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课程设计计算器范文
微机课程设计计算器范文第1篇
一、 设计内容
设计一个投票统计器,完成投票、计票统计和票数显示等功能。
二、设计原理及方案
在8086最小工作模式下,连接一块8255A芯片。在 8255A的C端口连接8个开关,开关按下表示支持,灯亮,开关不按便是反对,灯不亮,从8255A的C端口输入投票结果,经8086运算统计出结果;在 8255A的A端口连接一块7段LED数码管,将输出结果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电路图:
1
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程序代码: A_PROT B_PROT C_PROT CT_PROT DATA DATA CODE
MOV DX,C_PROT IN AL,DX
2 EQU EQU EQU EQU 200H 202H 204H 206H
;可通过计算获得,连接的是IO1 SEGMENT ENDS SEGMENT MOV AX,DATA MOV DX,AX MOV AL,10001001B MOV DX,CT_PROT OUT DX,AL
;控制字写入
;A端口输出,C端口输入 TAB1 DB 7FH,07H,7DH,6DH,66H,4FH,5BH,06H,3FH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DX,C_PROT MOV AL,0 OUT DX,AL
;C端口清零
AGAIN: TJ: XOR AH,AH
MOV CX,8 LOOP1: SAL AL,1
ADC AH,0
LOOP LOOP1
MOV AL,AH
PUSH BX
LEA BX,TAB1
XLAT
MOV DX,A_PROT
OUT DX,AL
PUSH CX
MOV CX,2801 WAIT1: LOOP WAIT1
POP CX
JMP AGAIN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统计1个数
;进位加CF,以统计出C端口中1的个数
;延时10ms
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三、运行结果
程序结果图:
4
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四、设计总结与体会
为期一周的微机原理课程实践终于结束了,回过头来,感慨万千。过了一个多月,书本上的好些知识已然忘却,刚开始拿到课题时,看到一大堆传说中的神器,霎时凌乱了,选来选去,从仅剩的课题中挑了“投票统计器”,上网搜索了一下,大体上把设计的方向搞清了,接下来,便是开始设计了。
画模拟图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8086那一块儿,大家参考网上的资料,反复讨论,着实花了不少时间。接下来的画图连线就比较简单了,为了节省时间,在做模拟图的同时,其他两个人便开始编写程序了。将设计流程图简略写下来,对照流程图,分块儿编写程序,显得很有条理,简单轻松些。
就这样,三次课之后,设计的图和程序都好了,只剩下调试程序,查看模拟结果了。这是检错和纠错的过程,轻松但也不轻松,因为那么多东西,如果看不仔细了,你就找不到错误,也就没法儿解决问题了,费事费力还一无所获,这是最伤脑筋的事情。还好,运气不错,只是程序出现了小小的问题,改好之后,得到了很满意的结果。
最后的验收,是对书本与实践知识的融汇总结,本以为毫无问题的我们,没想到被程序中的一个问题给秒杀了,大家四处找资料,和别的组的同学讨论,反复演算了半天,终于会了。当然,就算是会了,我们也只是懂得了微机原理中的一点皮毛而已,学的扎实很重要,因为这样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
五、参考文献 1.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弥左,王兆月,邢立军等.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沈美明,温冬婵.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微机课程设计计算器范文第2篇
以往的教学改革, 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 以期促进微机原理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也采用乐不少的方法, 例如, 精简课程理论内容, 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 注重实践环节开发;对抽象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使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利用多媒体教学, 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重新设计教学大纲把难点分散化等等一系列手段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是往往收效甚微。
一般来说, 项目化教学包括项目选取, 开发小组建组, 项目分析, 方案制定, 方案实施, 质量控制和评估反馈七个环节。下面以“电子抢答器设计”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训项目, 来阐述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方法。
1 项目选取
项目选取要包含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点, 要能调动学生专研的积极性, 要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受到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锻炼。“电子抢答器设计”项目就涉及中断控制、基本输入输出操作、外部中断编程应用、优先级规划、中断系统设计等主要知识点, 还涉及CPU引脚结构、存储器地址分配、汇编程序设计、总线控制等辅助知识点。一个项目完成多个知识点的学习, 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了以前的内容, 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合到项目中,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开发小组组建
项目确定以后, 将班级成员分组, 以优势互补为原则, 综合考虑学习成绩, 学习能力, 动手能力, 男女比例等因素, 要让各组力量尽量均衡, 小组人数通常在5人左右。项目开发小组设立“项目经理”一人, 对该小组的项目总体负责。项目分组的合理以否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分组前应多和学生沟通, 充分了解班级成员的情况。
3 项目分析
要让全体学生特别是各个项目经理明确本项目的总体目标。项目“电子抢答器设计”, 通过让学生经历一个产品设计到应用的全部流程, 综合运用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所学知识和技能, 并锻炼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 把总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 填写项目分析表。
4 方案制定
项目实施方案是完成项目的行动计划, 项目经理应集合小组全体人员的智慧, 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方案。本案例中的电子抢答器, 设立了仲裁端设计、客户端设计、伺服电路设计、布线设计、算法设计多个子项, 各项目负责人从小组成员中通过竞争产生, 相对地独立完成该栏目的研究, 并撰写一份该栏目的研究报告。
5 方案实施
项目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 每个成员在推进自己的任务时, 要与组内其他成员保持密切联系, 要让所有成果组内共享相互督促, 以更好地推进个人任务及整个项目。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项目实施方式, 有利于调动成员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
6 质量监控
项目质量的控制是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学中, 可通过项目实施监控表来掌握项目进度和进行质量监控。
7 评估反馈
项目的评估主要依据项目分析产生的项目总体目标和分目标, 也是教师评分的依据。教学中, 可将各开发小组的作品向全体学生展示并可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由各项目小组对所有作品按照项目评估反馈表打分各抒己见。然后根据反馈情况, 各开发小组对作品进行相应修改。这种“评估反馈修改再评估反馈修改”可循环多次, 直到达到项目目标为止。
以上7个环节结束, 由教师结题总结, 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定, 完成该项目的教学。
为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我们重新设计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计划, 对所有教学类容按知识点罗列, 组织教师分析并设计各个项目, 最终再同大纲知识点印证比对, 确保所有知识点被覆盖, 重难点得到突出。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了“汇编仿真实验”、“音乐LED彩灯设计”、“电子抢答器设计”、“交通灯控制设计”、“电子计时器设计”、“音乐喷泉控制设计”共6个项目, 每个项目分配12~18个学时, 由学生按照项目化的要求去实践。项目从演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逐渐提高难度, 充分挖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将理论教学与实训项目结合, 避免枯燥地讲解指令与编程, 学生随用随学, 不求理论讲解的系统性, 在应用中发现问题, 在尝试中学习, 实践中掌握。
项目化教学在教学在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 项目是决定项目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项目的选取不但要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更要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如果有条件, 将企业当前的生产产品作为教学的“项目”, 就更能体现项目化教学的优势。项目设计时除了课程负责的相关教师外, 企业专家参与时十分重要的, 项目的生命力源自生产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吻合或者贴近实际生产的项目学生重视程度往往很高, 而一些虚拟模拟的项目, 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低很多。
其次, 项目化教学客观上要求“以学生和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 是对“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 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同时要必须掌握大量的生产实践知识, 只有下到企业生产线上调研调查才能培养出合格项目导师。
最后, 项目开发小组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平台, 一个结构合理的开发小组能让全体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优势劣势能形成互补共同提高, 同时能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指导压力。为此, 要十分重视项目开发小组的建立工作, 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类型, 做好小组成员的搭配和项目经理人选的物色工作, 使小组成员之间能融洽相处, 互相帮助,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摘要:本文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 和近期对行动向导——项目化教学在原理课中的教学改革的探索, 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以期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项目化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明.项目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尝试[M].计算机时代, 2005, 11.
[2] 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3] 梅晓妍, 王民权.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
微机课程设计计算器范文第3篇
[摘 要] 一直以来,中职教育面向的都是就业。但是,如今国内的中职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以往职业教育具有的课程模式难以适应现今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通过职业分析、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遴选参照系,构建学习情境,对《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总结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在中职课程设计中的具体流程,进而对国内中职教育现有课程建设以及改革提供一些方法。
[关 键 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中职教育;参照系;学习情境;项目化教学设计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创新以及改革的时代,在这之中,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中职教育,一直为社会培养一线的操作工人。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网站建设与维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其中涉及很多工具以及技术,在中职生对网页、网站以及网络这些概念有一定认识,同时对数据库有关技术较为熟悉的基础上,要想让中职生快速熟悉网站建设技术,必须对这一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以及研究。
一、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开发课程的思路
(一)工作过程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所谓的工作过程,指的就是企业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并且为获取工作成果而展开的整个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是基于开放性参照系的,具有课程开发工学结合、学习过程与职业发展相互融合、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训练过程相互交融等多个层面的特征[1]。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一个综合的,并时刻处在运动状态当中结构较为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具有的内容以及名称指向的不是过去科学学科当中的子区域,其是源于职业行动这一领域当中的一个工作过程。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对课程进行开发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中职生具备专业以及方法于一身的职业能力。其基本思路包含四点:(1)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与本地有关产业当前经济发展具体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整体趋势进行结合,对岗位任务进行充分分析。(2)对行动领域进行准确归纳。按照能力的复杂程度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整合,进而形成综合的能力领域。(3)对学习领域进行转换。按照认知以及职业成长相关规律的关系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并且将其转换成课程。(4)遴选参照系,设计学习情境。按照完整思维和职业特点对学习领域进行分解。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设计具体流程
(一)明确学习领域以及内容
伴随生产技术的逐渐发展,各界对人才的整体需求都提升了许多,而且对人才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更是提出了高要求。要想培养出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必须针对实际问题加以解决,确定工作任务,之后把工作任务叙述成工作工程,进而通过学习情境加以实现。把网站建设与维护确定成学习领域,按照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具体人才需求和中职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能力水平来确定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二)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
情境乃是对学习者现有水平进行促进的环境。而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包含学习情境以及实际工作环境两种,并且二者在中职教育当中要有一致性的表现。促进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不是通过简单试验以及练习就能实现的,其必须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经历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而形成[2]。
参照系:一个学习领域中划分不同学习情境的标准。参照系可以根据工作的对象、内容、组织、手段、产品、环境及特征等来选择。
《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在参照系选择中,借鉴前人的经验,以“平台类型(功能定位)”为参照系,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如图1所示。
(三)教学的方法以及实践
1.借助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指的就是经过教师指导,按照教学内容以及目标的需要,借助案例来组织中职生开展学习以及研究。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增强学生课上参与感,并且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
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案例,让中职生对教学目标有直观的理解,例如上完課之后,学生可以掌握哪些技术、能够做出怎样的作品等。如图2所示。
图2就是一家淘宝平台当中的网站,该网站当中包含美图欣赏、网站链接以及和我联系等栏目,学生可以以淘宝平台为基础,运用Flash以及Photoshop等软件为网页制作动态以及静态的图画,之后借助JavaScript软件来给网页增添动感。
淘宝网与中职生距离很近,很多学生通过淘宝网进行购物,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课程内容,进而激起兴趣,达成教学最终的目标。
2.借助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方法指的就是通过实施完整项目,并且在项目具体实施期间寓教于学。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独立收集信息,并且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项目等。项目教学这种方法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结合,激发中职生的潜能,对其综合能力进行提升[3]。
开展《网站建设与维护》这一课程需要学生对一个项目进行独立完成,在电商网站、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当中进行选择,同时也可以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对其他类型的网站进行开发。网站建设包含许多关键技术,如Flash、Photoshop、CSS、SQL Server、ASP.Net等技术[4]。借助项目这一教学方法,中职生能够通过项目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对自身理论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这一技能进行提升之外,还能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3.借助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为对中职生整体学习能力进行提升,必须多做一些努力[5]。(1)构建《网站建设与维护》的教学网站,同时将其在网络上进行发布,把本门课程设计的电子课件、考试大纲、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实验大纲以及教学大纲上传到网站上,这样中职生就可以进行在线学习。此网站同时具备在线考试以及留言板这些功能,以便于中职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在线测试,并且在线进行答疑。(2)构建FTP服务器,把本门课程所需软件以及一些学习视频放在服务器上,这样方便中职生在线下载,以便学生对作品进行保存。(3)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
综上可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是综合的并且时刻处在运动状态之下,同时结构相对较为固定的教学体系。由于《网站建设与维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因此在对该课程进行设计期间,必须明确学习领域以及内容,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同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实践,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全全,闫智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57-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5]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微机课程设计计算器范文第4篇
[摘 要]当前,数据结构课程受教学内容所限,教师无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貌。其教学若不能从后续课程中提炼数据结构并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则不利于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需求选择适当数据结构的能力,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数据结构课程无用论。文章提出在课程群视域下对多门相关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的思想,并且以B+树为例设计了可应用于三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共享案例。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打破课程间的知识壁垒,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据结构;B+树;案例教学;图解教学;建构主义教学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数据结构既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数据元素的逻辑关系、关系描述以及相互操作而展开的[2]。由于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强,算法底层的逻辑结构较为抽象,复杂算法的执行过程难以理解等,因此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3]。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算法思维模式,增强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需要选择高效数据结构并进行性能分析的能力[4]。
数据结构课程侧重于在逻辑层面分析和讨论问题,所讲授的存储结构仅限于利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对逻辑结构进行编码实现。该课程对问题的讨论并不完整。其教学内容仅限于宏观层面,而无法涉及针对特定数据结构(如二叉树)在硬盘中的存储问题以及如何从磁盘读入主存等微观层面上的问题。另外,尽管课程讲授了线性、树型和图状结构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以及相关算法,但是学生仍然抱有许多疑问,诸如所讲授的数据结构知识在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中能否用到,这些数据结构在现实的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是否得到使用,等等。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着重讲授计算机的硬件工作原理以及数据在物理层面上的存储和运算原理。因此,这门课对问题的讨论比较微观,这就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类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物理存储方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软件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尽管许多数据结构(如多链表排序、B+树索引等)在商业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得到应用,但是如果教师无法在教学中对这些数据结构进行提炼,学生往往会产生数据结构技术在数據库领域并未得到应用的错觉。为了了解上述问题,应当组织讲授上述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门研讨,精心遴选与现实应用紧密结合且能渗透于三门课程教学内容中的综合性案例,通过开发共享的教学案例,实现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贯通。
一、专业核心课程群视域下的总体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群是由多门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构成的集合。这些课程适合在更大的框架下进行整体建设,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5]。可以基于课程群的思路对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开发可以共享的教学案例。开发共享教学案例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训练学生从现实应用中提炼数据内容和数据结构,形成“站在计算机角度”进行思维的意识,提高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2)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知识壁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3)围绕复杂问题和复杂算法设计综合案例,在不同课程中讲授案例的某一部分,有利于降低难度,实现认识水平的螺旋式上升。(4)为地方院校开展以“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融合和整体建设”为抓手的系列教学改革积累经验,为后期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基础。
二、支撑性的教学理论及其内涵
我们的教学改革是在案例教学、图解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的。(1)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其基本思想是将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设置案例展示和案例讨论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并且展示它们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6]。开展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以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成“知识+应用”的教学目标。(2)开展数据结构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展现抽象的逻辑结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对应关系、复杂算法的求解过程以及如何将问题求解思路转换为代码描述。对此,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使用结构图[7]。通过图解,可以直观地展示问题求解过程中数据逻辑结构的演进变化及其与代码描述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算法的图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加深学生对存储结构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的内在经验和知识为基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知识冲突,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知识建构[8]。斯皮罗等人提出随机进入式教学的观点[9]。其基本思想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性质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利用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在不同的时间进入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但是,所谓的“多次进入”并不意味着相同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每次进入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而使学生通过多次学习认识事物的全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三、共享案例教学设计——以B+树索引为例
(一)案例选取
随着数据规模的日益扩大,数据查询效率成为影响数据库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索引机制是提高数据查询效率的有效办法,B+树是一种在数据库索引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树型结构。利用该结构的索引文件,有利于减少磁盘读取次数和提高内存的利用率[10]。鉴于B+树索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且该项内容适合在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三门课程中进行讲授,因此我们选取该项内容进行共享案例设计。该案例的设计目标是通过分阶段实施案例教学,将这三门课程涉及的十个左右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如表1所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实现让学生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的目标。
(二)共享案例详细的教学设计
根据这三门课程的先修后修关系,我们将整个案例的实施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在讲授完二叉排序树、B-树和B+树之后,教师给出一个有关B+树应用的综合案例,通过对相关逻辑结构进行性质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案例问题描述如下:给定一组关键字,要求学生构造三种面向动态查找法的树型结构,即二叉排序树、B-树和B+树(如图1所示),用结构图画出三种树型结构的构造过程,并且对它们的查找效率进行比较。在构造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二叉排序树构造过程中的平衡调整问题,以及在B-/B+树构造过程中的结点分裂问题等。在效率比较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将平均查找长度作为三种结构效率比较的重要依据。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给定关键字key,查找过程的效率取决于“从根结点到结点key的路径上”的结点个数(即比较次数)。(2)对于B-/B+树,可以将查找过程中的比较次数表示为logd[(N+1)/2]+1(N表示关键字总数,d表示内部结点的度数)。(3)与二叉排序树和B-树相比,B+树支持的查找方式更为灵活,即除了可以从根结点出发,“从上至下”进行查找,还可以在最底层沿水平方向进行查找。上述案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宏观层面上深入理解三种结构的特点,掌握基于平均查找长度的查找效率分析方法。
第二个阶段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介绍完硬盘存取原理和主存工作原理之后,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上述案例,并且将讨论重点转向以下内容。首先,介绍上述三种结构的现实应用是作为数据库索引文件的组织形式。然后,介绍三种索引文件在硬盘中的存储方法以及将位于硬盘上的结点读入内存的过程。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每读入一个结点(即执行1次I/O操作)需要多少时间。(2)如何从微观角度理解B+树索引的检索过程(如图2所示),以及如何对检索过程的时间效率进行分析。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在关键字检索过程中,每访问一个内部结点/叶结点,就需要执行1次I/O操作。因此,索引文件的检索效率取决于检索过程中的I/O操作次数。通过上述案例教学过程,学生会在微观层面上对这三种树型结构产生新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在介绍完索引原理之后,教师第三次提出上述案例,并对案例的描述做出以下调整:假设员工信息表包含“工号”和“姓名”两个字段。为了提高查找效率,要求基于二叉排序树、B-树和B+树技术分别构造索引文件,并且利用结构图画出员工信息表与三种索引文件的存储结构。在图解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结构图,着重体现索引与数据库记录的对照关系(如图3所示),并介绍选取B+树作为商业数据库(如MySQL)索引的原因。
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统计三种索引结构在查找过程中的比较次数?(2)假设关键字总数为N,且d表示B-/B+树中每个内部结点的度数,为何B+树索引优于另外两种索引(如表2所示)?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在B-/B+树中,查找过程的关键字比较次数约为[logdN]。
四、结束语
本文 在专业核心课程群视域下,研究了对数据结构课程与后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的问题。选取B+树作为联系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且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围绕B+树的相关知识进行“分阶段多次进入”的共享案例教学设计。同时,利用结构图技术对二叉排序树、B-树和B+树的复杂逻辑结构进行直观展示。本文提出的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掌握B+树相关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20-04-0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 张铭,耿国华,陈卫卫,等.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实施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1(3):56-60.
[3] 柳欣,张斌,张波.复杂算法的案例教学设计[J].计算机时代,2020(2):109-111+116.
[4] 罗丽燕,邓小芳,林乐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初探[J].大学教育,2020(3): 80-82.
[5] 張映辉, 陶霞.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 92-94.
[6] 钱明辉,李天明,舒诗雅,等.教学案例开发框架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8(2):210-220.
[7] 农国才. 浅谈图示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70-72.
[8] 李雪珊.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策略初探: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52-155.
[9] 李晓波,刘磊.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潍坊学院学报,2008(6):155-156.
[10] 施恩,顾大权,冯径,等. B+树索引机制的研究及优化[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7(6):1766-1769.
[责任编辑:庞丹丹]
微机课程设计计算器范文第5篇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项目广告专业(专科)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专业课(必修)。本课程分为“计算机平面设计(1)”与“计算机平面设计(2)”,分别在两个学期开设,课程(1)与(2)共6 学分, 108课内学时。它们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专业课程。
为规范课程教学和考核工作,特制定本课程考核说明。
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1. 考核对象
凡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的学生,均要参加“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全国统一考试。
2.考核依据
制定本考核说明的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文字教材《计算机平面设计》(林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2007年8月第1次印刷)。本考核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3.考核方式
本课程由中央电大组织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总成绩满60分为及格成绩。
4. 形成性考核
1)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中的30分,考核内容是形成性考核布置的4次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次作业均以100分为卷面满分。形成性考核成绩由各试点单位负责测算、登记。各试点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中央电大考试处、文法部备案。中央电大将随时赴试点单位抽查学生的作业情况,一旦发现情况不实,将对试点单位追究责任。
1)形成性考核的要求
2)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的考核,按照计算机平面设计形成性考核册的内容各试点单位可自行制定平分标准。
3)考核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4)在完成形成性考核册的同时进行一些经典视觉设计作品的欣赏,以提高对该课程基础理论的理解。
5)形成性考核方式
由中央电大组织的形成性考核共 4 次作业,一律发布在电大在线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端(不下发纸制作业册),学生应上网自行下载;学生完成作业后,须提交给该课程责任教师。责任教师须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专门的文档,并对每次作业做出评判。
5.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卷面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70%。终结性考试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有关考试的规定组织实施。
(1)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终结性考试注重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4个软件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核。分为了解、记忆和应用设计三个层次进行要求。
了解,要求对有关软件的功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领会,要求对于各个软件的操作步骤和最终效果能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掌握:主要是针对应用设计而言,要求掌握对所教授的软件功能和设计方法能够做到与广告设计实践相结合进行应用设计。
(2)命题及组卷原则
1)命题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文字教材的教学内容。
2)考试命题范围是文字教材《计算机平面设计》全部,重点为《计算机平面设计》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
3)终结性考试试卷应反映学习目标的各个层次要求;试题难易适中,一般可分为适中、较难二个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适中占50%,较难占50%。每道试题彼此独立,不互为答案或相互暗示。
(3)试题类型及结构
本课程终结性考试题型主要是实际操作,为了保证所有考生是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有利于判卷,试题设置为根据所提供的平面设计作品进行临摹的考试方法。
(4)考核形式
该课程终结性考试为上机考试。考试为闭卷。
考试题(例题见下“
三、终结性考试内容和检验目标,第
一、计算机平面设计(1)(2)的试题举例”)为制作一个平面设计作品,要求考生运用本学期所学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知识,按照考试要求和图形效果样图,在考场计算机上现场制作一幅平面设计作品。
考场每台计算机上须为每个考生设置考试专用文件夹;考生做完试题后,须将自己制作好的图形文件保存到考试文件夹中,然后离开考场。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各考试文件夹集中保存,并制成光盘,送省电大阅卷中心评阅。 (5)答题时限 考试时限为180分钟。
二、课程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编 计算机平面艺术设计入门
第一章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概论 1.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 第二节 图像与图形
第三节 计算机图形的产生与计算机图形学概念的出现 第四节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 2.考核要求:
了解:电子计算机、图像与图形以及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领会: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定义
掌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相近概念的区别
第二章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分类与特点 1. 考核内容
第一节 计算机二维图形艺术设计 第二节 计算机三维图形艺术设计 第三节 计算机四维图形艺术设计 第四节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特点
第五节 平面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平面艺术设计 2.考核要求:
了解: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分类 领会: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特点
掌握:平面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平面艺术设计的关系和区别
第三章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 1.考核内容
第一节 计算机工作的原理
第二节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输入设备 第三节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处理设备 第四节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输出设备 第五节 计算机的系统软件
2.考核要求
了解: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和系统软件 掌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输入设备、处理设备和输出设备功能与特点
第四章 平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 1.考核内容
第一节 色彩的概念
第二节 版面设计构图基础 第三节 印刷前期的基础知识
2.考核要求
了解: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概念
掌握:平面设计中构图基础和印刷前期的基础知识
第二编 计算机平面艺术设计软件
第五章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软件 CorelDRAW
1.考核内容
第一节 CorelDRAW12的窗口简介 第二节CorelDRAW12的菜单 第三节 CorelDRAW12的工具箱
第四节 CorelDRAW12的设计实践 2.考核要求
了解:CorelDRAW12的窗口
领会:CorelDRAW12的菜单和工具箱的功能 掌握:CorelDRAW12在平面设计实践中的技法
第六章 计算机图像艺术设计软件Adobe Photoshop CS 1.考核内容
第一节 Adobe Photoshop CS工具箱简介 第二节 Adobe Photoshop CS菜单介绍 第三节 Adobe Photoshop CS设计实践 2.考核要求:
了解:工具箱中工具的作用 领会:菜单命令的功能
掌握:运用Adobe Photoshop CS软件进行平面图像设计的实践技法
第七章 计算机版面艺术设计软件Pagemaker 1.考核内容
第一节 Pagemaker6.5软件的工作窗界面 第二节 Pagemaker6.5软件菜单介绍 第三节 Pagemaker6.5软件的版面设计实践
2.考核要求
了解:Pagemaker6.5软件工作窗口、工具箱和控制面板 领会:Pagemaker6.5软件菜单命令
掌握:运用Pagemaker6.5软件进行版面设计实践的技法
第八章 Illustrator CS图形艺术设计软件
1.考核内容
第一节 Illustrator CS软件的工作窗界面 第二节 Illustrator CS软件菜单介绍 第三节 Illustrator CS软件的版面设计实践
2.考核要求
了解:Illustrator CS软件工作窗口、工具箱和控制面板 领会:Illustrator CS软件菜单命令
掌握:运用Illustrator CS软件进行版面设计实践的技法
三、终结性考试的内容和检验目标
第一、计算机平面设计(1)的试题举例 内容:
用Photoshop软件和CorelDRAW软件,按照所提供的招贴样图和所提供的标志和图片以及文字材料,现场复制一幅招贴画。
尺寸:A4幅面 要求: 1. 2. 所有提供的图片资料都要用在招贴上,所有的文字都要在招贴上体现。
将复制后的招贴画按照原尺寸,存成两幅上交。一幅的文件格式是PSD,文件中必须保留制作过程中的所有的层文件,另外一幅的文件格式为TIF。
3.
第二、计算机平面设计(2)的试题举例
题型为出二张“样图”,要求考生使用本学期所学的计算机平面设计Pagemaker6.5和IllustratorCS 软件的知识,在考场的计算机上现场画出。
PageMaker版面设计
运用所学到的PageMaker软件知识,根据所提供的样图进行临摹。 不按照上述要求并存成两个文件格式的试卷视为废卷。 要求:1.跨页版面设计,跨页版面尺寸:A4; 2. 版面的底图用所提供的图片,
3. 所有的文字必须换成中文字,字体自行选择。内容可以与现有的照片内容不一致。 但是注意所使用的文字内容不得出现与国家政策和法律相冲突的内容。文字框的形态必须按 照所提供照片中的文字框的形态设置,
4. 作业必须存成PageMaker6.5软件的文件格式
Illustrator考试 包装与器皿设计作品临摹
运用所学到的Illustrator软件知识,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和样图,临摹包装与器皿设计作品。 要求:1. 保留Illustrator原始的层文件,无层文件的作业无效。存成AI文件格式上交; 2. 为了保证作业文字的效果,另存一张EPS文件格式上交; 3. 尺寸A4;
4.不按照上述要求并存成两个文件格式的试卷视为废卷。
五、《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形成性考核 使用说明
1.本形成性考核适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专科的学生。该专业学生必须人手一册,按照要求完成考核册中的每一项作业,经评定获得每次作业的卷面成绩。
2.本形成性考核根据不同的章节,共设置五个单元作业,每次作业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记分平时作业根据学习进度进行安排,应该在自主学习和接受辅导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目的在于按课程教学要求,加强技能培养和过程考核集录学习情况,检验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
3.工具及材料:电脑和彩色打印机。 第一次作业
一、 名词解释(空处填中文) CPU( )、MPU( )、RAM( )、 CGD( )、CD-R( )、 CD-RW( )、DVD( )、
DV( )、FD( )、HD( )、ZIP( ) U盘( )、USB( )、1394( ) CRT( ) 、TCP/IP( )、
Windows( )、KB( )、 MB( )、 GB( )。
二、问答题
1.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定义? 2.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分类? 3. 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八个特点? 4.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5. 计算机平面艺术设计的输入系统有哪些功能是什么?(不少于6个设备) 6. 计算机平面艺术设计的输出系统有哪些功能是什么?(不少于6个设备) 7. 计算机平面艺术设计的主机系统有哪些功能是什么?(不少于6个设备) 8. 计算机平面艺术设计常用的色彩模式有哪几种?用途为何?
三、简述题
简述何谓计算机平面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作业
一、制作题 1. 造型设计
以造型工具中的贝塞尔曲线工具为主,复制下列标志2个。 要求:线条平滑,与所复制的标志完全一致 2. 字体设计
以文字工具、形状工具和排列菜单的转换为曲线命令设计下列字体3个 要求:字体要符合美术字设计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基本要求, 3. 图框精确裁减
以多边形工具、基本形工具或者文字工具和效果菜单的图框精确裁减命令与其子命令为主,设计制作下列字体与效果:
“冰天雪地”、“夏日情怀”、“金色秋天”或者太阳形状、多角星形状 要求:
A.图片内容自选,所选择的图片应该符合文字命题的意境; B.在图形或字体中尽量能够看到所选择的图片的图景效果; 4. 文本适合路径
以文字工具、形状工具和文本菜单的“使文本适合路径”命令和状态栏上的复选框设计 列二种“使文本适合路径”字体效果:
A. 文本适合圆形路径 B. 文本适合不封闭曲线路径 5. 投影效果
以基本形状工具、文字工具和交互式投影工具和状态栏上的复选框,设计和调整图形或者字 体的投影效果:
要求:不少于四种投影效果 6. 立体效果
以基本形状工具、文字工具、交互式立体化工具和箔物窗及状态栏上的复选框,设计、编辑 和调整图形或者字体的立体及灯光投影效果:
要求:不少于四种立体与投影效果。 7.位图效果
自行选择一张图片,运用“位图”菜单的中的各种图片处理效果命令做出30种图片特殊效果的变化与处理。
8. 临摹设计实践
运用所学到的CorelDRAW12知识,临摹招贴画。 要求:
A.描述所有临摹过程的步骤; B.保留CorelDRAW12原始的层文件 C.生成一张300dpi的tif文件 9. 创新设计实践
运用所学到的CorelDRAW12知识,独自创作设计一张旅游广告招贴。 要求:
A.为自己的家乡设计一张旅游广告招贴,尺寸:A4 B.要具有平面广告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内容、主题 C.招贴底图要用几张图片组合而成,不能只用一张图
D.描述所有设计过程的步骤;
E.保留CorelDRAW12原始的层文件 F.生成一张300dpi的tif文件
第三次作业Photoshop 包装设计临摹
运用所学到的Photoshop软件知识,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和样图临摹包装设计作品。 要求:
1.用文字描述所有临摹过程和步骤,存成Word文件上交;
2.保留Photoshop原始的层文件,无层文件的作业无效。存成PSD文件格式上交; 3.建议先做成标准的平面设计作品,然后再通过变形等方法组合在一起形成如样图一 样的视觉效果;
4.另存一张Jpg文件格式的作业上交; 5.作业尺寸A4; 6.作业数量一张;
第四次作业PageMaker 版面设计临摹作业
运用所学到的PageMaker软件知识,根据所提供的样图进行临摹。 要求:
1. 每一个作业都是跨页版面设计,跨页版面尺寸:A4; 2. 作业数量共计5张;
3. 版面的底图可以用所提供的图片,也可以自行选择一些与所提供照片的内容一致的 图片(但是注意所选用的图片内容不得出现与国家政策和法律相冲突),经过Photoshop软件 合成之后,用作版面设计底图;如果用所提供的图片作为底图,须将现有的文字去掉之后再 进行版面设计
4. 所有的文字必须换成中文字,字体自行选择。内容可以与现有的照片内容不一致。但是注意所使用的文字内容不得出现与国家政策和法律相冲突的内容。文字框的形态必须按照所提供照片中的文字框的形态设置,
5. 作业必须存成PageMaker6.5软件的文件格式
包装与器皿设计作品临摹
运用所学到的Illustrator软件知识,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和样图,临摹包装与器皿设计 作品。
要求:
1.用文字描述所有临摹过程和步骤,存成Word文件上交;
2.保留Illustrator原始的层文件,无层文件的作业无效。存成AI文件格式上交; 3.为了保证作业文字的效果,另存一张EPS文件格式上交;
4.作业尺寸A4; 5.作业数量两张;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微机课程设计计算器范文第6篇
摘 要:最近几年以来,新兴在线课程MOOC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在线学习、翻转学习等先进理念吸引了世界各国较多名校参与这一教改浪潮。以往老旧、滞后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然难以与新时代发展所提需要相一致,因而有必要基于MOOC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加以创新。此次研究先对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进行了分析,而后对课程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MOOC;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信息化;在线课程;翻转课堂
0 引 言
在MOOC环境下进行学习的人员能实现其个性化、自主化需求,为MOOC这一信息时代最佳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发展给予了有利条件。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而言,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关键成分,新时代下依旧运用以往老旧过时的教学模式已难以契合学生学习需求,对此便需构建MOOC教学平台,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以此改善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1 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
1.1 课程需求及定位
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而言,其目標对象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生为主,同时也面向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的社会成员及计算机爱好者。故而,选取课程内容时不但需对理论知识予以教授,也应对实践操作予以高度关注,确保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经由MOOC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施教学资源整合,将微视频资源当作要点,与知识点导入、强化训练、日常练习等教学手段相结合构建形成完整且短小精悍的教学活动,以MOOC平台为基础,给学生进行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构建科学且便利的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在确立课程需求及定位后,方可实施后续工作,如课程的设计、对辅助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等。
1.2 课程设计
(1)依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需求对知识体系结构加以设计且选取对应的课程内容。有效梳理课程内容,对知识点进行科学划分,把知识点碎片化。因部分课程对无基础的初学人员而言不宜进行零散学习,故而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不但需进行小片段的划分,也应对小片段之间具有的关联、学习逻辑进行有效展现。各高校课程组需将以往的教学经验与新生反馈信息作为基础,对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课程具有的教学模块重新设计,通常可划分为如下模块,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制作PPT这四大模块。而后对上述模块对应的知识实施碎片化处理,对详细的知识点加以设计,构建产生系统且可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教案的编写。我们可将课程教案视为MOOC课程建设的根基,明确课程内容以后,课程教师需基于知识点对课程教案进行有效编写,对教学内容、模式手段等实施相应教学设计,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予以支撑。
(3)有效开发辅助教学资源。课程教师需以知识点为基础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题,建立相应的案例数据库等,学生由此便能对课程基本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巩固。
1.3 微视频的录制
对已划分完成的片段化知识点实施视频录制时,所有视频录制时间均应在10分钟上下,就内容偏多的知识点来看可进行若干微视频的录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MOOC录制方式有:教师讲解,此方式运用频率最高,能吸引学生视线,录制视频的地点可为教室、实验室或演播室等,通过蓝色背景实施抠像处理,而后把幻灯片与背景相结合,若主讲员镜头感不足,将导致课程教学过于呆板,缺乏真实性,故而需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征及教室风格选取录制地点;动画,就部分抽象、理解难度大的知识课经由动画呈现,加深理解;专题短片,就背景性描述可结合专题短片进行,以此吸引学生视线,提高教学质量;手写讲解,此方式对推导过程进行讲解时最为适宜;实景教学,就部分实践课可经由实景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现场氛围的同时对知识点有效掌握;访谈式教学,其将特定教学内容为主,构建相应教学情境,教师、专家、学生三者选择专题访谈这一模式实施教学,通过课程教师担任主持人,经由其余被访谈人员与学生的参与,进行知识讲授,强化学生能力。
1.4 后期制作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MOOC视频后期制作可谓是最重要的节点,其主要对已有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与创作。通过专业工作者对视频资源进行有效剪辑、合成,且对视频内具有的错误及时更正,删减教学期间的停顿。在剪辑结束以后,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师核对,保证视频教学内容连贯且有效。
后期编辑期间可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需求为基础,丰富教学资源,譬如动画等,赋予教学内容生动、趣味性,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1.5 上传MOOC资源
应对MOOC平台应用事项具備充分了解,对全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资源进行上传且进行发布。
2 MOOC环境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
MOOC建设结束以后的要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在充分思考学生特性的基础上,可实施线上、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与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2.1 线上、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MOOC课程建设,演变形成了新型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往依靠传统课程教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学生在MOOC平台自主浏览视频、进行试题训练等传播。具备较强实践性的Word、Excel、PPT教学位于机房通过教师辅导进行,如此便能依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理论实践结合的特征,把上机实践与MOOC在线教学有效融合,实施高效且可行的线上、下混合式教学。
在对具备较强实践性的Word等模块实施教学设计期间,依据如下思路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设计:设置任务——确立目标要点——教授知识点——落实任务。如此一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加以利用,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体现,实现教师、学生两者与MOOC资源的有效互动,与高校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相一致。
MOOC实施期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变革了以往将教师当作中心的现象,极为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仅以课堂组织、引导者的身份存在,为学生处理问题,对其能力发展予以引导、帮助。学生经由MOOC平台学习知识,教师在学生学习期间有效引导与监控,确保学生有效学习,为学生落实在线学习任务予以帮助。MOOC平台系统运行部分示例如图2所示。
2.2 设置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应分为如下板块:一是在线学习考核,占比为20%,包含学生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在线任务落实情况等;二是实验报告,占比为20%,学生进行Word等实验后应编写实验报告并上交相应作品;三是考试,占比为50%,该课程考试合计为4次,各模块结束后均应利用题库实施机试,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四是平时成绩,占比为10%,即学生出勤率与上机实际情况。
3 结 论
概括而言,经由MOOC教学平台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可大幅改善教学效果与质量,为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予以帮助。此次研究先对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进行了分析,而后对课程实施进行了探讨,望以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莉.基于EDX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1):96-97+126.
[2] 罗刘敏,孙彦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9):181-182+184.
[3] 邝卫华,张钟,佘少玲.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分析与构建策略研究 [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4):70-74.
作者简介:朱平哲(1982.07-),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微机课程设计计算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