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免费范文
春节的习俗免费范文第1篇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天桥
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空竹是用竹木制成的玩具。在圆柱的一端或两端安上周围有几个小孔的圆盒,用绳子抖动圆柱,圆盒便快速旋转,发出嗡嗡的声音。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儿童玩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明清以前,人们叫它“空钟”、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风葫芦”或者“闷葫芦”、四川人叫它“响簧”、上海人叫它“哑铃”、山西人叫它“胡敲”、长沙人叫它“天雷公”、台湾人叫它“扯铃”、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 北京地坛庙会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
老舍:
春节的习俗免费范文第2篇
台湾: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份、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份,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
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份,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份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春节的习俗免费范文第3篇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调查,我们将对本次调查的结果绝对保密,请将
你的答案填写在(),祝您健康愉快!
您的年龄:(B)A20以下B20-30C30-40D40-50E50以上
您的职业:(B)A个体户B学生C私营业主D机关人员E工人F农民G
其他
您的文化程度:( D)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D大专以上
1、现在您家里过春节的方式是一下哪种?(A)
A依然沿续传统习俗
B有了新兴的过春节习惯
C日新月异,随着潮流不断改变
D无所谓什么方式,只要一家人开心就行。
2、下面这些过年的习俗,您家还保留了哪些?(ABDFG)(多选)
A贴春联
B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C挂贴年画D燃放爆竹
E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
F一家人在家吃年夜饭,看春晚
G年初一出门走亲访友,到处拜年
H.守岁
3、以前过年总是家家放烟火炮仗,现在国家倡导少燃放烟花爆竹,您对此的看法如何?(C)
A以前的传统应该一直延续下去
B适度的燃放是可以营造过年的气氛的,只要不要太多就好
C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还是应该杜绝
4与童年相比,现在过春节发生了什么新变化(ACD)(多选)
A.生活水平提高,年货越买越多,品种越来越多
B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祭祖拜神的礼节逐渐简化,更实际。
D拜年方式网络化,从前的登门造访到现在的短信,电子贺卡拜年
E.没什么变化,年年一样
5您认为现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是什么?(B)(多选)
A经济水平提高,不再局限于曾经
B文化水平提高,不用再保持传统的观念
C人情变淡薄了,不再那么渴望一家人团圆了
D平时也在一起,过年没必要还像以前一样注重形式
E不存在年味淡的问题
6很多过年的习俗正在被简化甚至被遗忘,您如何看待?(C)单选
A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应该一一保留
B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繁琐的习俗被简化了
C过年过热闹,没必要讲究那么多
D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了解的越来越少,春节传统习俗存在危机
7您认为是否应该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弃的传统习俗?(C)
A应该
B不应该
C无所谓,过年的时候开心就好,不需要太注重形式
8您觉得那些逐渐被人们淡化的传统习俗有何原因?(ACD )(多选)
A.带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
B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譬如春运给交通带来巨大的不便
C祭祖焚烧纸钱,不利于环保
D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E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我们渐渐不再重视传统文化
9你比较喜欢传统式的春节还是较含西式的现代式春节(A )
A. 传统式
B. 现代式
C. 两种都不喜欢
D. 两种都喜欢
10外来文化的引入因何会导致我们传统习俗的衰败,却无法带来双赢的局面? (ABC)(多选)
A.近年来外来文化势如猛虎,而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宣传力度不够
B.新一代人过于崇尚西方文化,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逐渐忽视
C.年轻人认为发达国家的东西都是先进的,而我们的传统却是落后的
D.追求外来的代表自己的时尚,而维持传统则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E.西方的文化比我们优秀,更吸引人。
11您觉得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与这时代结合,发扬光大
春节的习俗免费范文第4篇
初一一班
张艺
一、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
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
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春节的习俗免费范文第5篇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过腊八粥,家家开始忙年,做新衣、办年货。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人们有意无意的,都在盼着新年的到来。
现代,我国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古代庆祝年和春节的习俗方式也是不同的。“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法。我国在四千多年以前,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开始使用“农历”。夏代历法把一年称为“一岁”或“一载”,商代则称“一祀”(因商代重视每年一次的祭祀天地活动),年的称谓是周代开始的。《尔雅》中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的注解。“年”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禾,下面是扛负的人,意思是收割禾谷的时候。由于中原地区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周代的人们便把谷物成熟的一个周期称为“一年”,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了。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统历法多把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把正月的第一天称为“正日”、“元旦”,在这一天开展庆祝活动,并被国家确定为节日。但最早把正月初一叫做“年”的,是西周。秦朝历法一年的开始被确定在十月,汉高祖刘邦十月攻破秦都后,
1 没有更改历法。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的《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开始”,作为一年之始,正月初一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人们不免要采取各种方式庆祝、纪念一番,此后,庆祝农历年的习俗就不断累加、一直流传了下来。
“春节”又另有一番来历。虽然民间对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但实际上,从夏商时代到南北朝,民间虽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的“新年”并不叫“春节”。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对于一个具有深厚农耕传统的国家来说,春天的风调雨顺自然是极为重要和喜庆的事情,因此,每逢开春时节,国家和百姓都要进行一系列祭祀和庆祝活动,以祈好年景、好收成,立春就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节日。真正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国民革命政府。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总统府召集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格利高里历),这样就把格里历(公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把传统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了。从那以后,国人把古代过年的各种习俗和过春节的各种习俗揉合在了一起,祭祀天地先祖、除夕守岁、吃饺子、穿新衣、贴春联、闹花灯、赛龙舟、扭秧歌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整整一个月,形成了现代丰富多彩的春节“过年”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人的一些传统文化在过春节的各种节日习俗中也有体
2 现。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根本的文明古国,几乎所有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农业文明的显著特点。从远古时的过年祭拜神灵以祈丰收,到后来的庆年、祭祖、祈福、拜年等几百上千种传统习俗,都深刻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就拿新年习俗来讲,春节到,家家扫房舍,装点居室(如: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等)、张灯结彩(如:挂红灯笼等),鸣放鞭炮,盼的是协调阴阳、去旧布新、驱邪祛病;户户焚香供奉,祈天祀地,拜神祭祖,求的是大吉大利、天神佑护、风调雨顺、家族兴旺;人人穿红披彩,互相拜访,赠物达礼,口口相贺,祝亲友健康富贵、吉祥如意、开心快乐。虽然物换星移,时代变迁,我国已经开始进入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几千年的世代承袭,这些民风民俗已经沉淀到我们中国各民族的血液中去了,每到节日来临,我们还会感应祖先的文化基因,不自觉地为那些传统习俗而奔忙、而团聚、而快乐。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远游的儿女不远千里也要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夜叫团圆夜,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就是“合”,饺与“交”谐音,取的是相聚之意,象征合家团聚。我们中国人是最重家庭观念的,把家人团圆欢聚看成是最重要、最欢乐的事情。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中形成的春节习俗中,上坟烧纸、祭神吓鬼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已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淘汰;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节日文化传统,如写春联、猜灯谜、
春节的习俗免费范文第6篇
春节的习俗作文250字一: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我们东北,关于春节的讲究就不少。
每年过年我家都热热闹闹的,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帮助爸爸妈妈和姐姐贴对联,挂福字。挂福字也有讲究,福字要倒了挂,这样就表示“福到了”。妈妈每当过年时都为我们做上一桌子的大餐,今年比往年更丰盛。每年妈妈都会做鱼,因为鱼可以表示“年年有余”,饭桌子上不仅要有鱼还要有猪蹄,猪蹄表示“有抓头”。
吃饭的时间到了,在这之前一定要放鞭炮,因为这样可以去除“怪兽”来年保平安。到了晚上,灯要一直点着,这样可以表示来年前程光明无阻。到了晚上要包饺子,在包的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吃到这个饺子的人,来年一切事都会顺顺利利的。到了半夜12点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因为12点后为新年,放鞭炮是喜庆新年,这个时间放鞭炮表示万象更新,大吉大利,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之意。
春节的习俗作文250字二:春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是中国农历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概是从原始社会的时代腊祭’演变而来的。
春节的习俗有:每家每户门口都要贴红对联,有的人家大门上有挂红灯笼,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长拿压岁钱给我们。人们都穿新衣服,舞龙,登山玩乐。
每年的春节都一样。过年这天我们穿好新衣服去跟长辈拜年,要说好话祝福语。吃团圆饭,热热闹闹的。小孩子都喜欢过春节
春节的习俗作文250字三:我家的春节习俗
小朋友们,过春节了,你家的习俗是什么呢?我来介绍给你吧!
首先,早上5点就要起床,那时候,我还在梦境当中呢,妈妈把我叫了起来,我草草的穿好新衣服,奶奶领着我、哥哥、妹妹去串亲戚。
我们串了好多亲戚,挣到了许多的压岁钱,开心死了。
晚上,奶奶做了饺子,有肉馅儿的,素馅儿的,还有好多好多。叔叔拿来鞭炮,爸爸挂上灯笼。一家人看着晚会,放着鞭炮,吃着年夜饭,多开心呀。
小朋友们,你家的习俗是什么呢?
春节的习俗作文250字四:家乡的春节习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在腊月二十九(除夕夜),我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的团圆饭可讲究了:我们吃饭一定要有三大样:鱼、鸡、肉。鱼一定要蒸着吃,在鱼上还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这样象征着财源滚滚来、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鸡一定是公鸡。肉是腊肉,我们的腊肉不像四川那里蒸着吃,而是用豆角炒着吃,这样吃特别美味,特别有嚼头。吃完饭后,我们就要进行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说说这一年经历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们像爸爸妈妈请安(拜年)说些吉利的话,这样可以获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这样象征着大吉大利。然后我们会出门向别人拜年,别人会放鞭炮来迎接我们,这样表示湖南人们的热情似火好客、友好。
春节的习俗免费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