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学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0-111

化学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1、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发生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马斯河谷是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旁一段长24公里的河谷地段。这一地区中部低洼,两侧有百米的高山对峙,使河谷地带处于狭长的盆地之中。马斯河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建有3个炼油厂、3个金属冶炼厂、4个玻璃厂和3个炼锌厂,还有电力、硫酸、化肥厂和石灰窑炉。1930年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搴件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发现这座城市改以往的“温柔”、变得“疯狂”起来。夏季,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由于小镇上的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毒害物质附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20多人死亡。

4.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 日至8 日发生于英国伦敦市。当时,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温度逆增,逆温在40-150m低空,使燃爆产生的烟雾不断积累。尘粒浓度最高达4.46mg/m2,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最高达1.34ppm,为平时的6倍。加上三氧化二铁的粉尘作用,生成了相当量的三氧化硫,凝结在烟尘或细小的水珠上形成硫酸烟雾,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市民胸闷、气促,咳嗽、喉痛,约4000人丧生,尤以45岁以上的最多,1岁以下幼儿的死亡率也增加。事件后的两个月内还有8000人死亡。英国环境专家认为,伦敦毒雾,是英国森林遭到破坏,特别是与泰晤士河两岸森林被毁的潜在原因有关。

5、1953年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3年,在日本水俣镇发生了一些生怪病的人,开始时口齿不清,走路不稳,面部痴呆,进而眼瞎、耳聋,全身麻痹,最后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会儿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喊而死。1954年4月,一名6岁女孩因同样症状入院,但仍未引起重视。5月,又有4名同样的病人住院治疗。后经调查,尚未入院的患者还有50多人。这才引起当地熊本大学医学院的重视。它们与市医师会和医院组成水俣怪病对策委员会,专门开展调查。

1959年2月,日本食物中毒委员会经过研究认为,水俣病与重金属中毒有关,尤其是汞中毒的可能性最大。后经熊本大学调查,从病死者、鱼体和日本氮肥厂排污管道出口附近都发现了有毒的甲基汞。这才揭开了水俣病的秘密。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含有汞的废水,进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由于人们食用了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造成近万人患中枢神经疾病。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除了水俣病外,四日市哮喘病、富山痛痛病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日本的工业发展虽然使经济获利不菲,但难以挽回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企业日后为此付出了极其昂贵的治理、治疗和赔偿的代价。至今为止,因水娱病而提起的旷日持久的法庭诉讼仍然没有完结。

6、1983年原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松绿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 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汉堡也有3/4的树木面临死亡。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7. 1984年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坐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苜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

博帕尔的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來最严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惨案。

8、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时的100倍。核事故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晌。此外由于水源污染,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真害。当时预测,这场核灾难,还可能导致日后10年中10万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

9. 1986年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抅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甩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 与莱茵河相通河闸全部关闭。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人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岳流人莱茵河,造成了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有[致函严重破坏。

10.1989年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989年11月2 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11时浓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过500毫克/立方米的紧急危险线。中央政府当即宣布雅典进入“紧急状态”,禁止所有私人汽车在市中心行驶,限制出租汽车和摩托本行驶,并令熄灭所有燃料锅炉,主要工厂削减燃料消耗量50%,学校一律停课。中午,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一氧化碳浓度也突破危险线。许多市民出现头疼、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市区到处响起救护车的呼啸声。下午16时30分,戴着防毒面具的自行车队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高喊“要污染,还是要我们!”“请为排气管安上过滤嘴!”

11、1990年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

据估计,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期间,先后泄入海湾的石油达150万吨。1991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空袭后, 科成特油田到处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腊油田被炸,浓烟蔽日,原油顺海岸流入波斯湾。随后,伊拉克占领的科威特米纳艾哈麦迪开闸放油人海。科威特南部的输油管也到处破裂,原油滔滔人海。1月25日,科威特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长16公里、宽 3公里的油带,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烧,黑军友遮没阳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扩展到宽16公里,长90公里,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两国架起浮烂,保护海水淡化厂水源。

这次海湾战争酿成性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时间内就使数万只海鸟丧命,并毁灭了波斯湾一带大部分海洋生物。

12、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当地时间2010年4月20日晚10点左右爆炸,造成7人重伤、至少11人失踪,当局派出船只和飞机在墨西哥湾展开搜索行动,希望能发现救生船或幸存者的踪迹。这起原油泄漏事故严重威胁在墨西哥湾生存的数百种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捕捞业有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13、2011年福岛核泄漏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地区发生震惊世界的9级强烈大地震,造成超过2万人死亡和失踪。强震和随之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严重受损,发生核泄漏事故,数十万人被迫疏散。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该国全年遭受辐射量达1毫希沃特以上、需要清除放射性物质的地区为1.1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

目前,据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福岛核事故后的两年间,约有多达10万亿贝克勒尔的锶、20万的亿贝克勒尔的铯和20万亿至40万亿贝克勒尔的氚注入大海。前两种放射性物质的入海量总计达30万亿贝克勒尔,约相当于安全规定中,通常运转时全年入海排放标准的100倍。

化学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1、采样

泉州湾北纳洛阳江, 西迎晋江, 为晋江、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 东濒台湾海峡, 北起惠安的崇武半岛, 南至晋江石狮市祥芝角, 地理位置为 24°47′-24°57′,118°34′-118°56′( 图 1) . 具体采样位置都选在避开人为直接干扰、离海岸有一定距离的潮间带, 包括湾内的主要河口 (

3、

4、

5、7号站 )和排污区 (

2、6号站 )及湾外区域 (

1、

8、9号站 ). 采样时间为 2006年 10月至 2007年 1月. 泉州湾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研究表明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在湾内的河口和排污区比湾外高[ 9 ], 重金属污染已对海湾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我们选取具有不同污染特点的站位进行采样, 旨在了解海湾重金属污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并对其污染源进行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分析--蔡龙炎】

采样点的分布和布置见图 1所示。选取了 7个采样点。从星子到湖口段由于受长江水影响很大所以没有布置采样点。1. 饶河口 ; 2. 南矶山; 3. 白沙洲; 4. 杨梅颈;5.上边村 ; 6. 老爷庙; 7. 星子冬枯山

【鄱阳湖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涂淑玲】

2、污染现状

泉州湾属敞开性海湾, 其特点是口阔底浅, 水域面积大, 水体交换好[ 7]. 但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泉州湾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8]. 龚香宜等 ( 2007) 曾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 9]. 目前虽已有关于泉州湾水质评价的研究[ 7- 8], 但未见有关针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的全面分析报道. 重金属污染来源复杂且危害性大, 因此有必要对其重金属污染来源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这对于泉州湾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都比较大.其中 As的含量单质 A s在自然环境中含量极少, 极易被氧化为剧毒的 A s2O3( 砒霜 ) , 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分析--蔡龙炎】

近年来, 我国众多湖泊湿地日益遭受严重的破坏与污染。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随着鄱阳湖区域经济的发展, 鄱阳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以鄱阳湖东部因德兴铜矿开采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进行鄱阳湖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因而显得非常的有必要。本文主要对鄱阳湖水体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调查和评价。

【鄱阳湖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涂淑玲】

3、治理技术

主成分分析 (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法是一种广泛用于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来源评价的统计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优点是能多变量分析, 并揭示蕴含的内在信息, 通过对原变量进行线性变换后,由产生的少数几个新变量来最大限度地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变化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10]. 这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 具有省时、省力、准确、简单易行等特点. 在国外, Singh等 ( 2005)曾用此法评价了 Gom ti河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 11]. 在国内, 李玉等 ( 2006)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评价[ 12]. 本研究首先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对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 然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存在的可能污染源, 旨在为泉州湾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指导和依据.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分析--蔡龙炎】

二、土壤中无机重金属污染

1、采样

由于所调查的包头白云鄂博铁矿采矿区与包头选矿、冶炼及尾矿堆存区处于不同地点,两者相距175 km,所以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针对于包头铁矿分为两部分,一是包头尾矿库区,二是位于白云鄂博的铁矿采矿区. 包头尾矿坝位于包头市区西 12 km之外,九原区和昆都仑区交界处. 1965 年正式投产使用,是平地筑坝围成,其东西宽约 3. 2 km,南北长 约 3. 5 km,坝体周长 11. 5 km,占地面积约 12 km2,有效库容0. 688 3 亿 m3. 周围临近地区包括打拉亥上下村、新光村

一、

三、八村等 5 个村庄和九原工业区. 白云鄂博矿区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所辖,矿区南距包头市区 149 km,区域面积 328 km2. 白云鄂博铁矿于 1957 年建矿,是一座大型的铁、铌、稀土等多种金属共生矿床,矿物种类繁多,已发现有 110余种. 主要铁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等,矿物组成中含有方铅矿、闪锌矿、锰铌铁矿、钡铁锰矿、黄铜矿等. 该矿是包头钢铁公司的主要原料基地,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区居住总人口约 3 万人. 包钢从白云鄂博铁矿采矿,经铁路运至包头选矿厂,经选矿工艺后将剩余矿浆全部输入包头尾矿坝. 两区域均属内陆干燥气候区,低温少雨,干旱多风,温差变化大,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土壤类型均以栗钙土为主.

【内蒙古包头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评价--郭伟】

2、污染现状

内蒙古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种类繁多; 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 13 万亿元,占全国的 10% 以上,居第 3 位[17]. 与其它地区的矿业开采活动相比,由于内蒙古的矿业开采活动处于抗干扰能力较弱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其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更加严重,具有其特殊性. 位于草原上的金属矿山的开采,矿石的加工、运输、储存,尾矿的堆积等所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会对当地草场、牧民、牲畜等造成很大影响[18,19],进而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所以对草原矿区及其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特征进行调查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内蒙古包头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评价--郭伟】

3、治理技术

根据不同采样点位和不同区段的整体调查,对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别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

(1)单因子指数法

单因子指数法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对土壤中的某一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

其计算公式为:

pici/si

式中,Pi为土壤中污染物 i 的环境质量指数; ci为污染物 i 的实测含量( mgkg- 1) ; S i为污染物 i 的评价标准( mgkg- 1) ,选用内蒙古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几何平均值.

(2)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可全面反映土壤中各污染物的平均污染水平,也突出了污染最严重的污染物给环境造成的危害[24]. 其计算公式为:

pNci/s2

imaxci/s2

iave/21/2

式中,PN为综合污染指数; ( ci/ Si)max为各污染物中污染指数最大值; ( ci/ Si)ave为各污染物中污染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内蒙古包头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评价--郭伟】

三、土壤中农药污染方面

1、采样

2、污染现状

土壤中农药的主要来源有:农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液排放;农田农药使用;农药气体沉降以及农药运输过程中的泄漏。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 贮藏库”与“ 集散地”,由于利用率低,施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期长短与农药性质有关,化学性质稳定的农药残留期长。我国 20 世纪 60 年代曾广泛使用的含汞、砷农药,目前在许多地区土壤中仍有残留。

农药残留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造成土壤结构板结,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长期受农药污染的土壤还会出现明显的酸化,土壤养分( P2O

5、全 N、全 K)随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同时,残留还造成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将很难恢复。

化学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于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检查的工作总结

达州市环境保护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不断增加,为进一步做好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在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和处置等各环节中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按照达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达市环发[2011]130号)要求,结合我县政府对危险化学品单位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的工作部署,我局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企业进行了现场监查督促,全县2011年未发生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和污染环境事件。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我局高度重视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工作,为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研究布置,明确了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协办科室,确保化学危险品有专人负责管理。

二、在危险化学品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危险化学品单位排查工作。针对我县具体情况,我局对全县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据查2011年全县使用危险化学品单位共有一家,即位于大竹县柏林镇的达州玖源化工有限公司,所涉及危险化学品名称为氨水。该公司已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并按照《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指南(试行)》

制订了《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我局还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要求企业落实相应的物资人员经费,确保本单位环境安全,防止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危险化学品单位现场检查及隐患排查工作。我局增加了对达州玖源化工有限公司现场检查频次,责令企业危险化学品警示标志和相关制度上墙,责任到人,要求企业配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和设备(灭火器、防护设备等)。要求企业每年进行应急演习,并做好演习的记录。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均要求送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处置。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局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按照市环保局的有关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我县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制度的落实。一是督促危险化学品单位严格执行《预案》中的相关要求;二是积极指导,协助企业搞好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落实各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立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测、维护有关报警装置、应急设施设备,确保正常使用。

(二)加强企业现场监察,按照要求对相关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防止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化学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化学污染

xx

(xxxxxxxxxxxxxxx)

摘 要 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关键词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生物技术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

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55.43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1.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1.2.1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

1.2.2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

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

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

1.2.3 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在其临界点(31.10℃,7 477.79KPa)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

1.3 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99.6%,而且催化剂寿命长。

2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当今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合成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性(化学、区域、非对映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另一个就是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为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转变为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弃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为此,化学化工工作者在设计合成路线时,要减少“中转”、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减少中间产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护基或离去基,避免副产物或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赘述。

3 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肥料、农药、蛋白

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 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 现代化工,1998(6)

2 闵思泽. 环境友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J].化学进展,1998(1)

3 黄培强. 绿色合成:一个逐步形成的学科前沿[J]. 化学进展,1998(4)

化学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首先,被污染土壤中有毒元素会随着水流而深入到地下水中,对附近居民的饮用水源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其次,如果不对土壤中各化学污染物进行及时的清除,这些有毒元素就会长期吸附在土壤中,对土壤的质量造成影响,使该区域内的植被无法生存,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出现寸草不生的情况。

2 土壤环境污染的化学修复技术研究

2.1 化学淋洗修复技术

化学淋洗修复技术在土壤环境化学污染修复过程中,可以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

原位修复技术是通过化学淋洗液对土壤进行淋洗,使土壤中的污染物结构在淋洗液化学作用的情况下,产生解吸、溶解等情况,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这种修复技术主要是用于地下水位线以上或者是饱和区的吸附态污染物的清理。在使用原位修复技术进行修复时,要注意土壤、沉积物以及污泥等介质的渗透性,如果渗透性能不好,淋洗液无法渗透到土壤内部与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无法达到分解污染物、修复土壤的目的。

异位修复技术在修复方法上与原位修复技术有一定的不同,虽然也是使用淋洗技术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但是异位修复技术需要将土壤挖出,然后在使用淋洗液对受到化学污染的土壤进行淋洗,再将淋洗洁净的土壤运送回原处进行填埋。

与原位修复技术相比,异位修复技术在使用的时候,可以不受土壤条件的影响,将土壤挖出后再进行淋洗。但是由于挖掘土壤所消耗的人力、物理巨大,会导致修复工作的耗时耗力,增加修复工作的成本。从经济实惠的角度上看,还是原位修复技术更好一些。在具体的修复工作中,要根据被污染的土壤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的选择所要使用的修复技术,尽量节省土壤修复所消耗的时间与资金。

2.2 溶剂修复技术

溶剂修复技术是利用一种特殊的溶剂,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与土壤分离开来,然后再将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提取出来,从而达到修复被污染的土壤。这种修复方法适用于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在具体的造作中也可以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采取的方法与上述原、异位修复法相同,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2.3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将化学氧化剂掺入土壤中,让化学氧化剂与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反应,从而达到将氧化物分解或者是将其毒性降低的目的。有些污染物本身在遇到氧气后,就会氧化分解,化学氧化剂只是加快其的分解速度而已,而有的污染物无法通过氧化来进行分解,及时掺入氧化剂也是无济于事。针对无法氧化分解的污染物,我们可以使用化学还原剂来进行修复,对被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治理。无论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还是化学还原修复技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用原位修复的方法进行修复。

2.4 化学脱氯修复技术

化学脱氯修复技术,是通过使用化学反应物或者是还原剂,将土壤中的污染物中的氯分子或者氯原子除去的方法来实现土壤净化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含有卤烃类、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土壤。由于污染物中的氯元素被去除殆尽,污染物就会变为低毒或者无毒的化合物了。

2.5 化学修复的新技术

目前的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就分为这四大类。然而,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这四类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导致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无法被广泛的运用。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的在发展,许多新的土壤修复技术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诞生了。这些新技术有的是对传统修复的技术的改进,有的是针对特殊污染土壤采取的特殊技术进行修复。例如:使用电化学修复法对菲污染土壤的修复,使用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对铅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使用悬浮液清洗技术来对淋洗法中存在的遗留问题进行解决,强化淋洗技术。

除了上述这几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以外,还有一种颇具前景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其出现不久,就得到了各方的普遍关注。这种化学修复技术叫做机械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使用原脱卤和球磨机中的机械脱卤相结合的方法,将污染土壤的球磨研磨,在存在钠、镁、铝、菲等金属元素或者土壤介质中存在氢来源的条件下,使得卤化物被还原。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被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多氯联苯、六氯环已烷等有毒物质污染的土壤,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污染土壤修复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过程中,有毒物质被分解成了低毒或者是无毒的有机物,达到了净化污染土壤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土壤环境污染的修复工作,不能一味的采取传统的修复方法来进行修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壤受到污染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在这期间,也许也会产生新的化学污染物,我们只有在土壤污染的修复工作中,不断的分析与实践,要敢于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摘要:现如今,土壤环境污染使得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通过研究土壤环境污染的修复方法,使用科学合理的化学修复技术对被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与还原,可以解决并改善土壤资源紧缺的情况,并减少污染物对其他环境的破坏。由于土壤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巨大,因此,本文针对土壤环境污染的化学修复技术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并对化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化学污染物,化学修复技术,土壤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廖健.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4)

化学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在世界环境污染治理中, 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公认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质。这种污染物质多数是由化学元素不合理排放造成的, 长时间在受到污染的土壤下生长, 会造成植物内有毒物质的残留, 间接作用到人体的身体健康层面。将有毒污染与环境化学相互结合研究时可以发现, 毒理作用会在不同生物个体上表现出差异性, 在动植物中代谢的效率也有不同, 环境化学中针对污染进行治理时, 也要从这一层面来进行。目前所检测得到的毒害物质中, 比较常见的是DDT以及氯丹, 一些化学有毒污染物质中含有这两种成分, 人体食用受到污染的植物后, 会在体内产生堆积, 这样人体健康也会逐渐的下降。持久性有毒污染物质的种类比较多, 需要在研究阶段采取分类解决的措施, 这样在进行污染治理时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然环境受到化学元素的污染影响, 会造成生产原料受到污染, 长时间食用受到污染的食物, 人体的机能会逐渐的降低。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长受到的这种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

2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 影响作用中比较明显的工业生产排放出的物质, 这种毒理影响作用还会造成基因突变问题, 对物种的生长健康性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各个部门的广泛关注, 成为世界公认的环境问题。美国选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中, 以青蛙取样来进行, 发现水体环境受到污染后, 青蛙体内存在的重金属以及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出了规定的安全标准。重金属在青蛙体内长时间残留会是青蛙细胞变异。农业生产使用了成分复杂的药物, 对周边的土壤以及水体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也是在研究环境化学时重点面对的问题。环境化学研究中会使用反应物来解决毒害问题, 生态环境自身能够维持平衡体系, 但一旦受到化学污染的影响, 平衡性变会被打破, 很难通过自身恢复达到平衡的效果。继续进行人工干预会造成污染物质进一步增多, 并不符合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污染是具有局限性的, 与区域内的自身平衡性相关, 环境化学在研究期间, 主要针对此类问题来进行的,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 持久性毒害污染是很难通过净化消失的, 并且化学品对不同物种的污染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 针对持久性有毒污染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有关于化学污染物质的毒理效应的研究, 我国充分借鉴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方法, 在所开展的治理措施中, 要增大资金的投入量, 并针对区域内的环境特征, 进行有效的解决处理措施。从生产源头来采取治理措施, 避免将持续性有毒物质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 这样的处理方法也能节省环境治理阶段的资金投入量。近年来环保部门加大了污染治理的解决力度, 但在实际落实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影响, 不能达到建设目标, 也增大了环境化学研究的成本投入量。对于毒理效应的判断, 也制定了完善的参照体系, 能够避免出现不稳定现象, 技术人员采取对比措施便能够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在接下来的环境治理中也能确定最有效的技术模式, 在这样的污染环境下水生生物以及植物都不能健康的生长, 也增大了工作任务开展的风险隐患。通过加强清洁处理。虽然国家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已经出台了完善的监管体系, 但在具体落实阶段仍然存在很多的不完善内容。针对污染物质的毒理性质分析结果来进行现场的研究控制, 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治理措施落实程度不完善的现象。毒理作用之间也存在一些影响, 不同的污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会被分解, 掌握高效的反应技术后, 可以向污染部分添加一些可以反应的原料, 节省大量的时间。观察反应是否完善可以通过计算参数来实现, 尤其是在持续性毒害污染物质治理的初步阶段, 要及时观察开展形式是否合理, 并采取调控技术方法来从根源上规避解决。

国际上的环境化学污染治理研究中, 注重对污染预防体系的完善, 并不断的总结经验, 发现不合理现象时要及时的调节预防控制措施, 调节管理计划的开展形式。定期进行污染物质清理也能避免持续性有害污染物质在基层中的残留, 形成生态预防控制体系后, 接下来所进行的管理控制计划也能避免受到污染隐患的影响。全氟辛酸铵 (PFOS) 等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及其毒理研究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本报告将结合国际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 综述我国的环境科学与毒理学研究的重要进展, 并展望我国本领域研究的前景。

摘要:文章首先对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类型以及污染原理进行分析, 总结生态环境所遇到的影响。其次重点探讨其中的环境化学以及毒理效应特征, 并结合现阶段的环境发展情况整理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 帮助实现更全面的污染物质治理计划, 减轻有毒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毒理效应

参考文献

[1] 韦朝海, 张小璇, 任源, 胡芸, 吴海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污染控制:吸附富集、生物降解与过程分析[J].环境化学, 2011 (01) .

化学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化学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1、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15日发生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马斯河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