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上语文教案范文
沪教版三上语文教案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及与本节内容的联系,我画了知识目标图。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并能举例说明;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步骤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1)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
(3)教师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在教师分析完答案后就在下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教师再进一步提示,打火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能源会用完;第二,会受潮。所以,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跟能量学生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物理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
2、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感觉剥夺实验的前部分,由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猜测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由感觉剥夺实验与原始森林生存实验,给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3、从信息经典案例中学习信息的一般特征。按照认知规律,信息的特征按照普遍性、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顺序进行教学。
a.教师由北京奥运会大家在家里可以看奥运会现场导入信息的普遍性,然后把信息案例分为学校组、医院组、交通组、天气组、表情与心理、环境卫生与家庭文化组等6组,要求学生参加其中一个小组,进行信息案例的总结归纳,并由小组发言,充分进行信息共享。教师最后归纳总结: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学生活动:例举说明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板书:信息的普遍性。
b.教师用屏幕展示: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之后,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神七首次进行的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神七任务的成功完成必将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
学生活动:当时最快得到这条消息的形式是什么,组织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无论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载体,说明信息具有依附性。 板书:信息的依附性
c.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是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个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
板书:信息的价值性。
通过信息的价值性教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学习兴趣。
d.教师活动:2000年《厦门晚报》报道:一位肖先生拨通信息台,键入准考证号和考生号后,听到的提示音是:要查考生成绩请按1;要查录取分数线请按2。肖先生查出女儿高考文科成绩是603分,接着他按2键,听到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630分。肖先生不相信有这么高的分数线,便让女儿向同学打听。结果是按信息台2键播出的是1998年的录取分数线。但肖先生手头一本高招办出版的书中,清楚地写明1998年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600分!也就是说,这是一条错误的过时信息。要求学生小组根据此案例再举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因为使用了过时信息而导致事情失败或者带来一定损失的案例。
学生活动:学生很快讲解了很多生活、学习中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让学生对信息的时效性特征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科学评价信息的态度,同时为后续章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第四环节“信息价值的判断”打好基础。
板书:信息的时效性。
e.教师活动:通过投影演示。把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文件分别复制到磁盘、优盘、移动硬盘,不同目的盘给不同的学生。 学生活动:三个学生分别打开文件,发现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内容一样,这点跟一个苹果让三个人吃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板书:信息的共享性。
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共享性,并说明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40%,就因为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的特性---共享性。
f.教师活动: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事先通过A4纸打印出来的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再结合刚才讲解信息的共享性时三个学生分别使用磁盘、优盘、移动硬盘承载信息,做出如下:
总结:信息无处不在,是普遍存在的;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信息又是被多个人所共享;信息的价值是对信息的获得者而言的,并且信息具有时效性。
4、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1、新闻
1、新闻2;
2、查阅相应资料,请尝试理解信息的一到两种定义;
沪教版三上语文教案范文第2篇
1.认识生字11个。积累词语10个。积累1句句子。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3.能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春笋的词或句。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春笋的词或句。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老师给学生猜谜语:尖尖的,绿绿的,春天里出生,夏日里长成。
2、板书课题:春笋
出示图片,交流谈话:小朋友,你在哪里见到过春笋?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春笋是怎样的吗?
3、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今天,我们将跟作者一起走进竹林,去领略竹林的后代春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春笋的什么情感,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交流。出示句子: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3.指导朗读。师:作者为什么爱春笋呢?老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4.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思考:作者为什么爱春笋?划出有关句子。
三、交流反馈,学习课文,朗读理解。
1、提问:作者为什么那么爱春笋呢?请从第二节[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中找出句子读一读。(根据学生回答组织学习课文)
出示句子一:春日,春雨蒙蒙,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 (1)指名读。
(2)出示投影:再读句子,说说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3)指导朗读。
这一节中,作者除了运用比喻手法外,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你能找出句子来吗?请用浪线划出。
(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吮着母亲的乳汁,吸呀吸,积聚着力量。)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2、文中还有这样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请你找出来,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一个个像尖尖的锥子,披着淡绿的嫩衣,在春风中欢笑,在春雨中沐浴。(前半句比喻、后半句拟人)
春雷一动就破土而出,冲破地皮蹦出来,顶开沙砾冒出来,穿过石缝钻出来。(抓住动词,体会拟人手法显示出竹笋顽强的精神)
迎着阳光,吸着雨露,一个劲儿地拔节,叭叭叭,一节,一节,一节你追我赶,竞争着向上,向上。(从朗读上节节高升)
山泉叮咚为它们伴奏,鸟雀欢鸣为它们歌唱,山花舒瓣为它们舞蹈,松柏婆娑为它们鼓掌:长吧,长吧!高高的天空多广阔,看谁早日成材。 (初步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
3、学习生字:重点学习:弦(注意读音,并理解“琴弦”是什么?) 拔(和“拨”比较) 竞(和“竟”比较) 材(和“才”组词比较)
4、朗读课文,选你喜欢的句子背诵。
四、课外拓展。
你知道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做的,选一种向同学介绍。 分层作业:a:挑选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b:查一查文中的好词。 教学板书: 美若少女
2、春笋密密麻麻 生命顽强 教学反思:
沪教版三上语文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里、同、多”三个生字的字音;能认读词语“同学”;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练习字字过目地朗读句子“学校里同学多”。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多媒体与游戏的方式识字、诵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做“找朋友”的游戏,学习与同学交往。 教学重点:认读字卡、练习字字过目的读句子。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学习“同”字。
1、看图说话:请大家认真看看图(出示媒体),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明确听说要求:
说的同学请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其他同学要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
2、板书“同学”,学习生字“同”。
师:可能以前大家并不认识,但我们现在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的同学。我们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哪些新同学?
听儿歌《找朋友》,做“找朋友”的游戏。
附:儿歌《找朋友》
找呀找,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二、认识生字“里 多”。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游戏,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下面,我们也要一起来找找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朋友,请你圈出这几个字?(出示:里 多)
2、明确识字方法:认识生字的办法很多。今天老师先教大家第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通过听来识字。
3、听两遍录音。
明确听的要求:听录音的时候,手指要指着每一个字,眼睛一定仔仔细细地看着每一个字宝宝。竖起小耳朵认认真真地听清这几个字都读什么。
4、学习“里、多”。
指名读。(要求:眼睛看生字,用响亮的声音来念准这些字。)
5、做“邮递员叔叔送信”的游戏。
游戏准备:相关的卡片。
游戏步骤:
(1)请一位小朋友扮演邮递员,学生念送信儿歌,“邮递员”去送信。
(2)收到信的小朋友要上台,举起信,把信里的字大声地念出来。
(3)备注:如果念对了,老师也可以把“信”作为奖励送给他的。如果念错了,要再请个小朋友来帮忙。
6、游戏儿歌:
(1)送信儿歌:
(生 齐):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叔叔)来送信,
(邮递员):小小信封送给你,请你念给大家听。
(2)收信儿歌:
(生 齐):对对对,就是“”,快收信。
(生 齐):错错错,不是“”,谁收信?
8、领读句子。
请同学们眼睛看着老师的手指,跟我读。
要求:特别要注意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
读书的时候,声音一定要响亮。
9、自读句子。
要求:左手压书,右手指读。
10、同桌互读。
要求:听和读的时候,都要左手压书,右手指读。
如果你觉得你的同桌读得好,就请他画上一个“☆”。
11、齐读句子。
三、看图学习“自我介绍”
1、过渡:是呀,那么多同学再一起玩耍,游戏,多好呀!可是,还有很多人不认识你,你想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吗?
(1)教师示范:我叫。
(2)指名学着说说。
(3)四人小组练习。
2、做游戏“马兰花”。
游戏目的:创设环境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表达。 游戏步骤:
(1)大家围成圆圈,跟着儿歌的节奏顺时针方向跑跳。
(2)老师唱儿歌: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学生唱儿歌:开了几瓣花?
老师唱儿歌:开了三瓣花。(三人一起抱做一团)。
没有找到伙伴的小朋友则要举起小手,大声说:“我叫。”
四、课外延伸:
把其他班级中,你认识的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
板书设计:
学校里同学多
教学反思
沪教版三上语文教案范文第4篇
[近义词]:
倘若如果假若回荡回响无穷无尽增添增加
往常平常凉快凉爽毫不在意毫不在乎
[反义词]:
酷暑严寒凉快温暖逃避面对欢乐痛苦
软绵绵硬邦邦
[词语辨析]
观看观赏
两个都是动词,“观看”的意思是参观、观察。而“观赏”则更进一步,是指带有一种赏识的心态观看,既观看又欣赏。
[层次划分]
第一段(第1节):写杉树林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快乐。
第二段(2-5节):描写了杉树林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们在林中活动的情况。
第三段(第6节):总结家门外杉树林给童年带来了快乐。
[写作特点]
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点明文章的中心;第2-5节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杉树林四季景色的变化和“我们”在林间活动的情景。第6节再次强调“我”家门前的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文章层次分明,笔调流畅。
[难点点拨]
文章为什么以“快乐的杉树林”为题?
课文的主旨是要体现孩子们在杉树林里快乐的游戏和活动,体现杉树林给童年的自己带来的快乐,所以课文要以“快乐的杉树林”为题。
[积累好词]
描写春天的: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风拂面春意盎然
描写夏天的:酷暑难耐炎炎夏日烈日炎炎赤日炎炎
描写秋天的:秋高气爽一叶知秋秋风瑟瑟金秋时节
描写冬天的:北风呼呼白雪茫茫银装素裹天寒地冻
2、捅马蜂窝
[多音字]
扎zhā[字义1:刺;字义2:驻扎;字义3:钻。]
[组词:扎营扎针]
zhá[字义:勉强支持。]
[组词:挣扎]
[词语解释]
壮观:景象壮丽宏伟。
轮番:轮流交替。
捣毁:砸坏、击垮。
蜇:蜜蜂、蝎子等用毒刺刺人。
难以抑制:很难控制某种情绪。
摇撼:摇动。
不顾一切:什么都不顾。
径直:表示不绕道,不耽搁,直接前往。
痊愈:(伤、病)完全治好,恢复原来状态。
[近义词]
剧烈猛烈轮番轮流
胆怯胆小抑制遏制
[反义词]
非凡寻常强烈微弱
迅速缓慢沉甸甸轻飘飘
[词语解析]
壮观壮丽
“壮观”指气象伟大,景象雄伟。“壮丽”指雄伟而美丽。“壮观”一词多用于形容景象或场面。“壮丽”则多形容景物及事业方面。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节)描写了马蜂窝的巨大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第二部分(4):写“我”捅马蜂窝前的准备。
第三部分(5):写“我”捅马蜂窝的经过。
第四部分(6):写“我”被马蜂蜇伤后的遭遇。
[写作特点]
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把“好奇”“逆反”“愧疚”的心理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淘气和爱冒险的特点。
[积累好词]
ABB形式的:沉甸甸静悄悄轻飘飘火辣辣
表示时间快的词:一刹那一瞬间顷刻间
一眨眼
3、瑞恩的井
载Zǎi[字义1:年;字义2:记在书报上。]
[组词:一年半载刊载]
Zài[字义1:用交通工具装;字义2:充满。]
[组词:装载风雨载途满载而归]
行Xíng[字义1:走;字义2:流通,传递;字义3:可以。]
[组词:行走行为人行道]
háng[字义1:行列,排;字义2:职业;字义3:某些营业性机构。]
[组词:银行行家内行行家里手]
[词语理解]
募捐:募集捐款或物品。
奖励:给予荣誉或财物进行鼓励。
爽快:说话痛快;办事利索。
捐助:用钱财等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登载:在报刊上发表。
羞怯:又害羞又胆怯。
额外:超出规定数量或范围的;另外加上去的。
[难点解析]
怎样理解刻在井上的“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的意思呢?
说这是个“痛苦的社会”,是因为缺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和水,非洲人民正饱受饥饿、疾病的折磨,甚至面临死亡,而瑞恩的举动则为当地人民送去了生存的希望。
[积累好词]
描写生活窘迫的词:饥寒交迫家徒四壁
穷困潦倒一穷二白衣食无着一文不名
一贫如洗捉襟见肘
4、坐在最后一排
[多音字]
强qiáng[字义1:力量大,跟“弱”相对。字义2:程度高。]
[组词:强大强壮身强力壮]
qiǎng[字义:硬要,迫使。]
[组词:强迫牵强]
弹 tán[字义:利用一个物体的弹性把另一个物体射出去。]
[组词:弹琴弹力 ]
dàn[字义: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东西。]
[组词:炸弹子弹]
[词语理解]
自卑:自己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胡思乱想: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倔强:性情刚强而又固执。
呆滞:行动、动作或反应迟钝。
脆弱:不坚强,禁受不住困难与挫折。
跃跃欲试:形容急切地想试一试。
引以为荣:把某种成绩或优点当作光荣。
懵懵懂懂:形容糊涂,不明事理。
愤愤不平: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自暴自弃: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者堕落。
罪有应得:应,应该。按罪恶或错误的性质,理应得到这样的惩罚。
[近义词]
孤僻孤独呆滞呆板畏惧恐惧惧怕
严厉严格倾听聆听顿时立刻
愚蠢愚昧勤恳勤勉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反义词]
脆弱坚强勤恳懒散愚蠢聪明
笨拙灵巧浅显深奥漫长短暂
愤愤不平心平气和
[词语理解]
严厉严格
“严厉”是严肃厉害,不宽容。一般指做错事情后给予的严肃而厉害的惩罚。“严格”指的是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一般用于遵守规定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
[层次与段落]
第一段(1-2节):写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的原因。
第二段(3-5节):写五年级时,新来的班主任白老师作介绍后,乔小叶非常不屑。
第三段(6-26节):写白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使乔小叶逐步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并奋发学习,赢得了白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关注。
[写作特点]
文章善于刻画人物心理。白老师的关心使乔小叶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白老师细心地发现乔小叶近视,乔小叶大滴大滴的眼泪落下来。当白老师希望同学们向乔小叶学习,并告诉同学们“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时,乔小叶的热泪汹涌而出。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描写使读者走进了乔小叶的心灵深处,了解了情感和内心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衬托了白老师教育方法的高明。
[积累好词]
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心慌意乱心急如焚忧心忡忡七上八下
惴惴不安心乱如麻
5、寻找幸运花瓣
[多音字]
没 mãi[字义1:没有,无;字义2:副词:没有,不曾,未。]
[组词:没事没戏没有]
mò[字义1:隐在水中;字义2:漫过;字义3:把财物扣下;字义4:尽。]
[组词:没落淹没埋没]
乐 lâ[字义1:快乐;字义2:笑。]
[组词:乐观欢乐]
yuâ[字义:音乐]
[组词:乐曲乐器]
[词语理解]
怔:形容发呆的样子。
余晖:落日的光辉。
诳:欺骗,瞒哄。
诧异:感到惊奇或奇怪。
悻悻离去:带着怨恨愤怒离开。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
回味:指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事越来越有意思。
乐此不疲: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到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近义词]
怔愣猛然突然幸运运气
特意特地诧异惊异惊诧
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反义词]
幸运厄运希望失望
密集稀疏兴致勃勃兴味索然
[词语解析]
幸运侥幸
两个词都有碰巧发生本来很难发生的事的意思。“幸运”是指很难发生的好事竟然发生了,侧重运气好,多用于形容人的机遇好。“侥幸”是指本来不会发生的好事竟然发生,侧重过偶然性,多用于形容非分地企求获得意外的成功。
[层次与段落]
第一段(1-4节):写同学告诉“我”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儿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
第二段(5-22节):写“我”三次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
第三段(23-26节):写“我”找到幸运花瓣后的感悟。
[难点解析]
“这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快乐”句中的“快乐”指的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快乐源于结果,作者是由于终于找到五瓣丁香而惊喜。同时,作者说“我回味着这几天为找到一朵五瓣儿丁香而乐此不疲的心情”,可见,这快乐也来自于寻找的过程。
[积累好词]
描写做事情认真投入的词:专心致志一丝不苟
心无旁骛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任劳任怨
脚踏实地鞠躬尽瘁
附:综合练习积累词语
1、兴致勃勃小心翼翼生机勃勃气喘吁吁
2、愤愤不平栩栩如生蠢蠢欲动依依不舍
沪教版三上语文教案范文第5篇
完成时间90分钟)
二、基础知识。(25分)
1、 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后面的要求。(6+2分)
(
)身(
)骨
身(
)其(
)
和颜(
)(
)
因(
)施(
) 实( )求( )
志(
)道(
) 本学期课文中的很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田老师、孔子、白求恩请你用上以上词语(至少选一个),用一两句话赞美其中一个人物。
2、 用一个词语概括本学期学到的景物的特点。(4分) 赵州桥
钱塘江大潮
小兴安岭
3、 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一颗颗枣树挂在枣树上,像 (比喻句)(2)秋天的早晨,一进校门,就会看到美丽的鲜花和诱人的香味。你瞧,有桂花、菊花和桃花等,它们开得多美啊! (用修改符号修改)
4、 填空(8分4+2+2)
(1)赵州桥不但(
),而且(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
)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
)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
),各自(
);还有的刻着(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
)。 赵州桥栏板上的龙还有别的姿态,发挥你的想象再写一种。
(2)夕阳无限好,
。 (3)
,一分收获。
三、阅读理解(35分)
(一)五彩池(节选)(19分)
神话传说中的五彩池在天上,而且只有一个。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
(líng lóng duō zī)。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
(lián dāo),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最美丽的是那鲜艳多彩的池水。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使人惊奇的是,这些彩池(
)互相连接,水也来自同一溪流,(
)每池的水色却各不相同。有的上边的池水是咖啡色,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的池水成湖蓝色,注进右边的池却变成了橄榄绿;有的水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水池呈现出多种色彩。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却又跟普通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怎么会显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呢?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在阳光照射下,池底就像一面面高低不平的反光镜,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变幻的色彩使五彩池显得格外美丽,格外神奇。
1、根据拼音的提示写出词语。(2分)
2、在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粗糙(
) 消失(
)
融化(
)
3、 在选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
4、第2小节和第3小节分别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分别用直线和曲线划出。(2分)
5、填空(10分) (1)“柠檬黄”、“湖蓝”、“橄榄绿”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语,你能再写两个这样的词语吗?
、
(2)“站在山上,向下望去”用一个词概括就是
,你还能写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吗?
、
(2)选文写出了五彩池
的景象。(3+2) 如果是你亲眼目睹这样的风光,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60字以上)
(二)国剧(16分)
那天晚饭后,台湾来的赵爷爷提议要我陪他走走,于是我就陪着他在附近的路边散步。我们没走几步,就听到激昂的京胡声。这京胡好像是从街心花园里传来的。赵爷爷一听,就情不自禁地哼了起来,还对我说:“我们中国人真会消闲,茶余饭后总能见到一些老人聚在一起吊嗓(练 炼)声,好不快活。”
“台湾也是这样吗?”
“不单是台湾,我到过一些欧美国家,在华人较多的地方,都能见到这样的场面。我们散居在海外的中国人唱了、听了,心中的乡愁就会变得淡一些。哦,对了,我这次还要(稍 捎)一些国剧带回去,都是国剧组老友叮咛又叮咛的。”
“您说的国剧是”
“嗯,你听这就是啊。我们海外的华人都把京剧叫成国剧。这么叫的意思是:我们是有国有家有名有姓的中国人”// 只几句话,赵爷爷就和这些老人相识了。京胡声起,他还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曲终人欢,喝(采
彩)迭起,掌声不断。再看四周,嗬,坐着的、站着的已有一二百人了!这里简直就是个戏曲大舞台,生、旦、净、末、丑几乎每个行当都有。
趁赵爷爷和他们切磋的时候,我和一位琴师谈了几句:“请问,这里每晚都是这样吗?”
是的
琴师乐呵呵地回答
我们这里以剧会友
自娱自乐
以剧会友,自娱自乐。说得多么随意、自信,这或许就是他们的宗旨哩。// 在回宾馆的路上,赵爷爷还在哼着他的二黄,我却没有作声。叫国剧也好,京剧也罢,不都是我们民族同根文化的继承吗?//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字。(3分)
2、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2分)
3、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2分)
叫国剧也好,京剧也罢,不都是我们民族同根文化的继承吗?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造句。(4分)
情不自禁
自娱自乐
5、文章分成三段。请根据提示概述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 赵爷爷很
快
就
和
那
些
老
人
相
识
了
,他
,我从一位琴师那里
了
解到
。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请用一段连贯的话介绍一下(不少于三点)(3分)
四、作文(35分)
题目:我战胜了
提示:[1]把题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写“困难”、“胆小”、“懒惰”、“依赖”等等。[2]通过一件事,重点写清楚你怎样战胜的整个过程的,注意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要求:
1、一定要把你选择的事例写具体;
沪教版三上语文教案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水循环,知道物态变化。
理解温度的概念及常用单位,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了解温度的国际基本单位制。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 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点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用具:
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冰块,镜子,各种温度计,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盏冷水、温水、热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冬天河里的冰在天气变暖时熔化,地上的水时间长了会消失,变成水蒸气;天气变冷时,水又会结成冰。形态各异的水告诉我们,水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现在我们就研究
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提问:针对云、雨、雪的形成提出各种问题 一名同学解释云、雨、雪的形成
二、进行新课
(一)从水之旅谈起水是怎样变化的
1、播放自然界的水循环光盘或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思考,一段时间后,安排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水的三态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相互转化呢?
2、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上的“人造雨”实验。安排两名同学进行“人造雨”实验其余同学观看,(教师协助学生) 问: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两名同学到讲台完成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填写课本上空白部分
(二)温度
1、引出温度的概念
教师: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学生: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
2、提出自学要求
教师: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
学生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三)温度计及其使用
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3、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温度有哪些种类?
学生:按要求看书,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计的种类有初步的认识。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实验探究后归纳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
5、巡视学生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6、强调使用温度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说明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符合“K” 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 T=273+t
学生:读“加油站”热力学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生活与生产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的原理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____;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
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__。
3、用体温表测得某人的体温是38.5℃,用后没有甩过就又接着测第二个人,示数可能会怎么样?
五、作业:课本P
7、8
1、
2、
3、
4、5题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
第一课时
温度与温度计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热胀冷缩
2、单位:常用单位:摄氏度℃
国际单位:开尔文
3、正确使用温度计
六、教学反思
沪教版三上语文教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