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营林技术规程范文
马尾松营林技术规程范文第1篇
试验地在重庆南川区太平场镇, 为典型的丘陵地貌,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试验地年均气温在17℃, 降雨量为1 600 mm, 该地空气湿度在80%, 最高温达40℃, 最低温达-1℃。根据气象局统计, 该地区全年>10℃的活动积温达5 600℃, 该地区适应多种南方树木的生长。
该地海拔高度在600~850 m, 坡度在18°~35°, 土壤厚度70~100 cm的黄壤、紫色土。试验地土壤属于偏酸性土壤, 其p H值为4.2~6.5, 土壤肥力中等。
该镇马尾松林面积达2 656.12 hm2, 其中89%为纯林。最近几年受周边区县松材线虫病的扩散, 已有近千公顷马尾松林感染, 严重威胁到全镇及南川区整个北部乡镇的马尾松林木的正常生长和生存安全,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因此对马尾松纯林进行改造, 使松材线虫病害等得到积极的防治刻不容缓[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内容
在该镇选择9块马尾松纯林小班, 各小班的立地条件无明显差异, 试验样地的面积总共占4 hm2, 而试验地马尾松平均树龄达30 a。本文选取间伐强度0 (对照组) 、20%、40%进行试验并补植阔叶树, 形成针阔混交林, 改造马尾松纯林林相, 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1.2 试验采用的营林技术
1) 选择优势林木。在各间伐小班内, 以每667 m2选择20~30株生长较好、无松材线虫病害的马尾松优势林木作为目的培育树种。2) 采伐选用疏伐与择伐相结合的方式。采伐, 是指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全部采伐掉除标记的目的树种外的所有马尾松林木和病枯木, 保留有培育价值的阔叶树[2]。3) 对于各采伐小班内出现的采伐迹地, 采取补植阔叶树或竹类, 以此增加林分中的物种, 将纯林改造成混合林[3]。4) 对照组保持不变, 不使用任何营林措施。
1.3 试验方法
1) 本试验主要采用的试验方法为样点群调查法。在试验小班内以25 m的间距布置9个“L”形状样点。布置方法:在第5个样点上顺时针旋转90°布置第6~9个样点, 每个样点以半径为4.61 m的圆形呈现。然后, 调查圆形内林木的生长情况以及物种群发生的变化, 还有其他生物因子的状况。2) 在每年4月前完成对林分中枯木、死木的数量进行调查与统计。3) 调查各试验小班中病虫害防治情况, 并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伐强度对林分生物群落的影响
通过试验与调查, 各试验地更新林木以及植被的分布情况见表1。样地二马尾松林林下物种非常丰富, 有利于天然更新。而究其原因, 是因为间伐后增加了林下的透光度, 且改善了林内的通风, 更利于林木的发芽生长, 从而促成物种的多样性[4]。
2.2 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对试验地实施了群点调查法, 最后总结出间伐后现有蓄积量、年均生长量以及林木的生长状况见表2。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表明, 经过间伐后的年均生长量以及每公顷的产材总量样地二 (间伐强度4 0%) 最大, 对照地最小;现有林木蓄积量对照地最大, 试验样地二最小, 随着树龄的不断增长, 样地一盒样地二的林木生长趋势较好, 可见林木蓄积量要超过对照地。
2.3 间伐强度对病虫害防治的影响
根据以往资料总结, 松材线虫病的调查情况见图1。从图1可知, 样地二, 随着树龄以及物种的增加, 逐渐形成了混交林, 林分松材线虫发生灾害的可能就越低。而试验地对照组抗逆性比较低。所以, 通过对各试验小班的对比以及病虫害防治投入的情况分析, 对照地, 也就是没有采取任何营林措施的林地需要的投入最大, 而间伐强度为40%的试验样地2所需投入最低。
2.4 间伐强度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对样点群内的5个样点林分枯落物层的调查分析, 结果统计见图2。表明, 样地二间伐强度最大, 林内透光以及透风的效果都要相对较好, 阔叶树比重增加, 枯落物更容易分解, 其分解的比例最大, 改良土壤的效果最好。
3 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马尾松纯林进行了试验改造, 试验表明, 间伐马尾松林分, 不仅有利于促进林木的生长, 而且能够提高林分的抗逆性以及改良土壤。通过试验对比表明, 其中间伐强度最大的更加有利于促进林分混合复层林的形成, 而且其生物的多样性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摘要:马尾松作为一种常绿乔木, 在我国有着长远的经营历史, 其用途非常广泛, 利用率较高。基于此, 结合近自然理论与实践经验对马尾松纯林进行改造。每667 m2选定2025株作为母树, 通过疏伐与择伐相结合的手段, 适当地补植阔叶树, 从而促进林木生长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通过20%、40%的间伐强度进行对照试验, 结果显示, 通过间伐马尾松林分都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 增长林分的抗逆性以及使土壤得到改良。但相比之下, 40%的间伐强度更占优势。
关键词:马尾松纯林,改造技术
参考文献
[1] 何才生, 李茂娟, 刘海石, 曹炜, 周志远, 许怡晓.南岭植物园马尾松纯林林相改造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 2015, 6 (22) :44-45.
[2] 徐小静, 朱汤军, 徐高福.不同林分及立地条件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模式群落结构特征评价[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8 (14) :67-70.
[3] 周子贵.低效马尾松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改造对策分析[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1:121-122.
马尾松营林技术规程范文第2篇
大量实践经验表, 利用薄膜营养袋的方式育苗, 造价成本比较高, 同时还容易出现弯根的现象。为此, 本次研究利用切根育苗新技术对芽苗进行定距移栽, 还进行了3次切根育苗[1], 苗木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同时造林成活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造林当年抽高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育苗, 这种切根育苗的方式可以进行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 马尾松切根育苗技术
1.1 圃地选择
马尾松是一种强阳性树种, 喜酸但不耐碱, 喜光又忌水湿, 因此, 苗圃选择过程中最好应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条件好、交通方便、土质疏松的地方作为苗圃地。注意圃地应该深耕细耙, 将基肥施足, 还要做高床, 苗床的宽和高保持在100 cm和25 cm左右, 按照地块确定, 沟中留足25 cm, 床上铺上1层红心土, 并铺上1层1 cm厚的火烧土和细沙, 火烧土和细沙分别占50%的比例, 然后将其混合成薄层并压平。值得注意的是施火烧土15~22.5 t/hm2, 磷肥750 kg/hm2[2]。
1.2 种子处理
播种之前应该利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 浸种30 min以后, 利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 然后再用温水浸种, 浸种一昼夜以后将种子捞出阴干备用。利用砂床催芽法进行催芽, 要注意保持床面湿润, 以保证种子顺利发芽。选择3月份的中上旬进行播种, 3月底之前切根移栽, 也就是说当子叶出土, 同时种壳还没有完全脱落、胚根长到了4~5 cm的时候, 将芽苗砂床与苗床保持湿润, 然后将芽苗轻轻提起, 并将下胚根部分的1/3~1/2剪去, 起苗的同时进行切根移栽,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芽苗脱水。严格按照5 cm10 cm的行距栽植, 注意栽植深要比胚根根径加深0.5 cm, 并利用竹筷在洞旁进行移动压实, 注意不能直接用手挤压, 这样容易使土壤板结, 对幼苗造成不利影响, 当天完成移栽以后, 应立即利用喷灌浇定根水[3]。
1.3 苗期管理
芽苗切根移栽以后, 要注意加强对苗圃的管理, 这是育苗成功的关键所在,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开始做起。 (1) 在移栽以后帽脱之前, 应保持苗床湿润, 并对鸟害和鼠害加以注意; (2) 遇到大暴雨时, 应利用清水进行及时的喷洗, 避免造成日灼伤, 并将幼苗扶正; (3) 将重点放在水的管理上, 充分注意圃地的排水工作, 三伏天时为了避免苗床干旱应注意进行及时的灌溉; (4) 选择每年的7~8月份进行施肥, 最好选择磷钾肥, 也可以进行根外追肥; (5) 定苗时间在每年的9月中旬以后, 这时苗木根已经开始正常生长, 将其中生长不正常或者过高的苗间去; (6) 松苗猝倒病是马尾松最常见的一种病害, 通常这种病害会在48月发生, 一旦发现病害, 可以利用0.5%~2.0%的硫酸亚铁或者0.5%~1%的波尔多液进行喷施, 连续喷施2~3次。注意利用硫酸亚铁喷施以后应马上利用清水淋洗幼苗, 这样可以避免药害的发生。此外, 松苗叶枯病也是一种常见病害, 可以在每年的7月开始预防, 可以利用100~200倍的波尔多液进行喷洒[4], 连续喷洒3~4次, 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1.4 苗木切根
1.4.1 切根时间与深度
选择在每年的8月底9月初这段时间切根, 切根深度控制在床面以下的8~10 cm, 这时应重点控制苗高的生长和主根徙长, 主根会逐渐形成2~3根短粗的新主根, 以促进侧根生长, 大大增加根系的生物量。
1.4.2 切根具体操作
在切根之前应引水灌溉8 h, 待水位达到畦床的80%才能切根, 或者雨后苗床比较湿润、土壤含水量比较大时切根, 操作人员取苗床相邻步道中站立, 用手握住木把的中间, 另一只手握住端部的小横把。注意将铲口平放在与床面大约7~8 cm的土层以外, 身体略微向前倾斜, 同时双手用力向前推切铁铲。
(1) 切主根。在苗床下深度为8~10 cm的床边划出一条平行线, 利用铲刀在床面株距条线向前推进, 注意一定要有一定速度, 铲刀指定位置后将主根全部切断, 切根完成以后注意畦边培土, 以避免边缘苗木出现倒伏的问题。
(2) 切侧根。在和苗木行距相距1/2的位置, 利用铲刀进行平行斜切, 将侧根切断, 完成主侧根切根以后, 立即浇灌定根水1次[5]。
(3) 利用条播方式的马尾松直播苗切根通常会选择7月底8月初, 也就是苗木高度达到16 cm时进行切主根, 其深度在7~8 cm, 切侧根应该选在8月底进行。从相关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 马尾松大田切根苗侧根的条数比较多, 与常规育苗相比侧根生物量、菌根含量都比较多, 通常苗木高径为 (70~75) ∶1, 其苗木的整体质量比常规育苗要好很多。
1.5 苗木起苗包装
起苗之前需要利用锄头进行挖取, 保证苗木根系带有宿土, 不能直接用手拔, 采用薄膜进行包装, 可以有效避免根系水分的蒸发, 同时还能携带大量菌根土进行造林, 造林以后不需要较长的恢复期, 生长速度非常快。
2 马尾松切根育苗效果
2.1 造林效果对比
经造林对比调查, 造林成活率和当年生长量非常高, 而常规育苗非常差, 切根育苗明显高于常规育苗。
2.2 不同切根深度对苗木合格率的影响
切根育苗可以对苗木高和主根生长进行有效控制, 大量发育须根, 促进苗木质量的提高, 通常切根苗主根长度保留的长度在10~12 cm, 常规育苗主根根长保留17.5 cm。切根深度在3~5 cm、6~8 cm, 苗木合格率分别为12.8%、72.5%;切根深度为10~12 cm时, 合格率超过96%。
2.3 切根育苗和常规育苗相关指标比较
经过切根育苗的马尾松根系发育比较完整, 冠根和高径都比较协调, 通常一级侧根可以达到14条, 与常规育苗方法相比增加75%, 高径比为74, 冠根比为2.6, 都所有下降。同时, 经过检测可见, 苗木菌根含量提高了38%左右, 苗木质量比较好, 有助于造林成活。
此外, 常规育苗的播种量需要5 kg/667 m2, 而切根育苗的播种量仅需2.2 kg/667 m2, 纵观当前的实际情况, 良种已经供不应求, 这种情况下实施切根育苗可以有效节省良种, 一次性定距移栽, 苗期不需要进行间苗或者定苗, 可以有效降低育苗的成本。切根苗的侧根比较发达, 苗木地径也粗于常规育苗, 且造林过程中不会出现弯根窝根的现象, 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此外幼林生长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摘要:结合重庆市开县林场马尾松切根育苗情况, 介绍了马尾松切根育苗技术的造林效果主要技术要点。
关键词:马尾松,切根育苗,造林效果,重庆市开县
参考文献
[1] 唐效蓉, 张翼, 杨骏, 等.马尾松大径材优良家系幼林期生长表现[J].湖南林业科技, 2014 (6) :10-14.
[2] 安宁, 丁贵杰, 谌红辉, 等.马尾松高产脂优树选择及高产脂林培育[J].贵州农业科学, 2015 (2) :118-122.
[3] 王芳.不同育苗容器规格对红桦幼苗的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1) :13-15.
[4] 董春英, 陈明皋, 黄守成, 等.闽楠大田播种育苗及富根壮苗培育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16) :48-52.
马尾松营林技术规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