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作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71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作文范文第1篇

“她还活着吗?她在哪,我想见她。”昨日6时许,当官兵们花费无数心血刨掉了压在她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将她救出时,初二二班的女生蒋德佳首先念念不忘初三一班的女生廖丽。

当医生给她输上药水后,蒋德佳哽咽着不停地问老师,“廖丽呢?”蒋德佳说:“事发时,我只觉一阵地动山摇,想往楼上跑,结果没跑几步,整个楼都垮了。”她在听见同学们的一阵阵惊慌的尖叫声后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白天已变成黑夜,浑身痛得要命,她想起身,但却被一块块破碎的水泥板压住,难以动弹。在饥寒交迫中,一身伤的她好几次想入睡,但上方有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再疼也要忍住,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被碎石压在上面无法动弹的女孩告诉她,自己名叫廖丽,是初三年级学生,她和她虽不相识,但听到她的呻吟声后,担心她在疲倦中不小心睡着丢命,就鼓励她要坚强地活下去。为赢得生机,原本不相识的二人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最终为官兵叔叔救助赢得时间。

廖丽先被救出,接着她也被救。蒋德佳说:“我们经过生与死考验结下的情谊,将一生无法忘却。”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2-废墟里她还在读书

她的坚强让老师哭泣 ;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作文范文第2篇

“她还活着吗?她在哪,我想见她。”昨日6时许,当官兵们花费无数心血刨掉了压在她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将她救出时,初二二班的女生蒋德佳首先念念不忘初三一班的女生廖丽。

当医生给她输上药水后,蒋德佳哽咽着不停地问老师,“廖丽呢?”蒋德佳说:“事发时,我只觉一阵地动山摇,想往楼上跑,结果没跑几步,整个楼都垮了。”她在听见同学们的一阵阵惊慌的尖叫声后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白天已变成黑夜,浑身痛得要命,她想起身,但却被一块块破碎的水泥板压住,难以动弹。在饥寒交迫中,一身伤的她好几次想入睡,但上方有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再疼也要忍住,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被碎石压在上面无法动弹的女孩告诉她,自己名叫廖丽,是初三年级学生,她和她虽不相识,但听到她的呻吟声后,担心她在疲倦中不小心睡着丢命,就鼓励她要坚强地活下去。为赢得生机,原本不相识的二人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最终为官兵叔叔救助赢得时间。

廖丽先被救出,接着她也被救。蒋德佳说:“我们经过生与死考验结下的情谊,将一生无法忘却。”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2-废墟里她还在读书

她的坚强让老师哭泣 ;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作文范文第3篇

1.总理和赶往灾区的登机部队领导讲话:“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这时候,他不仅是一位威严的共和国领导,更是一位面临危难的父亲!

2、“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总理在电话里大喊,说完摔了电话。随行人员说,头一次看到老爷子这么厉害。在抢救现场,年过花甲的温总理,已然哭得不成样子,要知道,1942年出生的他,已经66周岁,比绝大部分前线救灾的人都要年老。

3、“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在环境险恶的抢救现场,两鬓苍苍劳累无眠的老爷子一不小心摔倒了,手臂受伤出血,却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一把推开。

4.温总理雨中看望废墟下待救学生,流下眼泪。

十三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后,立即乘车来到都江堰市区街道,他在雨中踩着泥泞看望受灾的孩子们。

温家宝专程前往新建小学,实地考察抢救因地震被掩埋在废墟里的小学生们的情况。他冒着危险,踩着泥泞,攀上瓦砾堆,走近施救地点。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在雨中,温家宝一直弯腰察看救援情况。他大声告诉孩子,我是温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温家宝心情十分沉重,再三叮嘱抢救人员务必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时间,抢救出更多孩子。 他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

人民子弟兵

5.余震,坍塌,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6.灾区的孩子们是无比勇敢的,一位刚被救出,左手骨折的小孩子,躺在担架上,忍着浑身的剧痛,微笑着向救灾的战士们敬了个军礼!

向地震中牺牲的人民教师致敬!

7.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同志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

“我会牢记你那永恒的瞬间。你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5月16日上午,湖南大学师生举行追思会,悼念在四川地震中勇救四名学生的英雄教师、他们引以自豪的77级校友谭千秋。

8. 舞蹈老师身体护学生

汤鸿今年20多岁,是名年轻漂亮的舞蹈老师。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为学生排练迎“六一”儿童节的舞蹈节目。发现险情后,她把学生推向墙角,把她们抱在自己怀中,垮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她的尸体被找到时,她俯身趴在那面墙的角落里。她的怀里,3个女孩活了下来。妈妈是爱你的

9.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

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短信中说:“孩子,如果你能幸免于难,你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

灾难中,我们众志成城

10.虽然不能靠近你,但我们用心温暖你。5月1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让所有中国人热血沸腾。天灾无情,人有情感,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宣传文化界最大的募捐活动,场内场外共设置了15个捐款箱,当晚单笔最高捐款额为深圳市慈善会1.3亿元,社会各界共捐款15.14亿元。

在音乐界文艺界的捐款中,郁钧剑、那英、郭兰英、王昆、韩磊、刘欢、韦唯、韩红等人纷纷走上台捐款。祖海20万元、斯琴格日乐10万元刘欢走到捐款台前时,打开了一个大袋子,里面掉出好几捆钱,由于太多,一捆钱差点掉在了地上。

《千手观音》中演员邰丽华也来到现场,她通过手语翻译说:“在2005年的春晚上我说过,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她说,在地震发生第二天,残疾人艺术团就从以往演出收入中拿出了100万元捐助给灾区。昨天站在台上,她坚定地表示残疾人艺术团将继续捐助灾区。“三

天后,我们将去英国7个城市商业巡演。今天,我们把商业巡演的160万元再次捐给灾区。我很高兴地获悉,英国邀请方也决定把活动收益捐赠灾区。”

11.据南京市江宁区东新南路募捐点的工作人员回忆,15日12时,一名老人来到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打满补丁的蓝色衣服,下摆已破烂,脚上穿破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牌前看了一会儿,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念叨“为灾区人民”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

15时,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募捐箱。“这次可把我们惊呆了!”工作人员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这才解释说:“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原来,老人特地到银行把零钱兑换成了整票。

昨天下午,在热心市民指引下,记者几经周折在江宁区东新南路找到了这位正在行乞的老人,他坐在广场的一个角落。据老人说,他叫徐超,67岁,江苏泗洪人,在南京讨饭已有8年。

面对这样一位老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感谢的话。或许太多的感谢在此时都显得那样的不合时宜,唯一想做的就是对老人深深的三鞠躬!!!!

相关语段:

1.飞鸟于空,哀鸣嗷嗷;天地为愁,草木凄悲。

四川大地震,死亡数万,灾民无数。天府之国,满目疮痍,布奠倾觞,不知悲之所集。2.俄新社评: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

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愿共同分担这份痛楚,愿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愿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作文范文第4篇

在玉树有着大量的寺院,这些僧侣在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去帮助灾民,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距离震区一百公里的四川甘孜州色须寺也感受到了晃动。当他们知道地震发生在不远的玉树,寺院里的两位**认为他们不仅要念经。曼西**说,他们虽然不和青海一个省,但必须要去救人。

随后,寺院集体决定到灾区去。寺院有一千多人,500人留下念经祈福,500人出发救人。4月14日中午,僧侣们到达玉树灾区。他们分成小组,听到哪里有人压在下面,就派人过去。没有救人经验,他们带着铁锨、铁锄,边救边学。

目前,僧侣们已经救出60名幸存者。他们尽量记下每个人的名字。如果救出伤者,他们为其祈福;有时候挖到遗体,他们会围坐一圈为其念经。据介绍,色须寺僧侣们开来的四辆卡车几乎每天都会往返运送物资,还运来了寺院里的200多顶帐篷。寺院里商品部的东西也几乎都被运过来。他们还带着医务人员为灾民看病,每天给灾民发食物。

怀抱女儿至死不放 母罹难女婴获救

地震发生时,一位年轻的妈妈为保护不到一岁的女儿,将女儿死死搂在怀里,用身体挡住垮塌的楼房。年轻的妈妈当场被砸身亡,她用鲜血挽救了女儿的生命。警方用铁锹挖出一具年轻的女性遗体,发现她整个身体弓着,两手撑开,好像在死命护着什么。当警察将她拉出土推时,发现有一只小手紧紧拽着她,遗体下有个小女婴,而且还是活着的。。。。。。

紧握父亲的手不松开

昨日凌晨2时许,伤员陆续下机时,一位因脚伤无法行走的藏族同胞,被用担架抬了下来,身旁一位20多岁的姑娘,一路握着他的手不松开。同行者说,他俩是父女。因为语言不通,面对记者的提问,女孩静静地跪在父亲旁边,默不作声,一只手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父亲看到记者和救护人员,起身对救护人员点头,用藏语表示感谢。女孩见父亲努力想坐起来,顺势将父亲揽在自己怀里,父女俩的手仍然紧紧相握。

怀孕妻子被埋受伤丈夫嘴对嘴给妻子喂水

在西安交大一附院入住的,有一位怀孕4个月的高龄孕妇,今年已经38岁。丈夫朋措闹布身体健壮,但满脸倦意,一直守在妻子身旁。他说,家里土木结构的房子垮塌了,妻子也被埋,他和邻居扒了几个小时才把妻子从废墟中扒出来。

朋措闹布夫妻有3个孩子,7岁的女儿因为上学躲过了灾难。11个月大的儿子失踪。轻伤的他陪伴妻子来到西安,妻子因为有伤又怀孕在身,不断地用藏语说肚子疼。医生检查后说没大碍,丈夫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妻子对他说想喝水,他立即喝下一口水,含在嘴里,弯下腰,俯身到妻子面前,徐徐地把水喂给妻子喝这一刻,在场的人都静了下来。

地震中一名母亲用头替孩子挡住砖头遇难

“地震时,我住在学校,跑得快,然后狂奔回来,却没找到永吉和姐姐白文毛的影子。”珍夏流着泪告诉记者,地震半小时后,姐妹俩的遗体已经被珍夏挖出。

珍夏告诉记者,挖出来的白文毛怀里,是她9个月大的孩子。白文毛双手紧抱孩子,

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母亲白文毛是用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孩子挖出来后哇哇大哭。如今由珍夏带到孤儿学校的院子里,住在外面没有帐篷的地铺上。

据珍夏介绍,30岁的永吉才仁在很小时父亲即去世,1999年母亲又去世了。永吉从青海师范高(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玉树州,在州孤儿学校任教。在那里,珍夏与活泼可爱的永吉才仁相遇,2005年确定恋爱关系,2007年完婚。在邻居眼里,永吉才仁的称呼就是“永老师”。当人群散去,几个孩子拿着一张心形卡片,轻轻地插在坍塌的墙上。“你虽然走了,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卡片上这样写着。

珍夏说,永吉是爱孩子的女人。姐姐白文毛未婚育有一子,永吉视为己出。在学校,孤儿们亲切地称永吉为“妈妈”。

襄樊男子用冰柜冷藏妻女遗体为让亲人见最后一面

刘明在街头用一台小型发电机发电,供他的一个冰柜冷藏使用。他的身后,是一片倒塌的房舍。都这种情况了,竟然还要动用发电机为冰柜供电,冰柜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刘明的回答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两名遇难者的遗体,目的是为了(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等待着已踏上旅途的亲人到来,让亲人见最后一面!

后第四天的玉树灾区,营救在继续,伤员在治疗。

4月17日,进驻玉树灾区第三天的广东边防抗震救援队已全面转入灾区巡诊及战地医疗阶段。短短一上午,救援队共救治伤员637人。

在巡诊的过程中,灾区人民表现出来的坚强与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让救援官兵感动,而救援官兵的一举一动也给遭受地震创伤的受灾群众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正在玉树灾区上演。

4月17日上午,广东边防救援队组织三支医疗小分队赴玉树结古镇灾区巡诊。在结古镇第二完全小学附近,当官兵们走进安置点时,一个小男孩拉起一位战士的手就跑:“叔叔,你们快去救救我奶奶吧!”在小男孩的带领下,医护人员立即前往救治。76岁的老奶奶才旦措姆腿部在地震中被砸伤,四天来一直没能走动半步。救援官兵赶到后,立即对才旦措姆进行救治。才旦措姆与男孩格朗是祖孙俩,两人相依为命。地震发生时,起来上厕所的格朗幸运地逃过一劫。“房子塌了,奶奶的腿被压在下面,我是用手把奶奶挖出来的。”讲起当天的情况,9岁的格朗还心有余悸。

参与救援的广东边防总队六支队军医刘成介绍,老奶奶打上石膏以后,半个月就可痊愈了。当官兵离开时,才旦措姆拉着官兵的手依依不舍,嘴里不住地说:“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在广东边防总队驻扎的玉树民族师范学校广场,官兵设立了野战医院诊治伤员。在这里,13岁的藏族小姑娘才巴拉吉主动当起了救援人员的翻译。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作文范文第5篇

黄福荣的姐姐黄月秀16日在香港接受专访时说:“感谢所有人的关心。希望福荣的故事能令其他有心人多做善事,帮助有需要的人。”

黄福荣本是到青海玉树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于8日到达玉树。14日地震发生后,孤儿院受到严重损毁,本已跑出倒塌院舍的黄福荣,得知3名孩子和3名老师仍被困后,即折返现场协助搜救。其间余震频发,黄福荣在一次余震中不幸罹难。

46岁的黄福荣,原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他生活并不富裕,但多年来热心公益,足迹遍及大江南北。2002年,他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还捐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黄福荣到四川灾区做了两个月义工,为受灾民众运送物资。

目前,黄福荣的家人已抵达青海,16日同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人员由西宁乘车前往玉树处理善后事宜。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已发出唁电,对黄福荣舍己救人表示敬意,对其不幸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派员专程到黄福荣家中看望,慰问其家属,协助善后。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称黄福荣代表了“香港精神”;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将向授勋委员会建议追授黄福荣金英勇勋章。

青海玉树

4、14地震,再一次牵动了全国各族同胞的心,今天是全国哀悼日,在所有感人的报道中,有一则是当地医院一名年轻的护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在地震中受伤的藏族孩子的画面。更可敬的是,当记者采访这位护士时,她十分平静地说:“就像他母亲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伟大而平凡的母爱在大灾大难面前,再一次张显人性的光芒。无独有偶,在此前发生的

5、12汶川地震中,同样有一位年轻的女民警用自己的乳汁为灾区孤儿喂奶的场景。同样面对记者,她也只是一句“这是很小的事”。联想当年抗战时期,沂蒙山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我们不禁要为中华民族有无数这样的母亲而骄傲。让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和面孔: 青海省康乐医院护士张淑英

4月15日,震后第二天,来自玉树结古镇的更确旺毛(名字)和四个月大的女儿一起,被转运到青海省康乐医院。由于脊椎和头部多处受伤,更确旺毛几乎没有奶水,而孩子又因为患有肺炎,怎么都不愿意吃奶粉,一直哭闹不休,直到遇到了青海省康乐医院护士张淑英。

在那以后,张淑英每天都会给孩子喂奶(她自己的孩子还不到5个月,也正是需要母乳喂养的时期),孩子的身体一天一天地好起来,而滴滴乳汁也连通了张淑英和孩子的心。工作间隙她总是去看看孩子。地震灾区伤员陆续转移到医院后,病区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由于过度疲劳,张淑英的奶水也少了下来。

更确旺毛说孩子名叫“才人区中”,就是健康长寿的意思。她希望将来张淑英能和她一起看着孩子健康成长。她说,特别希望能够一直联系下去,即使小孩已经没有危险了,但是仍然会记得在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护士能够给她小孩喂奶。最后,她再次感谢张淑英,“谢谢你,谢谢!”

16日20时,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队员艾广涛和两名战友为赶往3公里外的一个救援点增援,搭乘一名中年藏族男子的汽车。刚上车,坐在车前座的一个10来岁的藏族小姑娘回头递来一只苹果:“叔叔,你们口渴了吧,这个苹果给你吃。”

一个苹果的真情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通往玉树的公路上,一辆辆救灾车呼啸而过。所有的车辆都有同一个目标――玉树,所有的人员都有同一个使命――救人。挺进!挺进!前方有生命在等待,后方有国家在催促,哪敢有丝毫懈怠?车辚辚,风萧萧,行人远望各心焦。山川河流走相送,尘埃不见西宁桥,千里驰援志如刀!这就叫万众一心!这就叫血脉相通!

一辆辆呼啸而过的救灾车

18岁的列兵徐开发如果不参军,在家人眼里也许只是个小孩。但在玉树,为了救一名年仅7岁的藏族女孩,他用自己的腿挡住了滑落的大土块,让我们看到了90后大爱、勇敢的一面,同时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一位90后战士的大爱

这是一个被困16小时后被救小女孩的真诚感谢,它代表着中国人深藏内心的感恩精神。小女孩带着歉意的话语,除了表达对于救援者深深的感谢,更将他们身上那种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承接过来,随时准备去救助别人。

一句“谢谢,打扰你们了”歉意的话语

才仁旦周是结古镇红旗小学四年级学生。15日起,才仁旦周成了医疗队的翻译,搭起了医护人员与伤病员沟通的桥梁。如今,他的事迹在结古镇广为流传,成了小明星。

一位搭起沟通桥梁的10岁翻译

阿福本来可以不来,但他为了帮别人来了;阿福本来可以不死,但他为了救别人死了。福哥好走,死重泰山!君之名姓,华夏流传。唤醒中华沉睡之精神,带来神州振兴之希望!

一位殉难的香港志愿者

小格朗只有9岁,但他在灾难中是个男子汉。他用稚嫩的小手,挖出奶奶被埋的身躯;他用柔弱的双肩,承担生命重逢的光辉。尽孝事亲,尽忠报国,是我中华自古的传统。格朗的行为,就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位9岁男子汉:用手把奶奶挖出来

一个三四个月大的藏族女婴获救后因肚子饿不停地哭闹,救授人员不知所措。这时一位在救治所接受治疗的汉族妇女李秀珍示意把孩子抱到自己身边。李秀珍抱过孩子,解开衣襟给孩子喂奶,孩子一下安静下来。

一位无私的母亲:“让孩子吃我的奶吧”

4月16日上午9点到11点,两个小时,广州消防20多名救援者经历了从希望到失望的剧痛。

在玉树州震中结古镇民主街住宅区,他们发现客厅里没有永吉才仁和她姐姐白文毛的踪迹,卧室里也没有。官兵们每徒手搬开一块砖、一片木板,失望就会增加一分。

11点,一个男人的出现,终结了大家的希望:“白文毛与妹妹永吉才仁已经遇难。”这个男人是永吉才仁的丈夫珍夏。

挖出来的白文毛怀里,是她9个月大的孩子。白文毛双手紧抱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她是用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

手都割破了,还是没发现生命迹象

没有人抱怨自己的脚被扔过来的砖头砸到,更没有人抱怨铁锹扬起的阵阵灰尘。广州消防20多名官兵正在徒手将坍塌的房屋清理干净,期待奇迹的出现。在他们脚下,姐姐白文毛和妹妹永吉才仁或许正等待着救援者的到来。

玉树电力公司禅古发电厂的罗松江永带着7名兄弟赶来帮忙。“一定要找到她们两姐妹”。罗松对记者说。

白文毛是禅古电厂的运行班班长。4月14日早上7点多地震过后,白文毛和她妹妹的手机从此“无法接通”。怀疑两姊妹还在废墟下的罗松向救援队求助。

拯救行动从9点开始。这是一片面积超过150平方米的住宅。今年30岁、已成家3年的永吉才仁和34岁、未婚育有一子的姐姐白文毛住在这栋住宅里。

广州消防救援者和一些志愿者开始从客厅位置寻找生命迹象。所有的砖头通过一双双手送到了外面的院子里,可视仪从4个方向向下面空隙的地方往最深处送,但那里连一只袜子的影子都没有。

“有一张床,这里有一张床。”一个志愿者大叫起来。所有人的目光开始转移到了西北角。这时已是9点40分。官兵们扑上去,掏出砖头和玻璃碎片往外扔。玻璃碎片将手割破,血通过手套滴到了泥土上。

掏开一个口子,生命探测器开始向下搜寻。但又一次让所有人失望了。这里除了几颗石子,没有其他物件。

参与救援的人开始转战最东头的一间大房子的废墟。10点半了,探测仪显示,房子的南面靠墙的地方东西各有一张床。那里再次成为官兵们看到生命迹象的希望所在。床被抬起来,但没有两姊妹的影子。在罗松的左手腕上,表针指向11点整。

母亲怀中的孩子还活着

失望的情绪弥漫着在场的每一位救援者。

这时,一个男人跑了过来,“你们不要找了,白文毛和永吉都遇难了。”男人说。“我是永吉才仁的丈夫,我叫珍夏,是玉树州孤儿学校的老师。”几位邻居认出了蓬头垢面的珍夏,然后对人群喊:他是永老师的爱人,你们应该相信他的话。

救援队员们脸上一片悲伤。广州消防援救队指挥官摇了摇头,“我们来迟了。”人群开始散去。

“地震时,我住在学校,跑得快,然后狂奔回来,却没找到永吉和姐姐白文毛的影子。”珍夏流着泪告诉本报记者,地震半小时后,姐妹俩的遗体已经被珍夏挖出。

珍夏告诉记者,挖出来的白文毛怀里,是她9个月大的孩子。白文毛双手紧抱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母亲白文毛是用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孩子挖出来后哇哇大哭。如今由珍夏带到孤儿学校的院子里,住在外面没有帐篷的地铺上。

据珍夏介绍,30岁的永吉才仁在很小时父亲即去世,1999年母亲又去世了。永吉从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玉树州,在州孤儿学校任教。在那里,珍夏与活泼可爱的永吉才仁相遇,2005年确定恋爱关系,2007年完婚。在邻居眼里,永吉才仁的称呼就是“永老师”。

当人群散去,几个孩子拿着一张心形卡片,轻轻地插在坍塌的墙上。“你虽然走了,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卡片上这样写着。

珍夏说,永吉是爱孩子的女人。姐姐白文毛未婚育有一子,永吉视为己出。在学校,孤儿们亲切地称永吉为“妈妈”。

一袋16小时才进食的方便面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作文范文第6篇

姚柏林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便是硕健的红军儿郎,要战胜人间罕见的种种险阻也是难以想像的。然而,长征路上的红军妈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

成功和妇女自身的解放,果敢地承载着更多的苦难,显示出一种超出母性的伟大的爱。笔者曾见到世界上也许最奇特的纸条:“我们是为万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因军情紧急,此子无人携带,深望老乡将其抚养成人,不胜感激。”署名:“红军休养连董必武留。”这个留在苗地的孩子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骨肉。而在长征开始时,他们已将爱子毛毛留在了江西老乡家,后来音讯全无。长征中生下的这个孩子,毛泽东与贺子珍十分喜爱但又十分为难。当时为了避免与围追堵截的敌人遭遇,部队每天急行军90多公里,有时不得不打仗。带着孩子,无疑困难不少;送给老乡,又于心不忍。思忖再三,贺子珍还是把警卫员叫来,声泪俱下地吩咐:“孩子不能带,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怪我们不喜欢后代,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在人民当中长大也好。”毛泽东、贺子珍夫妇为了中国革命共失去了5个子女。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哪有母亲不疼爱子女的?而红军妈妈们却在那个非常时期,腆着肚子,艰难地行进在长征途中。生下骨肉,又将其留在边远的不知名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何等感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长征中的红军妈妈们将“奉献”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红军使命是北上抗日,解放全国。“但有使命,万死不辞”。红军妈妈们跟随红军大部队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一路上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江河,经过11个省份,突破10道封锁线。红军妈妈们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使命高于天的精神千秋不朽,与日月同辉。

长征出发前已婚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途上尽量避免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队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几天。她们虽然受到分离的煎熬,大多数人却免除了怀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误的,这使她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即使如此,为履行神圣使命,红军妈妈们强忍苦痛,舍生取义,鞠躬尽瘁。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曾玉,在长征途中生下一个胖娃娃,但部队要紧急出发,孩子不能

带,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伴着父亲写的字条,孩子在空屋子里声声啼哭。曾玉被人搀扶着,告别了亲生骨肉,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屋子。孩子在屋内嘶哑地哭叫,曾玉在屋外掩袖抽泣。婴儿的啼哭像锥子刺着她的心,像绳索拴着她的腿,她那如同灌了铅的双腿怎么也迈不动。但不走是不行的,后面有追敌,心中有使命,这个时候哪里还容得儿女情长,曾玉坚毅地走了。刚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没有担架,而且头一站便要过河,横在眼前的河水浪涛翻滚。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曾玉咬紧牙关下河,在几个女战士的搀扶下趟了过去,向着陕北,迈开双腿,载着使命疾行。

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明天是个神圣的字眼,令人憧憬,催人奋进。红军妈妈们的未来观是为了国家的明天、人民的未来、万千的后代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自己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长征胜利20周年时,廖承志画了一组再现长征感人情景的画送给女儿廖茗。画面上一位红军妈妈忍痛将孩子送给当地一位老汉,她亲吻着孩子,盯着孩子那张小脸,生怕忘记了似的。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掀起衣襟给孩子喂奶。泪水和着奶水,把孩子喂饱后,便把他轻轻地放下,头也不回地追赶队伍去了。廖承志随画还写给女儿一封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胜利的。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中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

因为有许多红军妈妈们已经失去过自己的亲骨肉,长征路上,她们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孩子。尽管许多人再三动员她们留下来或者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但为了新的生命,为了明天,红军妈妈们凭着坚强的意志,为长征路上诞生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孩子营造着“安全港”。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在长征路上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远征。朱德总司令听到远征诞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跑到河边去钓鱼,并亲手给陈琮英做了一碗鱼汤。陈琮英产后没几天,部队又要进行艰苦行军。任弼时对陈琮英说:“把孩子留给苗家兄弟吧!”陈琮英紧紧地抱着女

儿,默默垂泪。两人的前几个孩子都已夭折了,此刻,陈琮英多么想带女儿一起行军啊!可这将会给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红军战士闻讯后,坚决反对将远征留下,争着要求背远征行军,并抢着逗她玩。这样,远征方才留下,并一起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北京,为新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少数几个长征路上诞生的儿女。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长征伟大,参加过长征的母亲们同样伟大,让历史这样告诉未来吧!

“长征”是一种精神

2006-09-19 17:19:14

提起长征,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七十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的,长征故事让人永难忘怀的一段壮烈史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而在长征中所表现出“长征精神”更会如日月同辉,激励代代华夏儿女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儿时的课本里,我就感受到了泸定桥的艰险,尝到了过草地、吃皮带的滋

味,更切切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所付出那带血的艰辛,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对于我们后人,这,可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如今的我,成了一名老师。每次在课堂上提到长征的故事,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起长征中的一个个感人的情节,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

活,是我们先辈为我们创造的,是他们把苦吃在了前头,我们才没有吃苦,我们才能安心地学习,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并不是让大家一定要亲自去尝尝吃皮带的滋味,我们要学习的是长征中的精神,学习红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豪情,学习他们在困境里舍己为人、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今天的我们,生活的是这样美好,有的人却怨天尤人,抱怨这,抱怨那,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天天瞎混过日子。这种精神,这种面貌,与我们的红军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有红军在那种困境之下仍然抱着必胜希望的心

态,好好学习,争分夺秒,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前人进行

了长征,我们才可以免去了长征的艰辛,今天的我们绝不能因为贫穷再受人欺负,再让我们的后辈去吃苦。

长征路上沼泽满地,红军战干心凝成结。有的战士在牺牲前还把自己身上最后的一点食粮留给大家,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互相帮助的精神,真是值得如今的我们去好好学一学的。我们要把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幸福、美好。人生如海面,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会有狂风暴雨,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的人畏缩了,不前了,可你们有没有想到我们红军进行的长征,谁的困难可以与红军的长征相比?“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句话说的多好,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我们就不会觉得苦,不会觉得累。

回忆过去是珍惜现在的最好表现,学习长征精神是对我们先辈最好的怀念,也是对我们现代人最好的激励。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长,多曲折,多凶险,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山、淌不过去的河。苏秦

听着长征的故事成长

2006年09月11日 00:00:00来源:泉州晚收藏此页到365Key报

□向迎佳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无数动人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成为不断激励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还在我刚上幼儿园时,父亲就找来一些红军长征的连环画让我看,我边认字边记住了不少红军的故事,还在幼儿园讲给小朋友听。上小学时,经常出差的父亲只要一回家,就关心我的学习,每当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打满“√”和考试成绩优良时,就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我记得讲得最多、印象最深的还是红军长征的故事。

小时候我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虽然还比较肤浅,但还是认真地照着红军的样子去做,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用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鞭策自己,攻克了学习上一个个“拦路虎”,使自己各门功课成绩在班级都名列前茅;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用红军“一袋干粮”、“七十六粒粮食”等故事激励自己,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体味助人的快乐;在个人利益与

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用红军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自己,从而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主动关心集体利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为三峡工程捐款和为城市建设献一计的事迹还被多家媒体宣传,为此,受到学校的奖励,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

步入大学校园后,当时学校正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我作为组织培养的重点对象,听了几次党的创新理论讲座,利用课余时间重温了《红军长征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红军长征故事选》等书籍,在脑海里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在那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条件下,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在用血肉之躯铺就的前进路上,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能够义无反顾、前仆后继?那是因为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作为精神支柱。有了认识上的升华,使我更增强了对党的无比信赖,更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为了把更多的同学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我和另外几名学生党员还开办了“知心话儿对党说”的网页,定期在网上与同学们交流,宣传党的知识,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一个亮点。

随着阅历的增加,那些听了上百遍的长征的故事依然感人,用血与火凝成的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她好像融化在我的血液中,成为我执著的信念和追求。在大学毕业即将面临工作分配时,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做一个在商海中搏击的“弄潮儿”;一条是投笔从戎,当一名新时期有为的军人,把青春和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防建设。我是军人的后代,理应做一名红军精神的传人,为此,我选择了从军之路。尽管从军之路很艰辛,一穿上军装就投入紧张的训练,磨破了手脚,晒黑了皮肤,但我挺住了,半年的艰苦训练,使我以军政考核全优的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作文范文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作文范文第1篇“她还活着吗?她在哪,我想见她。”昨日6时许,当官兵们花费无数心血刨掉了压在她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