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目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口耳目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设计说明
古人以图形作为文字使用,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字。象形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易于学生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图画情有独钟。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以图画贯穿识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感知字义,并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板前活动,拼贴器官。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喜欢动画人物,用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是什么字?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注意:
1 / 4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 ”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5)教师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预设:
口:①象形字识记。“口”字长得就像我们的嘴。 ②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
③用一用。“口”口水、开口、口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看到红烧肉我就流口水。
耳:①比较识记。“耳”和“目”长得很像,“耳”的两个长横都出头,右边的长竖下面出头。
②用一用。“耳”耳熟、耳聋、耳朵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很喜欢吃木耳。
手:①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撇,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 ②用一用。“手”左手、右手、双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有一双能干的手。
4.游戏巩固。 (1)连一连。
将金文、小篆、楷书分成三组,请学生“连连说说”,看谁说得正确。先在自己的学习卡上连一连,同桌对照,讲讲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连。
(2)游戏。
2 / 4
学生有的拿图画,有的拿楷书,有的拿小篆,有的拿金文,自己找到对应的朋友。可让学生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的句子形式进行交流表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教学设计,猜字互动点燃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小组合作在观察和交流中感知字义,了解字形,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三、朗读小文,认识“站”“坐”
1.学生观察书中第10页的插图,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他们此时的动作吗?(站 坐) 2.教师板书两个生字(站、坐),指生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课件出示两个生字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站:左边是一个人站立着,右边表示一个人站立的时候要占据一定的地方。 坐: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
4.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字,并扩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5.讨论:我们在站立和坐下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健康文明的呢?
6.出示小短文,自由朗读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标准的“站、坐”姿势图。请学生对照图画说一说小短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提到,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学习独立识字。在认读剩下的两个字时,教师设计了动作演示和图画观察环节,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对汉字的演变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引导学生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2.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笔画“横折”“撇”“弯钩”,一边书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练习书空。再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
3 / 4
4.教师点评,重点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目”和“耳”要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设计意图:
初次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例字的好习惯。“三分写,七分看”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笔画,认识字形结构,为正确书写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口耳目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课文解析:
本课是看图识字,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他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目”等4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1.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2.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音节卡片、实物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学过的生字:天 地 人 你 我 他 一 二 三 四 五 上 下 (指名读──开火车带读)
2.复习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金木水火土》。 (男女生对背──全班齐背)
3.下面的句子,你会读吗?试试看,把学过的字读准确。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上天了,入地了,我和你都笑了。
4.谈话:今天我们继续要来学习新的生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都藏在图画当中,我们要仔细看图。
二、观察图画,集中识字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给插图中的三个小朋友,分别取名叫小美、小丽、小刚)小眼睛仔细看图,想一想小美、小丽、小刚在干什么?
2.学生反馈。(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注意聆听,及时纠正读音错误的字。) 3.根据图画,教师讲故事,随机出示要学习的生字。
花儿开了
校园里的花儿开了,有红的,有黄的,好多的小蝴蝶纷纷来花上跳舞。小美和小丽站在花前看花。(出示:足)小美伸出手指,(出示:手)嘴里开心地数着(出示:口):“一朵,两朵,三朵”这时,小刚听到小美数花的声音(出示:耳),也跑来了。他的眼睛盯着每一朵花,(出示:目)说:“我们种的花终于开了,太好了!”
①上面的5个生字,你认识哪一个字?请你自由地读一读。 ②指名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重点正音:“手”是翘舌音、“足”是平舌音。) 4.看图了解生字所指的身体部位。
①(出示:5个生字“口耳目手足”和5张相关的身体部位图片) ②“口、耳、目、手、足”,分别指图片上所指的哪个身体部位?说一说,给生字和图片配对。
(强调:“目”指的是眼睛,不是“木头”。“足”指的是脚。) ③给“口、耳、目、手、足”分别组词。 (重点词语朗读:人口 耳目 手上 足下)
5.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例:口可以用来喝水、吃饭、唱歌(板书:喝、吃、唱)其他的类推。 6.举字卡游戏。
老师做动作,学生举字卡。要求举得又快又对。 师:我眨眼睛。生:我举:“目”。 师:我摸耳朵。生:我举:“耳”。 师:我张嘴巴。生:我举:“口”。 师:我拍小手。生:我举:“手”。 师:我踏小脚。生:我举:“足”。
(游戏中加强反馈:字卡有举错的学生,要及时指出和改正。)
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以故事为切入口,与本课的生字学习相结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在情境中识字”的建议。并以学生喜欢的游戏,进行巩固,识字教学实现提效目标。
三、认识笔画,书写生字 1.学习正确书写“口”字。
①(出示:田字格中的“口”字)认识笔画“横折”。“横折”只有1笔。 ②观察“口”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口”字居中。 ③教师示范写,学生跟着书空笔顺。
④学生先描红,再尝试独立写。教师巡视,及时表扬。 ⑤讲评“口”字书写要诀:“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⑥学生再尝试写一个更端正、美观的“口”字。 2.学习正确书写“目”字。 ①出示:田字格中的“目”字。
②观察“目”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目”字居中,字形瘦长,里面的两横,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③教师示范写,学生跟着书空笔顺。 ④学生书写。
一看:笔顺、每一笔的位置。 二描:描一个红字。 三写:自己独立写一个字。 四比:和范字比一比。 ⑤讲评“目”字书写。
设计意图:写字是识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能写一手好字,在教学中要“细化指导”,学生要“精化练习”。逐步让学生养成观察、临写、改进的书写习惯。
四、作业练习,巩固所学 1.用“口、目”各说一句话,让爸爸妈妈帮忙记录下来。 2.猜一猜。
①红门楼,白院墙,里面坐个胖二郎。( ) ②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生字复习:口 耳 目 手 足 (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身体部位图,说出对应的生字。 3.词语复习:人口 耳目 手上 足下
4.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5个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的词语,大家读得很准确。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跟身体部位有关的一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认识新字
1.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①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打开书认真聆听。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至少3遍。在不认识的字上画上圆圈。
③指名分句读。教师及时正音:“松”是平舌音;“钟”是翘舌音。“卧”字,学生不常见,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组词理解加深印象。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古语的韵味。
①老师示范朗读课文,尾字“松”、“钟”、“风”、“弓”读出押韵的味道。
②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读出韵味来。 ③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体现低段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先读通、读顺课文,再读出韵味来,循序渐进,以读为主。
3.理解课文的含义。 ①理解“站如松,坐如钟”。 认读生字:站(翘舌音)、坐(平舌音)
生字扩词:站立、站直;坐下、请坐(注意“坐”与“座”的区别,“坐”是一个动词。做动作,让学生体会其表示的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京剧人物插图)分辨哪一个人物是“站”?哪一个人物是“坐”。将“站”和“坐”贴在对应的京剧人物旁。
“如”的意思是什么?
说一说“站如松,坐如钟”的意思。(配合出示:挺拔的松树图、古老的铜钟图)
动作体验:“站如松,坐如钟”的动作。
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人“站如松”的?哪些人“坐如钟”的?
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朗读“站如松,坐如钟”,读出精气神来。 ②理解“行如风,卧如弓”。
同桌互相说一说“行如风,卧如弓”的意思。 反馈交流句子的含义。
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人“行如风”的?什么人“卧如弓”的?(配合出示:竞走运动员的图片、卧佛的图片)
有感情朗读“行如风,卧如钟”,读出精气神来。 照样子,说一说。
明如( ) 甜如( ) 白如( ) 粉如( ) ③小结:“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说的是我们站着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一样端正,行走要像风一样飞快,睡觉时要像一张弓一样绷直身体。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要这样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坐立行卧的习惯。
4.师生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引读: 站如── 坐如── 行如── 卧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渗透“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将理解外化为动作的展示,促进对俗语的体会与领悟。
三、认识笔画,书写生字 1.学习正确书写“耳”字。
①学生看书第10页,了解“耳”的笔顺。
②观察“耳”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③教师示范写“耳”,学生跟着书空。
注意四个横的长短变化各不相同。第一笔横为中横,要平且稳。最后一横是长横,要稍稍向上斜。
④学生练习正确书写。 一看:笔顺、每一笔的位置。 二描:描一个红字。 三写:自己独立写一个字。 四比:和范字比一比。 ⑤讲评“耳”字。 2.学习正确书写“手”。
①(出示:田字格中的“手”字)认识笔画“撇”和“弯钩”。 ②观察“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③教师示范写“手”,学生跟着书空。
注意第一笔撇要横撇。两横有变化,中间一横短,第二横长,弯钩要略带点弯。
④学生按照“四步骤”练习正确书写“手”字。 ⑤讲评“手”字,强调“弯钩”的正确书写。 3.看拼音,写词语。比一比谁写的字又正确又漂亮。
口耳目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