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社工案例分析范文
救助站社工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大病医疗救助对象有哪些
大病医疗救助是指依托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算平台,资金投入稳定、服务平台共用、信息资源共享、结算支付同步、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效果明显、能够为困难群众提供快捷服务、覆盖城乡科学规范的一种新型医疗救助制度。
大病医疗救助对象:
(一)农村五保对象;
(二)城镇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来源、无法定赡(抚)扶养人的人员(简称城镇“三无人员”);
(三)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四)享受民政部门定期定量生活补助的60年代精减退职职工;
(五)享受民政部门定期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
(六)总工会核定的特困职工;
(七)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
救助站社工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王跟喜
2015年3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社区居民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为迎接第9个“国际社工日”,弘扬社工文化,扩大社工影响,提升社工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由伊金霍洛旗委组织部、旗民政局主办,伊金霍洛旗社会工作协会承办的社工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旗政协副主席高晓红同志及旗委组织部、旗民政局部分领导,同时也邀请到了全旗各行各业优秀社会组织参与本次活动。对大家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忠心的感谢!
今天的启动仪式共有四项议程:一是宣读活动方案,二是领导致辞,三是开展社工倡议签名活动,四是欣赏由伊旗老年红歌歌舞协会和草原情民间艺术协会带来的文艺表演和参观社工文化图片展。
第一项议程:下面有请旗民政局副局长李建华同志宣读《伊金霍洛旗国际社工日“和谐伊旗 社工同行”宣传活动方案》
第二项议程:有请旗政协副主席高晓红同志致辞 第三项议程:开展社工倡议签名活动。有请今天光临启动仪式的各位领导、全体社工、社区朋友们上台签名。 (签名进行时讲话:倡议签名活动旨在以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推动伊旗和谐社会建设为宗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会工作的社会氛围,为社会工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项议程:
邀请各位社区居民朋友欣赏由伊旗老年红歌歌舞协会和草原情民间艺术协会带来的文艺表演和参观社工文化图片展。
各位领导、社区居民朋友们,社会工作是我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人们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更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我们要秉承真诚、平等、尊重、接纳、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困,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让我们一起为提升全旗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而努力奋斗!
到此我们的启动仪式圆满结束,感谢各位朋友们的积极参与。
救助站社工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一、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复吸概率。
1、积极开展服务对象个案工作,随时掌握对象动态情况。对复吸者指导其以科学的戒毒方法逐步减少毒品滥用量和使用频率,做到阶段性戒用;对于阶段性戒断者,努力帮助其改善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恢复适应社会的能力,尽可能防止复吸,从而降低潜在社会危害。
2、认真跟踪、评估绿色戒毒防复吸工程参与对象实施情况。
3、引入“同伴辅导”服务内容,聘请本区内
一、两名戒毒成功人士担任辅导员,定期开展帮教活动,以身说法。
4、拟开展“父母心、爱子情-----快乐家园”,开设毒品常识、戒毒心理、亲子技巧等专题讲座,提高家庭助戒能力,创造条件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强化案主自然支持系统功能。
二、加强禁毒宣传,打造松江品牌。
1、帮教和预防是禁毒工作的重要两翼,而预防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治疗。鉴于当前吸毒对象趋于低龄化,且青少年又是易感人群,故在常规宣传的同时,倾向于在校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而在校生中中、职、技三校生又属“先天免疫力”最差者,故重心可落在此群体上。拟与区教育局青保办联手签订共建协议,一是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读一本禁毒书籍,看一部禁毒影片,写一篇禁毒体会,开展一节禁毒主题班会,参观一次禁毒展览。二是由班主任推荐“问题学生”,社工站开创“禁毒家长学校”,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建立高危青少年防毒、拒毒的长效保护机制。宣传内容除传统的海洛因外,苯丙胺类等新型毒品的危害应受重视。
2、每位社工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并依托松江综治网站、松江报、自强快讯等媒体,加强社工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成效的舆论宣传,创出松江特色,打造松江社工文化品牌,工作计划范文《社工站2006年工作计划》。
三、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爱心服务。
(一)、善于利用现有资源。
1、建立健全志愿者社会公益服务道德银行积分储蓄制度,切实调动起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在精简有为的宗旨下,在为对象帮困解难、心理辅导;为社工站出谋划策、分担任务上发挥各自所长。
2、继续加强与基层、社区、派出所等兄弟单位的联络,互通信息,共享资源。
(二)、努力挖掘潜在资源。 明年打算利用松江大学城的优势,与大学城管委会共商“伴你成长娱教乐园”合作项目。
救助站社工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 一) 社会工作伦理的概念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于助人自助的学问, 其救助对象为社会弱势群体, 其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价值和伦理。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决定了其专业价值和伦理包涵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工作伦理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实践, 促成着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关键。
( 二)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发展
迄今, 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1999 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即便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依然相当成熟, 但我国还是要确立适合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和价值。随着国家的积极推动, 社会工作者将其专业工作方法、技能、伦理、价值观等应用到救助工作中去, 大大促进了救助工作的发展。下面, 根据笔者在救助站实习的经历, 来探讨一下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二、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大三的时候, 笔者与其他同学们在烟台救助站进行了为期2 个月的实习, 这个过程让笔者看到了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介入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同时也看到了其局限性。
( 一) 救助对象除物质之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救助者关注的仅仅是流浪乞讨人员的物质方面, 对其心理变化关注甚少。救助站工作者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救助层次有限。此外, 救助站休闲教育的资源匮乏。有次去救助站感觉气氛不大对, 原来一个小寝内的几个人之前为了一本杂志打了一场架, 她们中间也有识字的人, 由于图书资源匮乏, 为了能看到有字的杂志, 参与打架的人身上都有了肿块。由于被救助者得不到精神慰藉以及能力发展的资源, 使得她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 二) 政策规定的救助方式得不到贯彻执行
救助站里很多人都是强制性收容进来的, 同时他们在救助站里面的生活也受到限制。虽然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主张自愿引导进站, 但是救助站很多沿袭下来的救助方式和程序还是没有变化。笔者在救助站就看到有的被救助人员为了离开救助站, 有时候会选择晚上翻墙逃走。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包括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 往往会选择这种失当的方式离开救助站。
( 三) 救助人员缺乏专业救助能力
救助人员专业能力缺乏, 在对被救助者的心理辅导、精神保健、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救助站里有个年轻的姑娘, 听站长说她来站里的时候跟正常人无异, 且懂礼貌。但是由于周围的人大都有些精神异常, 渐渐其语言及行走能力下降。救助站里面存在许多精神疾病者, 笔者接触到的就有失忆、自闭等有严重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病人。但由于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心理方面给予的帮扶有限, 他们的疾病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
三、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的对策
( 一) 促进救助站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积极倡导救助者的工作人员朝社会工作方面努力, 比如考取社会工作资格证书。按照笔者在老年福利中心的实习经验, 还是有很多福利机构的人员希望考取社工证书的。这样, 他们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帮助的时候, 会不仅仅关注流浪乞讨人员的物质生活, 还会从社会工作伦理的视角出发, 尊重和满足流浪乞讨人员不同层次的需求。
( 二) 完善救助法规体系
由于新的《社会救助管理办法》在内容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国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比如关注流浪者归家之后的后续服务, 救助站需与流浪者本地的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及机构取得联系, 帮助他们获得治疗、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等机会, 从而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社会工作者始终秉承“预防问题”的发展视角, 这对于改善我国流浪乞讨现状有很大的意义。
( 三) 加大政府救助方面的财政支出, 试行政府购买服务
服务性政府需要有条件的向社会放开事务性管理服务。救助站如果缺乏社会工作者, 可以从民间社工机构购买其服务, 以期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专业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有利于向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加专业性的服务, 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心理咨询介入、小组工作等的优势。救助站可与机构社会工作者保持长久良好的关系, 这样, 当遇到临时性的困难和问题的时候, 救助站也可以做到有方可循。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而救助站则是社会工作者进行社会救助的重要场所。社会工作者在救助站中可以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被救助者进行帮助, 使其摆脱困境。当然, 在救助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的实习经历, 对当前救助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探析, 对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站工作的途径和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能对以后社会工作在此领域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救助站,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米换.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救助管理工作困境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 赖志能.现代救助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探索以苏州市救助站为例[J].学理论, 2013 (2) .
[3]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救助站社工案例分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