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理学效应范文
常见心理学效应范文第1篇
2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
细节决定命运。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威力巨大的龙卷风! 2.布里丹毛驴效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人们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思考、缜密斟酌。决策者必须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避免成为布里丹的毛驴! 3.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一棵树遭砍伐,可能导致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一个很小的力量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是翻天覆地的! 4.皮革马利翁效应
美好的期许,不懈的耕耘,加上百分百的真诚,即便不能创造奇迹,也能获得成功只要认准了目标,选对了道路,就要持之以恒,加倍努力! 5.木桶效应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综合体,任何局部的缺陷,都会影响整体作用的发挥。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6.边际效应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构成了生活圆圈的内核,幸福感受是生活圆圈的边际的话,那么,幸福的边际将随着内核的扩大而扩大,随着内圈的缩小二缩小。 7.乘数效应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错和发展的动力,创新也是最有价值的乘数效应。一项科学发明,会带动行业效益乃至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向新技术的突破,会创造巨大的深灰财富 8.南风效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都乐意接受正确的批评,所不愿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方法不当,解决问题的初衷,可能成为制造麻烦的根源。 9.晕轮效应
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是从其所具有的某个特征出发,对他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进而推人及物。于是就有了铁杆“粉丝”们狂热与失态。
10.过度理由效应
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其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扎弄到足够的原因,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
11.龟兔效应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优势,在人生的赛跑中,暂时的落后不是失败者,只有那些失去斗志的人才是失败者。 12.从众效应
一味盲目地从众,会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减少盲目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13.马太效应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并不遵从公平原则。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能总是停留在抱怨上,而应该直面“赢家通吃”这一现实,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自觉地在逆境和磨难中锻炼成长。 14.超限效应
物极必反,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会见好就收,即便是讲话,也要适可而止,能少说就不多说,留点精力给自己,多点时间给对方。 15.麦穗相应
麦地里肯定有一棵最大的麦穗,但自己未必能碰见它;及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其实,麦穗并不在于大小,最关键的是它是不是你最想要、最喜欢的那一棵。 16.米格-25效应
凡是个体都存在差异,尊重差异是脑力合作、集思广益的本质。只有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智能,才能相互取长补短,做到资源整合,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 17.马蝇效应
人的欲求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比较理想化,可能更着重精神上的东西;有的人比较功利,可能更看重物质上的东西。要想让马儿欢快地跑起来,就必须针对不同的需求,对症下药,投其所好。 18.蚁群效应
人们的工作过程或多或少存在着多余的环节。提高工作的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现和减掉那些多余环节。在这个问题上,蚂蚁堪称人类学习的榜样。 19.鲇鱼效应
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人挪活,树挪死。适当引入竞争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内的潜力。 20.围城效应
常见心理学效应范文第2篇
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之《破窗效应》 有感
这个寒假,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一书,非常有趣,特别是其中的破窗效应一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美国斯坦福大学心 这家津巴多做过一 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一 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 顶棚打开, 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 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 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 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 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 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种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班级管理中也很常见: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效应是趋众心理的一种清晰体现,是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衍变和推波助澜。教育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状况。一大批孩子们在教室里面疯狂捣乱,相互追逐,干扰其他学生专心学习。教师追问到原因,反而不断有学生委屈地抗议:"又不是我一个人,还有某某""他的行为比我还恶劣。"言外之意,自己不是祸根的本源,老师似乎冤枉了自己。再如,教室的板凳座椅有了破坏的痕迹,有孩子在桌面用刀子划出一道伤痕后,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也未进行指责,不及时批评教,越来越多的桌子就会出现残缺。
杜绝破窗效应,是一门技术活,关乎细心和明锐,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预见性和发展的观点,这是思维先导,一定要摒弃小问题无需在意的思维定势。首先,要有一颗火眼金睛般的眼睛,随时发现学生的异常端倪,与细微处捕捉到问题的源头。正如莫泊桑在《项链》开头写着:"极细小的一件事情,既可以成就你,也可以败坏你。"小事情不处理,就会导致大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时刻防止破窗行为的发生,并做出应对的补全行动。看到学生随地吐痰后,如果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放置了痰盂,其余孩子把教室打扫干干净净,学生势必受到环境的感染,不好意思吐痰。一个人不好意思了,大家势必都会不好意思。
杜绝破窗效应,第二点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传播正能量,不让一丝负面因素占据学生的心理,去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性格习惯养成。这是最关键的行动策略。光是口头说教,蜻蜓点水般的唠叨,而无任何实质性的处理方式,或无具体引导的细则,就不能有效阻止破窗行为的继续恶化。对于第一个破窗的行为者,教师要做出合理的、坚决的惩罚,促使学生做出深刻的反思,并对其错误行为予以补救,为自己的破窗行为负责任;对于相继破窗的依附跟随者,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从动机、态度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破窗效应对集体和个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归根结底是独立自我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的丧失。在某种程度,有些人的破窗是有意而为之,多数的破窗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受到了诱导,行为发生偏差。人是集体化的产物,日常行为也不免受到大众者的驱使。在某些环境下,人总有种法不责众的潜意识潜藏在内,或者认为:大家都做了,我做一下也无妨,害怕被孤立、边缘、排斥。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既然有人做了,他就开始下意识地效仿,随着效仿者数量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效仿者加入,破窗行为最终恶化为一种强大的风气和浪潮,不断侵袭并干扰着其他学生。
常见心理学效应范文第3篇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你想要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你会选择用浆糊?胶水?双面贴?还是透明胶呢?不管你会选择用哪一种方式,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当你把纸撕下来要换新内容的时候,不管你多小心,不是墙上会留下印痕,就是纸上会撕下疤痕!而当你为孩子的性格、行为、处事的态度贴上小标签的时候,会给孩子的性格、行事的行为和处事的态度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什么贴上标签会发生如此大的效应?一般认为如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一是标签的以点概面作用。一般来说,原来个体的许多特征都散落于整体之中,某一特征很难为人特别关注,只有当它成为知觉对象时,它才会被人注意,被人认知。
二是标签的类化作用。一般来说,某一特征被标签后,人们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去反映这一特征所代表的个体。
三是标签的暗示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即使没有标签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由于标签的使用,常常会暗示自己必须与标签内容相一致,否则自我认知就会失调,心理就会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印象管理,产生积极的标签效应。
四是标签的指向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他往往会认为,我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摆脱这一标签的消极作用,因此就会错误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转向于标签所定的方向,从而更像标签所具有的特征,成为名副其实的标签人。
常见心理学效应范文第4篇
【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
【霍桑效应】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习得性无助实验】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
学生在教师得当的表扬和鼓励下,会产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的动力。
【刻板效应】也就是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板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等门槛效应】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两个要求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没有直接联系。
【低球效应】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待别人接受后马上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
【留面子效应】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
【宽大效应】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
【投射效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定势效应】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霍桑效应】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奬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常见心理学效应范文第5篇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2)启示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压力与痛苦,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
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例如在心理诊所里,催眠医疗师拿起一颗水晶球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
并慢慢地说:“你开始睡吧!”经过反复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进入昏睡状态。昏睡者并非真正的睡着了,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心理专家对F1赛车手进行催眠暗示,将比赛的实际路线与技巧在催眠中让车手暗示自己,例如在弯道控制方向,变成一种下意识的动作,结果大幅度提高了车手的成绩。
(2)案例
常见心理学效应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国高等学校科研竞争马太效应
美国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基金会和企业等资助。由于美国高校数量众多,而且科研经费的多寡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科研项目采取自由竞争而非指定分配的方式,所以各高校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竞争异常激烈。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于是就出现了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及其在科研竞争中的表现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说,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越是富有的越容易得到,越是贫穷的越容易失去。这也是经济社会客观存在的“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现象。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下面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或不重视他们的成绩。”推而广之就是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了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优势积累,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注:NeckC.P.,BedeianA.G.FrederickW.Taylor,J.MaunsellWhiteIII,andtheMatthewEffectTherestofthestory[J].JournalofManagementHistory,1996(2):20"25)。
以美国联邦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拨款为例: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象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那样,以概括的方式明确指出联邦的资助用于普遍加强大学,或者具体用于加强某几所大学。联邦机构向大学分配研究拨款所奉行的总方针一直是“寻求杰出,不管它在何处”(注:ClarkKerr.TheUsesoftheUniversity[M].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3:51)。一旦国会发起某项计划,联邦政府的官员们即求助于那些最有能力给各项计划提供直接和有效帮助的大学;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求助于那些能够给予最迅速和最有效反应的科学家们这些科学家主要属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学校。所以,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相对少数几所学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这些研究型大学拥有著名的实验室、完备精良的实验设备、在某一领域顶级的科学家,非常容易获得科研项目,从而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
据统计,1962年财政年度,联邦政府57%的科研经费为6所杰出大学获得,排名在前20名的大学所获得的研究经费占联邦政府投放科研经费总量的79%;1984财政年度,排名在前100名的大学获得联邦高校科研经费的84%,前20名大学获得了55%的科研经费(注: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16)。大量科研经费的获得进一步提升了这些大学的声誉,良好的声誉又使其能更好地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与福利水平,吸引一流学者和学生,为下一次的竞争积累优势条件。这样的循环效应扩大了一流大学与二流大学和三流大学之间的差距。而事实上,由于一流大学想方设法把
二、三流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学院潜在的教师变成自己的研究人员,实际上可能已经损害了这些大学和学院的发展。
二、马太效应的利弊
1.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
第一,马太效应能够增强竞争,扶强抑弱。激烈的竞争能够使高等教育系统保持活力,有利于优势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出现和增强;有利于培养优秀科学家和优秀学生;有利于高校和学院、科学家和学者、各个学科都努力提高自己的质量,展示自己的优势,与同行、对手之间展开竞争。
第二,马太效应有利于提高科研资源分配的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研创新的效率。科研项目为数不多,属于稀缺资源,所以要尽可能合理分配。激烈的竞争促使实验室和科学家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促使科学家提高创新能力,更具创造性地工作。
第三,马太效应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使科研成果或科学结论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
第四,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荣誉。这能够促使大批科学家和学者为荣誉和名誉一直奋斗,从而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为科学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2.马太效应的弊端
第一,马太效应容易压制后起之秀。由于政府各机构在科研资助和支持方面更倾向于有名气的大学、实验室和科学家,因此容易忽视一些后来者所拥有的比较好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成果,从而给他们的成长增添了无形的阻力。对潜在人才的这种忽视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马太效应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凡是多的,还要给他”使优势机构挤占了大量机会和资源,使另外一些人和机构丧失了某些机会。另外马太效应诱使有些机构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容易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学术腐败。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措施
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取措施,改变拨款的方式,把促进新的平衡做为拨款的目标,在“杰出”与“平衡”之间寻求协调。
1.法制保障美国是一个法制化程度非常高的社会,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联邦政府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科学研究的正常运行和公平竞争。在《退伍军人权力法》(1944年)、《科学:无止境的疆界》(1945年)、《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1947年)、《国防教育法》(1958年)、《高等教育法》(1965年)、《更新诺言:研究密集型大学与国家》(1992年)和《在国家利益中:联邦政府和研究密集型大学》(1992年)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联邦政府对高校研究拨款的规定。
2.鼓励其他机构投资大学科研联邦政府鼓励各州和地方政府、企业、工业界和基金会等向高校科研项目投资,鼓励高校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通过这些途径对联邦政府科研经费资助发挥一定的校正作用。
常见心理学效应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