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观电影东京审判有感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观电影东京审判有感范文第1篇

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今日,思修课上,观看了东京审判这部影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电影表现的是在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情况,是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尊严的故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当年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但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大多数。梅汝傲这个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时时不能消散,他始终坚持法律原则,有礼有节,在“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和“坚持死刑处罚”等关键时刻,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各国的出场顺序本无关紧要,梅法官竟为此争论不休,甚至以辞去法官职务为代价,最终使外国法官妥协。试问今天,已经有多少人能在国际场合为了这种所谓的“小事”和别人发生冲突,敢于站出来,据理力争,阐述自己的观点?又有多少人可以如此有条理,有情绪的传达自己的观点?

曾志伟先生在本片中饰演一位日本人,在当时,大部分的日本人的是非观点已经扭曲的年代,国家处于兵荒马乱之际,他不盲从,他获取消息,得知事实真相,他下跪,切腹,甚至大骂日本这惨无人道的行为,他明辨是非,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问题,去获取事实的真相。 “中国会因为有你这样的斗士而自豪!”这是审判长对梅汝璈的赞赏,也同时证明了他是国家之光。“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中国有这样的人,是多么的骄傲啊!!多么的自豪!

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一句极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来”,浓重的压抑,激昂的斗志充斥了荧屏,一个砰然摔碎的水杯,一个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讲话,紧揪住了我的心。

被告方日本的律师,他用极其不要脸的口吻,说他们攻打中国是作为哥哥的对弟弟实行的一种爱的鼓励,请问,天皇,还有那些反动的日本人,是什么可以让你们那么大肆的用我们听起来感到不耻,不屑,完全鄙视的口吻去阐述你们的所作所为?中国人愤怒了!!!! 最后,中国以微弱的优势6:5赢得了日本,但是日本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难道只有7个人可以发动一场战争,一场屠杀么?难道7个人就可以杀死中国的几十万群众么?不,小孩子都知道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国家,但是在爱国家的同时,也应看清真相,不要盲从。

观电影东京审判有感范文第2篇

电影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战胜国国家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甲级战犯进行审判。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审判,最终把东条英机等七名战犯送上绞刑台。

这部戏的许多镜头让同学们难以忘怀,梅汝璈的铮铮傲骨,义正词严,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和骄傲,这是一个中国法官的坚持,更是中国的坚持。他在是否对战犯实行死刑的问题上取得胜利,告慰了在二战中失去的英魂。

通过这次电影,每位同学应该记住这次审判,知道我们温暖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好和平,明白和平的重要性,铭记历史,并以自身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暴力,反对战争。

观电影东京审判有感范文第3篇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宋志勇:东京审判体现在国际法上有两大特点。一是适用传统的国际法,二是根据国际法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完善或创设新的国际法规范。东京审判的否定论者指责东京审判违反国际法,其依据仅仅是囿于成文的国际法。其实,东京审判在国际法上的意义并非是如何适用了传统的国际法,而是在尊重传统国际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国际法。东京审判及此前进行的纽伦堡审判适用的“侵略战争罪”“反人道罪”“个人为战争罪行负责”等概念,无论在国际法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东京审判结束后国际法发展的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通过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及该法庭的判决所包含的各项国际法原则”、1968年联合国大会《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1998年罗马外交大会通过的《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等一系列国际法文件,都明确肯定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新的战争罪概念的管辖权,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学界已经接受、认可并发展了东京审判及纽伦堡审判确认的战争犯罪概念和原则。

观电影东京审判有感范文第4篇

电影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战胜国国家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甲级战犯进行审判。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审判,最终把东条英机等七名战犯送上绞刑台。

这部戏的许多镜头让同学们难以忘怀,梅汝璈的铮铮傲骨,义正词严,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和骄傲,这是一个中国法官的坚持,更是中国的坚持。他在是否对战犯实行死刑的问题上取得胜利,告慰了在二战中失去的英魂。

通过这次电影,每位同学应该记住这次审判,知道我们温暖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好和平,明白和平的重要性,铭记历史,并以自身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暴力,反对战争。

观电影东京审判有感范文第5篇

这部电影的导演认为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该看的电影,虽然我猜想的他的本意可能只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但是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从纪录片中去观看完整的过程,而不是跟着这部电影,像袋鼠一样跳跃式的前进。我感觉,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东京审判的了解依旧停留在我从高中历史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层面,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史实是如此之少,让我不由得反思我究竟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是这位梅法官的爱国精神?我承认他的爱国精神很值得我们尊敬,但这是我要花100多分钟来看的东西吗?显然不是。理解爱国精神的话,我愿意多听几遍国歌。是那位和梅法官同行的那位外派记者与他所认识的日本一家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我在影评中看到不少人把这说成是一条令人拍案叫绝的暗线,但是,恕我不能对这种陈旧老套的爱情情节给出这么高的评价,我对这个情节甚至是不赞同的。我无法理解导演要设置这一条线的意思。是像影评中所说的那样”生动描述了战争给普通日本家庭带来的苦难”?我对这一点持反对意见,我觉得,强行把这种所谓的爱恨纠葛加到电影中,本身就是对东京审判这一沉重历史背景史实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我并没有从他们之间的关系中看出什么严重的苦难,我能看到的只有一个愤青在不能接受自己的亲人在战争中杀掉自己另一个亲人的行为下所做了激愤之举,最终害死自己和其他亲人,并且对引起这个愤青偏激举动的“弘二”也存在着人物设定不明的问题。这是导演用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线后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反应。

除了所叙述的内容的匮乏,我觉得影片中还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在庭审刚开始的时候,日本辩方律师提出的对所有法官审判资格了质疑,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无理取闹,但是,我随后看到了法官卫勃爵士那张气急败坏的脸和梅法官对他的劝慰,可能以前的我也会赞赏梅法官的这种豁达,但是在法学学习后,我却深深怀疑起导演的剧本了。这11国的法官都是资深的法学家,一位训练有素的法官有可能在法庭上有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并会把它表现出来吗?如果真有这样的一位法官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否适合做一名法官,他对事物感性认知已经超过他理性思考的能力了,这样的话,他很有可能在情绪波动的情况下做出不公正的裁决。这个情节的设置深深暴露了导演对法律职业道德的无知与臆测。

电影中还提到,日本的辩方律师的人数众多和阵容的空前强大,但是纵观整部影片,导演并没有给所谓强大的辩方律师团表现的机会。直至剧终,辩方律师只有他们律师团的团长有着为数不多的发言,并且就算是为数不多的几句发言中,除了质证那位中国小偷的问题较尖锐外,其他发言几乎都软弱无力,毫无一个资深律师应有的素质。同样,所谓的检查团虽然有着更多的表现,但是他们的表现却完全停留在法庭的质证阶段,毫无精彩可言。剧中的卫勃爵士说这次审判用的是英美法的庭审程序,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知道,英美法系采用的是一种对抗式的诉讼程序,庭审中最精彩的应该是控辩双方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剧中所有的战犯开始都坚称自己无罪,那么,怎么可能只经过质证就使他们认罪呢?电影没能表现最重要的庭审辩论环节,不得不说这是导演团队对实际法庭审判程序的理解缺失,算是整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漏洞。

在临近剧终的投票环节的时候,梅法官突然说他最后悔的选择就是到日本参加审判,并且还吟出了李清照的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想要以死明志来劝说其它法官投票赞同死刑。我不理解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所在。难道法官在做出裁决的时候仅仅是依靠所谓他人意志的坚定与否吗?我们知道,一个法官裁决案件的时候适用的是自由心证原则。一个真正理性的法官做出判断的时候应该是处于一种内心确信的状态。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梅法官真的自杀了,以死来表达自己对适用死刑的坚决意志,那么我认为这对其他法官来讲应该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梅法官的死亡,只能是代表他自身意志的一种体现,对于另外一个有着坚定反对意志的法官来讲,他人坚定意志的体现,只能是说明他人对自己意见的反驳,而并不能促使一位意志坚定的法官改变其观点。如果一位法官会被他人如此轻率的不重视自身生命的行为而改变其观点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法官并不是达到了内心确信事实存在的情况。所以,导演给这位梅法官安排的情节是极其荒谬可笑的。剧中也已经交代,这十一国的法官都是资深的法学学者,那么作为他们这种知识渊博的人来讲,这种行为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些行为的荒谬可笑,以及无聊。我注意到,在影评中有很多观点都是在歌颂这种行为的高尚,无私,崇高等等溢美之词,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完全不切合实际的主观臆断。

我承认,东京审判是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题材,但是,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把它表现得非常好。

让我来谈谈我自己对东京审判这一个历史史实事件的理解吧!东京审判是二战结束之后由二战战胜国对日本联合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审判,审判了为数众多的日本战犯,其中有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罪大恶极的八名甲级战犯被判处死刑。这当之无愧是和平的一种胜利,但是,在仔细看一看东京审判的历史之后,我们依旧可以发现,这是一场非常不彻底的审判。其中,最令人遗憾的就是对当时日本皇室的不审判,给日本留下了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种子。对于当时东条英机所讲的,他的内阁对战争负全部责任,而天皇没有任何责任的论点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其无耻的狡辩。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日本,或者是在封建社会,日本的大和民族对天皇有一种近乎病态的崇拜。如果是天皇反对的话,我不认为这场侵华战争有可能发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盲目的个人崇拜下,天皇是一定参与了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的策划的。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在战争发动的很久以前,日本帝国就已经开始筹划对外侵略。甚至从明朝的开始,当时日本侵略了朝鲜,朝鲜向当时的宗主国明朝请求援助。当时日本的主政者是丰臣秀吉。中国的明朝政府在付出了数以万计明军生命的代价之后成功地将日本的侵略军阻挡在了朝鲜的国土上,并没有让日军进入中国领土,这可以视作是日本的第一次尝试性,自此以后日本就不断开始厉兵秣马,试图侵犯其周边国家。我们可以看到,倒幕运动,明治维新,都是在其之后开始进行实施的。但是东京审判只是对日本在二战中的部分恶行做出了评价,并没有能达到世界所期待的完全客观公正。

对于那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但也不可变的偏激。我们应该冷静理性的分析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优劣,做到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短处补强。很多的人有那种“逢日必反”的情绪,我能理解这种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应该理性的思考问题,日本的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之前的“去日本买马桶盖”,不少人持一种完全的批判,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日本制造在质量上的优于国内不少的商品,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国内商品的质量,而不是无脑喷那些购物的人。我们应该相信,战争只是当时日本领导者的责任,与日本的无辜群众毫无关系,那些领导者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应当与当前的日本和平共处,而不是继续保有着没有任何意义的敌视。

观电影东京审判有感范文第6篇

这部电影的导演认为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该看的电影,虽然我猜想的他的本意可能只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但是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从纪录片中去观看完整的过程,而不是跟着这部电影,像袋鼠一样跳跃式的前进。我感觉,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东京审判的了解依旧停留在我从高中历史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层面,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史实是如此之少,让我不由得反思我究竟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是这位梅法官的爱国精神?我承认他的爱国精神很值得我们尊敬,但这是我要花100多分钟来看的东西吗?显然不是。理解爱国精神的话,我愿意多听几遍国歌。是那位和梅法官同行的那位外派记者与他所认识的日本一家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我在影评中看到不少人把这说成是一条令人拍案叫绝的暗线,但是,恕我不能对这种陈旧老套的爱情情节给出这么高的评价,我对这个情节甚至是不赞同的。我无法理解导演要设置这一条线的意思。是像影评中所说的那样”生动描述了战争给普通日本家庭带来的苦难”?我对这一点持反对意见,我觉得,强行把这种所谓的爱恨纠葛加到电影中,本身就是对东京审判这一沉重历史背景史实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我并没有从他们之间的关系中看出什么严重的苦难,我能看到的只有一个愤青在不能接受自己的亲人在战争中杀掉自己另一个亲人的行为下所做了激愤之举,最终害死自己和其他亲人,并且对引起这个愤青偏激举动的“弘二”也存在着人物设定不明的问题。这是导演用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线后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反应。

除了所叙述的内容的匮乏,我觉得影片中还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在庭审刚开始的时候,日本辩方律师提出的对所有法官审判资格了质疑,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无理取闹,但是,我随后看到了法官卫勃爵士那张气急败坏的脸和梅法官对他的劝慰,可能以前的我也会赞赏梅法官的这种豁达,但是在法学学习后,我却深深怀疑起导演的剧本了。这11国的法官都是资深的法学家,一位训练有素的法官有可能在法庭上有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并会把它表现出来吗?如果真有这样的一位法官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否适合做一名法官,他对事物感性认知已经超过他理性思考的能力了,这样的话,他很有可能在情绪波动的情况下做出不公正的裁决。这个情节的设置深深暴露了导演对法律职业道德的无知与臆测。

电影中还提到,日本的辩方律师的人数众多和阵容的空前强大,但是纵观整部影片,导演并没有给所谓强大的辩方律师团表现的机会。直至剧终,辩方律师只有他们律师团的团长有着为数不多的发言,并且就算是为数不多的几句发言中,除了质证那位中国小偷的问题较尖锐外,其他发言几乎都软弱无力,毫无一个资深律师应有的素质。同样,所谓的检查团虽然有着更多的表现,但是他们的表现却完全停留在法庭的质证阶段,毫无精彩可言。剧中的卫勃爵士说这次审判用的是英美法的庭审程序,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知道,英美法系采用的是一种对抗式的诉讼程序,庭审中最精彩的应该是控辩双方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剧中所有的战犯开始都坚称自己无罪,那么,怎么可能只经过质证就使他们认罪呢?电影没能表现最重要的庭审辩论环节,不得不说这是导演团队对实际法庭审判程序的理解缺失,算是整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漏洞。

在临近剧终的投票环节的时候,梅法官突然说他最后悔的选择就是到日本参加审判,并且还吟出了李清照的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想要以死明志来劝说其它法官投票赞同死刑。我不理解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所在。难道法官在做出裁决的时候仅仅是依靠所谓他人意志的坚定与否吗?我们知道,一个法官裁决案件的时候适用的是自由心证原则。一个真正理性的法官做出判断的时候应该是处于一种内心确信的状态。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梅法官真的自杀了,以死来表达自己对适用死刑的坚决意志,那么我认为这对其他法官来讲应该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梅法官的死亡,只能是代表他自身意志的一种体现,对于另外一个有着坚定反对意志的法官来讲,他人坚定意志的体现,只能是说明他人对自己意见的反驳,而并不能促使一位意志坚定的法官改变其观点。如果一位法官会被他人如此轻率的不重视自身生命的行为而改变其观点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法官并不是达到了内心确信事实存在的情况。所以,导演给这位梅法官安排的情节是极其荒谬可笑的。剧中也已经交代,这十一国的法官都是资深的法学学者,那么作为他们这种知识渊博的人来讲,这种行为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些行为的荒谬可笑,以及无聊。我注意到,在影评中有很多观点都是在歌颂这种行为的高尚,无私,崇高等等溢美之词,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完全不切合实际的主观臆断。

我承认,东京审判是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题材,但是,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把它表现得非常好。

让我来谈谈我自己对东京审判这一个历史史实事件的理解吧!东京审判是二战结束之后由二战战胜国对日本联合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审判,审判了为数众多的日本战犯,其中有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罪大恶极的八名甲级战犯被判处死刑。这当之无愧是和平的一种胜利,但是,在仔细看一看东京审判的历史之后,我们依旧可以发现,这是一场非常不彻底的审判。其中,最令人遗憾的就是对当时日本皇室的不审判,给日本留下了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种子。对于当时东条英机所讲的,他的内阁对战争负全部责任,而天皇没有任何责任的论点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其无耻的狡辩。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日本,或者是在封建社会,日本的大和民族对天皇有一种近乎病态的崇拜。如果是天皇反对的话,我不认为这场侵华战争有可能发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盲目的个人崇拜下,天皇是一定参与了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的策划的。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在战争发动的很久以前,日本帝国就已经开始筹划对外侵略。甚至从明朝的开始,当时日本侵略了朝鲜,朝鲜向当时的宗主国明朝请求援助。当时日本的主政者是丰臣秀吉。中国的明朝政府在付出了数以万计明军生命的代价之后成功地将日本的侵略军阻挡在了朝鲜的国土上,并没有让日军进入中国领土,这可以视作是日本的第一次尝试性,自此以后日本就不断开始厉兵秣马,试图侵犯其周边国家。我们可以看到,倒幕运动,明治维新,都是在其之后开始进行实施的。但是东京审判只是对日本在二战中的部分恶行做出了评价,并没有能达到世界所期待的完全客观公正。

对于那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但也不可变的偏激。我们应该冷静理性的分析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优劣,做到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短处补强。很多的人有那种“逢日必反”的情绪,我能理解这种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应该理性的思考问题,日本的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之前的“去日本买马桶盖”,不少人持一种完全的批判,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日本制造在质量上的优于国内不少的商品,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国内商品的质量,而不是无脑喷那些购物的人。我们应该相信,战争只是当时日本领导者的责任,与日本的无辜群众毫无关系,那些领导者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应当与当前的日本和平共处,而不是继续保有着没有任何意义的敌视。

观电影东京审判有感范文

观电影东京审判有感范文第1篇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今日,思修课上,观看了东京审判这部影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电影表现的是在1946...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