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毛泽东诗词拼音注释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0-111

毛泽东诗词拼音注释范文第1篇

1973年7月,毛泽东接见杨振宁时,曾感慨地说:“百把年以后,对我的这些诗都不懂了。”而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不求深解毛泽东的诗词但也不至于对他的作品毫无所知,透过毛泽东的诗词看时代风云,看毛泽东本人,也看他各个时期不同的思想,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另类的诠释。

全书共分为了十三组诗词。它们分别为:

1、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写的两首诗

2、青年时期表达爱情的两首词

3、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首词

4、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初期写的六首词

5、立三路线统治时期写的一首词

6、记录江西中央苏区第

一、二次反“围剿”的两首词

7、被“左”倾路线排挤最严重时写的两首词

8、记录长征由湘桂黔丛山中至遵义会议前的四首词

9、长征过岷山后,至长征结束,在兴奋喜悦的心情下写的四首诗词

10、长征结束后,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期间写的两首词

11、抗战时期写的一首挽诗

12、解放战争中转战陕北时写的两首诗

13、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和筹建新中国前夕写的两首诗。

鉴于诗词组别之多,如一一细数一方面不能深入分析该时期背景和毛泽东诗词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显累赘。所以我将在阅读并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对书中三个组别的诗词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我将会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个是作者的写作背景,另一个的是对诗或词内容上的分析。

第一组: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写的两首诗。

(一)《五古•挽易昌陶》

背景: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户农户家里,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就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他从早期阅读儒家经典、《盛世危言》到信冯桂芬、郑观应的早期改良主义再到赞同引进西方设备、设议院、定宪法、行君主立宪,使毛泽东萌发救国救民的抱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中学的毛泽东受孙中山、黄兴排满兴汉影响,在思想方面较为激进并于1911年10月22日参加长沙革命党人起义。毛泽东于1914年正式进入湖南一师,在当时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他热爱看报、分析时事,爱国热情高涨。

诗词分析:个人认为该诗借悼念亡友,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机的深沉忧虑和雪耻救亡的学子抱负,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其中“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更是提出了日本及俄国对中国的威胁,从一个层面体现了他对时局深刻的洞察力。可见当时的毛泽东已经有了为国奋斗的决心,只是当时他还没有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上偏向激进。

(二)《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背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认为必须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奋斗才能拯救中国。为此,他广交追求进步的学友,并于1918年4月14日成立了新民学会,而纵宇一郎就是学会里的罗章龙。在新民学会中讨论最多的就是会员出省出国的问题。由于日本一方面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同盟会和武昌起义都受到日本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东方和西方科学文化的桥梁地带,维新早,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早,所以当时的新民学会成员主张前去日本留学,但当时日本反动政府对东京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高压手段,驱赶中国留学生回中国,这也迫使新民学会的会员们放弃了去日本的机会,转而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为新民学会的赴法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当萧子升约毛泽东一同前去的时候毛

泽东却委婉谢绝了。后来毛泽东曾解释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变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们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以上这些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的开放意识,但在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为他缺乏对欧美,对世界的直接认识带来了局限性。

诗词分析:个人认为这首虽是送别诗,但没有惆怅、悲凉和伤感,只有乐观、自信、积极、高昂的情绪,表现了毛泽东对罗章龙的友谊和期望。其中“名世于今五百年”一句反应了青年毛泽东还未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还存在着崇奉圣贤豪杰的历史观,强调杰出人物的作用,认为只有依靠圣贤豪杰之类的杰出人物,才能推动历史,才能救国救民。当然这一句也表现了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血气方刚,有一往无前的锐气。这为他将来的救国之路铺就了精神上的动力。但不管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从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在思想及行动上的为国拼搏之志可以看到以后一代伟人的踪迹。

第一组诗词总体为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新思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拥护新文化新思想的激进青年,他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做着积极的准备。但由于他当时还没有确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时的毛泽东在认识上明显带有局限性。

第二组: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首词

(一)《沁园春•长沙》

背景:当时的毛泽东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由激进青年转为马克思主义者。而为了国共两党共同的任务打倒军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1924年,毛泽东也成为了共产党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但后其因劳累回湘养病,在湖南自发大兴农民运动,这也使他看到了农民的作用,为大革命失败之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该诗就写于国民大革命兴起之时。

诗词分析:个人认为该诗上阕写游览橘子洲头看到的湘江两岸的秋景,透出积极的情绪和对未来形势的乐观估计以及对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非凡气魄和决心。这些都取决于国共两党合作在望,对毛泽东有极大的鼓舞。但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则在思考谁来主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由哪个阶级来领导国家。而下阕则是对上阕问题的一个回答,毛泽东认为主宰中国革命的绝

不是军阀,而应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的人民群众。我觉得正是由于毛泽东在这一点上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也指导了他日后的工作建立在群众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动用广大的农民力量。区别于部分左倾教条主义,毛泽东以他敏锐的分析能力与之前数次革命起义的失败经验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菩萨蛮•黄鹤楼》

背景:该首词写于国民大革命失败前夕。自孙中山去世后,国共两党间的平衡逐步破坏,蒋介石的分裂活动更是日趋猖獗,并开始对共产党人的大屠杀,使革命遭到局部失败。但当时担当共产党总书记的陈独秀则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忍让妥协,盲目相信蒋介石集团,毛泽东当时提出的很多切中时弊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甚至很多意见都没有被放到各个大会上进行讨论,导致共产党的损失越来越大,而陈独秀与毛泽东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毛泽东曾说过当时“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诗词分析:个人认为这首词在作者看来是他写过的最为压抑的一首,表现了他在大革命失败前夕复杂沉重的苍凉心情。其中的一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表现了他对反动派叛变革命的愤恨,对右倾路线的埋怨,对革命危机的忧虑,对时局发展的无奈,对探索革命新出路的思考。我觉得当时的毛泽东在心情上是十分郁闷的,首先是他饱览群书、广泛阅读各类报刊杂志,亲身经历大革命的起起伏伏从而对中国革命拥有十分独到的见解,但他当时许多正确的意见却没有被采纳;另外与他产生分歧的又恰好是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党内矛盾也逐渐显露,可见当时他写下这首词的心情。但“心潮逐浪高”一句也体现了他对救国救民仍然抱有积极的心态,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

第二组诗词是毛泽东在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时期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毛泽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积极投身到这场大革命的激流中去,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这场革命中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中三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影响力深远的重大事件,亲身经历了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他这个时期写的两首词,正好记录了他在大革命兴起和失败时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他救国救民的坚定的信念和永远对革命保有积极的态度。

第三组:长征结束后,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期间写的两首词

(一)《沁园春•长沙》

背景:自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使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共产党开始了漫长的长征之路。中央红军虽于陕北会师,但鉴于陕北经济落后,大批部队的供给无法满足,在这种形式下,毛泽东提出了“以发展求生存”的方针,决定东渡黄河,夺取吕梁山,开辟新根据地。这首词就写于毛泽东东征山西前夕。这段期间,毛泽东的心情极佳,不同与以往长征时的被动,东征山西是从主动出击中寻找红军的出路,达到巩固和扩大苏区的目的。

诗词分析:个人认为该诗上阕写景,描绘了祖国北方冬天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更加透露出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下阕以议论为主,评论了中国封建时代五位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帝王,既肯定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又指出他们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其实“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也有作者对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则显然是全词的主旨。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的未来信心十足,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最后的胜利报以乐观的态度。而他豪情满满的这一句词更是被后人广泛引用。当时的毛泽东虽经历了长征的艰苦磨砺却依然满怀信心。

(二)《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背景:共产党员丁玲1932年下半年担任“左联”党团书记,她同时也是一名有名的女作家。在遭到国民党绑架、监禁达3年之久后她没有放弃共产党的信仰,毅然前去陕北。而毛泽东也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中共中央以罕见的规格接待了丁玲。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对于丁玲投身红军和创作上反映工农兵的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而写的。

诗词分析:上阕写的是对丁玲的欢迎,下阕写丁玲的从军,高度评价丁玲来保安并投身红军的意义,赞扬丁玲是从军的巾帼英雄。其中“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点明了丁玲思想感情和创作上的转变,表达了作者对丁玲的评价和期望,也表达了中共中央对一切到革命根据地到部队去的文艺工作者的赞扬。

第三组为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转变时期所写,

“西安事变”最后的和平解决使得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已成为了全党的共识,客观革命形势也朝

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展望未来,激情满怀,信心百倍。

该书从对诗词背景的分析来看毛泽东所作诗词的含义,让我了解了毛泽东在思想上的成长以及毛泽东本身的性格特点,从中收获匪浅。

以上便是我阅读《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一书后完成的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谢谢。

法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111班

11040118

毛泽东诗词拼音注释范文第2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忆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沁园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诗词拼音注释范文第3篇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惟挈大端 臵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毛泽东诗词【全集】

- 1

毛泽东诗词【全集】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其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其三)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六言诗 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临江仙 赠丁玲

一九三六年

毛泽东诗词【全集】

- 3

毛泽东诗词【全集】

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柳亚子原词浣溪沙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这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 哪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

颜斶齐王各命前 多年矛盾廓无边 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诗人高唱至 正和前线捷音联 妙香山上战旗妍

注:柳亚子原词浣溪沙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演出和平鸽舞剧,欧阳倩予编剧,戴爱莲女士导演兼饰主角,四夕至五夕,连续在怀仁堂奏技,再成短调,欣赏赞美之不尽矣

白鸽连翩奋舞前 工农大众力无边 推翻原子更金圆战贩集团仇美帝 和平堡垒拥苏联 天安门上万红妍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6月3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诗词【全集】

- 5

毛泽东诗词【全集】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历 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明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杂言诗 八连颂 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好八连 天下传 为什么 意志坚 为人民 几十年拒腐蚀 永不沾 因此叫 好八连 解放军 要学习全军民 要自立 不怕压 不怕迫 不怕刀 不怕戟不怕鬼 不怕魅 不怕帝 不怕贼 奇儿女 如松柏上参天 傲霜雪 纪律好 如坚壁 军事好 如霹雳政治好 称第一 思想好 能分析 分析好 大有益益在哪 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斥 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贺新郎 读史

一九**年春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不过(是)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足乔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钹黄越 歌未竟 东方白

念奴娇 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缘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过去 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 鸟儿问答

一九六五年秋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 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毛泽东诗词拼音注释范文第4篇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每当我静默地翻开《毛泽东诗词》,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便向我滚滚袭来,有巨鳌鼓浪,截断众流之势;有鲲鹏振翮,扶摇羊角之姿。如疾矢,如飞瀑,如山岳崩颓,如万马奔腾,滂滂沛沛,荡气回肠。

毛泽东,一位推翻旧世界的时代英雄,一位戎马半生的治国领袖,一位名垂千古的历史伟人。我叹服他诗词的大气磅礴,有包囊八荒之胸襟;我折服他诗词的瑰丽壮美,如龙飞凤翥玉树琼花;我佩服他诗词的理想远大,给亿万人民带来希望的曙光。毛泽东的诗词,又恰恰是一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史诗。可以说,他的诗词,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概括,体现着伟大深邃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诗词,俯仰之间,纵横捭阖,“其神韵以骨气取胜,豪迈奔放,激越昂扬,气象恢弘,叱咤风云,具有帝王气魄,堪称一代大家,当之无愧。”毛泽东,作为一位从前未有的敢向旧世界宣战的大智大勇者,他的诗词中横贯着的千古豪气与魄力,以及诗词中表现出的深厚文化素养兼天赋过人的才华,谱写出的光彩夺目、豪气慑人的旷世再难觅的诗词,古往今来,无出其右者。他穷极一生,歌颂大革命时期革命先驱英勇激昂的战斗风貌,咏叹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卓绝奋进,高唱抗日救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赞美人民解放战争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描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宏伟辉煌的蓝图,表现共产党人的反帝、反霸、反封建的坚强斗志与决心。 当毛泽东在夜里望见白雪皑皑,素裹银装之时,信口一咏便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他的眼中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好像银蛇曼舞,那辽远广阔的平原仿佛蜡象奔驰。望着这一派莽莽的天地,望着这一幅雄伟壮丽的北国风光,毛泽东思如泉涌,倚马可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可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吐纳八方,包举宇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雄视千古,深刻批判了三千多年来的封建主义,指出无产阶级才是当代的真正英雄,才能在当今的世界环境中,独领风骚!

毛泽东,一位时代的掌舵人,在那个风云际会、战火不断的岁月,擎起整个世界的船桨,向苍穹高昂,奋力地在时代的涡流中划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他,驾着时代的马车,在那崎岖艰难的道路上奔走扬尘,他立志挽救民族的危亡,怀揣着英雄式的豪气与梦想,带领着人民穿越千年的苦难,雄狮般的,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而且,毛泽东的诗词风清骨峻,字字珠玑;大气磅礴,声势浩荡;雄绝千古,一扫宇宙。毛泽东在诗词中蕴含着的帝王之风、霸者之气与豪士之情,可以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他的诗词中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君且看那“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气象之雄,“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之壮,“狂飙为我从天落”的气魄风神以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霓虹之志。孟子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毛泽东便是一个善养浩然之气的人,至大至刚,充塞寰宇,“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古往今来,作词豪迈者岂可与之比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在赤壁下对月高歌,也终不免轻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也不过最后悲歌“可怜白发生”;岳飞“怒发冲冠”“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最终却被莫须有的罪名处死;陆游看着梅花,叹他“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毛泽东,心怀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歌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他“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的心中,时刻充满着崇高的理想并时刻都在将其付诸于伟大的实践当中。

而毛泽东的抱负与追求就是改天易地,从社会结构上推翻旧世界,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宏伟目标。他为此整整奋斗了一生,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青年,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中年时代,再到“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耄耋之年,风雨沧桑,但他,未曾改变过初衷,一直像一支射出的箭一般,矢志不渝。这种高远博大的志向,是雄伟非凡,远出于众人之上的。而他的诗词中既表现了他的远大理想与宏伟志向,又体现出他对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思考,蕴含深刻的哲理,不仅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教益,让人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并且,指引着人类未来道路的前进方向,而这一点,又是自古洎今,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李白固然能高唱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亦能企盼“至君尧舜上,还使民风淳”,柳永能吟哦“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婉,纳兰容若也能抒发“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悲叹,可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在诗歌的花园中,有谁,能像毛泽东一样豪情壮志、积极昂扬?有谁,能像毛泽东一样,既怀揣着高远的抱负,又能在屡次的革命斗争中不畏艰险,保持着乐观精神奋勇向前?

“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纵观毛泽东诗词,就是一部奥德赛般的辉煌璀璨的史诗。毛泽东一生酷爱诗词,但这种兴趣也是与他从事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以诗词抒豪情、寄壮志,愈是戎马倥偬之时,愈是于危难之间,愈是在革命的关捩之处,他愈是能够洋洋洒洒几千言,下笔如有神。他的诗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既雄壮辽阔、豪情万丈,又能细致入微、反映民声。而诗词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与勇气。

毛泽东诗词拼音注释范文第5篇

毛泽东诗词自问世以来, 由于其独特性价值和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直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与研究。就其英译已有十多个版本, 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研究主要从文本研究比较多, 而将多元系统理论应用于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的官方版, Barnstone版和许渊冲版毛泽东诗词三个英译为研究对象, 从列费维尔的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分析毛泽东诗词英译。阐释毛泽东诗词英译的策略;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1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通常是指一定的社会文化, 时代特征和经济因素等对译者的影响以及译者本人对此的反映和理解。意识形态和目标文化的主流诗学共同决定了翻译策略。官方译本由于客观的时代背景, 与政治因素不允许译者有自己的发挥, 译者应客观、详尽的反映原诗的内容与意境。然而许渊冲译本出现在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时代背景下, 译者为自由翻译家, 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译本, 追求原作的艺术价值再现, 不仅反映了形式内容也传达了诗词的音韵节奏。美国版本的译者由美国学者和美籍华人组成, 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 他们受到的都是西方传统教育, 他们的思想是西方的主流社会思想, 他们对于毛泽东诗词中涉及到有关诸于历史、政治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的翻译则会以一种西方的思维与看法去解决。其译本也相应反映的是西方意识形态, 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

2 诗学

诗学包括文学手法与文学作用, 也就是文学类型以及文学与文学系统外的社会, 政治, 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 译者是社会的人, 他的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其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赞助人, 当时的诗学观等等都会影响翻译的选材、翻译的策略和方针。译者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动的主体。翻译时, 他一方面受社会因素影响, 但其主观因素亦不可忽视。不论是选取翻译材料, 还是选取翻译策略, 他们都受其诗学观与主体性的影响。比如:西风列, 长空雁叫霜晨月 (忆秦娥娄山关) 。三个译本为

Fierce the west wind,

Wild geese cry under the frosty morning moon. (官方版, P33)

The wild west wind blows strong;

Th e mo rnin g mo on shiv ers at t he wild geese’s song. (许版, P46)

A hard west wind,

in the vast frozen air wild geese shriek to the morning moon, (Barnstone版, P59)

三个不同时期,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文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官方版传达的只是忠实的语意;许渊冲版不仅词达意和, 而且讲究诗词的韵律, 达到诗歌的音, 形, 意三美高度统一;Barnstone版则是散文体译的自由诗。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究其根源不仅可从诗词翻译本身,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文学翻译的多元系统中的文本外的因素:其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赞助人, 当时的诗学观等文化因素, 甚至是经济, 政治等。官方版由于所处的特殊时代, 政治因素导致翻译组违背自己的诗学观本着传达忠实的内容, 达到一定政治要求原则。Barnstone版处在同时代, 由于是西方文化背景下, 为了了解中国文化, 又能让西方读者接受的情况下做出的妥协。只有许渊冲版处在改革开放以后, 新中国背景下宽松的政治和文学诗潮中, 处于译者的个人诗学观下选择毛泽东诗词, 同时满足传播和译介中国文化的文化交流的需求, 也迎合了一些赞助人的要求。

3 赞助人

赞助人指文学系统之外的赞助系统即推动或阻碍文学的阅读、创作和改写力量的个人、团体以及规范文学和文艺思想流通的机构。赞助人会把意识形态强加给译者, 与意识形态和诗学共同影响翻译策略。美国的译者对翻译和诗词的个人爱好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选择翻译这部作品作为自由译者他没有官方版译者所受的特殊官方出版限制, 他的翻译主要是为了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艺术效果, 这和许渊冲译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于国外相对自由的出版环境和大的时代背景, Barnstone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采用合译的方式、异化的策略、注解和后记的方法尽量忠实的传达原作的内容, 同时让西方读者了解毛泽东诗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文化, 这也迎合了西方大众了解东方的口味, 满足了西方的出版需求等。

《蝶恋花》的上阕的译文:

官方版:I lost my proud Poplar and you your Willow.

Poplar and Willow soar to the Ninth Heaven

Wu Kang, asked what he can give,

Serves them a laurel brew

Barnstone版:I lost my proud poplar and you your willow.

As poplar and willow they soar straight u p

into the ninth heaven

and ask the prisoner of the moon, Wu Kang, what is there.

He offers them wine from the cassia tree.

比照原文, 我们发现官方版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偏离度很小, 译文与原文行行对应, 行数相同, 译者按照原诗采取同化策略, 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力求准确地表达诗歌意境。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 官方版译者受政府的委托从事毛诗的翻译工作, 满足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需求和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在官方的出版限制下, 译文只对原诗进行了释义, 未能再现原诗的艺术美感, 也未体现译者的诗学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而Barnstone版本试图在本西方文化中找到替代品, 通过诗歌形式的妥协, 原文解释和加注等方式, 译者自己评论采取意译翻译策略也是帮助西方读者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和中国文化的了解。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由于各自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不同的赞助人需求和译者不同的诗学观三要素的影响下, 译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导致三个版本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官方版主要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和特殊的时代背景, 官方版的毛泽东诗词是为了忠实传达原作思想内容, 主要是要凸显原作者和作品本身, 实现意识形态的输出。Barnstone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尽量在英美文化语境中找到对等, 帮助读者理解毛泽东诗词和了解中国文化。而许渊冲版使用归化异化策略相结合, 实现了诗歌翻译的音美, 意美和形美的高度统一。希望以上分析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摘要: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新途径, 同时它是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的, 具有系统性、动态性, 开放性的特点。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本文选取官方版, Barnstone版和许渊冲版毛泽东诗词英译为个例, 从列费维尔的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阐释毛泽东诗词英译的策略, 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多元系统,毛泽东诗词,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

参考文献

[1] Willis Barnstone, Ching-po Ko 1972.The poems of Mao Tse-tung[M].NewYork:Harper&Row.

[2] Even-Zohar, Itamar.“Poly system Theory”Polysystem Studies Poetics Today, 1990.

[3]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M]London:Cassell, 1990.

[4] Lefevere, A.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 and Theory in ComparativeContext[C].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2.

[5] 英译小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76.

[6] 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 (英译本) [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1993.

毛泽东诗词拼音注释范文第6篇

六(2)班 王若楠

指导教师

李斐

毛泽东将伟人之大气魄、诗人之大手笔、兵圣之大智勇,浑然集于一身。伟人、诗雄、兵圣之最集中诗意凸现,莫过于数十首毛泽东诗词。“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雄奇瑰丽的毛泽东诗词,以国人诗学而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毛泽东则为诗雄词豪。毛泽东诗词意境如天地之苍茫、江河之奔涌、山岳之岿然、星光之灿烂,是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思想武库、诗作灵河。

“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曾经有人如此评价过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过去我感触不深。今有幸认真拜读《毛泽东诗词选》之后,想起这句话,我不禁为之喝彩真好!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当我读完《毛泽东诗词选》后,我才发现毛主席是那样坚毅,那样豪放,那样睿智,从他的诗词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伟人的人格魅力。在《毛泽东诗词选》中,充满“久有凌云志,重在井冈山”、“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这些历览名山大川的感慨;忧国忧民的毛主席,在攀登游览时,也不曾放下心头的凌云壮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又是毛泽东对于中国经历磨难的深刻感悟,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枝头俏”、“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它们表现了毛主席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慷慨激昂过后,毛主席又有了“挥手从兹去”的离情别意,“我失骄杨君夫柳”的款款深情,以及“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殷切勉励,使我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往昔的峥嵘岁月中,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 “三座大山”使人民获得解放与自主,在“一唱雄鸡天下白”之后,他又操起了建设国家,强民富国的担子,毛主席的人生是闪光的人生。今天的我们,在领略过毛主席的气概之后,我知道了在那个年代的艰辛,知道了战斗的残酷,知道了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习、探索、钻研就如曾经的“鏖战”、需要我们拿出“上九天揽月”的精神和红梅般的坚强意志,与困难作斗争。须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们也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的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它凝聚着历史的风云,激荡着革命的鼓角,概括了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毛泽东是用诗写史,也是以史写诗,正事写史,余事写诗,诗史合一,是为史诗。这才是一等一的大诗人,大手笔。我敢说是千古一人,既前无古人,肯定也是后无来者。

作为跨越时空的历史沉淀和人格化的象征,中国人无法淡化毛泽东留下的印迹和影响。对毛泽东的诗词,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和风云变幻。作为一名马上要升入初中的小学生,反复诵读主席诗词,是学习,是鼓舞,更是享受。

永恒的神话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老谢庄小学 六(1)班 霍思雨 指导教师 马文秀

静静地,自己独自一人走在霜天红叶的世界。迎着瑟瑟秋风,踏着一片片槐树叶,沿着弯弯小路,我沉痛地苦闷地默默地走着。涉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当那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天使在绞死台上香销玉殒时,我的心碎了。爱丝美拉达,一位美丽纯真的女孩。

你能想象一只美艳绝伦的蝴蝶飘落于喧嚣的城市中吗?

你能想象一张白晢无瑕的绸子掉进在乌黑的泥坑里吗?

风温柔地撩拨着希望的火花,落叶起舞,搭建成一座承载着神话的楼梯。我,小心翼翼地往前迈步。狼嚎的哭叫声在耳边响过,梯,仿佛刹那间断了。而我,则掉落在无底的黑暗洞穴内,不断下降,不断下降 那是来自内心的呐喊,是对美的逝去的同情与遗憾,更是对未来的美的向往与呼唤惆怅还是惆怅,叹息依然叹息。悄悄地走过这蜿蜒的山路。光,开始闪烁了,照在了我那涕泗滂沱的脸上。晴朗的天空像一匹柔美光滑的蓝色绸缎。我,循着光的痕迹,走过去,走过去

顿时,心,豁然开朗。

在树林的尽头,那蜿蜒于树旁的小溪,仿佛一条透明的玉带,缠缠绵绵,戏弄着小鱼、水草和那光滑的鹅卵石。水清清的,浅浅的,挪动脚尖,溪底那柔软的沙石轻扰着我的小脚丫,轻轻荡起了几圈淡淡的涟漪。

心中,无故涌起了一阵阵感慨。同样的清丽,同样的秀美。妩媚的爱丝美拉达,眼睛湖水般的明亮,气质玫瑰般优雅。她是大自然中杰出的作品。可是,这朵花,却凋零了。逝去的已逝去了,我们又是否应化悲愤为行动呢?

你记得吗?阳春三月之际,青松吮吸着春天赐予的甘露,在微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路边的花,不娇艳,却很美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淡淡的香味,似有似无;翡翠般狭长的绿叶上几颗浑圆、硕大的露珠,明晃晃的,闪着晶莹的光。

你记得了吗?满塘的荷叶亭亭玉立,像碧玉盆子,美艳而别致。秋云遮蔽着夏日之时,富于诗意的松鼠好象对这种天气生了气,忽然摇动树顶,树林里就象响起了轻柔的飒飒声

可,现在呢?

在那隐隐约约的远处,阡陌交通繁华如初。但,在它们的背后,却并不是所谓的蓓蕾满枝,馥郁芬芳。枯枝败叶无奈地耷拉着身子,昔日娇艳的百花黯然失色,它们所迎接的,则是那一股股催人呕吐的废气

柳树木然呆立,婀娜已失,微风轻拂,片片枯叶颤然飘落,叶上的水珠,凄然而下,掉落于树脚处的电锯上。尔后,响起了一阵阵惨绝人寰的电锯声 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毛泽东诗词拼音注释范文

毛泽东诗词拼音注释范文第1篇1973年7月,毛泽东接见杨振宁时,曾感慨地说:“百把年以后,对我的这些诗都不懂了。”而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