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范文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范文第1篇
1(本溪一中、庄河高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胰岛素受体缺乏,导致血糖水平过高 C.抗原刺激,导致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D.环境温度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2(台州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O
2、血红蛋白、葡萄糖、胰岛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内环境 D.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
3(吉林市普通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发生组织水肿一定是淋巴循环受阻所致 B.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组织液中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C.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渗透压基本不变
D. 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4(中山市2012接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5(枣庄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水宜生”保健杯可使饮用水呈弱碱性,长期使用可降低体液的酸度,改善体质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清除病原体,其作用对象是抗原,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不大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6.(2011年江苏高三调查)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特征是( ) A.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pH为7.35~7.45 B.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男性每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约为12~15 g D.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低于37 ℃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加快
C.细胞代谢异常
B.渗透压下降 D.血糖含量偏高
8.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9.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
2、Na2CO3 C.升高、CO
2、H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0.(2011年温州八校联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11.(2011年厦门质检)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12.(2011年泰州调研)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
2 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1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
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
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4.(2010年高考安徽理综)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15.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17.(2011年威海质检)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A.由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是维持稳态恒定不变的因素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等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18.如图所示,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
2-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19.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20.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CO
3、HPO4等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1.(2011年菏泽模拟)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和结构2中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B.当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C液会减少
C.当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累积在C液中时,B液会增加 D.当人进食1小时后,A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迅速升高
22.(2011年南通联考)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2-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4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
23.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
(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
(2)试列举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________(细胞器)产生的能量除了使体温上升,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2)线粒体 为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提供能量、为合成相应抗体提供能量 (3)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B、C对应内环境成分可颠倒) 24.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维
持
体
温
相
对
恒
定
的
调
节
方
式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个体的特异性免疫存在差异,如有的人体内具有抗肝炎病毒的抗体,有的人体内却没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
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5 血浆
成熟红细胞内液
组织液
答案:(1)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不同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会接受不同抗原的刺激 (4)见下图
25.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1写出以下各种结构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c________。
(2)发生过敏反应时图1中[ ]________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 ]________,使它的渗透压________;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 ]____________渗透压________;严重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______的渗透压________,因而水分向________;淋巴循环[ ]受阻。以上原因都可能使组织液的量______而出现________现象。
(3)根据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填标号)________。图中的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填标号)________。CO2浓度最高的内环境成分是标号________。
答案:(1)毛细血管 细胞膜 毛细淋巴管
(2)a 毛细血管 B 组织液 升高 B 组织液 升高 A 血浆 降低 组织液渗透 D 增加 组织水肿 (3)①和③、③和② ③、④ ③
6 26.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
(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
(2)试列举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________(细胞器)产生的能量除了使体温上升,还能__________。
(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工程的建设和拓展,能够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上不断创造出较高的价值,必须对环境工程的内涵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微生物的应用层面上,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模式来改进,这样不仅能够促使环境工程的建设效率、建设质量获得良好的提升,更加能够促使未来的发展成就更好的进步。文章针对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工程;应用
现代化的环境工程发展,进入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继续按照老旧的模式来开展工作,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还会在具体工作的发展层面上出现较多的阻碍现象。微生物的有效应用,可以促使环境工程的体系更加健全,在多项问题的改进、解决过程中,选用大自然的力量来完成干预,这样对于环境工程的综合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微生物的利用和拓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身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对此开展良好的引导和干预。
一、环境工程发展现状
现代化的国家建设当中,环境工程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类型,其对于很多地方的综合进步都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促使环境工程建设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必须对其发展现状、趋势做出深入了解。首先,环境工程的建设数量、规模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全新的发展理念,能够大力提倡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因此能够利用环境工程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对于空气净化、土壤保护、水源改善等,都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其次,在环境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创新技术的提出、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工程的体系健全,做出了较为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的选用,更加能够促使环境工程的综合发展,不断的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微生物技术的优势
现如今的环境工程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头号工作任务,想要在今后的环境工程成绩上取得更好的巩固效果,必须对一些新的技术做出良好的运用,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微生物技术的优势,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针对环境工程的监测提供较多的支持与参考。例如,环境工程的建设,虽然拥有较多的科学指导,但是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限制性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微生物技术开展有效的运用,能够直接与地方环境工程的需求相互结合,在监测数据和指标的变化、指导层面,表现出较为权威的特点。第二,微生物技术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环境工程的一些潜藏隐患,或者是具体工作部署的漏洞做出挖掘,及时的开展处理,这样就能够对环境工程的综合保障,提供较多的帮助,从而为将来的发展,努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微生物技术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
三、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对策
(一)完善技术应用方案
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环境工程建设,都进入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继续按照传统的方法来开展工作,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还会在日后的环境工程拓展上,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在今后的微生物技术应用中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建议对技术应用方案做出良好的完善。首先,充分对环境工程的运作模式和状态开展勘查和调研,由此对微生物技术的相关指标和工作方法等,做出有效的确立,针对微生物技术的初期应用、中后期应用等,均做出良好的把控,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的问题开展妥善的处理,从而为将来的综合进步,努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其次,在微生物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应该做出灵活的调整,尤其是在环境工程发生转变,或者是受到外力因素影响后,都应该对微生物技术的运用方法做出改善,更好的去适应外界条件的转变,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获得更好的成绩。
(二)加强微生物的多元化应用
相对而言,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微生物技术的应用,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在今后的工作成绩上取得良好的巩固效果,建议在微生物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按照多元化的方法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对环境工程的体系产生更好的丰富效果,同时能够确保将来的价值创造,不断的达到预期目标。例如,环境监测过程中微生物酶的运用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价值,其能够较好实现对于环境中各类污染物质的分析测定,能够判断污染程度。比如皮状丝孢酵母中的酚羟化酶,就能够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效果,有助于实时监测环境质量效果。除此之外,水质监测过程中,微生物相关技术的应用主要就表现在对各类微生物的数量测定方面,比如对于大肠杆菌的测定就是当前比较关键的,直接关系到水质状况,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判断。由此可见,微生物技术的多元化应用,能够促使环境工程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扩大。
(三)加强技术管理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通过在环境工程中对微生物技术做出良好的运用,很多工作的部署和执行都取得了预期目标,整体上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日后,应继续在微生物技术的管理层面投入较多的努力,加强环境工程的协调效果。首先,微生物技术的运作过程中,必须阶段性的开展技术指标、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由此来对环境工程的具体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够对环境工程的调整提供足够的依据,减少不良因素造成的影响,为将来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辅助效果。其次,微生物技术的管理手段,需要对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都做出良好的融入,这样操作的好处在于,可提高微生物技术的应用便捷性,促使今后的环境工程体系更加丰富。
总结:
我国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和进步,保持高度重视态度。日后,应继续在微生物技术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可行性。与此同时,微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的结合,要考虑到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信在日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微生物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推动地方建设向前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亚南.低温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8(23):67-68.
[2]彭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11):63-64.
[3]岳玉妍.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7):59.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范文第3篇
摘要实践教学是是推进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深刻理解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转变观念,有层次的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质量管理及完善考核制度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其实验教学效果及相关的实践课程开展效果对整个课程体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实践教学改革的进行有助于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更深地理解微生物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对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巧技能、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1]。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及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在进行环境工程微生物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同时深入践行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扎实工作,大胆探索,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新的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增强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突出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研究,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 转变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共同完成,离开了实践教学,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2]。特别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文化观念,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工科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环境工程微生物》这类实验性及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实践过程对学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不管是在实验方面,设计课程方面都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意识到实践教学对于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养成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总之,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只有从思想上对实践教学进行重视,进而在行动上进行重视,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所有学科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 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针对专业特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应用性及创新性。为了培养学生基本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思考、探索与总结,对本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调整与选择,并不断地加以更新和完善。
在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主要进行基础实验的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教学内容,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为主要目的[3]。基础实验部分的内容服务于所有的相关实验,比如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染色实验及菌种的接种、分离等实验贯穿于整个实验体系当中。在其中突出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另一类实践内容是研究型的、应用型的综合实验环节----生物技能综合训练。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步在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比如实验选题可以进行具有特定功能的环境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学生通过文献查阅,选择实验方法和仪器,经过分析与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基础实验作为基础贯穿于整个综合训练过程当中,同时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于一体,综合性、应用性强,有典型的专业特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实践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有了实践教学前的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有了保障,实践的成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无论是基础实验还是综合实验都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才能从中够收获更多。
基础实验阶段,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若缺乏充分的预习,学生做实验就会手忙脚乱,不但降低实验效率,而且可能出现严重的实验错误甚至造成事故[3,4]。因此,为了减少甚至避免上述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先写出预习报告及设计方案,还要求学生能够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事实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实验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综合实验的成败。因为综合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每一个选题由一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动手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所选题目独立查找文献资料,应用学过的知识去独立设计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去讨论、修改、确定最终的组内实验执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方法、步骤),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后再进入到实验阶段。实验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及实验收获,分析存在的不足或者实验失败的原因等。总结报告最后写出对这一实践环节的个人体会及合理化的意见及建议,这也有助于我们今后不断地完善这一综合实践环节。这样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案的确定到每一步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由于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所以他们对实验的整个过程都非常熟悉,实验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促使他们认真完成每一步实验,以期望获得预期的实验成果,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进来,加深了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基本操作可反复进行,通过多次操作,能使学生熟炼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同时通过整个过程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真正实现教师指导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
四、注重全过程管理,规范考核标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每一个环节的严格管理。例如在生物技能综合训练这一综合实践环节中:整个过程由学生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准备,实验阶段,及实验总结报告的撰写等几个连贯的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因此全过程的严格管理也是直接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学生根据选题进行文献查阅,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最终的实验方案,要求在实验方案中写清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法以及需要的仪器、药品及其相关的数量。指导老师依据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审核每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只要是条件允许的实验就可以完全按学生的方案进行。这样学生对每一步实验能做到心中有数,也迫切希望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结果。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遇到错误的实验操作可以及时纠正,有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践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整个过程的指导,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实验态度充分了解,这样进行成绩考核时可以做到有据可依,公平公正;最后总结报告的撰写环节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模板进行规范撰写,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性论文的撰写方法,为后续其他的实践环节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要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这样可以不仅激发学生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并给出合理的实践成绩,因此整个过程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办法。主要考核项目有:文献查阅情况,方案的制定情况,实验操作情况,数据的记录及处理,整个过程的学习态度,“实践总结报告”的质量等。对每一个考核项目都量化打分,实现了综合实践全过程质量控制。
五、 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程综合实践环节的改革,提高了实验课程效率及综合实践课程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支持与认可。新实践课程体系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新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新技术和新知识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渗透,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面对真实的科学、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科学的内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及专业信心。通过实验及实践环节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此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重要素质。
总之,经过大胆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习惯和模式,结果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不断地探索与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2~43
[2]杨朝晖,曾光明,刘国云,等.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4,3:45~47
[3]王国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144~145
[4]张琴,王燕舞,王敦球.普通工科院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优化和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1:218~219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本科教育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生物科学专业为典型的理学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本文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主权。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4]陈朝银,余旭亚,林连兵,孟庆雄,刘丽.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陈朝银,熊向峰,韩本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兼做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与探索[J].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8):26-28.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范文第5篇
化学工艺:是研究化学相关领域“个性”的理论,具有特殊的应用性,偏应用些,比较微观。
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工程化问题,例如反应器的设计,过程的优化,各种过程的放大。化学工程以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的优化为主要要就目的,主要内容为各个单元操作和反应过程的优化和过程的优化。比较大的研究方向包括精馏过程,萃取过程,结晶,色谱等等。 化学工艺以产品为核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备和分离产品的各种条件,目的在于研究制备产品时所需的条件。化学工艺研究的内容十分庞杂。
由于化学工业目前发展十分迅速,化学工程和工艺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结合。举一个例子,例如裂解石油气制备乙烯这个工程。 化学工艺主要研究制备乙烯的最佳的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对于进料组成的要求等等。而当这些工艺条件确定以后,剩下的工作主要由化学工程这一学科来进行,例如反应器的尺寸设计,停留时间设计,空气压缩机的选择,管道的设计,等等
比如说某工厂新上一个化工项目,这个项目刚在实验室的小试的时候,这个研究阶段,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在做化学工艺方面的研究,化学工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考察所制备产品的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方面的考察研究,收率,选择性以及转化率,小试成功,到了中试,就要化学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介入一起攻克工程放大问题了,期间要考虑中试的规模,选用哪些化工设备,所选用的设备的大小,材质,接着要对结合各种工程工艺参数进行设备的设计,选型,绘制工艺流程图,对照图纸设计中试试验,中试成功,进入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化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根据工业规模,绘制工业化工艺流程图,主要设备图,按照具体尺寸进行设计选购设备,根据图纸安装设备,管道,进行生产车间布置和安装,安装成功,进行试车前的吹扫,吹扫结束,进行试生产~~~整个化工项目的开发完成
化工类设计院一般只需要两门专业课:化工原理和化工热力学
天辰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一设计院)、赛鼎化学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二设计院)、东华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三设计院)五环(化工部第四设计院),中石化宁波公司、华陆工程有限公司、成达工程、中冶焦耐 中国寰球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化工类排名:
天津大学 清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厦门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福州大学(211)
研究所/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山西煤化所、兰州化物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上海硅酸盐所 北京过程工程所 广州能源所 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石油: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中船重工:718所 725所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范文第6篇
一、创设情境, 诱发动机
我们在数字化环境下, 如何创设情境来诱发学习动机?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所谓动机就是指想要实现一定目的的念头。大脑的思维活动必须要以动机为前提, 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来说, 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 提高思维活动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七年级生物病毒一课时, 由于本课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于是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课前我将有关病毒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视频展示给学生,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病毒的好奇心, 于是学生的问题多了“病毒是什么形状的?病毒是怎样生活的?病毒是怎样侵入人体的?我们怎样预防病毒的入侵呢?”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讨论、上网查资料,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对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信息记忆牢固, 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做出点评。这样的教学教师会感到轻松, 学生也会学得快乐、学有收获。当然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新课导入时, 精心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打开思维的门扉, 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在课堂小结时, 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 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 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二、观察思考, 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在用脑的时候, 同时用手去实验, 用手的时候, 同时用脑去想, 才可能进行创造。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 而忽视了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 这是数字化时代下教育急需改革的关键。在我看来生物学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科, 它研究的范畴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动物、植物、细菌和人体的相关知识, 这些信息不仅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而且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这不正是人类的追求吗?基于这样的思想理念, 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常设计一些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 例如, 学习完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以后, 我让学生找来生活材料,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细胞模型, 这堂课学生很活跃, 有的拿来了面粉、枣子, 有的拿来了鸡蛋、果冻又如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时, 我布置了一项任务:探究显微镜能观察哪些材料?我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进行观察, 学生的兴趣一下提起来了, 观察头发丝、手指甲、胶卷、树叶最后学生不但总结出显微镜只能观察薄而透光的材料, 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数字化环境下提出的教育改革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而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 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 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 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 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发挥想象, 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创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树立创新意识, 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我在教学鸟类的生长和繁殖时, 就利用了数字化信息将各种鸟的生活、飞行姿态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然后布置了两项活动:1、让他们展开想象, 模仿鸟类的形态自主创作一个飞行器;2、讨论“如何为人类插上翅膀, 飞向蓝天?”对这两个问题, 学生很感兴趣, 各式各样的设计图出来了, 各有各的想象, 有的设计非常精巧。五花八门的答案被提出来, 最后我总结了学生的答案:“理想能为人类插上翅膀, 飞向我们想去的地方!”同学们都沉默了。通过这种方法教学, 不但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魅力和乐趣, 体验到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也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和想象力。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 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解题的技能技巧训练, 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是不适应。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是自豪的, 因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出更多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才。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摘要:在数字化环境的影响下, 我们的学校教育已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现代化转变, 班班通的网络模式为学校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环境优化学科教学, 收集资料、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动手动脑的习惯,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以迎接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数字化,生物教学,创新意识,思维
参考文献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