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心理论文题目范文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如何 “玩” 得好
3、基于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班主任工作新视角
4、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促进学生深度体验
5、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6、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现状分析与建议
7、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实现有效分享
8、生涯教育理念下再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9、小学思品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10、浅析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题
11、对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12、以微主题形式优化高中心理辅导课程的探析
13、浅谈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4、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导入策略探讨
16、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7、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18、加强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工作路径
19、故事教学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运用
20、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品课结合的有效策略
21、优质高中心理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22、新时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探究
23、是心理课,还是思品课?或是……
24、浅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种设计模式
25、让心理健康成为“走心”的课
26、角色扮演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27、微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8、以心理微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9、安徽省某县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及资源现状调查
30、心理活动课如何烹出“心理味”
3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
32、像造房子一样打造心理活动课
33、团体心理活动课适应教育新常态的冷思考
34、上一节有趣走心的心理课
35、探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策略
36、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题设计初探
37、寻找平衡点?营造和谐情
3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3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40、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
41、小学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初探
42、课程改革别遗忘学生的心理健康课
43、体验式活动在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
44、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探析
45、课前“小”舞台,迸发“心”能量
46、第四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颁奖会暨高峰论坛心理活动示范课点评
47、如何提高小学心理活动课堂的实效
48、运用心理学思维上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
49、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营造自由的心理空间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4、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探究
5、《指南》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建议
6、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
7、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8、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发展趋势研究
9、基于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
10、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
11、微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点
1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探究
1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4、谈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6、疫情之后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7、浅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18、农村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
19、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2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路径罗俊芬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路径
2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大发展趋势探究
2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整合实践探索
24、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2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6、家园携手,探索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27、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心理功能
28、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29、基于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路径
30、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办法
31、疫情过后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
3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现状及优化路径
33、学前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3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探究
35、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初探
37、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与管理策略
38、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心理功能
39、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40、自尊自信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4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之研究
43、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点研究
4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45、家园共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46、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点分析
47、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
48、新课改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设情境策略
49、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几点探索
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
4、媚俗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多元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
8、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9、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10、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的优势及意义
1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程联动性探究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15、浅析整合性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6、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功能发挥不足的原因
17、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现实难题与对策
18、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9、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研究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2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2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3、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分析
24、基于素质拓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5、“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究
26、“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
27、“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新媒体的应用
28、探究基于生命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
29、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0、“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
31、“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
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3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的实践研究
3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探赜
35、“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3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路径
37、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8、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39、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40、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1、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42、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
43、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44、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45、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46、依托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量化分析
4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48、生命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研究
4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健全机制 创新模式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3、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研究
4、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壮大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析:问题与对策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现状及展望
8、上海新升本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调查
9、全心全育,共建阳光校园
10、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11、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模式的思考
12、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一心理 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13、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4、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
15、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赜
16、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17、基于高职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框架下的思考
18、中国大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
19、丰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社会要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1、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
22、浅谈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23、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4、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推进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2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
26、以发展人格为核心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研究
27、循证实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的潜在路径
28、构建区域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的思考
2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30、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近忧”与“远虑”
3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探析
32、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33、北京市朝阳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方案(试行)
34、校本研究对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思与促进
35、“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36、以班级心理委员模式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37、珠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
38、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39、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0、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41、区域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基
42、我国近中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43、关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反思
44、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困境及引导路径
45、国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4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实效性的策略探讨
47、学校试点探索 园区实验攻关 全市区域推进
4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9、新时期昌平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1 挫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梦想与追求, 在实现这些梦想与追求的过程中, 可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和阻碍, 从而使他们产生紧张与焦虑, 失去心理平衡, 产生失败感与挫折感。弄清产生挫折的根源, 有利于学生面对它、战胜它, 有利于我们采取预防措施。
(1) 客观原因。 (1) 社会因素。人的行为要受到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 如大学生的性需求无法在现阶段获得满足, 有些大学生所读专业使他没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等等, 都可以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 (2) 家庭因素。人一生下来, 不可能自己选择父母与家庭, 家庭富有者锦衣玉帛, 贫困者衣食无着, 官绅之家事事有人代劳, 农夫之家终身耕作不辍, 所以家庭是人产生挫折感的第一温床。 (3) 学校因素。我国大中小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比如重视智力训练, 而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陪养, 过分强调理想教育而忽视现实教育, 而不重视知识的简单积累, 忽视知识的有机运用等等。
(2) 主观原因。 (1) 动机冲突。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 个体常常会因一个或几个目标而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机。但由于条件所限, 使得这些并存的动机不可能同时实现, 而必须做出取舍, 于是动机冲突便产生了。如果这种心理矛盾持续强度大、时间长, 就可能会引起挫折感。 (2) 自我评价与抱负水平过高, 而又缺乏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行动。一个人自我评价和抱负水平过高, 就容易产生一些按自己目前条件与实际能力根本无法实现的需要与动机, 因而即使再努力, 需要也很难得到满足, 于是挫折感便产生了。 (3) 认知不当。有些挫折感的产生, 可能与客观环境关系不大, 也就是说, 一些个体无论是在何处, 他们都对生活充满挫折感, 或稍遇不顺即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个体的认知态度和生活态度所导致的结果。
2 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 情绪性反应。情绪性反应是指人们在遭受到挫折时伴随出现的强烈的情绪反应, 主要包括焦虑、攻击、退缩、退让、固执等反应。 (1) 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指个体面临不良刺激或预感到某种不祥的事情或不良后果将要发生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感受, 是处于边缘状态的综合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对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激发潜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过度的焦虑却是有害的。另外, 大学生的个人内心需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悖, 也会产生焦虑感。 (2) 攻击行为。个体受挫后, 常常会引起内心的愤怒, 从而表现出种种攻击行为。大学生的打架斗殴现象, 与他们遇到挫折有一定的关系。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旺盛期, 精力充沛, 遇事易冲动, 自控能力较差, 受挫后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借以发泄内心愤怒的情绪。 (3) 固执行为。个体受挫后, 不去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法, 而是采取刻板的方式, 盲目地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或行为。这往往是由于人们经常遇到同样的挫折, 一时难以克服, 便慢慢地失去了信心, 形成了刻板无效的行为。
(2) 理智性反应。理智性反应是指个体受挫后, 能面对现实, 找出原因, 采取积极有效的态度和行为来对付挫折。理智性反应主要有以下三种策略: (1) 坚定目标, 再作努力。个体受挫后, 常会对自己的目标与行为进行再思考, 如果觉得自己的目标是现实的, 值得追求, 即使暂时遇到挫折, 也应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主客观原因, 克服困难, 继续努力, 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直到成功为止。 (2) 改变策略, 再作尝试。个体确定目标后,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虽经过努力却无法实现, 不得不降低目标或改换目标, 以积极的姿态再作尝试。 (3) 化消极为积极, 努力升华。挫折易使人消沉、丧失意志, 不敢再作有效的尝试。但是, 经过自己的思考或旁人的指点, 人们会将敌对、愤怒、悲痛等消极情绪转化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行动, 这就是升华。
3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矫正
(1)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在挫折情境中许多不理智的反应, 不正确的行动, 都是源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有关。因为,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1) 挫折存在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自然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 无一不是在曲折中前进, 螺旋式上升的。挫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2) 挫折意义的双重性。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 结果完全因人而异。困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挫折既有消极的一面, 也有积极的一面。挫折会给人以打击, 带来损失和痛苦, 但也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 从而变得坚强起来, 并因此而增强, 成熟起来, 并因此而增长知识和才干,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挫折向积极方向转化。
(2) 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1) 倾诉。这是最常用的宣泄方式。倾诉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亲朋好友, 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也可以是自我, 既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向自己倾诉。不要把痛苦闷在心里, 争取别人的谅解与帮助, 这样可以减轻挫折感, 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 (2) 自我宣泄。个体遭受挫折后, 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这种情绪必须要通过某种形式宣泄出来, 心理才能保持平衡。如果这种紧张和焦虑得不到宣泄, 那么随着负面情绪的增多, 往往会导致心理障碍。因而当个体因挫折产生焦虑等消极情绪时, 应当及时地找人倾诉, 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同学、老师或心理咨询员。 (3) 运动调节。既通过参加某些体育运动以达到释放消极情绪的目的。遭受挫折后, 一般人都会感觉度日如年, 这时, 要适当安排一些运动项目, 尤其是一些比较激烈的、带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 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 从而增强自信心。
人生路途漫漫, 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 不要被冲昏头脑;逆境时也莫逃莫避, 而应奋起直追, 一如既往地驶向彼岸, 以自信的灿烂微笑去咀嚼挫折, 最终, 你将在咀嚼中汲取宝贵的营养, 获得思想的升华, 从而成功地跨越这道障碍。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 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与适应障碍, 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20%~30%。而挫折心理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这类学生的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其行为表现, 帮助他们掌握矫正挫折心理的科学方法, 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挫折心理,成因,影响,矫正
参考文献
[1] 张承芬, 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2] 陶国富.大学生心理透视及思考[M].青年学研究, 1992.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挫折教育;受挫能力;心理素质;高中学生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挫折无法回避。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挫折,不同年龄段对挫折又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心智尚在成熟,心理较为动荡和脆弱的高中学生,如何正视挫折,走出这成长过程必须经历的泥沼?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渗透挫折教育,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教会他们拨开青春成长期的重重迷雾,造就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一、心理挫折的产生
(一)心理挫折的概念
挫折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的行动目标不能实现的现实。而心理挫折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人们遭受挫折的情绪体验,所以心理挫折也叫作挫折感受。心理挫折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客观上的挫折是无法回避。二是行为、需要对主体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形成学生心理挫折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条件差,生活困难,因某种原因家庭收入来源减少等无法满足学生较高学习和生活消费寻求。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紧张,学生不愿回到家中;有些甚至家庭破裂,学生感到失去了父爱或母爱;孩子和家长关系紧张对立,孩子从家长那里得不到爱、关心、尊重、体谅和理解,经常被打骂和误解。
(2)学校方面原因
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对所上学校、班级不满,对环境不适应,老师教学效果不好,要求还高,学习负担过重,作业无法完成。
(3)人际关系问题
与老师不能和谐相处,受到老师体罚。在班上没有知心朋友,得不到同学信任,与异性交往遇到困难,或产生矛盾。
(4)其它意外事故
如生病、被盗、失火、车祸等。
2、内部因素
(1)对目标价值的主观判断
心理挫折的产生与主题受挫目标的价值判断有关。一般来讲,对目标的价值判断越重要,该目标受挫后产生挫折感的可能性越大。由于不同的个体处于不同的价值观对不同目标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同一目标遭受挫折后是否会引起挫折感是因人而异的。如:一个很想得到晚会表演机会的学生与一位害怕表演的学生同时失去演出机会,两个人的心理感受是差异很大的。
(2)对目标的期望水平
对目标所抱的期望值过高,一旦不能实现就会产生十分失望,很容易产生挫折感,而在期望值适中的情况下产生挫折感的可能性要小的多。
(3)对挫折情景的主观判断
由于人们在生活经历、认知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例如:从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经常得到家长的夸奖,偶尔被老师批评一次就会感到是个很大的打击,而产生挫折心理。相反在家中受家长教育得当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会合理接受。性格开朗,遇事乐观、态度积极的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机会会少一些;而那些性格孤僻、抑郁于是消极的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机会就要多一些。
(4)压力过小
现代青少年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愿意接受压力挑战,经不起各项考验,一旦欲求不随就产生挫折心理,自我封闭,甚至忿忿不平、愤世嫉俗等等。
二、心理挫折的危害
1、使人产生攻击行为
受别人指责后,有心理挫折感的同学马上会反唇相讥,恶语相向,或者间接地攻击,踢门摔杯子,斯作业本。如果是一个性格比较懦弱的人,会责怪自己无能,骂自己是废物,严重的还有自杀倾向。
2、产生逃避行为
这是一种想法设法避开挫折情境的反应方式,比如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的学生,可能就会找借口不参加考试,遇到不能逃避的大考,甚至是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由于畏考,考的更是一塌糊涂。这种心理上潜意识的逃避行为,可能会导致很多自身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更谈不上潜能的激发。
3、长生压抑行为
这是运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但往往会产生自身的很多欲望不能向人说,而别人给的又不是自己想要。比如:有的学生想做个乖孩子,而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活泼,变得老气横秋。
三、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
1、正确认识自己
人生每一个阶段,个体的能力与潜能是不一样的,因而对自身的要求与期望是不一样的。在高中阶段,学生逐渐会思考“我适合做什么?究竟会做什么?”,这是他们顺利迈向成熟的第一步。这一步,很多高中学生走的很容易失衡。家长应该了解学生,为自己的子女规划一个符合愿望与实际的发展蓝图。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清自己,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2、培养坚毅、乐观、豁達的性格
面对挫折与失败,人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浅尝辄止、见硬就回,另一种就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前者可以烧碰钉子,但成功的机会也因此减少了;后者会碰到不少钉子,但成功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伟大的毅力来自伟大的目标”,坚强的性格只属于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论什么样的不幸,也在人的承受范围之内。雨果的名言值得记住“世界上最宽广的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第三还要有坚毅的性格,莎士比亚说过: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可见,志向、胸怀、毅力是战胜挫折与失败的三大法宝。
3、学会放弃
虽然我们提倡对目标要有一种执着精神,但是绝不提倡认死理,钻牛角尖。因为不同的人引起能力水平、志向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对目标的成功概率进行评估时,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期望值到底是高一些好还是低一些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要求。面对某些尽了最大努力仍更无法实现的目标,必须学会及时调整和毅然放弃。
勾践三千越甲吞吴,霸王兵败自刎乌江,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在今天的青少年普遍家庭生活安逸,很少受过困难、挫折的磨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教育学生埋头读书,拼命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许多中学生在挫折面前束手无策,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和深入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
挫折教育心理论文题目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