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社区预防医学练习题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社区预防医学练习题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新型医疗体制的逐步确立,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大批社区医护人员走向社区医疗服务中去;知识更新,“六位一体”的结合服务模式的建立,从事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迫切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加快知识结构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的核心和主渠道。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护理;职业培训;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7—01—07

作者简介:徐凯(1951—),男,汉族,辽宁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任全国卫生管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多年从事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我国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为根本奋斗目标的前提下。伴随着新兴医疗体制改革和创立,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那么医学教育要适应医疗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应将全科医学教育、社区护理学教育、全科医师的培训纳入以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统筹规划。建立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学教育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要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逐步尝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纳入教学全过程,以适应社区管理的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部教字(2006)13号文件指出:“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全科医师培训的主渠道。”作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是全科医师培训的承担者,我院2000年以来先后在沈阳市举办三期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培训,对350名学员进行了培训,原卫生部部长彭玉同志专门到我院考察。2001年我院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毕业后教育和课程设置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成人学历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后,各级卫生医疗管理部门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批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医院的医疗服务机构走向社区。由于医疗服务模式转变,这批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以沈阳市社区分布情况为例。按《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提出,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3至10万服务人口,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居民15分钟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补充设置服务站。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我市已有街道办事处112个,社区1290个。但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5个。医疗服务人员近2000人。但是这部分医疗人员学历结构依然偏低,亟待培养,以适应社区服务的要求。据有关资料证明,在全国社区医疗和护理的人员中,学历结构仍然偏低,本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12.5%,专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7.6%,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占社区医护人员的49.9%。职称层次也偏低,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8%,中级职称(主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25.7%,初级职称(医师),占社区医护人员的71.5%。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和医疗服务人员相比只能是更低,本科学历占极少数,职称普遍偏低。

医疗服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保证,随着全科医学的学科完善,职称评定畅通,随着国家逐步打开通向社区服务的医学毕业生的道路,这样形成了社区医护人员接受学历教育的生源群体,大批从事社区医疗和社区护理人员,将接受成人高等医学的学历教育。

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培训纳入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过程

国家卫生部已建立了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国家卫生部职业鉴定中心,以逐步向社会公布了13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六位一体”的结合服务模式要求,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逐步实施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社区中“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结合服务内容决定了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职业要求。

从“六位一体”的六个服务内容要求,全科医学和护理人员要逐步接受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

健康教育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鉴定。预防、保健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防疫员的培训和鉴定。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可参加妇幼保健、护理的培训和鉴定,也可扩展社会人员参加护工的培训,有利于社区实施家庭病房建立后的护工的要求,缓解护士的人员短缺问题,逐步缓解“有市场、没人才”的局面。

三、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

大批医疗服务人员逐步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这批人员的知识结构急需更新。全科医师、社区护理人员在上岗前要接受系统培训,沈阳市有关资料证明(截止2006年10月),已培训了2048名医生,占全部社区医疗服务人员2238名医生的91.5%,已培训1642名护士,占全部2416名护士的68%,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86万余份。年均入户服务60余万次,使320万人次直接受益。“医疗服务进社区,卫生服务进家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医疗和护理人员上岗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医学继续教育重要内容,知识更新、五种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均需要纳入岗位培训内容。

可见岗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继续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贯彻终生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为此承担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培训是当之无愧,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医学继续教育应当承担着历史的责任。

社区预防医学练习题范文第2篇

每位教师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高度重视防灾抗灾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时不忘安全、事事重视安全,落实安全责任制,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做好学校防灾抗灾工作。为了预防地震、山洪、山体滑坡造成校舍倒塌,避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要组织人员对学校西面土堆和校舍、围墙进行地毯式的大排查,尤其是学校西面山坡和南面围墙护坡等危险地带列为排查的重点。要将排查结果记录在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围墙必须在汛期到来前修整完毕。对处在高危地段及存在隐患地方,要指定专人定时予以监测,及早设置警示牌、警戒线,认真检查防地震、山洪、山体滑坡应急预案规定的各项准备工作情况,进一步落实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

一、报告制度及程序

1、学校发生地震、山洪、山体滑坡险情时,必须立即向校长室报告,启动学校预防地震、山洪、山体滑坡应急预案。发生滑坡事故时,学校应立即报告教育局办公室,公安局110指挥中心。

2、学校必须在12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逐级上报。

3、报告内容:地震、山洪、山体滑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简要经过,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区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事故现场情况、伤亡人数发生变化后,学校应及时进行补报。

二、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及职责。

组长:***

成员:***

***

***

***

***

***

***

***

各班班主任

1、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生进行政治形势和维护稳定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防地震、山洪、山体滑坡安全意识。

(2)、把提高思想认识作为搞好安全防地震、山洪、山体滑坡的切入点,把严肃对待事故隐患当作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抓落实。

2、工作职责

(1)各位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工作落实到位,抓好制度落实。

(2)班主任要加强安全防地震、山洪、山体滑坡教育,提高学生的防地震、山洪、山体滑坡意识,并通班会、谈话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防地震、山洪、山体滑坡意识、忧患意识、防控意识。作到人人知防山体滑坡

三、在遇地震、山洪、山体滑坡情况发生时,立即启动以下各职能小组,全力投入预防工作:

1、应急指挥小组:

由校长室成员组成,校长书记任组长。其职能主要有:

(1)尽速到达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并研究具体策略;

(2)尽早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汇报情况;

(3)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他各职能小组投入工作;

2、撤离、安置学生小组:

组长:侯文

组员:张智颜德亮何韧王兴华李刚健欧阳文涛、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有:

(1)立即组织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教室;

(2)组织安排好学生到专用教室正常上课;

3、危险现场巡查小组:

组长:陈日新成员:李辉颜飞

主要职能是:

(1)置隔离带,警示牌;

(2)控制危险现场,维护秩序,劝离学生及无关人员,防止发生混乱局面;

(3)由班主任管好各自的学生,不围观,不拥挤,防止学生慌乱、散失,维护学校秩序。

4、信息资料小组:

组长:曹维民成员:王裕胡思意

社区预防医学练习题范文第3篇

埇桥区夹沟初级中学

二〇一二年二月

根据市、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甲肝、肺结核等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认识,夹沟中学特制定《埇桥区夹沟初级中学春季传染病预防方案》。内容如下:

一、成立工作小组

长:李

鹏 副组长:武

张校徽

员:杜北刚

武宇华

校务会成员、班主任老师及全体教职员工

二、防范措施:

1、宣传教育。首先,及时传达上级领导部门关于春季传染病防治会议的有关精神,让全体教职员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班班主任要通过班会、晨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教育工作,让学生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负责人:政教处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2、制度管理。

1)实行责任制。各部门、各班级负责人层层负责,协调管理。 2)实行禁校制。严格控制进校人员,外来人员、家长未经许可,不能入校。外来入校人员要进行详细登记。 负责人:总务处负责人、门卫 3)实行晨检制度。 分三层:

第一、团委同志每天早晨在校门口,对入校学生进行卫生检查。

第二、班主任老师对各班学生进行体温检查。 第

三、学校三人检查小组每天早晨将检查晨检情况。

负责人:朱文、各班班主任、三人检查小组

4)严格报告制度。班主任老师每天对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状态进行检查并记录。值日老师要对每一位住宿学生的夜间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完成书面材料。发现非典、甲肝、肺结核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要及时上报,及时通知家长,让学生到医院检查、隔离治疗。

负责人:各班班主任、值日老师、政教处

5)加强消毒工作。学校总务处将协同各科室、教室、寝室、食堂负责人对学校进行消毒工作。各室要注意通风、消毒。

负责人:总务处

6)加强传染病的登记工作。学校制订了《夹沟中学学生传染病登记卡》,值日人员要及时登记。

负责人:梁友强

朱文

7)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各科室、教室、寝室、食堂要每天坚持打扫卫生,尤其重视地面、把手等处的卫生。政教处、总务处、团委将加强检查工作。

负责人:政教处、总务处、各科室、教室、寝室、食堂负责人

8)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防范小组负责人将24小时随时处理突发事件。

负责人:防范小组负责人

埇桥区夹沟初级中学预防传染病防范小组

附:

李 鹏

电话:4286325 手机:13733078543 政教处

武宇华

电话:4289325 手机:15905570934 总务处

杜北刚

社区预防医学练习题范文第4篇

1 预防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主要形式

1.1 预防方面

在社区中开展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等为主的疾病控制工作。在社区中宣传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的自我预防方法的研究, 指导城市社区居民掌握自我预防和保护的方法, 消除生活、生产环境中可能不利身心的健康因素,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合理调配饮食结构, 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人们自我预防意识。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针对社区居民在健康方面的疑问及时给予科学答复。

1.2 保健方面

主要是针对妇女、儿童、老年等群体开展保健活动。对妇女群体的保健主要包括在社区中开展婚姻保健、围产期保健、妇科病检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项目, 向妇女宣传婚期、围产期和更年期自我保健的注意事项等。对儿童的保健, 如开展儿童的“四病”防治, 营养指导, 儿童计划免疫等服务项目, 指导人们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等。对老年群体的保健是重中之重, 主要是对老年人进行医疗、生理、心理等保健, 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素质, 预防或减少各种常见老年疾病的发生。

2 预防医学在城市社区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2.1 预防医学提供的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无病就是健康”的状态, 卫生服务的对象不能仅限于患病或伤残的少数人, 而是要面向所有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还存在供需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基层医院提供的服务只能满足部分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而更多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的重担落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肩膀上。据专家分析, 在人群中, 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各占15%, 剩下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这部分人群可以通过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善生活条件、克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而恢复到健康状态。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目标, 而这恰恰也是预防医学的工作宗旨,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通过预防医学所提供的服务达到其工作目标, 预防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2.2 预防医学在社区老年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老年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而且近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形势更加严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 而从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上看, 很多老年性疾病, 是可以通过预防而推迟发病或减少发病的, 在社区中开展老年卫生预防保健工作, 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的作用在此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方面, 部分老年人群不止是生理弱势人群, 也是经济弱势人群, 他们往往无力负担医院高昂的治疗费用, 在社区中开展针对老年人的预防保健服务, 是降低老年人医疗费用的一个有效举措, 体现出社区对老年群体的关怀, 提高了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

2.3 在社区服务中开展预防医学服务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社区服务中开展预防医学服务,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可理的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的卫生资源, 因地制宜, 突出便民性, 避免重复性投入, 合理发展适宜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卫生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通过在社区中开展适合各种人群的预防保健服务, 使社区居民能够亲眼看到并亲身体会到这种服务的成效, 从而使人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还能够使人们逐步养成没病防病、有病早治的健康观念, 对小病、小问题直接找社区卫生机构, 而不是涌向大医院, 不合理的占用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 因此,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 结语

预防医学在城市社区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级相关领导要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 从社区的实际出发, 配置合理的预防医学人才到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健全规章制度, 有配套的政策支持, 还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等, 相信通过这些努力预防医学的作用将在城市社区服务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在于对社区居民群众开展各种预防和保健方面的服务, 而这些服务正是预防医学所涉及到的服务内容。预防医学在城市社区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导, 对社区老年人服务意义重大, 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预防医学,城市社区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社区卫生服务解析[J].医学信息学, 2010 (8) .

社区预防医学练习题范文第5篇

摘 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与其伴随着的生活质量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社区的和谐发展中公共卫生成了社区发展的新挑战,而面对这一挑战,社区就要及时完善公共卫生的服务措施,给居民一个卫生安全的生存空间;公共卫生是每个人关注的重点,在生活中,公共卫生不仅会影响到儿童,也会影响到老人,在不注重的情况下,很可能就会给人体带来潜移默化的危害,所以完善公共卫生是社区的工作,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公共卫生;社区;人民健康

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基本状况

在我国由公共卫生引发的问题和事件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各地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卫生状况都不尽相同,各地区公共卫生的服务事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给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问题,面对挑战社区勇敢出击,针对本地区居民的公共卫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此来填补这个漏洞;在2004年的1月份,我国启动了“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调查和整理了相关地区关于公共卫生的一些资料,并就此开展了一些措施,在问题产生的基础上,由于居民生活的习惯性和侥幸心理,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危害,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公共卫生在网络的运用和体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关于卫生事业的网络透明度有待提高,网络透明的质量性问题也有待提高,在人员的分配和管理上,基层人员的素质高低不平,由于人员配置的不到位,导致医疗机构和措施成为网络透明上的一大瓶颈圈,也有的地区存在长期设备匮乏,人员安排等结构的不合理性,管理工作的不规范性,卫生文化宣传的不到位性和经费不足等问题的高频出现,直接导致了卫生系统在网络上的封闭化存在,给相关人员调查工作的有序展开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公共卫生事件的频频出现,不仅影响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对中国各地区的百姓也存在潜在的危害,特别是由卫生引发的传染病等。

在我国,针对公共卫生的治理成本来说还是比较低的,政府的干预作用在这方面是不可替代的,而我国的一些农村行政决策者往往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而重视一些收益周期较短的项目,从而大大减低了政府的干预力度,同时,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不明确性,尤其在农村的管理上更是模模糊糊,故此,政府在公共卫生的管理上应加强重视度。

二、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现实必要性

(一)公共卫生体系发展滞后,缺乏顶层设计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与健康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三个体系配套设施基本建设,共享发展,产生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规章制度。现阶段医疗改革获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果,综合性医院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全方位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可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别的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设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非常突显。

一方面,一些传统传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并未得到合理控制,很多新型传染病和慢性病等新的公共卫生问题又持续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时间的紧急处理能力尚不适应要求;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环境卫生资源的制约与公共卫生要求无限中间的分歧,對疾病防治控制及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基本建设工作明确提出了新的规定。防止和控制传染性疾病仍是将来我国公共卫生工作中的关键一部分,尤其是对新型传染病的鉴别和控制以及产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情的处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及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加速,在我国慢性病发生“井喷式”情况,变成影响居民健康最主要原因。

而当今以传染病防控为关键任务创建起来的传统式疾病预防操纵体系,对慢性疾病的防治不论是在工作人员技术储备、社会发展鼓励、信息收集、分析及公布、组织间职责分工管理方法融洽、资源调配等层面均存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体系发展遭遇调节转型发展。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控制重大传染病的前沿阵地

社区成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前沿阵地,社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控制能力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传染病的发生;在传染病的行列里,常见的有儿童得手足口病、禽流感和当下威力较大的新冠病毒等,而这些病原体的产生一部分是来源于公共设施设备的不卫生,因而寄养了某些病原体的存在,所以为防止传染病进一步扩张,公共卫生事业可以发挥一个极大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社区管理者要完善好居民的公共设施,这样不仅保障了百姓的生活健康,也保障了社区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社区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控制重大疾病产生的前沿阵地。

(三)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构建高效卫生体系的客观需要

在新形势的发展下,人民的健康是社会稳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当前局势下的迫切要求;如今新冠病毒的大肆传播,已经给人类的健康生活造成威胁,迫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宅男宅女”,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给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造成危害,所以,构建安全稳定的公共卫生体系,建造健康的生命防护网和全面提高防控疫情和救治百姓,这样才可以真切实际的维护好人民的健康与安全;虽然在中国的医疗机构可以免费为居民提供疫苗等相关治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人民,一切靠人民的工作路线,在国家最大的力度上维护中国人民的健康,保障人民的安全,在国家的持之以恒下,各地区的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各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给人民一个合理的答卷。

(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促进居民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社区对居民的健康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对此要做好对社区工作者的管理和对居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当然,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来说,自身的责任是最大的,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利器,也是促进居民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对社区公共卫生环境设备等做一个定时的检查,在检查后制定计划,改善卫生服务过程中的弊端,这有利于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和心理质量,也有利于搭建“社区命运共同体”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自身的健康等。

(五)完善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可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社会的发展中,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会大大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措施如下:

第一,社区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的服务体系,争取实现卫生服务的平等化;第二,建立专门的卫生培训机构,与基层单位分工合作,达到人力资源上的合理配置;第三,落实居民在医疗服务上的保障,给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定期的卫生服务。

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未完全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尚待完善

在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健发展中,部分社区的医疗设备不完善,遇到一定难度的疾病时仍需要看病者及时转院,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时间上的隐患,特别是农村的社区,一些医疗机构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反而忽视或缩小居民的健康问题,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度的不适,所以各个政府部门要将政策落实到实处。

(二)基層卫生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不能全方位满足居民健康需求

在政策的推广下,有一部分基层存在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的情况,虽然基层的医疗机构覆盖率高,但技术水平比较薄弱,不能全面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分级诊疗制度难以推广,更严重的是,分级诊疗有虚无实,容易导致患者流失,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就医费用高,病人负担加重,并且各个地区的就医补偿率参差不齐,差异明显,一些地区的患者受益小,有的医疗机构过于依赖财政,自我的保障能力差,造成就医不便等;这大大小小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和推广,给人民就医带来了许多不便。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综合服务卫生能力弱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上,一些优质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大中型医院,在公共卫生事业上不仅医疗机构资源匮乏,服务能力低下,也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需求;在现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仍有许多城乡居民没有加入到医疗保障的制度中来,给人民造成了很多负担,市场秩序的不规范严重损害了居民的利益。

(四)危机意识不强,应急能力弱

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上,明显存在危机意识不强、应急能力弱的情况,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表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法力度欠缺和使用不规范;管理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预警体系,所以相关部门应提高居民和社区对危机意识的重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业务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

(五)医护人员医疗水平有待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实用率不高

综合性医院的专家门诊是患者陆续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首要原因,患者觉得综合性医院的诊疗工作经验和医疗器械的成熟与权威是非常值得她们信任的。与此同时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待遇比不上综合性医院,通常使一些新添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科大学毕业生没有很长时间就选择离开,也就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法真真正正留住人才。为了更好地使社区内生病住户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社区住户健康档案的建立将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医务人员对社区内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这也就反映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的真正目地。但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相关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实际效果并不是非常好。

(六)体制机制不完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弱,政府主导的补偿机制不健全

首先就卫生资源来看,特别是在乡村卫生资源数量不足,城乡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导致城市和乡村在专业技术人员经费的投入和公共设施等资源相差甚远,调查可见,2014年我国技术人员有759万人,在乡村工作的人员达105.8万人,远远低于全国1:179的平均水平。其次是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是从高度行政转化为基本特征的治理结构,成了一种混合式的社会,这样的转化可能引发公共卫生治理上新问题新漏洞的出现,以此在公共卫生事业上所作出的体制机制不断出现僵化,难以施展开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可以有两层面:一方面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的医疗服务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给予资金支持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切正常运作,包含医务人员的再学习、优秀医疗器械的引入等。资金短缺比较严重的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四、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议

(一)全方位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构建预防融合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

我国深化了公共卫生的体制改革,提出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政策,做好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预防控制工作,推进制度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的服务水平,完善相应的医疗设备,打击名存实亡的医疗机构,提高社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严谨度,同时在群众方面,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命运共同体,拾起居民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一起构建防治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社区医疗机构接诊能力

2018年的1月份,某省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告,从此全面开启分级诊疗阶段,分级诊疗是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政策,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必要的情况下,开展相关知识培训班,大力推广分级诊疗政策,调整地区经济就医费用的差异,加大社区人员对一些补偿性政策的参与度,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就医困难。

(三)优化基层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资源的配置上,分散优质资源于乡村地区,填补医疗资源匮乏的这一漏洞,同时提高社会人员在就医优势上的参与度,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一定程度上解决“就医难,就医贵”等问题;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加大相关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深化改革基层人员的管理与调控,以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强化危机意识,完善应急体系

大力宣传公共卫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强化公共卫生的法治保障,并出台关于“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能力”的意见和规划,同时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开发并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信息化服务,使得扩大危机信息的透明度,以此提高百姓对卫生的重视;建立完善环境卫生引发的重大疾病的救助规章制度和医疗保险,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性和完善性等。

(五)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建立社区患者信息库

在中国,因为人们对全科医生的不了解,存有着很多的误差,通常望文生义。她们觉得全科医生是哪一科都掌握一些但并不熟练。其实不然,说白了全科医生,便是通过全科医学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全方位、职业道德崇高的高质量的基层保健优秀人才。

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就职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便捷社区居民就医,节省就医成本费,真真正正完成医疗资源的提升与运用。因为我国在全科医生的培养层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培养全科医生是我国在当今培养高等院校医务人员的关键任务之一。信息库的创建将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在医治上可以更为迅速的做出诊断,并依据信息库的统计显示做出疾病的预防工作。

根据对社区居民身体状况的搜集、梳理和剖析,立即高效的开展疾病的预防和医治,此外,根据互联网共享资源与上级领导医院及时的沟通病人信息,进一步确保双向转诊的实效性,不但有益于诊疗救护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节约医疗资源。

(六)完善社区卫生体制机制,健全以政府主导的补偿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

第一,保障公共卫生在财政方面需要;第二,重视和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建设;第三,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加快建设重大疫情的防控体系。

赔偿制度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一切正常运作的可靠确保。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与监督指导下创建监督激励制度,目的取决于除开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状况外,还需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作的合理性及合理合法。在政府部门给予财力支持的条件下,创建监督体制可以合理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性、合理合法的运作及其药物的引入与执行及时高效的监督,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合理就诊,避免“以药养医”状况的发生。

五、结语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始终要以百姓的健康为中心,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建造美丽健康的社区,在社區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要紧跟时代步伐,合理使用信息化的平台给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龚向光.从公共卫生内涵看我国卫生走向[J].卫生经济研究,2003.9.

[2]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3]张瑞华.危机公关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07).

社区预防医学练习题范文第6篇

摘 要 目的:評估加强上海松江区产后访视人员培训对母亲产后抑郁干预服务水平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上海松江区产后抑郁干预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上海松江区2019年产后访视人员和产后42天内的母亲(以下简称“母亲”)各100名进行培训前调查,2020年和2021年对松江区所有产后访视人员进行产后访视培训,培训后再随机抽取松江区2021年产后访视人员和母亲各150名进行调查。观察培训前后产后访视人员产后抑郁知识的知晓率和宣传教育服务意识的变化以及母亲的产后抑郁一般常识知晓率和产后访视服务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培训后,产后访视人员产后抑郁知识知晓率和宣传教育服务意识均比培训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的产后抑郁一般常识知晓率和产后访视服务满意度均比培训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产后访视人员培训有利于提高产后访视中产后抑郁干预服务水平。

关键词 产后抑郁;母亲;产后访视人员;培训;干预服务水平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postpartum visitors on the intervention service level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LI Shuzhen1, YANG Qing1, LIU Leilei1, ZHU Qingqing1, WANG Fang1, LI Lili2(1. Maternal Health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Center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20, China; 2. Medical Records Room of Central Hospital of Jiading District Affiliated to Shanghai Health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postpartum visitors in Songji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on the intervention service level of m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intervention service level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Methods: One hundred postpartum visitors and 100 mother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others”) within 42 days of postpartum in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in 2019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conduct a pre-training survey. In 2020 and 2021 all postpartum visitors in Songjiang District were trained for postpartum visit training, after the training, 150 postpartum visitors and 150 mothers in Songjiang District in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The changes in the awareness rat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ervices of the postpartum visitor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as well as the changes in the mother’s general knowledg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postpartum visit service satisfaction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he training, the awareness rat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ervices of the postpartum visitor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train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awareness rate of general knowledg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postpartum visit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he mothe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postpartum visitors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intervention service level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KEY WORDS postpartum depression; mother; postpartum visitor; training; level of intervention service

母亲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持续的低情绪,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症状主要是母亲感到悲伤、生活绝望、没有意义等。产后的前6个月可能是抑郁症的高危时期,患病率估计为13%~19%[1]。在亚洲国家,巴基斯坦的产后抑郁症患病率最高为63%,马来西亚最低为3.5%[2]。产后抑郁症对母亲的产后修复、婴儿的生长发育和母婴关系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3],一方面,抑郁症会导致母亲精神失常[4],做出伤害婴儿的行为[5],严重者会自杀[6]。另一方面,母亲有产后抑郁症状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7]。

产后抑郁是产后抑郁症的先兆,所以要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首先得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国内调查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45%~37.14%[8];上海市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0.90%[9]。本研究旨在评估加强产后访视医生的培训对产后抑郁干预服务水平的效果。为提高松江区产后抑郁干预服务质量,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9年7-8月在上海松江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产后访视人員和产后42天内的母亲(以下简称“母亲”)各100名作为调查对象;2020年和2021年对松江区所有产后访视人员进行全覆盖培训,2021年9-10月再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产后访视人员及母亲各150名作为调查对象。

培训前向产后访视人员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90.91%;向母亲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86.95%。培训后向产后访视人员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91.33%;向母亲共发放问卷1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2.67%。培训前和培训后产后访视人员的年龄、职称、文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培训前和培训后母亲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平均年收入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1.2 方法

1.2.1 干预措施

2020年和2021年请上级单位及其他助产医疗机构专家对松江区全区产后访视人员共进行6次全覆盖培训(4次理论培训和2次实践培训),并加强产后访视工作的督导与质控,及时指出产后访视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产后访视常规检查、心理保健指导、《上海市孕产妇保健工作规范》要求的相关内容等[10];实践培训主要指现场模拟产后访视全过程,包括产后抑郁的识别和指导。

1.2.2 评价方法

对培训前后的产后访视人员及母亲进行调查,产后访视人员调查问卷包括知情同意书、一般情况、产后抑郁知识和技能、宣传教育服务意识。母亲调查问卷包括知情同意书、一般情况、产后抑郁一般常识、产后访视服务满意度。其中产后抑郁知识和技能的理论知识部分试卷总分100分,定义60分及以上为知晓。宣教服务意识题共4道,全部选“有必要”表示宣教意识强。满意度为调查答案选“满意”的母亲与调查总母亲数之比。

1.2.3 质量控制

所有调查采用统一自拟的调查问卷,培训前和培训后调查问卷一致。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填写,现场发放,现场回收。调查前对所有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研究人员严格控制质量标准,确保信息准确。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产后访视医生产后抑郁干预服务水平

培训前产后访视医生对于产后抑郁基础知识知晓率为70.0%,宣教服务意识强的占比55.0%;培训后知晓率为99.3%,宣教服务意识强的占比9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3)。

2.2 培训前后母亲的产后抑知识知晓率和服务满意度

培训前母亲的产后抑郁一般常识知晓率为58.0%,服务满意度为43.0%;培训后母亲的产后抑郁一般常识知晓率为78.4%,服务满意度为79.3%,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4)。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产后家庭访视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母亲的需求,个性化的指导可以降低母亲产后抑郁的发生率[11-12]。也有研究表明,产后家庭访视对于预防母亲的生理并发症和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具有独特的优势[13]。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产后访视服务中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及时筛查出存在抑郁情绪的母亲,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和健康教育,协助建立家庭支持,有利于预防产后抑郁[13-15]。因此可以推测,在产后访视中加强产后抑郁干预服务有利于产后抑郁的预防。

加强培训有利于提高产后访视人员的产后抑郁知识知晓率,增强宣教服务意识。本研究结果表明,培训前社区产后访视医生的产后抑郁知识知晓率不高,但高于耿金根等[16]的研究结果。经培训后,社区产后访视医生的产后抑郁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与耿金根等[16]和姜莹等[17]的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培训后产后访视人员对母亲及其家属关于产后抑郁的宣传教育服务意识有明显提高。

加强产后访视医生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母亲的产后抑郁一般常識知晓率和访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培训后母亲的产后抑郁一般常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与于津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培训后母亲对产后访视服务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可能是由于培训后,产后访视人员开始注重产后抑郁干预服务,从而间接提高了产后访视服务满意度。

目前针对产后抑郁研究较多,但是针对如何提高产后访视人员产后抑郁干预服务水平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着眼于加强产后访视人员培训,评估该项干预措施是否能够提高产后访视人员的产后抑郁干预服务水平,为今后提高松江区产后抑郁干预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最终达到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的目标提供依据。但本研究并未涉及母亲产后抑郁发生率的比较,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O’Hara MW, McCabe JE. Postpartum depress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Annu Rev Clin Psychol, 2013, 9: 379-407.

[2] Field, T. Postpartum depression effects on early interactions, parenting, and safe practices: a review[J]. Infant Behav Dev, 2010, 33(1): 1-6.

[3] Okun ML. Disturbed sleep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J]. Curr Psychiatry Rep, 2016, 18(7): 66.

[4] Gavin NI, Gaynes BN, Lohr KN, et al. Perinatal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J]. Obstet Gynecol, 2005, 106(5 Pt 1): 1071-1083.

[5] Clare CA, Yeh J.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special populations: a review[J]. Obstet Gynecol Surv, 2012, 67(5): 313-323.

[6] Comtois KA, Schiff MA, Grossman DC. Psychiatric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partum suicide attempt in Washington State, 1992-2001[J]. Am J Obstet Gynecol, 2008, 199(2): 120; e1-5.

[7] Goodman SH, Rouse MH, Connell AM, et al.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child psychopathology: a meta-analytic review[J].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2011, 14(1): 1-27.

[8] 焦琳. 产后抑郁发生现况及其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 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2014.

[9] 于津. 上海市产后抑郁现况调查[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0.

[10] 上海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孕产妇保健工作规范[EB/ OL]. (2020-04-06) http://wsjkw.sh.gov.cn/fybj1/20200417/ d8d9a42a8f304638a0df0ff59a999c64.html.

[11] Dennis CL, Dowswell T. Psycho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2): CD001134.

[12] Milani HS, Amiri P, Mohseny M, et al. Postpartum home care and its effects on mothers’ health: A clinical trial[J]. J Res Med Sci, 2017, 22: 96.

[13] 姚玉娴. 产后访视心理护理对预防产后抑郁的效果分析[J]. 特别健康, 2021, (3): 222.

[14] 闫丽, 王桂红. 产后访视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症的有效性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21, 31(9): 148.

[15] 邓慧升, 杨冠波, 李正梅. 产后访视中护理干预对母亲产后抑郁症预防控制的价值[J]. 母婴世界, 2020, (17): 148.

[16] 耿金根, 王援越. 2 048名妇幼保健工作者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的调查[J]. 上海精神医学, 2005, (S1): 18, 13.

[17] 姜莹, 陶旻枫, 王辰. 社区医生产后抑郁知识及相关工作的现况调查[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 26(6): 1291-1293.

社区预防医学练习题范文

社区预防医学练习题范文第1篇摘要:随着新型医疗体制的逐步确立,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大批社区医护人员走向社区医疗服务中去;知识更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