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阅读答案范文
金色的鱼钩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1935年秋天的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照顾三个得了肠胃病的战士过草地而不惜一切牺牲自己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最崇敬的是老班长那种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和爱护同志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宁可自己受苦受累、忍饥挨饿,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如果我是老班长,我就不会自己吃鱼骨头,因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听听吧。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时给我买了一盒巧克力,正在这时,家里来了客人,我想:“巧克力这么好吃,如果就这样给客人吃掉,那我就没得吃了”。于是,我就把巧克力收了起来。而老班长就不同,见到有鱼,就立刻捉住给战士们煮汤喝,宁愿自己吃少一点,也要战士们吃好一点。所以我们要向老班长学习,学习他那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
金色的鱼钩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26课。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导读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目的: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鱼钩,问:同学们都见过鱼钩吗?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制作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2、过渡:那我们用的鱼钩和课文里的有不同之处吗?(补全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大胆提问。)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这到底是怎样的鱼钩?为什么称它为金色的鱼钩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疑难。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引导交流学生读课文后的感受,读明白了什么?有何体会?
4、小黑板出示文中比较重点的词语:支吾安顿衰弱奄奄一息等。
5、小结课文主要内容: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同学们反馈,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四、指导学生交流文中最感动的部分。
1、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接下来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等会我们一起来交流。
2、学生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
4、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a、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b、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c、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d、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五、总结课文,思想教育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作业布置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附:板书设计
26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我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学本课,我从学生事迹出发,从身边自己见过的,用过的鱼钩上谈起,从普通的鱼钩到金色的,让学生在思想上又大的转变,然后可以质疑课题,为什么称它为金色的鱼钩?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文本中的关键字句,体会老班长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金色的鱼钩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一、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26课。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导读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目的: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鱼钩,问:同学们都见过鱼钩吗?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制作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2、过渡:那我们用的鱼钩和课文里的有不同之处吗?(补全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大胆提问。)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这到底是怎样的鱼钩?为什么称它为金色的鱼钩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疑难。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引导交流学生读课文后的感受,读明白了什么?有何体会?
4、小黑板出示文中比较重点的词语:支吾安顿衰弱奄奄一息等。
5、小结课文主要内容: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同学们反馈,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四、指导学生交流文中最感动的部分。
1、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接下来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等会我们一起来交流。
2、学生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
4、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a、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b、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c、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d、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五、总结课文,思想教育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作业布置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附:板书设计
26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我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学本课,我从学生事迹出发,从身边自己见过的,用过的鱼钩上谈起,从普通的鱼钩到金色的,让学生在思想上又大的转变,然后可以质疑课题,为什么称它为金色的鱼钩?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文本中的关键字句,体会老班长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金色的鱼钩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1935年秋天的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照顾三个得了肠胃病的战士过草地而不惜一切牺牲自己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最崇敬的是老班长那种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和爱护同志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宁可自己受苦受累、忍饥挨饿,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如果我是老班长,我就不会自己吃鱼骨头,因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听听吧。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时给我买了一盒巧克力,正在这时,家里来了客人,我想:“巧克力这么好吃,如果就这样给客人吃掉,那我就没得吃了”。于是,我就把巧克力收了起来。而老班长就不同,见到有鱼,就立刻捉住给战士们煮汤喝,宁愿自己吃少一点,也要战士们吃好一点。所以我们要向老班长学习,学习他那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
金色的鱼钩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池北区第三小学 蒋爱华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课标版小语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在深入感悟重点句子时,能做到独立思考,及时批注,勇于表达。只是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中,尽管已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读文,并引导组内讨论,但其表现并不尽人意或语言啰嗦,句不达意;或叙述混乱,不份主次。
对于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我疑惑重重。我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经常鼓励他们要敢于说,勤于说,精于说,在品评文本时,可以看出效果喜人。但是,此时他们面对“归纳主要内容”这支“散兵游勇”时,却铩羽而归,狼狈不堪怎么回事?
所幸,学校领导来班级听了这堂常态课,在课后评课中,一语道破天机学生毫无章法地乱说一气,主要源于教师未曾有意识地教给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呀,回忆以往的课堂,我真的忽视了方法指导,学生总是靠着自己的感觉来完成这项任务,而我也并没有认真检查对待。“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已悄然成为课堂上的“鸡肋”了。叶圣陶老先生曾疾声呼吁“教是为了不教”,而我呢,在训练学生的此项能力时,跳过“教”,一步踏上了“不教”。结果是:以前有多么志得意满,现在就有多么灰头土脸!没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作竹篙,学生又怎能把语文的小舟撑离码头,快意游曳?
找到了问题的源头,也就辨明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即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方法。经过领导的悉心指导及大量翻阅相关资料后,现提炼出五条“锦囊妙计”,与各位语文教师共飨:
一、段意归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认真的读,读懂每个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脉落分析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四、重点词句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五、寻找事件法。
找到记叙文中的主要事件,用
一、二句话高度概括。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一节常态课中的一个小环节,就可以看出教师对于“语文应体现工具性”的漠视。
金色的鱼钩阅读答案范文第6篇
读完《金色的鱼钩》,我的眼睛不由的湿润了,文中那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画面不断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讲的是红军长征时走到草地所发生的一件事情。主要写了老班长为了照顾三名生病的同志,最后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每当我读到老班长前方百计地给三位小同志端上鲜美的鱼汤时,自己却不吃,渐渐地老班长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当我读到老班长在吃鱼骨头和几根草根的时候,我的眼泪就禁不住地往下流。老班长多么值得我们尊敬啊!为了革命的需要,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那几位小同志的生命。那么硬的鱼刺,咽下去一定很难受。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还不好好珍惜,一想起来,我就感到惭愧。今天中午,我吃的是米饭,等我吃饭时,把碗一拿,就能看见有许多米粒掉到饭桌上,要是把米粒埔匀,就可以看见白花花的一片。
金色的鱼钩阅读答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