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光现象范文
初二物理光现象范文第1篇
第二章《光现象》综合练习(A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在射击时,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这是利用____的原理,光在____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来解释.
3.射到平面镜上的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平行的.(选填“可能是”“仍是”“不”)在反射时光路____.
4.)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光的____缘故.(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度.
6.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7.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加水,将观察到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8.如图所示的光路示意图中,MN是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PQ为法线,根据图示,MN下方的物质是____,折射角是____,反射角是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9.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A.90° B.0°
C.180° D.45°
10.一个人在竖直平面镜前以4.5 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
则像对镜的速度是
A.4.5 m/s B.9 m/s
C.拉长4.5 m/s D.拉长9 m/s 11.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12.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C.萤火虫不是光源
D.以上说法均不对
13.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
B.10点20分
C.10点40分 D.11点20分
14.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α角,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则平面镜则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15.若平行光线被某种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某一点发出的,则这种镜是
A.平面镜 B.凹面镜
C.凸面镜 D.潜望镜
16.一个同学从一块小于他身高的平面镜里恰好能看到了自己的全身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本文档来自互联网,注册为百度用户可免费下载
17.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向杯里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硬币的位置是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升高也不降低 18.下列关于折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有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19.一支铅笔与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则铅笔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30°
B.45°
C.60°
D.90°
20.一束平行光线与水平面成20°角射向地面,现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进入一竖井中,镜面与水平方向成的角应为
A.30°
B.35°
C.45°
D.55°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1.为什么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2.通过篝火上方的空气看物体,为什么会使人感到物体在晃动?
四、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3.根据甲图中所示的光线传播情况,在适当位置上放一平面镜.
甲
乙 2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乙物体ABC的像.
25.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五、计算题(第26题8分,第
27、28题各10分,共28分)
26.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这颗卫星离地面高度是3580 km.求从地面发射的电波到达卫星并从卫星返回地面的时间约是多少秒?(无线电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27.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6.9 m,竖直立着的2 m长的竹竿的影长2.2 m,问电线杆的高度是多少?(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作出图后再解).
28.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本文档来自互联网,注册为百度用户可免费下载
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
真空 2.光的直线传播 3.仍然是
是可逆的 4.漫反射 5.120 0 6.折射
反射
7.硬币的像
光的折射
(提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位置的,即顺着折射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来确定方位的)
8.玻璃
∠6 ∠3 9.B 10.A 11.A 12.D 13.C 14.D 15.C 16.C 17.B 18.B 19.B 20.D 21.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发生漫反射的
缘故. 22.篝火上方的热空气上升,空气的密度发生变化(光在冷热空气间发生折射)因为折射光线的方向也发生变化,使得物体像的位置也在变,所以看上去好像物体在晃动.
23.
24.26.0.0239 s 27.6.27 m 28.(1)
25
初二物理光现象范文第2篇
第二章《光现象》综合练习(A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在射击时,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这是利用____的原理,光在____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来解释.
3.射到平面镜上的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平行的.(选填“可能是”“仍是”“不”)在反射时光路____.
4.)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光的____缘故.(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度.
6.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7.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加水,将观察到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8.如图所示的光路示意图中,MN是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PQ为法线,根据图示,MN下方的物质是____,折射角是____,反射角是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9.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A.90° B.0°
C.180° D.45°
10.一个人在竖直平面镜前以4.5 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
则像对镜的速度是
A.4.5 m/s B.9 m/s
C.拉长4.5 m/s D.拉长9 m/s 11.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12.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C.萤火虫不是光源
D.以上说法均不对
13.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
B.10点20分
C.10点40分 D.11点20分
14.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α角,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则平面镜则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15.若平行光线被某种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某一点发出的,则这种镜是
A.平面镜 B.凹面镜
C.凸面镜 D.潜望镜
16.一个同学从一块小于他身高的平面镜里恰好能看到了自己的全身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本文档来自互联网,注册为百度用户可免费下载
17.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向杯里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硬币的位置是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升高也不降低 18.下列关于折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有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19.一支铅笔与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则铅笔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30°
B.45°
C.60°
D.90°
20.一束平行光线与水平面成20°角射向地面,现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进入一竖井中,镜面与水平方向成的角应为
A.30°
B.35°
C.45°
D.55°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1.为什么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2.通过篝火上方的空气看物体,为什么会使人感到物体在晃动?
四、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3.根据甲图中所示的光线传播情况,在适当位置上放一平面镜.
甲
乙 2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乙物体ABC的像.
25.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五、计算题(第26题8分,第
27、28题各10分,共28分)
26.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这颗卫星离地面高度是3580 km.求从地面发射的电波到达卫星并从卫星返回地面的时间约是多少秒?(无线电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27.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6.9 m,竖直立着的2 m长的竹竿的影长2.2 m,问电线杆的高度是多少?(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作出图后再解).
28.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本文档来自互联网,注册为百度用户可免费下载
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
真空 2.光的直线传播 3.仍然是
是可逆的 4.漫反射 5.120 0 6.折射
反射
7.硬币的像
光的折射
(提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位置的,即顺着折射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来确定方位的)
8.玻璃
∠6 ∠3 9.B 10.A 11.A 12.D 13.C 14.D 15.C 16.C 17.B 18.B 19.B 20.D 21.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发生漫反射的
缘故. 22.篝火上方的热空气上升,空气的密度发生变化(光在冷热空气间发生折射)因为折射光线的方向也发生变化,使得物体像的位置也在变,所以看上去好像物体在晃动.
23.
24.26.0.0239 s 27.6.27 m 28.(1)
25
初二物理光现象范文第3篇
声学 光学 热学 电学 力学
声现象
声音的传播与条件
1、声音的发生
(引起鼓膜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运用(利用回声可测海深、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声音的特征
1、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2、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
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
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
听力。
4、噪声减弱的途径
5、超声波:音调高于2×104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波:音调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超
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补充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
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
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
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
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
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可能到来,利
用声纳测海深,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病情,利用超声波对孕妇作
常规检查等。声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医生利用超声波洁牙,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
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等。
练习
11、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
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A.1025米,175米B.600米,600米
C.1000米,200米D.850米,350米
2、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
到()
A.一声B.2 声C.3声D.4声
3、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
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大于17mB.大于34mC.小于17mD.小于34m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6、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A.快B.慢C.一
样快D.无法比较
7、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
1秒B.0.1秒C.0.01秒D.0.001秒
8、(10绵阳)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
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9、(10南允)声音从水中传入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的大小将()
A.不变B.变大C.变小D.如何变化不能确定
10、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__.
11、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声源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
1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
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13、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
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14、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
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1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_____m(v=340m/s)
1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______________.
17、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
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
1、A
2、C
3、A.
4、C
5、B
6、A
7、B
8、D
9、C
10、空气,振动.
11、0.1.
12、9.
13、 快.
14、填“振动”,“空气”.
15、s=1/2 vt=1/2 x340m/s x1.2s= 204m
16、液体(水)也能传声.
17、振
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练习
21.“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盲人仅凭听觉就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演奏方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
1.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跟声源振动的当声源的声音的响度会越__________.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很高;
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不同.
3.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
“低”指的是________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
4.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
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有关.
5.音调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
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6.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产生的现象是_____,这是
由于_______.
7.张平同学学了“声学”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固定桌面上
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
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不同;(2)
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8.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________和音色.
9.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__,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离声源的距离越近,响
度越________.
10.男生说话粗犷,而女生讲话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________不同,其原因是男女
同学的________不同.
(1.振幅,振幅,越小2.响度,音调,音色3.音调,响度 4.高,振动频率5.振动频
率,频率;振幅,振幅,远近.6.解:“听到的声音不同”,“振动快慢不同,产生声音的音
调不同”.7.解:(1)“音调”,(2)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即越紧,振动越快.8.答案:响度.9.答
案:高,大.10.答案:音调,声带.)
计算题
11.蝙蝠飞行时,不断从喉部发出一种高频率的声波,当声波遇到前方的昆虫或障碍物
时,则产生不同的回声反射回来,它的双耳听到回声,再经大脑的分析,就能辨别出前方的
目标是食物还是障碍物,从而采取行动,或捕食或躲避,反应灵敏而准确.人们为了利用这
种特性,对蝙蝠进行了研究,发现蝙蝠喉部的发声体在4 s的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在400000
次~560000次之间,请你计算出蝙蝠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这样频率范围的声波人们能听
到吗?
12.根据对蝙蝠的研究,人们仿制了盲人用的超声眼镜,在眼镜上装有一个超声波发射器,
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经接收并转化成人耳可辨的声音信号,通过耳机传至两耳,从而
可判断出障碍物的方位及具体情况.若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为11000 Hz,那么该超声波发射器
的发声体每分钟振动多少次?
练习
31. 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
经过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 _________把信号传给_________,
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2.人失去听觉是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发生了障碍.
3.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
方式叫骨传导.4.人如果将双眼蒙上,靠听觉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因为_________
5.从生物课上我们知道,耳聋分为____耳聋和____耳聋两种;前者____治愈,后
者____治愈.
6.实验表明骨____(填“能”或“不能”)传导声音.
二、选择题
7.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
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8.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靠骨传导判断的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
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
(1.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大脑2.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3.头骨,颌骨4.人的双耳效应5.神经性、非神经性;不可以、可以6.能7.D
初二物理光现象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
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t=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
[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100s=0。294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340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
[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
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例5]中国的乐器称为“丝竹”,西洋乐器则称为“管弦”,请分析一下它们的发声
原理。 解析:除了打击乐器,如中国的锣鼓、编钟、罄,国外的木琴、三角铁等,管乐器通过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通过拉动丝弦振动,再带动共鸣箱里的空气柱振动从而使声音放大并更加纯正。但不管是何种乐器,它们的共同原理都是要使乐器的某一部分发生振动,并通过改变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优美的音乐来。
初二物理光现象范文第5篇
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初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在短短的时间内,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如何使宋中09年中考考的十分理想是每位初三老师及学生所关心的。为此,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优化教学复习策略 一.命题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中考试题应对初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因此,中考命题要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的同时,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考查。试题应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2.科学性原则
命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做到科学、公平、准确和规范,要避免和杜绝出现政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错误。命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试题的考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试卷的内容结构合理;(3)试卷的难易比例恰当,排布合理,有一定的区分度;(4)注意控制主、客观题比例,把握试卷的长度,留给学生充分思维和作答的时间;(5)试题的文字、语言表达、图形、序号、标点符号等规范;(6)题型的设计符合测试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测试功能;(7)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准确且便于操作。
3.全面性原则
试卷充分体现对三维目标的全面考查。既要注重基础,还要突出能力;既要有较高的覆盖面,还要注重对重点的核心知识的全面考查;既要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还要尽可能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要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情况,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4.适应性原则
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坡度适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生活背景和经验编制试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的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相应发展。 凡《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的,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单独考查,但试题的背景材料(素材选取)不受此限制,也可超出教材。
二.近几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试卷特点
综观08年江苏省各地中考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试卷及试题的命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和落实.真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渗透在了每道试题中,综合分析有以下四个主要的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杜绝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举物理为例) (1)测量结果的估读仅限于长度测量,常识性了解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2)常识性了解声波的波形图。 (3)记住水的密度。
(4)不要求用P=ρgh进行定量计算。
(5)不需要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包括物体的浮与沉),可以由阿基米德原理 推出 ,不要求进行有关浮力的繁难计算。
(6)涉及简单机械的计算仅限于杠杆、滑轮(组)和斜面,不出现机械组合情况。 电学
(1)不要求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
(2)导体长度、横截面积与电阻的关系不作定量要求,只要求学生会读旋转式电阻箱的阻值。
(3)不涉及"混联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4)左手定则不作要求;安培定则不作要求。
(5)在给出公式的条件下,能知道电磁波的波长与波速、频率的关系及简单计算。 光学
(1)常识性了解颜料的三原色。 (2)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只要求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中的像不要求作平面镜成像光路图。常识性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
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教学,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2.注意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3.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4.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多个物理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实际运用为背景,信息量大、内容多,需要仔细研读,反复推敲,挖掘其物理内容,并过滤、加工,提炼主干,使对象简单化、模型化,从而才能找到解题思路。
三.09年中考命题趋势分析
(一).两个不变:
1.统一的指挥棒不会变--命题应该符合各地的教育现实和课改形势
中考命题方案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当前课改的形势、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全省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之下:从课改的形势看,中考应该溶入新的课程理念的具体要求,结合三维目标和质量评价标准;从招生制度看,中考应该考虑各县市考生的升学实际、招生要求;从全省教育教学的实际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
一、教材不完全统
一、教学中对课程标准执行情况不一。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最终的试题将符合绝大部分地区考生,尤其是在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上会统筹兼顾。 2.学科思想不会变--命题应该符合学科特色和科学精神
命题应该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避免盲目提高
体现课改不是不要基础,而是更重基础。在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点上的测试仍然会是命题的重点。
(三)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可能作为命题的素材。练习中的严重脱离生活而且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要坚决放弃(如冰里有个小石块,融化以后水位的变化的问题)。
试题中的物理情景至少是全省80-90%以上同学所见过的。试题将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选材,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从答题的过程中去关注现实问题,感受、体会与领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关系。
(四)突出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感悟,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由于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结论,教师教的时候强调的是结论,学生看重的也是结论,这些现象导致了学生生搬硬套结论。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过程与方法"的考查,通过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了解规律,感受并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对过程与方法进行有效的考查,也应是中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五)适度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使考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一些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试卷中设计的探究试题所考查的形式体现多样性、新颖性,其中不仅针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些要素进行考查,也注重对探究全过程的考查。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如物理学科,教师在平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而且尽可能的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
(六)关注社会热点和热点题型
.情景信息题是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有用的相关信息。在这类问题中,我们需要注意社会热点、焦点材料作为背景的信息题,比如神舟7号、汶川地震、08奥运、三鹿奶粉事件等。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在研究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题型。其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多样化,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式,研究的结果也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开放性试题的设置将趋向合理,以确实具有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的特点为基础,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复习30天,创造新奇迹
中考分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的单元、章节复习。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中考有近70分为基础题,若把中档题和较难题中的基础分计入,占的比值会更大。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应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不能让学生只听老师讲,要让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方法和策略,应通过老师的教,让学生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尤其在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感悟出如何正确思考。
第二轮复习打破章节界限实行大单元、小综合、专题式复习。第二轮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在复习中,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
第三轮复习要锁定目标,备战中考,进行模拟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第三轮的模拟训练是知识、能力深化巩固的阶段,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回归教材,查缺补漏,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地面对中考。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态参加中考。 在第一轮复习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复习无计划,效率低,体现在重点不准,详略不当,难度偏低,对大纲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准。
2.复习不扎实,漏洞多,体现在1)高档题,难度太大,扔掉了大块的基础知识。2)复习速度过快,对学生心中无数,做了夹生饭,返工来不及,不返工漏洞百出。3)要求过松,对学生有要求无落实,大量的复习资料,只布置不批改;
3.解题不少,能力不高,表现在:1)以题论题,不是以题论法,满足于解题后对一下答案,忽视解题规律的总结。2)题目无序,没有循序渐进。3)题目重复过多,造成时间精力浪费。
在第三轮复习中,应防止出现下列问题: 1.防止把第一.二轮复习机械重复
2.防止单纯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
3.防止过多搞难题 过多做练习,以练代讲
4.以复习资料代替教练,不备课,课堂组织松散
5.只注重知识辅导,不进行心理训练。
建议: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考前30天,要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完善知识网,翻看错题集上,这个阶段,尤需降低重心,重视课本,避免在繁、难、偏、旧、玄的试题上浪费时间,注重常见常用易误的知识和基本的能力要求,做题宜少而精。理由其实很简单,让学生向错误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点讲评,自己动手建立错题档案。对于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总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题目考查了哪些思想方法,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当自己出错时,是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误还是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的失误。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问题。深刻理解知识本质,加强审题能力的锻炼,做到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后不慌不忙,得心应手。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变通思维方式。注重自己思维的广阔性,对于同一题目,寻找不同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这样才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首先,作为老师必须了解中考方面的有关政策,避免复习走弯路、走错路。让学生要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领会、看清考试范围,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对于每一个给分点要牢记于心,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最后30天的特点是风云变幻,对一个班级而言,这30天可以使一个好的班级一落千丈,也可以使一个差的班级变成数一数二,对个人而言,30天也可以产生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30天可以创造奇迹。
成功的人分三种,一是一路领先,志在必得的,这样的人身上有一股霸气;二是快马加鞭,更上层楼的,这样的人身上有一种志气;三是力挽狂澜,异军突起的,这样的人身上有一身的骨气。
初二物理光现象范文第6篇
本学期的初二期末复习时间也是比较短,结合本届初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我们进行了章节复习的方法,本次讲课讲的是初二第二章的复习《光现象》。本节我运用了王平老师的"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穿插了"小反馈多循环"的检测模式,以及结合回顾实验等教学方法进行的。经领导和专家点评,使我认识到值得去发扬的地方以及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一、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1.复习课的系统性尤其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在进行单元复习课设计时要运用的"整-分-合-补-测"的五环节教学复习模式,而对我在教学环节中重视基本概念的环节提出了表扬,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把"分"的这一环节再一步细化,分为基本概念复习和专题复习。使我们在以后章节复习课中,设计有依可循,考点知识把握到位,课堂效率肯定会提高。还学习了另外一种"整、分"模式,"整"环节先给出一章总的复习要求,"分"环节再次展示每一节的中考复习要求及内容,随堂检测基本概念,针对考点再进行题目训练。基础知识基本考点的把握更加细致到位。使我对复习课设计多了一种感悟。
2.上课很投入,有激情。
3.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还需要加强改进的:
1."放手学生,让学生讲"还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2.复习课的预习作业还是要布置,以便节约课堂时间。
3."小循环-多反馈"中的反馈环节,抓得不到位,反馈的内容如何落实应当再强化。对于抓反馈的方式,建立一个记分册,及时课后抓学生,不断督促学生学习,同时要加强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笔头书写记忆。
4.加强专题复习题的解法指导,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学案填空的细节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给学生把要填的内容提示显示给他们(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特点)。
5.课堂要注意要有"留白"即要给学生回顾品味的时间,不可一味的求快,内容充实固然重要,但要留出学生的思考时间。
总之通过本次市区教研员和专家老师到我校的指导工作,我们物理组受益匪浅,尤其是我通过领导和专家老师对这一节的精彩点评,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我会依更高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反思二:光现象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全面复习巩固,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平面镜成像也是本章复习的重点知识。在复习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光现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探究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
反思三:光现象教学反思
本章内容可以对比教学,将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进行对比,效果较好;将反射、折射对比教学,学生容易掌握,在复习课中,可以将成像原因进行对比:立竿见影、水中捞月、水中鱼分别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成像。此外,本章中的实验也要引起重视,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实验,尤其是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是一次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是学生的难点:规律难记、容易混淆、记住了不会灵活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验规律印象深刻,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容易探讨。在探究完实验规律后应要求学生记忆过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结合适当的习题巩固强化。还要联系生活,多从生活中找例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像的变化规律学生不容易掌握。特别是投影仪中的调节。时间久了,学生容易把物距与像距混淆,导致错误。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强调。
反思四:光现象教学反思
本章讲述了光的初步知识,包括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速度有多快?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反射有哪些类型?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什么是虚象?光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折射?折射有什么规律?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和测量,什么是色光三原色?在太阳下,物体为什么呈现各种颜色?什么是红外线?什么是紫外线?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红外线、紫外线?
本章复习之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对本章的知识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前发了导学提纲,上课前认真批阅了学生完成的导学提纲,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复习过程中积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把一些习题展示给大家,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各个知识点的知识。
本章复习完了以后,经戚老师的点评,我的感受是本章知识结构构建的有欠缺,个别知识点的复习有些粗浅,让学生讲题,速度慢,容量小,课堂效率有点低,这些是我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应加以改进的。
初二物理光现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