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范文
工业微生物范文(精选11篇)
工业微生物 第1篇
工业水中微生物、藻类的增长会产生生物黏泥, 到了用户端后容易附着在换热器、凝汽器列管表面和管道内壁, 造成流动阻力大, 热阻增加, 换热效果差, 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黏泥下的腐蚀, 危及设备的安全运行。
对水藻的处理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在水中放养食草类鱼, 靠鱼将水藻吃掉;二是在水中加入絮凝剂, 通过絮凝反应把水藻从水中除去;三是利用杀藻剂破坏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细胞, 使其不能繁殖而死去;中厚板分公司原水站不具备加絮凝剂的条件, 因此我们选择冲击性加入氧化性物质, 通过活性氧的氧化能力, 穿透细胞膜, 氧化细胞内的硫基酶, 快速控制蛋白质合成, 使藻类细胞融解、死亡, 达到去除水中藻类的目的。
因此, 我们计划通过此次研究项目的实施, 能够使工业水质得到较大的改观, 目标使藻类、生物黏泥在工业水池悬浮量减少或者消失。如果效果比较理想, 将在二期工程中引用此杀菌灭藻方案, 根据现场工艺情况, 我们将对固体氯锭/次氯酸钠溶液投加方案、硫酸铜灭藻、投加活性碳粉末、高锰酸钾除藻以及双氧水除藻方案进行对比实验分析, 选择其中最经济、效果最好的一种。
氧化性杀菌灭藻剂有氯气、氯酸盐、氯氰酸、溴化物、高锰酸钾、过氧化物等多种物质。对于含氯化合物的不良影响有很多报道, 同时氯离子的穿透性较强, 对金属腐蚀性大, 且无有效的方法去除, 研究决定不采用含氯化合物。
1 不同种类杀菌剂的杀菌效果
水样取自原水池入口, 异养菌1.2105个/mL。
从上表可以看出, 过氧化物的杀菌效果显著, 药剂量要比非氧化性杀菌剂小得多。虽然高锰酸钾杀菌效果最好, 由于处理后水的颜色呈浅褐色, 决定不予使用。无论是从环境影响方面还是从方便使用角度考虑, 过氧化氢水溶液都是首选。过氧化物分解放出的原子态氧非常活泼, 能够使微生物的细胞膜及原生质遭到破坏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过氧化物的杀生能力比氯强, 对微生物产生的黏液有较强的剥离作用, 同时过氧化物对环境和后继工序没有不良影响, 近年来在国外水处理行业应用广泛。故确定以过氧化氢水溶液为主, 以其他辅助成分为辅配制一种复合杀菌剂, 即JA-982A。
2 不同浓度JA-982A杀菌实验效果
水样取自原水池入口, 异养菌3.5105个/mL。
3 现场JA-982A菌实验效果
在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 八月份在原水池进行了放大实验, 原水中异养菌1.6105个/mL, 进水量700m3/h, 药剂浓度40ppm, 每天加药4小时, 情况如下:
对于JA-982A的实际投加效果, 我们进行了跟踪。5月份中央水厂工业水池现场照片与10月份JA-982A连续投加后对比照片见图1。
从以上图片比较可以看出, 在连续使用JA-982A后, 水池菌藻漂浮物明显减少, 但在11月份药剂停止投加后, 水池菌藻即出现反弹。
4 结论
可以看出, 不加药细菌总数大致在1100~1500, 加药后开始数量开始下降, 持续加药三周后, 可以达到近50%的细菌去除率, 符合要求。
从现场试验的结果看, JA-982A菌灭藻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菌剂, JA-982A以控制水中的藻类到了预期的目的。
摘要:工业水池一直存在着大片漂浮物, 水质有时明显发绿, 我们可以判断为微生物黏泥和藻类的繁殖。我们将对固体氯锭/次氯酸钠溶液投加方案、硫酸铜灭藻、投加活性碳粉末、高锰酸钾除藻以及双氧水除藻方案进行对比实验分析, 选择其中最经济、效果最好的一种。
关键词:藻类滋生,氧化性杀菌剂,投加浓度,异氧菌,高锰酸钾,过硫酸钾
参考文献
[1]金熙, 项成林.工业水处理技术应用问答.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工业微生物 第2篇
用含M盐(2-硫醇基苯并噻唑)的橡胶工业有机废水驯化活性污泥,筛选出8株菌.纯化后进行混合培养,对其生长条件进行分析后发现:复合菌适合在30~35℃的偏碱性条件下生长,能耐受50 g/L盐度的`影响.当添加葡萄糖和尿素后对复合菌生长影响较大,同时可使橡胶工业有机废水降解率分别提高18.6%和7.56%;无机离子也对复合菌的降解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采用综合正交试验得出:葡萄糖、尿素、菌量、转速分别为2g/L、1 g/L、20%、80 r/min为复合菌的最佳降解条件,最高降解率为68.24%,从而提高了投菌法的降解效率.
作 者:顾韬 李捍东 王平Gu Tao LI Han-dong WANG Ping 作者单位:顾韬,Gu Tao(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李捍东,LI Han-dong(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生物饲料工业化亟须“喂料” 第3篇
新《目录》增加了部分实际生产中需要且公认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或来源);删除了缩二脲和叶黄素;将麦芽糊精、酿酒酵母培养物、酿酒酵母提取物、酿酒酵母细胞壁4个品种移至《饲料原料目录》。
《目录》修订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饲料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张日俊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新《目录》对饲用酶制剂、饲用植物提取物、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菌种等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将有力促进和指导生物饲料产业规范化发展。
不过,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生物饲料产业规模仍然较小,除规范饲料添加剂品种之外,加快实现生物饲料工业化生产更是当务之急。
饲料是食品安全之本
“要想食品安全,饲料必须安全。要想饲料安全,原料必须安全。”张日俊对笔者坦言,近年来发生的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追溯其源头,基本都是饲料惹的祸。
而在他看来,生物饲料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生产绿色、有机等高端畜禽产品的主要材料和技术手段。
生物饲料品种多样,包括目前流行的微生态制剂及其培养物;较为原始的发酵豆粕、棉粕等发酵饲料以及饲用酶制剂、功能肽蛋白、功能寡糖、植物提取物等。
“相较于普通饲料,生物饲料不仅适口性好、助消化,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益生菌,还可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从而减少发病率和抗生素的使用。”张日俊说。“不仅如此,生物饲料还具有除臭降氨的作用,可以改善畜禽圈舍环境,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不过,由于我国生物饲料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相比于普通饲料,其产业规模以及产品的市场普及率仍然很低。
张日俊称,目前,我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发企业约400家,国内年销售额约20亿元,但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却不足5家,产品的市场普及率也仅有10%左右。发酵饲料的市场普及率则更低,还不到饲料总量的3%。
不过,随着健康养殖需求的与日俱增,生物饲料产业发展也将进入快车道。张日俊预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未来市场空间约200亿元,而发酵饲料产值也将在未来5~10年达到900亿~1800亿元。
规模产业化遇难关
如今,生物饲料也被科技部、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还相继成立了生物饲料国家工程中心、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发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与平台,植酸酶、木聚糖酶、赖氨酸等产品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国内虽然在生物饲料基础研发上小有成绩,但生物饲料生产却仍未达到工业化水平,企业对此也大多处于“蠢蠢欲动”却无力承担的窘境。
“对于以前从事传统饲料的企业,要想做生物饲料还必须增加设备,特别是当涉及到微生物菌种时,还要具备每天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发酵规模。”张日俊告诉笔者,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很难承受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发酵。
除此之外,张日俊称,传统的饲料工业只是简单的粉碎和搅拌,而当面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生物饲料时,许多企业就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技术能力薄弱,大部分企业很难控制好菌种发酵的过程与程度。
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佟建明也指出,在我国生物饲料的生产中,饲用微生物的安全性、作用机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菌与‘株是有显著差别的,虽然国内外都对允许使用的饲用微生物菌种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却尚未做到对菌株的规定,导致生物饲料安全质量缺乏科学控制。”佟建明说。
北京康华远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肖传明则表示,大部分饲料厂还会面临饲料配备技术和水平的同质化,导致企业竞争能力普遍较差。另外,由于过去饲料生产长期超量和超范围使用抗生素,也使得许多饲料生产企业受到社会的质疑。
未来发展重点
尽管生物饲料产业在发展中仍面临各种瓶颈,但在张日俊看来,“发展生物饲料就像历史的车轮一样,是抵挡不住的。”未来,生物饲料的使用比例和范围肯定会逐渐扩大,生物饲料也必将加入现代饲料工业体系中来。
对于如何实现工业化生产,张日俊指出,首先要加大生物饲料的发酵工艺研究,开发高效、稳定、实用的产品加工技术,建立生物饲料产品的配套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加快生物饲料产业化步伐。
生物饲料的发酵菌种也必须进行筛选。张日俊说,如果菌种选择不恰当,微生物就有可能在动物体内消耗过多的营养,使得产品附加值减少。因此,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的筛选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工业微生物混合发酵的研究进展 第4篇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经历了天然混合培养到纯种培养2个阶段。过去的多数发酵食品都来源于混合发酵, 由于多菌发酵是一个完整的或接近完整的生物体系, 体系中的微生物之间大多数具有生长代谢协调作用。自从纯种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以来, 人们研究的重点、焦点似乎都在单一的菌种上, 忽略了天然发酵的模式, 那就是生存环境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利用混合菌种发酵生产饮料正是利用几千年以来各菌种之间的共生性。纯培养技术使得研究者摆脱了多种微生物共存的复杂局面, 能够不受干扰地对单一目的菌株进行研究, 从而丰富了我们对微生物形态结构, 生理和遗传特性的认识。但是, 在长期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中, 人们不断地发现很多重要生化过程是单株微生物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地进行的, 必须依靠两种或多种微生物共同培养完成。微生物混合培养或混合发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2 混合发酵生产功能性饮料
目前混合发酵在功能性饮料的开发和生产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根据国际饮料行业协会的新规定, 功能性饮料是指具有保健功能的软饮料。目前市场上的功能性饮料主要分为3类, 即运动饮料、能量饮料和其他饮料, 其大多含有氨基酸、矿物质, 以及各种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物质。这些饮料的开发多数采用了混合发酵技术, 也有部分是采用直接从生物体提取和单菌发酵方法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料消费迅速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 1980年我国饮料产量仅28万t, 1995年则猛增到1 000万t, 2005年达到2 000万t, 25年间平均以26.7%的速度增长。如此巨大的饮料市场, 发酵功能性饮料必须占有一席之地。据国家统计局、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海关、中国经济信息中心、中国竞争情报网、中国食品商务网、全国及海外500多种相关报纸杂志的基础信息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显示, 中国饮料市场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2003年中国饮料产量2373万t, 比2002年增长16.84%。实现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813.87亿元, 销售收入774.4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40.12%和40.41%。以“红牛”“脉动”等新一代品牌为代表的功能性饮料已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并在健康潮中掀起一股功能性饮料的热潮。就我国目前的饮料市场来看, 功能性饮料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 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1]。
3 微生物混合培养生产药品
3.1 维生素的混合发酵生产
维生素C二步发酵是混合发酵的典型实例。这种方法是由中科学院微生物所和北京镧药厂合作, 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明的。其第2步发酵由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等伴生菌混合发酵完成, 其中小菌为合成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 (2KGA) 的菌株, 但很难单独培养, 且单独培养产酸能力很低;大菌单独培养容易, 但不产生2-KGA, 与小菌混合培养时不仅可促进小菌生长, 而且能大大增强小菌的产酸能力[2]。能与小菌混合培养合成2-KGA的伴生大菌有很多, 除巨大芽孢杆菌外, 还有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 苏云金芽孢杆菌等, 某些酵母亦有该作用。有关研究表明, 大菌为小菌提供某种生长因子促进其生长, 并且提供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协助小茵合成2-KGA, 二菌混合培养呈互生关系[3]。通过调节二菌比例、pH值、温度及溶氧量等因素, 可使混合菌达到较适的生态状态, 发挥较高的生产效能。二者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此外维生素B12可利用谢氏丙酸杆菌和马铃薯芽孢杆菌或大肠杆菌的混合培养生成。
3.2 抗菌肽的生产
乳酸菌素是一种由乳酸菌属菌株产生的抗菌肽类, 可抑制多种革蓝氏阳性菌的生长, 已被50余个国家用作食品保鲜剂[3]。1999年Shimizu等[4]报道, 以Lactococcus lactis和Kluyveromyces marxianus混合培养可有效地生成乳酸菌素, 这主要是由于Kluyveromyces marxianus可通过消耗前者产生的乳酸控制发酵体系的pH值, 从而使乳酸菌素的产率维持高水平。
3.3 甾体转化
多种甾体类药物的转化也是利用混合菌培养实现的。诺卡氏菌和节杆菌培养用于5α-Δ9 (11) -16β-甲基-3β, 17α, 21-羟基-孕甾烯-3β, 21-双醋酸酯-20酮和5α, 17α-甲基-17β羟基-雄甾-3酮的1, 4位上的脱氢转化[4]简单节杆菌和玫瑰产色杆菌的混合培养也可用于甾体转化。
4 微生物混合培养用于生物降解
蛋白质是配合饲料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一般占20%左右。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 对饲料蛋白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寻求新的饲料蛋白来源便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薯类作物产量很高, 但因其本身蛋白含量很低, 直接用作饲料其生物效价不高通过微生物转化技术可由丰富的薯类资源得到菌体菌蛋白饲料, 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突出的饲料蛋白短缺问题。对淀粉质原料而言, 通常采用的工艺是原料先经酸法或酶法糖化等预处理, 将淀粉降解为可发酵性糖, 然后再接种相应的高蛋白产生菌合成微生物菌体蛋白。为简化生产工艺, 直接采用具有淀粉分解能力的菌种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已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 目前蛋白质饲料年缺口约为1 500万t。据预测2010年到2020年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需求分别为6 000万t和7 200万t[5]。目前我国发酵工业的废菌渣和糟渣类农副产品下脚料以及废弃物大多没有充分利用, 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造成环境污染[6,7,8,9,10,11,12,13]。现在生产主要是以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废菌渣为主要基质, 筛选适合分解利用废菌渣的多种大型食用真菌和酵母菌, 采用单独培养和混菌共同发酵工艺来生产饲料蛋白, 以实现废弃物质资源化和物资的循环再生, 减少环境污染。
4.1 对原油的降解
生物修复是治理土壤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 主要原理是微生物利用石油作为碳源进行同化降解, 使其转变为无害的无机物质。据文献报道, 单菌株所能代谢的石油组分有限, 大多数石油降解菌株只能代谢一种或几种石油烃。但经过混合菌对原油的降解及其降解性能的研究, 发现经驯化后的烷烃降解菌GS3C、菲降解菌GY2B、芘降解菌GP3A和GP3B对原油都具有一定的降解效果。GS3C能基本去除原油中的直链烷烃化合物, GP3A对C<25的中短链烷烃化合物有较好的降解效果。构建的混合菌组G1、G3、G8、G11的降解效果较单一菌株有明显的提高, 去除率都达到了50%以上, 能基本去除原油中的直链烷烃类化合物[14]。
4.2 对生活垃圾的降解
世界每年产生大量生活垃圾, 处理方法主要是堆埋和焚烧, 占用土地和浪费能源, 既污染环境又带来一定危害。生活垃圾在经过发酵后可作为有机肥料, 但在一般条件下, 其发酵时间长且肥效低, 影响了其实际应用[15]。
有研究表明纤维素分解菌可混合培养, 自生固氮菌利用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产生的葡萄糖作为碳源, 纤维素分解菌利用固氮菌固定的氮作为氮源, 两者相互利用、相互依存, 进行生长和繁殖。两者混合培养的菌数和发酵液总含氮量明显高于各自单独培养。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的混合菌液作用于生活垃圾, 可大大提高生活垃圾的降解速度, 同时其降解物的含氮量也有明显的提高。用这种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既可以提高生活垃圾的降解速度又使其含氮量增加, 提高了肥力, 同时其降解物中含有大量的有生物活性的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 所以是一种优良的生物活性肥料。将其施用于土壤中, 既增加土壤的肥力, 又增加土壤中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 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及土壤自生固氮, 进一步增加土壤肥力, 改良土壤, 减少化肥的施用, 有利于环境保护[16]。
4.3 氨基多糖生物降解氨基多糖
氨基多糖主要以几丁质和脱乙酰几丁质的形式存在于节肢动物外骨骼和真菌细胞壁中, 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利用微生物对氨基多糖进行降解和转化, 有可能生成具有生物功能的活性糖蛋白。王士奎以Beauveria Bassiana LB90为氨基多糖降解菌, 以Candida sp.LB50作为氨基糖转化菌, 建立了氨基多糖混合菌生物降解和转化模型。与纯培养比较, 粘度下降比率提高23.0%, 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67.7g/mL, 两菌呈互生关系[17]。
5 混合发酵开发清洁新能源
5.1 沼气发酵中的作用
沼气发酵是由多种产甲烷菌和非产甲烷菌混合共同发酵完成的。我国是农业大国, 每年产农作物秸秆7亿t以上, 禽畜粪便大约1.4亿t。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 牲畜养殖已经由过去的农户分散养殖过渡为集中养殖, 并且大多集中在大城市附近, 这必将造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的短缺。因此, 寻求新的发酵原料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单一以秸秆作为发酵原料, 由于其碳氮比高、速效养分含量低、纤维木质素含量高, 表面有一层蜡质, 不利于微生物的附着, 且降解率低、厌氧消化时间长、易出现漂浮分层, 一直不能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将粪便和秸秆混合发酵, 可以有效弥补秸秆作为发酵原料的弊端[18,19]。
5.2 乙醇发酵
作为可更新可持续的生物能源, 生物酒精是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替代传统石油燃料能源的最佳选择之一。把纤维素作为可更新资源通过微生物降解转化生成糖类, 然后糖类进一步发酵转化成液体燃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21,22,23]。然而, 纤维素酒精的规模工业化生产还面临很多严峻的实际问题, 其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效率以及糖类发酵转化成酒精的效率太低[20,21]。研究表明, 热纤维梭菌 (Clostridium thermocellum) 是一种高效的纤维素降解细菌, 但其酒精生产效率较低[22,23];嗜热厌氧乙醇菌 (Thermoanaerobacterethanolicus) 不能降解纤维素, 但其能够有效的发酵糖类而转化为酒精。因此对两者进行混合培养, 可以利用热纤维梭菌高效降解纤维素转化成糖类, 然后糖类可以作为嗜热厌氧乙醇菌的底物通过发酵转化成酒精, 这样一个稳定的混合培养体系可以作为纤维素酒精工业化生产微生物群落较好的选择。本研究主要以热纤维梭菌和嗜热厌氧乙醇菌为对象, 以Solka Floc为底物纤维素, 系统分析了热纤维梭菌纯培养以及热纤维梭菌和嗜热厌氧乙醇菌混合培养对纤维素酒精生产能力、纤维素降解能力及终产物分布的影响, 以期为纤维素酒精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6 结语
虽然微生物混合发酵技术的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部分工业生产, 但在大多数混合菌体系中, 菌间相互作用机制和发酵产物对于各种混合菌之间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同时对于菌株混合时的安全性还没有系统的评估和研究。混合发酵关键是摸索pH、温度、混合比例、菌株混合时间等多菌种的共同培养条件, 从而确定菌株发挥最大协同作用的结合点。为了使混合发酵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 使其最终具有良好的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应用前景。针对目前混合发酵的随机组合和盲目的发酵实验, 需要深入研究并且建立快速有效的混合菌发酵模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如果从生理、代谢和遗传角度对混合菌间关系和协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对混合菌培养的理论和应用都将有巨大的突破。所以未来的研究重点可能集中在多菌组合模式、筛选适合菌株, 并且优化混合培养的条件。混合发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工业发酵中如果得以合理的运用, 就必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为实现绿色无污染生产提供了新的发酵模式。
摘要:指出了混合发酵是2种或2种以上微生物在同一培养基中进行的发酵, 在某种特定情况下, 混合培养在发酵过程中有利于微生物间的相互协调, 提高产物的生产效率或降低培养基的要求等, 比纯培养更快、更有效。对于工业微生物或者具有工业生产潜力的微生物混合发酵生产维生素、沼气等产品进行了探讨, 阐明了工业微生物混合发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抚顺市工业废水生物毒性评价 第5篇
潜在毒性效应指数(PEEP)综合了多种生物测试及生态毒性测试结果,是一种新的评价和比较工业废水潜在毒性的`指标,是理化分析评价法的一个重要补充.用蚕豆微核试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逐一单项分析评价了抚顺市10家典型企业11个排水口废水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抚顺工业废水大部分处于中度污染,农药厂、啤酒厂废水的毒性较高,而且这些企业的污水量相对少,迫切需要治理.并采用PEEP综合分析了废水的生物毒性程度,根据控制排放标准规定,PEEP>6时,要对企业排放废水实施控制措施.抚顺市10家典型污染企业废水PEEP均大于6,说明这10家企业都需要进一步控制废水排放及污染问题.
作 者:孙晓怡 王毓军 巩宗强 李培军 来永斌 SUN Xiaoyi WANG Yujun GONG Zongqiang LI Peijun LAI Yongbin 作者单位:孙晓怡,王毓军,来永斌,SUN Xiaoyi,WANG Yujun,LAI Yongbin(抚顺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抚顺,113006)
巩宗强,李培军,GONG Zongqiang,LI Peijun(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
工业微生物 第6篇
这种高效率红外线材料于3月获得了日本统合医学学会的健康机器第一号认证。该公司建立了基于医疗机器国际品质保证规格ISO13485的管理体系,从9月下旬开始销售采用新材料的商品。
“BIORUBBER”以碳酸钙含量99%以上的高纯度石灰石为基础,采用贵金属等按照独创比例配合制成的氯丁橡胶(CR),被用于竞技泳装等产品。
如果体温降低,会降低免疫力、肌肉温度,降低体内酶的活力。“BIORUBBER”的特点是发出红外线保暖身体。
日本国内销售旺盛ONWORD HOLDINGS
ONWORD HOLDINGS公司2013年3月~8月的联合结算报告显示,销售额为1323亿日元(同比增长9.5%),营业利润33亿日元(增长5.5亿日元),经常利润47亿日元(增长28.2%),纯利润为16亿日元(3.16倍),收入和利润大幅度增长。
日本国内事业以基础品牌为中心,销售额顺利增长,特别是“组曲”的收入增长了两位数百分比。新流通事业中,街边店、时装大楼等店铺的销售额增长,网络事业也获得很大提高。
海外事业方面,亚洲地区的恢复较慢,核心的欧洲地区销售额提高及利润改善按计划推进,但由于还进行了投资,所以真正的业绩恢复将在下半年实现。
预计全年销售额2770亿日元,营业利润129亿日元,经常利润148亿日元,纯利润50亿日元。
3月~8月收入、利润增长良品计画
良品计画公司2013年3月~8月的联合结算报告显示,营业收入为1041亿日元(同比增长14%)、营业利润97亿日元(增长2.3%)、经常利润106亿日元(增长9.3%)、纯利润65亿日元(增长36.8%),收入和利润大幅度增长。
作为财年中期财报,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日元,经常利润突破100亿日元。日本国内外现有店铺的销售额都超过了去年同期。日本国内事业由于日元贬值使采购成本上升,营业利润减少,但中国等海外事业的良好业绩弥补了这一点。
日本国内直营店的店铺销售额增长了5.1%、网络销售额增长12.4%。服装、杂货部门中,棉的女内衣、帽子、围巾等拉动了销售。单价较低的食品销售额增长,但从整体来看,附加值较高的“高档次商品”销售额所占比例提高,顾客单价也提高了1.8%。
通过开设新店铺、重新装修,以及支撑中国店铺成长的与日本相同的MD系统被各国店铺所采用,预计全年销售额达到2062亿日元(同比增长9.5%)、营业利润216亿日元(增长17.9%)、经常利润221亿日元(增长11.9%)、纯利润136亿日元(增长24%)。
向四个方向拉伸的面料GOLDWIN
从9月中旬起,GOLDWIN公司的“THE NORTH FACE”品牌将在日本全国的THE NORTH FACE店铺发售使用“Apex”的跑步服,“Apex”能根据身体的运动向4个方向拉伸。商品为“Apex Light Hoodie Pull”(男女装各为13650日元)。
商品的特征是兼具吸水速干性和伸缩性,能减少汗水造成的粘附,一些部位采用了高伸缩性的针织面料,具有优异的运动追从性。另外,事先预想了穿着时的运动,尽量减少使用拉链等坚硬的部件。具有适度的防风性,能在凉快的季节进行锻炼。还推出了长裤和中裤。
工业微生物 第7篇
一、工业污水和微生物处理技术
(1) 工业污水的重要污染源是工业废水。其中, 钢铁工业废水的排放、食品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工、印刷废水的排放等是主要的来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在工业废水的排放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重金属离子, 这些重金属离子能够在生物体内富集、随之被吸收和转化, 通过食物链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时会经常用到微生物处理技术, 因此微生物技术在此方面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但是应用微生物技术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工业污水水质成分更为复杂, 并且可生化性较差。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微生物处理的难度, 但是微生物处理技术对工业污水水质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成为工业污水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得到了很多行业的采用, 并且取得了较为稳定的运行数据。
二、工业污水水质的变化与微生物菌群的关系及影响
(1) 造成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很大的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便是:水质受到污染的程度和污水的性质。在系统的处理过程中, 组成好养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和数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包括:当反应系统中有较多的含有纤维素的废水进入后, 会大量繁殖的微生物为纤维素分解菌, 相应的当反应系统中有较多的蛋白质进入时, 会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种为氨化菌种群。
(2) 对水质因素例如Ph值、氧容量的变化比较敏感的一些原生物种类的利用, 表现在应用这些指示生物对污水污染程度进行鉴定。例如在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水域和有机物含量很多的水中, 会大量的出现草履虫、肾状豆形虫、板壳虫等。数量较多的原生物种类一般会出现在中度污染和含有有机物的水域中。而在有机物污染较小水质清澈的水域中, 很少出现微生物种群。
(3) 影响工业污水净化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原生物在污水中存在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因此, 在污水净化情况的指示生物中, 原生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指示生物, 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报出水质净化处理的效果。
(4) 微生物指示作用的重要体现: (1) 一般的当很多的快速
游泳生物, 包括测滴虫、豆形虫、多波虫等在内的生物出现时, 说明活性污泥净化性能在不断的恶化, 此时的絮体一般较碎并约为100um, 当恶化逐步严重时, 会出现较多的尾滴虫和多波虫等。如果后生动物和原生动物都未出现则说明活性污泥净化性能已经极度的恶化了。 (2) 当盖纤虫、钟虫、累枝虫等微生物群落较多的出现时, 说明活性污泥净化性能较好, 同时还会出现一些后生动物及匍匐性生物或吸管虫等固着性生物。当这些微生物的个数超过1000m L时, 并且占总生物体比例为80%时, 说明该种活性污泥的净化效果较好。 (3) 当恶化的活性污泥逐步的进入恢复状态时, 会大量的出现慢泳虫、斜管虫等微生物群落或匍匐型生物。 (4) 当活跃豆形虫等较多的出现时, 说明活性污泥分数处在解体时期, 待到这些微生物越来越多高达数万个以上时, 絮体会逐渐的变小, 处理水会变得很浑浊。对这些生物剧增进行处理时通常的采用送气量和污泥回流量减少的方式, 使这种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抑制。 (5) 球衣菌、各种霉菌等微生物较多的出现时, 活性污泥一般处在膨胀的状态, 这是因为由于这些丝状微生物的存在能够引起污泥的膨胀。当微生物呈丝屑状时, 那么膨胀污泥中微型生物的存在数量要明显的高于正常污泥中的数量。 (6) 当贝氏硫磺细菌等微生物较多的出现时, 表面溶解氧严重的不足。这是因为这些微生物适宜的生存环境是较低的溶解氧浓度。同时当这些微生物较多的出现时, 活性污泥较为明显的状态时腐败发臭且呈黑色。 (7) 曝气过量时会有微生物出现, 如果曝气一直持续并持续较长时间时, 轮虫等各种变形虫则为优势生物。
结语:
本为系统的对工业污水和微生物处理技术、工业污水水质的变化与微生物菌群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提出了造成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很大的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便是:水质受到污染的程度和污水的性质。应用微生物技术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阐明了微生物技术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工业污水水质成分更为复杂, 并且可生化性较差。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微生物处理的难度, 但是微生物处理技术对工业污水水质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成为工业污水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得到了很多行业的采用。提出了造成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很大的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便是:水质受到污染的程度和污水的性质。
摘要:随着全球工农业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物质。对工业污水的处理方法有很多, 但是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物理方法的采取只能消除部分污染物, 甚至对于一些污染物根本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用化学方法治理容易出现二次污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吃”污的微生物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在工业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微生物处理技术对工业污水水质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成为工业污水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得到了很多行业的采用, 并且取得了较为稳定的运行数据。
关键词:微生物菌群,工业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工业生物技术任重道远 第8篇
开创绿色增长新纪元
频繁的雾霾发出警示, 工业经济过度依赖化石资源的前景是灰色的。事实上, 我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已经付出了难以承受的环境代价。据报道, 我国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70%的江河湖泊被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地膜塑料污染、城市垃圾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看不见的毒物、重金属已严重侵蚀了大气、土地、地下水等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工业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的发展阶段, 其核心是以生物体活细胞或其酶进行物质的合成生产, 具有原料可再生、过程清洁等可持续的典型特征。生物技术介入工业领域, 可把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控制, 将改变能源、化工、轻纺、医药等领域的工业格局, 开创一个财富绿色增长新纪元。
通过工业生物技术, 化学工业可以减少重金属、有机溶剂、化学助剂的使用, 减少水耗、能耗, 减少废水、废气及废物的排放;大部分传统石油化工产品都可以由生物路线获得, 可以逐步减少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的依赖,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工业生物技术是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 工业生物技术将给基础物质加工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将会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以及环境安全。
全球聚焦生物经济
如今, 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工业生物技术确定为21世纪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与重大行动计划, 以加速发展清洁、高效和低碳的工业生物制造产业, 降低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减少人类社会活动的碳足迹。
2010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布《面向2030的生物经济》报告之后, 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制定新的生物技术战略, 强化工业生物技术布局, 力图在未来生物经济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2012年2月, 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生物经济战略, 加大与生物经济相关的研发和技术投资力度, 增强生物经济的竞争力;2013年, 欧盟地平线2020 (Horizon 2020) 计划启动。
2012年4月, 美国发布了《国家生物经济蓝图》, 该蓝图列出了推动生物经济将要采取的措施, 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正在采取的行动。
2013年7月, 德国发布生物经济战略, 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生物经济, 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增加就业机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和科研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当前, 全球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 那就是主战场已经从人们熟知的医药医疗、农业食品领域, 转向了更加广泛的工业领域。
我国工业生物技术战略
我国具有发展工业生物技术的迫切需求与良好的工业基础, 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制造产业被列入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与环境协调的新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当前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战略任务。
然而, 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技术缺乏, 队伍体量偏小, 缺少有效支持等问题。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医药医疗、转基因育种, 对于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焦点、国家需求异常迫切的工业生物技术却没有应有的热情。
工业生物技术对于实现低碳经济与工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应从全局、长远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部署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 以下5个方面应重点关注:
一是发展生物炼制与生物转化技术体系, 形成可再生化工产品与化工材料的生产模式, 促进工业原料路线的变革性转移与低碳发展。这一方面主要是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质资源, 建立以微生物转化为核心的生物质化工与生物质能源的科技创新体系, 突破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与生物基化学品合成的关键技术, 建立燃料与石油化学品的原料替代路线, 促进大宗工业原材料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逐步转变我国工业化进程对化石资源过分依赖的局面。
二是发展生物催化与生物加工技术体系, 建立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生物工艺, 促进传统工业过程的绿色转型升级。这一方面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绿色、清洁、高效的特点, 通过加强工业酶与生物催化剂的技术与应用创新, 建立环境友好的生物工艺, 简化工艺流程, 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制剂的使用, 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生产提供更绿色的解决方案, 促进工业节能减排。
三是发展现代发酵技术体系, 建立新一代的工业菌种育种、人工细胞合成与生物系统工程技术体系, 革新我国传统生物化工产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一方面主要是利用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的最新科学进展, 构建先进工业菌种体系, 提升我国发酵工业技术水平, 开辟新的物质合成与生产技术模式;利用生物技术与信息、工程、机械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成果, 发展生物系统工程技术, 提高生物过程的效率, 进一步降低成本,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是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创新能力。整合国内优势研发和产业资源, 加强工业生物学科建设、技术平台建设、创新基地与产业化基地建设, 建设跨领域、高水平、设施先进的工业生物技术基础平台, 凝聚和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
浅谈强化工业微生物学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强化,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展,教学方法和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些都要求工业微生物的教学工作必须在传统理论教学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使之与日新月异的教学内容相匹配。《工业微生物学》是生物化工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这门课既不同于基础理科生物学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因为它明显侧重于工业应用,而它在学习内容和研究思路上又与其它工科类课程存在较大差异[1]。鉴于以上原因,新形势下就需要强化工业微生物教学效果[2,3,4,5,6,7]。根据多年的教学和思考,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可以进行探讨和改进。
1 以实际的工业生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
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是微生物学,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选择信息量大、适合教学和自学的优秀教材外,应注意和科研相结合,阅读专业的文献材料或对某个课题进行研究后,把最新工业微生物学发展动态,热点话题或取得的新成果给学生讲解,及时完善教学内容的更新。除了这些常规途径,我们倡导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向工人师傅们请教,了解在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并且把这些内容带回课堂,让学生了解工艺流程中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和核心,并向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和难题,启发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例如我们在讲解乳酸生产时,提出在乳酸发酵的过程中,在实验室可以实现将乳酸的两种旋光异构体分离出来,但是在工业生产进行这种分离很困难,并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理念,做到活学活用,不会死读书[8,9,10]。
2 以兴趣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
谈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通常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局限性。首先,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大学生活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己支配,课堂教学更多的作用是启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作用则更多是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兴趣。其次,课堂的狭小空间不可能将所有教学内容全部具体呈现出来,工业微生物学中常常涉及到一些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虽然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这样仍不能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彻底了解其实际操作的过程。再次,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而且教师的个人特长和兴趣也不能替代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鉴于以上原因,我们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从而发现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阅读一些专业书籍,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代表性的报刊杂志和网上学习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鼓励学生了解和参加生产实践,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产企业(最好是在附近的企业,也有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平时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实地学习。虽然很多大学都有一年或半年的集中实习期,但是如果学生能在平时学习之外,自主地搜索更多的知识,了解生产的实际过程,及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鼓励学生平时就到周边的啤酒厂和制药厂进行参观学习,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了一些生产过程和设备的图片,下课就去工厂观察其实际的操作和运行,这样使学生不断的进行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和良好气氛。
3 以适量和有创造性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探索
课外作业指的是学生课后开展的无教师辅导的学习活动。布置课外作业是为达到教学大纲中制定的学习目标。课外作业有各种形式,但主要是补充课堂教授内容的练习和工作。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自发的活动,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对作业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建构自己的理解,对问题进行再创造。作业不是强制灌输知识的手段,而应是唤醒学生探索自我的过程。
作业性质是影响学生作业有效性的首要条件。作业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参与度﹑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制约着作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影响作业的功能发挥的因素主要有:难度﹑趣味性﹑相关性和多样化等[5]。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应将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以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作业要既新颖又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使学生觉得这项作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师也要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作业的内容要活泼、形式多要样,解答方式可以各异,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作业的质量也将会明显改善,从而也就能更好发挥作业的作用了。例如我们在讲黑曲霉的内容时,就布置学生要在课外查阅一些我国利用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的文献,可以以论文,课件或者汇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作业的完成质量也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工业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和思考,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胆做出了一些创新和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工业微生物学科本身的充实,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更新更好更灵活的思路来提高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为“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岑沛霖,蔡谨.工业微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5-19.
[2]邱德诚,柴红,蔡谨.工业微生物学网络教学实践与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03-104.
[3]蔡谨.《工业微生物学》教学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1977(2):39-49.
[4]姜云,王莘,董杰,等.工业微生物学教学初探[J].吉林农业,2010(9):43.
[5]陶静,李红.提高《工业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教育研究版,2010(9):181-182.
[6]李晓玲,薛冬桦,宫莉.工科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5,26(4):55-56.
[7]钱黎明,李伟斌,吕颖,等.微生物学CAI模式的双语数学[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4):118-121.
[8]王世强.微生物教学中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2(1):101-103.
[9]唐蕊.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邢台学院学报,2009,22(2):123.
工业微生物 第10篇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王洁为会议致辞, 她在致辞中表示微生物污染一直是影响食品和药品安全的热点话题, 德国、新西兰以及中国等发生多起微生物污染事件, 使得微生物安全控制警钟长鸣, 让生产企业的微生物质控人员如履薄冰, 所以行业亟需提升检验人员能力, 提高检验技术创新能力。国家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工业领域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 国务院在7月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 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
25日上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部主任李凤琴带来题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发展趋势》的报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化学药品检定首席专家胡昌勤带来题为《对中药饮片污染微生物控制的思考》的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陈西平带来题为《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及检测技术》的报告。下午, P&G新加坡创新中心亚太地区微生物部门技术总监JQ Liu、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杨美成、英国LGC Standards公司首席微生物专家Tracey、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发酵工程部主任姚粟也作了相关报告。
26日, 研讨会分成食品化妆品分会、制药分会两个分会场。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群飞主任、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廖兴广研究员、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饶红研究员、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金霞等在食品化妆品分会做了精彩的报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马仕洪副主任、天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抗生素室曹晓云主任、上海诺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柴海毅、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赵婷高级工程师围绕“2015版药典、药品实验室规划建设、培养基质控技术”在制药分会进行演讲;除此之外, 玛氏、赛默飞、布鲁克、美国Microbiologics、梅里埃等企业代表也作了相关领域的报告。
工业微生物 第11篇
该装置使复合微生物菌群能够彻底分解秸秆;利用生物分解热为生产装置提供热源, 使装置在任何季节都不需要额外加热, 仍保持高效率运行;变压厌氧发酵技术提高了沼气产率和沼气热值, 降低了装置能耗。同时, 可实现低成本农村清洁能源集约化生产, 高效、安全、卫生, 节约土地, 减低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 为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和环境卫生提供了技术保证, 使秸秆能源生产有利可图, 为农村开辟基础设施服务业, 扩大就业, 增加收入等提供了有力条件。
秸秆生物能源工业化生产装置技术领先, 工艺合理, 经济性好, 实用性强, 具有一定创新性。实现了低投入, 高效率生产高热值沼气 (甲烷含量70-80%) , 单位容积产气率>3M3/M3.d。秸秆生物能源转化率高达80%。装置生产过程安全可靠, 无废液废渣无污染, 自动化程度较高, 操作简单。
工业微生物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