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物有机肥注意事项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0-111

生物有机肥注意事项范文第1篇

摘 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验课,是生物类实验的核心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生物化學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在21世纪当代生命科学领域中举足轻重,多年来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成为诸多相关领域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多样,涵盖的基本技能项目广泛,因此对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实验课程,[2]也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验课程。

对民办高校而言,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也就成为了能否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3]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人才需求方向的不断变革,民办高校开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在教学本身仍需进一步完善。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根据目前我校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课情况,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科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1 民办高校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开课情况

1.1 实验仪器设备

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速度较快,人才输出方面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资金来源有限,在实验教学条件中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台套数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人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种类较多有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恒温水浴锅,振荡培养箱等,而民办高校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有限,使得部分实验仪器非常紧缺、陈旧。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排队等候时间加长,不利于实验教学秩序的稳步运行。

1.2 实验教学理念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所开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只是将其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使学生能对理论课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老师在每次实验开始前会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的注意事项一一讲解,并进行一些示范操作,然后学生再按照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实验,这样虽然会使教学比较规范,学生操作比较顺利,实验结果也会比较理想,但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抹杀了其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积极性,无法体现该实验应当具有的探索性精神。

1.3 师资与实验室建设

在民办高校中从事实验工作的技术人员普遍工资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较大,加上生化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部分药品和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导致能安心从事实验指导工作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各民办高校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有限,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度也较缓慢。

2 民办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举措

目前民办高校想生存,想发展,必定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综合以上民办高校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充分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1 实现实验仪器的现代化、智能化

在实验仪器设备选购时,应进行充分的调研,以仪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主,与时俱进,将过老过旧的设备及时替换,购买一些可以进行多种实验的综合性仪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也可以提高仪器使用率,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2.2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多年来经过了多次筛选和组织,目前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1)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2)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Soxhlet)提取法;

(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5)动物组织核糖核酸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6)脲酶提取及Km值的简易测定;

(7)淀粉酶提取及酶活力测定;

(8)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及性质实验;

(9)植物组织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

教学内容涵盖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最基本、最常用的多种实验技术,如电泳技术、分光光度分析技术、生物大分子提取技术、滴定技术等。实验中涉及到多种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如离心機、水平电泳和垂直电泳装置、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光光度计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如“植物组织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所需材料和实验方法,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比较不同实验材料下结果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更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3 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3ds Max教学系统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生化实验教学中的文字内容、实验现象及一些操作视频等形式的信息整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反复观看学习,并在网络上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可以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实现个体化差异化教学。[4]3ds Max教学系统目前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应用在实验教学中。[5]对生化分子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点如蛋白质分子结构,核酸分子结构等可以通过计算机Autodesk 3ds Max三维动画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更加立体地去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虚拟仿真软件教学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探究生命奥秘,让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微观世界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门实验,引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虚拟仿真软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微观世界模拟的实验环境中,更好地探究其本质和规律。如核酸电泳,蛋白质分离等分子实验,实验周期较长,通过虚拟方式可大大缩短周期,节约开支。如《现代分子育种仿真软件》,建立可视化的化工生产实验操作平台,采用高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弥补现场实习教学的不足,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2.5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目前,大部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前的材料准备,试剂配制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完成,在实验开始前分发到学生手上,如“淀粉酶提取及酶活力测定”实验,实验所需要的萌发的小麦种子,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和柠檬酸缓冲液等,都是由实验员来准备,这样虽然能保证实验能按时在教学时间内完成,但学生对该实验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和了解。对实验习惯来说,也会让学生有依赖感,因此,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预实验,即样品材料的准备和药品试剂的配制,在亲自动手的同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素养,为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6 适当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

生化类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中很多化学药品及易耗品需要及时地更新,使用的仪器也需要定期地维护和保养,这就需要学校在经费预算上向生化类实验室给予支持,以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2.7 实验技术人员也应时刻“充电”保持与时俱进

作为实验技术人员,为国家培养实践型所需人才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要求对在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熟知和巩固,更要在新型实验操作技能中刻苦钻研,时刻为自己充电,如积极学习动画模型的构建,软件的制作,“微课”的制作等,以保证其在教育岗位中永不落伍。

3 结语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文章就针对民办高校中该门实验课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使学生们在学习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产生极大的兴趣,实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友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J].生命的化学,2009.29(5):619-624.

[2] 吴慧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8).

[3] 袁辉斌.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1).

[4] 林晓晖,程欲,王鹤,吴世代.多媒体网络教学在中医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中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5).

[5] 杨发福,张建生.3ds Max制作三维动画在有机化学课件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5).

[6] 王甜,林宏辉.生物技术虚拟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8).

生物有机肥注意事项范文第2篇

1 生物催化介绍

1.1 定义

生物催化即生物转化, 指在化学转化的中以酶或是包括全细胞、细胞器及组织的生物有机体作为过程的催化剂。

1.2 优势

(1) 多数反应进行的条件温和, 可以大大降低不利的副反应; (2) 固定酶可以反复利用, 节省能源; (3) 转化率高; (4) 对底物的结构、催化反应类型、立体结构的选择性严格, 专一性高; (5) 酶可以生物降解, 反应完成后无废弃物, 环境友好; (6) 同一反应, 酶的催化效率高于化学催化剂; (7) 一个反应器可以进行几个生物催化反应, 具有相容性; (8) 催化反应类型多; (9) 能用于非自然环境, 底物可以是非天然物质 (10) 合成反应对象可以是手性化合物或大分子及高分子。

1.3 应用

生物催化技很早术就已应用于实践, 如在夏商时就已开始进行酿酒、造酱等发酵过程。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 生物催化才用在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上[1]。现在, 已在制药、香妆等很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1.4 分类

主要为两类:一个是酶催化剂, 又可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合成酶六类;另一个是催化抗体。酶主要与底物过渡态结合, 而抗体则是与抗原的基态结合。抗体催化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专一的受体, 而酶的专一性则是漫长进化的结果。

2 精细有机化工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 生物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潜在价值才被人们发现;20世纪90年代, 生物催化差不多可以说是“合成有机化学的时尚”。

2.1 高分子方面

主要包括高分子改性、合成、修饰和降解。酶法可以改变天然高分子由于主链上含大量羟基而难化学加工的状况, 并且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少、反应模式或水解位点特定, 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2.2 不对称合成

利用生物催化将无手性或潜在手性物质转化为手性物质, 主要有七类:1、还原反应:羰基碳碳双键等的还原;2、氧化反应:C-H键、不饱和键及醇的氧化[5];3、醇酮基反应;4、脱羧反应;5、连锁反应:Diels-Alder反应、重排反应、亲电及亲核反应;6、水解反应:酰胺化合物的水解、对称酯的水解;7、酶与过渡金属元素联合催化的光学转化反应。

2.3 合成药物

不同于化学方法, 生物催化在药物及中间体生产中可以合成不对称手性化合物。经过催化技术的不断改造, 已可以获得产量高、收率高、立体控制效果好的药物或主要活性成分, 主要有:1、Lipitor:抗高血脂症的首选药物;2、Pregabalin:Lyrica的活性药物成分, 用于治疗神经痛及癫痫;3、Paroxctinc:Paxil的活性成分, 用于治疗抑郁症;4、Levetiracctam:Keppra的原料药, 主要用作癫痫的治疗药物。

2.4 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

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会受到原材料、价格、产品性能等因素影响,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环境污染[15]。而生物表面活性剂环境友好, 不但几乎无毒, 还可以完全生物降解。目前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方法是微生物法、酶催化法。酶法合成一些分子结构相对简单的表面活性剂, 有单酰化甘油脂类、糖脂类、;氨基酸类、磷脂类生、异头碳上构成单一的烷基糖类[16]。

2.5 石油脱硫技术

酶脱硫路线主要为还原和氧化两条。目前已发现有和化学催化历程相同的生物催化脱硫的酶[17]。

3 生物催化应用的局限性

尽管生物催化具有很多化学催化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但其在实际工业生产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发生及反应效率的因素多, 应用受到限制; (2) 酶容易失活; (3) 产物分离困难; (4) 酶在有机溶液中不稳定, 影响工业应用; (5) 酶催化成本高; (6) 存在对不需要的生物质及对底物的浪费。

4 结语

在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的今天, 生物催化过程无毒、无污染, 能源及原料消耗低, 经济效益明显, 是今后绿色化工发展的方向。但生物催化还面临一些问题:化工生产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一些技术不成熟、反应器有待研发及如何提高酶催化反应的稳定性及可控性简化反应过程等。

解决以上问题, 需要科学工作者们尤其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努力, 利用学科交叉, 实现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的优势互补[20], 使精细化工向着绿色合成的方向继续迈进。此外, 还要改进生物催化在精细有机化工中现有的工业化技术, 积极探索新的的更好的技术方法, 发现具有更加高效、可控、稳定、普遍性强等优点的生物酶。

生产技术的提高已不再只依赖于一门学科, 它要靠多学科交叉互补来获得长远的发展和进步。相信在生物催化技术辅助下, 精细有机化工业一定会向着环境友好且经济高效的方向继续迈进。生物催化和有机合成两门学科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促进, 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摘要:生物催化在精细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精细化工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带来了解决的新思路。本文简单介绍了生物催化技术及其在精细有机化工中的一些主要应用。

关键词:生物催化,应用,精细化工,有机合成

参考文献

[1] 王梦阳, 陈海丽.生物催化反应的应用[J].河南化工, 2010, 27 (4) :56-57.

[2] 祁黎, 李吉光.生物催化剂酶在高分子改性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 2003, (1) :53-58.

生物有机肥注意事项范文第3篇

为了对所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进行真实、恰当的评价, 以便不断改进、完善实验教学, 我们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两个专业200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在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上的影响, 调查结果统计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 (1) 在所考查各项内容中, 综合、设计实验评价“好、较好”的学生人数, 比基础实验都较多, 尤其突出表现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几项上, 这表明由于综合、设计实验的实验项目采用了增加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结果的思考强度和时间, 引导学生自己开展、分析、完成整个实验等教学方式, 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2) 基础实验在提高自学能力、观察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上, 评价“好、较好”的学生人数虽然少于综合、设计实验, 但相差不大, 这表明学生并没有否定基础实验在实验教学上的成绩和贡献, 说明基础实验也有着独特的优点, 必须加以合理的安排和利用, 充分发挥基础实验的优势, 为综合、设计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表明, 由于学生能力表现不一, 基础实验比较容易掌握, 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基础实验的作用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因此生物化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之间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

1 基础实验是牢固的根基, 项目的选择要精而细

基础实验是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 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具有现象直观、操作简单、仪器常用、示范性强的优点, 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的掌握, 为学生完成以后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基础实验在实验进度上往往与理论教学内容相衔接, 实验中通过教师的讲解, 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通过基础实验的学习, 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培训并规范了操作,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掌握了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原理以及注意事项[1]。

以往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生物化学实验中基础实验部分占有比重较大,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综合实验、验证实验的逐步增加, 使基础实验呈现出开设项目少、项目选择不精、开设时间随意等不良的趋势。首先应明确, 基础实验不但要开设, 而且要开设好, 开设精。基础实验的开设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而且要为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基础, 实现从基础实验向综合、设计实验的转变。其次要精选基础实验项目, 做到少而精, 少而细。实验项目的选择可以根据所要开设的综合、设计实验的内容进行精心挑选, 要充分发挥每个基础实验的作用, 切不可随意安排。比如要开设有关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的综合实验, 可以首先开设有关蛋白质提取的实验, 使学生熟悉蛋白质的性质, 细致掌握相关的仪器操作和使用, 避免在综合、设计实验开设时, 由于内容多造成学生实验中忙于学习基本操作、仪器使用, 而缺乏对实验本身设计、结果的思考, 从而提高了实验效率。另外基础实验项目也可根据知识板块内容来定。比如生物化学实验一般可以分为糖、核酸、蛋白质、酶、维生素等几大知识板块, 每个板块或者相接近的板块之间可以安排一个基础实验。最后基础实验的开设时间也可以灵活多变, 安排在综合实验之前或之后都可以, 比如核酸板块实验中在提取DNA、琼脂糖凝胶检测之后, 可以安排一个定量测定DNA含量的基础实验, 避免整个综合实验时间过长, 内容过多, 影响了教学效果, 但基础实验最好放在设计实验之前开设。

2 综合实验是巩固、衔接的桥梁, 项目选择要难而深

综合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大实验, 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 提高实验的难度, 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及查阅参考文献的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单一的基础实验相比, 综合实验具有内容多、知识面广、实验过程长、连贯性强、所涉及的实验仪器较多, 教学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实验原理、方法、技术呈现多样化、多个知识点互相联系的特点, 这样可以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梳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挖掘潜在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帮助的协作精神[2~3]。

综合实验项目的选择首先要有很强的知识体系, 就某一方面进行一整套的系统研究, 并非是几个基础实验的简单叠加。难度和深度应逐步增加, 有利于选拔高水平、能力强的学生。比如涉及核酸的综合实验, 可以从核酸的提取、纯化, 到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核酸检测仪定量检测, 再到PCR扩增核酸片段、探针制备与核酸杂交。有关酶的综合实验, 可以包括酶的提取、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pH值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及最适pH值、酶活性、反应活化能、酶热稳定性的测定、反应时间、底物浓度、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及Km和Vmax的测定。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综合实验项目。由于综合实验一般时间较长, 课时较多, 在有限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时内, 应恰当分配其所占的比例。一般可以开设2~3个综合实验项目, 课时比例占总课时的60%左右。过多的综合实验项目会造成学生做实验如走马观花, 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所设实验项目也要有主次之分, 可以根据学科具体发展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来开设。比如同时选择开设有关蛋白质、核酸、酶三个综合实验, 应有所侧重, 确定对其中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另外两个做次重点。若以核酸实验作为重点, 可将核酸的杂交包括在所开项目之中, 使核酸部分实验有了较大的深度和难度;若以蛋白质方面作为重点, 则PCR和核酸的杂交内容可以删掉,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短期内较好的接受所学的内容, 掌握更多的实验技术,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的完整思路, 有利于学生养成严密和综合的思维方式。最后综合实验实施过程中既要检验学生在基础实验中的学习情况, 又要为后续的设计实验做铺垫。通过基础实验的学习, 在综合实验时检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常规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等基本能力是否达到要求, 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导和启发, 帮助学生改进, 同时由于综合实验有一定难度, 学生能力不一, 可以通过培养2~3个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精神,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这也为后面的设计实验中放手让学生操作打下了基础。

3 设计实验是良好的检验标准, 项目选择要广而新

设计实验可根据专业特点及其学生兴趣爱好选择具有研究性质的项目, 通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材料、试剂的准备到实验仪器操作、结果记录、书写论文式实验报告均自己完成, 教师只讲解实验要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提高学生做实验的兴趣。设计实验是对学生在做完基础、综合实验之后, 集中两周左右时间,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实验, 组织学生研讨、发掘实验中具有设计性研究性的素材,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动手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潜能, 从而提高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检验学生实验学习的重要手段。设计实验的开设突出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 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 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5]。

首先设计实验项目的选择面要宽广些,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不必担心学生做错或者做得不好, 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创新的科研意识。比如要开设从不同材料中提取DNA及纯度鉴定的实验, 由于实验材料不限, 学生可选动植物、微生物, 如洋葱、猪肝、鸡血、酵母, 采用浓盐法、蛋白酶K法、CTAB法等进行提取, 其纯度鉴定的方法只要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即可。其次设计实验中团队协作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 在综合实验基础上, 增加至每4~6人组成一个团队, 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从实验方案确定, 讨论实验方法, 预实验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共同努力完成。这实际上是模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 为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最后设计实验结果递交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采用小论文、大实验报告、小型产品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实验结果。比如给定一些材料让学生自选, 如各种蛋类、各种动物血液、各种奶制品等, 要求学生在已掌握的蛋白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基础上, 从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面开展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对不同材料的营养价值从蛋白质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

4 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是环环相扣的统一体系

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的项目安排应主次明确、特色突出、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基础实验与综合、设计实验结合, 既能提高基础实验方法应用的灵活性, 又能对综合、设计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实验项目之间可以前后相关, 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下一个实验的材料, 实验基本技术之间交叉运用, 使学生们在对生物化学某一方面进行系统实验时得到一次从科学思维到技能方法的全面训练。实验内容上可以有序地逐步加深, 有助于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方法优缺点的比较、鉴别和运用。

生物化学实验更新速度较快, 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 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加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之间的互相促进和联系, 以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200名本科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后,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近几年生物化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的教学特点, 探讨了如何加强三大实验的联系, 使其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整体, 并对具体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华忠, 杨捷.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7, 91 (1) :17~20.

[2] 周晓慧, 王文勇, 李素婷, 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7, 24 (2) :209~210.

[3] 吴慧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8) :694~701.

[4] 关亚群, 梁涛, 王延蛟, 等.浅谈开设生物化学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510~511.

生物有机肥注意事项范文第4篇

1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生物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原理

电化学氧化法是一种高级氧化方法, 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的原理主要是阳极的高电位以及催化活性不用通过其他的辅助手段就可以直接对有机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降解, 或者使用强氧化剂来对有害物质进行降解处理。可以按照氧化的原理将电化学氧化法分为直接电氧化和间接电氧化[1]。

(1) 直接电氧化直接电氧化的过程:直接电氧化主要是运用阳极的高电势对有机化工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体进行氧化并对其进行降解, 在直接电氧化的过程中, 电极与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直接的电子转换, 在氧化的过程中, 由于有机化工废水的来源不同, 所以其成分也不尽相同, 这就会使其在氧化过程后的状态也不一样, 有的有机化工废水在经过氧化可以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彻底的氧化, 使其有害的有机物变为无机物, 但是有的废水在氧化过程中, 其中的有害物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可处理的物质, 然后对其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才能真正的完全处理掉其中的这些物质,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电化学转化。但是在现如今, 我们一般都只是将有毒有害的物质氧化成其他的可进行化学处理的物质, 这样可以节约能源并缩减成本。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得知, 有机物在金属氧化物阳极上进行氧化并产生的反应同阳极金属氧化物的价态以及金属氧化物本身的类型有很大的关系。在有机物的氧化过程中会形成含氧的化合物, 它的反应与化合物的形成都与金属氧化物MOX上形成的比之更高价的金属氧化物MOX+1有关, 对于有机物的氧化燃烧并产生一定量的CO2来说金属氧化物阳极上形成的自由基MOX[OH]对其燃烧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具体反应的经过:由于在氧析反应的电位区可能会出现一定量的高价态的氧化物附着在金属氧化物的表层, 因此在其阳极上可能会存在物理吸附的活性氧以及化学吸附的活性氧, 其具体的反应有以下步骤:H2O或者OH-可以运用阳极的放电反应产生物理吸附的活性氧:

然后再运用其现有的氧化反应使羟基自由基中的氧进行转移并形成高价氧化物:

如果当前的污水中没有有机物时, 两种不同形态的活性氧就会通过反应形成氧气如以下反应:

但是如果现有的污水中存在有机物R时, 在电化学燃烧的过程中, 物理吸附的活性氧对其的燃烧由很大的促进作用, 化学吸附的活性氧对有机物进行选择性的氧化, 如以下反应:

如果阳极表面的氧空位的浓度很高并且吸附羟基自由基的浓度达到零, 并且K2比K1的反应的速度要快, 这样有害物质才能够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完全矿化反应, 上述的步骤都是纯化学反应, 电极材料的不同其电氧化的过程也会不同, 所以只有提高k5和k6的电流效率, 并且压制k3h和k4反应的发生, 保证电流不会大量的分解水, 这样才能保证电化学氧化法对污水的处理效果[2]。

(2) 间接电氧化间接电氧化是电极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强的氧化剂, 运用这些氧化剂将其与污水进行反应使其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降解, 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间接电氧化主要是在阳极产生一些氧化性的活性中间物质, 其中包括溶剂化电子、氧离子等等, 这些活性的中间物质可以对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不可逆转的分解, 物质中的氧化反应速率与这些中间物质的扩散速率息息相关, 间接氧化法的氧化过程:

如今通过使用, 间接的电氧法在对处理污水上有很好的效果, COD与BOD分别都有很大的降幅, 也可有效的清除其色度以及总氮的含量[3]。

2 电化学氧化降解效率的影响因素

(1) 电极电化学的反应依附于电极以及溶液, 由于电极对于电化学的反应有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电极的选材上应该更加重视, 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 电极的材质会对氧化的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电极材质会造成电氧化的不同反应, 如电化学产生燃烧现象或者产生电转化现象;同时还会对氧化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氧化之前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对应的电极。

电极反应是以电子作为媒介与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所以电极电位越正电子越容易丢失, 反之则反。所以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根据电极电位来选择合适的电极, 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 使用的电极应该具有高析氧超电势、催化活性等性质, 同时阳极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以及很好的稳定性, 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氧化的效率[4]。

(2) 反应器高效率的反应器能有效的对污水与氧化剂进行快速的融合, 并有效的提高污水的传质过程, 电化学氧化反应的进行必须依靠电解池, 其结构对于污水的处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对污水进行电解时, 需要将有害的物质传质到电极的外部, 在运用间接电氧法对污水进行处理时, 也要使氧化剂与污水充分的融合才能进行高效率的降解, 所以, 在使用电化学氧化法对污水进行高效处理时, 就必须要用到反应器。

为了提高电解的效率, 可以使阳极的表面面积增大, 使其能够充分的进行氧化反应, 如今的三维电极就可以使阳极的表面面积增大, 从而提高了电解的效率。

(3) 电解质电解质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电化学氧化降解效率, 随着电解质浓度的降低, 其电流也会相应的减小, 所以降解的速率也会降低, 但是随着电解质浓度的不断增大, 槽电压逐渐降低, 降解的速率也会相应的增大, 但是在电解质的浓度上还要对其进行控制, 应为其浓度太大, 不利于降解, 所以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但是这样会增加处理的花费。同时不同类型的电解质就会发生不同的电化学反应[5]。

(4) 其他因素在了解电极以及反应器和电解质对电化学氧化降解效率的影响之后, 我们对其他的影响因素也做一定的了解与分析, 其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电流的密度、污水溶液反应时的温度以及污水的酸碱值等等。在对一般的有机物进行降解时, 若降解的去除速率加快, 降解的中间的产物减少时, 同时电化学氧化指数下降, 在这种情况之下, 说明电流的密度有所增加。但是应该将污水的反应温度控制在最佳的数值, 这样就可以尽量的使产生的自由基不会失活加剧, 在此同时, 高温度可以促进电子与有机物之间的融合与传递, 这样可以使反应的速率大大增加, 同时也可使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增大。污水间的酸碱值对电氧化降解的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其污水中的酸碱值的不同以及降解方式的差异, 选择适宜的最佳条件。

3 结语

电化学氧化法在我国处理难降解的有机化工污水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在污水处理方面相比较其他的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 能够有效的对难降解的有机化工水进行降解处理。但是, 由于它在我国的起步较晚, 所以在技术以及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污水方面进行更加先进的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还应该进一步的发展科技水平, 创造或者研究出处理难降解有机化工污水的更好的方法, 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样可以提高我国对化工污水处理的整体综合水平, 节约资源, 使经济与科技的综合水平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时代的改革发展, 工业企业也快速发展起来, 同时工业污染也日渐严重, 尤其是工业废水的排放, 对空气和水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破坏了生态的基础平衡, 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它的危害极大, 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很多, 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生物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进行研究, 从而提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电化学氧化法,生物难降解有机物,废水处理

参考文献

[1] 程聪.高级氧化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 2013.

[2] 魏琳.工业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氧化处理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 2011.

[3] 付杰.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 聂冬, 金明姬, 董微巍, 周善英.高级氧化法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4, 02:179-185.

生物有机肥注意事项范文

生物有机肥注意事项范文第1篇摘 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验课,是生物类实验的核心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目...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