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简便计算加法范文
四年级简便计算加法范文第1篇
── 一节学生没有教科书的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安排的我的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了,教学内容是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简便计算》。几天前我就为这节课开始做精心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并且预想了好多种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同时想好了应对方案。因为我自己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全面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决不能平时指导学校老师工作,自己上公开课反而“掉链子”。可我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没准备好,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早读的时候,我还在努力地想着到底是哪里没准备好。这时,一贯“多事”的王小芳拿出数学书跑上来,边翻边问:“老师,今天是不是要上《简便计算》了?”她这一问,所有学生都停止了读书,拿出数学书开始翻起来。对,就是这里了!我脑中灵光一闪,马上制止了学生的翻书行为,并让他们把数学书都交上来。
虽然满脸疑惑,不知我葫芦里卖什么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听话地把数学书交了上来。可王小芳、学习委员陈珠和班长杨佳丽三个人紧紧地抱着自己的书就是不肯给我。陈珠说:“您把我的书收上去了,我还怎么学习呢?”“我是让你们把书借给六年级的学生看一看,待会儿上课就会还给你们的。放心吧,保证不会弄坏的!”我连哄带骗地把最后三个“小气鬼”的书给“抢”了过来。
上课了,我并没有把书发还给学生。看到听课老师一个个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神色开始显得紧张起来。王小芳一脸愕然,杨佳丽和陈则开始小声抱怨:“老师骗人。事先又不告诉我们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还把我们的书借给六年级的人看,上课了又不还给我们。待会儿我们怎么回答得来问题呀!”
看到她们付样子,我有点忍俊不禁。师生互相问好后,我故作无奈地说:“唉,六
年级那些学生可能没有你们聪明,说四年级
的书太难看懂了,请求我让他们再看一节课,我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平时我又总是在办公室夸你们如何如何聪明好学,所以这些老师听说你们把书借给了六年级的同学,就想趁此机会来看看你们到底有多聪明,是不是没有书也能学会。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给老师们看?”
在我的几顶“高帽子”和“激将法”之下,这些孩子们果然“上当”了。脸上的紧张神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跃跃欲试。王小芳也从愕然中惊醒:“放心吧,我们不会让老师们失望的!”
于是开始上课。我把课本上的内容串联到一个故事情境中,利用打印好的例题代替了书本。由于没有了书本上的提示和答案,学生个个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但寻找到了书本中提示的方法,而且还共同探究出了另外的简便方法。
这是一节学生真正放飞思维的课。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又是运用于生活。所以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十分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但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却有着太多的照本宣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只有让学生真正脱离教材的束缚,把数学融入生活,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脱离了教材束缚的学生,破茧成蝶了!
【附:案例片断】
(问题情境一)书店新到四种书,定价分别是:《教育心理丛书》56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31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19元,《新世纪对教师的挑战》24元。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教材中提示的两种方法:(1)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2)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第一种:把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56+31+24=80+31=111(元) ②56+31+19=56+50=106(元) ③56+19+24=80+19=99(元) ④31+19+24=50+24=74(元)
第二种: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然后每次去掉其中一本书的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130-19=111(元) ②130-24=106(元) ③130-31=99(元) ④130-56=74(元)
第三种:先算出两本价钱较高的书的总价,再用100减去这个总价,看看剩下的两本书中哪本书的价钱更接近这个差。
①56+31=87(元) 100-87=13(元) 《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②56+24=80(元) 100-80=20(元) 《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问题情境二)《知识小百科》48元,《科学家的故事》47元,王老师付100元,买这两套书,应找回多少钱?
教材中提示的方法: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四年级简便计算加法范文第2篇
── 一节学生没有教科书的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安排的我的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了,教学内容是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简便计算》。几天前我就为这节课开始做精心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并且预想了好多种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同时想好了应对方案。因为我自己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全面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决不能平时指导学校老师工作,自己上公开课反而“掉链子”。可我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没准备好,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早读的时候,我还在努力地想着到底是哪里没准备好。这时,一贯“多事”的王小芳拿出数学书跑上来,边翻边问:“老师,今天是不是要上《简便计算》了?”她这一问,所有学生都停止了读书,拿出数学书开始翻起来。对,就是这里了!我脑中灵光一闪,马上制止了学生的翻书行为,并让他们把数学书都交上来。
虽然满脸疑惑,不知我葫芦里卖什么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听话地把数学书交了上来。可王小芳、学习委员陈珠和班长杨佳丽三个人紧紧地抱着自己的书就是不肯给我。陈珠说:“您把我的书收上去了,我还怎么学习呢?”“我是让你们把书借给六年级的学生看一看,待会儿上课就会还给你们的。放心吧,保证不会弄坏的!”我连哄带骗地把最后三个“小气鬼”的书给“抢”了过来。
上课了,我并没有把书发还给学生。看到听课老师一个个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神色开始显得紧张起来。王小芳一脸愕然,杨佳丽和陈则开始小声抱怨:“老师骗人。事先又不告诉我们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还把我们的书借给六年级的人看,上课了又不还给我们。待会儿我们怎么回答得来问题呀!”
看到她们付样子,我有点忍俊不禁。师生互相问好后,我故作无奈地说:“唉,六
年级那些学生可能没有你们聪明,说四年级
的书太难看懂了,请求我让他们再看一节课,我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平时我又总是在办公室夸你们如何如何聪明好学,所以这些老师听说你们把书借给了六年级的同学,就想趁此机会来看看你们到底有多聪明,是不是没有书也能学会。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给老师们看?”
在我的几顶“高帽子”和“激将法”之下,这些孩子们果然“上当”了。脸上的紧张神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跃跃欲试。王小芳也从愕然中惊醒:“放心吧,我们不会让老师们失望的!”
于是开始上课。我把课本上的内容串联到一个故事情境中,利用打印好的例题代替了书本。由于没有了书本上的提示和答案,学生个个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但寻找到了书本中提示的方法,而且还共同探究出了另外的简便方法。
这是一节学生真正放飞思维的课。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又是运用于生活。所以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十分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但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却有着太多的照本宣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只有让学生真正脱离教材的束缚,把数学融入生活,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脱离了教材束缚的学生,破茧成蝶了!
【附:案例片断】
(问题情境一)书店新到四种书,定价分别是:《教育心理丛书》56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31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19元,《新世纪对教师的挑战》24元。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教材中提示的两种方法:(1)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2)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第一种:把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56+31+24=80+31=111(元) ②56+31+19=56+50=106(元) ③56+19+24=80+19=99(元) ④31+19+24=50+24=74(元)
第二种: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然后每次去掉其中一本书的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130-19=111(元) ②130-24=106(元) ③130-31=99(元) ④130-56=74(元)
第三种:先算出两本价钱较高的书的总价,再用100减去这个总价,看看剩下的两本书中哪本书的价钱更接近这个差。
①56+31=87(元) 100-87=13(元) 《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②56+24=80(元) 100-80=20(元) 《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问题情境二)《知识小百科》48元,《科学家的故事》47元,王老师付100元,买这两套书,应找回多少钱?
教材中提示的方法: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四年级简便计算加法范文第3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简便计算”部分
一、口算。
10-2.65=0÷3.8=90.08=24÷0.4=67.5+0.25=6+14.4=0.77+0.33=
5-1.4-1.6=800.125=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3= 77
1125-997998+12464
12222
5-(17+25)400
(14-1
6)121
1258.84.35
17.15-8.47-1.5317
0.1250.253222.3
(1112+75
18+24)724.25
13+3.2+523+6.8 ÷125÷825(378) 3424154734(2+1334) +4.25+3.65+3.753.499+3.4 56-33571524-469÷25+119 -2.45-5.3-4.55187.711-187.7 -357116-(216-134)4382+57.1252-0.5
四年级简便计算加法范文第4篇
── 一节学生没有教科书的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安排的我的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了,教学内容是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简便计算》。几天前我就为这节课开始做精心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并且预想了好多种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同时想好了应对方案。因为我自己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全面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决不能平时指导学校老师工作,自己上公开课反而“掉链子”。可我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没准备好,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早读的时候,我还在努力地想着到底是哪里没准备好。这时,一贯“多事”的王小芳拿出数学书跑上来,边翻边问:“老师,今天是不是要上《简便计算》了?”她这一问,所有学生都停止了读书,拿出数学书开始翻起来。对,就是这里了!我脑中灵光一闪,马上制止了学生的翻书行为,并让他们把数学书都交上来。
虽然满脸疑惑,不知我葫芦里卖什么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听话地把数学书交了上来。可王小芳、学习委员陈珠和班长杨佳丽三个人紧紧地抱着自己的书就是不肯给我。陈珠说:“您把我的书收上去了,我还怎么学习呢?”“我是让你们把书借给六年级的学生看一看,待会儿上课就会还给你们的。放心吧,保证不会弄坏的!”我连哄带骗地把最后三个“小气鬼”的书给“抢”了过来。
上课了,我并没有把书发还给学生。看到听课老师一个个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神色开始显得紧张起来。王小芳一脸愕然,杨佳丽和陈则开始小声抱怨:“老师骗人。事先又不告诉我们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还把我们的书借给六年级的人看,上课了又不还给我们。待会儿我们怎么回答得来问题呀!”
看到她们付样子,我有点忍俊不禁。师生互相问好后,我故作无奈地说:“唉,六
年级那些学生可能没有你们聪明,说四年级
的书太难看懂了,请求我让他们再看一节课,我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平时我又总是在办公室夸你们如何如何聪明好学,所以这些老师听说你们把书借给了六年级的同学,就想趁此机会来看看你们到底有多聪明,是不是没有书也能学会。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给老师们看?”
在我的几顶“高帽子”和“激将法”之下,这些孩子们果然“上当”了。脸上的紧张神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跃跃欲试。王小芳也从愕然中惊醒:“放心吧,我们不会让老师们失望的!”
于是开始上课。我把课本上的内容串联到一个故事情境中,利用打印好的例题代替了书本。由于没有了书本上的提示和答案,学生个个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但寻找到了书本中提示的方法,而且还共同探究出了另外的简便方法。
这是一节学生真正放飞思维的课。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又是运用于生活。所以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十分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但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却有着太多的照本宣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只有让学生真正脱离教材的束缚,把数学融入生活,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脱离了教材束缚的学生,破茧成蝶了!
【附:案例片断】
(问题情境一)书店新到四种书,定价分别是:《教育心理丛书》56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31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19元,《新世纪对教师的挑战》24元。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教材中提示的两种方法:(1)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2)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第一种:把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56+31+24=80+31=111(元) ②56+31+19=56+50=106(元) ③56+19+24=80+19=99(元) ④31+19+24=50+24=74(元)
第二种: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然后每次去掉其中一本书的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130-19=111(元) ②130-24=106(元) ③130-31=99(元) ④130-56=74(元)
第三种:先算出两本价钱较高的书的总价,再用100减去这个总价,看看剩下的两本书中哪本书的价钱更接近这个差。
①56+31=87(元) 100-87=13(元) 《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②56+24=80(元) 100-80=20(元) 《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问题情境二)《知识小百科》48元,《科学家的故事》47元,王老师付100元,买这两套书,应找回多少钱?
教材中提示的方法: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四年级简便计算加法范文第5篇
1 连加类型
如135+39+65+11只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运用起来较简单。
2 连乘类型
如1251378要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连加的基础上也容易接受。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 如:“25与4相乘”、“125与8相乘”、“5与任何双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 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同时出现1253225=1258 (425) =1000100=100000;2516=2544=1004=400这样拆数的方法, 让学生灵活、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来解决问题。
3 乘加和乘减类型
(1) 这种形式最可能用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据以前的教学我发现, 其实学生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还是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的。比如算几套校服价钱的问题, 学生会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也就是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我在教学这部分时, 学生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 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习惯。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牢记乘法分配律算式的左右形式。左边是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是两个加数分别和乘数相乘再相加。有时又反过来应用。如: (a+b) c=ac+bc;6464+3664= (64+36) 64;2651052655=265 (1055) ;14647+14652+146=146 (47+52+1) 。
(2) 同时出现20165这种拆数后用乘法分配律的类型。如:20165= (200+1) 65=20065+165=13000+65+13065。
(3) 再把这两个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进行比较:如:12588=125 (80+8) =12580+1258=10000+1000=11000;12588=125811=100011=11000, 首先肯定了两种答案的正确, 然后对两种答案进行了分析:两种答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发现了125与8相乘非常简便, 可以凑整。于是想方设法对88进行分解, 因此都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关键, 所以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 分解的方法不同, 第 (1) 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 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 (2) 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 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告诉学生自己觉得哪种方法简便就选哪种方法。
(4) 出几道不符合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算式进行判断, 对比异同, 如:2325+3252;4833+4438
4 连减和连乘类型
为什么把两种计算放到一起呢?因为它们运用的简便方法相同。根据算式的特点各有两种简便计算。
(1) 减法:5 2 8-5 3-4 7=5 2 8- (5 3+4 7) =528-100=428;545-167-145=545-145-167=400-167=233
(2) 除法:2000÷125÷8=2000÷ (1258) =2000÷1000=2;1250÷2÷125=1250÷125÷2=10÷2=5
5 加减混合类型
《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写出:简便计算这类题目, 教师应强调运算定律适用于连加、连乘运算, 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上面的几道题要求虽然是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如果按教师教学用书上所说的“运算定律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带着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交换位置就可以简便计算了。如果教师直接把这样的规律告诉学生, 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一简便方法的。但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并不能真正理解。我看见有一篇文章特意介绍这一类型题的简便算法:
“发现本章教材的最大特点是, 将简便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也就是说, 都是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的。我想:即使是练习课, 也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理解的出发点。在前面的例题中, 一般都是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始引出简便计算的, 在这儿的练习中, 我采用了“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的办法”, 出示了672-36+64, 请学生看看算式, 以我校的生活情景来编题说给同桌听, 等反馈交流后提问:你认为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呢?这样, 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就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出发点了, 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 教师只要引导: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需要交换数的位置必须带着运算符号一起交换。”
我学着这种方法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编题, 并说明理由, 结果教学效果不错。最后学生在计算25+75-25+75这道题时就已经能得心应手了。
6 加减一个接近整百数类型
如:3 4 7+2 0 1=3 4 7+2 0 0+1;3 4 7-201=347-200-1;347-98=347-200+2。
这里强调如果是加法直接把接近整百数拆成整百和一个一位数, 不需要考虑符号。但是如果是减法就要特别注意了, 如果把201拆成200+1 (98写成1002) , 要去括号, 括号内的符号也要改变很繁琐, 我觉得应从题意入手, 举取苹果的例子:有347各苹果, 本来要取201个, 现在先取200个, 取少了, 就再取1个;本来取9 8个, 现在取100个, 多取了2个, 再放回2个。大多同学理解了, 但个别同学有些吃力, 我打算每天都出两道练习一下。
学生在学完简便计算之后不仅能解决问题, 而且简便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较好, 所以我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必须遵循“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 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计算就应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使学生初步感知计算规律, 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摘要:本文从“简便计算”教学的实践出发。对学生如何根据算式及数的特征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并及时练习巩固, 提高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进行总结分析。
四年级简便计算加法范文第6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四年级简便计算加法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