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范文第1篇

苏海波

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者和公务服务者,是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活动的领导者、决策者的参谋助手。秘书学就是以秘书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秘书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职能与环境、性质与作用、规律与特征、原则与要求、程序与环节、方法与艺术、机构与人员,以及秘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以促进秘书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门课程主要围绕迟行刚老师主编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这本书,从秘书与秘书学的发展、秘书的素质能力、秘书的基本职能、秘书活动的特征、文书工作、保密工作、信息工作、会务工作、接待工作、信访工作等10个章节安排进行深入学习。

秘书学具有实践的应用性、理论的兼容性、时代的发展性等学科特征;同时,秘书学是一门横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的学问,它不仅有自身形成的特有内容,而且融入其他学科的某些内容,如管理学、领导科学、公文写作、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因此,鉴于学科的特点,我们除了掌握知识点外,最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棘手、复杂问题的艺术。

【复习方法】

1、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应以教材为主。首先通读课程教材,本课程共10章,内容不多,大家可以利用半天时间参照目录对知识框架有一个总体认识和了解。

2、在此基础上,大家参照《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课程学习指导,对重点知识点和核心概念进行理解、思考并掌握。

3、认真完成作业,作业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是本课程重点知识点,不排除部分题目会作为期末考题。

4、参与课程答疑(2011年6月7日),期待大家参与课程论坛的互动交流。

5、对一些疑难或者晦涩的知识点,大家提出,我会及时解答,希望大家广泛参与讨论。

6、课件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大家可参考,以促进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理解。

7、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观影、阅读传记和案例等,用轻松愉悦的方式拓展自己知识存量和视野,同时也可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要求】

1、“秘书学及秘书工作”核心知识体系的掌握;

2、结合所学知识点,提升个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和艺术。

【参考资料】

1、教材

秘书学与秘书工作1

《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迟行刚著,为北京大学远程(网络)教育内部使用教材。

2、课程论坛

在课程论坛中定期会有专题和案例,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并思考讨论。

3、对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阅读学习指导中推荐的参考书目。

【课程考核】

满分为100分,每一位同学的最终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作业(20分)+答疑参与(5分)+论坛参与(5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

期末试题来源:知识点全部来源于课程指定的教材(迟行刚老师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案例来源于论坛。

【试卷结构】

本门课程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考试题型分为三类,即:简答题(3道),论述题(1道),案例分析题(1道)。

注:

1、 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核的知识点均来源于教材;

2、 案例分析题来源于平时课程论坛中讨论的案例(选取一个),同学们务必关注论坛,积极思考并踊跃讨论。

3、 案例分析题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结合《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课程相关的知识和理念,根据自己的理解,

最好结合实际情况,加入个人独到的认知和见解。

4、 案例题的解答一般分三个步骤,即:首段阐明个人的立场观点,第二部分结合课程知识和案例进行阐释,

最后总结(可适当结合工作等实际),最好能按段落展示,会更清晰明了。

【各章节知识点】

本课程共10章,各章重点及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1、 秘书的层级与类别;(概念)

2、 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作用、范围和原则;(概念)

第二章 秘书的素质能力

1、 秘书的T型知识结构;(重点)

2、 秘书的职业道德;(理解)

3、 秘书的个性心理;(理解)

4、 秘书的性格要求;(理解)

5、 秘书工作能力的结构;(定义、运用)

第三章 秘书的基本职能

1、 秘书辅佐决策的特点和方式;(重点)

2、 秘书参谋决策的方法;(概念、运用)

3、 秘书检查督办的要领;(运用)

4、 秘书实务管理的特点和方法;(概念、运用)

5、 秘书沟通协调的特点和方法;(重点、运用)

第四章 秘书活动的特征

1、 秘书综合辅佐原理的集中表现;(难点)

2、 系统中介原理及其运用;(难点、运用)

3、 间接效益原理及其运用;(难点、运用)

4、 对立统一原理及其运用;(难点、运用)

第五章 文书工作

1、 公文撰拟对象、原则和文风;(理解、运用)

2、 公文办理的程序和要求;(理解、运用)

第六章保密工作

1、 保密的特点 ;(概念)

2、 秘密的范围;(概念)

3、 保密的方法;(重点、运用)

第七章 信息工作

1、 秘书调查研究的原则 ;(定义)

2、 秘书强化信息运用效果的方式;(定义、运用)

第八章会务工作

1、 重大会议的组织安排 ;(重点、运用)

2、 会议文书的撰写;(运用)

第九章 接待工作

1、 接待工作的一般程序;(概念)

2、 外事接待工作的一般程序;(重点、运用)

3、 接待内宾的方法;(运用)

第十章 信访工作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范文第2篇

苏海波

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者和公务服务者,是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活动的领导者、决策者的参谋助手。秘书学就是以秘书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秘书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职能与环境、性质与作用、规律与特征、原则与要求、程序与环节、方法与艺术、机构与人员,以及秘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以促进秘书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门课程主要围绕迟行刚老师主编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这本书,从秘书与秘书学的发展、秘书的素质能力、秘书的基本职能、秘书活动的特征、文书工作、保密工作、信息工作、会务工作、接待工作、信访工作等10个章节安排进行深入学习。

秘书学具有实践的应用性、理论的兼容性、时代的发展性等学科特征;同时,秘书学是一门横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的学问,它不仅有自身形成的特有内容,而且融入其他学科的某些内容,如管理学、领导科学、公文写作、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因此,鉴于学科的特点,我们除了掌握知识点外,最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棘手、复杂问题的艺术。

【复习方法】

1、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应以教材为主。首先通读课程教材,本课程共10章,内容不多,大家可以利用半天时间参照目录对知识框架有一个总体认识和了解。

2、在此基础上,大家参照《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课程学习指导,对重点知识点和核心概念进行理解、思考并掌握。

3、认真完成作业,作业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是本课程重点知识点,不排除部分题目会作为期末考题。

4、参与课程答疑(2011年6月7日),期待大家参与课程论坛的互动交流。

5、对一些疑难或者晦涩的知识点,大家提出,我会及时解答,希望大家广泛参与讨论。

6、课件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大家可参考,以促进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理解。

7、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观影、阅读传记和案例等,用轻松愉悦的方式拓展自己知识存量和视野,同时也可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要求】

1、“秘书学及秘书工作”核心知识体系的掌握;

2、结合所学知识点,提升个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和艺术。

【参考资料】

1、教材

秘书学与秘书工作1

《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迟行刚著,为北京大学远程(网络)教育内部使用教材。

2、课程论坛

在课程论坛中定期会有专题和案例,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并思考讨论。

3、对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阅读学习指导中推荐的参考书目。

【课程考核】

满分为100分,每一位同学的最终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作业(20分)+答疑参与(5分)+论坛参与(5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

期末试题来源:知识点全部来源于课程指定的教材(迟行刚老师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案例来源于论坛。

【试卷结构】

本门课程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考试题型分为三类,即:简答题(3道),论述题(1道),案例分析题(1道)。

注:

1、 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核的知识点均来源于教材;

2、 案例分析题来源于平时课程论坛中讨论的案例(选取一个),同学们务必关注论坛,积极思考并踊跃讨论。

3、 案例分析题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结合《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课程相关的知识和理念,根据自己的理解,

最好结合实际情况,加入个人独到的认知和见解。

4、 案例题的解答一般分三个步骤,即:首段阐明个人的立场观点,第二部分结合课程知识和案例进行阐释,

最后总结(可适当结合工作等实际),最好能按段落展示,会更清晰明了。

【各章节知识点】

本课程共10章,各章重点及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1、 秘书的层级与类别;(概念)

2、 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作用、范围和原则;(概念)

第二章 秘书的素质能力

1、 秘书的T型知识结构;(重点)

2、 秘书的职业道德;(理解)

3、 秘书的个性心理;(理解)

4、 秘书的性格要求;(理解)

5、 秘书工作能力的结构;(定义、运用)

第三章 秘书的基本职能

1、 秘书辅佐决策的特点和方式;(重点)

2、 秘书参谋决策的方法;(概念、运用)

3、 秘书检查督办的要领;(运用)

4、 秘书实务管理的特点和方法;(概念、运用)

5、 秘书沟通协调的特点和方法;(重点、运用)

第四章 秘书活动的特征

1、 秘书综合辅佐原理的集中表现;(难点)

2、 系统中介原理及其运用;(难点、运用)

3、 间接效益原理及其运用;(难点、运用)

4、 对立统一原理及其运用;(难点、运用)

第五章 文书工作

1、 公文撰拟对象、原则和文风;(理解、运用)

2、 公文办理的程序和要求;(理解、运用)

第六章保密工作

1、 保密的特点 ;(概念)

2、 秘密的范围;(概念)

3、 保密的方法;(重点、运用)

第七章 信息工作

1、 秘书调查研究的原则 ;(定义)

2、 秘书强化信息运用效果的方式;(定义、运用)

第八章会务工作

1、 重大会议的组织安排 ;(重点、运用)

2、 会议文书的撰写;(运用)

第九章 接待工作

1、 接待工作的一般程序;(概念)

2、 外事接待工作的一般程序;(重点、运用)

3、 接待内宾的方法;(运用)

第十章 信访工作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范文第3篇

1.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等级化的过程,是以获得土地质量状况为目的的一项目的。

3.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4.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2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2分)。

5.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2分),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2分)。

6.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目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辖区不同时期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方案作出比选与安排的过程。

7. 土地储备是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1分),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1分),并由储备中心组织进行整理工作后(1分),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1分)。

二.简答题

1.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①内容:土地调查: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②原则: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图件、薄册的格式、比例尺、填写内容,登记规则、分类系统;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数字要有近期测绘、调查、土地评价成果为依据;宗地界地址随时复原;权属关系法律依据;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2.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

①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度,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实现土地有偿使用并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通过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并使土地

所有权在经济得以实现。

②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是:土地属农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也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的意义,内容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从根本上说,是建设用地的整理,是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一举多得的重大政策措施,是解决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用地保障与耕地保护矛盾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有形方面看:

1.有利于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2.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换代升级

3.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从无形方面看:

1、有利于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2、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3、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具体工作内容是:

1.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专项调查,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提出挂钩工作的安排;

3.开展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推进农村村落整治,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新农村;

5.按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要求,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4.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

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1分)、土地权属管理(1分)、土地利用管理(1分)和土地市场管理(1分)四部分内容。

地籍管理包括土地调查和土地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信息资料的管理、应用、维护、更新等内容。(1分)

土地权属管理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的审核和依法确认,土地权属变更管理,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依法查处有关侵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利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等内容。(1分)

土地利用管理是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用途管制、采取地租、价、税等经济杠杆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组织、监督和调控。(1分)

土地市场管理包括土地市场供给、土地交易、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化配置等进行管理。(1分)

上述四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

容体系。从上述内容在土地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地籍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1分)

5.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2分),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2分)。

作用:

可以充分、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和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

是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

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体系

体系: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为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五个层次

6. 土地初始登记的内容

土地登记单位

土地位置

土地权属

土地总面积和地类面积

土地用途

土地等级

7.土地分等定级的内容

地级类型:按照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土地分等定级可以分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其中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和划分城镇土地等级。城镇土地等级是揭示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的表现形式;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根据农用土地的质量或综合生产能力极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和划分农用土地等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成果直接为指导农用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服务。

8.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

(2)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4)协调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三.论述题

1.论述我国目前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问题: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征地补偿费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有些地方将征地补偿费用完了;有的用征地补偿费办的工厂倒闭了,造成被征地农民生活无着落问题(2分)。目前土地征用制度主要存在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

(一)有关征地范围方面的问题(2分)

根据土地征用的涵义,征地范围应限定在“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医院、学校等。目前的征地范围大大超出了上述范围,征地后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国家交通建设

2. 公益机构用地

3. 国家机构用地

4. 厂矿用地

5. 住宅用地

6. 商业、写字楼用地

7. 开发区、高科技园用地

8. 其他用地

上述8种用地,除前4种用地属于正常征地范围外,其余皆超出了正常的征地范围。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度的出现,兴办的工厂等不再是单一的国家所有,有的属外资所有,有的属股份制企业。这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的用地,应不属于征地范围之内。

(二)关于征地的价格问题

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经济分会2002年7月24对征地价格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1.征地价格的性质(2分)

(1)是市场价格。

(2)不是市场价格,仅能体现补偿性,因为我国现阶段征地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但要向市场价格靠近。

国家征用集体土地是一种行政行为,但在征用过程中国家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对国有土地主张各项权益,另一方面作为宏观管理者对土地权益流转起着调整控制作用。完全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征地,是国家的行政职权此时国家充当着宏观管理者角色,对农民集体的补偿多少无可争论。而因非社会公共利益征地时国家从中扮演着与农民集体相同的土地所有者角色,其付给农民集体的报酬应根据市场规律来加以确定。由于国家身份的双重性在处理国有土地所有者与集体土地所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时自然要倾向于前者,侵害了农民集体利益破坏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

2.征地价格的构成问题

(1)农地的价格 按照《农用地估价规程》评估(1分)

(2)青苗等地上附着物的价格 按照规定补偿(1分)

(3)社会保障价格 是难点。把土地增值以社会保障的形式分配给农民,社会保障按月发放,避免农民短期内将征地补偿款全部花完后,在来找政府要补偿。这样农民也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解决了征地工作的后续问题。(1分)

社会保障实行城乡不同区别待遇的一个可解释的理由是因为农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而获得了土地保障,或者说国家通过给予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已经给予了

农民的一定的“国家保障”。对于目前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农村老年人口来说,如果失去了土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意味着失去了换取子女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的物质来源。

(三)征地补偿费用的使用和透明度问题(2分)

建议:

(一)完善立法,明晰征地范围(2分)

明确征用、征购、购买的范围。

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国家建设项目,需要农村集体土地的,应纳入征地范围,例如:铁路、公路、机场、码头、长江三峡等水利工程、军事设施、政府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养老院等福利机构。

以赢利为目的的国家建设项目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应纳入征购范围,例如,工厂、仓储设施等。

其他建设项目,如商业大厦等,应该纳入市场交易范围,通过购买。

(二) 善征地补偿制度(2分)

征用:补偿标准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执行。在人员安置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妥善解决农民吃饭和就业问题。建立征地安置基金、就业培训基金,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养老问题。

征购:高于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购买:按照交易地价或基准地价,并监督将其所得地价款用于农民的职业培训。

价格=农用地价格+地上附着物价格+土地转用后增值的区段平均值的分割值。

(三)明晰产权,增加征地过程中的透明度(2分)

关键在于确定农民和集体土地产权的份额。

2.结合实际,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内容

①城市土地市场运行出现的问题:开发和供给的盲目性;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优地劣用、商品房大量空置、城市规模不断膨胀。

②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 (8分)

整体性利益原则、平等对待原则、控制与弹性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③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6分)

宏观管理:城市土地市场供需管理、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范文第4篇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第一单元

工作岗位分析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1.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定义(多*)

2.从规划的期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单、多**)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多**)

1.战略规划(单**)

2.组织规划(多)

3.制度规划(单)

4.人员规划

二、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多*) 【能力要求】

一、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操作)

二、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方法

(一)档案记录法(多)

(二)调查研究法

1.询问法(多)

(1)当面调查询问法(多)

(2)电话调查法(多)

(3)会议调查法(多) (4)邮寄调查法(多)

(5)邮寄调查法(多)

2、观察法

(1)直接观察法(多)

(2)行为记录法(多)

第二单元

组织信息的处理

【能力要求】

一、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多*)

(一)可靠性分析

(二)数理统计分析

(三)经济学分析(单,多)

二、调研报告的撰写

三、企业组织信息的应用

第二节

组织结构图的绘制

【知识要求】

一、现代企业组织的概念

二、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

(一)直线制(多)

(二)职能制(多*)

(三)直线职能制

(四)事业部制

(五)超事业部制(多*)

(六)矩阵制

三、组织结构设计后的实施要则(多*)

(一)管理系统一元化原则(单)

(二)明确责任和权限的原则

(三)优先组建管理机构和配备人员的原则

(四)分配职责的原则 【能力要求】

一、组织结构图的绘制

(一)组织结构图绘制的基本图式

1.组织结构图(单)

2.组织职务图(单)

3.组织职能图(单*)

4.组织功能图(单)

(二)绘制组织结构图的前期准备(多)

(三)组织结构图的绘制方法(操作)

二、组织结构图绘制的实例

第三节

工作岗位调查 第一单元

工作岗位调查方式

【知识要求】

一、工作岗位研究概述

(一)工作岗位研究的概念

(二)工作岗位研究的特点(多*)

(三)工作岗位的相关概念(单*)

二、工作岗位研究的原则(多*)

(一)系统的原则(多)

(二)能级的原则(多*)

(三)标准化原则(多)

(四)最优化原则

三、工作岗位调查

(一)工作岗位调查的目的

(二)工作岗位调查的内容 【能力要求】

工作岗位调查的方式

(一)面谈

(二)现场观测(多)

(三)书面调查(多)

第二单元

工作岗位调查方法

【知识要求】

一、使用调查表格的要求

二、工作岗位写实

(一)岗位写实的功能

(二)岗位写实的种类(多)

(三)岗位写实的原则(多)

三、作业测时

(一)作业测时的概念

(二)作业测时的基本功能

(三)岗位写实与作业测时的区别(多*)

四、岗位抽样

(一)岗位抽样的概念

(二)岗位抽样的作业(多)

(三)岗位抽样的特点(多*) 【能力要求】

一、岗位写实

二、作业测时

三、岗位抽样

四、工作岗位调查的其他方法(单)

第四节

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

【知识要求】

一、企业员工的统计(多)

二、企业员工的分类 【能力要求】

一、员工平均人数统计

(一)月平均人数(计算单)

(二)季平均人数(计算单)

(三)年平均人数(计算单)

二、员工结构统计

(一)员工性别构成统计(计算单)

(二)员工年龄构成统计(计算单)

(三)员工学历构成统计(计算单)

(四)员工职业构成统计(计算单)

第二单元

工时利用统计

【知识要求】

一、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多*)

二、工作时间的构成

1.日历时间

2.制度公休时间(单)

3.制度工作时间(单*) 4.缺勤时间(多)

5.出勤时间

6.停工时间

7.非生产时间 8.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9.加班时间

10.全部实际工作时间 【能力要求】

一、工作时间的核算(计算单)

二、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分析(计算单)

第五节

企业劳动定额管理 第一单元

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

【知识要求】

一、劳动定额的基本概念

二、劳动定额的种类

(一)按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分类(多)

(二)按劳动定额的实施范围分类(多*)

(三)按劳动定额的用途分类(多*)

(四)按劳动定额编制的综合程度分类(多*)

(五)按劳动定额制定方法分类(多*)

(六)按劳动定额水平的高低分类(多)

(七)按劳动定额反映的生产工艺特点分类

(八)按其他标志分类

三、劳动定额的内容

(一)劳动定额的制度(单)

(二)劳动定额的执行

(三)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

(四)劳动定额的修订 【能力要求】

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换算(计算单)

第二单元

劳动定额制定的方法

【知识要求】

一、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

二、制定劳动定额的科学依据(多)

三、制定劳动定额的要求(单*)

四、定额制定方法的评价 【能力要求】

一、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多*)

二、统计定额的制定

(一)简单算术平均法

(二)加权算术平均法

第六节

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与核算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预算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费用的构成

(一)人工成本(多*)

(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

二、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原则(多**) 【能力要求】

一、人工成本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操作)

二、编制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预算

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多**)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核算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核算的要求(多)

二、人力资源微观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成本 【能力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核算(操作*)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

人员招聘的程序与信息发布 第一单元

人员招聘的基本程序与补充来源

【知识要求】

一、人员招聘的定义

二、企业人员补充的来源(多)

(一)内部招募的优势与局(多)(

(二)外部招募的优势与局限(多)

三、竞聘上岗(单*) 【能力要求】

一、人员招聘的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1.招募阶段

2.筛选阶段

3.评估阶段

二、人员招聘来源的选择

三、内外部招募具体来源的甄选

(一)内部招募来源的选择

1.内部提拔

2.工作调换

3.工作轮换

4.重新聘用

5.公开招募

(二)外部招募来源的选择

1.学校招聘

2.竞争对手与其他单位

3.下岗失业者

4.退伍军人

5.退休人员

四、竞聘上岗的程序和步骤 【注意事项】

组织内部招聘与选拔是,应当掌握以下几点要求(多**)

第二单元

招聘信息的手机与整理

【知识要求】

招聘需求信息发布的时间、方式、渠道与范围是根据招聘计划来确定的。

1.信息发布的范围(单)

2.信息发布的时间

3.招聘对象的层次性 【能力要求】

一、招聘信息的收集

(一)招聘雪球信息的产生(多*)

(二)招聘信息的收集(多)

二、招聘需求信息的整理

第三单元

招聘信息发布与广告设计

【知识要求】

一、招聘广告的一般特点(多)

二、招聘广告的设计原则(多*)

三、招聘广告的基本结构 【能力要求】

一、招聘信息发布渠道的选择

1.报纸

2.杂志

3.广播电视

4.网上招聘

5.其他印刷品

二、选择报纸刊登招聘广告的程序和方法

(一)选择报纸发布招聘信息的基本程序(多)

(二)办理刊登广告的手续

(三)跟踪广告刊登结果并存档

(四)刊登报纸广告的招聘周期

三、招聘广告的设计

(一)招聘广告的内容(多)

(二)招聘广告设计和撰写耳朵注意事项(多*)

四、招聘广告的案例分析

第四单元

招聘申请表设计

【知识要求】

一、招聘申请表的特点(多*)

二、招聘申请表的内容 【能力要求】

一、招聘申请表的设计(原三级)

二、其他招聘申请表的设计

1.加权招聘申请表的设计

2.自传式调查表的设计(单)

3.应聘者推荐表的设计

第五单元

公司简介的编写

【知识要求】

一、公司简介的功能(多)

二、编写公司简介的原则(多*) 【能力要求】

编写公司简介的步骤(简答*)

第二节

企业应聘人员的选拔

第一单元

人员初步选拔的步骤和方法

【知识要求】

一、应聘人员选拔的意义(多)

二、简历与申请表的差异性(多*) 【能力要求】

一、人员选拔的主要步骤(单* 多*)

二、材料筛选(多*)

(一)招聘申请表

(二)个人简历分析(多)

(三)应聘者的推荐材料

第二单元

应聘者的背景调查与体检

【知识要求】

一、背景调查的必要性

二、背景调查的内容(多*)

三、背景调查的原则(多*) 【能力要求】

一、背景调查的方法

二、背景调查的时机把握

三、假文凭的识别(多*)

四、应聘者的体检(单)

第三节

校园招聘的准备与实施

【知识要求】

一、校园招聘的概念(单)

二、选择学校的考虑因素

三、校园招聘的方式(多)

四、校园招聘的特点

1.校园招聘的优点(多)

2.校园招聘的不足(多)

五、校园招聘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1.企业在组织校园招聘时,需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多) 2.筛选应聘人员相关材料时,应注意避免出现以下三种问题(多) 3.在校园招聘中组织笔试时,应当注意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4.在校园招聘中进行面试时,应当注意防止以下几种情况的发生(多) 【能力要求】

一、校园招聘的流程

二、 编写校园招聘记录表

第四节

员工录用管理 第一单元

新员工的录用与培训

【知识要求】

人员录用的原则(多**) 【能力要求】

一、通知录用者

(一)公布录用名单

(二)办理录用手续

1.通知应聘者

(1)通知被录用者(单*)

(2)回绝应聘者(单)

2.关注应聘者

二、签订合同

(一)员工安排与面试(单*)

(二)正式录用(单)

三、新员工的培训(单)

(一)上岗前的集中训练(多*,多)

(二)上岗后的分散训练(多*)

第二单元

员工信息管理

【知识要求】

一、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多*)

二、员工信息管理的作用(多)

三、员工信息管理的内容(多*) 【能力要求】

一、新招聘人员信息的收集(多*)

二、员工信息管理(简答,操作)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一节

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知识要求】

一、员工培训的基本理论

(一)员工培训的定义

(二)员工培训的功能(多*)

(三)员工培训的特点(多)

(四)员工培训的原则(多,单)

(五)员工培训的要求

二、流程的基本概念

(一)流程

(二)企业流程

1.管理流程(多)

2.营运流程(多)

(三)企业培训流程

三、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设计(单*) 【能力要求】

一、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结构设计(多*)

(一)培训需求分析

(二)培训规划

(三)培训组织实施

(四)培训效果评估

二、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有效运行

(一)合理划分部门职责,将子系统功能落到实处

(二)后勤保障部门对员工培训的支持

(三)培训人员及其相关资源的配置(单,多)

三、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作业流程(操作,多)

第二节

员工培训的分类与设计

第一单元

岗前培训

【知识要求】

一、员工培训的分类(多)

(一)岗前培训

(二)在岗培训(多*)

(三)脱产培训(多)

二、岗前培训的基本理论

(一)岗前培训的特点

(二)岗前培训的意义

(三)岗前培训的注意事项

1.使用价差表

2.地点的选择(单)

3.确认

三、岗前培训的内容

(一) 岗前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

(二)岗前培训的常规内容

(三)岗前培训的专业内容

四、员工手册的构成(多) 【能力要求】

一、岗前培训的实施方法(单)

二、岗前培训的步骤(操作*)

(一)岗前培训的设计

(二)岗前培训的实施

(三)岗前培训内容与效果的跟踪

第二单元

在岗培训

【知识要求】

一、在岗培训的类别

(一)转岗培训

(二)晋升培训

(三)以改善绩效为目的的培训

(四)岗位资格培训

二、在岗培训的内容(多*)

三、在岗培训实施用表

四、培训现场的具体要求 【能力要求】

一、在岗培训计划的制定

(一)调查企业目前从业员工现状(单)

(二)确定培训的项目和内容(多)

(三)培训的准备工作

(四)确定培训指导负责人

(五)制作培训记录表

(六)培训计划制订的责任(单)

(七)在岗培训费用管理

二、在岗培训的设计

(一)转岗培训设计

1.转岗培训的程序(多)

2.转岗培训的方式(多*)

(二)晋升培训的设计

1.人之前训练阶段(单)

2.任职后训练阶段(单)

(三)以改善绩效为目的的培训程序(多)

(四)岗位资格培训设计(多)

(五)管理人员教程培训设计(多*)

第三单元

脱产培训

【知识要求】 脱产培训的类型:

1.从实践上看

2.从安排培训的主体上看,

3.从培训的内容看,

4.从受训阶层看, 分阶层脱产培训的特点(多*) 分专业脱产培训的特点(多*) 【能力要求】

一、脱产培训的审批

二、培训效果的评估(多)

三、培训合同的签订

第三节

员工培训的形式与选择

第一单元

课堂培训

【知识要求】

一、影响课堂培训效果的因素(多*)

二、教室布置的决定因素(多*)

三、讲授法

(一)讲授法的优点(多*)

(二)讲授法的缺点(多*)

四、研讨法

(一)研讨法的类型

1.以教师为中心的研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单) 2.任务取向的研讨和过程取向的研讨

(二)研讨法的优点(多*)

五、案例分析法

六、专题讲座法(多) 【能力要求】

一、课堂培训的准备

二、教室布置

(一)传统布置法(单*)

(二)肩章形布置法(单)

(三)环形布置法(单)

(四)圆桌会议和圆桌分组布置法(单*)

(五)U型布置法(单)

(六)V型布置法(单)

三、讲授法的应用

(一)讲授法的方式(多)

(二)讲授法的实施要点

四、研讨法的应用

(一)研讨的形式(多)

(二)研讨的方法(多)

(三)研讨饭的实施要点

1.对研讨题目和内容的要求(多*)

2.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多*) 3.指导教师制定讨论计划,准备讨论材料

五、案例分析法的应用

(一)案例分析法的操作程序

(二)案例分析法的实施要点

(三)案例编写的步骤(操作、简答、多*)

第二单元

现场培训

【知识要求】

一、现场培训的内容

二、现场培训的对象(多)

三、现场培训的方法

(一)工作指导法(多)

(二)工作轮换发(多*)

(三)特别任务法(单)

(四)个别指导法(多) 【能力要求】

一、适应性现场培训的程序

二、以改善绩效、培训人才为目的的现场培训程序

(一)确定培训需求

(二)制定个别指导计划书

(三)实施培训培训评估(多) 【注意事项】

工作轮换法的实施要点(多*)

第三单元

自学

【知识要求】

一、自学的适用范围

1.从培训内容上看(多)

2.从培训体系看

二、自我培训的优缺点

(一)自我培训的优点(多)

(二)自我培训缺点(多) 【能力要求】

一、自学的组织方式与步骤

(一)指定学习资料

(二)网上学习(多)

(三)电视教育

二、人事部门对自学的管理

第四节

培训经费的核算与控制

【知识要求】

一、培训成本的含义

二、培训成本的构成(多*)

(一)人员定向成本

(二)在职培训成本

(三)脱产培训成本(多)

三、掌握培训成本信息的意义 【能力要求】

一、培训成本信息的采集

二、培训成本项目的核算

(一)利用会计方法计算培训成本(单)

(二)利用资源需求模型计算培训成本(多)

三、培训经费预算方案的编制(操作*)

四、培训成本收益的分析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第一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确立 第一单元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

【知识要求】

一、绩效的性质和特点

1.绩效的多因性

(1)需求层次

(2)技能

(3)环境因素

(4)机会

2.绩效的多维性

3.绩效的动态性

二、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1.绩效管理的目标

2.绩效管理的范围 3.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绩效管理是一套正式的、结构化的制度

5.绩效管理是以绩效考评制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子系统,他表现为一个有序、复杂的管理活动过程。

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系统运行的重要支撑点。(单)

三、绩效管理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四、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多**)

(一)公开与开放原则

(二)反馈与修改原则

(三)定期化与制度化原则

(四)可靠性与有效性原则

(五)可行性与实用性原则(多) 【能力要求】

一、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四阶段法

(一)四阶段法设计方案之一(多*)

1.定义绩效(单*,多)

2.绩效考评(单,多)

3.绩效反馈

4.绩效改善

(二)二阶段设计方案之二(多)

二、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五阶段法(多*)

(一)绩效计划

(二)绩效沟通(单)

(三)绩效考评(单)

(四)绩效诊断(单)

(五)绩效总结 【注意事项】

在规划和设计绩效管理系统时,设计者必须正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二单元

绩效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知识要求】

一、绩效管理的功能

(一)绩效管理对企业的贡献(多**)

1.诊断功能

2.监测功能

3.导向功能

4.竞争功能

(二)绩效管理对员工个人的贡献(多**)

1.激励功能

2.规范功能

3.发展功能

4.控制功能

5.沟通功能

(三)绩效管理的其他功能

二、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结构(多)

三、起草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第三单元

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责任

【知识要求】

第二节

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方法 【知识要求】

一、绩效考评的类型

1.按绩效考评的对象不同(多**,03年11月四级第131题)

(1)上级考评 (2)同级考评

(3)下级考评

(4)自我考评

(5)外人考评 2.按绩效考评的内容不同(多**) (1)品质主导型(单)

(2)行为主导型(多*)

(3)效果主导型 3.根据绩效考评的时限不同

二、绩效考评的内容(多*)

(一)能力考评(单)

(二)态度考评(多*)

(三)业绩考评 【能力要求】

一、员工绩效考评的基本程序(单)

1.以基层为起点

2.对各个中层部门进行考评

3.对企业高层领导进行考评

二、员工绩效考评的基本步骤(多,简答)

1.科学地确定考评的基础

2.评价实施

3.绩效面谈

4.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三、员工绩效考评的方法

(一)按具体形式区分的考评方法

(二)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方法(多)

1.关键事件法(多*) 2.行为观察量表法(多)

3.行为定量表法(多) 4.硬性分配法

5.排队法

(三)按照员工工作成果进行考评的方法(多)

1.生产能力衡量

2.目标管理法(多)

第二单元

绩效考评数据的处理

【能力要求】

一、表格的设计与发放

二、收集考评数据记录

三、考评数据的统计

四、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五、考评数据的保存

六、文档的保管

(一)集中归档的优点和不足(多*)

(二)考评文档的分类管理

1.按字母顺序(单)

2.按数字顺序

(三)考评文档的安全

第三单元

考评数据的分析与工作总结

【知识要求】

绩效考评的基本特点(多*) 【能力要求】

一、考评数据的分析方法(多)

1.顺序法

2.能级分析法

3.对比分析法

4.综合分析法

5.常模分析法

二、绩效管理的总结

第五章

薪酬管理 第一节

企业薪酬管理

【知识要求】

一、薪酬的基本概念

(一)薪酬的含义(多*,06年11月四级第115题)

(二)薪资的含义

(三)与薪酬相关的其他概念

1.报酬(单)

2.收入

3.薪给(多*)

4.奖励

5.福利

6.分配

二、薪酬的实质

三、薪酬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一)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

(二)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多)

(三)企业薪酬管理的内容 1.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管理(多)

2.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控制 3.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多)

4.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四、薪酬管理的相关法规**

(一)最低工资(单**,多**)

(二)工资指导线

1.工资指导线的制定遵循以下原则(多)

2.工资指导线的基本内容(多) 3.工资指导线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行不同的调控办法 工资指导线执行时间为一个日历年度(单)

(三)工资挂钩

(四)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多)

(五)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

五、企业薪酬制度的分析(多*,03年11月四级问答题第2题)

(一)企业薪酬总额分析

(二)企业各员工的薪酬分析(多)

(三)企业薪酬制度分析(多)

(四)员工薪酬意识分析(多*)

(五)企业薪酬策略分析

六、常见的几种薪酬制度

(一)计件工资制

(二)销售提成制

(三)技术等级制(多*)

(四)岗位或职务等级工资制

(五)结构工资制(多*)

(六)工委技能工资制(多*)

(七)薪点工资制(多*)

(八)选择最适合的工资制度 【能力要求】

一、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程序(操作)

(一)明确企业的薪酬政策与目标

(二)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单,单)

(三)不同地区、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薪酬调查

(四)企业工资制度结构的确定(多)

(五)设定工资等级与工资标准

(六)工资制度的贯彻实施

二、企业员工奖金的分配

(一)企业效益奖金

(二)计件工资(多*)

(三)销售提成工资(多)

第二节

员工工资的统计分析 第一单元

工资形式和计算方法

【知识要求】

一、工资形式

(一)工资形式的含义(单*)

(二)工资形式的内容

1.劳动计量

2.工资支付(多)

(三)选择工资形式的原则(多*)

二、工资形式的种类

(一)计时工资制

1.计时工资的概念(多)

2.计时工资制的形式(多)

3.计时工资制的特点(多*)

(二)计件工资制

1.计件工资的概念(多*)

2.计件工资制的特点(多*)

3.计件工资制的组成(多*) (1)工作物等级(单*)

(2)劳动定额(单*)

(3)计件单价 4.计件工资制的具体形式

(1)直接无限计件工资制

(2)直接有限计件工资制 (3)累进计件工资制 (4)超额计件工资制(单*)

(5)包工工资制(单)

(6)提出工资制(单) (7)间接计件工资制(单*)

(8)综合计件工资制(单)

(三)奖金 1.奖金的概念(多)

2.奖金的特点(多*)

(四)津贴和补贴

1.津贴和补贴的含义(单) 2.津贴和补贴的种类

3.津贴和补贴的特点(多*)

(五)加班加点和特使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六)不列入工工资总额范围的项目(多)

三、国家有关规定

(一)工资支付

1.工资支付形式(单*)

2.工资支付对象(多,单) 3.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

4.参加社会活动、休假和停工期间以及破产时的工资支付(多)

5.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 6.列为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工作时间

(三)经济补偿

(四)个人所得税 【能力要求】

一、不同工资形式的具体计算方法

(一)计时工资的计算

(二)计件工资与计件单价的计算

(三)奖金的计算

二、所得税的计算

三、编制工资表

第二单元

工资总额与评价工资的统计分析

【能力要求】

一、工资总额动态指标分析(计算题)

二、平均工资指数分析(多,计算题)

第三节

薪酬管理的基本信息 第一单元

工作岗位评价信息的采集

【知识要求】

一、工作岗位分析

二、工作岗位评价爱(多,单*) 【能力要求】

一、不同岗位评价方法的基本程序(多,

二、收集岗位评价有关信息的工作程序

第二单元

薪酬调整信息

【知识要求】

薪酬调整需要测算的主要内容(多) 【能力要求】

收集薪酬调整测算信息的具体步骤(简答)

第四节

福利费用管理 第一单元

社会保险缴费办法

一、员工福利

(一)广义福利与狭义福利(单)

(二)法定福利与补充福利

1.法定福利(多**)

(1)社会保险(多**)

(2)法定带薪假日(多**)

(3)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4)工资性津贴(多)

(5)工资总额外补贴项目(多) 2.补充福利

(三)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

(四)经济性福利与非经济性福利 1.经济性福利

2.非经济性福利(多)

二、员工福利的作用(多*)

三、社会保险的基本内容(多)

(一)养老保险

1.养老保险的概念(多,单)

2.养老保险的特点(多*)

3.养老保险的构成(多)

(二)医疗保险

(三)失业保险

1.失业保险特点(多*)

2.失业保险所需资金的来源(多)

(四)工伤保险(单,06年11月三级第77题)

(五)生育保险 【能力要求】

一、基本养老保险计算

(一)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单)

(二)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单*)

(三)失业保险缴费(单)

(四)工伤保险缴费(单*)

(五)生育保险缴费(单)

二、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以及存档人员的保险缴费

(一)养老保险(单)

(二)失业保险(单)

(三)医疗保险

三、由政府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制度

四、员工福利费用的提取

五、员工保险的缴费工作程序

第二单元

建立工资福利与保险台账

【知识要求】

一、建立工资台账

二、建立福利台账

三、建立保险基金台账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调整与确立 第一单元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知识要求】

一、劳动关系的含义

判断一个劳动者是否属于雇员通常可以综合考虑以下标准(多,简单*,单**)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一)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

(二)劳动关系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三、劳动法律关系(单)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多)

(一)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单)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双方关系

(四)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能力要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分为七种(多)

1.劳动法律法规(单)

2.劳动合同(单)

3.集体合同(单) 4.民主管理(单)

5.企业内部的劳动规则(多*,单)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多*)

7.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单)

第二单元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知识要求】

一、劳动合同的含义(多)

二、专项协议的含义

三、事实劳动关系

四、劳动合同的特点(多*)

1.劳动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多*)

2.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3.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法律低温平等,单在组织管理上具有隶属关系 4.劳动合同属于法定要式合同(单)

五、劳动合同的内容

(一)法定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多*)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社会保险

6.劳动纪律

7.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二)约定条款

1.试用期限

2.保护商业秘密条款

3.培训

4.保密事项 5.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

6.第二职业条款

7.变更、解除合同

8.当事人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六、劳动合同的履行

七、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八.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多*)

九、劳动合同履行的特殊规则 【能力要求】

一、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

二、法人授权书

三、劳动合同的履行与无效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的履行

(二)无效劳动合同(多*)

四、劳动合同的续订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变更

第一单元

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

【能力要求】

一、劳动合同的解除

(一)劳动合同的协议解除(约定解除)

(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不承担经济补偿的条件(多*) 2.提前30天书面形式通知,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的条件 3.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多)

(三)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四)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二、劳动合同的终止(多*)

(一)自然终止(多)

(二)因故终止(多)

三、相应案例分析

第二单元

劳动合同管理

【知识要求】

一、劳动合同管理的概念

二、劳动合同鉴证审查的内容

三、职业分类的一般知识

(一)职业的特征

(二)职业分类

四、企业特殊岗位的种类 【能力要求】

一、劳动合同鉴证的程序(多,简答*)

二、劳动合同文档管理

三、劳动合同台账

四、特殊岗位资格证书制度

第三节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知识要求】

一、企业劳动安全按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一)工厂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二)矿山安全规程

三、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能力要求】

一、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单)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

(三)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五)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多)

(六)安全卫生认证制度(多)

(七)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九)劳动者健康检查制度(多)

二、劳动卫生规程

1.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危害

4.防止电磁辐射危害

7.个人防护用品和生产辅助设施

(八)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2.防止粉尘危害

3.防止噪声和强光刺激5.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

6.通风和照明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范文第5篇

林火:是林地上自由蔓延的火。分受控的火(计划烧除,有益的火),失控的火(无人为控制或不能控制的火,)即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林地上自由蔓延的火。它是自由蔓延,超过一定的面积,造成一定程度损失的林火。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范文第6篇

1) A scientist working in a project to develop industrial use for nuclear power.

2) A Japanese resident of Hiroshima.

3) A student of nuclear physics Connotation refers to what which a word suggests or implies, traditionally known as connotations (内涵). It is not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word-meaning, but associations that might occur in the mind of a particular user of the language.

In the three sentences abov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for the word atomic. For a scientist, something atomic is what he studies, he has a very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this field and might also have accumulated many valuable experiences in the relevant experiments. For a Japanese in Hiroshima, he might himself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nuclear bomb attack made by the US Air Forces, so may have the connotation of terror, pain, blood and death. However, for a student of nuclear physics, he might be fascinated with the mysterious atomic world and is eager to learn the knowledge on atomic physics 2. What is polysemy? What i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radiation and concatenation?

3.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tatement that true synonymy is nonexistent?’

4. Homonyms seem to be similar to Polysemants, but actually they are different. How can we differentiate homonyms from Polysemants?

5. What is hyponymy?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perordinates and subordinates? 1. What is polysemy? What i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radiation and concatenation?

Answer: Polysemy refers to a type of sense relation about words which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Words of this feature are called polysemants or polysemic words.

Basically, the development of word-meaning from monosemy to polysemy follows two courses, traditionally known as radiation and concatenation. The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at radiation is a semantic process in which the primary meaning stands at the centre and the secondary meanings proceed out of it in every direction like rays whereas in concatenation the meaning of a word moves gradually away from its first sense by successive shifts until, in many cases, there is not a sign of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nse that is finally

developed and that which the term had at the beginning. In radiation, the secondary meanings developed are all related to the primary meaning while in concatenation each of the later meanings is only related to the preceding one like chains and sometimes there is no direc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atest sense and the original sense 3.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tatement that true synonymy is

nonexistent?’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范文

水资源管理期末复习范文第1篇苏海波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者和公务服务者,是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