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的童话读后感范文
王尔德的童话读后感范文第1篇
读《我底记忆》有感
戴望舒的《我底记忆》是其艺术诗歌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前期的《雨巷》一类诗歌,《我底记忆》抛弃了华丽的意象表现手法,而采用了一种亲切、朴素的语言叙述方式。
在《雨巷》中,诗人描绘的是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全诗的语言正如江南的雨巷一般淋淋漓漓,飘动着绵雨的惆怅。而《我底记忆》则是侧重于内心感悟的叙写,用各种日常事物去表达内心一种抽象的情感,将这些无形的记忆表现在象征的意象之中。诗中“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花的笔杆”,“破旧的粉盒”等一系列普通意象的组合,既十分形象的表现出记忆纷繁丰富的特点,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记忆的广阔与微妙的结合。
在诗中,作者将自己的记忆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他“忠实的好友”。而第二段诗文中,那些意象的排列组合也是恰到好处的拉近了记忆与自己的关系。这些意象有远有近,有从前的有现在的;这些时空的错落组合,更是给记忆增添了亲切、生活的气息。“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这句话其实正是对以上所有意象的概括,诗人的记忆正是诗人存在这个世界的凭证,是诗人那颗不断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
而第三段诗文,则是描写了当记忆到来时的感受。“它胆小,它怕着人们底喧嚣”,它是我寂寞的朋友,“在寂寥时,便对我来做密切的拜访。”我认为在这一段的记忆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诗人对爱情的记忆。“爱娇的少女底声音”是一处十分明显的对爱情记忆的象征。除此之外,“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也隐隐的透现记忆中青涩少年时那有笑有泪的爱恋。同时,将记忆认定为“寂寞”时的拜访,是对记忆涌现时总是在安静独处的环境中。
就全诗来看,诗人的记忆并不是美好的,在这些记忆到来时,诗人的情感是沉重的、苦闷的,是“夹着眼泪,夹着太息”的。记忆“锁锁的永远不肯休止,除非我凄凄的哭了,或是沉沉的睡了”。虽然诗人回忆的时光是悲伤的,但是诗人“永远不讨厌它”,这不仅是因为“回忆忠实于诗人”更因“诗人忠实于回忆”无论是怎样的回忆,这都是属于诗人的。诗人这一生的价值都蕴藏在这回忆中,因此,我们阅读全诗丝毫没有品读出诗人对回忆的排斥。诗人在一袭袭感伤的记忆涌现时,仍然愿意去回味这一抹酸涩的味道。
《我的记忆》不同于《雨巷》的另一特点是其诗句长短不齐的错落。全诗语句看似随
行编排,没有韵律感,但实际上,诗人的这一种排列恰恰使诗意流露在了诗象上:在参差不齐间,我们似乎可看到诗人内在情绪的起伏张弛。同时,这种不受约束的飘忽不定也映衬了“我底记忆”的朦胧与复杂。因此,虽然从外在文字看,这首诗似乎没有音律节奏,但事实上,它的音乐美是蕴藏在内在思想与叙写逻辑上的。
王尔德的童话读后感范文第2篇
5、12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的孩子们在地震中或地震后的感人故事。书中列举了众多孩子的故事,这些孩子中,最大的不过十
七、八岁,最小的年仅七岁,可是,就是这些本应在父母的庇护下撒娇的孩子们,却在这次大地震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敢和智慧,还有对他人无私的爱。
读完这本书后,孩子们的身影在我的脑子里久久不去,他们的容颜是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故事是如此深刻地印在我的心中。无数次,泪水一再地从我眼底涌出。而每一次泪水的涌出,都是因为孩子们在感动着我,在震撼着我。
雷楚年,一个15岁的初三男孩,在地震发生时,他不顾自身安危,两次折返教室救人。在教学大楼轰然倒塌之前,他利用自己的勇敢机智跳到了一棵大树上,成功地自救了。惊魂未定之时,他毅然投身到志愿者行列,四处奔波,寻找班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
陈浩,年仅12岁,温江玉石实验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为救身边的一个同学,在墙倒之际,用尽全身力量,猛地推开这位同学。同学完好无损,而他却被倒塌的墙狠狠地砸中了,造成身体严重受伤。在医院里,当记者问他为了同学受了这么重的伤,你后悔吗,他却坚定地说,不后悔,再有这样的事发生,我还会这样去做。
岳小龙,只有8岁,当地震来临时,他看见两个学前班的小妹妹吓傻了,不知道怎么办,呆呆地立在原地。这时,他快步跑了上去,不顾危险,把两个小妹妹拉着跑到了安全区域。
王国东,15岁,虹口中学九年级的学生,一个阳光男孩,为了救还没出教室的同学,他返回教室里,却再也没有出来。
杨琳,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二的学生,14岁,在被埋的空间里,她帮助两名同学先爬出去,而自己却被石块砸中。凭着自己的智慧,她想办法自救。当她被救出时,身受重伤。在医院里,她依然坚强乐观,用自己的微笑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7岁的蒙嘉豪,大邑沙渠中心小学一年级的小男生,当他从电视里看到灾区人们所受的苦难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六年来存的压岁钱1200元都捐了出来。
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我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但他们身上所迸发出来的感动人的光芒,将永远亮在我的心中。
现在,多数的家庭条件好了,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在我们大人的眼里,根本没有吃苦的意志,碰到一点点困难就扬言要放弃。在与人相处时,表现在我们面前的,也是自私居多。可这一次,在灾难降临时,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他们心灵的美丽和毅力的顽强。在灾难降临时,他们拧成了一股绳,一股扯不断压不烂的钢绳;在灾难降临时,他们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爱:把生的希望先给别人,再想办法救自己。这些孩子,用他们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团结。他们,用自己的行为震撼了我们他们的父母;他们,也用自己的行为震撼了中国;他们,也用自己的行为震撼了世界。就是这些孩子,在灾难中,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感人的一课,难忘的一课。作为他们的长辈,我们骄傲,我们自豪;作为他们的长辈,我们汗颜我们小看了他们。
王尔德的童话读后感范文第3篇
大象的眼泪读后感
朋友推荐我看《大象的眼泪》,当听到这一本书的名字,第一感觉就是觉得这是部与生态环境有关系的小说。其实不然,当我看完之后,心中百感交集。
《大象的眼泪》讲叙的是一个波兰小伙子23岁那年所发生的一些变故,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这个小伙子叫做雅各,23岁那年因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他平静的大学生岁月也戛然而止,正遇大萧条年代,父母不仅没有留下遗产,还得用兽医诊来抵还债务。这个陷入困境的小伙子变得一无所有,他满无目的地游走到铁路旁,悲观地想轻生,但这时有一辆火车经过,他奋不顾身地跳了上去,其实他不知道,这辆火车是一个马戏团的列车,他这一跳,即将改变他以后的生活。他慢慢地发现马戏团其实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艺人和工人拥有截然不同的待遇。在完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他和身材侏儒金科、老酒鬼老骆交上了朋友,而穿着粉红色亮片裙的玛丽娜在白马背上翩翩亮相的姿态把他彻底迷住了。可惜,玛丽娜的丈夫正是他的上司:看重他的兽医学历、并提拔他的奥古斯特。而大象萝西却把他和玛丽娜联系再一起,最终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却又浪漫的出路本书运用巧妙的插叙手法,情节变化明显,虽然写的是普通的爱情故事,但是字里行间就有一种感觉:作者要的就是这种单纯的爱情故事的感染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结局幸福的爱情原本就是这样平庸作者是莎拉。格鲁恩,对动物有着莫名的狂热。书中很多的角色都是根据真实人物为蓝本,故事背景则是根据30年代的巡回马戏团。也许因为这些关系,作者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小说。
大象萝西在小说过了三分之一的地方才出现,它并不是主角,而我觉得这只大象的到来,正是故事高潮的开始,是雅各与玛丽娜爱情的开端,是雅各与玛丽娜的丈夫奥古斯特的较量的开始。小说里,淡淡地写出了雅各其实是个关心朋友的人,他不忍心看见萝西被奥古斯特无情地虐待,而故事后面部分写出雅各为了被丈夫打了的玛丽娜与奥古斯特发生冲突,这都看出他是一个有浓厚人物特色的角色。他的热心,不屈,对爱情的追求,对动物爱怜与本书的主题相吻合。
大象的眼泪,顾名思义,是写大象在流眼泪所引发的事件,书中几处写了大象萝西因为被脾气暴躁的奥古斯特所打,而流下眼泪。可是真正意义上,谁的眼泪在飞呢?是大象的眼泪,也是那些读者的眼泪!尽管这些为之掬一把泪的动人也许只是一个幻觉。正如小说中说的,在马戏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幻觉,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大家就是来看幻觉的。而那些底层大众从来就不是为了眼泪的幻觉而来的。再穷再饿也要找乐子,这就是生活的实况。在那个萧条的世道,人生存得很无助,这篇小说让我感受到人性的丑恶。可是更让我欣慰的是人性也有善良的一面,雅各和玛丽娜对人的坦城,让人看到那个黑暗世界的一丝光芒。人无完人,但是有更多善良的人用生命中的感动去敲醒沉迷不醒的人们,有更多感动和后悔的泪水交织在一起,我相信,人间有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爱而生。
大象的眼泪读后感
升上大三,虽然课业忙了点,但是看书的欲望有了前所未有的上升,总是希望能够多看一些与课业却又可以带来知识的书。
11月1日,问旭燕借了《大象的眼泪》;11月14日,我看完了这本书。这次的看书速度不算快,350页左右的书,我居然看了2周。大三的功课有点重,只能够%26;挤%26;时间出来看书。
虽然大家都说《大象的眼泪》是一本好书,全球销量什么什么的,销书榜什么什么的,不过我看书是不管这些的,刚好感爱好了,就会去看。
书是讲,雅各,一位90岁或者93岁的老人,回忆起自己23岁时的往事。90岁或者93岁的雅各,由于年老住在养老中心,天天过着力不从心的生活,一方面他很希望别人可以像对一位青年一样对待他,另一方面,年老又是明摆着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让他有点%26;不开心%26;。有一天,马戏团来到养老中心的对面马路,这件事让所有住在养老中心的老人都非常兴奋,包括雅各。在蒙蒙胧胧间,雅各回忆起自己23岁时的那一段可以沉的上传奇的经历。
23 岁的雅各,是康奈尔兽医系的准毕业生。一场忽然而至的交通事故,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也夺去了他的生活。在期末考试的那天,雅各逃离了考场,跳上了马戏团的火车,开始了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雅各坐上了火车,碰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只会喝酒的老骆,侏儒的华特,性感的芭芭拉,贪财的艾蓝大叔,粗暴的奥古斯特以及漂亮热情的玛莲娜;还有各式各样的动物,大猫,猩猩,马还有大象萝西。在经历了很多事情后,雅各与玛莲娜相爱了,然而玛莲娜却已经嫁给了奥古斯特;雅各想要帮助萝西,但却只能看着它被奥古斯特虐待。最终,在一场马戏团动物逃跑的骚动中,雅各得到了玛莲娜和萝西。
90岁或者93岁的雅各,靠着自己残弱的身体,来到马路对面的马戏团前,并再一次决定随马戏团过漂泊却布满梦想的生活。
书可以说分成2部分,一部分是90岁或者93岁时的事情,另一部分是23岁时的事情,这2部分是交叉进行的,以雅各的睡梦作为连接点,看的时候仿佛穿越时空。
王尔德的童话读后感范文第4篇
1 Abstract:Oscar Wilde is the 19th century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aestheticism, he was on their own creation practice the art of aestheticism claim to 20th-century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even world literature far-reaching influence. His fairy tale is more beautiful ornate situations and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y in which circulates. The fairy tales aestheticism principles for characterization, the pursuit of pure beauty, emphasizing the forms of innovation and art gimmick apply, in absorption and developed the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a full of interest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aim is to analysis the Wilde fairy tale to excavate the author traditional folk story narrativ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symbolism of usage and he the innov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effect, three aspects of aestheticism thought practice and beyond.
Keywords: aestheticism; Oscar Wilde; Fairy tale; Aestheticism; features
2
目录
1 引言 ............................................... 4 2 王尔德童话的文艺思想 ................................ 5 2.1 生活模仿艺术 ................................... 5 2.2 追求形式的创新 ................................. 5 2.3 重视想象的重要性 ................................ 5 3 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 ................................ 6 3.1 多种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 .......................... 6 3.2 意象的巧妙呈现 ................................. 7 3.3 语言的突破性功效 ................................ 9 4 结论 .............................................. 12 5 参考文献 .......................................... 13 6 致谢 .............................................. 13
3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对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审美文化理论探讨的深入, 伦理生活审美化或者审美伦理问题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尼采、纪德、维特根斯坦、福柯以及韦尔施、罗蒂等人的相关论述, 都曾引起国内学者不同程度的关注, 然而,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18541900) 作为现代伦理生活审美化的典型例子, 尚未见有人论及。
王尔德是欧洲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 一向认为美学高于伦理学。在对话体批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 他曾对二者做过如下对比: 伦理学像自然选择一样, 使生存成为可能; 而美学则像性别选择一样, 赋予生活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 使其变得可爱而美好。本文依照王尔德研究的惯例, 将对话体批评中的主要发言人视为作家的代言人。在王尔德看来,“鉴别事物的美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 他将优先权赋予美学, 并希图以审美对生活的证明来取代伦理道德。
4
2 王尔德童话的文艺思想
2.1 生活模仿艺术
王尔德在著名的文艺论文《谎言的衰朽》中提出“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作者颠覆了从古希腊起就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说”观点认为艺术才是具有第一l生的,生活则只是对艺术的模仿性呈现,人们往往是认识了艺术之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从而否定了生活对艺术创造的作用和价值。
2.2 追求形式的创新
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序言》中关于文学的道德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说:“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只有写的好的或写的糟的。”“艺术的道德在于完美的运用并不完美的手段”。这既是说,艺术本不存在道德臧否和功利目的,艺术的目的仅在于通过对形式的革新和创造将人们引入千姿百态的艺术境界,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见,王尔德对于当时所流行的艺术功利性极为反感,主张进行形式的创新并以此为标准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 2.3 重视想象的重要性
王尔德颠倒了传统观点中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模仿艺术,这就使艺术的来源具有了不确定性,在他看来,想象是艺术的源泉之一。他曾说“我们必须去寻找那些富有形象和想象的艺术,而不是那些明确是模仿的艺术”。他认为想象在本质上讲是创造性的,并且总是寻求一种新的形式。因而创造形式美就必须依靠想象,想象的成功与否则直接决定着艺术成就的高低。这自然是与现实主义,尤其是与左拉的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相悖,而与浪漫主义的要义更为切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先锋性的。简言之,王尔德的作品主要从叙事手法,意象创造以及语言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了唯美主义的文学观。
5
3 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
3.1 多种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
王尔德从小痴迷于爱尔兰的民间故事,在其童话创作上也深受民间叙事的影响。他既继承了民间叙事中的“三段原则”又将其进行了丰富和深化,使得作品在具有清晰的叙事脉络之外还具有旁逸斜出、错综复杂的特点。
所谓“三段原则”是指“一方面把时间分为发端、经过和解决三个阶段,一方面人物事件的配置也已三’为单位。它紧凑而有趣味,便于记忆,使故事发展得比较自然。”蔡晓玉硕士在学位论文《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及其创作动因》中首先使用这一理论来解读王尔德的童话。作者借鉴了民间文学的理论将王尔德的童话分为“明显运用三段原则”与“巧妙化用三段原则”两类举例论述,这是具有创新性和一定价值的。然而,在对是否明显运用三段原则的划分上,作者的划分较为笼统,只是粗略地从童话表面结构进行归类而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剖析,难免有武断之嫌。例如,作者将童话《少年国王》归于“明显运用三段原则”中,我认为是不恰当的,这片童话不仅仅是对“三段原则”的简单执行而是突破性地打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创造了具有两个高潮的驼峰式结构。
《少年国王》由三个梦境连缀而成。加冕典礼前夜,少年国王在怀抱着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中人眠,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里,他梦到赢弱的妇女正站在一间又长又矮的阁楼里织着他加冕典礼时穿的袍子。第二个梦里,他梦到自己来到一艘大帆船上,船上的奴隶为了寻找他权杖上的珍珠而累死。第三个梦则是在一个阴森森的树林里,为了寻找他王冠上的红宝石“贪婪”驱使着她的奴隶作者苦役,而“死亡”则指使他的奴仆“瘟疫”给人们带来灾难。比较这三个梦境。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梦境都是以“他睡着了做了一个梦,他的梦是这样的”[4 。为开头并且三个梦境都是通过少年国王的眼睛观察到的世界,而所观察的内容都是奴隶们为了他的加冕礼而在主人的欺压下辛勤劳作。三个梦境的整体框架是固定的,其中,变量仅只是奴隶主的身份、完成的任务、地点和完成方式的不同。三个梦境的叠加强调了贫富的悬殊和奴隶们所受的苦难,这一切使少年国王感到恐惧、惊慌和震撼,但在梦境中他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眼见一个个悲剧的发生却无能为
6 力。
行文至此,文章主旨呼之欲出,读者对少年国王惊醒之后是否会改变梦中所见的惨剧而产生了强烈的期待。之后,作者顺应读者期待的方向让少年国王在参加典礼时改穿着牧羊人的衣服而并非之前期望的华美长袍,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故事情节也由高潮回落归于平静。然而,王尔德并不满足于对“三段原则”的严格执行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在前一个高潮逐渐回落之后又掀起另个个高潮,创造出如同驼峰般起伏的结构模式。读者对少年国王最终的穿着怀有强烈的好奇,作者在写到他身穿破衣烂衫出席典礼已经将故事的交待完整,满足了读者的期待,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写到大臣和百姓对少年国王此举的反映。文中写道大臣们认为他疯了,百姓们嘲笑他,甚至主教也不理解他。这一节外生枝的情节正是王尔德的高妙之出,他在传统叙事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在完成了主要故事之外旁逸斜出,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感受和新的心理期待,也对主题进行了深化,将情节又一次推向了高潮。最后,作者给少年国王披上了上帝赐予的由阳光织成的长袍,他被上帝赋予了一种神性的光辉,脱离了世俗凡人所认知的由金银装饰而成的华美而带有神圣的荣光之美。可见,脱离于“三段原则”之外的结尾才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在此突破了原有的三段格局加人了新的插曲,从而不仅打破了传统原则的束缚,更升华了主题。
作为执着于形式美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从传统叙事的“三段原则”吸取养分却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别出心裁地进行发挥,将其丰富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创造出新的形式美,让读者在迭起的情节中体会到新奇和趣味。 3.2 意象的巧妙呈现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已经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使自然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大机器生产也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改变了原有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走向异化,简言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把所有的精神,情感都加以物化”。从而导致了现实生活的混乱和丑陋。王尔德厌弃丑陋的现实世界因而逃避现实,反对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的现实主义尤其反对以精确和实证为宗旨的自然主义创作原则,提出“不是艺术反映了
7 现实,而是现实反映了艺术,现实世界是丑恶的,只有美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而艺术之美则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因此,王尔德不遗余力地进行形式探索,甚至认为将作品的道德判断用在形式判断上是荒谬的,艺术的道德取决于形式创造是否成功。然而,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并不能完全摒除内容,这不仅是由于内容对形式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由于作者的创作初衷。在王尔德看来,爱是人间最高贵的情感,这种情感本身就是美的,是值得歌颂的,他将至爱和至美相等同在 作品中着力描绘,希望借由美的手段传播至爱的观点。但是,他又不愿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通过对蕴含着深厚象征寓意的特殊意象的塑造传达出作者隐含于其中的作者的内心世界。
童话《叶莺与玫瑰》讲述了一个穷学生为了赢取心爱的人的芳心,在冬日里寻找玫瑰。夜莺为了实现穷学生的愿望,不惜以自己的鲜血来浇灌玫瑰,最后更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冬日里盛开的花朵。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朵珍贵的玫瑰最后却被学生和他的心上人所抛弃,最终只能“落人阴沟里,一辆马车从他的身上碾了过去”。这个故事虽短却是极富象征意义,它不仅表现了王尔德对失落的美好爱情的惋惜,更是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的王尔德内心的控诉。 因为,文中的玫瑰象征着纯洁的浪漫主义爱情,黑格尔将这种爱情描述为“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活着;双方在这个充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这种爱情以两个人的相互忠诚为根基,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爱情别的都可以不顾,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颠覆了这种唯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的爱情观,人们汲汲以求的是“珍贵的珠宝”“钉有银扣子的鞋”,而爱情本身已经被忽略了。夜莺则象征着执着于追求美好爱情的人,它仍然笃信传统的唯爱至上的爱情观,为了爱情它愿意牺牲生命,以自己的鲜血去灌溉爱情,以自己的生命去歌颂真挚的爱情。与为爱而献身的夜莺相比,穷学生和教授的女儿则象征着为物欲所吞噬的浅薄之人,对穷学生而言,他对心上人的爱只是为了证明某些东西,而教授的女JL.~U是肤浅地追求物质享受,他们都已经失去了爱情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夜莺与玫瑰》是一首哀悼已逝的真挚爱情的挽歌,无奈而伤感。
上文从歌颂爱情的角度分析得出:童话中的夜莺象征着执着追求爱情的人,而穷学生和教授的女儿则是失去爱情真谛而屈服与物欲之人。因此,《夜莺与玫
8 瑰》表现了王尔德对真挚爱情的歌颂和对追名逐利的世人的批判。但是,换一个角度,结合作者本人的生活,我们又可以得出另一种观点:如果玫瑰象征着纯粹的美即唯美主义,那么夜莺就是执着追求美的夸父,也就是王尔德本人。在当时,王尔德身体力行地实践和宣传着唯美主义艺术观,他不仅在国内奔走演讲还去美国进行宣传演说,并进行文学创作实践自己的艺术主张。然而,在当时他的观点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他的衣着也被嘲笑为奇装异服。这些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麻痹的人就如同文中的穷学生和少女,他们已经失去了寻找美和爱的灵魂而变得麻木和浅薄。王尔德借助夜莺的形象含蓄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决心,以及不惜为此奉献一切的勇气。从这个层面而言,《叶莺与玫瑰》是王尔德心声的表白,是他唱给自己的赞歌。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穷学生与少女则各具有深层蕴意。穷学生以实证和实用为最高追求,他 认为“爱情是多么愚昧啊!”“它不及逻辑的一半管用,应为他什么都证明不了,它一点也不实用,在这个年代,一切都要讲实际” 。他以实用性来评判美,恰如同以实证主义,遗传学等自然科学理论来创作文学的自然主义作家。在作者看来,他们处处讲求证明和实用反而失去了真正的美。而少女则可视为那些追求被金钱和物质摧垮的追求功利性的人们,他们已经失去了美,因为美本身是不具有功利性的。
3.3 语言的突破性功效
唯美主义文学注重文学形式美,而王尔德则将这种形式主义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在他看来,区分优秀文学作品与一般作品的标准是能否运用不完美的手段进行形式的创新。在众多手段中,王尔德对语言尤其注重,他甚至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父母”将语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到文学作品中,一般评论者认为王尔德的著作文辞华美,典雅明晰,极尽修饰,这固然是对其语言的赞誉。然而,如果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思考,王尔德的语言又具有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
西方文学理论通常将文学语言划入文学形式的范畴,它作为内容的从属而受到内容的制约,简言之,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然而在王尔德笔下,语言不仅作为文学形式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更能够直接与内容叠加从而超越了内容对形式的束缚而决定情节的发展。在王尔德的作品中语言往往具有惊
9 人的力量和无限的可能性,语言决定了思维,决定了行动,在语言面前,行动甚至可有可无,就如同神话中的“咒语”话一出口就具有了无穷大魔力,这集中体现在《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的四次“请求”以及《星孩》中星孩的“恶语”上。
在童话《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对小燕子进行了四次请求。第一次,快乐王子请求小燕子陪他过一夜将剑柄上的红宝石送给贫穷的女裁缝;第二次的请求是将自己蓝宝石做的一只眼睛送给一个写剧本的穷学生;第三次请求则是将剩下的一只眼睛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的请求是将快乐王子身上的金叶片分发给穷人们。失去了华美外表的雕像被市长和参议院们下令推到了,小燕子则为了留下来陪王子而没有飞往埃及冻死在雕像的脚下。最终,快乐王子铅做的心和死去的燕子被天使送往了上帝的花园。快乐王子作为一尊不能动雕像,白始至终都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而仅仅凭借四次请求小燕子留下来陪自己甚至在寒冷的冬天不辞辛劳奔波致死。在此,王子的请求无疑是他和小燕子命运的决定因素。全文以四次请求为中心展开情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快乐王子》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王子的语言,其不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更具有内容上的价值,将形式与内容直接叠合超越了传统的内容决定论。王尔德将自己的理想与艺术主张赋予语言之中,通过童话这一充满想象和魔力的文体将语言的作用进行夸大,从而突出“说”的重要性,在娓娓道来的倾诉中传递美的情思,即所谓“字面上的说促成了现实的更替”。
如果说,《快乐王子》中的请求是善意的祈福,那么在王尔德的童话中还有一部分则是惩罚性的咒语,例如《星孩》中的主人公因为自己恶毒的语言而招致惩戒。星孩本是王后的小儿子,阴错阳差地被一位农夫抚养长大。长大后的星孩虽然长得非常美貌但性格却十分骄傲、自私和残忍,甚至对千辛万苦才寻找到自己的母亲也毫不怜悯,直至口出恶言:“你真是太丑陋了啊,我宁愿去亲吻毒蛇,去吻蟾蜍,也不要吻你”。这句恶语如同诅咒让原本美丽的星孩变得像蟾蜍和蜘蛛一样丑陋。王尔德再一次突出了“说”的作用,赋以没有实体的“话语”以强大的力量,从而使星孩的外貌发生改变,以“虚”的语言来决定“实”的内容,再次强调了语言对内容的突破作用。自此之后,星孩反省了自己的过错,他一边寻找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宽恕,一边帮助别人,以此尽力赎罪,最终历尽艰难才得到父母的宽恕从新恢复美貌并继承王位。在这篇童话中,王尔德以诅咒的形式
10 强调了语言的力量,恶言恶语会招致不幸,从而导致口出恶言的人遭到惩罚。这里作者采取了特殊的方式强调语言的行动力,突出了语言作为形式和内容的双重作用。在本文中,作者同样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星孩通过忏悔和赎罪才得到宽恕诅咒才得以解除,语言指引了行动,行动则可以推进语言的实施效果。
王尔德的童话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形式新颖,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唯美主义创作原则。王尔德推崇纯粹的艺术美,认为艺术的宗旨仅是展现艺术本身,从而极力强调艺术的形式美,摒弃艺术作品的教化意义,在温良而亲切的叙述中传递出哲理的情思,通过对传统民间文学的吸收和创新,以及多种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形式。
11
4 结论
王尔德的审美性伦理观深深植根于他的非理性哲学观中。它的形成有赖于“世纪末”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宏观背景, 但它又是对这一时代语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结果。通过生活模仿艺术,王尔德的审美伦理确定了个体与自身的美学关系。而感觉论个人主义, 既是人生艺术化追求的外在理论形态, 也是审美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王尔德以其优美的文笔和犀利的辩才成为了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对于美的赞扬,对于丑的揭露,对于社会不平事的仗义执言都显示了他身上的唯美气质。唯美主义或许是不完善、不全面的,但是它在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记录了人们从一个浪漫纯真的年代步入颓废、荒诞的新世纪的心态转变。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也许有些偏激并过大的强调了主观而忽视了客观,但是他对于如何坚持文学本性,选择何种表达形式,不断努力探索美的最恰当的主体与内容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2
5 参考文献
[1] 袁锋.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思想与现实的博弈[J].文史博览,2008.
[2] 张介明.唯美的叙事:王尔德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 蔡晓玉.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及其创作动因[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尔德.快乐王子:王尔德童话全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 郑克鲁等.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 陆建德.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 钱青主编.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9] 颜翔林.死亡美学[M].学林出版社,1998年.
[10] 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致谢
王尔德的童话读后感范文第5篇
从这本书里我认识了善良的王子、美丽的小公主、漂亮的人鱼公主、恶毒的女巫、能唱出最动听的歌声的黄鹂、可怜的花王后、拇指姑娘和喜欢挑剔的蝴蝶先生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让知道了什么叫善,什么叫爱,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是我们不该做的。从此,我变得勤劳了,勇敢了,更爱我的爸妈了。以前我不敢一人睡,怕黑,如今我不怕了,我知道只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什么都不用怕。
我最喜欢美人鱼的故事。美人鱼公主救了掉在海里的王子,但却被一位美丽的公主夺去了功劳,失去了他爱的王子。为了能见到王子,她让巫婆占有了她响亮的喉咙,才把尾巴变成了人类的腿,但最终,美人鱼还是变为泡沫飞向蓝天。这是多么可爱的小美人鱼啊,我喜欢她的善良。听说,她的铜像在上海世博会上曾访问过我们中国呢,可惜我没有亲眼见一下。
王尔德的童话读后感范文第6篇
暑假中,我读了不少的课外书。你想知道吗?如果你想知道,那~就接着往下看吧!很精彩哦。
我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水浒传》、《童年》&&下面就让我给你讲讲我读完格林童话的感受吧!仔细听。《格林童话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灰姑娘》。灰姑娘本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可她的母亲很快就死了,她的爸爸又给她找了一个后母。后母和她的女儿对灰姑娘一点也不好,把她当成一个奴人一般,老是让她做很多的事情。而灰姑娘对待她的后母和她的女儿却还是很好。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爱心,不要管别人怎样对待我们,不管有多么的艰难我们都要坚持。
伙伴们,相信你暑假里也读了不少的课外书,那就赶快动起笔来吧!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三年级:朱莉
王尔德的童话读后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