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春节习俗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71

春节习俗范文第1篇

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在这一天里, 亲朋好友都尽量从各地赶回来,齐聚一堂,大家有说有笑。

到了春节,少不了美食。你瞧,桌上摆满了菜,还没有开始吃,小孩子早已忍不住了,“口水直流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特有哪些菜呢?有煎的两面金黄的食饼筒,有白花花的水饺和圆圆的汤圆,还有平时吃不到的诱人的小零食大人也仿佛看见了我们的心事,也会让我们吃。一听这话,我们就会像饿狼扑食一样,大口大口地吃。让我们期盼再次大饱口福吧!

最开心的是收压岁钱了。看着大笔大笔的钱在我们的手上,十分开心,自然会想到怎么花。我呢,交给妈妈,每年还可以得到99元的利息呢!我猜测:每一个小孩收到了压岁钱,此时,他们应该也是开心的吧!

大过年的一定要玩鞭炮。最简单的鞭炮就是摔炮。不需要火,摔在地上就能响,而且响声很大。趁别人不注意,摔在脚下,看到别人吓了一跳,就特别地开心。最特别是水炮,这种鞭炮在水里也能响。棒炮很好玩,用火点燃,会烧出火焰。火焰还有好几种颜色,有绿色、有黄色、还有红色。鞭炮让我们的玩耍更增添了几丝乐趣。

新年是欢快的,人们对新年充满了憧憬,寄托了新的希望。让我们平平安安,更上一层楼。

篇二:春节的习俗

眼看着春节就要来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度过了紧紧张张地腊月30日,终于迎来了2015年的春节。对了,为什么要过年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只大怪物,名字叫“年”,“年”在除夕那天总是会出现,并欺负一些人家。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家都受到了“年”的袭击,只有那些门上挂着红窗帘和门前生着火,十分热闹的几户人家没有受到袭击,应此人们知道了“年”就怕这三样东西,于是每到除夕人们便用这三样东西把这只大怪物赶走了,久而久之,便流传下来成了习俗。

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吃完了团圆饭,便和弟弟一起跑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放起鞭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老鼠炮。它一边飞一边还发出了“吱吱”地声音,好像在上天之际还想呼唤同伴一起去天上偷东西,把我们逗得笑死了。

放完了鞭炮,我就和亲戚朋友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精彩的表演让我心情十分开朗,有相声、有小品、还有魔术十分好看。比如那一个叫“我忍不了”的相声,这是讲一些不文明的事,然后那个人看了连声叫忍不了,可是他却以不文明的形势提醒别人,当时,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一个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篇三:有趣的春节习俗

春节时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热闹的日子了。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虽是在濮阳过年,但是我们很快乐。

“二十三 ,祭灶官”是因为传说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情况的日子,要买来麻糖,麻糖又甜又粘,吃了以后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只说好,不说坏。

“二十四,扫房子”新年快到了,房间已经有几个月没有打扫了,得快点打扫干净利落才行,快点行动吧。

过了二十四,大人们都忙了起来,就连我们小孩子也忙了起来,大人们在家磨豆腐、割年肉、炖肉肉,贴花花、蒸馒头我们小孩子就去买鞭炮、放鞭炮 。有的时候还帮帮大人在家里装饰房子,把家收拾的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来了,更使人们激动人心了,除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充满了爱的气息,大人们把早就准备好了的的年夜饭端出来,门外的鞭炮声声响震耳欲聋。吃完饭,好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这一夜,每家每户的灯都亮着,都还没有睡,钟表一分一秒的走动着,12点了,响起了一声声的鞭炮声大年初一,大家早早的就起了床,吃完饭,就去串门了,“噔噔噔”

家里又来了一位客人,一进门,就互相说:“新年好!新年好!”拜完年他们就回家了过了这几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学生们就应该上学了,我们也该忙碌的生活了!

篇四:寿县春节习俗

寿县春节习俗颇多,进入腊月,也属农闲,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咸鸡鹅,一面备节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腌进浓浓的腊味。改革开放前经济尚不宽裕时,群众诙谐地说“不吃二两猪毛不算年”。要知道由于腌制手法有异,家家户户腊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上街赶集的群众更多起来。过后十来天就要“扫尘”,“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新,规整利落,人们心里也更加敞亮起来,大多数人家整个春节的准备工作到此至少已经完成一半。

腊月廿三过小年,俗称“祭灶”,隐北地区也有廿四过小年的,长年在外的人们多在此前回家团圆,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吃白面、麦芽糖制成的祭灶糖,大块厚过月饼,小块状如弹珠,寄意请灶王爷回天庭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家庭来年殷实。有趣的是,在寿县农村,春节一定要把未过门的媳妇接到家里过节,而且要给她买一身新衣服,这样才有礼有面子,否则亲家是要恼的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做这门亲事了!在热闹的筹备中,人们终于迎来了年三十,中午过后,家家早贴春联,早鸣鞭炮,早吃团圆饭,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子夜再度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吃饺子,晚辈给近亲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这时常有乞丐来家门旁贴财神,可不是一两个小钱就能打发了的。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亲戚, “往年酒”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你来我往,一般要持续到正月里甚至二月份。初三送年,农村都在初三早饭前,烧香、点烛,拜祖祭神后,将封檐钱纸、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场地上,燃火尽烧,鸣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镇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紧,有的是热闹“正月里面都是年”,到相隔几十里的亲戚家走走拜个年并不晚,熟人见面时还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

篇五:四川的春节习俗 李晶婷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那别具一格的春节。 对于四川人来说新年是很重要的。从初一开始,人们都要“走人户”,互相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一家老小都要一起“游喜神方”。在古时候人们都要一起出南门到武侯祠,烧香拜神,吃茶会友对于四川的春节来说,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习俗逛庙会。

在庙会开始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欣赏着庙会这个盛大的“嘉年华”,在这里艺人们表演着各形各色的绝活,变脸、吐火等高难度技巧层出不穷。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滚铁环、做公鸡车、抽陀螺各种好玩的游戏、精彩的表演、好吃的小吃,整条街上洋溢着喜气。

初七是人日,据说杜甫曾与他的友人高适等人在这一天到草堂作诗,互表思念之情。所以在成都的人们都要到草堂和杜甫一起过;初八初九,大街小巷都会点起“天灯”,每到那时,整条街都被照得像白昼一样;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四川的春节与别处不同,正月十七春节才算结束,因为正月十六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游百病”。据说西北一带妇女多操持家务,因此体质较弱,容易生病,所以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天长日久,形成了“游百病”这个风俗。身体弱的人们登上城墙,据说一年都可以不生病。

每当回想起这一切时,就好像自己还留在那时候一样,热闹的大街、特别的习俗、独特的绝活儿,那里的一切都让我无法忘怀。

春节习俗范文第2篇

寒假作业调研报告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农历意义上新的一年的到来。从古到今人们对春节特别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的习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食物:据我爷爷奶奶讲,在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物资匮乏,许多的食物有钱也买不到,有些还要凭票供应,收入较低的家庭只有在春节才能吃到肉类。经济渐渐发展起来,客家人是重视家庭及宗亲情谊的,对他们来说吃年夜饭是大事。以前的年夜饭很讲究,要用八仙桌,菜是用大碗盛,一般以八碗、十碗或十二碗。桌上还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席菜肉食颇多,皆为典型的客家风味。平日以素食为主,遇上年节必然大鱼大肉。典型的菜色有梅菜扣肉、酿豆腐、肉丸汤、鸡、鸭、鱼、红烧肉、腊肉腊肠等等。然而现在吃的年夜饭是以“简单,省力,快捷”为原则,不过菜色依旧繁多,菜式也很美味,吃年夜饭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仍是自己家动手烹制,和家人一起吃喝酒吃团圆饭;有的则是集合所有兄弟姐妹到酒楼聚餐;还有的去市场上购买“半成品”(例如腊肉、腊肠、酿好的豆腐等等)带回家烹饪,既省时又省力;也有的子女不在身边,几个家庭拼来到酒店等。

二.穿戴:在以前的年代提倡多子多福,一般家庭生有5,6个小孩,春节主妇们要给孩子准备做新的衣服。但经济条件不好的,却只能把久衣服洗干净过年再穿, “新三年,用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条件好的家庭一般到春节则会给孩子添置新的衣服。买衣服的商店到处都有,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过年前,各家各户都会去逛街买上许多的新衣服,在大年初一的时候穿上。

三.过节:每逢过春节,总少不了爆竹声。在那时,家家户户都会放上几串爆竹来迎接春节的到来。爆竹声特别响,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爆竹烧完后所落下的纸张洒满一地,像是铺上了一张红地毯似的。而现在,各地都是高楼林立,许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处处都贴满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标语。不过在宽阔的广场在春节期间,现在的人们流行一种网上拜年。在过年时,人人都会接收到许多带有喜庆的短信和电子邮件,完全符合21世纪绿色环保的理念,不过也疏远了人们间的关系。那走家窜门去拜年的活动也大大减小。倒是有许多条件好的家庭都会借此黄金长假的机会去旅行,感受不同地方的节日气氛。

四.其他: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谈“春节”习俗,已是今非昔比,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中国带来经济的飞跃和社会的进步,百姓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许多过年的事情没有自己亲自动手了,还有像客家过年时的一些习俗:守岁、接财、开大门、 “掌妹家”等等,有的人会推迟或者直接省去等。还有一些小细节,例如老朋友一改往日的恭喜发财的口头禅,开始恭祝对方身体健康,平安快乐;大家也不会去亲戚朋友家一家一家的拜年了;招待客人的糕点也直接从商店购买等。由此可见人们对年的习俗观念也随之改变了许多。

春节习俗范文第3篇

春节资料 | 春节习俗 | 春节由来 | 春节手抄报 | 春节小报 | 春节图片

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被重视的大节日。春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春节的资料》,供大家参考使用,希望对大家的春节有所帮助!

春节的来历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以孟冬之月为正月。“正”,本来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为什么现在人们习惯地将“正”念作“征”呢?这便是从秦始皇称帝时开始的。因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两音相同,为了避讳,就下令全国将正月的“正”读作“征”。从此人们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征月”。以后念熟了,一直沿传后世。到汉武帝时,司马迁以夏历为基础编写《太阳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个月为正月。自汉朝到清未,一直采用夏朝的历法。所以,人们至今还把阴历称作夏历,也称它为农历或旧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夏历,中国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据史书记载,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仪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这个仪式虽然是在农历十一月间,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新年习俗的起

源。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乃原自汉武帝定下的历法。>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传说夏朝的春节,是在相当于现在的的二月。西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春节的确定及变迁,也反映了我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和成熟。

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春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定阳山下,住着一个叫万年的小伙子。他家境贫寒,终日以打

柴挖药为生。那时候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拿不准种田的节气,常误了时令。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他决心把节令定准。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时,看到树影的移动,受到了启发。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来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遇上雨、雪阴天,就无法计算了。他又琢磨做一个记时器具,以弥补日晷的不足。一天,他进深山挖药,看到山上泉水有节奏的“滴哒、滴哒”地响着,他开了窍。回家后,反复试验,最后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观漏水,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终于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长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当时的天子“祖己”也为节令失常之事着急,就召集百官议论此事。朝廷节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运行规律,又不潜心钻研,见天子问起事故,就说是因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

祷上天宽恕才行。祖乙听信了,斋素沐浴,率领百官去祭天,并传谕全国各地设台祭天。

小编特别推荐

春节资料 | 春节习俗 | 春节由来 | 春节手抄报 | 春节小报 | 春节图片

这下可苦了各地百姓。为修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祭来祭去,毫无成效,时令照乱。万年实在忍不住了,就带上他的日晷和漏壶去拜见天子。

天子传见万年,听万年讲述了日月运行周期,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日晷台,造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6个童子守日晷,6个童子守漏壶,准确记录,按时禀报。

万年登日月阁后,日夜操劳,一晃三载。一天,天子派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禀报:“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罢,深感有理。

春节习俗范文第4篇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 “开咽喉”。 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1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2 2.給死者净身穿衣

孝氏或亲友在人死后用一张湿毛巾从下向上擦死者的前胸三次,然后穿衣。一般穿衣服七至九件,裤子五至七条,包帕子三条,穿袜子三双,穿布鞋一双。所穿衣服和鞋不要钮扣,裤带用黑线拴,死者有多少岁就用多少根线。腰带用一条红布巾。

3.抬死者到堂屋蹬铧

之前帮工需将堂屋棺木掉头,大头在内,小头在外,按男左女右的规矩置于堂屋内。铺一张晾席(或门板)在堂屋地上,上面再铺一床专门为死者订做得坝单。然后将死者平放在坝单上,脸上盖草纸,脚上蹬一锏旱犁铧。

4.入小殓

死者蹬铧后,即刻准备灰包,仍按死者有多少岁就包多少个,灰包内一般包柏枝。另用麻或白线穿一窜打狗饼,二十至三十个为宜。打狗饼用面擀成较薄的面皮,划成圆片在锅里炕一下。入小殓时,帮工三人连坝单一起将死者迎进棺内,两边用灰包摤紧,左手关一窜打狗饼,右手捏一张手帕,身上铺盖单,脸上盖草纸,然后盖上棺盖,大头留二指宽的小缝。

孝氏在棺前置一木凳,点上水灯、香蜡,放上贡品。(水灯碗内倒莱油,一般用灯草做灯芯,贡品一般是熟肉片、水果等。)

入殓至出灵期间孝氏要守灵。在人殓的同时,还要请亲友或帮工烧死者的铺草、被子及穿过的衣服等,将死者睡过的床横立起放在屋里。

3 (三)、地仙查期

人死后,孝氏或派专人请来地仙,依据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和死亡时间,选择吉日出灵,确定何日“坐夜”(坐夜当天主要是接待送葬的来客和开展祭奠活动),并选择墓地。

(四)、死后报讣

人死后,孝氏又要戴上孝帕前去长辈亲戚家报丧。即报死者去世的时间及请地仙所查的安葬日期和坐夜的时间。见了长辈还要先下跪再报。

(五)、设灵堂

根据坐夜时间,孝氏要提前请来支客师布置灵堂。一般应挂“沉痛悼念逝世”的横匾,书写相关悼念的对联。灵堂中央安放专门为死者修的灵房子,前面搭供桌,点上香蜡并摆上贡品。

(六)、坐夜

坐夜前几天须请厨师及帮工做好宴客准备工作,预约一鼓乐队于坐夜当天早上来家打坐家锣鼓。坐夜的主要议程是: 1.接待送葬来客

(1).接客的时间一般定在下午。接客时长子(媳)端上亡牌,举上自家准备的花圈同鼓乐队、帮工一道出院门迎接,若是长辈来送葬孝子还要跪接。帮工主要是接花圈等礼品。在接客的过程中,双方还要对炮,客家放一炮主家对放一炮。 (2).客鼓乐队参灵

4 送葬的鼓乐队来到灵前受支客师接待参灵。参灵时,打着锣鼓来到堂屋,沿死者棺木走一转。孝氏提前准备好礼封放在棺木上,礼封一般是每人2元钱,一包烟。 (3).厨师接“杠单”

杠单一般是女儿(婿)送,内有猪头等祭品。发财的女儿还有的送三陈杠单。帮工将杠单摆在灵堂前,厨师要亲自去收捡祭品。送葬的人提前给厨师准备有礼封放在杠单内。 (4).送葬来客行祭奠礼

由支客师主持来客肃立灵前,孝氏头顶孝帕站一旁。支客师边讴祭奠礼语边指引来客为亡灵上香、奠酒、化白(即烧纸)。祭奠前后来宾均要为死者敬三次鞠躬礼,孝氏最后行二次鞠躬礼致谢。 2.孝氏设晚宴款待来客 3.举行祭奠仪式

(1).搭宝台(即长席)报讣

支客师候全体送葬亲戚宝台就坐,孝氏戴孝帕站立一旁,孝长子报告死者病情、治疗过程和不幸去世时间,死后头戴、身穿、脚蹬的衣物、鞋的数量。 (2).瞻仰遗容

孝氏及全体送葬亲戚受支客师引导,按长幼顺序去堂屋瞻仰遗容。帮工一至二人负责御棺合棺。 (3).孝氏答疑

5 参灵后回到宝台,送葬的长辈等亲戚发表意见,孝氏长子等分别予以解答。支客师作一些补充和协调,无异议后拆去宝台。 (4).孝氏行家祭

孝氏站立或跪在灵前,前来行祭奠的亲戚站立或坐在后面。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向亡灵敬三个鞠躬礼,由长子致家祭(可支客师代致)。致祭文一般是讴颂。 (5).女儿(婿)行客祭

女儿、女婿及外甥站立或跪在灵前,孝氏站立一旁。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先行三个鞠躬礼,再由女儿或女婿致祭文(可专人代致)。致祭文后支客师引导再行三个鞠躬礼后退位。

(6).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及全体参加祭奠的人员肃立灵前向死者告别,行祭奠礼、化白后祭奠仪式结束。(鸣炮)

注:若死者所属单位要召开追悼会,一般应安排在祭奠仪式之前。 4.支客师安排所有鼓乐队乐祭亡灵,有的还要唱川戏,演唱现代歌舞,他们受主家委托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5.坐夜当天,地仙要写好地基文书,开好“七单子”(逢七天烧钱纸的时间),做好“引魂幡”。若去世的日辰犯重殇等,地仙要做好化解的相关工作。八大金刚平整好墓地、修好出殇的道路。墓井一般出灵当天打,若出灵时间早,也可坐夜的下午打好,墓井中放一双死者穿过的鞋。地仙用罗盘定好放棺木的座向,前后打上荆(黄荆枝)桩定位。

(七)、出灵

6 出灵的日子一般在坐夜的第二天上午。按以下程序进行: 1.地仙封棺

封棺之前由帮工卸盖,孝子揭去搭在脸上的草纸后再合上。地仙封棺时边念咒语边贴封棺条幅,最后盖上印章且封棺完毕。 2.地仙宣布出灵顺序:

(1).撒买路钱(孝子女或孙儿女一至二人负责),边撒边往前走,不能往回看。

(2).打引魂幡,提引魂鸡(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 (3).端亡牌(孝子或孝女负责)。 (4).出大殇。

(5).抬灵房子(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也可帮工代)。

(6).送花圈等纸盒。依次是坐家花圈、伞、战马、客家花圈及其它纸盒。

(7).打锣鼓。依次是坐家锣鼓、客锣鼓。 (8).放炮。

3.八大金刚站立棺木两旁待令。

4.地仙宣布出灵。放炮、打锣鼓。之前将死者遗像向内放在堂屋神台上(七天后面向外放),出灵后关上堂屋门。 5.安葬 (1).地仙烧井。

(2).下圹。八大金刚将棺木置入墓井中。

7 (3).地仙将棺木分中(用一根两边坠有小钱的红线),八大金刚拨棺木合天地线。

(4).地仙将保殇的酒莱、筷了、酒杯置于棺木上。

(5).八大金刚食用后将剩下的倒在棺木上,并将杯、筷撒在墓井中。 (6).孝子、孙捡金条、捡银子(即杯、筷)。俗言说,谁捡得多今后谁就最发财。

(7).孝子、孙等亲人为死者棺木扶土。

(8).地仙将亡牌放在棺前,水碗扣在棺前地上,引魂幡铺在棺盖上。 (9).八大金刚掩白,地仙同时申地基文书。

(10).地仙撒五谷(五谷一般是谷子、高粱、大麦、包谷和麦子)。此时,孝子、孙等后人序列坟前,面向前方牵起后面衣服接。同时,鸣炮、众鼓锣合奏,地仙边颂吉语边将五谷抛向众子孙。俗言说,谁接得的多谁仍就最发财。 6.八大金刚捋坟

春节习俗范文第5篇

2012学年顺德一中寒假社会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顺德春节习俗都充满了浓郁的南国风情,送灶神、饮灯酒、讨利是、开年饭等等。

下面是我调查到的一些顺德民俗:

【送灶神】

时间:年廿四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要送灶神回天庭,送灶神时要先祭拜一番,而祭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一般人都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其目的无非是希望灶神享用了这些甜点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大扫除以便迎接新年,而在正月初四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

【贴春联】

时间:在年廿五到大年三十,最多在大年三十

春联,即顺德风俗所谓的“易桃符”,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相传,顺德清代书画大家黎二樵每年初一一大清早打开门,都会发现他的对联都被人揭走,于是,他微微一笑,又挥毫疾书,再贴一联,成为当年佳话。如今,人们大多喜欢用成品的对联张贴,快捷省事,缺少了那种对客挥毫,摊钱问字的悠悠古风。

昔日的顺德人虽有不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但寻常人家更喜欢“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满门添百福”,这也折射出顺德人和谐祥顺,求实淡笃的风格。

家家户户无不贴春联庆贺。鲜红的春联,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按照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还要在屋内墙壁上贴崭新的年画。

【逛花市】

时间:多在年廿五到大年三十,花街最旺就是年三十晚。

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没到年廿七,顺德各乡各县便已选好了地址,摆开阵势办花市。逛花市,行花街,然后买些花、回家过春节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万紫千红带回家中,寓意一年花开富贵,万紫千红,大吉大利。

顺德人选的过年植物一般有两个原则:要不植物有好听的名字,如:柑(与金谐音)、桔(与吉谐音);要不就是看上去大富大贵艳冠群芳的,如:牡丹、菊花。

除了这些,桃花也颇受欢迎。顺德有一个叫连杜的乡,世代以种植桃花为业,这更

1

助长了过年插桃花的风气。桃花寓有:“大展鸿图(红桃)”之意。一树桃花开满枝,是一团粉红,娇艳动人。桃花往往从桃花地买回来,便宜的要四五百元一棵,中档的千来元一棵,高档次的六七千元一棵,亦不足为奇。桃花购买回来后一般插在昂贵的大花瓶中,有心思的人,还会将零钱放入红包中,用红线穿好挂在桃树花稀的地方,以弥补花中空缺之处。

【年廿八,洗邋遢】

时间:旧时在年廿八,现在集中在年廿六之后

所谓邋遢就是脏的东西,过年了当然要轻轻爽爽。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不仅要打扫卫生,男人还要剪发,女人要洗头。过年前的大扫除与往常不同,平时可以做表面工作,过年了,是不能把旧的、脏的东西带到新的一年里,所以,平时打扫时顾不到的边边角角也要翻出来彻底清洁,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守岁】

时间:除夕,但也有家庭没有这个习俗,情况不一

阴历除夕终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谓之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准备迎新食物】

时间:除夕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喜庆节日中总离不开佳肴,但是,顺德人为过年而准备的食物材料,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一饱口福的,而是为了凭借这些材料来讨取吉祥的意头的。 煎堆就是用糯米和糖、花生、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和在一起,然后揉成糯米团放在油中煎炸。有道是“煎堆过年少不得,形如金球滚滚圆,滚到锅里油一炸,金银滚滚满屋来。”说起煎堆,自然让人想到包角。包角的工序类似于煎煎堆,只是将角捏成荷包状,此二者皆为了讨个金银满屋的意头。

再来说说灶头上,顺德人往往喜爱将池菇、有头的生菜、蒜、葱、芹菜、红萝卜用小红纸条捆在一起放在上面。池菇寓意生个小男婴。生菜寓意生生猛猛,而且是有头有尾的生生猛猛、体魄健壮。蒜,谐音“算”自然是希望多一些钱财可计算了。葱是祈求来年的开支松松动动,不要太拮据了。摆芹菜为求孩子读书勤奋向上的,谁让“芹”谐音于“勤”一字呢!

2

【压年】

时间:年初一

过年,一切东西都寓意着吉祥,所以说过年的米桶可不能空置着。在昔日,顺德人都是将煎干的两条鱼放到米缸上,谓之“压年”。这个“压”在这里读“责”音。这里顺带要说到晋朝阮孚,他一贫如洗,但总身挎一囊,里面放着一块钱,他说: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这个“看”字就等于这个“压”字,意谓守护,而鱼自然代表“年年有余”的“余”。 现在的压年,长辈会将猪利(即猪舌)、猪手、鲮鱼、松糕各自包好,再凑上几个桔子,一封“利是”放入米桶中。这其中有趣的是,猪手必须用右手,予意横财就手。一般而言,不会有人用猪左手的,因为在广东话中,“左”与“阻”的发音是相同的,没有谁会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会“阻手阻脚”,干什么事都不得其便;另外,鲮鱼包含了“年年有余(鱼)”之意,这个在中国其他地方的年画中已有体现,更何况以桑基鱼塘起家的顺德人?!而松糕的受宠与其制作、外观及名称皆有关系。因为糕点的制作需要酵母菌才能发达膨胀,正是这个“发”谐音“发财”的“发”,再加上名称引申出了“松松动动”之意。更有趣的一件事是,顺德人称猪舌头为“猪利”,何也?原来“舌”在粤语中与“赊了本”的“赊”同音,然而,有谁想亏本呢?敏感的顺德人便取其反意,改用“利”字,此后,猪舌就有了“事事有盈利”之意了。这反映了顺德人是相当注重口彩的。

其实这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意谓弃故取新,除贫取富,我们乡间一些看似寻常的风俗其实都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充满古意的往日遗风。

【回娘家】

时间正月初

二、初三

这时,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旧时,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如今,这些必备的东西会省掉,女儿回娘家会带一些煎堆、年糕等拜先人,然后姐妹们会聚在一起聊家常等,好不热闹。尽管礼节省略,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人日】

时间:年初七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利市钱】

正月初一一早,全家人一起到庙里拜了各路神仙,许下各自的新年愿望,孩子们便开开心心地回家等着领取父母的“利是”。

3

相传“利是”起初叫“厌胜钱”,“厌”即“魇”,“厌胜”就是“战胜妖邪”。故老相传,一年当中小孩可能会碰到各种病灾,此钱傍身,可除病灾。后来音义讹传,便成为今天的“压岁钱”。 话说回头,长辈所封“利是”的金额是有讲究的。顺德人素来厌恶“四”“七”这些数字。“四”谐音“死”而“七”谐音“凄”,凄凄凉凉的,不好。因此,“利是”往往是双数,而且金额总会与“八”“三”“二”等数字有关。可见,小小的“利是”里头玄机不少!

【过年忌讳】。

首先,顺德人在正月初一时不扫地、不洗头,无论地有多脏,头有多臭、多腻。因为人们认为在这一天扫地,会扫走屋子里的好运气。正月初一,灶君从天庭返回,财神进过屋子里头,这样的好运气怎么能扫走呢?!这自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入乡识俗,入乡随俗,还是注意一下好。同理,由于头发的“发”与钱财有关。因此,“初一洗发来年难发”,哪里还有钱赚?

除此之外,有个小习俗,就是说年三十晚是没有人洗衣服的。年三十晚洗的衣服年三十晚不干,需要年初一新的一年才干,是相当不好的兆头。因为在广东的方言中,“水”象征着金钱、财富,有道是“薪水”即工资之意。衣服上的水在上一年有余,在下一年却干了,岂非说明来年的钱财还不及上一年吗?因此,人们总把年三十晚的脏衣服留待来年正月初一一早才洗。

更有趣的是,顺德人有踩小人,又或者是打小人的习惯。而前者的激烈程度远不及后者。所谓踩小人,就是在年三十晚穿上新鞋子,新鞋子象征了新的一年中的是是非非,狠狠地将双脚踩进去,让他来年不得发作。打小人,近几年少见了许多,这一般是老太婆才有的行为。他们买来一双新鞋子,坐于手各执一只,将他们互相拍打,口中一边喃喃有辞地唠叨着。有些老婆婆发起狠来,会将一双崭新的鞋子打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若被真小人见到了,还哪有胆量找上门来!

另外,在新年的全过程中,是不允许讲不吉利的字眼的,例如“死”等。如果你想表达“累死了”,你只能说“累坏了”。“撞鬼你!”这样的广东方言是不能脱口而出的。特别是小孩子,家长特别担心童言无忌,一旦成真,麻烦可就大了。因而在顺德,小童说了不吉利的话,就要吐出口水重新说一些好话,否则要被掌嘴。

春节习俗范文第6篇

1.您的家乡是

2.腊月二十三,

A.祭灶B.吃灶糖其他习俗

3. 腊月二十四,扫尘:A.有B. 没有其他习俗

4. 腊月二十五,

A.做豆腐B.接玉皇C.赶乱岁D.照田蚕

E.千灯节其他习俗

5.腊月二十六,割年肉:A.有B. 没有其他习俗

6.腊月二十七,洗浴:A.有B. 没有其他习俗

7.腊月二十八,贴花花(年画、春联、窗花):A.有B. 没有其他习俗

8.腊月二十九(小除夕),祭祖:A.有B. 没有其他习俗

9.除夕,

A.贴门神B.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C.守岁给压岁钱D.放爆竹E.吃年夜饭F.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他习俗

10.正月初一,

A.开门炮仗B.拜年 C.占岁贴画鸡 D.聚财(不扫地、不到垃圾、不外泼水)其他习俗

11.正月初二,祭财神:A.有B. 没有其他习俗

12.正月初三(羊日),A.烧门神纸B.谷子生日禁食米饭其他习俗

13.正月初五,A.祭财神B.送穷C.开市其他习俗

14.正月初七(人日),A.吃七宝羹B.捞鱼生C.摊煎饼 D.出游、登高其他习俗

春节习俗范文

春节习俗范文第1篇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在这一天里, 亲朋好友都尽量从各地赶回来,齐聚一堂,大家有说有笑。到了春节,少不了美食。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