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培养研究生合同书范文
定向培养研究生合同书范文第1篇
研究生的扩招使在校研究生人数增多, 相应的一些问题也随之逐渐显出,研究生培养所需的软硬件并没有与之成比例的协调增长, 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局面。[2]对于新增单位而言,开始研究生培养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历史的经验积累、没有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实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标、保证学位授予水平是摆在新增单位面前的迫切任务。
1 新增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
新增单位多数是办学历史不长的普通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物质条件、师资力量等相对薄弱。因此, 与研究生教育发达的培养单位相比,新增单位在发展研究生教育上存在诸多劣势, 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欠清晰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括国家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及各培养单位的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作了规定,就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单位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本机构所培养的研究生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所做出的具体规定,是总的培养目标的反映,它的制定既需遵从总的培养目标要求又要符合培养单位自身特点。
对新增单位而言,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培养目标将对其研究生培养质量必将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许多新增单位在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以后并没有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而不管其是否适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这势必造成培养目标的模糊和单一化,无法真正起到对研究生培养的导向作用。
1.2 研究生培养的管理经验欠缺、制度不健全
新增单位在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过程中经过了层层的选拔、审核,应当说初步具备了硕士生培养的基本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新兵它们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是比较陌生的,而研究生教育管理有其区别于本科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研究。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经验的缺乏是新增单位面临的最大挑战。
2 科学定位、规范管理、创新理念,确保新增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新增单位作为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生力军与其它研究生教育发达的培养单位一样,也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新增单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心。笔者所在的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自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开展研究生教育已近两年,吸收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结合学校两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新增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以确保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2.1 科学定位、确立符合本单位特色和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000年以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整齐划一,这种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建议》中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也就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多样化。鉴于我国目前现状, 在一定时期内硕士培养目标应当是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并重。
新增单位基本上具备了培养研究生的软、硬件条件,但与研究生教育发达的知名院校相比,无论是在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科研条件还是生源质量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 在培养学术性人才方面无优势可言。笔者所在的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就是这样一所以工科为主、土建类特色鲜明在本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院校,学校将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办学实际相结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既增强了自身的科研实力又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趋势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这类新增单位的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确定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时可以结合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 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水平、师资能力、社会地位、社会需求等因素科学的确立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单位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2.2 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充分发挥硕士生导师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和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由于新增单位导师大多缺乏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因此,迅速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和部分新增单位的调研和分析,认为主要应从导师的评、聘分离,扩展导师来源、加强导师交流和培训等几个方面的做好导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首先,要坚持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从职称、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是否有研究生教育背景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同时,坚持评聘分离的原则,获得导师资格后还需要在导师与学生的互选中获得学生的认可,招收到研究生,这样才能被正式聘为导师。这样既严格了导师的遴选标准又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同时加强了导师的责任意识。
其次,需要积极拓展导师的来源渠道,引入先进培养理念。新增单位内部可供选择的导师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可以通过拓展导师来源渠道, 从科研院所、其他老的培养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中聘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导师以弥补师资的不足和经验的欠缺并引入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理念。
综上所述,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对新增单位而言仅是敲开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门,要真正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专门人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从申硕成功的喜悦中走出来,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目标定位、制度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生源选拔等方面入手,踏实地做好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本单位研究生教育规范、有效进行。
摘要:新增硕士培养单位在发展研究生教育、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上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管理经验欠缺、导师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保证新增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新增单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处辉.从当研究生到指导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10) .
定向培养研究生合同书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从高校管理者视角出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从高校遴选、联合培养单位支持、政府积极作为等方面提出提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自2009年我国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并行的一种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二者共同构成当前我国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需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的教学科研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而较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更加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此,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并于2015年5月,进一步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对各培养单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实施成效涉及多方利益,本文针对目前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分析现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从高校遴选、联合培养单位支持、政府积极作为等方面提出提高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一、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目标
1.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对高校而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既是落实教育部精神的积极行动,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开展供给侧改革的主动变革。开展联合培养,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素质提高;三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吸引优秀生源。
2.联合培养单位企业竞争力增强。对于联合培养单位而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既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人才的奉献,也是紧抓机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良机。对于联合培养单位而言,开展联合培养,有以下三方面作用:一是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二是激发在岗职工的创新能力;三是后备职工培养。
3.社会经济增长。高校和企业开展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是有积极作用的:一方面,企业创新,提升经济增长的内涵;另一方面,创造和谐社会,高校输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形成良性循环。
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研究现状
自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便积极开展联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胡立在《英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及经验借鉴》中,介绍了英国“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的基本情况,指出了该计划对我国推进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启迪和借鉴之处。傅利平在《哈佛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及其启示》中,以哈佛大学的MBA/MPA-ID联合培养计划为例,对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提出了建议。陈小平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探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中,构建了联合培养基地相关者结构关系,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提出了构建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机制,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不少学者从实践现状出发,介绍本单位联合培养的经验,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运作模式。在理论探讨与研究的同时,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目前联合培養基地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学校或学院主导,与友好合作企业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一是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在项目上有往来或合作关系,在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时候导师把研究生送到相关的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虽然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比如文科类、经管类,但是只是作为实践基地,开展参观等活动较多,研究生没有深入基地进行实践。
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如前所述,各高校在理论探讨、经验交流层面比较充分,基本上形成了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逻辑,但是在实践层面,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联合培养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1)联合培养基地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近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对联合培养基地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联合培养基地数量不能满足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需要,同时,在质量上,部分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不完善,校企合作不紧密,研究生去联合培养基地参与实践和培养的机会较少,妨碍了研究生质量的提升。(2)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根据现有的联合培养方式,对于由学校或学院主导,与友好合作企业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基本能够保障实践要求,但由于这些联合培养单位多为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本身有较为完备的科研团队,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更多的是从事管理或业务流程类工作,参与项目研究的机会相对较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对于因导师个人关系而开展专业实践以及文科类实践基地,研究生更加难以参与项目,真正开展专业实践,根本谈不上实践创新能力提升。(3)校外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紧密,联合培养的效果不明显。在对部分高校的了解和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仅有少量研究生能够真正参与校外导师的项目,在实践中得到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大部分校外指导教师与其指导的研究生联系不够紧密,未能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给予研究生实际意义的指导,在联合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或未起到应有的作用。(4)联合培养基地评价机制缺失。部分高校尚缺乏有效评价联合培养基地的制度,且没有联合培养基地退出机制,导致联合培养基地越来越多,且出现了联合培养协议尚在、已经不继续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僵尸基地。
2.原因分析。(1)高校在寻求合适的联合培养企业方面存在困难。联合培养的开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区,联合培养开展的效果差异比较明显。如广东等地区,小企业发展较快,由于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压力大,各企业对高校提供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比较欢迎,愿意与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希望成为高校的联合培养基地,反观其他地区,或央企较多,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或企业经济活力不够,无法为参与实践的研究生提供专业的研究项目,均达不到联合培养的要求。(2)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联合培养双方相对独立,各自追求的目标不一致,高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需求度,而企业更为注重的是经济效益,目标与需求的错位导致联合培养达不到很好的效果。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同时部分高校的联合培养制度不够完善,联合培养单位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不健全,不能保证联合培养的顺利开展。(3)缺乏有效的政府参与。地方政府有效支持、积极作为,可促进联合培养的开展。目前,只有少部分省份政府开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发挥作用,大部分地区仍然是高校和企业的松散联合,联合培养效果不理想。
四、有效的联合培养基地的标准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否能够达到联合培养的预期效果,是衡量联合培养基地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在预期效果的指引下,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联合培养基地遴选和建设。
1.涉及学科与高校相契合。高校应从专业实际出发,遴选联合培养基地与本校、本专业相契合,最好是涉及本校的多个学科领域,使开展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跨专业知识,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研究项目作为联合培养的依托。遴选的联合培养基地有科研需求,能够吸纳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以项目为驱动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带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3.有导师热情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培养基地具有高级职称(职务)人员有能力担任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是一个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在科研实践中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科研实践,指导的是科研方法,而思维方法、治学精神、工作态度等则是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而且往往隐形教育的力量更强大。因此,在研究生校外指导遴选方面应加强把关,
4.有一定承载规模和成熟的联合条件。具有一定的承载规模,能够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进行联合培养和专业实践,且联合培养基地的相关设施与场所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生活、学习所需的基本条件,能够配备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以保证实践基地日常运行。
5.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联合基地制定有完善的实践管理制度,如企业导师的管理制度、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的管理制度等,能够长期稳定地规范、有效运作,保障专业实践培养质量。建有安全管理机制,具有劳动保护和卫生保障条件,保证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五、提高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1.高校方面。(1)树立合作与服务意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协同创新,应树立合作与服务意识,充分利用本单位的智力资源,為企业效益服务,实现共赢。建立工程专业教师到企业服务和锻炼机制,协同企业开展项目研究与创新,为企业革新服务,同时促进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涵养人才的实践能力,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科学遴选。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擦亮眼睛,不盲目,真正从需求出发,认真遴选联合培养基地。除具有良好很作关系的国有大型企业,可适当增加发展动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中小型企业作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小型企业有市场发展需求,能够提出项目研究计划,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更为迫切,研究生进驻这样的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3)加强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出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建立规范的校内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提高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规范化。应从联合培养基地遴选、建设、条件保障、签订流程等方面加以规范,对校外指导教师、联合培养项目等加以明确,合理确定联合培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与企业协商,建立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制度规范,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安全、权益与收益,使研究生能够安全、安心的开展专业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4)加强对联合培养基地的监督与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督查办公室,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的评估与评价机制,对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和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障研究生联合培养不走过场,实实在在通过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实施联合培养基地退出机制,筛除联合培养效果不明显或者不继续开展联合培养的基地,避免僵尸基地的留存。
2.企业方面。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而利润的创造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创造利润的高低。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之际,企业无论从社会责任担当还是与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出发,均应予以支持。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实践优势,协同高校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智力、人力资源,提升本单位的竞争实力。
3.政府方面。(1)从实质上推动联合培养的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有效开展,政府应从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搭建平台、激励推动、购买服务等多个方面对高校和企业加强指导和帮扶。可成立由政府主办的校企合作中心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媒介,通过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的方式成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校企合作中心可提供相应数量的立项资金,鼓励企业提出研究项目,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校企合作中心一方面审核企业的联合培养研究项目,为企业寻找合适的高校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合作企业的选择。同时,成立联合培养的监管部门,科学设计联合培养评价体系,聘请专家和企业相关人士,成立校企合作的社会评价机构,监督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2)鼓励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企业参与联合培养。政府可通过提供项目研发资金、减免税收政策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到研究生联合培养中来,保障联合培养在合法、高效的范围内运作,激发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活力。从长远看,对于提高企业活力、科技竞争力、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
[2]杨忠孝,缪志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选择[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03):41-45.
定向培养研究生合同书范文第3篇
目录
前言2 一.工厂化育苗的历史与发展现状2
(一)国外工厂化育苗的历史与发展现状2
(二)国内工厂化育苗的历史与发展现状4
二 工厂化生产的主要设备和设施6 三.工厂化生产技术7 四.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8 五.工厂化生产的机构设置与各部门岗位职责9 六.组培工厂设计中几项重要技术参数10 七.生产规模与生产计划10 八.组培苗的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11 九.附录11
1
前 言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根据所培养的植物种类、生产规模,选择合适的器材、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器材、设施的选择上,不要贪大求洋,应该在其是否实用上多下功夫。在研究型的组织培养操作中,往往对器材、设施的要求较高;而在生产型的组织培养中,则对器材、设施的要求却较为粗放,因此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培养器材、设施的遴选。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从外植体的采收到试管苗的定植都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例如,培养基的配制要在专用的器材、设施中进行;外植体的接种要在专用的器材、设施中进行。应该根据植物组织培养不同阶段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器材、设施。只有从降低投入、提高工效、节约劳力等诸方面加以考虑,才能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培养效率。
正文
一.工厂化育苗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一)国外工厂化育苗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大规模实现机械化生产,美国Speedling公司的创始人之一George Todd首先推出了使用发泡聚苯材料制作的穴盘,并将其应用到花椰菜的育苗上。与此同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im Boodley和Ray Sheldrake教授首次提出用泥、蛭石作为育苗基质,为穴盘育苗的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进一步拓宽了思路,并提供了优良、稳定的育苗基质,其后将其成功应用于蔬菜、花卉的种苗生产,目前穴盘育苗技术已经普及世界各地。这种育苗技术的核心是以泥炭、蛭石、珍珠岩等轻基质作育苗基质,用穴盘作育苗容器,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实现一次成苗的育苗方式。由于在育苗过程中每一株幼苗根系都各自分离,移栽时只要将种苗穴盘脱出即可达到分离的目的。幼苗的根系完整,提高了移栽后的成活率,而且将育苗过程进行程序化设计,将其分为基质混合和填充、播种、基质覆盖、洒水和移栽等若干工序,为机械化流水作业提供了可能,提高了种苗生产效率。穴盘育苗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一个新的种苗生产行业,它的出现带动了温室制造业、穴盘制造、基质加工业、精密播种设备
2 等一批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如果以穴盘育苗为例纵观国外工厂化育苗的发展历程,国外的工厂化育苗具有以下特点:
1. 穴盘育苗的市场需求量和供应量大穴盘育苗在欧美等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推广普及较为迅速。商品苗生产量居于第一位的是美国,其次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荷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穴盘育苗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美国为例,最早开始专业种苗生产的公司是Speedling、KubePak、Pinter和Blackmore4家公司,其中Speedling公司发明的泡沫穴盘大量应用于蔬菜种苗生产,Blackmore公司发明了硬塑胶原料穴盘,大量应用于花卉与蔬菜种苗生产。穴盘育苗的规模增长迅速,1979年,美国的花坛花卉穴盘苗生产量约为50万株,而到了1994年,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花坛花卉穴盘苗的生产,已经超过40亿株。到9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超过90%的花坛花卉均采用穴盘苗生产,加上蔬菜、盆栽植物、切花、宿根花卉、组培材料和树苗,每年的穴盘种苗生产量已经超过250亿株。随着种苗产业的发展,育苗公司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90年代初,穴盘苗生产规模最大的是Speedling Transplanting和Green Heart Farms公司,包括花卉在内的商品苗年产量都在5亿~6亿株。现在这两个育苗公司商品苗年产量都扩增了1倍。产量突破了10亿株(其中蔬菜苗产量占80%以上)。除上述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育苗公司外,其他公司如Grower Transplanting、PlantelNursery、Golden Fields、Santafe Nursery、Nativadad Nursery、Craven Transplant等商品苗产量都达到2亿~8亿株,西欧国家育苗场商品苗数量虽然比不上美国,但荷兰的Van De Bekerom、Beekeh Kamp以及意大利的Restyra等育苗公司年产商品苗数量也达到了2亿株以上。 穴盘育苗的发展,改变了蔬菜传统生产方式和种植制度,如美国移栽蔬菜面积大幅度上升。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蔬菜作物95%以上是采用直播,出苗后再采用人工或机械间苗,对种子价格比较昂贵的或苗期生长特别缓慢的蔬菜则采用木箱沙培育苗,然后裸根移栽。穴盘育苗问世以来,蔬菜育苗移栽面积迅速增加,目前美国100%的芹菜、鲜食番茄、抱子甘蓝,90%的青椒,75%的花椰菜、青花菜,70%的冬春生菜,30%的甘蓝、加工番茄,都采用了穴盘育苗移栽。虽然购买商品苗费用比露地直播成本加大20%,但采用移栽苗,种植密度有保证,产量可增加20%,更主要的是移栽比直播作物长势整齐,有利于机械化收获。因此,工厂化穴盘育苗方式的出现推动了美国现代蔬菜种植方式的革命。
2. 宜地育苗,分散供苗,种苗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美国等发达国家注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实施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是建立起一整套社会化服务体系。而蔬菜商品苗的专业化生产恰恰适应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蔬菜主要生产基地,加利福尼亚州蔬菜,特别是鲜食蔬菜产量大约占美国市场总量的1/2。同样,加利福尼亚州蔬菜商品苗的产量约占全美国市场总需求量的2/3。1995年全美国生产经营规模2400hm2以上的蔬菜农场共44个,其中20个在加利福尼亚州,同样年产商品苗1.5亿株以上的育苗场共有25家,而13家在加利福尼亚州。因此,种苗生产都是由大型的种苗生产公司来进行,从事蔬菜种植的农场主不必自己育苗,而是委托专业种苗公司生产,种苗采用集中生产、分散供应的方式进行,形成了完整的种苗生产和供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这是采取传统的营养土块等育苗方式所无法实现的。
3. 机械化程度高,技术管理规范 工厂化育苗采用精量播种,从基质混拌、装盘、压穴到播种、覆盖、喷水等一整套作业在一条作业线上完成,并实现了自
3 动控制。日常运行时生产线上配4名作业管理人员,生产线前端1人,负责把苗盘码放在传送带上;生产线中间操作人员负责监督检测精量播种机的作业质量;生产线末端人员负责把播种完毕的苗盘码放到叉车板上或拖车上;另外1人则负责检查料箱基质和运送苗盘。生产线运行速度为700~1000盘/h,为保证机械性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每个育苗场均配备对机械和电十分熟悉的检修工1~2名,机械性能好,播种精度高,1穴1粒准确率可保持在98%左右,成苗率80%~95%。除苗盘码放和补苗需手工作业外,日常管理喷水、喷肥、打药均实现机械化或自动化。大型育苗公司设备周年运行,精量播种生产线经常工作14h,两班倒作业。因作物种类和育苗季节不同,每茬作物苗龄30~60d不等,平均育苗茬次5~6茬,年人均育苗量600万~800万株。
现代化育苗场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专业育苗公司都聘用一批素质好、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专家负责管理,指挥日常生产和市场运营,同时建立起了相应的规范化操作管理制度。例如,播种前检测种子活力和萌发率,发芽率低于85%的种子不能作精量播种使用;苗期不间断地检查基质理化性质、基质EC和pH;确立精确的营养液配制浓度与养分配比,喷水系统水分均匀度;建立育苗温室和催芽车间环境控制管理标准;病虫害防治;确立壮苗标准;商品苗贮运技术等。正是由于育苗工厂有可靠的机械和人员技术保障,才能实现种苗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二)国内工厂化育苗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将穴盘育苗技术正式引进,北京蔬菜研究中心陈殿奎研究员等承担技术设备引进和消化吸收的研究工作,并在京郊花乡建起了我国第一座穴盘育苗生产场,于1987年正式投产。该育苗场从美国引进的设备主要是穴盘育苗的精量播种生产线,种子丸粒化加工设备,以及72孔和128孔的PS吸塑苗盘。育苗的主要基质是从吉林省舒兰县调入,蛭石是河北省灵寿县加工生产,育苗所用N、P、K肥料是市场上商品肥复配,育苗温室则是自行设计的四周有围墙的塑料大棚,采用暖气加温,育苗温室内配有育苗床架和行走式喷水车。花乡育苗场自1987年投入运行后,商品苗产量稳步上升,质量不断提高。1990-1993年商品苗销售量稳定在800万株/年,并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春茬主要培育的蔬菜苗是为保护地提供番茄、甜(辣)椒、茄子3种茄果类菜苗及露地花椰菜、甘蓝苗,瓜类作物黄瓜、苦瓜育苗数量不多,只有10万~20万株/年;夏播苗则以芹菜苗为主,夏播苗数量占全年20%左右。花乡育苗场的成功运作使我国蔬菜育苗首次实现了专业化,供苗实现了商品化,生产过程实现了机械化。
从花乡育苗场10年来(1987-1996年)的生产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穴盘育苗成本高于美国、韩国,分析其主要原因有4点:①生产规模小,设备设施不能充分利用,没能实现满负荷运行。例如,花乡育苗场引进的精量播种生产线,每年工作时数约160h;而美国Green Heart Farms(绿心育苗公司)属同一型号的精量播种机,年工作时数不少于2400h。同样就温室设施而言,美国的育苗场每年育5~6茬苗,而花乡育苗场只有1.2茬。②劳动生产率低下。与美国育苗公司相比较,那里平均每个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商品苗产出量达600万~800万株/年,花乡育苗场人均商品苗产出量为20万~25万株/年。③能耗燃料成本占育苗成本比例高。按20世纪90年代末煤的价格250元/t计算,北京地区育苗温室采用集中供暖,冬春季育苗平均每667m2出苗量25万株,耗煤30t,折燃料费7500元,
4 即燃料费成本达到每100株3.0元。④花乡育苗场运转时育苗盘国产化问题尚未解决,仍然依赖进口,国内现使用的吸塑苗盘基本是从美国和韩国进口,质量为180g的吸塑PS苗盘国内售价每100个580元,由于附加进口海关税、增值税等费用,国内苗盘定价较国外高40%左右。如果以每个苗盘平均使用3.5次,即苗盘成本为每100株苗1.5元。
尽管花乡育苗场与国外育苗工厂相比存在诸多问题,但让人们看到了现代育苗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穴盘育苗商品性好和幼苗质量高的特点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都将工厂化育苗作为国家攻关重点项目进行研究。目前,工厂化育苗所需的精量播种机、行走式洒水车、移动式苗床、育苗穴盘、育苗生产流水线都已经实现国产化生产,在育苗基质配方、育苗环境控制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经应用于育苗实际,专业化的育苗工厂在我国已屡见不鲜。1998年以来,国内建起的穴盘苗成规模化生产企业有50~60家,工厂化育苗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估算,我国每年蔬菜生产的育苗量大约需要4000亿株,因此是一个巨大的种苗市场,而且我国的花卉市场方兴未艾,草花生产已经普遍采用穴盘育苗,果树无病毒苗和林木育苗普遍采用了容器育苗,棉花和烟草的工厂化育苗已经在国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美国Speedling(维生)公司在国内已经设立了十几个育苗场,国内的专业种苗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相信未来我国的工厂化育苗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工厂化育苗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国工厂化育苗产业的发展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关于育苗工厂的规模化经营问题 由于工厂化育苗需要一定的育苗设施和装备,育苗工厂的一次性投入较大,而且生产过程中采用基质和穴盘等消耗品增加了育苗成本,因此,工厂化育苗的育苗成本较传统的育苗成本高,而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扩大育苗工厂的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营。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育苗仍占主导,商品化供苗还有一段路要走,也致使国内育苗工厂的育苗数量偏少,除美国Speedling(维生)公司在中国建立的育苗场经营规模较大外,育苗量超过3000万株/年的工厂很少。而没有规模就没有育苗效益,只有育苗达到一定的规模,单株育苗的公摊成本才会降低(如育苗设施折旧费、采暖费等),现在很多地方的育苗工厂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主要是规模经营不够造成的。因此,在我国育苗需求量较大的地区要集中力量扶持壮大几家大型的育苗企业,才会促进我国工厂化育苗产业的持续发展。
2.关于育苗工厂的产品定位问题 如何对培育的幼苗进行合理定价,即可实现赢利,又能让生产基地或农户满意一直是困扰育苗工厂经营者的重要问题。以蔬菜生产为例,采用常规的品种进行育苗可能不会有利润,原因是常规品种种子廉价,农户可能自己育苗。随着我国设施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的迅速发展,从国外进口的种子逐渐增加,而进口种子价格高,农户自己育苗有很大风险,而工厂化育苗由于有较好的设施和丰富的育苗经验,可以保证育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就愿意委托育苗工厂育苗。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育苗可以获得较好的回报,如西甜瓜生产普遍采用嫁接育苗,而很多农户由于没有掌握这一技术或自己育苗成本很高(如冬季需要加温设施等),也会委托育苗工厂育苗,因此对育苗工厂的经营种类进行合理定位非常关键。
3.工厂化育苗的标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 尽管国内近年来工厂化育苗的单项技术上取得了很多突破,但总体而言,我国工厂化育苗的标准化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育苗涉及种子精选与处理、基质配方、精量播种、育苗精准环境控制、
5 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种苗的贮藏与运输等诸多环节,如果某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导致育苗失败。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和不同地区的生态气候特点,制定相应的工厂化育苗操作规范,提高种苗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4.工厂化育苗设施和配套装备开发需要加强
目前国内比较大型的育苗工厂都是采用从国外进口的精量播种流水生产线,尽管质量好,但价格高昂;国内研发的播种机尽管价格低,但又存在精度差的问题,而且开发的设备不配套,设备的故障率较高。加强对工厂化育苗关键设备特别是精密播种机的开发将是今后我国工厂化育苗设施开发的重点,此外尽快开发出与工厂化育苗相配套的田间移栽设施亦是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 工厂化生产的主要设备和设施
6
三.工厂化生产技术
3.1品种选育和母株培养:
广泛收集和引进目标植物建立种质资源圃,选择市场潜力大、特性典型、纯度高、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物作为母株进行生产。 3.2离体快繁组培基本苗:
(1).初代培养材料的处理与培养:尽管采用小容器进行分散培养,降低污染率。
(2).组培苗的变异:注意选择适宜的培养途径(如芽再生型等)。
(3).预留储备“母瓶”:置于10-15℃低温下保存,减少变异及污染等的影响。
(4).生根培养:将成丛的试管苗分离成单苗,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在培养容器内诱导生根的方法。 3.3.组培苗的移栽驯化: 3.3.1.准备工作:
(1).选择育苗容器:一般采用穴盘,带根苗需穴格较大,扦插苗则需穴格较小。
(2).基质选配:
①.具备良好的物理特性:保水透气;
②.具备良好的化学特性:稳定、无毒、PH值及电导率等适宜;
③.物美价廉,便于就地取材。 (3).基质的种类:
①.有机基质:泥炭、椰糠、花生壳、木屑等;
②无机基质:蛭石、珍珠岩、次生云母矿石、河沙、炉渣等。 (4)场地、工具及基质灭菌、装盘:
①场地、工具灭菌:多采用化学药剂灭菌;
②基质灭菌:多采用蒸汽灭菌或化学药剂灭菌;
③基质装盘。
(5)营养液的配制:
①营养液的成分:大量、微量等;
②营养液常用药品的来源:实验研究需分析纯,规模化生产用化学纯或工业化合物;
③营养液配方;
④植物营养液的配制。 3.3.2.组培苗移栽:
(1)自然适应: 组培苗由试管内条件转入室温,暴漏于空气中,环境落差大,需要逐步适应。一般要求
(2)起苗、洗苗、分级:将苗瓶置于水中,用小竹签深入瓶中轻轻将苗带出,尽量不要伤及根和嫩芽,置水中漂洗,将基部培养基全部洗净。将苗分为有根苗和无根苗两类。
(3)移栽:拿起苗,用手指在基部上插洞,将苗根部轻轻植入洞内,撒上营养土,将苗盘轻放入苗池中。无根苗需先蘸生根液再行移植。若用栽苗机应按规定操作。
7 3.3.3.组培苗扦插:将经自然适应的小苗洗净,每叶节切一段,基部向下扦插在沙盘中。
3.3.4.幼苗驯化管理:光照、温度、水分、通气及病虫等 3.3.5.“绿化”炼苗:
(1).结合灌水施营养液:一般浓度为0.15%-0.3%; (2).逐渐加大光照强度和时间。 3.3.6.影响组培苗驯化的因素:
(1)温度; (2)空气相对湿度; (3)光照条件; (4)炼苗时间; (5)移栽基质。 (6)苗的生理状况
3.3.7.成苗管理: (1)及时供水 (2)苗床温度 (3)施肥 3.4.苗木传递与运输:
3.4.1、便于运输的育苗方法和苗龄:
(1)裸根苗运输:注意保湿;
(2)穴盘苗运输:较好,适宜于小苗运输。 3.4.2、包装、运输工具与运输适温:
(1)包装:注意充分利用空间;
(2)运输工具:最好具有调温、调湿装置;
(3)运输适温:一般为9-18℃。 3.4.3、运输前准备:
(1)确定具体启程日期:
(2)种苗包装:
3.4.4、运输:注意快速、准时。 3.5.苗木质量检验:
3.5.1、意义:保证苗木的质量和种植者的利益,也是制定苗木价格的依据。 3.5.
2、组培苗投师鉴定的指标:
(1)商品性状:苗龄、农艺性状;
(2)健康状况:不带病虫;
(3)遗传稳定性:DNA“指纹”鉴定。
四.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
8
五. 工厂化生产的机构设置与各部门岗位职责
5.1、管理层:
1、企业法人:1人
2、副总:1-2人 5.2、生产部:
1、人员配备:经理1-2人,生产工若干
2、任职条件:
①熟悉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
②熟悉组培苗生产的各种设备设施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并能熟练使用这些设备设施;
③具备一定的组培苗木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
3、岗位职责:生产组培苗,改进工艺流程。
注:岗位职责应明确、具体,便于执行。 5.3、质量检验部:
1、人员配备:经理1人,质检员若干
2、任职条件:
①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全面的专业技术素质;
②熟悉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及过程;
③精通企业组培产品质量的检测与管理。
3、岗位职责:进行苗木质量检测与分级,打造企业品牌和信誉。 5.4、技术开发部:
1、人员配备:经理1人,技术研发人员若干
9
2、任职条件:
①具有较全面的专业技术素质和一定的科研及技术攻关能力;
②熟悉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
③具备团结协作、技术革新和创新精神。
3、岗位职责:改进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引进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 5.5、市场营销部:
1、人员配备:经理1-2人,营销员若干
2、任职条件:
①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经验;
②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③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和谈判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⑤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机智灵活、果断敏捷的工作作风。
3、岗位职责:确定销售目标,销售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
5.6、物资供应、后勤保障部:
1、人员配备:经理1人,采购管理员1-2人
2、任职条件:
①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②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服务意识;
③熟悉企业生产设备设施的结构与性能;④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3、岗位职责:采购、供应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物资,提供职工生活福利设施。
六.组培工厂设计中几项重要技术参数:
6.1、培养基的需要量: 一般250-300ml的培养瓶每瓶分装培养基40-50ml,平均接种约5个材料,计算时需考虑污染率(如5%)、接种成活率(如85%)、增殖倍数(如4)、有效苗率(如90%)等。 6.
2、继代增殖系数与继代周期:
1、增殖系数:一般控制在3-8之间。
2、继代周期:一般控制在4-5周或更短的时间内。 6.3、生根诱导:
1、诱导生根的芽苗与继代增殖芽苗的比例:一般不小于1:2。
2、生根的诱导时间、生根率和发根数:诱导时间一般为20-30d,生根率应高于70%,每株发根娄在2-3条以上。生根诱导的时间不宜过长,不但易引起培养基污染,而且发根的整齐度不一,影响苗生长的整齐度,给集中移栽带来困难。如果生根率过低则生产成本极高,发根数太少,则降低移栽成活率,对大规模生产均不利。
七.生产规模与生产计划
7.1、试管苗增殖率的估算:
1、试管苗增殖率:指植物快繁系统中繁殖体的繁殖率,一般以芽、苗或无根嫩茎为单位,对原球茎、胚状体等则以瓶为单位。
2、试管苗增殖率理论值的计算:Y=mXn
3、试管苗增殖率实际值的计算:Y=mCn=m(Ne/N0)n= m(/N0)n C:有效繁殖系数;Ne:有效苗;N0:原接种苗数;Nt:新苗数;Pe:有效苗率。
10 7.2、生产计划的制定:
1、生产计划的确定:①市场需求;②实验室及其生产规模。
2、生产计划的实施:①繁殖材料的准备:②合格繁殖材料的快速繁殖: 3.制定生产计划必须注意一下几点:对各种植物增值率的估算应切合实际。要有植物组织培养全过程的技术储量(外植体诱导技术、中间繁殖体增值技术、生根技术、炼苗技术)。要掌握或熟悉各种组培苗的定植时间和生长环节。要掌握组培苗可能产生的后期效应。
八.组培苗的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
8.1、直接生产成本:包括药品费、人工费、水电费及各种易耗品费用等。 8.
2、固定资产折旧:包括厂房、基本设备等折旧费等,一般折旧率为5%。 8.3、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开支:包括市场调查、经营与管理等费用。 8.
4、组培苗的增值:
1、提高生产效率:
2、加强技术研究,优化生产工艺:
3、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4、节省能源,降低消耗:
5、培养珍稀名贵植物和无病毒种苗:
6、培养专利品种组培苗:
8.5 销售筛盘苗或营养钵体 刚刚出瓶的组培苗,由于移栽成活较为困难,常常销售不畅,价格也难以提高。因此,组培工厂除了直接销售刚出瓶的组培生根苗外,可以扩大移入营养土中的筛盘苗的销售。
九.附录
(一)香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过程的光温环境调控(见附件一)
定向培养研究生合同书范文第4篇
培养人所在单位:
,简称甲方。 培养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xx市教育局,简称乙方。 被培养人姓名:
,性别:
,
现工作单位及职务:
,简称丙方。 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一致,特制订本协议,共同信守。
一、甲、乙方选送丙方从20
年
月起到
大学在职攻读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
年。
二、
大学按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为丙方制订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应结合委托培养单位的课题进行。
三、丙方在大学就读期间的培养费用共计人民币
万
仟元整,由甲、乙双方共同负担,本人先垫付,毕业后凭学位证书,甲方一次性返回本人垫支费用,乙方将丙方培养费的二分之一一次性划拨给甲方。
四、丙方入学时,其人事、户口、医疗费等关系仍保留在甲、乙方。
五、丙方承诺,完成学业后,志愿为海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六、甲、乙方承诺,为丙方提供就读必要条件。丙方就读期间,享受所在单位同等条件在职教师的相同待遇。
七、丙方毕业后,应回原单位工作,属于组织调动的,必须服从分配;丙方在毕业后的五年内,非组织调动离开所在单位,向甲方交纳违约金每学年五仟元,并向甲方退出2倍以上5倍以下已报销的培养费等费用。
八、丙方如违反本合同,或未经甲、乙方同意擅自退学、出国等,丙方须负责向甲、乙方赔偿其在学习期间的全部费用。
九、丙方在职就读期间遵守所在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因违纪被院校方中途责令退学或取消学籍的,后果自负,已缴学费由本人自理。
十、丙方若因本人原因延长学业,延长时间续交培养费等费用由本人自理。 十
一、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乙方、丙方各执一份。
十
二、需另外说明的:
甲方单位(盖章)
乙方单位(盖章)
甲方法定代表人签名:
乙方法定代表人签名:
丙方签名:
本协议签于20 年
月
定向培养研究生合同书范文第5篇
一、培养目标与标准
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总目标, 以及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先驱、人才培养为主线、质量工程为抓手, 探索国际化与工程化双极发展战略, 践行学用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研究生人才质量。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具有国际学术视野, 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具备学科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 能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 培养标准
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 最长学习年限6年。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5年, 最长学习年限8年。全日制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不超过4年。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并对其学位申请提出不同的学术成果要求。如申请学术型硕士学位必须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 申请博士学位必须发表1-2篇SCI论文等。
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条件
研究生的培养以教学和科研为两大抓手, 既要注重课堂上对前沿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术技能的训练, 也要注重科研活动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让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 培养方向和师资队伍
研究生的培养应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 面向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 结合地域优势和学校特色, 凝练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
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进行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 研究生导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国家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支持下, 各高校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人才引进战略, 不断充实的研究生师资队伍, 是研究生培养的坚实后盾。
(二)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是研究生的培养皿, 它给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径, 也提供了最好的训练方法, 无论是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 它使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知识和实际问题, 通过不断的探索,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研究生的教育立足于科学研究, 同时其教育水平也通过科研成果展现出来。项目、奖项、论文和专利等科研成果都离不开研究生的参与与付出。
(三) 教学科研支撑
不同于本科的基础教育, 研究生机教育特别是理工类的研究生教育对于教学科研的软硬件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 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更为专业和完备的软硬件设施、专业实验室和高精设备、完备的图书资料和数据库资源等。
(四) 奖助体系
多层次、多样化、高覆盖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可以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充分支持, 使研究生在求学时没有后顾之忧, 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专注度。大部分高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其奖助覆盖面达到100%, 包括国家助学金、学校设立的教学金、企业专项奖学金和导师助学金等类型。公平、合理评选奖学金, 鼓励导师从课题中拿出部分资金实施“三助”,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企业增设专项奖学金等措施都可以为研究生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 招生选拔
拓宽生源渠道, 提高生源质量,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选拔优秀本科生攻读研究生, 同时采取多样化的博士研究生入学选拔方式:有优秀的本科生直博、1+4、2+3、3+3方式以及入学考核考试等方式。
(二) 课程教学
充分贯彻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 重视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 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性与专业性;结合国内外学科和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 又考虑了未来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课程设置突出综合性和交叉性、模块化和层次性、系统性和衔接性, 突出特色。同时, 针对学位课程积极开始教学研究活动, 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选课壁垒, 使研究生能共享教育资源。
(三) 导师指导
建立完善的导师选聘、培训和评价等管理制度, 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建立导师责任制, 以导师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 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
注重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聘请在业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任兼职教师, 不定期地为本学生进行技术讲座及实践技能的指导。
(四) 学术训练
把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作为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的重要工作, 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 通过名家名师的讲座报告, 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教育, 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定期举办学术沙龙, 加强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技术的互动与交流, 提升学术创新氛围。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的会议, 让研究生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拓宽国际视野, 扩大研究生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五) 分流淘汰
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制定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建立严格的中期考核分流办法, 组织专家小组对研究生前期的学习、科研进行综合考评。
(六) 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论文的选题都能结合导师承担的纵横向课题进行, 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特别是有关导师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内容作为论文选题的占了相当比重,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升论文质量。建立学位论文导师责任制度, 学位论文初审、盲审、查重制度。鼓励导师进行模范教育, 定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学习。
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一) 突出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创新性人才
瞄准学科方向最新国际前沿, 结合国内重大战略需求, 凝练学科方向, 通过与其他优势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 建立独具一格的培养方向, 培养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 面向国家需求, 强化工程应用
采用产学研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充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 理论联系实际, 使研究生不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具备卓越的实践能力。
(三) 加强国际合作, 拓展学术交流
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和学术交流等方式, 形成了与国际知名院校交流互访、讲习授课、学生互访等多途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加快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一批外籍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学者, 进一步优化教师团队结构, 引导学生立足于国际学术前沿进行思考和探索。
五、结论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科技兴国, 创新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 只有立足于前沿, 着眼于创新, 充分认识到教学和科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切实关注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交流的机会, 才能达成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不断地为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库补充新鲜血液。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顶端, 研究生培养承担着国家高层次人才供给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其培养质量对实现科技兴国, 创新强国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理工类,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 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11) :55-59.
[2] 黄建洪, 张洋阳.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6 (48) :30-34.
定向培养研究生合同书范文第6篇
一、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特点
结合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特征,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以下特点:
(1) 目标要求更明确。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层次,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后的人才培养阶段, 进入研究生学习的主体已经具备一定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 “研究”是区别其他层次教育的培养立足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核心任务,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
(2) 价值实现层次更高。在国家创新体制改革中, 研究生教育改革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证。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把握教育基本职责, 培养研究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接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即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
(3) 培养范畴更广。从人才培养模式看, 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培养形式, 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范畴既包括专业领域内的实用性人才素质, 如:专业教育知识结构、专业岗位基本素质等;还包括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素质, 如:通识教育、主体创新意识激发等。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存在问题
(1) 经费投入保障为主, 专项为辅。目前,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支持经费从性质和用途上主要分为个人资助经费、培养单位日常公用经费和培养专项经费三大类。
以某高校2016-2018年校内研究生直接培养经费预算数据为样本数据分析 (不含各项间接投入经费) , 其中:个人资助经费占比87.17%, 培养单位日常公用经费占比7.56%, 培养专项经费占比5.28%。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国家不断加大对研究生资助力度, 全面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 支持研究生投入更多精力开展创新研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研究生专项培养直接投入偏低, 高校有限的经费资源主要投向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资源投入以间接投入偏多, 因此不同研究生专业方向和不同二级培养单位培养经费不平衡, 存在较大差异。
(2) 经费管理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自主支配性差。《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目前, 高校各类竞争性研究生创新专项经费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通过项目申报获批后, 导师为研究经费财务负责人, 负责经费审核签字。一方面, 该制度加强了经费监管, 有效发挥了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高校研究生扩招, 加上导师自身教学和科研任务重, 往往导致部分导师没有太多精力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 经费监管未落入实处;同时, 由于单个研究项目经费金额不大, 有些导师经费使用未能匹配资金来源, 将专项经费纳入研究生培养统筹, 导致项目申报获得研究生未能根据申报计划支配经费使用, 不能获取足够经费保障开展研究, 从而影响项目申报和实施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3) 经费支出方向集中, 使用效益不高。高校专项经费基本实行项目管理, 根据特定用途设置项目, 并配置资源。因此, 项目经费支出方向可以一定程度反映项目研究方向。以某高校2015-2017年研究生“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项目支出情况看, 位居前三的支出分别为“专用材料费”43.92%、“差旅交通费”22.92%、“办公费”16.72%, 合计占总比83.56%, 尤其是办公用品费、印刷费和交通差旅费成为研究生普遍使用的支出内容。该经费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实际经费使用过程中, 也反映出了“重资金执行进度而轻研究计划”、“支出内容与研究内容不相符”等现象, 未充分实现资金投入使用效益。
三、构建经费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系统工程, 高校应在有限资源配置中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为主线, 构建经费“预算-执行-考核”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发挥经费管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运行保障作用。
(1) 把握培养目标, 发挥预算导向作用。经费预算是财务资源在事业发展计划中的具体分配体现, 因此, 经费预算必须紧密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实现事权和财权的统一。 (1) 学校树立统筹协同观念, 根据研究生教育规律和学校定位, 合理制定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导师建设等内容, 并拟定具体实施计划。 (2) 各二级培养单位根据培养计划提出预算申请, 经过预算论证, 财务部门下达具体年度项目预算。经费预算根据经费性质和用途采用不同编制方法, 如:个人资助经费和公共培养经费适合采用生均定额方式进行核定;专项经费更多采用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编制方法。 (3) 研究生经费预算是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方向标, 应突出针对性和导向性特点。财务部门对经费安排上, 既要充分尊重研究生培养项目性质, 合理划分学校自筹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比例, 又要兼顾各类资金使用范围规定与研究生培养用途的一致性。
(2) 监督预算执行,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预算执行是把预算目标变成行动的一种方式, 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 (1) 以研究生经费预算作为组织协调研究生培养项目实施的基本依据, 按月度或季度进行分期预算控制, 实时关注预算执行进度, 监督项目研究进度, 加强预算过程控制, 保证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2) 突出重点项目管理, 关注培养经费支出内容与项目研究相关性, 利于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做好预算执行政策宣传和支出后台管理, 规范支出范围, 减少经费报销存在支出分歧和认为判断, 保证资金使用合理合规。 (3) 培养经费预算执行不能离开研究生培养业务活动, 高校应通过对研究生业务活动及相关财务活动的审批或确认, 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控制, 及时分析经费预算执行与业务目标差异, 并进行调整反馈, 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业务与财务预算控制结合, 提高资源使用效果。
(3) 落实预算考核, 健全绩效管理。预算考核在全面预算管理中,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动态考核和综合考核的结合。 (1) 合理设立预算绩效目标。预算考核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预算目标, 预算绩效目标制定是预算考核依据, 高校应科学设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就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而言, 既需要有预算执行进度等财务指标, 也需要有发表论文数量等业务指标;指标制定要全面、可控、清晰和可实现性, 通过指标体系以考核引导各类研究生培养项目经费执行单位的研究行为, 避免出现重视个人利益忽视甚至损害学校利益行为。 (2) 加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预算考核是对现有预算标准及绩效目标的检验, 为修正下期预算目标、调整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更好地实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因此, 考核应在公开公平原则下, 制定公平合理的奖惩措施并加以落实, 健全绩效评价基础。结合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 高校应建立预算执行报告制度, 加强项目实施阶段性总结和绩效评价, 将考核与激励体系相结合, 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树立经费使用“预算先行”“花钱必问效”观念, 保证有限经费投入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最大作用。
摘要: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素质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校瞄准国际前沿、对接双一流建设的有效途径。论文以财务管理视角, 结合现有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费存在的问题, 探讨基于“预算—执行—考核”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全面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
[2] 贺小桐, 汤书昆.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原则与模式以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为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5) .
[3] 李立清, 龙唐斌.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6 (2) .
[4] 王泽彩.预算绩效管理:新时代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实现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 2018 (4) .
定向培养研究生合同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