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0-111

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范文第1篇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 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 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等。近年,内乡县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要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内乡县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残留,造成土壤污染;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畜禽养殖业粪便、尿液、污水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水产养殖业鱼类粪便和病害防治药物,随水流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一)化肥污染

全县化肥施用种类主要为尿素、氯化铵、过磷酸钙、氯化钾、复合肥等。据统计,2021年,全县化肥施用量3.71万t(折纯,下同),较2020年3.72万t降低0.27%。其中,氮肥1.26万t,复合肥1.23万t,磷肥0.58万t,钾肥0.24万t,氮肥用量偏大,特别是玉米种植纯氮肥使用量过大,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偏少,有机肥用量严重不足。

(二)农药污染

全县农药施用主要品种有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甲维盐、氰戊菊酯、三唑酮、多菌灵、戊唑醇、苯磺隆、乙草胺、2甲4氯钠、唑草酮、精恶唑禾草灵、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莠去津、芸苔内酯、赤霉素、乙烯利等。

(三)秸秆污染

2021全年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48.4万t,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量约42.6万t,农作物秸秆整体综合利用率88%。综合利用类型主要是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和基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肥料化。

(四)农膜污染

全县使用的农膜主要有棚膜、袋膜和地膜,废弃棚膜和袋膜大部分回收利用,废弃地膜回收率低,造成环境污染。内乡县地膜覆盖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花生、蔬菜、烟叶,使用品种主要是厚度为0.004~0.01 mm的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地膜。2021年,全县使用农膜427.42 t,回收废旧农膜387.355 t,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90.6%。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

适当调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在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推行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种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一年一熟制;积极发展中药材、林果等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或绿色茶叶和核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集雨增墒等节水保墒技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膜下滴灌、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等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降低化肥、农药、农膜残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积极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近年,内乡县以化肥施用量零增长为核心目标,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技术,改进施肥方式,优化施肥结构,推进全县化肥减量增效,减少化肥面源污染。全县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在98%以上,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点3个。与测土配肥实施前3年全县平均水平相比较,每667m2均减少不合理施肥10.4 kg,达到了化肥减量增效、减少化肥面源污染的目标。

(四)积极开展农药减量控害行动

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施行植保機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每年县财政都要拿出100多万元,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2021年,全县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在4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在40%以上,农药利用率在40%以上。

(五)积极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

一是内乡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新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目前全县有农膜回收企业或网店县级6家,乡镇15家,村级52家,废弃农膜回收率90%以上。二是大力推广厚度0.01 mm以上标准地膜,建立标准地膜利用示范区0.2万hm2。三是推广井窖式罩杯替代农膜技术,在烟草移栽过程中推广利用0.15万hm2,井窖式罩杯可以循环使用3年,有效减少了废旧农膜的产生。

(六)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土壤地力,减少化肥用量。积极拓宽秸秆利用渠道,全县养殖户、农机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共拥有中型以上秸秆打捆机60多台。

(责任编辑    张珍)

(本栏目由河南省农村能源环境保护总站支持)

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范文第2篇

1. 协助项目总工负责项目部工程技术、质检、试验、测量的管理工作。

2. 组织施工图和相关设计文件的复核工作和项目技术交底工作。

3. 协助项目总工负责组织解决项目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4. 协助项目总工负责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

5. 负责优化方案、科学施工,控制施工成本。

6. 负责QC成果管理及开展QC小组活动工作,提高工程质量。

7. 协助项目总工负责新技术、新材料在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工作。

8. 负责监督、检查工程的最终检验、试验和竣工质量等级评定,参加工程交工验收,整理工程质量方面的交工技术资料。

9. 协助项目总工组织解决项目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10. 负责检查技术资料、技术文件的管理和保管工作。

11. 编写项目施工技术总结。

12. 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副总工程师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1、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颁发的各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安全职责。

2、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必须编写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在进行施工工艺交底时,必须同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施工方法时,负责编写相应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对作业员工进行技术指导。

4、参加项目部组织的定期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参加项目部事故调查,分析原因,提出技术鉴定意见及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6、协助项目经理、副经理、项目总工,组织项目部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处理安全生产技术上的重大问题。

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范文第3篇

2 实现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配合企管部建立任务明确、责任清楚、工作协调、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

3 组织协调生产部门及与生产相关部门的关系,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对工作交叉问题进行平衡。

4 定期或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向分管副总汇报工作。

5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结合公司实际,主持编制公司的年、月度生产计划和保证完成生产计划的技术组织措施。检查和组织分析总结计划的执行情况,组织全面均衡地完成完成生产计划,定期向分管副总报告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经验、问题和改进意见。 6 按照“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组织抓好设备管理和检修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公司检修计划,组织好安全生产设施的定期检修和日常维护工作,不断提高检修水平和工艺水平,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安全、稳定、经济的良好状态。

7 抓好运行管理工作,经常检查设备出力和运行情况,积极开展运行分析工作,组织好公司设备的合理运行和经济调度,不断提高安全经济水平。

8抓好公司生产原材料质量管理,针对各种管理标准的薄弱环节和实际情况,采取措施,督促改进。搜集各方面资料及同类企业的先进水

平标准,结合本公司实际进行整改。

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范文第4篇

变电站标准化作业管理标准

1.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靖远县供电公司变电站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管理部门及职责,指导书和现场作业卡编制、工作程序的管理及检查与考核等内容。

1.2 本标准适用于变电站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

1.3 本标准所称的标准化作业是指企业对电网送、变、配电设备运行、检修、技改和试验等现场生产作业的全过程为主要内容,按照企业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与要求,制订作业程序和工艺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1.4 本标准所称的全过程控制是指针对现场作业过程中每一项具体的操作,按照电力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要求,对电力生产现场的作业活动全过程进行细化、量化、标准化、程序化,保证作业过程处于“可控、在控”状态,不出现偏差和错误,以获得最佳秩序与效果。

1.5 本标准所称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指对每一项作业按照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对作业计划、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明确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依据工作流程组合成的执行文件。对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起指导作用,并作为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平时学习和生产培训主要教材。

1.6 本标准所称的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是指对每项作业过程中的组织措施、作业步骤、主要工艺标准、危险点及控制、工作负责人和作业人员确认签字等为主要内容的现场作业卡(以下简称标准卡)。标准卡供作业人员和现场工作负责人使用,一项(类)作业一份标准卡。

2. 管理部门及职责

2.1 变电站负责标准化作业归口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变电设备运行、检修和试验等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负责拟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 负责指导现场标准化作业的全过程管理。

2.2 生产技术部督部负责标准化作业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现场标准化执行情况的监督,与安监部共同审查标准卡。负责监督生产一线人员的培训质量。

2.3 变电站负责生产一线人员培训的组织实施,指导员工制定个人学习培训计划,并检查落实。

3.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现场作业卡的编制

3.1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由变电站牵头组织各专业班组的技术人员,依据公司颁发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导则(试行)》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特点和相关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统一编制,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具体要求如下:

3.3.1 针对每项具体工作,将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进行分解和细化到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中的各个作业阶段。

3.3.2 对生产现场作业的全过程控制,对作业人员的全过程管理。明确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有针对性的现场监护。

3.3.4 围绕安全、质量两条主线,实现安全与质量的综合控制,优化作业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4 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由生产技术部牵头组织,依据我局编制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在作业前由各生产单位及供电所编制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编制标准卡的具体要求如下:

3.4.1 编制标准卡应将危险点及控制措施具体细化到作业过程的各个阶段,并明确劳动力组织和各级作业人员的职责。

3.4.2 体现标准化作业的针对性和唯一性。同类设备针对不同的安装位置和

检修重点的不同,要求制订不同的标准卡,确保现场作业标准卡的唯一性。

3.4.3 安全措施必须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保证安全措施正确、完整、可靠。

3.4.5 工器具放置与现场位置相结合,现场工器具应定置管理。

3.4.6 作业人员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保证作业人员技术素质和工作状态能够胜任工作。

3.4.7 标准卡应体现责任到人,编写、审核、批准和执行应签字齐全。

3.4.8 依据作业对象,按专业和作业内容分别编制一份现场作业标准卡。

3.5 标准卡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实行责任跟踪制度。

大修项目的标准卡由变电站牵头,生技部、安全监察部参加审查,主管生产副局长批准。

3.6 标准卡必须有作业人员和工作负责人签字。

4. 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程序和管理

4.1 现场标准化作业应当按照公司下达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执行。

4.2 生产作业现场应具备下列资料:

4.2.1 现场勘察报告

4.2.2 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

4.2.3 工作票

凡列入年、月度生产计划的检修、预试等作业应编制现场工序工艺标准卡。

4.3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应当按照以下先后顺序和要求实施:

4.3.1 根据生产计划和任务,工作负责人应进行现场勘察,并做好记录;

4.3.2 收集设备缺陷和往年设备修试报告等历史档案,整理出设备状态诊断报告,详细列出作业中的安全措施和工作危险点。

4.3.3 拟定各级作业人员职责,劳动力组织分配分工情况,工器具、仪器仪表、物资材料和备品备件明细表,现场作业定置图,工器具使用记录表等。

4.3.4 编制现场作业流程图、制订作业进度计划表,编制标准卡并报相关部门审查和批准。

4.3.5 工作负责人和作业人员应认真清理核实工器具、仪器仪表、备品备件数量和车辆落实情况。

4.3.6 作业人员到达作业现场后,工作负责人应针对现场情况,认真讲解标准卡载明的作业项目、作业工序、作业方法、质量标准、危险点分析、安全措施、作业人员签字等主要内容。

现场作业人员应对照标准卡逐项作业并确认和签字,不得漏项和越项作业。

4.4 各专业班组自检工作完毕后,应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履行工作票终结手续,作好记录。

4.5 设备投运后,工作负责人应在七日内将使用过的标准卡,报主管部门审核评价后保存并归档。

5. 检查与考核

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范文第5篇

多种橡胶生产工艺技术流程介绍 工艺流程选段拉伸强度是表征制品能够抵抗拉伸破坏的极限能力。影响橡胶拉伸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大分子链的主价键、分子间力以及高分子链柔性。拉伸强度与橡胶结构的关系 分子间作用力大如极性和刚性基团等 分子量增大范德华力增大链段不易滑动相当于分子间形成了物理交联点因此随分子量增大拉伸强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达到平衡 分子的微观结构如顺式和反式结构的影响 结晶和取向 工艺流程开始 1综述 橡胶制品的主要原料是生胶、各种配合剂、以及作为骨架材料的纤维和金属材料橡胶制品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6个基本工序。 橡胶的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是解决塑性和弹性矛盾的过程通过各种加工手段使得弹性的橡胶变成具有塑性的塑炼胶在加入各种配合剂制成半成品然后通过硫化是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变成弹性高、物理机械性能好的橡胶制品。 2橡胶加工工艺 2.1塑炼工艺 生胶塑炼是通过机械应力、热、氧或加入某些化学试剂等方法使生胶由强韧的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便于加工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生胶塑炼的目的是降低它的弹性增加可塑性并获得适当的流动性以满足混炼、亚衍、压出、成型、硫化以及胶浆制造、海绵胶制造等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要求。 掌握好适当的塑炼可塑度对橡胶制品的加工和成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满足加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可塑度。随着恒粘度橡胶、低粘度橡胶的出现有的橡胶已经不需要塑炼而直接进行混炼。 在橡胶工业中最常用的塑炼方法有机械塑炼法和化学塑炼法。机械塑炼法所用的主要设备是开放式炼胶机、密闭式炼胶机和螺杆塑炼机。化学塑炼法是在机械塑炼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品来提高塑炼效果的方法。 开炼机塑炼时温度按材料要求设定。 生胶在混炼之前需要预先经过烘胶、切胶、选胶和破胶等处理才能塑炼。 几种胶的塑炼特性 天然橡胶用开炼机塑炼时如辊筒温度为30-40℃时间约为15-20min达到120℃以上时时间约为3-5min。 丁苯橡胶的门尼粘度多在35-60之间因此丁苯橡胶也可不用塑炼但是经过塑炼后可以提高配合机的分散性 氯丁橡胶得塑性大塑炼前可薄通3-5次薄通温度在30-40℃。 乙丙橡胶的分子主链是饱和结构塑炼难以引起分子的裂解因此要选择门尼粘度低的品种而不用塑炼。 丁腈橡胶可塑度小韧性大塑炼时生热大。开炼时要采用低温40℃以下、小辊距、低容量以及分段塑炼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2.2混炼工艺 混炼是指在炼胶机上将各种配合剂均匀的混到生胶种的过程。混炼的质量是对胶料的进一步加工和成品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即使配方很好的胶料如果混炼不好也就会出现配合剂分散不均胶料可塑度过高或过低易焦烧、喷霜等使压延、压出、涂胶和硫化等工艺不能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导致制品性能下降。 混炼方法通常分为开炼机混炼和密炼机混炼两种。这两种方法都是间歇式混炼这是目前最广泛的方法。 开炼机的混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包辊加入生胶的软化阶段、吃粉加入粉剂的混合阶段和翻炼吃粉后使生胶和配合剂均达到均匀分散的阶段。 开炼机混胶依胶料种类、用途、性能要求不同工艺条件也不同。混炼中要注意加胶量、加料顺序、辊距、辊温、混炼时间、辊筒的转速和速比等各种因素。既不能混炼不足又不能过炼。 密炼机混炼分为三个阶段即湿润、分散和涅炼、密炼机混炼石在高温加压下进行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一段混炼法和两段混炼法。 一段混炼法是指经密炼机一次完成混炼然后压片得混炼胶的方法。他适用于全天然橡胶或掺有合成橡胶不超过50的胶料在一段混炼操作中常采用分批逐步加料法为使胶料不至于剧烈升高一般采用慢速密炼机也可以采用双速密炼机加入硫磺时的温度必须低于100℃。其加料顺序为生胶小料补强剂填充剂油类软化剂排料 冷却加硫磺及超促进剂。 两段混炼法是指两次通过密炼机混炼压片制成混炼胶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合成橡胶含量超过50得胶料可以避免一段混炼法过程中混炼时间长、胶料温度高的缺点。第一阶段混炼与一段混炼法一样只是不加硫化和活性大的促进剂一段混炼完后下片冷却停放一定的时间然后再进行第二段混炼。混炼均匀后排料到压片机上再加硫化剂翻炼后下片。分段混炼法每次炼胶时间较短混炼温度较低配合剂分散更均匀胶料质量高。

2.3压延工艺 压延是将混炼胶在压延机上制成胶片或与骨架材料制成胶布半成品的工艺过程它包括压片、贴合、压型和纺织物挂胶等作业。 压延工艺的主要设备是压延机压延机一般由工作辊筒、机架、机座、传动装臵、调速和调距装臵、辊筒加热和冷却装臵、润滑系统和紧急停车装臵。压延机的种类很多工作辊筒有两个、三个、四个不等排列形式两辊有立式和卧式三辊有直立式、Γ型和三角形四辊有Γ型、L型、Z型和S型等多种。按工艺用途来分主要有压片压延机用于压延胶片或纺织物贴胶大多数三辊或四辊各辊塑度不同、擦胶压延机用于纺织物的擦胶三辊各辊有一定得速比中辊速度大。借助速比擦入纺织物中、通用压延机又称万能压延机兼有压片和擦胶功能、三辊或四辊可调速比、压型压延机、贴合压延机和钢丝压延机。 压延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工序混炼胶的预热和供胶纺织物的导开和干燥有时还有浸胶 胶料在四辊或三辊压延机上的压片或在纺织物上挂胶依机压延半成品的冷却、卷取、截断、放臵等。 在进行压延前需要对胶料和纺织物进行预加工胶料进入压延机之前需要先将其在热炼机上翻炼这一工艺为热炼或称预热其目的是提高胶料的混炼均匀性进一步增加可塑性提高温度增大可塑性。为了提高胶料和纺织物的粘合性能保证压延质量需要对织物进行烘干含水率控制在1-2含水量低织物变硬压延中易损坏含水量高粘附力差。 几种常见的橡胶的压延性能 天然橡胶热塑形大收缩率小压延容易易粘附热辊应控制各辊温差以便胶片顺利转移丁苯橡胶热塑性小收缩率大因此用于压延的胶料要充分塑炼。由于丁苯橡胶对压延的热敏性很显著压延温度应低于天然橡胶各辊温差有高到低氯丁橡胶在75-95℃易粘辊难于压延应使用低温法或高温法压延要迅速冷却掺有石蜡、硬酯酸可以减少粘辊现象乙丙橡胶压延性能良好可以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连续操作温度过低时胶料收缩性大易产生气泡丁腈橡胶热塑性小收缩性大在胶料种加入填充剂或软化剂可减少收缩率当填充剂重量占生胶重量的50以上时才能得到表面光滑的胶片丁腈橡胶粘性小易粘冷辊。 2.4压出工艺 压出工艺是通过压出机机筒筒壁和螺杆件的作用使胶料达到挤压和初步造型的目的压出工艺也成为挤出工艺。 压出工艺的主要设备是压出机。 几种橡胶的压出特性天然橡胶压出速度快半成品收缩率小。机身温度50-60℃机头70-80℃口型80-90℃丁苯橡胶压出速度慢压缩变形大表面粗糙机身温度 50-70℃机头温度70-80℃口型温度100-105℃氯丁橡胶压出前不用充分热炼机身温度50℃机头℃口型70℃乙丙橡胶压出速度快、收缩率小机身温度60-70℃机头温度80-130℃口型90-140℃。丁腈橡胶压出性能差压出时应充分热炼。机身温度50-60℃机头温度70-80℃。 2.5注射工艺 橡胶注射成型工艺是一种把胶料直接从机筒注入模性硫化的生产方法。包括喂料、塑化、注射、保压、硫化、出模等几个过程。注射硫化的最大特点是内层和外层得胶料温度比较均匀一致硫化速度快可加工大多数模压制品。 橡胶注射成型的设备是橡胶注射成型硫化机。 2.6压铸工艺 压铸法又称为传递模法或移模法。这种方法是将胶料装在压铸机的塞筒内在加压下降胶料铸入模腔硫化。与注射成型法相似。如骨架油封等用此法生产溢边少产品质量好。 2.7硫化工艺 早先天然橡胶的主要用途只是做擦字橡皮后来才用于制造小橡胶管。直到1823年英国化学家麦金托什才发明将橡胶溶解在煤焦油中然后涂在布上做成防水布可以用来制造雨衣和雨靴。但是这种雨衣和雨靴一到夏天就熔化一到冬天便变得又硬又脆。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当时许多人都在想办法。美国发明家查理古德伊尔也在进行橡胶改性的试验他把天然橡胶和硫黄放在一起加热希望能获得一种一年四季在所有温度下都保持干燥且富有弹性的物质。直到1839年2月他才获得成功。一天他把橡胶、硫黄和松节油混溶在一起倒入锅中硫黄仅是用来染色的不小心锅中的混合物溅到了灼热的火炉上。令他吃惊的是混合物落入火中后并未熔化而是保持原样被烧焦了炉中残留的未完全烧焦的混合物则富有弹性。他把溅上去的东西从炉子上剥了下来这才发现他已经制备了他想要的有弹性的橡胶。经过不断改进他终于在1844年发明了橡胶硫化技术。 在橡胶制品生产过程中硫化是最后一道加工工序。硫化是胶料在一定条件下橡胶大分子由线型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的交联过程。硫化方法有冷硫化、室温硫化和热硫化三种。大多数橡胶制品采用热硫化。

热硫化的设备有硫化罐、平板硫化机等。 2.8其他生产工艺 橡胶制品的生产工艺还有浸渍法、涂刮法、喷涂法、蕉塑法等。

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范文第6篇

班组建设是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基础工作,是搞好安全生产的、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落脚点。为了加强公司班组建设,实现班组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标准。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公司制定的《班组建设实施办法》,积极推进班组管理和技术创新,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班组管理的基础工作,规范班组的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全面提高班组及员工整体素质,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和各项目标的完成。

二、具体内容

(一)工作标准 1.班前会程序

(1)每班下井前,由班组长负责召集本班人员,逐人检查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统一排队进入学习室;

(2)班前会召开前,由班组长负责点名,并安排工作任务、注意事项等,认真做好班前安全提醒工作。

2.建立班组档案、台账

(1)公司、项目部下发的管理制度、培训学习资料等; (2)作业指导书、各类操作记录; (3)班组交接班记录、隐患登记等; (4)班组考勤表。

(二)管理标准 1.班组培训

(1)班组长应根据公司及项目部下达的培训计划,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组的各种培训计划;

(2)班组应切实按照“三个一”(一日一题、一周一案、一月一考)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资料每月进行整理归档;

(3)对新工人要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班组长应组织好本班组人员按时参加公司或项目部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不得无故缺席。

2.班组安全

(1)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认真做好三级教育,使班组每个成员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技术;

新工正式上岗前,项目部或班组应当面“认师”,实行“以老带新”,签订师带徒合同,明确师徒各自应负的安全责任;

(3)组织本班组成员积极参加公司、项目部组织的安全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3.班组检查

(1)班组长要认真落实“一班三查”制,即班前检查,督促员工穿戴好防护用品;班中检查,主要是查设备运行情况,及时纠正或制止“三违”,消灭事故苗头;班后复查,主要是清理现场,给下一班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

(2)班组长每周定期进行一次安全检查,一是查交接班记录是否完整;二是查设备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3)班组安全检查要做好详细记录,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填写隐患登记台账,并及时通知项目部处理。属于班组能解决的,严格按照“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的原则进行处理; (4)建立“三违”曝光台,将检查出的“三违”人员姓名、照片及时公布,必要时组织“三违”人员在班前会上现身说法,提高安全警示教育。 4.班组交接

(1)班组人员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表,做好交班前一切准备工作; (2)班组人员交接班完毕,双方签字认可后交接班人员方可离开;

(三)技术标准

1.班组技术管理的内容 (1)生产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的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学习“三大规程”中与本班组安全和生产相关的安全技术规定内容。按照班组作业计划的要求,把生产需要的各种材料以及生产工具准备齐全,各种设备保养好,满足生产需要。 (2)实施阶段的技术管理

做好作业前的生产场所各项检查工作,对生产场所的工作和自然条件、安全状况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影响安全与生产的问题要立即解决。

要严格按照计划组织生产,要强化安全生产指挥,要掌握好各工序的生产进度,发现问题迅速查明原因并加以解决。

要加强现场管理。各类材料物品必须在指定地点集中分类码放,并有标志牌,写明材料物品的名称、规格型号和数量。各种图板和标志牌要齐全,数据要准确,字迹要清楚;废旧物料要及时回收,材料帐、卡、物必须相符。 按正规循环组织生产,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杜绝“三违”,加强班中巡视检查,消灭不合格工程和违章作业现象。

开好班前会,在班前会上首先应对上一班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遵章守纪等情况进行简要总结,然后再根据当班的生产任务进行分工安排,在布置生产任务和人员分工时,要布置安全工作,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各类报表要认真填写,并及时汇报上级。

班组长要及时将班组的安全生产情况报告给项目部调度室,便于调度室安排下一班的生产工作。

(3)总结提高

每天班前会上,要对上一个班的安全情况、生产情况和质量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好人好事要提出表扬,对好的做法要进行推广,对“三违”现象要提出严厉批评和必要的处理。 2.班组技术管理的措施 (1)严格执行各种标准

班组每一位职工都要熟悉和掌握本岗位作业的技术标准,直到弄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不马虎、不凑合,会按标准施工。 (2)建立健全各项检查验收制度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自检、互检和专项检查制度,如个人自检、质量员验收、安检员及班组长班中巡回检查等形式,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3)要严格按照规程及工程质量标准组织生产

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范文

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范文第1篇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 通过地表径流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