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0-161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第1篇

一、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内容

语文教师明确语文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后,下一步就要分析教材,分析该备些什么内容,才能达到集体备课的目的,使学生更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一)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②因此,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实现新课标这一要求,使学生对语文能学以致用,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就要注重对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课程资源不仅仅包括书本、教参、练习册等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课外教学资源,还包括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家庭等环境资源等等。

语文教师应通过大小语文的沟通交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等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先“引进来”再“走出去”。归纳起来语文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备环境资源:

1.具有适应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需求的教学空间。力求让学生得以在各种机会和场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可能在“学中做”。这种教学环境主要在对谈式教学、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中创设;这种教学环境的创设,在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主要应注意的是“小环境”的设计和现场处置,如谈话线索和导向、问题预设和答问应对、合作组织的活动、选题评价、学习方案建议等等。

2.具有利于学生与周围进行交互作用的场景。学生在学习中与各种信息、与他人、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协商讨论等交互作用,以加强在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更新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实自己的学力。这类场景的特点是群体活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是通过学习者群体的智慧与思维成果促进学习个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场景,主要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商讨、交流应该怎样创设这些场景做到恰到好处。

3.具有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的情境。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些媒体和资料主要的并非考虑教师辅助自己的教学,而是考虑如何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学习经验的丰富。在这方面,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除了讨论怎样安排、引介、设计相关的资源支持外,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使用和控制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信息资源情境的设置主要应加强的是:学生应获取哪些信息的指导,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和指引,信息利用方法的辅导。其中信息利用问题最为关键:语文教学的相关资源的来源渠道较为复杂,资源内容有时真伪、良莠混杂,对资源的文化品质高下、雅俗、正误的筛选、判别水平往往决定着资源情境的效应。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备课时提出、判别和选择了。

(二)备课件 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教育这一行特别是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制作高效精美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现代教学技能;同时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一个好的课件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前要用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了课件辅助后,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很好了。语文教师应该把搜集了的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课件合理有效地制作呈现出来,使课件充分发挥其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备课件时,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在在皆与语文课程习得有关的资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备课中随时积累的素材性资源,同时结合网络资源灵活地引进课件里。具体做法是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尽量多而且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借鉴一些优秀课件,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就算是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制作出来的课件,其他老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爱好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最优的教学效率。如我去实习的那所学校,人手一台手提电脑,要求老师上课时要用课件上课。但那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贪图方便大多都是在网上直接把课件下载下来很少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就拿去用来给学生上课了。这样就达不到有效地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了。

总之,教师只有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备好课,上好课。而备课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又不应拘泥于事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视具体的学情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的角色,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的参与者”。作为知识型的参与者,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教材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大胆处理教材”。老师不光是让学生在“教室里”看“标本”、仿“标本”,还要让学生到“动物园”去看“活本”、明“活本”,更要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亲历”、“体验”,从而“活用”。这是知识的活呈现形式,生活化的呈现形式。要以这种形式呈现知识,单靠老师个人闭门造车很难造出一辆近乎完美的轿车,要使学生能敞开心怀驾驶到舒服的高质量的轿车,要想把“标本”尽可能完美地活化集中每位教师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能把知识呈现得活灵活现。同时,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强化在言语实践和技能训练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使语文知识的掌握过程“活动化”、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生活化”、语文知识的价值体现“切身化”、语文知识的意义认同“功利’化”、语文知识的习惯经历“趣味化”,以期使语文知识教学长期以来的“应试原料”性质和“死呆”状况得到改变。

(四)备学生的“可能” 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集体备课开始,语文老师除了备知识,备教法,备环境,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一些老师在集体备课“重教轻学”,教师只重视如何教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教师要研究如何运用教法,学生如何运用学法去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一定要一起研究预设学生在学习此课文时由于一些什么因素,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哪种可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如很多课文学习完都要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对于积极向上的体会,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习;对于有些学生谈了些不健康或不那么正确的体会,又应该怎样去指导他们等等。这样备课就较胸有成竹,做到运筹帷幄,不至于在课堂上遇到突发情况,一时不知所措而出现尴尬场面。

二、 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明确备课的方向是前提,而备课方式的好坏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逐步完善集体备课,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集体备课生活化 新课改下,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是一个重大的改革。集体备课不单是纯粹备书面上的教案,我们应尽量搜集生活中的对教学有帮助的片段材料等作为备课和教学的素材。教师平时应多看报纸,关注社会热点,舆论,流行文化、潮流,随时搜集资料,为以后所教的课文做好准备,以便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堂讨论具一定的深度,广度,不至于只停留于教材上,“照本宣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老师在集体备课时也应该走出办公室,走向大自然捕捉生活实景。社会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是一个大语文环境,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形成备课生活化的观念,随时搜索生活中的大语文。这就能为制作课件、教学提供素材,充实课件、课堂的内容。大语文不仅是小语文(即语文课程)的源头,还是小语文的归宿。因此,小语文要以小驭大,就必须开其源、畅其流,使大语文的活水汩汩灌注于小语文。这包括大语文中涌现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语文活动的移植,包括许多与语文相关的研究成果等新观念的吸收,也包括“模拟性语文活动”之外的社会情景中的实际语文活动的开展。社会中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语言形式而赤裸裸地存在。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抬头可以看到花花绿绿的广告和招牌,那是在学习广告语言和识别文字;听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广播和流行歌曲,那是在学习广播语言和词曲作品。这样就可以逐步实现“沟通学校内外”的目的,实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现在条件好的学校已经人手一台手提电脑,如果条件允许,语文科组还应该每人配备一台数码相机,平时逛街,逛公园,或在外旅游时,多用数码相机捕捉有欣赏价值,有意义的风景、名胜古迹、生活片断等语文素材;然后把它输进电脑,提供给其他老师,在备课时就可以用它作为素材,制作出不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具有个人风格的高效精美的课件。 总之,引进“活水”,使小语文处于充盈常新之中,而不拘守、凝固;走出“雷池”,全方位地向生活开放,在大语文中摸爬滚打,突出语文的实践性。这种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有效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更能体现新课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二)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语文教师要把从生活中备到的与语文有关的实际现象集合起来,在集体备课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会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的备课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为了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堂中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主动性被束缚,创造性被扼杀。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显然,传统的教学观和备课观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上述品质的,必须改变,而关键是教师要及时转变备课观念、教学观念,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集体研究“学生怎样学”,钻研教材等问题。所以,老师在新课改下首先也要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探究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不同老师的集体备课有不同的要求: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在集体备课时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而中老年教师就要指导青年教师如何钻研教材;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青年教师就要帮助他们一起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利用网络信息备课;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

(三)学生应参与集体备课 由于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又主要是通过他们的亲历言语实践才能获得,因此,他们是活动的主体。言语实践活动中的言意互转(吸收←表达),都以学生自我为中心、为归宿,因而他们处于“自主”“自由”的地位,要求教师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换言之,学生与教师一样同是课程的研制者,实施者,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参与集体备课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集体备课不只是教师之间的智慧碰撞,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学生活跃的思维可以向老师提出很多点子,老师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点子使老学的质量更高;而老师成熟的经验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逐渐形成成熟的思维能力,这样就能做到智慧互补的作用。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源,而他们往往也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视角。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这样语文课堂的空间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佳。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例如我们学校初一语文有一个题为“感受自然”的综合性活动,有一个班上公开课,老师就让学生参加课件的制作,与他们共同准备,其实班上有好几个电脑高手,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那几个同学根据老师教案的意思制作了一个生动有趣,很有欣赏价值的动漫课件,前来听课的老师、领导知道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都感到非常意外,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 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 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不懈的道理。

4、 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第

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 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 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 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 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 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 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 课文赏析

1、 师范读课文。

2、 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 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 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 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 。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 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 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 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 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 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 、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 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 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 ”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7、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 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 “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 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

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 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和古汉语知识。

2、通过诵读、比较、质疑、拓展,训练查阅资料、把握情绪、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的能力。

3、初步感受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

2、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寓意。

2、比较法。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节选的文段和全文的比较来理解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

3、质疑法。联系庄子的思想和《秋水》全文对文章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样孟子荀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人,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究竟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就是?(庄子)其魅力魅力跨越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2.谁来简单介绍庄子其人好不好?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小官,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不久辞去。他一生贫困,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他的思想有消极之处,但其相对性的思想却于后世的一伟大物理学家接通,那个人是(爱因斯坦)。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二、教学生读准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板书:秋水)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多媒体显示: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则殆矣 (指名2位同学口头回答)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体现独自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理念)

1、 找出通假字,并理解

2、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3、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和特殊用法,并理解。

4、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5、 找出固定结构,并理解

6、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7、 找出文中的虚词,并解释 小结:(幻灯片)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古 今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3)词性活用及特殊用法: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4)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5)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6)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嘲笑。 (7)虚词

泾流之大 欣然自喜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望洋向若而叹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四、教学生读顺 范读,学生互相听读,确保学生把每一句都读顺。

五、教学生读懂。“懂”就是能知道每句、每节、全文写了什么。

1.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5.用了一种手法,让文章很有力量,齐读《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了何种手法?对比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1、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 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第一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 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 “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 “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六、质疑探寻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秋水不大呀?

(古今水量有别,跟历法有关,周朝历法农历十一月为一年之始,周朝时的秋相当于现在的夏)

2.河伯为何还要顺流而东下?

(坐井观天,青蛙与河伯的区别,有虚荣心,炫耀,为后文改变铺垫) 3.对孔子和伯夷的态度?

(伯夷辞(辞让王位)之以为名,仲尼语(谈论)之以为博,此其自多(夸耀,满足)也,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对河水的自夸)乎? 4.本文的真正寓意是什么?

(天下之大,莫大于海,万川归之吾在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正为自身的存在感到渺小),又奚以自多(凭什么自己以为满足)!

七、教学生读透 学生齐读

八、课前同学们已自行搜集和研读了有关《庄子》一书的资料。说说《庄子》一书中你最最感兴趣的是寓言故事及其所阐发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堤岸)之上(1)。庄子曰:“儵(tiáo,白)鱼出游从容(2),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世界是认识不尽的,是不可知的,人应该从中解脱出来,不为外物所束缚,物我合一,达到精神自由独立的境界。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像李白苏轼等)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更是像闻一多说得那样对庄子的浪漫和自由痴狂,让我们合上《秋水》,闭上双眼,在齐声诵读中重新进入到庄子的自由世界!

九、生尝试背诵。

十、板书 (阶梯式) 自由 相对主义 不可知论 秋水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第4篇

过秦论 贾谊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诵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

牖(yǒu)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系(xì)颈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研习新课

试题试卷 ........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6、集体朗读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

三、四两题。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第5篇

一、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吧。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一层,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竹子的节和叶是与生俱来的,从只有一寸长的笋芽到数丈高的巨竹一直如此。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感,而不可让它轻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那种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的现象,“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并且表明了自己的主张,苏轼赞成“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做 1 法。)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二层,写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的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乃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三层,记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苏辙说:表兄文与可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一件事,写文与可并不想倚仗绘画传世,以博得声名。所以他很厌烦人们拿着丝绸前来求画,他把缣素扔到地上,还说要拿它做袜子。这在士大夫间被当作话柄,广为流传。这件事突出地体现了文与可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特点。) 第2件文与可与苏轼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并回忆“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

(第二件事,记熙宁十年(1077)文与可离开了洋州,回到京师,而苏轼则自密州改任徐州知州。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在信尾附诗中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之句,于是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作者回忆说“筼筜谷偃竹图”就是那里赠给他的,并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件事,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

2 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 。

(作者在湖州晾晒书画,这时距文与可去世已将近半年。他见到“偃竹图”,不禁失声痛哭,回想起二人之间与画竹相关的许多往事,写成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之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总结:这篇文章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分三段,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两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全文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所以脉络清楚,真正达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 文言通假

1、 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

2、 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 古今异义

1、 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 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 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 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

5、 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 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 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做动词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2) 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 与可厌之:厌,厌恶

2、 名词作状语

(1) 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 意动用法

(1) 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 一词多义

A. 文言实词

1、 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 语

今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 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B. 文言虚词

1、 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 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 之

竹之始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寸之萌耳:结构助词“的 ”

生而有之也:代词,指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代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指代轮扁讲的道理

4、 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对,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 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词,代“文与可”

7、 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 表承接

三、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 庖丁,解牛者也

(3)、 轮扁,斫轮者也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

(1) 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 吾将以(之)为袜

(3)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倒装句

1. 定语后置

(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 状语后置

(1)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 足相蹑于其门

(四)固定句式

(1)、 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第6篇

一、 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 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的,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斥yan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显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板书设计(略)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第1篇一、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内容语文教师明确语文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后,下一步就要分析教材,分析该备些什么内容,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