预兆。
菡萏: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亭亭:①形容高耸; 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适意:舒适。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敧斜 :倾斜,歪斜。 荫蔽:(树叶)遮蔽。
2、 了解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 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 自由朗读课文,读熟文章。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倾听下面的这首歌曲。(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听完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大家有什么感想?妈妈为了子女,“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变得不再挺拔”。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她无私地付出,却不求任何回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再次感受作者所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三、 检查预习
四、 朗读课文
1、 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用心去听,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和情感)
2、 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自由朗读,互读互听)
3、 有感情地自由朗读(齐读,做点评)
五、 解读课文
1. 整体感知:作者为什么要插叙九年前祖父和“我”赏莲的往事呢?
引出往事,做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三蒂连是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 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三看红莲,红莲与荷叶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3.合作探究 作者“雨中三次看到红莲”,红莲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呢?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小组合作找出关键词)
一看红莲 二看红莲 三看红莲
红莲形态 开满,亭亭 左右敧斜 不摇动
环境描写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雨势并不减退 作者心情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一看红莲:作者为什么烦闷呢?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恰巧红莲开得正盛,作者担心它也会遭遇白莲的命运。
赏析美句(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二看红莲:为什么徘徊、不适意?红莲被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风雨中的红莲到底会不会凋零呢?
三看红莲: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突出荷叶护莲的作用,狂风骤雨只能化为流转无力的水珠。)
不宁的心绪散尽 是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是哪句啊?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齐读这一句,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
六、品悟情感
1、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2、这篇课文美在三处:①场景美: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②意境美:由荷叶联想到母亲
③ 情感美:无私伟大的母爱
六、作业
1、仿写:母爱是一杯浓浓的香茶,饥渴时给我们带来芳香;
母爱是一架灿烂的彩虹,失落时给我们带来希望; 母爱是一轮火红的太阳,寒冷时给我们带来温暖; 母爱是一盏明亮的路灯,迷失时给我们指明方向。
荷叶母亲参赛课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