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活中的小数的教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生活中的小数的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 4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2 / 4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3 / 4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④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⑤根据④中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生活中的小数的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认识生活中真菌有哪些,它们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

2.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的假设。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交流设计实验的方案。

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教学重点:

通过搜集资料、交流整理资料等活动感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食物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了解、搜集可食用真菌的资料、图片或实物,调查其营养价值作用等。

实验材料:

正在发霉的食物、放大镜、蒸发皿。

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 在学生交流、汇报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重点,在小组讨论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完成教学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菌的种类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先出示交流提示,学生明白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真菌的种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点评:谈话导入亲切自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课堂。小组内学生展示、交流资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整理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刺激多种感官,能让学生对于真菌这一类微生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探究霉菌,发现新知

1.食物发霉

(1)认识霉菌

(2)小组合作观察霉菌的特点。首先,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然后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点评:此环节用桔子图片提问,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

2.预设食物发霉的条件

(1)学生猜想霉菌的生存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假设:食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呢?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教师随机展示 容易发霉

不容易发霉

温度高(30℃左右)

温度低

潮湿(有水)

干燥

【点评:这一环节能够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a、思路指导

引导学生用交叉连线的方法先组合出实验条件。

即①温度高(30℃左右)、潮湿(有水);②温度高(30℃左右)、干燥;

③温度低、潮湿(有水);

④温度低、干燥。

b、建立抽象实验模型

分析①与②,③与④有什么相同点,构建两组实验模型即:

环境

已发霉物品

温度高(30℃左右):

潮湿(有水)

干燥

低温

潮湿(有水)

干燥

分析两组实验的特点,确认为对比实验,进而引领学生分析两组对比实验中可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形成抽象实验模型。

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

①学生尽可能地设计多种高温、低温的实验环境,多种发霉的物品。教师要提醒学生一组实验中发霉的物品应相同。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③汇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完善实验方案。

④提出实验要求和课下的观察要求。 【点评:教师再指导学生从猜想入手设计实验,利用箭头交合法得出了四组实验条件;再利用分析比较法构建了两组抽象的实验模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联系实际设计出了具体的两组对比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小结本课

生活中的小数的教案范文第3篇

1、积极主动寻找生活中的纸做的东西。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3、增强环保意识,爱惜身边的每一张纸

1,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2、再生纸的制作视频。

用竞赛的方式让幼儿看幼儿用书第2页。教师:请你找找这页上什么东西是用纸做的,它们在什么地方。把它圈起来。规定时间是一分半钟,预备开始!

请个别幼儿回答,其余幼儿补充。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教师:平时你见过什么东西是用纸做的,它有什么用?想象一下,如果生活中没有纸会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爱惜纸的。教师:我们平时应该怎样爱惜纸呢?

生活中的小数的教案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XXX,女,任职于大冶市育才小学,是学校“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成员,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师。曾获得“大冶市师德先进个人”,“黄石市优秀思品教师”等称号,撰写的教学设计曾多次获奖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

XXXX小学 XXX

活动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大诗人“李白”、“杜甫”;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仓颉造字》;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长城”等很多中国的历史名人的事迹、传世经典,尤其是前段进行了“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已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为了让学生不仅从思想上感知经典,而且能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故在本次综合性“经典诵读”学习之后安排了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2)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A、尽量组织语言,大胆地与同学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B、培养专心倾听,适当补充,积极提问的好习惯; (难点)

A、 辅以文字资料或图片等展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B、 并实事求是地评价各小组开展活动的情况。

教学准备:

(师)从本地实际出发,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图片或实物,制作简

- 1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果参评

(同学们争先恐后)

师:下面请听领队我宣读导游内容及注意事项:

导游内容──向游客介绍新近了解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注意事项──先小组交流,了解组内同学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料;推选一名导游,向游客作具体介绍;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节目等;游客专心聆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评奖办法──游客民主测评,从“活动开展得好不好,成果展示得充分不充分”等方面进行评价,评出“最佳导游”、“文明游客”、“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

三、 小组互动,民主推荐

根据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个性研究专题(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神话传说、古诗赏析)分组交流,充分展示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共同商议以何种方式向大家介绍,推选导游。教师深入各研究小组,了解资料收集情况,指导个性展示。

成果发布,众口纷纭 模拟教学──

师:哪位小导游先来带领我们参观呢?

民间工艺组的制作展示:

导游:大家好!我们的祖先人人都是能工巧匠。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见的传统文化就是民间工艺。看,这些都是我们收集到的手工艺品:这是猪八戒泥人,这个花瓶是陶瓷的。你们瞧,我手中的小猴荷包是什么做的? 生:布。

导游:说的太对了!还有这个结婚用的“喜”字采用了传统的剪纸艺术

生:剪纸也是传统文化?那你能给我们露一手吗?

- 3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果参评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小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能不能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生:我还知道“福”字要倒贴,意思是福(倒)到了。 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重阳节的。 (全班背)

生:清明节也是传统佳节,这一天人们会去祭奠祖先。《一副名扬中外的画》中的“清明上河图”就描写了人们在清明节前后做的事情。 古诗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我来表演你来猜,诗词表演等。

四、 总结教育,评奖延伸

(课件:播放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音像资料,再次给学生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师:同学们,游完“传统文化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祖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

师:传统文化并不古,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再次观看老师事先准备的风筝、春联;观察书本上的十二生肖邮票图)

师:今后你准备怎么做呢?

生:我准备诵读古诗,背诵唐诗三百首。 生:我想观看中央电视台,欣赏京剧。

生:从小妈妈就夸我的手巧,我想学做手工,尤其是剪纸、泥工。 生:我们也可以练书法、画国画。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好样的!我相信,传统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的! 各奖项投票。

师:祝愿大家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愉快地遨游!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词汇量少,语言表达不规

生活中的小数的教案范文第5篇

使学生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l000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是教学重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 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

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 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l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少? 教师小结,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把0.08扩大l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 板书: 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 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 (4)为什么0.081000得80? (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 (5)0.08100=8,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8,而不写成008? 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须去掉,如0.08扩大1000倍得80,而不能得0080。

小结式提问:

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从而明确: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了。

反馈:(投影)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3.1810 0.451000 1.21000 1000.06 1094.5 10000.34 订正时要说出道理。 2.教学例3: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思考一下,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 首先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议论,最后全班交流。

板书: 43.7÷10=4.37 43.7÷100=0.437 师说明:43.7÷1000=0.04370 43.7÷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整数部分没有了,用0表示,所以在小数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

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43.7÷1000=0.0437? 从而强调,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43.7缩小1000倍得0.0437。

反馈:(写在本上)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得数。

2.48÷10 3.6÷100 54.3÷1000 3.16÷100 2.5÷1000 40÷1000 订正时要说明怎样移动小数点?特别是添“0”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尤其是40÷1000,引导学生还要注意两点:40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位数不够,差一位,左边用“0”补足,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得0.040,但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得0.04。

总结性提问

(1)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向根据什么? (2)小数点位置移动的位数由什么来决定? (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7题。 3.填空。(投影仪) (1)把3.6扩大( )倍是36。 (2)把30缩小( )倍是0.03。 (3)把( )扩大l0倍是1.2。 (4)把( )缩小10倍是0.54。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例2 把0.08扩大10倍,100倍, 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乘法 1000倍各是多少?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0.0810=0.8 缩小10倍,100倍,1000倍除法 0.08100=8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0.081000=80 注意:

生活中的小数的教案范文第6篇

南关学校 余红霞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69-71页“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阅兵时的照片,咱们一起来看看。 师:淘气观看完阅兵制作了一面国旗。

师:你们说说淘气制作的国旗咋样?为什么不像?

二、建立模型,理解意义

1.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完成表格。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

2.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3.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4.自学课本69页认一认。 5.师生交流自学后的收获。

6.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比,和同桌说一说比的各部分名称,再求出比值。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1.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幻灯片)这幅图中告诉大家甘蔗汁和水的体积的比是1∶2。谁能合实际说说,这个1∶2是什么意思?

(2) 找生活中的比

出示马拉松、苹果情境幻灯片,完成表格。 2.师生共同完成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小知识,比赛中的比。 4.小试牛刀

完成课堂小研究的我能行 ,全班交流。

四、反馈评价,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完成书本第71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长÷宽 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两个数的比。 6÷4,写作6∶4 读作6比4 6 ∶ 4 =6 ÷ 4 =1.5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生活中的小数的教案范文

生活中的小数的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和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