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习俗范文
春节传统习俗范文第1篇
重阳节的民间传统习俗
1、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4、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重阳糕:此糕也称菊糕、花糕、五色糕,是一种非常松软类的糕点。因重阳糕的“糕”与“高”同义,所以人们就以重阳糕来代替无法登高的遗憾,这也渐渐成了重阳节的食俗之一。
菊花酒:菊花是重阳时节开得最绚烂的花,赏菊花也是重阳习俗之一,而且重阳节乃是九月初九,九九等同久久,亦与“酒”同音,所以重阳佳节有饮菊花酒的食俗。
羊肉面:不得不说,重阳节食俗很重寓意,羊肉面的“羊”就是与重阳的“阳”谐音,所以成了重阳的食俗,且面一定得是白面,因为白添一笔为百,百减一笔乃九九,既应了九九重阳,又有长命百岁之意。
螃蟹:重阳吃螃蟹是最好的时节,这时螃蟹又大又肥美,而且肉质细腻,富含高蛋白,可以有效补充多种氨基酸。重阳吃螃蟹自是要吃母蟹,母蟹蟹黄很多,肉多味鲜,想想都要流出口水来了。
糍粑:糍粑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糕点,软糯香甜,当做好出锅后沾上芝麻和白糖一起吃,别提是有多美味了,而且糍粑除了做成糯糯的团子,还能炸成“油糍粑”,油糍粑有着金黄色的面貌,酥脆的表层和柔软的内心,吃上一口满嘴留香,可谓重阳佳节一道必备食品。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之时,这个时候是最佳的赏菊时期。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春节传统习俗范文第2篇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调查,我们将对本次调查的结果绝对保密,请将
你的答案填写在(),祝您健康愉快!
您的年龄:(B)A20以下B20-30C30-40D40-50E50以上
您的职业:(B)A个体户B学生C私营业主D机关人员E工人F农民G
其他
您的文化程度:( D)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D大专以上
1、现在您家里过春节的方式是一下哪种?(A)
A依然沿续传统习俗
B有了新兴的过春节习惯
C日新月异,随着潮流不断改变
D无所谓什么方式,只要一家人开心就行。
2、下面这些过年的习俗,您家还保留了哪些?(ABDFG)(多选)
A贴春联
B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C挂贴年画D燃放爆竹
E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
F一家人在家吃年夜饭,看春晚
G年初一出门走亲访友,到处拜年
H.守岁
3、以前过年总是家家放烟火炮仗,现在国家倡导少燃放烟花爆竹,您对此的看法如何?(C)
A以前的传统应该一直延续下去
B适度的燃放是可以营造过年的气氛的,只要不要太多就好
C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还是应该杜绝
4与童年相比,现在过春节发生了什么新变化(ACD)(多选)
A.生活水平提高,年货越买越多,品种越来越多
B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祭祖拜神的礼节逐渐简化,更实际。
D拜年方式网络化,从前的登门造访到现在的短信,电子贺卡拜年
E.没什么变化,年年一样
5您认为现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是什么?(B)(多选)
A经济水平提高,不再局限于曾经
B文化水平提高,不用再保持传统的观念
C人情变淡薄了,不再那么渴望一家人团圆了
D平时也在一起,过年没必要还像以前一样注重形式
E不存在年味淡的问题
6很多过年的习俗正在被简化甚至被遗忘,您如何看待?(C)单选
A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应该一一保留
B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繁琐的习俗被简化了
C过年过热闹,没必要讲究那么多
D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了解的越来越少,春节传统习俗存在危机
7您认为是否应该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弃的传统习俗?(C)
A应该
B不应该
C无所谓,过年的时候开心就好,不需要太注重形式
8您觉得那些逐渐被人们淡化的传统习俗有何原因?(ACD )(多选)
A.带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
B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譬如春运给交通带来巨大的不便
C祭祖焚烧纸钱,不利于环保
D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E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我们渐渐不再重视传统文化
9你比较喜欢传统式的春节还是较含西式的现代式春节(A )
A. 传统式
B. 现代式
C. 两种都不喜欢
D. 两种都喜欢
10外来文化的引入因何会导致我们传统习俗的衰败,却无法带来双赢的局面? (ABC)(多选)
A.近年来外来文化势如猛虎,而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宣传力度不够
B.新一代人过于崇尚西方文化,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逐渐忽视
C.年轻人认为发达国家的东西都是先进的,而我们的传统却是落后的
D.追求外来的代表自己的时尚,而维持传统则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E.西方的文化比我们优秀,更吸引人。
11您觉得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与这时代结合,发扬光大
春节传统习俗范文第3篇
文化是特殊的而又是普遍的,相比于整个中华文化,家乡文化是特殊的,但家乡文化的特殊并不与中华文化相悖,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家乡文化丰富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寓于家乡文化的洪流中,可以说家乡文化是树之本、水之源。
然而文化的概念注定它是一个庞大的范畴,可以包括我们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几乎所有东西。1871年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写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性。对文化的界定一般有三个层次:
第一, 在最一般的层次上,文化与自然相对,是人创造的精神
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这是广义上的文化,它的外延
比社会还要大。
第二, 在中间层次上,文化指的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即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
第三, 在最低的层次上,文化专指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品。 不管怎么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家乡文化也是概莫能外了,在家乡文化中习俗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他们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乡土文化是很注重风俗的,因此介绍家乡文化需从习俗开始。
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积久而成的规范,是一种固定化了的行为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人的行为方向。但是它的固定并不是一成不变,习俗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最大的节日,有关春节的习俗更是难以数计,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这之前,简单介绍一下家乡的基本情况。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上,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子,在行政区划上归河南郑州中牟县管辖,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就发生在家乡境内。家乡头枕着黄河,横躺在广袤的平原大地上,是一个安静而又殷实的地方。古老的黄河静静的流了几千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们,黄河是母亲河,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此使得家乡文化也添了几分厚重。
家乡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区间,大致从腊八到元宵节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前面到初五左右称为大年,后面到十六称为小年。当吃完最后一锅元宵之后也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镇上就又开始了繁忙的生活。不过现在时间变短了,腊八到二十三的年味越来越淡,正真的春节已经从二十三祭灶的一天拉开帷幕。
但是,腊八节仍然热闹。因为腊八过后就意味着春节快要来了,家乡俗语“腊八,年来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会熬上一锅浓浓的香香的腊八粥,浓浓的粥寄托的是对年到的祝福,传承的是祖祖辈辈的希望。家乡做腊八粥常用的材料是:大米、小米、绿豆、豇豆、黄豆、花生、玉米、小麦(麦仁),把这么多的东西在一块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当然粥的做法不只这一种,但就中给予的感情是一致的。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我问了许多有年纪的人没有能说个所以然来,为此我专门上网查询了一下,原来腊八喝粥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传说他在这一天悟道,由于悟道期间几乎没吃什么东西,后世僧侣为了纪念他就在腊八,即他悟道之日煮粥敬佛。中原地区在历史上受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佛教在传播的分三个方向,也因此形成了三个流派,一个方向是向西藏地区,形成藏传佛教,也即喇嘛教;一个方向是东南亚地区,还有一个就是中原地区,因此家乡腊八文化的热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十三,糖瓜粘”,农历的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日,家家都会燃放鞭炮祭祀灶王爷,以求他这一天能上天为自己说点好话,因为灶王爷每年到这一天时都会上天汇报人间烟火,为了能让他给大家说点好话,人们就用麻糖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在家这一天晚上不宜在他人家的,尤其是住宿他人家,如果在别人家的话,就得要躲在门后吃麻糖。老人说这是怕灶王爷知道你不在家供奉他而生气,那样他就不愿给你说好话了。
从二十三之后,年味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了,收拾房屋,置买年货。“二十四,扫房子。”这是说,这一天是要打扫自己家的房子的,以把所有的灰尘连同一年的不快、晦气一并扫除,然后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置买的年货也开始陆续搬进干净的屋子了。我每到这一天就会特别高兴,因为我总会在大清扫中不经意间发现许多儿时的玩具或者伴我成长的东西,感觉很温馨。
腊月的二十五是做豆腐的日子,歌谣中唱到:“二十五,磨豆腐。”不过,现在磨豆腐的少了,磨豆腐用的石磨更是少见了,更多的时候是出门买一块。晚上的时候妈妈会用酵母发好一大盆面以备明天蒸馒头和包子用。“二十六,蒸馒头。”这一天,每家人都会蒸好多的馒头和包子备着让客人吃。看着蒸好的馒头和包子切忌不要发出这样的感慨:“蒸这么多能馒头和包子啊!”还有就是不要问“蒸这么多东西能吃完吗”的问题,否则会招致大人的责怪的。
之后,二十
七、二十八几天是用来宰杀家畜的,猪啊、鸡啊、鸭啊、鱼啊等等都会在这几天被宰杀,然后把弄好的肉放在油锅里炸好收藏起来慢慢吃。收拾完这些就会迎来第一批客人结交的朋友,一般都是附近的小时候一起玩的好朋友,“二十九,会朋友,说说话,喝杯酒”。一年到头,邀朋友家中一聚,说说一年收获,叙叙彼此友谊,忙的是不亦乐乎。
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家家早早开始准备包饺子的材料,并开始把春联贴上,红纸黑子的春联,温暖的祝福语,大大的福字,高挂的灯笼,真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啊!节日的气氛更浓烈了。贴春联的时候是不能用剪刀的,而是要用细线把连在一起
的春联割开。家中打扫的垃圾也是暂时不能倒掉的,因为那样会把运气、财气倒掉的。忙完这些之后一家子就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在所有包的饺子中会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它的馅儿里会有其他的东西,以前总是爱把一个崭新的硬币放在里面,吃到那个饺子的人就会是接下来一年里最有福气的人,但是由于硬币不太安全,所以渐渐这个习俗不太重要了,而是代以不同口味的馅儿,比如在馅儿里添点辣椒、多放点盐,谁吃到大家会对他报以一笑,笑声中带满了祝福。饺子出锅时还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燃放鞭炮,在劈啪声中热腾腾的饺子被乘到碗里,第一碗饺子不是谁都能吃的,那是要送给家里年龄最大的老人的。这一天的晚饭无论如何是要吃撑的,因为年三十的晚饭有一个戏谑名“填穷坑”,因此要使劲吃,这样来年生活才会更加富裕。这一晚上很多人都会睡的很晚,都会熬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然后看家乡上空再次上演绚丽的烟火舞蹈,而新的一年在这舞蹈中悄然来临。
新年伊始,初一早上,每个人都会起个大早,用鞭炮声迎接新的一年的阳光。初一一般不去走亲串友,每个人都会懒洋洋的享受着新年的第一天,除了那些被认出去的孩子,即有干爹干妈的孩子,他们会在初一去给干爹干妈拜年。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初三是个不太吉利的日子,这一天是给死去的长辈上坟烧纸的日子,而且不适合走亲戚,但是现在人们的迷信观念不是那么浓重了,因此也很少有人忌讳了。
新的一年就这样首先在走亲访友、互送祝福的过程中开始,都希望亲戚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
有人说,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被我们渐渐地遗忘了,大为传统文化的遗失而痛心,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你仔细观察一下,真正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习俗都还在,一起吃团圆饭,走亲访友不都还在嘛,真正流失的只是那些与社会发展相背的,比如以前带有迷信色彩的春节习俗,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需要也在变化,因此习俗也必然会跟着变化,死守着几千年不变的传统,任何习俗都会失去它的生命力的,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变化而不失其本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春节传统习俗范文第4篇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过腊八粥,家家开始忙年,做新衣、办年货。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人们有意无意的,都在盼着新年的到来。
现代,我国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古代庆祝年和春节的习俗方式也是不同的。“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法。我国在四千多年以前,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开始使用“农历”。夏代历法把一年称为“一岁”或“一载”,商代则称“一祀”(因商代重视每年一次的祭祀天地活动),年的称谓是周代开始的。《尔雅》中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的注解。“年”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禾,下面是扛负的人,意思是收割禾谷的时候。由于中原地区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周代的人们便把谷物成熟的一个周期称为“一年”,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了。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统历法多把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把正月的第一天称为“正日”、“元旦”,在这一天开展庆祝活动,并被国家确定为节日。但最早把正月初一叫做“年”的,是西周。秦朝历法一年的开始被确定在十月,汉高祖刘邦十月攻破秦都后,
1 没有更改历法。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的《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开始”,作为一年之始,正月初一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人们不免要采取各种方式庆祝、纪念一番,此后,庆祝农历年的习俗就不断累加、一直流传了下来。
“春节”又另有一番来历。虽然民间对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但实际上,从夏商时代到南北朝,民间虽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的“新年”并不叫“春节”。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对于一个具有深厚农耕传统的国家来说,春天的风调雨顺自然是极为重要和喜庆的事情,因此,每逢开春时节,国家和百姓都要进行一系列祭祀和庆祝活动,以祈好年景、好收成,立春就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节日。真正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国民革命政府。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总统府召集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格利高里历),这样就把格里历(公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把传统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了。从那以后,国人把古代过年的各种习俗和过春节的各种习俗揉合在了一起,祭祀天地先祖、除夕守岁、吃饺子、穿新衣、贴春联、闹花灯、赛龙舟、扭秧歌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整整一个月,形成了现代丰富多彩的春节“过年”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人的一些传统文化在过春节的各种节日习俗中也有体
2 现。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根本的文明古国,几乎所有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农业文明的显著特点。从远古时的过年祭拜神灵以祈丰收,到后来的庆年、祭祖、祈福、拜年等几百上千种传统习俗,都深刻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就拿新年习俗来讲,春节到,家家扫房舍,装点居室(如: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等)、张灯结彩(如:挂红灯笼等),鸣放鞭炮,盼的是协调阴阳、去旧布新、驱邪祛病;户户焚香供奉,祈天祀地,拜神祭祖,求的是大吉大利、天神佑护、风调雨顺、家族兴旺;人人穿红披彩,互相拜访,赠物达礼,口口相贺,祝亲友健康富贵、吉祥如意、开心快乐。虽然物换星移,时代变迁,我国已经开始进入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几千年的世代承袭,这些民风民俗已经沉淀到我们中国各民族的血液中去了,每到节日来临,我们还会感应祖先的文化基因,不自觉地为那些传统习俗而奔忙、而团聚、而快乐。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远游的儿女不远千里也要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夜叫团圆夜,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就是“合”,饺与“交”谐音,取的是相聚之意,象征合家团聚。我们中国人是最重家庭观念的,把家人团圆欢聚看成是最重要、最欢乐的事情。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中形成的春节习俗中,上坟烧纸、祭神吓鬼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已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淘汰;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节日文化传统,如写春联、猜灯谜、
春节传统习俗范文第5篇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
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
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燃爆竹
春节传统习俗范文第6篇
一、调查目的
了解舟山春节有哪些习俗,以及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舟山人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11年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家人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吃过晚饭,奶奶拿出刚买的祭灶果,摆放在煤气灶上,又倒上茶水,点上香,默默祈祷。听奶奶说,农历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神。祭灶神又称送灶神,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天汇报,除夕日返回人间。民间于是二十三日晚祭灶为灶神夫妇送行。
2、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角角落落彻底清扫一遍。我问奶奶今天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奶奶告诉我说: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 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查资料得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
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3、送年
腊月二十七日下午四点(奶奶说今天是黄道吉日,四点正是涨潮时),妈妈在八仙桌上摆上鱼、肉、鹅等,点上蜡烛、香,爸爸洗好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开始祭拜送年。爸爸每斟上一次酒,就向菩萨磕头祭拜,并念念有词,说些吉祥话。
原来过年之前要送年,根据每户家庭自己的时间安排,以及当天的时辰,比如涨潮、落潮的时间等,决定哪天要送年!送年主要的内容是祭祀上苍,菩萨,佛等等。供祭一般用八仙桌,大门要开着,在鹅、猪肉上放大蒜和小刀,便于分食。大蒜象征春天。到最后一次祭拜时,主祭人要带领全家人向祖先跪拜,祭毕,要放三个炮仗。
4、祖宗羹饭
第二天中午,妈妈烧了满满一桌菜,做羹饭,说是给死去的阿太们吃的,其实质是感恩祖先。在舟山人的传统礼仪中,祖先是血脉,是根。若一个人忘了祖宗,则是大逆不道。所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办一桌最丰盛的酒席,并以最隆重的礼仪、最纯结的心情来祭拜祖先,并希望能在先人的庇荫下,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收获。
5、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6、压岁钱
除夕之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开始分压岁钱,还叫我压在枕头下。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7、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
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8、满米缸等
年三十晚上,奶奶把米缸倒得满满的,饭烧了整整一锅,原来大年30要把正月里的饭都烧好了,寓意为饭富家财。还有正月初一是不可以动刀的,所以一般大年30晚上都动好了。动刀了老鼠要咬东西的。正月初一地不可以扫的,财气扫掉类。所以很多有院子的,鞭炮一般都不去扫的。垃圾水也不可以倒掉的,油水都倒掉类。
9、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这时定海的上空一片火红,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竞相绽放。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10、拜“坟头岁”
正月初一一大清早,我爸爸和妈妈就去公墓地给死去的阿太拜“坟头岁”。大年初一,舟山人基本上不走亲戚的,而是拜“坟头岁”,是怀念已经逝去祖先的一种方式。拜“坟头岁”时要摆上点糕点糖果,点上蜡烛、烧炷香。保佑他的子孙平平安安。对祖先的敬重,
是一种孝的体现,在传统上,只有敬重祖先,才能维持家运昌盛,因此,在舟山市民心中,祭祀祖先,给祖先上坟,是十分神圣的事情,也是对祖先敬重的直接体现,尤其是春节的时候,祭祀祖先,更是隆重,也更是神圣。由此可见,春节上坟,也是一种不错的感恩表达方式。
11、拜年
初二开始,亲戚之间相互拜年。
五、调查结论
我们舟山春节的这些习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春节传统习俗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