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范文
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范文第1篇
摘要: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有着独特的内涵、表达形式、特点,它的“不伤不损、形神俱养、治未病”等精髓对发展体育健身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如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体育文化意识等方面,具有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体育健身;启示
Inspi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on Fitness Exercises
LI Xiao-lan, TIAN Hai-yan, JIA Jun-Jie
(1. P.E.Dep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Henan China;
2. P.E.Dept., Shenyang Engineering College, Shenyang110131, Liaoning 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health-keepingexercise; inspiration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编号:102400430088)。
作者简介:李小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破坏,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还有各种不可知的如非典,猪流感等,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这种风险下,如何养生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养生预防显然要比治疗更明智,更便宜,养生保健越来越受重视。基于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保健应该从机构帮助(医疗单位的帮助)向自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转变[1]。早在1986年,时任中国卫生部长的崔月犁就在日内瓦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发言上指出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据调查,我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体育场馆,场馆不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2]。说明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制约了人们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因此,找到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适合大众健身的方法和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重大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1 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根据《吕氏春秋·节丧》中记载:“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3]”。所谓“养”就是扶正祛邪,所谓“生”,就是指生命、身体,合而为一,“养生”就是指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护平衡和适应,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的最早记载应当首推甲骨文,现存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调理生活、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论述。也有人认为养生始见于道家的《道德经》或《庄子·内篇》[4]。《庄子·盗拓》[5]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古人夜宿于树木之上不仅可避禽兽的侵扰,而且在纺织未兴的古代亦可避免夜间地面的寒湿之气对身体的侵害。《庄子·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认为气候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暮栖木上”可以看作是古人最原始的养生防病法萌芽。
而传统体育养生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在那时中华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化之旅;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具雏形,而其核心——中国古代哲学也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意象思维模式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已经形成,并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日后的历史走向。而这些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现在有学者把传统体育养生定义为: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生命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以人体自身的调形、调气、调神为修身养性的基本手段,能够改善性命协调程度、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诱发生命内在潜能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简而言之,是近代之前就已产生发展,并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传承或影响至现代甚至未来、内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的性命修炼方式[6]。
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式
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包括服气、行气、呼吸吐纳、导引、按摩、按跷、桩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十二段锦、太极拳等。本文以易筋经为例阐述。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导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养生家健身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导引术》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徒中找到原型。
易筋经除具有动功功法的基本特点外,在健脾强肾,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易筋经·总论》[7]曰:“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身骨髓,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动非筋,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梢神,提挚动用,试观筋弛则痪,筋缨则痪,筋靡则疾,筋弱则懈,筋绝则亡,再观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令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可见易筋经锻炼具有健脾强肾、增强体质的功效,可使机体发生本质性变化。
3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3.1 注重预防,强调整体,神形俱养 我国传统养生主张未雨绸缪:“消未起之患,治未福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抱朴子外传·地真》)这种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做法突出了养生体育中预防的观点。除了强调预防之外,还强调整体。前人的阴阳五行学说就表明了人应该做到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心身统一,简而言之即形神同一。由于“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类经》),所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所以,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达到神形具养,实现性命双修,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3.2 注重实践,强调内倾,刚柔结合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强调动静结合,所谓动即指实践。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并非一般性地理论上解析人体系统,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解决人的现实问题而展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换言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体育健身来养生。所谓静即指“内倾”。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宗旨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除了上述的“动以养形”之外,还须静以养神。静以养神即内倾是通过内求达到自身的完美,例如儒家强调内省。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要求人的形体运动应该保持适量,同时注重人体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现代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5 min的身体练习是机体取得变化的最低限度,强度越小,所需时间越长;而60 min是坚持正常运动的人最大的时间限度,因此专家赞成每次练习在20~60 min以内。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提倡的运动以负荷不大的导引、功法、拳术等套路为主,这些项目都是刚柔结合。如孙思邈所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符合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符合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4 传统体育养生对现代人保持健康的启示
4.1 传统体育养生中“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对保持身体健康的启示 宋代曾糙编辑的《道枢·颐生篇》中的养生名句“养生者以不损为本,进道者以无病为先。少思寡欲,则声色自无矣。虚心弱志,则神气永宁矣[8]”,道出了传统体育养生“以人为本、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生命健康与长寿的过程中,就必须遵循自然、心理、饮食、劳逸、起居等方面的合理科学行为,尽可能地防止生命受到伤害而影响健康长寿。梁朝的陶弘景在其编辑的《养性延命录》说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9]”;葛洪《抱朴子·极言》中以“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引出一系列伤生之事:“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10]”这些相关养生的论述都明确指出,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必须遵循以不伤不损为生命健康长寿之本的价值取向。
4.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神具养”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启示 早在先秦时期的《管子·内业》中就提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黄帝内经》提出“能形与神俱,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的形神统一观点[11]。《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体的统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斥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同肉体不能分离,二者是合二为一的辨证统一关系。
1984年中国体育报载:通过对11省市20所大专院校与科学院的调查,二万名知识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龄为58.2岁,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寿命70岁。1995年中国青年报载:死亡的知识分子平均年龄降至55.34岁。知识分子的过劳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锻炼。而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为31%[12]。因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动养之道、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居养之道,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具养、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保持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值得大力提倡与推广。
4.3 “治未病”思想对现代人健康的启示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重要思想,分为五个层面:1)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的养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2)治其未发,即针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先病服药,治在症先之意;3)治其未盛,即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在疾病病势不是十分强盛时进行治疗;4)治其未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既病防变,指己病慎治防变、防传、防盛、防逆,先安未受邪之地。二是既病之后,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达到治疗己病脏腑的目的;5)治其未复,瘦后防复亦是治未病,防止死灰复燃,杜绝病根[13]。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就要预防为上,防患于未然。而体育手段则是预防的灵丹妙药。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 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养生体育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养生体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14]。传统体育养生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研究所证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病症能够通过传统体育养生术的锻炼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一些药物和仪器达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传统体育养生对亚健康、慢性病都能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总之,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观念的指导下,长期适时、适度运动能使人强健身体、延年益寿,调其心志;能使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努力工作、认真做人、淡泊名利、笑对人生的成败得失;使人逐步具备宽厚、仁慈、博大的胸怀,具备抵御因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的能力,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能有效的回避和克服现代社会在人类健康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麻仲学.中国医学预防法大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
[2] 赵军,王小美.弘扬传统养生文化,促进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3(8):80-82.
[3] 胡晓飞.享受传统体育养生练习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556-1557.
[4] 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1-65.
[5] 时代文艺出版社编.老子·庄子(下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5.
[6]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33.
[7] [明]宗衡道人著,〔清〕李鸿江校译.白话少林易筋经[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108-109.
[8] 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霍桂桓.文化哲学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 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
[12]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678.
[13] 陈家旭.《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论文,2004:225.
[14] 张志勇.中国武术思想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72.
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范文第2篇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25154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4993 元,其中好范文工资3571元,0-2年工资4242元,10年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5330元,6-7年工资6816元,8-10年工资7687元。
城市就业指数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盐城。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2个]、宿迁[2个]、成都[2个]、杭州[2个]、上海[1个]、哈尔滨[1个]、武汉[1个]、海南[1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盐城[12499元]、北京[6529元]、惠州[6514元]、上海[6256元]、厦门[5362元]、广州[5220元]、南通[5178元]、深圳[5145元]、佛山[5136元]、杭州[5014元]、江门[4999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农学类中的植物生产类,其中植物生产类共9个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植物生产类专业中排名第8,在整个农学大类中排名第16位。
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范文第3篇
教育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教育是生活经验的传授,幼小生命通过前辈这样的帮助学会谋生和独立,学会在生物链中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利益。这样的教育在动物界普遍存在。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的教育,大概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广义的教育是通过特定的社会组织方
式和特定的传播手段,面对受众言说某种特定的经验、情感、观念、信仰,以便营构某种特定的空间氛围和社会氛围,对受众构成某种特定的影响。政府的会议、文件、各种传媒、法律、宗教布道者的仪式、演讲等等都是这种教育。这种教育常常与特定的社会权力和文化权威相关联,所以常常对受众构成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和惩戒性,国家的监狱、教会的火刑、父亲的皮鞭都是这种强制性的体现。
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教育这个词包含着上述广义和狭义两重含义。
教育从诞生上说,它是一个比较消极的东西。无论是狭义教育的传授性还是广义教育的规约性,都不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所以,至今为止,汉语中教育一词的含义都是消极的。它以消极的方式延续过去,而不以积极的方式指向未来。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中,下一代只是上一代的复制,未来只是过去的线性延伸。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就不光是一个传承和规约的问题,而应该具有更加积极的内容。近代意义的大学体制建立起来以后,教育跟社会的关系,逐步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由社会把生活经验、文化成果传授给末成年人,这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大学必须创造出新的东西,必须完成对于新的思想资源的开发,并把这种新的东西反馈给社会,给社会提供新鲜血液,促进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教育因此具有了积极的含意,它不只是传承和规约问题,同时还是创造问题,不只是从社会那里接受资源的问题,同时还要反过来要给社会提供新资源。真正的广义教育应该包含创造这一重含义,但是汉语中教育这个词已经无法包容这样的含义。
教育理念的这一转变,在教育史上是非常重大的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非常重大的现象。
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学校基本上没有为社会提供新资源。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只是一种消极意义的理解,那就是让孩子们接受已经有的东西。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理念,还是教师的理念,还是学生父母的理念,都滞留在这个环节上。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方式自然就是灌输,就是所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教育伦理的静态观察:强者的权威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有几组很微妙的关系值得注意。一是社会跟个体的关系,是社会向一个一个的个体实施教育的。二个是国家跟个人的关系,进入现代社会后教育基本上是国家垄断的行为,西方尽管有许多私立学校,但整体上还是由国家垄断的。在中国呢。以前虽然主要是私学体系,但是由于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实施整体的控制,私学培养的人必须进入国家体制谋求生存和发展,所以所用的教育资源必须是国家的教育资源,比如无论办什么私学,必须而且只能读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四书五经,在这个意义私学基本上是国家控制的。国家通过对教育的控制实行对每个生命个体的控制。三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作为具体实施教育行为的人,自然拥有着知识权威和国家权威代表者的双重身份,学生就像农民的土地和工人的机器一样成为了教师的劳动对象。四是家长跟孩子的关系,家长最权威地代表着前辈经验和情感、观念,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依然是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几种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国家、社会、家长、教师都是教育者,未成年人是被教育者。所有的教育者都是强势群体,所有的被教育者都是弱势群体。所谓教育就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灌输和规范,很多时候则是约束和强制。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教育,强者规定了弱者必须接受这样的教育,必须服从这样的约束、强制和惩戒。消极的教育理念发展出这种具有强权主义倾向的教育伦理,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教育行为,教育方式,都是按照这种消极教育理念和强权主义教育伦理来展开的。
学校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暴力方式越来越恶劣,正是这种强权主义教育伦理的表现。学生成了绝对的弱者,只能服从,只能接受,只能照抄标准答案,不能有任何个性和创造性。"填鸭式"教育是对消极教育理念的有力维护,所以它受到社会、国家、家长、教师的一致肯定和共同遵守。
教育也是一种传播行为,而传播是有损耗的。按照我们这种消极的教育理念来理解教育,你就只能更加损耗。因为教育者所达到的地方你才能够引领被教育者达到,如果不允许下一代向你所达不到的地方开拓,那么下一代的活动空间和思想空间只能比上一代更小。这样你每一代传承给下一代都有一些损耗,就只能一代比一代差。三千年的教育史成了三千年的损耗史。在精神文化的创
造上,我们到现在没有超过先秦时代的圣贤定下的框子,一代代损耗下来,自然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跟我们的教育理念关系太大。前辈没有过的经验,下辈不准你有,你如果有,你就犯规了。前辈不知道的你不能知道,前辈没到达过的你不能到达,这样损耗下来,除了一代不如一代难道还会有别的可能吗?中国如果不赶快更新教育观念,很容易就面临文化发展的危机。我们老
说振兴中华文化,在这样的教育里蹑手蹑脚,你怎么振兴呢?孔夫子没说过的我不能说,毛泽东没说过的我不能说,这还振兴什么去?
教育伦理的动态观察:弱者的暴力
刚才我说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系,这其实是一种静态的理解方式,如果换一个角度,动态地来理解,这个关系恰好是倒过来的。教育者恰好是弱者,被教育者恰好是强者。社会在个体面前是弱者,因为社会的存在必须以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国家在个人面前是弱者,因为国家随时都可能被颠覆。父母在孩子面前肯定是弱者,四五十年一过,父母死了,孩子是世界的主人。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弱者,从社会地位上说,教师选择了这种职业就被限定,而学生有无限的发展的可能性。学生在一切方面都可能要超过教师。从年龄上说,教师是长辈,正在由壮年变成老年,而学生却在一天天长大。所以,社会、国家、教师、家长是弱者,学生才是代表未来和希望的真正的强者。其实教育者很清楚自己潜在的弱者地位。
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保持高度的警惕,怀着严重的嫉妒心,这种妒嫉在每一种动物里都有,而人类表现得最明显。在古希腊神话和悲剧作品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节,一个国王正当盛年的时候,听一个先知说,某年某日你的夫人给你生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将要杀死你,他要篡你的位。这个国王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弱者地位了,直接杀了儿子不忍心,只好儿子一出生就把他扔了,让他再也见不到自己。在《圣经》里也有这样的故事,两位东方智者告诉希律王,某年月日,耶酥要在某地涎生,他将会成为以色列的王。这个希律王因此急得不得了,他马上派人把当地两岁以内的男婴全部杀光。他虽然是一国之尊,但跟下一代相比他是弱者,为了摆脱下一代王者带给自己的恐惧,他不惜杀尽天下。
事实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弱者的病态心理。国家在实施教育的时候,为什么会一意孤行施行强权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为社么这么多,中国从孔子以来两千多年的教育中可以说从来没有离开过暴力。暴力本来就是弱者的武器。国家和教师都是怀着弱者的嫉妒心,才规定了很多框子,不让你超过他。一个弱者担心的是强者压倒自己超过自己,于是他在教育中就规定了,我没有的经验你是不能有,他们的表述方式常常比这种阴暗的心理光彩得多,他们说,圣贤没有说的你不能说。其实就是我没说的你不能说,干麻你比我更聪明?教师规定,你不能比我更聪明。国家规定,你个人不能比我更强大,你必须服从我。于是形成一种奇妙的关系,暴力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在当下的背景下,学生的感情生活常常是校园暴力的触发点。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正是感情萌动的时候,他们眉来眼去,教师妒嫉得不得了。自己的少年时期不一定拥有过这种东西,纵使拥有过,已经失去了,现在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正在承受着婚姻的无聊的煎熬。出自一种本能的妒嫉心理,他必须严厉制止这些少男少女竟然如此眉来眼去,而且是以非常冠冕堂皇的名义。其实这些眉来眼去的学生可能什么违规的事情都没有做,但是教师坚决不能容忍。前几天,长春的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他的一个亲戚的女儿十四岁,给班上一个男孩写了个纸条,受到学校的巨大压力,那个女孩不得不自杀。学校和教师为什么对一个纸条这么计较?教师批作业不是天天都在写字么,为什么一个女孩子不能写几个字给男孩看呢?实际上,教师知道自己写字是为了谋生,学生写纸条却是谋求幸福,这一比就比出了自己的弱者地位。
弱者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强大起来,他只能希望那些潜在的强者受到比他更多的限制,不要呼啦啦成长起来压倒自己。可是,一代新的生命的成长趋势压也压不住,而且常常跟压制势力形成矛盾和对抗,这会激发起教师巨大的焦虑情绪。校园暴力就是在这几重心理背景下产生的。
教育伦理的价值指向
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就是教育目的问题。教育究竟是为谁?刚才我们讨论的消极教育,前辈向后辈的传授、灌输,是强势群体向弱势群体提要求,培养接班人,接自己的班,这是为教育者着想。这就涉及到一个教育究竟是为谁的问题。
在我们目前的理念中,社会认为教育是为社会的,国家认为教育是为国家的,父母认为教育是为父母的,教师认为教育是为教师的。这一点在国家和教师这两个环节表现得特别明显。就单说教师这个环节吧。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要学生提高,为了自己能够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多拿奖金。那些考不上高分,因而影响班上平均分数提高的学生,常常被优秀班主任剥夺考试权利甚至被赶出校门。教育者单方面照顾自己的利益,很少考虑弱势群体的权利、要求和尊严。
在每一个特定的组织体系中,伦理关系是由伦理价值决定的。教育者之所以能够以强权主义伦理观实施教育,就因为他们的伦理价值是"为我"和"唯我"的。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教育者服务的,那当然必须为了维护教育者的权威和利益而牺牲被教育者的权利、愿望、需要、尊严和幸福。有时候这种牺牲仅仅是为了照顾教育者的某种情绪或者某种面子。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目前的被教育者,它不是为了这个被教育者将来像我一样生活,而是为了这个被教育者有条件有能力按照他自己的愿望生活。他究竟怎样生活,应该由他自己去考虑,去创造。就像迦那伽罗上师介绍的佛教里的那些尊者,我把我的经验拿出来给你们分享,你们有什么看法可以指教我。你们的经验我也可以分享。教育者应该把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奉献给下一代,帮助下一代尽快地进入那种独立的生活。而在独立生活后,他能创造他更好的生活。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记忆方式,祖祖辈辈的经验必须记忆下来,用教育的方式种在下一代的脑子里。但是,光靠记忆不能保证一天比一天生活得更好,还要有更好的想像力,有了这两种你才能产生更好的创造力。教育者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的同时,应该鼓励下一代有更加宏阔的想像力。下一代用发自本心的,来自人性底部的那种想像力,跟这种记忆力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来。那可能是前辈经验之外的生活。他们对生活的创造和想像都是超乎前辈的。
有了这种为被教育者服务的教育目的之后,教育者的姿态马上可以改变。教育行为中许多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这个孩子他不喜欢弹钢琴,他喜欢打足球,你让他打足球好了,你为什么非得要他弹钢琴不可呢?你可能会觉得搞音乐比搞体育要文雅要高贵?可是你不能将这种观念和这种选择强加给孩子。你是为了帮助他生活得更幸福才给他实施教育的,幸福的条件之一就是,他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模式必须符合他自己的愿望。
目前,我们的消极教育的理念改变不了,教育目的改变也没有出现什么迹象。
通过充当教育者而充当强者
正因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地认为,教育者都是强者,所以无论在政治文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口语中,大家最喜欢把自己扮演成教育者,动不动就教育别人。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喜欢通过反复言说教育这个词来体现自己的尊贵地位和强者身份,这跟中国几千年来找不到一种平等方式维持社会平和有关。中国社会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比如对于打江山坐江山这个词一直特别敏感,无论在什么民间故事当中,还是神话当中,还是小说和评书之中,还是政治斗争之中,这种意念特别敏感,就是因为中国人一直处于这种争权夺利的夺取生活资源的高度紧张之中。在这种紧张对峙之中,只有强者才能保住自己,才能不被别人消灭,所以谁都想成为强者。有的人他实际上成为强者了,为了巩固强者的地位他必须把教育挂在嘴上。有的人实际上是弱者,就像阿Q必须用作梦的方式,用词语的方式把自己的弱者地位转化为虚幻的强者地位。弱者就像强者一样喜欢把教育这个词语挂在嘴上,以此得到心理平衡。中国人为什么在发脾气的时候老是喜欢充当人家的老子,开口闭口地说老子怎么样,看老子不揍死你,老子饶不了你,等等,就因为老子是长者,老子是强者。充皇上是有风险的,充老子一般不要紧,既能得到心理满足,又没有风险。
有的时候还可以用一种文明的方式把自己打扮成强者,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就用教育这个词。在社会组织系统中更是如此,每一个机关每一个主体都以教育者自居,动不动就说"为了教育广大群众"之类。每当组织与个人产生矛盾时,代表组织的人总是说,找某某做做工作,做工作的意思就是教育他一顿,就是提高他的觉悟。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喜欢把自己扮演成教育者,就因为想借助教育者的强者身份,拥有强权,占尽便宜。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跟我们历史上几千年来保持尔虞我诈的高度紧张感是连在一起的,谁愿意成为个弱者任人宰割呢?
我在一篇短文讲过一个苏联的故事。由于在宇宙飞船收回地面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故障,一个宇航员不能安全返回地面了,他只能随着宇航船与地面的撞击身亡。当时是勃列日涅夫当政,他得悉这个消息后马上开会决定,对宇航船和宇航员的遇难过程进行电视直播,让全体国民向这个科学家、这个民族英雄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官方还把宇航员的家人接到直播现场,让他们通过电视对话进行最后的告别。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一个故事!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然后问道,假如这个事件出现在中国,你是中国的当政者,你会怎样处理?我的学生一个一个先后站起来说,我也会像苏联人那样进行电视直播,利用这个机会教育我们的国民要热爱我们的祖国,关键时候,要敢于为祖国献身。这些刚刚跨入高校门槛的青少年一个个竟然都这么残忍这么无情,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教育人家任劳任怨地去死。为什么教育人家去死呢?因为别人的死亡对"我"有利!这个"我"有时候是社会,有时候是国家,有时候是政党,有时候是其它任何强势群体或者强势个人。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装扮成社会、国家、政党以及其它各种强势群体的代表者,等待着甚至逼迫着他人为自己英勇献身。每天都把教育这个词挂在嘴上的人,他们的个人性格也许本来并不残忍,可是他们的文化性格是非常残忍的。
用学习这个词语指称目前的教育行为
最近我老在想用一个别的什么词取代汉语中教育这个词。教育这个词局限非常明显,而且已经被严重污染。它的强权主义色彩和残忍气息已经无法抹去,除了同时抹去这个词语本身。
"教育"在汉语中只有消极教育这个含意,没有文化创造的含意,而现代真正的教育是要为人类提供新资源的,无论是精神文化方面,还是科技文化方面,它都要为社会提供新资源。帮助年轻一代寻找人生的意义,寻找维持社会公义的依据,这都是教育的使命。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难于承载这种极积使命,"教育"这个词语也没有为这种积极使命留下可供开拓的词义空间。还有,现在教育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是成年人为未成年人所实施的文化传承行为,人们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之后,继续教育或者叫终身学习已经在教育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创造,这样的文化行为是我们"教育"一词无论如何包容不了的。
所以我觉得教育这个词应该从目前的语境中去掉,人类的这种文化传承、文化创造行为,不再用教育来指称它,而是用另外一个词。可以考虑用"学习"这个词代替"教育"这个词。学习这个词比教育这个词能更好地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传承的意义,二是创造的意义。
这样一来,教育部就可以叫做学习部了。学习部说出来多好听。你不要高高在上地来教育我,好像你真的掌握着真理似的。教育这个词是跟教化、驯化连在一起的。教育部不应该是教化部、驯化部,而应该是学习部。你是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就像一个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一样。主持人并不是来教化我的,你只是把大家的力量组织起来共同完成这个节目。学习部则把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人生,如何更好地追寻人生的意义,如何更好地优化社会,维护平衡,如何更好地生活,等等。所以我觉得学习这个词更合适。
用学习这个词的时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这种对立就消除了,学生是学习者,老师也是学习者,孩子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个人是学习者,国家也是学习者。个体是学习者,社会也是学习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国家、社会才能不断变革和改良,才能更好地为个人服务,教师和家长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并且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在具有强权主义色彩的教育伦理中,充满了矛盾和紧张。这种矛盾和紧张既来自社会,又反过来促成社会上的紧张感,支持着社会伦理的敌对意识和对峙关系。学习伦理的平等意识和和平气质不但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和平共处,在互相尊重的氛围中共同创造新生活,而且会调节和缓解社会上的对峙与紧张,成为改良社会的积极因素。
学习伦理与精神文化
我主张用学习一词取代教育一词,还有一重考虑,就是为新一代学习者创造新的精神文化提供词义上的可能空间。因为教育是对已有资源的接收和消费,每一代受教育者都只能在传统精神文化所具有的空间里转圈。学习则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每一代新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行为开拓出新的精神文化空间。
中国的精神文化不是追问意义的文化,而是一种经验解释的文化。人们在作最伟大的构想时,不是凭着想像力构建经验之外的境界,而是回到古代历史,描述古代经验,用这样的经验作为我们的理想。中国已有的文化即是对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一种描述。孔子的学说为什么能够为历代君王所用,因为它正好是对现实经验和古代经验的描述,最实用。中国人不重超验,不重想像,更不重意义追寻。我们无论引进任何一种精神文化,我们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同化它。有一次我回到乡村老家,坐在家里写日记,我家隔壁的小学下课了,学生们从门口看见我拿着纸笔在写字,有一个小学生说,哎呀,他在记帐。这个孩子肯定是某个手工人的孩子,他家成年人用笔用纸的时候,是在记工账,他从这个经验出发,断定我也是在记账。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断定别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描述。如果有些东西是我们的经验延伸不到的地方,我们的想像力也延伸不到。因此,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超越了环境的经验,别人就不会理解,就把它摆在言说之外,说是见鬼了!--这就是把你从现实中驱赶出去。
孔子的文化理想是恢复周朝的王道,也就是向周朝的治国经验看齐。他所开辟的教育传统就是经验传授和追溯的传统。当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理想与王权结合在一起时,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几乎仅仅剩下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国人的精神空间狭窄得令人窒息。在"天地君亲师"的文化纲纪中,师与君合一成为王权的一部分,这种政教合一的结构实际上取消了精神文化的合法地位。
在西方远古时代,王者和精神领袖也没有分开。许多原始部落中,巫师或祭司同时也是酋长或国王。圣经中的摩西既是智者,又是精神领袖。摩西时代还基本上属于巫术时代。古希腊在苏格拉底时代还是贵族轮流治政,苏格拉底本人就当过执政官。这也体现了文化人与执政者的身份同一。精神文化跟世俗权利的真正分离,是在耶稣之后,特别是保罗时代传教士制度确立以后。这种分离跟异族统治有关。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主要是从权力上征服,而风俗、精神、信仰等等方面难于完全同化。一个被强权征服的民族要维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就必须把为本民族所认同的精神文化提到重要的高度,用它来跟外族统治者的强权统治相抗衡。在这个过程中就树立起了精神文化代表者的神圣性质,这种神圣性质不纳入国家体制,是用来跟国家体制相对抗的。在新约全书中,遭到最严重的蔑视的人,不像其它民族一样是妓女,而是税吏。税总是跟国家连在一起的,税吏呢,自然是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它代表了政权。税吏可能是以色列自己民族的人,自己民族为罗马征服者服务的人。他是背叛自己民族利益的人,至少是背叛自己民族尊严和民族文化认同的人。所以以色列人对税吏特别痛恨。这种痛恨就充分表达了民族精神文化与政权的对立。
后来,西方一直有政教分离和政教合一的矛盾,这个矛盾一开始不是从一个国家内部的权利分配产生的,而是从异族征服和维持民族精神认同的矛盾中产生的。这样,传教士就代表了精神文化,国王代表了世俗权力。尽管不断地有合一的时候,但一直保持着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即使是合一的时候,它们分离的愿望也在暗中发展。到近代媒体繁荣以后,又分化出教会之外的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群体作为言说公共事务的人,既言说教会之内的精神文化,也言说教会之外的精神文化。这样的群体对民众影响很大,这就跟统治者形成某种紧张关系,形成某种压力,这种压力形成某种合力,维护着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政权总是容易形成堕性的,在精神文化脱离出来,跟政权形成比肩而立的关系之后,它就能创造出新的资源,来制衡政治权力。所以西方无论是以宗教面目出现的传教士群体,还是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群体,都对权力构成某种压力。真正掌握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是教会首领和知识分子群体,所以他们的教育能够不断地给社会提供新资源。
中国不是一个宗教社会,而是一个圣贤社会。但是圣贤的身份是依附王道的,天地君亲师,师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它是国家体制之中的。中国文人本来就是从宫廷史官的身份演变而来的,而史官是公务员,他理所当然要为国家权力服务。他唯一的责任就是为王道服务,为政权服务,而不是去追索人生意义或社会正义,他不承担这种责任。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中,教育就完全纳入了国家体制之中。
西方近代教育传入中国后,尽管也有过一度繁荣,二十世纪上半叶,也有大量的教会学校,基本上是按西方模式展开的,还一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四九年后所有的教育全部纳入了国家体制,教育就完全不承担为社会提供新资源的责任。它只要为社会现实提供解说,所以政治领袖说一句话,所有的报纸都传播这一句话,只发表学习体会,论证它的正确性,而没有任何质疑可言。五十年代有些读书人怀着对中国三四十年代社会模式的记忆,想以某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新资源,所有这些人全部被打成右派分子,受到制裁。1957年之后中国人就再也没有这种想像、这种愿望、这种胆量。我们老呼唤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诞生,却老是呼唤不出来。根本没有,你到哪里去呼唤呢?中国的高校早就全部行政化,全部是作为政权的延伸而存在的,那怕是私人办学也只承担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功能,也就是只适应社会需求,而不为改造社会和改良社会提供资源。
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范文第4篇
【摘要】基于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探寻。首先分析出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和建设原则。其次分析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路径的有效策略,通过树立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融合校园文化;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注重环境文化的建设;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地位几种建设路径。最后分析出实验室文化的建设,需要高校正确理解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的完善与创新,有利于提高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管理能力与工作水平。
【关键词】实验室文化 文化建设 建设路径
实验室文化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实验室文化建设对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对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和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究,制定完整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大硬件投入力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科学性。从而使实验室富有特色的文化品质,提高高校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有效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
实验室文化是集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团结协作于一体的精神文化。高校实验室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和安全文化,直接关系到高校实验室的健康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实验室同时肩负着实验教学、科学创新、社会实践等任务,所以高校的实验室文化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1]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设备为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方法,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实验室还可以在科学研究下,发现实验的真理,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既包括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包括了对实验室内部的教学与科研功能,体现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相互作用,以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动高校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持续建设。
2.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原则
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为目标。首先,由于实验室文化是传统文化,不仅吸收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还遵循了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在建设实验室文化时,要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推动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发展。[2]其次,高校教育随社会发展在不断的创新,所以实验室文化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实验室的功能进行扩充和改善,逐渐建设富有特色的实验室文化。同时,在实验室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要调动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发挥出主导作用,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去,受到实验室文化的感染,并持续传承和发展实验室文化。
3.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路径的有效策略
3.1树立文化建设新理念
有效的高校实验文化建设,需要了解高校实验室的功能。高校实验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实验活动的平台,应该使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高校的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要树立文化建设的新理念,确定与教学相对应的物质基础,比如实验的仪器设备、专业技术和教学展示工具等,来充分满足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根据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完整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实验管理,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同时需要通过具体的环境和实验设施来体现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理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实验室文化的熏陶及影响。
3.2 融合校园文化
在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与校园文化有效融合,来吸收更好的养分,发挥出更加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学特色。因此要使高校实验室文化具有人文性和特色性,让实验室能够发挥出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比如,校园良好的氛围,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熱情,改良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增强校园内部凝聚力。从而使实验室文化形成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融入实验室文化中,作为对实验室文化的补充,不仅实现了校园文化的延伸,更促进了实验室文化的发展。
3.3 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
在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有效保障。通过具体的管理制度,来监督和约束学生和教师的实验行为,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适应教师的工作需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科学合理。其次,制度内容要具有全面性和执行力,让学生和教师能够理解和认可。同时要为学生制定严格的实验检查制度,对实验设备和仪器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渗透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最后,要制定奖惩激励制度,保证管理制度顺利实施,形成良好氛围,对出现违规行为给予适当的惩戒,提高管理制度权威性,促进教师和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室文化行为。
3.4 注重环境文化建设
高校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和学生实践练习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注重实验室文化的环境建设,可以在实验室走廊上粘贴相关科学家名人名言,介绍专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重要仪器设备的功能和特点,使学生受到实验室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宣传媒介,在校园内传播实验室文化的特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师生对实验室文化的认同感。
3.5 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地位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高校要在思想上加强对实验室文化的认识,提高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地位,加大对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并且高校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实验室文化建设方法,拓展思维,积累丰富的先进管理经验,形成新的实验室文化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实验室文化建设理念。同时高校之间要实现实验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设备的闲置浪费,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从而不断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管理能力与工作水平。另外高校要增加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机会,给优秀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人才在实验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性综合型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高校领导、专业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对实验室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正确理解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时调整实验室文化建设方向,改善实验室文化建设管理理念,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动实验室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实验室文化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室文化行为。同时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多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切实提高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性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言.经管类地方高校实验室文化创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 时代教育, 2018.
[2]姜丽艳,闫国栋,孟繁清,等.生命科学开放创新实验室安全内涵的建设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 2018(04):136-141.
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范文第5篇
摘 要:实验室作为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场所,在进行构建实验室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能力,实验室的安全性也被作为实验室建设的必要前提。近些年来,随着实验室的科研性逐步增强,科学研究被作为实验室的主要工作职能,因此,在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保证,进行环保管理已经成为了实验室管理的重要难题。本文将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和环保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现有的制度和规范进行改进和规范,促使实验室中的科研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环保;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实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其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开展实验室教学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始了兴建实验室进行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越发重要。随着实验室发展的过程中,实验室自身所具备的科研性和专业性也在不断的加强,与过去相比,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在种类上更为丰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也大大增强。众多易燃易爆以及毒性药品的使用,使得实验室污染频繁发生,为了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监管。
一、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现状及问题
在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配套设计针对环境专业基础实验室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室来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环保问题的管理和工作,同时,实验室会配备具体的仪器室、药品室来对实验操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仪器和药品进行管理和监控。同时,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实验问题和实验污染,需要加强对实验室周边的监控管理、完善包括消防系统、通风系统在内的紧急事故处理系统,针对可能出现的实验室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虽然,高校通过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和手段来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然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由于自身实验操作不当导致的实验室问题仍然存在,造成这一系列问题存在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所导致的。
师生之间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需要加强,由于安全意识的缺乏最终所导致的实验室事故比比皆是,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安全观念能够有效地缓解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实验室事故。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造成实验室污染的扩散需要尽可能选取试剂最低使用量,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药品的目的。学生需要加强自身安全保护,以及对实验室的污染物进行及时处理,避免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意识。
缺乏有力度的奖罚制度,在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过程中,需要确立和明确奖罚制度,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由于不当操作导致的实验室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需要进行严厉的处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督促实验室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还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明白实验室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同时设立奖励制度,对于能够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并严格恪守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为对实验室安全环保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进行鼓励。
二、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是保障实验室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其中,作为实验室而言,其工作的核心目的就是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在实验室安全方面根据实验仪器以及实验药品分别制订了不同的管理制度,以及对实验室的卫生制订了相关要求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实验室事故,做出了應急处理和规范,制订了突发情况下的紧急预案,确保在意外发生时能够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并对问题进行解决。加强实验室安全环保的落实工作,设置专人管理看管,以便加强对于实验的安全和环保管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实验室安全的规范管理和排查,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定期检查的方式来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仪器设施的正常使用进行考核,保障实验室管理的规范性。
三、 加强安全、环保教育及培训
安全、环保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此,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和安全教育培训来加强对于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教育,使其明确安全环保意识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全方位的安全检查。对于不曾有过实验经历,或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统一实验室安全教育课堂,来进行安全教育的培训,用以提升安全意识,对于那些存在着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而言,在实验开始之前,更加需要着重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对于实验安全教育无法达标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拒绝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来将安全意识明确至学生的意识深处,提升实验安全的保障。
结语
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实验室能够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实验教学能够进行的先决条件。在高校进行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也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加强监管能够显著的降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实验事故的发生,相关制度的完善是实验室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孙艳.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v.31;No.213(6):169-171.
[2] 聂文杰,潘昊.环境工程实验室安全及管理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31(12):47-48.
[3] 毛玉凤,殷旭东.高校环境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9):245-246.
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范文第6篇
北京出租车不愿意去西客站,司机说太堵了,送客人不好停车。看来,西客站在设计、建造时对汽车流量的发展估计不足,决策方法不太科学。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而就当前企业的情况看,紧迫的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文化管理,从而使企业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关于企业价值观
人的理想、态度和行为都是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的,价值观是人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都是人使然,所以归根结底是由企业价值观所决定的。
有位厂长问我,价值观和利益观是不是一回事?我说,你说的利益观,就是金钱观。而价值观的概念要宽泛多了,它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评价标准,包括对金钱的评价标准。对企业来讲,价值观就是企业的“人生观”、世界观。而科学发展观,就是企业正确的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术,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治国理念。这个理念,与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相吻合的。
要科学发展,就要在观念上进行调整。首先不能再拍着脑袋决策了,要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比如,看待我国的经济增长也要理性。希望每年增长20%,就是不理性的。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有10%就已经是非常高的水平了。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三是要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现在我们农村人口都要实施医保,对鳏寡孤独、没有经济来源的人都要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障,这都是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成果。
现在,以人为本理念已经被企业普遍认可。但从人力资源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强调一点,企业以人为本,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西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很细,企业招聘一个人要考虑这个人能否接受企业理念,不能接受就不让你进来。因为他们认为,改造一个人的价值观太难了。有水平的企业家非常重视企业价值观,经常会把一些好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员工,灌输到企业行为之中。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个很时髦的话题,而竞争力的提升还要靠价值观。产品竞争力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制度,制度的背后是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力,而价值观的形成要靠文化管理。
在现代企业中,文化与管理是不可分离的。文,就是主张,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化,就是把价值观变成企业理念,以企业理念进行管理的过程。所以,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源头,价值观是文化管理的源头,企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企业通过正确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能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兼并重组中,常常是有正确价值观的企业吃掉价值观缺陷或完全错误的企业。“三元”兼并“三鹿”,这个“蛇吞象”案例就是有力的说明。三元集团市场能力不强,但是他们坚守了底线。他们说,我们的奶是最好的,没有加任何东西。我们再怎么想发展,质量也要得到保证。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无论如何都不能加进去。可见,一个企业对正确价值观的坚守是多么的重要,三元发展和三鹿破产的原因旨出于企业价值观。
怎么样运用正确价值观来提升管理,促进科学发展呢?人的修身很重要,而企业修身就是把优秀的价值观真正导入到企业管理中。优秀的企业文化,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一定是在创业时就播下了种子,在发展中完善提升的。有很多企业因为创业时文化种子没播好,就没能建立起好机制,没有发展壮大,甚至最终死掉了。在创业阶段,企业的价值观比较单一,一切为了生存;到了成长阶段,企业价值观不断引进、生成新的内容;到了成功阶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已经定型。企业价值观的提升过程是长期的,就像树的年轮一样,一年长一圈。
以企业正确价值观对企业进行管理,关键要靠一把手,靠管理经营团队。如果企业领导说要诚信,而到关键时刻自己就不讲诚信了,那就不会起到好作用。企业价值观的管理有三个模式,即价值观的导向、导入和导出。导向,就是要把不良价值观去掉,吸取优秀的观念。导入,就是把价值观渗透到制度里,规范企业的一切行为。导出,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贡献上,如品牌的提升,市场影响力的增强等。一些企业的价值观对管理作用不明显,是有很多原因的,如价值观与管理没有紧密结合,企业责任体系、绩效管理、组织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些都需要企业一把手和职能部门精心策划,精心实施,大力推动。
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就是企业良好行为的养成过程;价值观的贯彻过程,就是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企业领导研究问题,首先要从企业价值观分析入手,看看问题涉及到企业价值观的哪个方面,从价值观切入分析,很多事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日本一位企业家说,一个人的成就,等于思维方式乘以他的热情,再乘以他的能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的成功也要依赖它的价值观乘以员工的热情,再乘以企业的能力。因此,价值观直接关系企业的成就。
关于企业文化管理
当前,以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共识,是先进的管理潮流。而企业要进行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管理,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它指明了企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同样也指导着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提炼等等。先进的企业文化与科学发展观是高度统一的。企业应该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标准,用以检验企业每一条理念是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先进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科学发展观同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当然,这需要我们把企业文化放到一定的高度来理解。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只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宣传活动,是职能部门的工作,就不可能达到这个认识高度。你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发展的根基,你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应该落到企业的文化里,落到企业的价值观念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就会落空。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企业要清晰地知道明天的业务是什么,市场形势发生了哪些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该做怎样的布局,等等。解决战略问题,就是要不断调整内部流程、组织体系和产品结构。制度,是解决企业活力的问题。企业如有好的制度,员工会努力工作,企业会有活力,企业效率也会极大提高。而企业选择什么战略,制订什么制度,都与价值观有关系。我经常说一句话,检验一个企业是否真正理解了科学发展观,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看企业文化在这个企业的地位如何,是不是用科学发展观调整了企业的价值观,是不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企业的文化现状。如果没有,那就是没有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如果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广大员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把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措施固化下来,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那么这个企业就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企业文化的过程。
很多企业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重新审视了企业文化的现状,提出了深化、改进的措施,促进企业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为什么企业管理要向文化管理迈进呢?大家都知道,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这是一个发展脉络和趋势。很多老板说,我们也有制度,我们也有奖金,为什么留不住人呢?我说,你知道沙漠吧,人在沙漠上是很痛苦的,一天都呆不下去。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像沙漠一样,没有吸引优秀员工的条件,所以员工来了又走了。德鲁克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管理思想家,他说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时代。有数据表明,96%的企业活不过十年,但哪个企业都想基业常青。现在市场变化很快,危机是常态,一个产品刚出来半年就可能被淘汰。企业要做百年老店靠什么?靠技术、靠管理、靠资本、靠文化,文化是根,要想成为百年企业,得把根扎好。
总之,深入学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一定要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