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常考的文言文词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71

常考的文言文词范文第1篇

2.《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农民问题丛刊》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对象。

4.《井冈山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11月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否定了照搬外国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革命中心转移。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6.《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7.《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的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8.《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9.《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的思想。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10.《论持久战》1938年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分析了中日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

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会议在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

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

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

一、讨论党纲草案;

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代表们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经过讨论,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文件还规定了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回答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大会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等11个议决案,并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共9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候补执行委员5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在随后举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5人组成中央局。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所以,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关于工农联盟,《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此外,大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表明,此时党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常考的文言文词范文第2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翻译: ① 且托寐以观之。

② 既而问毓何以拜。

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

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 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 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解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7.★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解释:

①则:那么;

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

④令:让,叫。 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8.★目贵明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辏: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解释

①贵:以为贵;

②聪:听力好;

③智:思维敏捷;

④塞:受蒙蔽。 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9.★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阅读训练】 解释

①知:认识;

②岂:难道;

③道:遵循;

④怪:异端。 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

10.★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

《卖柑者言》练习题

1.本文选自《

》,本文作者是

,字

,是我国

代的大臣、文学家。 给加点的字注音。

贾十倍

(

)

涉寒暑不溃

(

)

吾赖是以食吾躯

(

)

人争鬻之(

)

法斁而不知理(

)

醉醇醴而饫肥鲜者(

)

类东方生滑稽(

)之流

出之烨然

(

)

3.解释下面的黑体字

吾业是有年矣

(

)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

)

峨大冠、拖长绅者 (

) 法斁而不知理(

) 涉寒暑不溃(

)

予贸得其一(

)将炫外以惑愚瞽也 (

)而托于柑以讽耶(

)

人争鬻之(

)类东方生滑稽之流(

)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

赫赫乎可象(

)将以实笾豆 (

)

比较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 乎:赫赫乎可象

而独我也乎

业:吾业是有年矣

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坐: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观其坐高堂

市:置于市,贾十倍

若所市于人者

若:若所市于人者

干若败絮

而:玉质而金色

吏奸而不知禁

翻译句子。

①甚矣哉,为欺也!

②而独不足子所乎?

③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④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⑤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根据提示默写。

①揭示统治者腐败无能的一组排比句是:

②诘责武将徒有其表的句子是:

③那些不法厂商销售的包装精美但品质极差的产品,真可谓是“

,

”。

7.文中体现桔子外观漂亮的词语有

,用描写桔子里面状况的比喻句是

;通过里外的对比,引出全文议论的中心“

”的。

8.卖柑者的反责之言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常考的文言文词范文

常考的文言文词范文第1篇2.《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农民问题丛刊》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