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0-161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第1篇

1、分析近几年长沙中考题型,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题题型。

2、掌握快速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基本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背诵积累大量的好的古诗词,而且要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近几年来各地中考中考都涉及到古诗词的赏析。今天,我们就针对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做一梳理与复习。(板书: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我们先来看一些中考例题:

二、考题呈现:明确怎么考。

(2013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2014年)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的品质。(3分)

(2015年) 醉花阴①

李清照

②③④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 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 【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橱: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 10.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 的情感。

11.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 内心感受。 (2016年样卷)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借助一些物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本诗歌中借助了哪些物象来表达情感?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有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与本诗中的“断肠人”,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预计2016年:选材,向课外拓展;考点,课外与课内的有机衔接

三、复习: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四、 探讨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例题一: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

归纳:方法一,借助标题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

答:喜爱山林的情感和山中迷人美景挽留客人的热情。

例题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美景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归纳:方法二,借助关键词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思乡之情

例题三: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这首小令,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孤寂悲苦之情。

归纳:方法三,借助意象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孤寂(离愁别怨)

在中考中,为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出题人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小注,这些注释对做题大有帮助。考生在解题时,参考小注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作内容。

例题四: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石大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照小注,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描写雨后月夜行路的情景,表达自己逆境中,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情怀。

归纳:方法四,借助注释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方法小结】方法一:借助把握内容情感。 方法二:借助把握内容情感。 方法三:借助把握内容情感。 方法四:借助把握内容情感。

三、临阵磨枪。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惆怅之情。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鱼。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以奢华著称,就是今天的南京。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亡国亡身的历史悲剧,(分析诗句1分)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1分);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1分)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1分)

四、课外复习巩固练习题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

夜雪

白居易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第2篇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考点追踪与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这一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词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一首诗或词的“灵魂”,所以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点知识荟萃】: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1.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2.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3 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4 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2).农村景物;(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5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6 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 7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8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2).描写美人迟暮;(3).寄寓人生感慨。 9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 (二)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大漠苍凉 落叶失意、伤感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楼兰 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问题(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本词出题人给了两个注释,①中“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和②中“姜夔浪迹江湖,终生不仕”以及姜夔“去拜见范成大”,由这两个信息可知:两人志趣相投,不再做官,归隐江湖,可谓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由此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便知第二小题的答案了:与范成大形成对比,同意则是突出范成大的人格高尚,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同意:还是对比,范成大这样的人怎么能和“趋炎附势的人”的交往呢,所以这样人来一定是“人不到”了,还是突出范成大的无人能及(尤其是趋炎附势的人)的品格,还是在赞美。

顺便说一下第一小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本文的主旨还怕不知第一小题写的景物吗?

参考答案: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结合第一小题的问题所问,即,夜晚、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结合注释信息“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些景象和意象渲染了战争气氛,预示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至于第二问的情怀(思想感情)结合“考点荟萃之诗歌思想内容”便知。

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在,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近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问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完整的答题模板

1. 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2.解释诗句(词语),写了什么景、物、事等+3表达了什么情。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诗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②参考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答案】A 3.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__________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答案】D 4.(2013潍坊质检)请仔细观看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解释漫画寓意。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回答此题,重点是就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围绕漫画的主题拟题目。拾到钱归还失主是正确的,但是索要酬金是不对的。这里讽刺的主体显然不是失主,而是拾到钱者。

答案:(1)新“拾金不昧”向钱看 (2)现今社会中,拾金不昧的意识日趋淡薄,拜金主义盛行,作者借这幅漫画对社会上的这种道德淡漠的现象给予了讽刺和批判。

【情景式默写】: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醉翁亭记》中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第3篇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考点追踪与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这一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词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一首诗或词的“灵魂”,所以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点知识荟萃】: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1.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2.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3 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4 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2).农村景物;(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5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6 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 7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8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2).描写美人迟暮;(3).寄寓人生感慨。 9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 (二)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大漠苍凉 落叶失意、伤感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楼兰 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问题(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本词出题人给了两个注释,①中“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和②中“姜夔浪迹江湖,终生不仕”以及姜夔“去拜见范成大”,由这两个信息可知:两人志趣相投,不再做官,归隐江湖,可谓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由此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便知第二小题的答案了:与范成大形成对比,同意则是突出范成大的人格高尚,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同意:还是对比,范成大这样的人怎么能和“趋炎附势的人”的交往呢,所以这样人来一定是“人不到”了,还是突出范成大的无人能及(尤其是趋炎附势的人)的品格,还是在赞美。

顺便说一下第一小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本文的主旨还怕不知第一小题写的景物吗?

参考答案: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结合第一小题的问题所问,即,夜晚、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结合注释信息“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些景象和意象渲染了战争气氛,预示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至于第二问的情怀(思想感情)结合“考点荟萃之诗歌思想内容”便知。

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在,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近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问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完整的答题模板

1. 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2.解释诗句(词语),写了什么景、物、事等+3表达了什么情。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诗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②参考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答案】A 3.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__________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答案】D 4.(2013潍坊质检)请仔细观看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解释漫画寓意。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回答此题,重点是就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围绕漫画的主题拟题目。拾到钱归还失主是正确的,但是索要酬金是不对的。这里讽刺的主体显然不是失主,而是拾到钱者。

答案:(1)新“拾金不昧”向钱看 (2)现今社会中,拾金不昧的意识日趋淡薄,拜金主义盛行,作者借这幅漫画对社会上的这种道德淡漠的现象给予了讽刺和批判。

【情景式默写】: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醉翁亭记》中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第4篇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⒐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⒒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⒓悼亡游仙诗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第5篇

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陈词滥调。华兹华斯生活于欧洲工业全 面发展的时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所谓的资本文明和冷漠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及人们明显的拜金主义,使得诗人开始远离城市的生 活。再加上他接触到了法国卢梭关于“自然神”和“自然人”的 思想,他更加厌恨这个毁坏了自然美的工业社会。他开始长期隐居 于自然,创作了大量赞美自然与人之和谐关系的诗歌。

一、概论诗人与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思想是要人们认识到

人类的可贵,提倡人们追求现实生活,追求人的个性的解放和人的 自由平等,重视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们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 相处。农村百姓的生活,农村百姓的辛苦劳作是华兹华斯关注的对 象。他的代表作《孤独的割麦女》就是一个典型。诗的主人翁 割麦女表面上看起来很孤单很寂寞,然而她的内心却是善良的,勤 劳的和坚强并且热爱生活的。在诗《孤独的割麦女》中,诗人以在 高原上一边收割一边放声高歌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姑娘作为该诗 的中心,通过对年轻姑娘的一系列的描写,在平凡的诗句中蕴含 了诗人对劳动人们无限的爱。以下将逐一分析每一诗节所涉及的人 文思想。

唐君毅先生认为“所谓人文思想,即指对于人性、人伦、 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历史之存在与其价值,意愿全幅加 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视,更决不加以抹杀曲解,以免人 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它发自人,而其对象 亦是人或属人的东西”。 它以人为对象,把人作为主

体存在,关注人性的提升,关注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 们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真、善、美的理 想境界”。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第6篇

(1)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约100年。前50年的诗歌,基本上是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延续。后50年的诗歌,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风的束缚;继有陈子昂高举革新的大旗,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扭转了当时诗坛的风气,显示了刚健的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2)盛唐:自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年(766),约50年。这时期是唐诗发展到繁荣的顶峰;充满了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其主要流派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另有主要诗人:李白、杜甫。

A、边塞诗:以岑参、高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诗人。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将士们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边塞艰苦的乐观精神,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战士们怀土思家的情绪,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使唐诗增加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成就。

B、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艺术上很有成就。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C、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作品写出了许多热烈追求光明的理想,猛烈抨击黑暗现实、极端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人物,勇敢冲击封建礼教制度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他被后人称为“诗仙”。李白的诗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D、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的诗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他的诗歌赢得了“诗史”的称号。他也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诗则是**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3)中唐:自大历元年(766)文宗大和九年(835),约60年,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诗人多、流派多),其作品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诗歌的主流有浪漫转向现实。主要流派作家有:

A、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额新乐府诗: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1

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他们的诗歌揭发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残酷剥削,对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对国势的削弱也深感不安。

B、“诗鬼”李贺:融合楚辞、乐府的浪漫幻想的传统,以秾丽色彩、出人意表的想象,写出精神上的种种苦闷与追求。

C、柳宗元借山水抒发幽愤;刘禹锡学习巴蜀民歌;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李益、卢纶的边塞诗;韩愈、孟郊以横放杰出的诗笔,开创了奇险生新的新风格。 (4)晚唐:自文宗开成九年(836)昭宗天佑三年(906),约70年。著名诗人有杜牧、李商隐,二人有“小李杜”之称。他们的创作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继有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他们的诗歌也揭露黑暗,抨击暴政。

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体裁分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歌行”、 “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注意:

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

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2

2、按照表达方式分类:

(1)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2)叙事诗:一方面是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 (3)哲理诗: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思和理趣。如宋代朱烹《观书有感》等。

3、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

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复习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对每一首诗歌,还得就这一个体去分析,而不能先入为主,一概而论。

1)赠友送别诗

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比较特殊的送别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抒发的是自己身遭诽谤,再度贬谪却不改高洁品行的心志。

2)羁旅行役诗

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内容多为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柳永的《少年游》多有描写凄清之景,如“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3)托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陆游的《咏梅》即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遇坎坷仍然不改高洁的情操。而杜牧的《早雁》就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欧阳修的《江南蝶》则是借物讽人。

4)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5)边塞征战诗

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渔家傲》和王昌龄《闺怨》。

6)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贾生》,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台城》,杜牧的大量咏史诗等。

7)春怨宫怨诗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8)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新。9)谈禅说理诗

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观书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解诗句含义入手。

10)写景抒情诗

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田园诗等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抒情,所以首先要能够识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比如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惜别之情的。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11)悼亡游仙诗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第1篇1、分析近几年长沙中考题型,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题题型。2、掌握快速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基本方法。教学安排...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